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超声联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黄小平 吴丽 +2 位作者 林少鹏 段若男 李开林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1054-1057,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联合超微血流成像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接受甲状腺乳头状癌切除术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高频超声、超微血...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联合超微血流成像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接受甲状腺乳头状癌切除术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高频超声、超微血流成像技术检查,比较高频超声联合超微血流成像检查与单纯高频超声及超微血流成像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准确率。【结果】60例患者共计90个颈部淋巴结发生转移,65个淋巴结发生颈中央区转移,25个淋巴结发生颈侧区转移。高频超声和超微血流成像联合检查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显著高于高频超声检查和超微血流成像检查(P<0.05)。高频超声检查显示,4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灶内部或周边呈短棒状、点状血流信号,5例患者病灶内部呈分支状血流信号。超微血流成像技术检查显示,40例患者病灶内部或周边呈短棒状、点状血流信号,14例患者病灶内呈分支状血流信号。【结论】高频超声联合超微血流成像技术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价值高,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影像诊断 乳头状瘤/影像诊断 淋巴转移 超声检查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
作者 黄小平 吴丽 +3 位作者 林少鹏 段若男 李开林 尹静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707-710,共4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90例PTC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进行二维超声(two dimensional ultrasound,...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90例PTC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进行二维超声(two dimensional ultrasound,DUS)、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UES)、弹性超声成像技术(elastic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UE)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参考标准,分析DUS、CUES、UE单项检查与联合检查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析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患者超声特征。【结果】90例PTC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病理结果显示,55例(61.11%)患者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35例(38.89%)患者未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DUS、CUES、UE联合检查诊断PTC伴颈部淋巴转移的准确度为92.22%(83/90),明显高于DUS(73.33%)、CUES(80.00%)、UE(81.11%)单一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与CUES未见明显差异,但均高于DUS、UE单项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患者血供模式、病灶组织所在区域、灌注均匀度、弹性评分、边缘规则及微钙化情况与未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临床诊断中应用多模态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临床需重视血供模式为周边血流型、病灶位于颈上部及中部、边缘不规则、微钙化等超声特征的病灶,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影像诊断 乳头状瘤/影像诊断 淋巴转移
下载PDF
儿童眼眶周淋巴管畸形合并静脉畸形误诊为动静脉畸形临床分析
3
作者 焦玉浩 陈程浩 +5 位作者 李三林 郭向峰 曹佳捷 熊祎 狄奇 申刚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8期5-10,共6页
目的探讨眼眶周淋巴管畸形的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收治的儿童眼眶周淋巴管畸形合并静脉畸形误诊为动静脉畸形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例患儿出生后发现右眼肿胀,先后误诊为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分别进行硬化治疗和动静脉... 目的探讨眼眶周淋巴管畸形的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收治的儿童眼眶周淋巴管畸形合并静脉畸形误诊为动静脉畸形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例患儿出生后发现右眼肿胀,先后误诊为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分别进行硬化治疗和动静脉畸形组织胶栓塞,症状有所缓解,但间断反复发作。经过完善磁共振成像检查和在超声引导下局部穿刺眶周囊腔术中抽出淋巴液确诊为淋巴管畸形合并静脉畸形。误诊时间11年。确诊后经过硬化治疗联合西罗莫司治疗后,患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未再次复发。结论眶周淋巴管畸形合并静脉畸形易误诊,需要联合影像检查和多学科团队进行共同评估,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周 淋巴管畸形 误诊 动静脉畸形 硬化疗法 磁共振成像 儿童
下载PDF
高频电凝治疗颌面部脉管性疾病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锁兰 雷鸣 +2 位作者 申凤江 曾海燕 王文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27-428,共2页
脉管性疾病(vascular anomalies)包括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两大类。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病变,80%好发于头颈部及颌面部[1]。近年有用电化学、射频、电针、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报道,但尚未见... 脉管性疾病(vascular anomalies)包括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两大类。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病变,80%好发于头颈部及颌面部[1]。近年有用电化学、射频、电针、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报道,但尚未见到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面部损伤(Maxillofacial Injuries) 血管瘤(Hemangioma) 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abnormalities) 电凝术(Electrocoagulation)
