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壁外血管侵犯MDCT表现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政锜 段书峰 龚海鹏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2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胃癌壁外血管侵犯MDCT表现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5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CT扫描后2周内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与D2淋巴结清扫术;门脉期MDCT图像上采用5分量表对胃癌EMVI... 目的:探讨胃癌壁外血管侵犯MDCT表现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5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CT扫描后2周内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与D2淋巴结清扫术;门脉期MDCT图像上采用5分量表对胃癌EMVI情况进行评估;根据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用于评估ctEMVI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比较ctEMVI和淋巴结短径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淋巴结转移组中,脉管侵犯占60.9%(39例),肿瘤大小(> 5 cm)占64.1%(41例),ctEMVI阳性占79.7%(51例),CT转移性淋巴结阳性占56.2%(36例);非淋巴结转移组中,脉管侵犯,肿瘤大小(> 5 cm),ctEMVI阳性及CT转移性淋巴结阳性分别占21.9%(9例),24.4%(10例),21.9%(9例)和19.5%(8例),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EMVI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ctEMV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54。ctEMV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准确性优于淋巴结短径。结论:ctEMVI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ctEMVI在诊断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壁外血管侵犯 胃癌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大鼠肝内起始淋巴管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4
2
作者 赵玲辉 李玉兰 +3 位作者 张莉 张雅芳 张云芳 王云祥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8-220,I006,共4页
目的 观察大鼠肝内起始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 )的超微结构特点 ,并测量有关数据资料 ,探讨肝淋巴生成途径。 方法 半薄切片光镜观察 ,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 ,计算机图像分析。 结果 肝起始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富含溶酶体和质膜小泡 ,小... 目的 观察大鼠肝内起始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 )的超微结构特点 ,并测量有关数据资料 ,探讨肝淋巴生成途径。 方法 半薄切片光镜观察 ,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 ,计算机图像分析。 结果 肝起始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富含溶酶体和质膜小泡 ,小泡的数密度为 39.80个 /μm3,体密度为 0 .0 2 8。小泡的平均直径为 90 .6 nm。内皮细胞连接有 3种类型 ,端端连接占 18.7% ,重叠连接占 46 .0 % ,嵌插连接占 34 .0 % ,处于开放状态的占 1.3%。内皮细胞连接处有特殊连接装置的占 6 0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起始淋巴管 超微结构 图像分析 大鼠
下载PDF
兔、鼠肝起始淋巴管的分布及形态学测量 被引量:4
3
作者 赵玲辉 李玉兰 +2 位作者 张雅芳 海力斯 王云祥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用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半薄、超薄切片光、电镜观察和淋巴管间接注射法等多种技术研究了兔和Wistar大鼠肝的起始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以明确肝起始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并测量了有关数据,为研究肝淋巴生成机理提供必... 用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半薄、超薄切片光、电镜观察和淋巴管间接注射法等多种技术研究了兔和Wistar大鼠肝的起始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以明确肝起始淋巴管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并测量了有关数据,为研究肝淋巴生成机理提供必要的依据。结果发现,肝起始淋巴管仅存在于较大的门管区结缔组织内,而肝小叶内无起始淋巴管。起始淋巴管在门管区的出现率约为25%;其最大平均直径兔为22.6μm,鼠为27.6μm;平均横截面积兔为232.4μm2,鼠为268.8μm2。起始淋巴管的数密度兔为2.9个/mm2,鼠为2.2个/mm2;体密度兔为0.00098,鼠为0.0014。出现起始淋巴管的门管区最小面积兔为3.9mm2,鼠为2.8mm2。在兔和鼠肝的被膜内均未发现起始淋巴管和淋巴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始淋巴管 大鼠 淋巴管 分布 形态学
下载PDF
淋巴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对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侯滨 单吉贤 +1 位作者 陈峻青 安海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568-569,共2页
