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ymph-X和Lymph-Y在筛查IM、ALL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宏 戎国栋 +3 位作者 陈丹 陆琳 周芸 潘世扬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34-635,共2页
目的探讨Lymph-X和Lymph-Y在筛查IM、AL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1 500例健康体检者,110例IM、ALL、CLL及其他原因致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患者。用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统计Lymph-X和Lymph-Y参数并分析。结果健康体检... 目的探讨Lymph-X和Lymph-Y在筛查IM、AL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1 500例健康体检者,110例IM、ALL、CLL及其他原因致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患者。用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统计Lymph-X和Lymph-Y参数并分析。结果健康体检者Lymph-X和Lymph-Y值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淋巴细胞计数无相关性,参考区间分别为765.3~809.8、624.4~731.4。IM组的Lymph-X和Lymph-Y值分别为871.6±49.3和810.1±153.7,ALL组分别为885.8±70.4和884.9±244.4,明显高于对照组、CLL组以及淋巴细胞升高的其他疾病组(P<0.05)。当Lymph-X为839,Lymph-Y为755时,诊断IM的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75.0%;当Lymph-X为836,Lymph-Y为792时,诊断ALL的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75.2%。结论参数Lymph-X和Lymph-Y可用于IM、ALL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mph-x Lymph-Y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行X线摄影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分析
2
作者 王浩宇 石文达 +1 位作者 赵晓彬 崔志新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506-511,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X线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12例,分析发生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同时分析X线、CT检查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X线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12例,分析发生和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同时分析X线、CT检查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112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32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28.57%;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低分化比例、组织类型为浸润性癌比例、有脉管浸润比例、肿瘤直径≥5cm比例、组织Ki-67表达≥14%比例分别为68.75%、90.63%、28.13%、31.25%和84.38%,明显高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病灶组织类型、脉管浸润、Ki-67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X线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500,P<0.05,一致性较差;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825,P<0.05,一致性较好;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87.50%和95.00%,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受分化程度、病灶组织类型、脉管浸润、Ki-67表达的影响;相较于X线,CT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X线 CT检查
下载PDF
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研究
3
作者 徐林生 徐翔 +2 位作者 杨金凤 胡良先 胡炳德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2-657,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外周血双调蛋白(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是否发生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别为脉管侵犯阳性(A... 目的:探讨血清外周血双调蛋白(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是否发生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别为脉管侵犯阳性(A组)与阴性(B组),淋巴结转移阳性(C组)与阴性(D组)。对比各组患者血清AREG浓度水平、CT定量参数,分析以上指标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病理结果显示87例患者中32例为直肠癌脉管侵犯阳性,55例脉管侵犯阴性;46例淋巴结转移阳性,41例淋巴结转移阴性。t检验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无水碘密度、静脉期Eff-Z值与直肠癌脉管侵犯相关,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Eff-Z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无水碘密度值、静脉期Eff-Z值及三者联合预测脉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772、0.784、0.738、0.901,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Eff-Z值、两者联合预测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07、0.709、0.716。结论: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无水碘密度值、静脉期Eff-Z值与直肠癌脉管侵犯相关,血清AREG水平、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Eff-Z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对预测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外周血双调蛋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脉管侵犯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不同大小肺炎性假瘤的CT形态学分析及淋巴结变化规律
4
作者 李晓冉 乔香梅 +2 位作者 傅晓明 朱文莉 周科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3-48,共6页
