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limp-1 protein and Hans classification on prognosi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nd their interrel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Yan Song Zhi Cao Ling Li Hong-Tu Zhang Xun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81-786,共6页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non-Hodgkin's lymphoma (NHL), is heterogeneous on molecular and clinical levels, therefore, its prognosis is difficult to pre...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non-Hodgkin's lymphoma (NHL), is heterogeneous on molecular and clinical levels, therefore, its prognosis is difficult to predict.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Blimp-1 protein and Hans classification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DLBCL and their interrelation.Methods:The clinical records of 136 patients with DLBCL were reviewed.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5-80 months (median, 39 months).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CD10, MUM1, Bcl-6, and Blimp-1 were performed on paraffin-embedded tumor tissues from the 136 patients.The correlations of Blimp-1 protein and Hans classification in prognosis of DLBCL and their interrelation were analyzed.Results:Blimp-1 was detected in 38 (30.0%) patients,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ly shorter overall survival (OS) (P=0.030).Using the Hans classification based upon the expression of CD10, Bcl-6, and MUM1, 54 patients had germinal center B-cell (GCB) phenotype and 82 had non-GCB phenotype.The 5-year OS rate was 75% in the GCB group and 52% in the non-GCB group (P=0.020).The positive rate of Blimp-1 was 22.2% in the GCB group and 31.7% in the non-GCB group (P=0.329).The Cox regressi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international prognosis index (IPI) and Hans classification had independent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whereas Blimp-1 was not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Conclusions:The patients with GCB subtype of DLBCL had better prognosis than the non-GCB subtype.High level of Blimp-1 express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DLBCL implies a shorter survival, but it is not associated with Hans class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淋巴瘤 分类价值 弥漫性 预后 飞艇 蛋白 发电机断路器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CHOP化疗的生存预后评估模型
2
作者 翁翔 赵明哲 胡慧仙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建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R-CHOP化疗的生存预后评估模型,以指导临床进行风险分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确诊的DLBCL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1抽样比例随机分为建模集140例和验证集70例。所有患者... 目的建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R-CHOP化疗的生存预后评估模型,以指导临床进行风险分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确诊的DLBCL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1抽样比例随机分为建模集140例和验证集7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R-CHOP化疗方案至少4个疗程(21 d为1个疗程),常规随访至2023年6月。根据生存预后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基础疾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病理特征[包括Hans分型、Ann Arbor分期、原发部位、Ki-67阳性表达率、MYC和B细胞淋巴瘤(Bcl)-2蛋白阳性表达以及骨髓侵犯]、治疗(化疗疗程和并发症)和随访时间。结果建模集中良好组105例和不良组35例,预后不良发生率25.0%;验证集良好组55例和不良组15例,不良发生率21.4%。