目的 :探讨淋巴管癌栓与胃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 :比较淋巴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1)浸润深度及生长方式影响淋巴管癌栓的发生 ;2 )只有在无淋巴结转移的条件下 ,淋巴管癌栓才会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结论 :... 目的 :探讨淋巴管癌栓与胃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 :比较淋巴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1)浸润深度及生长方式影响淋巴管癌栓的发生 ;2 )只有在无淋巴结转移的条件下 ,淋巴管癌栓才会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结论 :淋巴结转移对预后影响明显高于淋巴管癌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管癌栓 淋巴结转移 生存率
下载PDF
胃壁淋巴管的微细分布——酶组织化学法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赵玲辉 王云祥 +3 位作者 王全新 李玉兰 徐玉东 海力斯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7-100,T017,共5页
本文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Pase)双重染色法观察了家兔、豚鼠和大鼠胃壁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在光镜下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显示5′-Nase反应强阳性,而毛细血管和血管则显示AlPase反应强阳性。表明3种动物的胃壁各层内... 本文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Pase)双重染色法观察了家兔、豚鼠和大鼠胃壁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在光镜下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显示5′-Nase反应强阳性,而毛细血管和血管则显示AlPase反应强阳性。表明3种动物的胃壁各层内均有毛细淋巴管分布,而淋巴管只存在于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粘膜层的毛细淋巴管主要分布在固有膜的深层,有时见于粘膜肌内,但在上皮层及上皮层下均未发现毛细淋巴管。粘膜下层中的毛细淋巴管较多位于靠近粘膜层一侧,而淋巴管则多靠近肌层一侧。在肌层内,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不仅存在于不同走行的3层肌间,而且存在于每层内的肌纤维束之间。在浆膜层有较大的淋巴管。本研究同时做了光镜半薄切片和电镜观察,证实了上述的淋巴管分布。3种动物胃壁淋巴管的微细分布未见到种属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核苷酸酶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人胃癌淋巴管密度和面积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庆仪 陆云飞 +2 位作者 丛风云 廖天 万福强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2-606,共5页
目的研究人胃癌淋巴管的密度和面积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D2-40淋巴管内皮标记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70例人胃癌中心区、癌旁区、正常区内的淋巴管,分析淋巴管的形态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 目的研究人胃癌淋巴管的密度和面积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D2-40淋巴管内皮标记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70例人胃癌中心区、癌旁区、正常区内的淋巴管,分析淋巴管的形态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人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高于正常区,平均面积、平均周径及总面积小于正常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组人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及平均面积、平均周径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人胃癌淋巴管新生存在于胃癌癌旁区,新生淋巴管管腔小,不足以形成良好的淋巴回流;人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平均面积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预测淋巴结转移及决定手术方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管 淋巴结 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癌及胃壁组织内淋巴管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廖新波 唐慰萍 +2 位作者 赵颖海 李飞虹 蔡琼珍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7-71,共5页
本文首次用5′-Nase-ALP双重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20例胃癌组织和癌旁胃壁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在光镜下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5′-Nase染色强阳性,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和血管的ALP反应显示强... 本文首次用5′-Nase-ALP双重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20例胃癌组织和癌旁胃壁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在光镜下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5′-Nase染色强阳性,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和血管的ALP反应显示强阳性,管壁呈明显的蓝色。据此可将淋巴管、血管区别开来、本研究发现胃癌组织内有较多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以及较多的棕色实性条状组织,这些条状物可能是新生的毛细淋巴管。上述结果为研究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分布及胃癌淋巴道转移,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管 5′-核苷酸酶 碱性磷酸酶双重反应
