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for esophageal cancer:Impact on extracapsular lymph node involvement 被引量:2
1
作者 Ralf Metzger Elfriede Bollschweiler +6 位作者 Uta Drebber Stefan P Mnig Wolfgang Schrder Hakan Alakus Martin Kocher Stephan E Baldus Arnulf H Hlsch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6期1986-1992,共7页
AIM: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CRT) on the presence of extracapsular lymph node involvement(LNI) and its prognostic value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esophageal cancer.METHODS:Two hundred and... AIM: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CRT) on the presence of extracapsular lymph node involvement(LNI) and its prognostic value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esophageal cancer.METHODS:Two hundred and ninety-eight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 underwent esophagectomy between 1997 and 2006.One hundred and ninety patients(63.8%) were treated with neoadjuvant CRT prior to resection.A total of 986 metastatic LNs were examined.Survival of the patients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intra-and extra-capsular LNI.RESULTS:Five-year survival rate was 22.5% for the entire patient population.Patients with extracapsular LNI had a 5-year survival rate of 16.7%,which was comparable to the 15.8% in patients with infiltrated nodes of the celiac trunk(pM1lymph).In contrast to patients treated with surgery alone,neoadjuvant therapy resulted in signif icantly(P = 0.001) more patients with pN0/M0(51.6% vs 25.0%).In 17.6% of the patients with surgery alone vs 16.8% with neoadjuvant CRT,extracapsular LNI was detected.Neoadjuvant therapy does not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extracapsular LNI.CONCLUSION:Extracapsular LNI is an independent negative prognostic factor not influenced by neoadjuvant CRT.In a revised staging system for esophageal cancer,extracapsular LNI should be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ophageal cancer Neoadjuvant therapy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ADENOCARCINOM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ymph node metastasis Extracapsular lymph node involvement PROGNOSIS
下载PDF
Tis~T1期非小细胞肺癌脏层胸膜受累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博 许妍 +1 位作者 栗文菊 罗执芬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2期241-243,258,共4页
目的探讨Tis~T1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脏层胸膜受累情况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Tis~T1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肺叶切除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术后将病理标本送检,明确患者胸膜脏层浸润(VPI)状态,依... 目的探讨Tis~T1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脏层胸膜受累情况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Tis~T1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肺叶切除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术后将病理标本送检,明确患者胸膜脏层浸润(VPI)状态,依据VPI分为分为PL0组与PL1/PL2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肿瘤位置、脉管瘤栓、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基础疾病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资料。分析VPI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84例患者中18例合并VPI,脏层胸膜受累率为21.43%(18/84);PL1/PL2组肿瘤大小2~3 cm、术前CEA水平≥3.5 ng/L占比高于PL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1/PL2组淋巴结转移率、N2比率高于PL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s~T1期NSCLC患者VPI与淋巴结转移存在密切关系,当合并VPI时则需考虑存在淋巴结转移,术中应予以广泛淋巴结清扫,避免术后复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脏层胸膜受累 淋巴结转移 预后
下载PDF
肺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超武 续力云 +3 位作者 杨国才 郑雷 俞明娜 张斌杰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1期111-114,135,共5页
目的探究肺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舟山医院胸心外科2015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192例肺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 目的探究肺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舟山医院胸心外科2015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192例肺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149),观察组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对照组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即性别、年龄、吸烟史、原发灶直径、病灶位置分布、病灶肺叶分布、CT征象、病灶CT值、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和长径、肿大的淋巴结数量及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肺鳞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41)、原发灶直径(P=0.018)、病灶位置分布(P=0.005)、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P=0.019)、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长径(P=0.015)可能与肺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02)、病灶位置(P=0.003)和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P=0.009)是肺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性别、病灶位置及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可能是肺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最直接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得出,男性、中央型、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0.6cm的肺鳞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鳞癌 纵隔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对非小细胞肺癌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鹤 王伟 +3 位作者 刘长林 万学东 谢宗玉 周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1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究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s)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90例NSCLC分成训练组(n=133)和外部验证组(n=57),分别构建三种Logistic回归预测... 