目的 探讨不同大小肺炎性假瘤(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PIP)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形态学特征及其淋巴结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肺炎性假瘤的患者56例,按病灶大小分为两组:A组(最大... 目的 探讨不同大小肺炎性假瘤(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PIP)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形态学特征及其淋巴结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肺炎性假瘤的患者56例,按病灶大小分为两组:A组(最大径≤3.0 cm34例),B组(最大径>3.0 cm22例),分析比较两组CT影像学特点及淋巴结表现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Kappa检验评价2位医师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并用Bland-Altman法进一步可视化一致性测量结果。结果 两组在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桃尖征、血管集束征、邻近胸膜增厚及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现以上征象的比例更大。进一步比较两组淋巴结,发现同侧肺门淋巴结更容易在B组中显示,且大小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位医师测量PIP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均良好或优秀(ICC与Kappa值范围为0.61~0.85),Bland-Altman法分析显示,2位医师评价淋巴结径线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好。结论 不同大小的PIP在CT检查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有助于影像科及临床医师更深刻地认识此病、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假瘤 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FORCE CT对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评估价值研究
5
作者 黄霓 明兵 +2 位作者 张仕勇 兰茜琳 周奕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74-78,共5页
目的 探讨FORCE CT对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116例为观察对象,均采用FORCE CT检查,拟行手术治疗。对比不同N分期患者淋巴结CT值(动脉期、门静脉期),分析N分期的临床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 目的 探讨FORCE CT对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116例为观察对象,均采用FORCE CT检查,拟行手术治疗。对比不同N分期患者淋巴结CT值(动脉期、门静脉期),分析N分期的临床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T值对N分期的评估价值。结果 116例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N0期67例、N1期30例、N2期19例,随着N分期增加,患者CT值增加,中高分化及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10cm比例降低,血清CEA、CA199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分化程度、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后,CT值仍为结直肠癌患者N分期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CT值联合鉴别结直肠癌患者N0、N1分期的AUC值为0.853,大于动脉期或门静脉期CT值单独鉴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门静脉期CT值联合鉴别结直肠癌患者N1、N2分期的AUC值为0.907,大于动脉期或门静脉期CT值单独鉴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RCE CT参数与结直肠癌术前N分期变化关系密切,在术前N分期的评估中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术前N分期 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尚婷 许泳康 +4 位作者 周燕 苏国义 斯岩 吴飞云 许晓泉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4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探讨双能CT(DE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LLNM组174例,非LLNM组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C患者DE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间DECT定量参数差异,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 目的探讨双能CT(DE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LLNM组174例,非LLNM组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C患者DE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间DECT定量参数差异,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碘浓度(IC)、有效原子序数(Zeff)、能谱曲线斜率(λHU)、标准化IC(NIC)和标准化Zeff(NZeff)。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LLNM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独立预测因子及其联合对LLNM的预测效能。结果与非LLNM组比较,LLNM组具有更低的平扫NIC(Z=-2.279,P=0.023),更高的动脉期IC、NIC、NZeff、λHU和更高的静脉期IC、NIC、Zeff、λHU(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扫NIC(P=0.006)和静脉期NIC(P=0.002)是LLNM的独立预测因子,其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672(95%CI:0.605~0.734),敏感度63.79%,特异度66.67%;其次是静脉期NIC(AUC=0.634)和平扫NIC(AUC=0.613)模型。结论DECT定量参数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预测PTC患者有无LL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双能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定量参数
下载PDF
基于^(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分析不同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7
作者 于军 杨雪 +5 位作者 李洋 毕晓峰 任东栋 任春玲 黄磊 张莺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039-1046,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治疗前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CT影像组学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的价值,分析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于宁波明... 目的探讨基于治疗前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CT影像组学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的价值,分析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于宁波明州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行根治性手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NSCLC患者324例(男186例,女138例,年龄36~85岁),其中OLM阴性258例,阳性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226例)与验证集(98例)。