下载PDF
儿童淋巴管畸形44例诊疗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蒋艳玲 黄文雅 +4 位作者 罗勇奇 刘向宇 孙磊 周斌 汤建萍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50-451,455,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淋巴管畸形的诊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瘤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的44例淋巴管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44例患儿均在DSA透视... 目的:探讨儿童淋巴管畸形的诊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瘤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的44例淋巴管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44例患儿均在DSA透视下实施平阳霉素瘤内注射1~7次,治愈14例(32%),显效16例(36%),有效13例(30%),无效1例(2%)。随访6个月至2年,疗效满意,病灶区无瘢痕及色素沉着,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总有效率达98%。结论 DSA透视下瘤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儿童淋巴管畸形定位准确,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不影响外观和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对于手术难以切除的淋巴管畸形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畸形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儿童
下载PDF
B超引导下微创负压抽吸技术治疗儿童肢体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燕妮 齐鸿燕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微创负压抽吸技术治疗儿童肢体淋巴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2例肢体淋巴管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6.38±2.85...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微创负压抽吸技术治疗儿童肢体淋巴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2例肢体淋巴管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6.38±2.85)岁。术前测量患肢肿物最明显处围度及健侧相同处围度。采用B超引导下微创负压抽吸技术进行治疗,术后均留置引流管并佩戴弹力套。术后测量肿物最明显处围度,将术前患侧围度分别与术前健侧围度及术后患侧围度进行对比。结果本组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前患侧围度与术前健侧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侧围度与术前患侧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侧围度与术前健侧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14.27±2.42)个月,12例患儿术后外观明显改善,无明显神经肌肉受损。结论B超引导下微创负压抽吸技术治疗儿童肢体淋巴管畸形整体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外科手术/微创性 抽吸 淋巴管畸形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红星 唐维兵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820-826,共7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主要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早期检查方法,以促进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改善患儿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证实为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资料(包括性别、入院... 目的分析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主要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早期检查方法,以促进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改善患儿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证实为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资料(包括性别、入院日龄、首发症状时间、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消化道畸形疾病构成及主要临床特点,术前相关检查及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共收集到资料完整病例507例,包括肛门直肠畸形(166例)、肠闭锁和肠狭窄(93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84例)、肠旋转不良(72例)、环状胰腺(43例)、胃肠重复畸形(11例)、肠神经发育异常症(11例)、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9例)、脐肠瘘(7例)、胎粪性腹膜炎(7例)、梅克尔憩室(2例)、先天性肠系膜畸形(2例),其中男376例,女131例,足月儿433例,出生体重为(3157.53±596.50)g。肛门直肠畸形病例共166例,其中27例因原始影像结果测量数据缺失未纳入统计,其余139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会阴肛门成形术组(76例)和结肠造口术组(63例)。比较两组腹部倒立侧位X线检查直肠盲端至肛隐窝的距离,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直肠盲端至肛隐窝距离对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结果消化道畸形患儿总体入院日龄为生后2.0(1.0,8.0)d,首发症状时间为生后1.0(1.0,4.5)d,住院时间为13.0(8.0,19.0)d。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以肛门直肠畸形、肠闭锁和肠狭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311/507,61.34%)、腹胀(239/507,47.14%)及胎便异常(159/507,31.36%)。术前X线检查阳性479例,总体阳性率达94.48%;腹部超声检查阳性186例,阳性率36.69%;产前超声检查异常116例,阳性率22.88%。ROC分析结果表明,直肠盲端至肛隐窝距离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准确率为73.2%,最佳阈值20.5 mm,敏感性为74.6%,特异性为64.5%。结论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中不同疾病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腹胀及胎便异常;X线检查准确率高,但产前、产后超声检查对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提倡在消化道畸形早期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严重畸胎样/外科学 消化系统/病理生理学 消化系统/影像诊断