目的探究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s)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90例NSCLC分成训练组(n=133)和外部验证组(n=57),分别构建三种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模型间AUC差异采用Delong检验,校准曲线评价校准度,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临床适用性。结果影像组学模型由6个影像组学特征(Radscore)构成;毛刺征、病灶成分以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构成临床模型;毛刺征、病灶成分以及Radscore构成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训练组中,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AUC=0.840)高于临床模型(AUC=0.762)和影像组学模型(AUC=0.759),AU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外部验证组中,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AUC=0.800)亦高于临床模型(AUC=0.729)和影像组学模型(AUC=0.730),AUC无统计学差异(P>0.05)。校准曲线与DCA显示,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结论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对NSCLC肺门与纵隔LNMs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明显高于单一的影像组学和临床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 非小细胞肺癌 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MRI检查诊断宫颈癌术前分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5
作者 张宝川 李发旺 《当代医学》 2023年第25期104-108,共5页
目的分析MRI检查诊断宫颈癌术前分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MRI检查,并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患者术前... 目的分析MRI检查诊断宫颈癌术前分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MRI检查,并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患者术前临床分期、术前MRI分期、术后病理分期,分析术前MRI对宫颈癌的诊断效能及典型宫颈癌患者术前MRI影像学特征。结果130例宫颈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术前MRI分期、术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种宫颈癌病变类型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种宫颈癌病变类型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肌层浸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宫旁浸润、阴道受累、盆腔淋巴结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预测值低于宫旁浸润、深肌层浸润,深肌层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宫旁浸润,阴道受累阴性预测值低于深肌层浸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病例MRI图像显示,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患者肿瘤边缘组间变毛糙,宫颈处团块状变长,DWI成像病灶弥散受限呈信号变强。结论术前MRI检查及术前临床分期诊断宫颈癌分期与术后病理相近,且术前MRI检查诊断宫颈癌宫旁浸润、深肌层浸润、阴道受累、盆腔淋巴结转移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临床可据术前MRI检查结果对宫颈癌患者进行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MRI 盆腔淋巴结转移 宫旁浸润 深肌层浸润 阴道受累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29
6
作者 李彩英 刘明 +2 位作者 彰俊杰 李如迅 许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1期1125-1127,共3页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方法  93例CT资料完整经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 ,统计CT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以 3mm、5mm、10mm、15mm短径为标准 ,纵隔淋巴结转移PPV分别为 2 9.8% ...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方法  93例CT资料完整经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 ,统计CT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以 3mm、5mm、10mm、15mm短径为标准 ,纵隔淋巴结转移PPV分别为 2 9.8% ,44 .4% ,62 .5 % ,75 %。以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 5mm为标准 ,CT对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 82 .3 5 % ,85 .5 % ,84.9%。对右上气管旁沟组、主动脉窗组PPV >5 0 %。结论 CT扫描有利于发现纵隔异常肿大的淋巴结 ,对单个淋巴结短径大于 5mm、或一区域多个小结节均应作为临床治疗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段食管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诊断标准 食管肿瘤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下载PDF
100例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宫旁侵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9
7
作者 蔡斌 吴昊 +1 位作者 丰有吉 席晓薇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6-368,共3页
目的:探索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宫旁侵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00例宫颈癌病例。分析肿瘤的期别、组织学类型、生长类型、脉管侵犯、宫旁侵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00例宫颈癌临床分期为ⅠA1期6例,... 目的:探索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宫旁侵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00例宫颈癌病例。分析肿瘤的期别、组织学类型、生长类型、脉管侵犯、宫旁侵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100例宫颈癌临床分期为ⅠA1期6例,ⅠA2期3例,ⅠB1期74例,ⅠB2期3例,ⅡA1期8例,ⅡA2及以上期别6例。组织学类型为鳞癌89例,腺癌9例,腺鳞癌1例,小神经内分泌癌1例。肿瘤生长类型为外生型50例,内生型41例,溃疡型6例,颈管型3例。术后病理检查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1.00%(11/100),11例肿瘤均为内生型生长,其中有脉管侵犯者7例(7/28,25.00%),ⅠB1期9例(9/74,12.16%)。100例中脉管侵犯28例,其中23例为内生型(23/41,56.10%),5例为外生型;28例脉管侵犯宫颈癌中ⅡA1期3例,ⅠB1期25例。100例宫颈癌中4例有宫旁侵犯,ⅠB1期及以下宫颈癌术后证实宫旁侵犯发生率为3.61%(3/83)。结论:ⅠB1期及以下宫颈癌宫旁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并不高,脉管侵犯和内生型生长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临床特征 宫旁侵犯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率和远处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高文 梁军 +3 位作者 李小毅 赵腾 王宸 林岩松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30,共5页