下载PDF
VEGF-D及VEGFR-3在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晰 张建国 +2 位作者 赵玲辉 沈滨 李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6年第9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VEGF-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及其受体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90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D/VEGFR-3的表达。结果:(1)VEGF-D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为82%(4... 目的:探讨VEGF-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及其受体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90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D/VEGFR-3的表达。结果:(1)VEGF-D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为82%(41/50)显著高于未转移组37.5%(15/40),(P<0.01)。VEGFR-3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为84%(42/50)显著高于未转移组42.5%(17/40),(P<0.05),且VEGF-D与VEGFR-3表达显著相关,(P<0.05)。(2)VEGF-D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临床分级、ER、PR无关,与CerbB-2表达显著相关,(P<0.05)。结论:VEGF-D/VEGFR-3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道转移有关,VEGF-D可能促进了乳腺癌淋巴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VEGF-D VEGFR-3 淋巴道转移
下载PDF
五步蛇咬伤致肢体肿胀与淋巴循环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孙瑶 包鹏举 张根葆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96-198,201,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五步蛇咬伤后肢体肿胀与淋巴循环的关系。方法:复制蛇伤肿胀大鼠模型,记录肠系膜集合淋巴管的运动频率。行大鼠乳糜池插管获取淋巴液,经离心、超滤后,应用毛细管电泳对淋巴浆进行分析。结果:大鼠左后肢注射五步蛇毒30 min... 目的:初步探讨五步蛇咬伤后肢体肿胀与淋巴循环的关系。方法:复制蛇伤肿胀大鼠模型,记录肠系膜集合淋巴管的运动频率。行大鼠乳糜池插管获取淋巴液,经离心、超滤后,应用毛细管电泳对淋巴浆进行分析。结果:大鼠左后肢注射五步蛇毒30 min时明显肿胀,30 min后变化不明显,且大鼠在480 min内未死亡。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肠系膜集合淋巴管的运动频率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淋巴浆中出现了多种活性组分。结论:五步蛇咬伤后,淋巴循环功能障碍且推动了蛇伤肿胀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步蛇 淋巴管 淋巴液 毛细管电泳
下载PDF
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管与微血管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胜资 阎小军 +2 位作者 王纾宜 邹丽芬 王雷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3-117,共5页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以淋巴道转移多见,极小的原发灶伴巨大颈淋巴结转移在临床并不少见。本研究拟分析鼻咽癌早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临床靶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40例初治鼻咽癌的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及计算机辅...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以淋巴道转移多见,极小的原发灶伴巨大颈淋巴结转移在临床并不少见。本研究拟分析鼻咽癌早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临床靶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40例初治鼻咽癌的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及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瘤周及瘤内肿瘤组织中淋巴管(D2-40)状况及微血管(CD34)状况的关系,同时分析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40例标本淋巴管和微血管染色均阳性。瘤周的微血管和淋巴管腔及数量均大于瘤内(P<0.001)。在颈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管密度(lymph vessel density,LVD)、淋巴管面积(lymph vessel area,LVA)、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微血管面积(micro-vessel ar-ea,MVA)均明显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瘤内瘤周LVD:P=0.049,和P=0.012;LVA:P=0.04和P=0.005;MVD:P=0.004和P=0.012,MVA:P=0.038和P=0.0056)。D2-40的表达与N分期密切相关,而与年龄、T分期及临床分期无关。CD34的表达与年龄、T分期及临床分期相关。CD34的表达与D2-40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管是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期因素。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和微血管的表达倾向呈一致性。阻断淋巴管增生的靶向治疗是否具有同抑制肿瘤内血管增生一样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转移 淋巴管密度 微血管密度 淋巴管面积 微血管面积