使用LIFEx 7.4.3软件提取病灶PET/CT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构建3种机器学习模型:逻辑回归(LR)模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估各种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采用决策曲线(DCA)分析各种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从PET/CT图像中共提取出250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算法最终筛选出8个组学特征,包括4个PET特征[直方图(HISTO)_均匀性(Uniformity)、灰度共生矩阵(GL-CM)_差熵(DE)、灰度游程长度矩阵(GLRLM)_短行程低灰度强调(SRLGLE)、灰度区域大小矩阵(GLSZM)_小区域低灰度强调(SZLGLE)],4个CT特征[形态(MORPH)_质量中心偏移(CMS)、HISTO_四分位离散系数(QCD)、HISTO_最大直方图梯度(MHG)、GLSZM_大区域强调(LZE)]。在构建的3种机器学习模型中,以SVM模型预测效能最优,其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46、0.849;LR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696、0.711;RF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943、0.568,存在明显的过拟合现象。DCA分析显示,SVM模型及LR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净获益与临床价值。结论基于^(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分析可有效预测NSCLC患者是否存在OLM,SVM模型预测性能最佳,可辅助临床决策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下载PDF
增强CT在预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8
作者 韩雯雯 索峰 刘效方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8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增强CT在预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增强CT的表现,比较有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的定性差异及测量其相关CT值的定量差异,并对其进行卡方检... 目的探讨增强CT在预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增强CT的表现,比较有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的定性差异及测量其相关CT值的定量差异,并对其进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性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否坏死、内壁外壁是否受侵犯、强化程度、强化均匀度、分层强化、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在组间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静脉期最大CT值(P=0.035)、静脉期平均CT值(P=0.043)、静脉期-平扫CT值(P=0.015)、静脉期-平扫CT值除以平扫CT值(P=0.01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得出静脉期最大CT值、静脉期平均CT值、静脉期-平扫CT值、静脉期-平扫CT值除以平扫CT值在参数的曲线下面积其AUC值分别约为0.741、0.731、0.778、0.792,静脉期-平扫CT值除以平扫CT值诊断效能最好。结论增强CT部分参数在预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结转移上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基于CT的影像组学对胃癌不同站点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马雯雯 蒋常琴 +5 位作者 冯强 徐芹艳 张文轩 范振 姬国敏 王锡臻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62-266,27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对胃癌不同站点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3例胃癌患者共303个符合纳入标准的胃周正常大小淋巴结,将其分为两区,一区为胃周第一站淋巴结(175个),二区为胃周第二、三站淋巴结(128个)。... 目的: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对胃癌不同站点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3例胃癌患者共303个符合纳入标准的胃周正常大小淋巴结,将其分为两区,一区为胃周第一站淋巴结(175个),二区为胃周第二、三站淋巴结(128个)。两区淋巴结分别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筛选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及影像组学特征,并分别放入决策树、LinearSVC、支持向量机(SVM)、logistic回归4个分类器中,对两区淋巴结分别构建临床-影像组合模型。通过AUC评估组合模型的性能,通过决策曲线分析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在两区淋巴结分别建立4个临床-影像组合模型,一区淋巴结的SVM模型显示出最佳的鉴别效能,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960(95%CI 0.925~0.995)和0.731(95%CI 0.556~0.905)。二区淋巴结的SVM模型亦显示出最佳的鉴别效能,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998(95%CI 0.993~1.000)和0.959(95%CI 0.924~0.994)。决策曲线分析提示,两区淋巴结SVM模型在临床决策中的应用均有较大效益。结论:基于CT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临床-影像组合模型可对胃癌不同站点正常大小的转移淋巴结进行术前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正常大小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术前预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颈部淋巴瘤与淋巴结结核CT平扫图像影像组学鉴别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新 唐晨虎 +4 位作者 姜加学 王辉 吴雪 杨小庆 邹月芬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基于CT平扫影像组学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瘤的鉴别研究鲜有报道。文章探讨基于CT平扫厚层图像影像组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40例颈部淋巴瘤患者和56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CT平扫厚层图像。采用IT... 目的基于CT平扫影像组学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瘤的鉴别研究鲜有报道。文章探讨基于CT平扫厚层图像影像组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40例颈部淋巴瘤患者和56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CT平扫厚层图像。采用ITK-SNAP软件分别勾画62枚淋巴瘤淋巴结和70枚结核淋巴结,通过python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进行统计学检验,联合应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和主成分分析法(PCA)筛选和降维组学特征,最后通过逻辑回归建立分类器。进行5折交叉验证,使用ROC曲线及灵敏度、特异度等评价分类器性能,并与高低年资医生分类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从CT平扫厚层图像中共提取838个影像组学特征,LASSO筛选出28项组学特征,PCA降维后得到24项特征。Logistic regression建立的分类器在训练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5,敏感度为0.920,特异度为0.893,在测试组的ROC曲线AUC为0.874,敏感度为0.786,特异度为0.846。结论以CT平扫图像和logistic为基础建立的分类器在鉴别颈部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瘤方面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淋巴结结核 淋巴瘤