背景与目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多见。该研究旨在探讨PTC淋巴结转移率(the rate of involved lymph nodes,LR)与远处转移(distant metastasis,DM)的关系,及其对DM的预测价值。方法:随访... 背景与目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多见。该研究旨在探讨PTC淋巴结转移率(the rate of involved lymph nodes,LR)与远处转移(distant metastasis,DM)的关系,及其对DM的预测价值。方法:随访162例PTC患者,将其分为DM组(M_1组)41例和非DM组(M_0组)121例,采用t检验、χ~2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病理特征。采用多因素分析评估LR在预测DM的意义。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及最佳诊断界值点评估LR及淋巴结转移数目(the number of involved lymph nodes,LNs)对DM的预测价值,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LR及LNs发生DM的累积风险,使用Log-rank法对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及多灶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性(χ~2=13.039,P=0.000)、腺外侵犯(χ~2=2.941,P=0.000)、病灶大小(t=-4.485,P=0.000)方面存在显著差异。LR可以作为预测DM的独立因素(OR=1.133,P=0.000)。随着LR的增高,LNs大于等于15组患者的DM风险显著高于LNs小于15组(P=0.0002)。结论:LR可作为DM的独立预测指标,其与LNs结合可以更好地预测DM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率 淋巴结转移数目 远处转移
下载PDF
纵隔淋巴瘤与恶性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在SCT增强扫描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马凌云 纪青 +3 位作者 赵斌 彭洪娟 何敬振 李乐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8期666-668,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在SCT增强扫描中的表现,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0年~2004年经穿刺活检病理及临床观察证实的恶性淋巴瘤13例(共55个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28例(共86个淋巴结)的增强SCT所见...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在SCT增强扫描中的表现,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0年~2004年经穿刺活检病理及临床观察证实的恶性淋巴瘤13例(共55个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28例(共86个淋巴结)的增强SCT所见;观察和评价增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征等方面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淋巴瘤多为均一强化(25/55,45.5%)或呈薄壁环形强化(15/55,41.8%);纵隔转移淋巴结为厚薄不一环形强化和不均匀结节状强化(73/86,84.9%) .结论:SCT增强扫描有助于纵隔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淋巴结纵隔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研究——Meta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晓翠 苗丽琼 +2 位作者 钱靖 吴云坤 杨青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0-546,共7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估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通过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2000~2011年已发表的有关P...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估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通过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2000~2011年已发表的有关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文献,按预设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使用Meta-Disc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Q*指数.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27篇(3667例患者).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 (95% CI0.76~0.81)、0.87 (95% CI 0.85~0.88),AUC和Q*指数分别为0.8869、0.8175.以淋巴结为研究对象,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6(95%CI0.64~0.69)、0.94(95%CI 0.94~0.95),AUC和Q*指数分别为0.9197、0.8530.结论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度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灵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肿瘤转移 纵隔 淋巴结 肿瘤分期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ETA分析
下载PDF
^(18)F-FDGPET/CT评价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剑杰 陈燕 李立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评价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价值,为外科手术提供指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8例肺癌患者,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与同期胸部CT对比,分析18F-FDG PET/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评价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价值,为外科手术提供指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8例肺癌患者,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与同期胸部CT对比,分析18F-FDG PET/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78例患者进行常规肿瘤切除及纵隔肺门淋巴结清扫,其中18例患者共清扫淋巴结231枚,发现转移淋巴结105枚(45.5%),其余60例患者清扫的淋巴结病理未见转移。依据病理结果,78例患者的淋巴结病理分期(p N)为:18例患者中,5例为p N1,11例为p N2,2例为p N3;其余60例患者分期为p N0。18F-FDG PET/CT诊断纵隔淋巴结分期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9%、94.7%、91.0%、85.0%、93.1%,同期胸部CT分别为61.1%、71.7%、69.2%、39.2%、86.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5,P<0.05)。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肺癌淋巴结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优于胸部常规CT扫描,可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纵隔 淋巴结 肿瘤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肿瘤分期
下载PDF
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术前CT影像学 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及其临床预判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贾丽娜 贾胜利 沈丹平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第3期48-52,共5页
目的建立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术前CT影像学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分析其临床预判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病理N分期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建立纵隔淋巴结转移术前CT影像学特征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 目的建立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术前CT影像学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分析其临床预判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病理N分期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建立纵隔淋巴结转移术前CT影像学特征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分析预测效能。结果肺腺癌术前临床N分期与术后病理N分期一致性一般。术后病理证实,55例(45.83%)有纵膈淋巴结转移,N分期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N_(1)+N_(2)、N_(0)、N_(1)及N_(2)期,且淋巴结转移最常发生在第10组、4组及7组。较大的CTR、淋巴结最大短径、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积及动脉期增强CT值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CT影像学联合预测因子预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达92.9%、83.6%、87.7%。结论肺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存在多站转移、逐站转移及部分呈跳跃性转移的特征。建立CT影像学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有助于提高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纵隔 淋巴结转移 CT 回归模型