下载PDF
儿童脾脏淋巴管畸形的影像学特征
8
作者 马秋红 蔡齐芳 +2 位作者 易婷 向永华 金科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脾脏淋巴管畸形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9例脾脏淋巴管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8例于本院行CT平扫及增强,1例在外院行CT平扫增强及本院M RI平扫增强.观察并分析脾脏淋巴管... [目的]探讨儿童脾脏淋巴管畸形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9例脾脏淋巴管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8例于本院行CT平扫及增强,1例在外院行CT平扫增强及本院M RI平扫增强.观察并分析脾脏淋巴管畸形的部位、分型、形态、边界、大小、有无钙化、分隔、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等.[结果]3例位于脾脏包膜下,6例位于脾脏周边及深部;病理检查结果显示,4例为巨囊型,3例为微囊型,2例为混合型;3例呈分叶状,6例呈大小不等类圆形;3例边界模糊,6例边界尚清晰,其中1例单发病灶边缘小点条状钙化灶.7例CT平扫呈低密度影,1例呈稍高密度影,微囊型呈"蜂窝状"改变,6例CT增强示分隔及囊壁轻度强化,1例病变中心及边缘稍强化,1例实性部分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病变呈稍长T_(1)稍长T_(2)信号,增强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结论]儿童脾脏淋巴管畸形呈单发或多发病变,其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绝大部分呈低密度影或囊性信号,少部分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囊壁可见钙化,其分隔及囊壁轻度强化,实性部分可不均匀强化或渐进性强化,有助于脾脏淋巴管畸形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影像诊断 淋巴管畸形/影像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单点注射聚桂醇治疗婴幼儿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 被引量:6
9
作者 宁金波 谢义民 +2 位作者 刘渝 陈强 陈斌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8年第4期203-206,共4页
目的探讨亚甲基蓝在验证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囊间交通性的临床价值及采用单点注射聚桂醇硬化疗法治疗婴幼儿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方法我院小儿外科、新生儿科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7例婴幼儿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通过囊内注... 目的探讨亚甲基蓝在验证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囊间交通性的临床价值及采用单点注射聚桂醇硬化疗法治疗婴幼儿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方法我院小儿外科、新生儿科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7例婴幼儿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通过囊内注射亚甲基蓝验证囊间交通性,认为囊间交通后行单点注射聚桂醇治疗,治疗后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门诊复查彩超或MRI测量囊肿大小评价疗效。结果经囊内注射亚甲基蓝验证囊间交通性,共15例囊间交通并行单点注射聚桂醇硬化疗法治疗,显效7例(46.7%),有效5例(33.3%),无效3例(20%),总有效率80%。注射后出现面红2例(13.3%),发热2例(13.3%),皮疹1例(6.7%),局部肿胀1例(6.7%)。治疗前病变大小11~127 ml(平均51.7 ml),治疗后病变大小0~33 ml(平均10.5 ml)。无过敏性休克、皮肤坏死、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亚甲基蓝用于验证囊间交通性,结合单点注射聚桂醇治疗婴幼儿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淋巴管畸形 硬化疗法 聚桂醇 亚甲基蓝
下载PDF
骨淋巴管瘤CT淋巴管造影及常规CT表现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梦君 陈孝柏 +3 位作者 孙小丽 常鲲 余春开 王仁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86-1689,共4页
目的探讨骨淋巴管瘤CT淋巴管造影(CTL)及常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为骨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9例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平扫,16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CTL和常规CT表现。结果... 目的探讨骨淋巴管瘤CT淋巴管造影(CTL)及常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为骨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9例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平扫,16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CTL和常规CT表现。结果骨淋巴管瘤CT表现为骨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影,多位于脊柱(n=71)及骨盆(n=73)。79例中,囊状病变37例,筛网状病变18例,24例二者均存在;28例患者所有骨病变均可见硬化边,47例患者部分骨病变可见硬化边,4例患者所有骨病变均未见硬化边。骨内病变增强CT扫描均未见强化。CTL检查中,24例病变内可见碘化油沉积。结论骨淋巴管瘤CTL及常规CT表现较具特征性,且常伴淋巴系统其他异常改变,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畸形 淋巴管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淋巴造影术
下载PDF