下载PDF
双能CT碘图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雯 董珍林 +7 位作者 单海燕 柯腾飞 吴岩 唐小楠 赵子茜 胡兴月 赵仁杰 韩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07-1010,1023,共5页
目的通过双能CT碘图定量参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为临床手术方式的制订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云南省肿瘤医院行双能量CT扫描,病理证... 目的通过双能CT碘图定量参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为临床手术方式的制订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云南省肿瘤医院行双能量CT扫描,病理证实为PTC且同时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CLN)清扫术的患者。由放射医师分析CT图像,未检出颈部CLN转移者共120例。其中病理证实中央区OLM+76例、无转移(OLM-)44例,在碘图上测量动、静脉双期PTC癌灶的碘浓度(IC),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肿瘤-动脉碘浓度增强分数(TAIF),分析OLM+、OLM-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动静脉期PTC病灶在OLM+、OLM-组中,IC_(动脉期)、IC_(静脉期)、NIC_(动脉期)、NIC_(静脉期)分别为4.23±1.90、3.43±1.50,3.50±0.61、2.56±0.70,0.54±0.16、0.45±0.15,0.69±0.21、0.61±0.25;其中IC_(动脉期)、NIC_(动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4、3.860,P均<0.0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2、0.668;IC_(静脉期)、NIC_(静脉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LM+、OLM-组中PTC病灶的TAIF分别为0.32±0.19、0.07±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0,P<0.05),曲线下面积为0.839,当最佳临界值为0.185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7.3%、82.7%、82.3%。结论PTC病灶的TAIF预测颈部CLN隐匿性转移的准确度较高,可为是否行颈部CLN清扫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淋巴结转移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鉴别腹盆腔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价值
12
作者 杨浩 刘建 +2 位作者 杨丹丹 赵正凯 高敏 《四川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1077-1081,共5页
目的明确多层螺旋CT鉴别腹盆腔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价值。方法腹盆腔恶性淋巴瘤66例,其中HD 16例,NHL 50例。通过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观察腹盆腔淋巴结大小、形态、密度及解剖分布。结果恶性淋巴瘤CT增强,HD中13例为均... 目的明确多层螺旋CT鉴别腹盆腔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价值。方法腹盆腔恶性淋巴瘤66例,其中HD 16例,NHL 50例。通过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观察腹盆腔淋巴结大小、形态、密度及解剖分布。结果恶性淋巴瘤CT增强,HD中13例为均匀密度,3例为部分坏死;NHL中39例为均匀密度,11例为部分坏死,两者强化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和NHL均优势累及腹主动脉周围上下部、肠系膜根部、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肝胃韧带;盆腔淋巴结肿大多发生在髂总动脉,其次为髂内动脉;两者解剖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和NHL多同时累及2个部位以上的淋巴结。恶性淋巴瘤亦累及肝、脾、肾、胃肠等淋巴结外器官,其中以脾受累最为常见。HD和NH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显示HD和NHL累及腹盆腔淋巴结的病理改变及优势解剖分布,有利于两者诊断、分期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淋巴结 腹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cm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燕 李敏 +5 位作者 俞贤博 尤杨 李扬 刘晶 王向明 杨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7-861,共5页
目的分析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纳入36例pN3期114枚转移淋巴结(转移组)和26例pN0期65枚非转移淋巴结(非转移组),... 目的分析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纳入36例pN3期114枚转移淋巴结(转移组)和26例pN0期65枚非转移淋巴结(非转移组),入组淋巴结短径均≥0.6 cm,将淋巴结分为训练集(n=125)和验证集(n=54)。对比组间原发肿瘤及淋巴结CT特征,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构建临床模型。提取静脉期融合图和碘图中的淋巴结影像组学特征,以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和Boruta算法筛选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和临床收益。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GEE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部位及最大径、淋巴结边缘及脂肪分数为LNM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以之构建的临床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LNM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和0.76。经ICC检验(ICC>0.8)及Boruta算法筛选,最终保留27个影像组学特征;以之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LNM的AUC分别为0.99和0.98,均高于临床模型(P均<0.01),且临床收益更优。结论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 LNM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在腹部淋巴瘤、非转移及转移性淋巴结鉴别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丰洋 郑翌 +1 位作者 张冉 于德新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88-194,共7页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在鉴别腹部淋巴瘤、非转移及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收集95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腹部淋巴瘤、非转移及转移性淋巴结患者(共242枚腹部淋巴结)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5例中淋巴瘤32例,共94枚淋巴结(淋巴瘤组);非...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在鉴别腹部淋巴瘤、非转移及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收集95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腹部淋巴瘤、非转移及转移性淋巴结患者(共242枚腹部淋巴结)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5例中淋巴瘤32例,共94枚淋巴结(淋巴瘤组);非转移淋巴结36例,共78枚淋巴结(非转移组);转移性淋巴结27例,共70枚淋巴结(转移组)。