建模集中不良组年龄大于良好组,LDH水平、NCCN-IPI、Ann Arbor分期Ⅲ~Ⅳ比例、Ki-67阳性表达率、MYC和Bcl-2蛋白双阳性表达率和骨髓侵犯比例均高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CCN-IPI(HR=2.526,95%CI:2.001~3.125,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HR=5.021,95%CI:4.125~5.998,P<0.001)、MYC和Bcl-2蛋白双阳性(HR=3.859,95%CI:3.256~4.754,P<0.001)均是DLBCL患者R-CHOP化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Y=0.056+1.032×(NCCN-IPI)+1.986×(Ann Arbor分期)+1.434×(MYC和Bcl-2蛋白双阳性)。ROC曲线显示,模型预测建模集与验证集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923和0.866(均P<0.01)。结论DLBCL患者化疗前NCCN-IPI、Ann Arbor分期升高以及MYC和Bcl-2蛋白双阳性表达与R-CHOP化疗预后不良密切相关,通过建立量化预测模型能够辅助临床早期、准确识别预后不良的高危群体,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C B细胞淋巴瘤-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模型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
下载PDF
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鼻型的治疗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广文 黄观辉 石安杰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3期190-194,共5页
结外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KTL)是一种侵袭性恶性肿瘤,多见于亚洲和南美洲人群。EB病毒(EBV)感染与ENKTL的发病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NK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EB病毒(PINK-E)模型是目前临床上较实用的ENKTL患者预后评估模型。EN... 结外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KTL)是一种侵袭性恶性肿瘤,多见于亚洲和南美洲人群。EB病毒(EBV)感染与ENKTL的发病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NK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EB病毒(PINK-E)模型是目前临床上较实用的ENKTL患者预后评估模型。ENKTL的治疗方案包括放疗、含L-天冬酰胺酶的非蒽环类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PD-1/PD-L1)轴治疗,已取得显著疗效。未来,新的治疗方案包括抗EBV治疗、信号通路治疗和表观遗传学治疗等具有极大治疗潜力,有待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 预后模型 L-天冬酰胺酶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抗体
下载PDF
SBAR沟通模式下焦点解决护理在青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首次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宝洁 韩丽军 《空军航空医学》 2024年第5期460-464,共5页
目的 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SBAR)沟通模式下焦点解决护理在青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首次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 目的 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SBAR)沟通模式下焦点解决护理在青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首次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113例青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首次化疗患者,包括对照组57例和研究组5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SBAR沟通模式下焦点解决护理。比较2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Piper疲乏量表(Piper Fatigue Scale,PFS)评分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的SAS评分[(36.94±6.36)分vs(40.55±7.13)分]、SDS评分[(34.29±7.63)分vs(37.60±6.25)分]和PFS评分[(4.80±1.12)分vs(5.53±1.38)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884、4.362、4.982,P均<0.05)。而研究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84.81±15.29)分vs(76.51±13.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3,P<0.05)。结论 SBAR沟通模式下焦点解决护理可改善青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首次化疗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减轻癌因性疲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沟通模式 焦点解决护理 心理状态
下载PDF
基于mRNA组学构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模型
5
作者 王玉波 马东慎 +2 位作者 骆丹 范美婷 刘慧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95-201,共7页