下载PDF
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被引量:4
13
作者 薛春泉 朱娜 杨爱仙 《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4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 探讨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放疗的价值。方法  44例食管癌患者治疗后 2~ 60个月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 ,手术后 18例 ,手术加放疗后 6例 ,放疗后 2 0例。单纯适形放疗 3 0例 ,加用常规放射治疗 14例。结果 急性放射... 目的 探讨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放疗的价值。方法  44例食管癌患者治疗后 2~ 60个月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 ,手术后 18例 ,手术加放疗后 6例 ,放疗后 2 0例。单纯适形放疗 3 0例 ,加用常规放射治疗 14例。结果 急性放射性气管炎发生率Ⅰ~Ⅱ级 2 7 3 %( 12 /4 4)、Ⅲ~Ⅳ级 2 0 5 %( 9/4 4) ;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Ⅰ~Ⅱ级 3 1 8%( 14 /4 4)、Ⅲ~Ⅳ级 11 4%( 5 /4 4) ;近期疗效为完全缓解 (CR) 3 1 8%( 14 /4 4) ,部分缓解 (PR) 5 0 %( 2 2 /4 4)。 1、2年生存率分别为 72 7%( 3 2 /4 4)、40 9%( 18/4 4)。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疗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放射疗法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预后
下载PDF
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洪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24期27-29,共3页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效的诊断方法,使用PET/CT的结果性分析。方法应用PET/CT进行临床分析,并结合病理、手术等结果,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83.7%、特异度89.0%、阳性77.4...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效的诊断方法,使用PET/CT的结果性分析。方法应用PET/CT进行临床分析,并结合病理、手术等结果,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83.7%、特异度89.0%、阳性77.4%和阴性预告值92.4%。结论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 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 淋巴结 转移
下载PDF
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宋祥华 胡德宏 《安徽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1349-1353,共5页
目的探讨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而指导临床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76例T1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 目的探讨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而指导临床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76例T1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进行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统计淋巴结清扫个数及转移个数,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大小、原发部位及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76例肺癌患者中,共清扫出淋巴结4 968枚,平均(4.4±1.7)组,其中有14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率为2.92%。有58例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01%,其中区域性淋巴结转移55例,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94.83%。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8.92%,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22.8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4,P>0.05)。右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左肺癌比较,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下肺癌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4,P>0.05;χ~2=0.099,P>0.05)。随着T分期的增加,纵隔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增大。当肿瘤处于T1a期时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T1b期高分化鳞癌患者也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高、中、低分化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10%、25.49%、29.33%,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P<0.05)。结论 T1期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及分化程度相关,大多遵循区域性转移的规律,跨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T1a期肺癌和T1b期高分化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根据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术中可适当放宽淋巴结的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淋巴转移 纵隔 淋巴结切除术
下载PDF
以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征象几种疾病的CT诊断及鉴别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韧 王依川 侯代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1702-1706,共5页
目的 探讨以肺门及(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为主要征象几种疾病的CT诊断及鉴别。方法 选取69例经气管镜、穿刺活检和(或)临床治疗证实的以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行胸部CT扫描,其中57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结... 目的 探讨以肺门及(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为主要征象几种疾病的CT诊断及鉴别。方法 选取69例经气管镜、穿刺活检和(或)临床治疗证实的以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行胸部CT扫描,其中57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结果 中心型肺癌患者17例易受累部位为中纵隔及双肺门(共计71.29%);淋巴瘤患者11例,易受累部位中纵隔及前纵隔(共计73.34%);淋巴结核患者15例,易受累部位为中纵隔及双肺门(共计73.39%);结节病患者21例,易受累部位为中纵隔及双肺门(共计81.98%)。中心型肺癌、淋巴瘤、淋巴结核、结节病、巨淋巴结增生症、转移性淋巴结癌六种疾病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及双肺门淋巴结位置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7例患者行增强扫描,肺癌淋巴结肿大强化不明显;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呈环形强化;淋巴瘤淋巴结肿大略有强化;结节病淋巴结肿大,大致均匀强化;巨淋巴结增生症淋巴结肿大明显强化。