多西环素注射治疗儿童大囊型和混合型囊性淋巴管畸形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时豪 吕志宝 陈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6期558-561,共4页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注射治疗儿童大囊型和混合型囊性淋巴管畸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并进行多西环素注射治疗的13例大囊型和混合型囊性淋巴管畸形...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注射治疗儿童大囊型和混合型囊性淋巴管畸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并进行多西环素注射治疗的13例大囊型和混合型囊性淋巴管畸形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经术前超声及MRI明确诊断和分类。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3.9±3.6)岁(3个月至13岁)。均全身麻醉后在超声/腹腔镜引导下穿刺、引流囊液,并注射多西环素。术后透视评估囊腔范围,并确认药物无溢出。术后4~6周进行初次随访。收集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评价疗效,将疗效分为治愈(体积减小>90%)、有效(体积减小>50%)、部分有效(体积减小<50%)、无效(体积减小<10%或体积无减小)。如第一次注射后疗效未达到有效标准,则予重复注射。若再次注射后仍疗效欠佳,则予手术治疗。结果13例中,病变位于头颈部7例,腋下1例,上臂1例,胸壁1例,腹膜后2例,腘窝1例;其中1例有头颈部手术史。随访时间(9±6.17)个月(4~27个月)。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69.2%。部分患儿术后出现肿胀、疼痛或呕吐,均自行缓解或经对症治疗后缓解;1例出现囊内出血,予止血治疗后好转。13例均未出现四环素牙或神经损伤。结论多西环素注射治疗大囊型和混合型囊性淋巴管畸形效果满意,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环素/副作用 淋巴管畸形/药物疗法 淋巴管畸形/外科学 治疗结果 儿童
下载PDF
Nd:YAG激光光纤治疗儿童淋巴管畸形18例
12
作者 张昊 季易 +2 位作者 陈建兵 崔杰 沈卫民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9期871-875,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Nd:YAG激光光纤治疗儿童躯干及四肢部位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住入院的18例体表淋巴管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MRI及B超检查,采用光纤插入法进行激光内照射治疗... 目的探讨采用Nd:YAG激光光纤治疗儿童躯干及四肢部位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住入院的18例体表淋巴管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MRI及B超检查,采用光纤插入法进行激光内照射治疗。每3个月治疗一次,重复治疗3次,术后早期持续穿戴弹力裤或绷带。18例均接受3次光纤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估,疗效欠佳者可选择其他方法治疗,随访1~2年。结果18例中3例淋巴管畸形改善不明显,选择手术治疗。其余15例经激光内照射治疗后,淋巴管畸形明显缩小甚至消失,无一例畸形范围继续增大,有效率为83.3%。6例瘤体未完全消失者每6个月到1年病灶内注射聚桂醇1次,其中4例注射2次,1例注射3次,1例注射4次。10例病灶位于肢体或腋下的患儿中,其中7例病灶位于肢体的患者肢体周径较治疗前缩小平均3.7 cm,3例病灶位于腋下的患者胸围径较治疗前缩小平均4.03 cm。治疗前患肢与健侧平均差值为4.7 cm;经治疗后,平均差值缩减为2.23 cm。治疗前位于腋下的患侧与健侧平均差值为5.2 cm;经治疗后,平均差值缩减为1.17 cm。18例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Nd:YAG激光光纤治疗儿童躯干及四肢部位淋巴管畸形安全可行,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畸形/治疗 激光 固体 治疗结果 儿童
下载PDF
囊内出血对儿童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硬化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谢民 宁金波 +4 位作者 姚明木 陈强 黄峥嵘 陈斌 陈思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并发囊内出血的硬化治疗效果。方法将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儿外科收治的50例儿童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患者按是否发生囊内出血分为出血组(22例)和未出血组(28例),术前根据包块发现时间、彩超、MRI及穿刺结果确... 目的探讨儿童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并发囊内出血的硬化治疗效果。方法将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儿外科收治的50例儿童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患者按是否发生囊内出血分为出血组(22例)和未出血组(28例),术前根据包块发现时间、彩超、MRI及穿刺结果确诊。在彩超引导下抽尽囊液后向囊腔内注射聚桂醇注射液,局部加压包扎2~3天。两周后包块未消失者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治疗,直至包块消失为止。观察第一次硬化治疗后及最终包块大小的变化、治疗次数。包块消失判定为显效,包块缩小50%及以上判定为有效,包块缩小50%以下判定为无效。结果两组均成功进行硬化治疗,第一次治疗后出血组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59.09%;未出血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5.71%;两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39,P<0.05)。最终两组包块均完全消失,有效率均为100%,其中出血组平均治疗(3.55±1.26)次;未出血组平均治疗(2.57±1.35)次,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11,P<0.05)。结论儿童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并发囊内出血会降低首次硬化治疗效果,最终疗效满意,但需增加治疗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畸形 硬化治疗 聚桂醇注射液 儿童
下载PDF