目的 根据mRNA组学数据筛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相关基因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下载NCICCR-DLBCL数据集中234例DLBCL患者mRNA组学数据和预后数据作为训练集,从GEO数据库下载GSE87371数据集中223例DLBCL患者相应数... 目的 根据mRNA组学数据筛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相关基因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下载NCICCR-DLBCL数据集中234例DLBCL患者mRNA组学数据和预后数据作为训练集,从GEO数据库下载GSE87371数据集中223例DLBCL患者相应数据作为验证集,通过Cox回归分析、Kaplan-Meier分析和LASSO分析建立预后模型,结合生存曲线和ROC曲线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采用免疫组化法验证117例DLBCL组织中CD70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构建包含14个独立预后预测mRNA(ANO3、ZNF93、RAD9B、PROC、ZSCAN20、RBBP9、SLC18B1、CXorf21、MUC12、CYP2U1、VSIG4、CCDC178、CD70、GHRH)的预后模型。高风险组生存时间显著短于低风险组(P<0.000 1),ROC 1年、3年和5年生存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90和0.91。CD70阳性组与阴性组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 4),阳性组生存时间较短。结论 成功建立了基于mRNA表达的DLBCL预后预测模型,为mRNA转录组学在DLBCL预后预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并在临床样本中证实CD70高表达与DLBCL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NA CD7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TCGA数据库 预后模型 生存分析
下载PDF
罗伊适应模式联合有氧运动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患者的影响
6
作者 陈晓燕 林丽娟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30期80-83,共4页
目的:探究罗伊适应模式联合有氧运动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 目的:探究罗伊适应模式联合有氧运动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1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及有氧运动,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罗伊适应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心理弹性水平、依从性、疲乏程度、创伤后成长水平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心理弹性、疲乏程度、创伤后成长水平及生活质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心理弹性水平、创伤后成长水平、生活质量及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疲乏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伊适应模式联合有氧运动可以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及创伤后成长水平,进而有助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减轻患者的疲乏程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伊适应模式 非霍奇金淋巴瘤 心理弹性 创伤后成长 疲乏程度
下载PDF
PET影像组学特征多参数模型对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吴佳鑫 黄诚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776-778,共3页
目的:分析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影像组学特征多参数模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估的诊断价值。方法:选... 目的:分析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影像组学特征多参数模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估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临床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化疗,治疗后采用CT,^(18)F-FDG PET/CT进行扫描分析。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分析各代谢参数对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CT扫描,阳性诊断率为67.50%;^(18)F-FDG PET/CT扫描,阳性诊断率为67.50%,两种方法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8)F-FDG PET/CT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常规CT扫描方法,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PET/CT参数中,总糖酵解量和肿瘤代谢体积可作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条件(P<0.0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P<0.05)可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PFS的预后影响条件。结论:采用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8)F-FDG PTE/CT显像技术用于评估这类淋巴瘤的疗效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PET/CT 影像组学特征 多参数模型 非霍奇金淋巴瘤 预后评估
下载PDF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8