下载PDF
新生儿和婴儿肝淋巴流向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玉兰 董运厚 赵玲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用淋巴管间接注射法,观察了122具新生儿和婴儿的肝淋巴流向。结果表明肝浅部淋巴管主要形成9条集合淋巴管离开肝脏,注入局部淋巴结。而肝深部淋巴管集合成2组经肝门离开肝脏,肝左叶实质内数条淋巴管组成左前组,右叶实质内的深... 用淋巴管间接注射法,观察了122具新生儿和婴儿的肝淋巴流向。结果表明肝浅部淋巴管主要形成9条集合淋巴管离开肝脏,注入局部淋巴结。而肝深部淋巴管集合成2组经肝门离开肝脏,肝左叶实质内数条淋巴管组成左前组,右叶实质内的深淋巴管组成右后组,两组深淋巴管分别注入肝总淋巴结和门静脉后淋巴结。肝浅、深部淋巴管间有交通支相互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 新生儿 婴儿
下载PDF
夏至草醇提物对大鼠淋巴循环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牛春雨 李继承 +1 位作者 刘艳凯 赵自刚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14-917,共4页
目的探讨夏至草醇提物对淋巴循环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淋巴微循环观察、淋巴引流及淋巴液流变学技术,观察夏至草醇提物对32只大鼠肠淋巴循环的作用。结果静脉推注夏至草醇提物后,在6 g.kg-1剂量时肠系膜淋巴管收缩频率及幅度均增大,3 g.... 目的探讨夏至草醇提物对淋巴循环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淋巴微循环观察、淋巴引流及淋巴液流变学技术,观察夏至草醇提物对32只大鼠肠淋巴循环的作用。结果静脉推注夏至草醇提物后,在6 g.kg-1剂量时肠系膜淋巴管收缩频率及幅度均增大,3 g.kg-1剂量时收缩幅度也增加,均显著高于给药前及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的肠淋巴流量、蛋白输出量和淋巴细胞输出量明显高于给药前及对照组(P<0.05);中及高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淋巴液黏度,但1 g.kg-1剂量对淋巴循环未发生影响。结论较大剂量夏至草醇提物具有增强淋巴管收缩性、淋巴液转运及降低淋巴液黏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至草 淋巴管 淋巴循环 流变学
下载PDF
胃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廖新波 唐慰萍 +2 位作者 张钦明 赵颖海 李飞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研究胃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机理。方法:用图像分析仪测定32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内有腔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最大面积、周径和管径。结果:在胃癌组织内以条索状毛细淋巴管为多,而在癌旁组织内则以开放的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为主;... 目的:研究胃癌细胞淋巴道转移机理。方法:用图像分析仪测定32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内有腔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最大面积、周径和管径。结果:在胃癌组织内以条索状毛细淋巴管为多,而在癌旁组织内则以开放的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为主;图像分析结果表明:转移组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腔面积、周径和管径,两者间彼此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未转移组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内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腔面积、周径和管径两者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比较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癌旁组织内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最大腔面积、周径和管径,彼此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结果提示胃癌旁组织间质水肿导致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扩张,有助于癌细胞的转移,癌细胞转移是通过浸润癌成熟的毛细淋巴管转移到淋巴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管 形态计量学
下载PDF
膀胱癌及膀胱壁组织内淋巴管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兴 梅桦 刘春晓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1期1-2,共2页
该文通过用5’-Nase-ALP双重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20例膀胱癌组织和癌旁膀胱壁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在光镜下毛细淋巴管5’-Nase染色强阳性,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和血管的ALP反应显示强阳性... 该文通过用5’-Nase-ALP双重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20例膀胱癌组织和癌旁膀胱壁组织内淋巴管的细微分布。在光镜下毛细淋巴管5’-Nase染色强阳性,管壁显示明显的棕色或深棕色,而毛细血管和血管的ALP反应显示强阳性,管壁呈明显的蓝色。据此可将淋巴管、血管区别开来。该研究发现膀胱癌组织内有较多的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以及较多的棕色实性条状组织,该条状物即为新生的毛细淋巴管。这一结果为研究膀胱癌组织内淋巴管的分布及早期淋巴管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淋巴管 5'-核苷酸酶 病理