95例均行腹部CT增强扫描。在层厚1 mm图像上手动勾画淋巴结,经Radcloud平台提取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淋巴瘤组与转移组、淋巴瘤组与非转移组、转移组与非转移组3组模型,使用3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独立的训练和验证,并计算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和AUC。结果:淋巴瘤组与转移组,K最近邻(KNN)分类器鉴别效能最好:训练集AUC为0.98,敏感度0.95,特异度0.88;验证集AUC为0.98,敏感度0.93,特异度0.95。淋巴瘤组与非转移组,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鉴别效能最好:训练集AUC为0.99,敏感度0.98,特异度1.00;验证集AUC为0.96,敏感度0.97,特异度0.88。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线性逻辑回归(LR)分类器鉴别效能最好:训练集AUC为0.96,敏感度0.92,特异度0.87;验证集AUC为0.76,敏感度0.62,特异度0.71。结论:基于CT增强扫描的影像组学特征在鉴别腹部淋巴瘤、非转移及转移性淋巴结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价值,可为治疗提供更准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淋巴结 淋巴瘤 腹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肺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胸内淋巴结MSCT比较
15
作者 李晓冉 乔香梅 +2 位作者 刘松 傅晓明 周科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10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PIP)与周围型肺癌(PLC)患者胸内淋巴结的多层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形态学表现及分布特征,提高对两类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鼓楼医院及其高淳分院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经病理学证实为PI P、PLC患者...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PIP)与周围型肺癌(PLC)患者胸内淋巴结的多层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形态学表现及分布特征,提高对两类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鼓楼医院及其高淳分院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经病理学证实为PI P、PLC患者各56例,共评估24个连续变量参数及2个分类变量。比较两组淋巴结的影像学表现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Kappa检验评价2名医师测量数据的一致性。结果两组病人在下气管旁淋巴结识别枚数、最太淋巴结长径及短径,主肺动脉窗最大淋巴结比值,主动脉弓旁淋巴结识别枚数、最大淋巴结长径及短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C患者下气管旁淋巴结上述参数及主肺动脉窗最大淋巴结比值高于PIP患者,而主动脉弓旁淋巴结上述参数则低于FIP。此外PLC较PIP更易出现肿大淋巴结,且密度多不均匀(P<0.05)。2名医师在测量淋巴结相关数据的一致性均为良好或优秀(ICC与Kappa值范围为0.635~0.819)。结论PIP及PLC胸内淋巴结在MSCT上的表现存在差异性,对临床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性假瘤 周围型肺癌 胸内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基于CT征象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列线图对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戴立欢 尹进学 +2 位作者 钟熹 曾凤霞 秦耿耿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6期620-624,645,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征象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列线图对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资料,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训练集123例(淋巴结转移77例,无淋巴结转移46例)和验证集53例(淋巴结转移35例,... 目的:探讨基于CT征象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列线图对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资料,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训练集123例(淋巴结转移77例,无淋巴结转移46例)和验证集53例(淋巴结转移35例,无淋巴结转移18例)。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和CT征象与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CT征象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的AUC评价模型预测效能,并绘制列线图实现模型可视化。结果:糖类抗原72-4(CA72-4)、淋巴结大小、是否突破浆膜层及动脉期CT值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822(95%CI 0.746~0.897),验证集AUC为0.805(95%CI 0.685~0.925)。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模型具备良好的拟合度,决策曲线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CT征象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构建的列线图可为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提供无创、可视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血清肿瘤标志物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列线图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淋巴结复发优势解剖分布与原发肿瘤解剖部位相关性的CT研究
17
作者 欧静 陈静 陈天武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600-602,612,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淋巴结复发的优势解剖分布与原发肿瘤解剖部位相关性的CT研究。方法:选取263例确诊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且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或影像标准诊断有...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淋巴结复发的优势解剖分布与原发肿瘤解剖部位相关性的CT研究。方法:选取263例确诊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且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或影像标准诊断有淋巴结复发。回顾性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淋巴结复发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强化特征及原发肿瘤术前解剖定位。结果:原发肿瘤解剖定位:胸上段59例,累及胸中段133例,累及胸下段71例。