作者 闫金松 陈雪瑜 +2 位作者 李伟平 杨岩 宋振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7-220,共4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侵袭性NHL占了很大的比例,然而传统化疗方案提高NHL疗效的空间有限。本研究旨在建立淋巴瘤小鼠模型,为探讨治疗NHL新方案并研究其药物作用机制...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侵袭性NHL占了很大的比例,然而传统化疗方案提高NHL疗效的空间有限。本研究旨在建立淋巴瘤小鼠模型,为探讨治疗NHL新方案并研究其药物作用机制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应用人弥漫大B细胞NHL细胞株SU-DHL-4及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Daudi,经尾静脉注射入SCID小鼠体内,探索建立淋巴瘤小鼠模型的条件及特点。Daudi淋巴瘤小鼠分为对照组及美罗华治疗组,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及生存时间。结果:SU-DHL-4淋巴瘤小鼠在中位时间39.5d后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消瘦、竖毛、活动迟缓,于小鼠腹腔、尾部或后肢部位出现肿块,未发现肝脏、脾脏、骨髓等脏器出现淋巴瘤细胞浸润。Daudi淋巴瘤小鼠于中位时间30.5d发病,出现双后肢瘫痪,于瘫痪后9.5d左右死亡。Daudi淋巴瘤小鼠的脏器大多受淋巴瘤细胞的累及,骨髓中出现大量Daudi细胞浸润。美罗华治疗使小鼠骨髓中的Daudi细胞呈现明显的凋亡形态。对照组Daudi淋巴瘤小鼠的中位瘫痪时间及生存时间分别为30.5d及40d,美罗华治疗组的小鼠分别为52.5d及76.5d,美罗华治疗组小鼠的中位瘫痪时间及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应用SU-DHL-4细胞及Daudi细胞均可以成功建立B细胞NHL小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小鼠模型 DAUDI细胞 SU-DHL-4细胞 美罗华
下载PDF
淋巴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刘芳 赵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390-1393,共4页
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建立成熟稳定的动物模型在淋巴瘤病变机理前瞻性研究及进行有效临床治疗的药理研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对淋巴瘤各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模型特点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淋巴瘤 动物模型 裸鼠
下载PDF
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的胸腺淋巴瘤小鼠模型改进 被引量:3
10
作者 范双翼 余英豪 吴在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914-918,共5页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进一步提高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小鼠胸腺淋巴瘤模型的成瘤率并降低其死亡率。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对给药方案和实验周期进行了调整。第0、4周2次给C57BL/6小鼠腹腔注射MNU诱导液,分组分剂量注射。注射后观察动物一...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进一步提高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小鼠胸腺淋巴瘤模型的成瘤率并降低其死亡率。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对给药方案和实验周期进行了调整。第0、4周2次给C57BL/6小鼠腹腔注射MNU诱导液,分组分剂量注射。注射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于第24周处死全部小鼠,解剖检查胸腺肿瘤的发生及其他脏器情况,并应用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诱发的胸腺淋巴瘤及其侵袭脏器进行研究并鉴定肿瘤细胞来源、分型。结果表明:第25周83.3%(55/66)实验小鼠产生胸腺淋巴瘤,其中5只死亡,死亡率7.6%。结论:通过调整给药方案和实验周期后,使该模型的成瘤率从以前的67.5%提高到83.3%,死亡率从10%降低至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淋巴瘤 动物模型 N-甲基亚硝基脲
下载PDF
人胃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脱朝伟 吴泽全 +2 位作者 刘秋珍 张宁 王明耀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5-517,T003,共4页
为探讨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将 11例胃恶性淋巴瘤新鲜组织移植裸鼠胃粘膜下层 ,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 ,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 ,及其形态学特征 (光镜 ,电镜 ,免疫组化)。从 11例胃恶性淋巴瘤标本中筛选出 ... 为探讨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将 11例胃恶性淋巴瘤新鲜组织移植裸鼠胃粘膜下层 ,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 ,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 ,及其形态学特征 (光镜 ,电镜 ,免疫组化)。从 11例胃恶性淋巴瘤标本中筛选出 1株人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和 1株人胃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 ,分别传至 36代和 2 7代 ,共移植裸鼠 32 9只。自第 3代起移植成瘤率及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 10 0 %。出现淋巴道、血道及种植转移。原位移植瘤的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均与来源人胃恶性淋巴瘤相似。人胃恶性淋巴瘤在裸鼠胃内自主生长 ,浸润破坏胃壁各层组织结构。表明此模型可用于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胃恶性淋巴瘤 裸小鼠 原位移植模型 生物学特性 研究 肿瘤转移 动物疾病模型
下载PDF
IRM-2近交系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月英 周继文 +4 位作者 穆传杰 岳井银 刘鹏 吴红英 王汝勤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46-248,共3页