淋巴管畸形介入硬化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向上 邓立才 +3 位作者 姚佳星 王涛 陈新弟 王倩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518-522,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介入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的方法与疗效,探讨淋巴管畸形介入硬化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采用介入硬化治疗的头面颈部、躯干和四肢体表局灶性淋巴管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回顾... 目的回顾性分析介入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的方法与疗效,探讨淋巴管畸形介入硬化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采用介入硬化治疗的头面颈部、躯干和四肢体表局灶性淋巴管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回顾其治疗年龄、硬化剂选择及硬化治疗方法。评价治疗前后囊肿体积或大小,评价指标为:优良,体积减小>90%;中等,体积减小>50%;不显著,体积减小<50%;治疗无反应。将优良和中等定义为显著有效。结果29例淋巴管畸形患儿中,巨囊型8例,微囊型8例,混合型13例。平均疗程1.62次,治疗1次18例,治疗2次4例,治疗>2次7例。巨囊型平均治疗1.375次,6例治疗1次;混合型平均治疗1.46次,9例治疗1次;微囊型平均治疗2.13次,治疗均超过2次。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所有病例治疗优良率为58.7%(17/29),疗效中等率为31%(9/29),不显著率为10.3%(3/29)。巨囊型显著有效率为100%(优良率100%);混合型显著有效率92.3%(优良率53.8%,中等率38.5%);微囊型显著有效率75%(优良率25%,中等率50%)。3种不同类型淋巴管畸形的显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36,P=0.431);对3种不同类型淋巴管畸形的优良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P=0.009)。巨囊型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微囊型(P=0.007),混合型优良率与巨囊型(P=0.046)、微囊型(P=0.367)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发热,3例术后出现囊内出血,2例发生局部色素沉着,1例发生局部感染,无一例出现过敏性休克等全身不良反应或局部组织坏死情况。结论介入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有显著疗效,其中巨囊型淋巴管畸形疗效最佳,混合型和微囊型次之,且硬化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少。介入硬化治疗可作为体表局灶性淋巴管畸形的首要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畸形 超声检查 介入性 硬化疗法
下载PDF
胎儿颌面颈部淋巴管畸形与梨状窝瘘MRI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小玲 刘鸿圣 +1 位作者 姚惠芳 曾斯慧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11-1215,共5页
目的:总结胎儿颌面颈部淋巴管畸形与梨状窝瘘的MRI影像特点并分析其差异,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胎儿颌面颈部淋巴管畸形与5例胎儿梨状窝瘘的MRI表现,并与产后临床及病理对照。结果:9例淋巴管畸形表现为伴有多发分隔的囊... 目的:总结胎儿颌面颈部淋巴管畸形与梨状窝瘘的MRI影像特点并分析其差异,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胎儿颌面颈部淋巴管畸形与5例胎儿梨状窝瘘的MRI表现,并与产后临床及病理对照。结果:9例淋巴管畸形表现为伴有多发分隔的囊性肿物,壁薄,呈弥漫生长,其中7例病变位于颌面部、咽旁及腮腺区,3例达上纵隔或肺动脉分叉水平,4例累及咽后区域,5例合并气道狭窄,1例合并出血。所有病例甲状腺位置均正常。5例梨状窝瘘均表现为单房囊性肿物,壁稍厚,范围相对局限,其中4例为左侧,1例为双侧。所有病例气道均通畅。4例甲状腺受压移位,1例与甲状腺关系显示不清。结论:胎儿颌面颈部淋巴管畸形与梨状窝瘘在MRI上有不同的表现,其部位、形态、信号、生长方式以及与甲状腺的关系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同时,MRI能直观显示胎儿气道情况,为临床产时处理及产后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胎儿 产前诊断 梨状窝瘘 淋巴管畸形
下载PDF
CT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钟社兰 赵琳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4期532-534,538,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94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分析CT特征指标单个淋巴结直径、...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94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分析CT特征指标单个淋巴结直径、淋巴结呈圆形、可见中央坏死、可见包膜外侵及联合对宫颈癌盆腔淋巴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未转移组患者单个淋巴结直径小于转移组(P<0.05),淋巴结呈圆形、可见中央坏死、可见包膜外侵比例均低于转移组(P<0.05)。CT各指标中单个淋巴结直径≥1.0cm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准确率最高,分别为90.48%、89.36%;出现中央坏死与包膜外侵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最高,均为96.77%,联合各指标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8.41%、特异性为96.77%、准确率为97.87%,CT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金标准的一致性为优(P<0.05);CT各指标中单个淋巴结直径≥1.0cm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最高,CT联合指标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结论】CT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断、疗效评估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影像诊断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胎儿处女膜闭锁的产前超声特征及预后
17
作者 孔一凡 邝海燕 +3 位作者 骆迎春 龙璨 龙煜 张帅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3期336-338,共3页
【目的】探讨胎儿处女膜闭锁的产前超声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产前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处女膜闭锁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超声特征,追踪其预后。【结果】处女膜闭锁超声特征:女性胎儿膀胱正后方有厚壁、... 【目的】探讨胎儿处女膜闭锁的产前超声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产前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处女膜闭锁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超声特征,追踪其预后。【结果】处女膜闭锁超声特征:女性胎儿膀胱正后方有厚壁、囊性包块,边界清楚,其内可见絮状光点漂浮;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肿块未见明显血流信号。5例处女膜闭锁中,2例活产儿经超声、CT或MRI证实,其中1例出生后发现双肾积水和双肾多发结石;2例均进行处女膜切开术,引流出乳白色浓稠液体后,肿块消失,子宫下移至正常位置。另外3例合并其他畸形,1例合并左肾多囊性肾发育不全,1例合并单侧肾脏缺如,双下腔静脉及单脐动脉,1例合并右肾缺如,3例均终止妊娠,经尸体解剖证实。【结论】产前超声可及时发现处女膜闭锁,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及时处理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女膜/畸形 先天畸形/影像诊断 超声检查 产前 新生儿筛查 预后