中心型肺癌、淋巴瘤、淋巴结核、结节病、巨淋巴结增生症、转移性淋巴结癌六种疾病之间的淋巴结强化程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s值=16.215,P=0.242);淋巴结有无融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值=25.261,P <0.05)。27例患者可见肺内表现,其中7例可见双肺内少许斑片及索条,6例可见小叶间隔增厚。结论 胸部CT检查是诊断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病变的首选方法,病灶形态特点、分布、强化及临床表现对诊断及鉴别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门 纵膈 淋巴结肿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MRI对子宫内膜癌浸润、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受累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3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浸润、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受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术前MRI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为依据,评估术前MRI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深度、淋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浸润、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受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术前MRI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为依据,评估术前MRI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宫颈间质受累情况的诊断准确性。结果MRI诊断子宫内膜癌浸润程度的准确性为89.2%(66/74),其中鉴别浅肌层浸润的准确性为90.2%(46/51),鉴别深肌层浸润的准确性分别为87.0%(20/23);诊断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为79.7%(59/74);诊断有无宫颈间质受累的准确性为95.9%(71/74)。结论术前MRI检查可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鉴别和宫颈间质受累的诊断评估中发挥积极影响,但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准确性较低,建议将其作为辅助手段应用于早期预测筛查中,以节省治疗时间,提高诊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子宫内膜癌浸润 淋巴结转移 宫颈间质受累 诊断价值
下载PDF
CT与MRI检查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宫颈间质受累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8
作者 何斌 李平 杨海香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评价术前CT与MRI检查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宫颈间质受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检查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以术中探查结果为标准,比较CT及MRI... 目的:评价术前CT与MRI检查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宫颈间质受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检查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以术中探查结果为标准,比较CT及MRI检查与术中探查子宫内膜癌分期结果的一致性,及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宫颈间质受累情况的评判结果。结果:本研究中,MRI对病理分期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为97.6%。术中探查证实肌层浸润者174例,其中CT提示肌层浸润132例,MRI提示肌层浸润156例;术中探查证实淋巴结转移者27例,CT和MRI分别检出20例和28例,CT漏诊7例,MRI误诊1例;术中探查证实宫颈间质受累者42例,CT检出36例,MRI检出43例。结论:MRI对于子宫内膜癌术前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宫颈间质受累情况具有更好的评估效能,CT略逊于M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CT MRI 肌层浸润 淋巴结转移 宫颈间质受累
下载PDF
^(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纵隔型肺癌和/或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忠亮 肖越勇 +6 位作者 张肖 张啸波 魏颖恬 何晓锋 张欣 孟亮亮 薛晓东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56-760,共5页
目的观察^(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经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BACE)治疗纵隔型肺癌和/或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接受^(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BACE治疗的纵隔型肺癌和/或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观察术后肿瘤疗效反应、患... 目的观察^(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经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BACE)治疗纵隔型肺癌和/或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接受^(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BACE治疗的纵隔型肺癌和/或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观察术后肿瘤疗效反应、患者生存情况及生活质量等,评价联合治疗疗效。结果粒子植入术后患者均出现轻度不良反应,1例发生中度不良反应,未见重度不良反应。术后随访8~49个月,术后1个月卡诺夫斯基绩效状态量表(KPS)评分显著提高(P=0.019);术后6个月5例肿瘤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进展,客观反应率为70.00%,局部控制率为90.00%;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0.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20.5个月,总生存率45.00%。结论^(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BACE用于纵隔型肺癌和/或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纵隔 淋巴结 肿瘤转移 碘同位素 放射治疗 化学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MRI对宫颈癌阴道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传亚 孙秀丽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4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宫颈癌阴道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宫颈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行术前MRI检查和手术治疗,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MRI检查对阴...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宫颈癌阴道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宫颈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行术前MRI检查和手术治疗,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MRI检查对阴道受累、淋巴结转移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判断结果与其进行比较,分析MRI检查在阴道受累、淋巴结转移和FIGO分期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 (1)MRI诊断阴道受累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依次为75.00%、92.31%、90.00%;误诊率和漏诊率依次为7.69%和25.00%。(2)MRI诊断淋巴节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依次为76.92%、97.87%、93.33%;误诊率和漏诊率依次为2.13%和23.08%。(3)与病理结果相比,临床分期总体准确度为68.33%,MRI分期总体准确度为85.00%,临床分期总体准确度与MRI分期差异显著(P<0.05)。结论 MRI对宫颈癌阴道受累及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以提高临床FIGO分期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MRI检查 阴道受累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