下载PDF
静脉淋巴管复合组织瓣移植在治疗下肢继发性淋巴水肿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施越冬 张学军 +2 位作者 徐剑炜 顾建英 亓发芝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31-834,共4页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淋巴管脂肪复合组织移植在治疗阻塞性淋巴水肿中的作用。方法:单侧阻塞性淋巴水肿患者10例分别于 术前、术后2周以及术后半年进行肢体周径测定、同位素淋巴管造影检查。5例应用大隐静脉淋巴管复合组织结合负压抽吸治...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淋巴管脂肪复合组织移植在治疗阻塞性淋巴水肿中的作用。方法:单侧阻塞性淋巴水肿患者10例分别于 术前、术后2周以及术后半年进行肢体周径测定、同位素淋巴管造影检查。5例应用大隐静脉淋巴管复合组织结合负压抽吸治疗(A 组),5例行单纯肢体淋巴水肿负压抽吸治疗(B 组)。结果:A 组术后2周肢体周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 05) ;半年后肢体周径与术 前比较亦明显改善(P<0. 05) ;而术后2周与术后半年的肢体周径无明显变化(P>0. 05) 。同位素淋巴管造影显示淋巴回流有不同程 度改善。B 组肢体周径半年内改善较明显,但淋巴回流改善不明显。结论:采用带蒂大隐静脉淋巴管复合组织瓣移植结合负压抽吸 治疗单侧肢体继发性淋巴水肿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水肿 大隐静脉 淋巴管 复合组织瓣
下载PDF
胃癌淋巴管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庆仪 陆云飞 +2 位作者 从风云 潘音桦 谢书勤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4-417,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淋巴管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D2-40免疫组化染色检测70例胃癌中心区、癌旁区、正常区内的淋巴管,分析淋巴管的形态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41.32±15.62)个、总面... 目的研究胃癌淋巴管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D2-40免疫组化染色检测70例胃癌中心区、癌旁区、正常区内的淋巴管,分析淋巴管的形态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41.32±15.62)个、总面积(33139.08±19352.37)μm2、平均面积(802.12±728.09)μm2、平均周径(132.35±65.76)μm;正常区淋巴管密度(30.06±11.86)个、总面积(45424.65±33824.64)μm2、平均面积(1511.28±1301.21)μm2、平均周径(196.19±103.7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0.009、0.000、0.000)。淋巴结转移组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43.67±16.42)个、总面积(35866.71±19678.53)μm2、总周径(5851.28±1897.13)μm、平均面积(1050.31±765.47)μm2、平均周径(161.90±77.13)μm,无淋巴结转移组胃癌癌旁区的密度(33.38±9.02)个、总面积(23933.34±15405.2)μm2、总周径(4173.56±2028.18)μm、平均面积(723.76±534.75)μm2、平均周径(123.01±60.88)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9、0.029、0.003、0.000、0.000);以胃癌癌旁区淋巴管侵犯预测淋巴结转移与病理检查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且吻合度强(κ=0.822>0.7,P=0.000)。结论胃癌淋巴管新生存在于癌旁区,新生淋巴管管腔小;胃癌细胞可能是通过破坏癌旁区淋巴管进入淋巴循环而形成淋巴结转移;癌旁区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预测淋巴结转移及决定手术方式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管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类肝素酶mRNA表达及与VEGF-D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史良会 陈晓鹏 +1 位作者 赵国海 黄文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731-733,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类肝素酶、VEGF-D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48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类肝素酶mRNA和VEGF-D的表达。结果:类肝素酶在胃...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类肝素酶、VEGF-D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48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类肝素酶mRNA和VEGF-D的表达。结果:类肝素酶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在高中分化、Ⅰ~Ⅱ期的胃癌组织中类肝素酶的表达明显比低分化、Ⅲ~Ⅳ期减低(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类肝素酶表达明显比无淋巴结转移组增高(P<0.01)。VEGF-D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类肝素酶阳性表达组VEGF-D表达显著高于类肝素酶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类肝素酶促进了胃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和血管、淋巴管生成,可作为胃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类肝素酶 VEGF—D 转移 淋巴管