术后复发淋巴结解剖定位:263例患者术后淋巴结复发共361枚,其中胸上段共73枚,主要分布于锁骨上区(34.25%,25/73)、上纵隔(42.46%,31/73)(P<0.05);胸中段共197枚,主要分布于中纵隔(60.40%,119/197)(P<0.05);胸下段共91枚,主要分布于下纵隔(25.27%,23/91)、肝胃间隙及腹膜后(57.14%,52/91)(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淋巴结复发CT特征:淋巴结肿大呈圆形(75.01%,271/361)、浅分叶(46.26%,167/361)、坏死融合(19.67%,71/361),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37.40%,135/361)。结论:胸上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淋巴结复发优势分布于锁骨上区及上纵隔,胸中段肿瘤术后淋巴结复发优势分布于中纵隔,胸下段肿瘤术后淋巴结复发优势分布于下纵隔及肝胃间隙及腹膜后。术后淋巴结复发的CT图像特征不仅有形态学上的变化,且增强扫描后强化方式呈不均匀强化。CT检查对于评价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淋巴结复发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复发 外科手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双能量CT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特征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天斌 林桂涵 +3 位作者 陈炜越 陈春妙 应海峰 纪建松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3期304-309,共6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特征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35例(227枚腋窝淋巴结)乳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性淋巴结组(92枚)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组(135枚)。收集淋巴...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特征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35例(227枚腋窝淋巴结)乳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性淋巴结组(92枚)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组(135枚)。收集淋巴结形态学特征,包括最大短径、长短径比值、形状、边缘、强化程度和淋巴门结构。测量双能量CT定量参数,包括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及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2组间形态学特征和双能量CT定量参数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别构建形态学特征模型、双能量CT定量参数模型和联合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计算AUC、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形态学特征中最大短径≥5 mm(OR=2.345,P=0.001)、长短径比值<2(OR=4.542,P<0.001)及淋巴门结构消失(OR=6.436,P<0.001),双能量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λHU(OR=2.235,P<0.001)和静脉期nZeff(OR=5.688,P<0.001)升高是乳腺癌患者ALNM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的形态学特征模型、双能量CT定量参数模型及联合模型的AUC分别为0.796、0.819和0.884;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其他2个模型(Z=3.852和3.291,均P<0.0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61%、80.00%。结论:双能量CT定量参数在术前无创评估乳腺癌患者ALNM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联合形态学特征可明显提升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形态学特征 腋窝淋巴结 淋巴转移
下载PDF
高频彩超联合钼靶X线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19
作者 王云峰 《当代医学》 2023年第31期165-168,共4页
目的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高频彩超)联合钼靶X线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行高频彩超与钼靶X线检查。以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为... 目的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高频彩超)联合钼靶X线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行高频彩超与钼靶X线检查。以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高频彩超联合钼靶X线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经病理组织活检检查结果显示,84例患者中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41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43例。高频彩超、钼靶X线及联合检查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检查准确度高于高频彩超、钼靶X线,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钼靶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频彩超、钼靶X线单独检查与病理组织活检结果具有较为理想的一致性(Kappa=0.620、0.618),二者联合检查与病理组织活检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57)。结论高频彩超联合钼靶X线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诊断准确度,且与病理组织活检结果具有极好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钼靶X线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表现特征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媛 杨志刚 +2 位作者 闵鹏秋 郭应坤 余建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5-288,共4页
 目的 讨论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 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 32例,其中霍奇金病(HD)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6例。在增强多层螺旋CT图像上,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优...  目的 讨论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 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 32例,其中霍奇金病(HD)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6例。在增强多层螺旋CT图像上,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优势解剖分布。结果 83. 3%HD和 80. 8% NHL淋巴结增大呈普遍均匀强化密度, 16. 7%HD和 19.2%NHL呈均匀强化合并坏死密度。HD和NHL均主要累及小网膜(60. 9% )、胰腺周围 (59. 4% )、腹主动脉周围上部 (93.8% )及下部(78. 1% )淋巴结。HD和NHL常同时累及 2个部位以上的淋巴结。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特征可揭示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淋巴瘤 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