下载PDF
左乙拉西坦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栋 罗莉 程均祥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9期1054-1059,共6页
目的 分析左乙拉西坦致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9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1日,... 目的 分析左乙拉西坦致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9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1日,对左乙拉西坦致ADR的个案报道进行分析。结果 共获得文献77篇,纳入患者85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48例。使用左乙拉西坦后出现ADR最短时间为用药后5 min,最长为4年,63.53%发生在用药后30 d内。左乙拉西坦致ADR主要涉及精神异常(28.4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7.89%)、血液和淋巴系统异常(13.68%)。在85例患者中,55例患者仅作停药处理后痊愈或好转。结论 左乙拉西坦可引发一些新的及严重的ADR,需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其所致ADR的认知,加强其用药过程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乙拉西坦 精神异常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血液和淋巴系统异常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PDF
PET/CT代谢参数联合诊断对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钱立新 秦东杰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11期1632-1634,1638,共4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计算机发射断层扫描(PET/CT)代谢参数联合诊断预测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价值。【方法】本院收治的78例乳腺癌患者,均在治疗前行PET/CT检查及前哨淋巴结(SLN)活检,并依据SLN活检结果将47例患者分为转移组(n=42)... 【目的】探讨正电子计算机发射断层扫描(PET/CT)代谢参数联合诊断预测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价值。【方法】本院收治的78例乳腺癌患者,均在治疗前行PET/CT检查及前哨淋巴结(SLN)活检,并依据SLN活检结果将47例患者分为转移组(n=42)与非转移组(n=36)。对比两组PET/CT代谢参数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的差异,并通过ROC分析PET/CT代谢参数预测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价值。【结果】转移组SUV_(max)、MTV、TLG水平显著高于非转移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经ROC分析证实,SUV_(max)、MTV、TLG均能用于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678,0.871,且均P<0.05。PET/CT代谢参数联合诊断预测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敏感度为0.857,特异度为0.944,准确率为0.897,阳性预测值为0.897,阴性预测值为0.947,κ=0.795。【结论】PET/CT代谢参数κ≥5.475,MTV≥8.155 cm^(3),TLG≥22.630 g时可用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且联合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转移/影像诊断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下载PDF
Late-onset microcystic lymphatic malformation:a case report
20
作者 Yu-Ping Huo Yu Cheng +2 位作者 Zhi-Yang Zhang Jia-Jia Xu Shang-Zheng Y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2018年第4期230-231,共2页
Introduction Lymphatic malformations (LMs) are composed of dilated, abnormal lymphatic channels of varying size that can result in significant physical and esthetic impairment due to relentless growth(1)LMs represent ... Introduction Lymphatic malformations (LMs) are composed of dilated, abnormal lymphatic channels of varying size that can result in significant physical and esthetic impairment due to relentless growth(1)LMs represent a group of heterogeneous diseases, and are classi if ed into three types: microcystic/superficial LM, which was named as lymphangioma circumscriptum[2], macro-cystic LM, and mixed LMs(2-4)In clinical practice, it is dif if cult to classify LMs because some cases have been found to differ from the well- characterized entities. Cutaneous LMs are uncommon, and usually present as microcystic/superficial LM. This condition represents congenitally determined or developmental malformations of the superficial lymphatics rather than true neoplasms. Although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these lesions do not appear genetic, as familial cases do not seem to occur. Typically, LM in infancy usually has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onset, but the lesions can spontaneously appear in adolescence or adulthood, and mostly by the age of 30 years(1- 2,4)Herein we report a case of late-onset superficial LM, which is relatively infrequ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mphatic MALFORMATIONS abnormAL lymphatic CHANNEL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