下载PDF
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宫颈鳞癌的疗效及其对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静 罗小琼 陈升才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6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宫颈鳞癌的疗效及其对组织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2年6月我院诊治的84例宫颈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紫杉醇+奈达铂静脉滴注化疗组(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宫颈鳞癌的疗效及其对组织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2年6月我院诊治的84例宫颈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紫杉醇+奈达铂静脉滴注化疗组(对照组)和紫杉醇+奈达铂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组(栓塞组),每组42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微淋巴管密度(Lymph vessel density,LVD)的水平。结果对照组和栓塞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9.52%和80.95%,栓塞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613,P=0.032),但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8,P=0.397;χ^2=1.248,P=0.264);随访结果显示,栓塞组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0.00%、38.10%和23.81%,均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两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与转移率、平均生存时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D和MVD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栓塞组患者LVD和MVD值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对宫颈鳞癌的近期临床效果较静脉滴注化疗的方式更显著,且可明显降低MVD和LVD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奈达铂 宫颈鳞癌 微血管密度 微淋巴管密度
下载PDF
大鼠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俊华 田牛 +6 位作者 郑世荣 刘育英 刘凤英 胡金麟 赵秀梅 韩岳 蔡莉蓉 《微循环学杂志》 2003年第2期6-7,9,F004,共4页
目的 :探讨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的功能。方法 :将大分子量的FITC标记的白蛋白(FA) ,及分子量相对较小的FITC标记右旋糖酐 (FD)分别定位注射入大鼠脑内 ,一定时间后通过示踪剂与血管同时显影的方法观察注入的荧光物质在脑内的分布情况及... 目的 :探讨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的功能。方法 :将大分子量的FITC标记的白蛋白(FA) ,及分子量相对较小的FITC标记右旋糖酐 (FD)分别定位注射入大鼠脑内 ,一定时间后通过示踪剂与血管同时显影的方法观察注入的荧光物质在脑内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组织结构间的关系。结果 :注入FA、FD之后均可见微血管周围广泛分布荧光浓集细胞 (Mato细胞 ) ;FD在脑内扩散速度大于FA ;FA注入后还出现血管周围荧光浓集影像 ,并沿血管通向远处 ,在皮质者通向脑表面 ,在白质者通向脑腹侧颅底血管 ,速度与距离均大于简单扩散。结论 :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与细胞间组织通道相比 ,具有物质传递优势 ;具有与淋巴管类似的功能 ,在大分子物质的传递引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 功能 脑动脉血管周围间隙 组织液
下载PDF
山羊肺淋巴系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传斌 梁宏德 李奎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7-479,共3页
24例山羊肺经肺实质和肺胸膜下注射 30 %普鲁士蓝氯仿溶液 ,剖查其器官内淋巴管及淋巴流向。结果表明 ,山羊肺的器官内淋巴管有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 2种。左肺尖叶淋巴管注入左支气管肺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左淋巴结 ,左肺心叶淋巴管注入... 24例山羊肺经肺实质和肺胸膜下注射 30 %普鲁士蓝氯仿溶液 ,剖查其器官内淋巴管及淋巴流向。结果表明 ,山羊肺的器官内淋巴管有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 2种。左肺尖叶淋巴管注入左支气管肺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左淋巴结 ,左肺心叶淋巴管注入左支气管肺淋巴结、气管支气管左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中淋巴结 ,左肺膈叶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左淋巴结、气管支气管中淋巴结和纵隔后淋巴结 ;右肺尖叶淋巴管注入右支气管肺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前淋巴结 ,右肺心叶淋巴管注入右支气管肺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右淋巴结 ,右肺膈叶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右淋巴结、气管支气管中淋巴结和纵隔后淋巴结 ,右肺副叶淋巴管注入右支气管肺淋巴结、气管支气管中淋巴结和纵隔后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肺器官 淋巴管 淋巴结 淋巴流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