目的 建立IRM— 2小鼠自发性肿瘤模型和移植性肿瘤模型 ,为肿瘤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采用瘤块接种法及悬液接种法。 (1)无菌环境取 2mm3瘤块 ,接种于小鼠腹股沟皮下。 (2 )将瘤块研磨 ,加生理盐水稀释至 1× 10 7 ml,取细胞悬... 目的 建立IRM— 2小鼠自发性肿瘤模型和移植性肿瘤模型 ,为肿瘤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采用瘤块接种法及悬液接种法。 (1)无菌环境取 2mm3瘤块 ,接种于小鼠腹股沟皮下。 (2 )将瘤块研磨 ,加生理盐水稀释至 1× 10 7 ml,取细胞悬液 0 2ml(含 1× 10 6 细胞 )注入腋窝皮下 ,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接种恶性淋巴瘤连续传 70代 ,成瘤率 10 0 % ,移植津白Ⅱ号高乳腺癌瘤株连续 4 5代、移植T 739肺腺癌瘤株 5代 ,成瘤率均为10 0 % ,且生长稳定 ,传代周期固定。结论 该自发性恶性淋巴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证明该模型是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模型 淋巴瘤 乳腺肿瘤 肺肿瘤 治疗 IRM-2
下载PDF
小鼠胸腺淋巴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榕芳 余英豪 吴在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220-1223,共4页
本研究通过腹腔注射N-甲基亚硝基脲(MNU)建立小鼠胸腺淋巴瘤动物模型。第0、8周2次给C57BL/6小鼠腹腔注射MNU诱导液50mg/kg体重注射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第22周处死全部小鼠,解剖检查胸腺肿瘤的发生及其他脏器情况。结果表明:第22周时67.... 本研究通过腹腔注射N-甲基亚硝基脲(MNU)建立小鼠胸腺淋巴瘤动物模型。第0、8周2次给C57BL/6小鼠腹腔注射MNU诱导液50mg/kg体重注射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第22周处死全部小鼠,解剖检查胸腺肿瘤的发生及其他脏器情况。结果表明:第22周时67.5%(27/40)实验小鼠产生胸腺淋巴瘤。不同性别对成瘤率影响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分次注射MNU可以诱导小鼠建立胸腺淋巴瘤动物模型,其生物学行为与人类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胸腺 动物模型 化学致癌剂 N-甲基亚硝基脲
下载PDF
SCID小鼠腹腔内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华映坤 曾蓉 +6 位作者 撒亚莲 赵仁彬 邹云莲 陆洁 严新民 史克倩 沈晓梅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9期1577-1580,共4页
目的为探讨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治策略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采用4-5周龄的SCID小鼠,经腹腔接种7.5×106个Namalwa细胞。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及生存时间。取瘤组织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20,CD79a,Ki-67和CD3抗原的表达。结果 N... 目的为探讨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治策略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采用4-5周龄的SCID小鼠,经腹腔接种7.5×106个Namalwa细胞。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及生存时间。取瘤组织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20,CD79a,Ki-67和CD3抗原的表达。结果 Namalwa细胞在SCID小鼠腹腔发病的主要表现是腹腔出现肿块,时间(18.67±1.94)d,伴竖毛、精神萎靡、行动迟缓,一般情况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恶化。荷瘤SCID小鼠中位存活时间(28.00±6.36)d。瘤细胞主要浸润肠壁、肠系膜,胃、胰、肝、脾、肾、肺的周缘、盆腔以及邻近肌组织和皮肤。CD20在瘤组织表达为散在阳性,CD79a和Ki-67为弥慢阳性,CD3为阴性。结论成功建立SCID小鼠腹腔人Namalwa细胞株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模型,为探索淋巴瘤提供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小鼠 模型 Namalwa细胞
下载PDF
单一剂量美法仑治愈荷瘤C57BL/6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传刚 李墨林 +3 位作者 舒晓宏 姜妙娜 贾玉杰 刘用楫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29-331,335,共4页
[目的]建立单一剂量化疗药物治愈荷瘤小鼠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在体内化疗药物治愈肿瘤与机体免疫力和肿瘤细胞耐药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用MTT法在体外检测小鼠淋巴瘤EL4细胞对化疗药物美法仑的敏感性。野生型C57BL/6小鼠皮下接种小... [目的]建立单一剂量化疗药物治愈荷瘤小鼠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在体内化疗药物治愈肿瘤与机体免疫力和肿瘤细胞耐药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用MTT法在体外检测小鼠淋巴瘤EL4细胞对化疗药物美法仑的敏感性。野生型C57BL/6小鼠皮下接种小鼠淋巴瘤EL4细胞建立荷瘤小鼠模型,不同剂量的美法仑单次腹腔内注射,观察不同剂量的美法仑体内治疗的效果及其毒、副作用,找出美法仑可发挥最大抑瘤作用、并能使荷瘤小鼠的肿瘤消退、不再复发的最小治疗剂量。[结果]体外美法仑对EL4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与所用美法仑的剂量呈正相关。接种1×105EL4细胞可使C57BL/6小鼠肿瘤进行性生长,接种后12 d平均肿瘤直径为6 mm,动物致死时间平均为(17.7±1.0)d。接种后12 d的荷瘤小鼠腹腔单次注射不同剂量的美法仑,观察发现:应用0.75 mg/kg^30 mg/kg的美法仑,肿瘤结节缩小的速率与所用美法仑的治疗剂量呈正相关;在肿瘤结节完全消退后,肿瘤的复发率与所用美法仑的治疗剂量呈负相关。7.5 mg/kg美法仑单次腹腔内注射后不但使野生型C57BL/6荷瘤小鼠的肿瘤完全消退,治疗后2个月内无肿瘤复发,并且再次接种等量肿瘤细胞无肿瘤生长。[结论]单一剂量(7.5 mg/kg)的美法仑腹腔内注射是可以治愈野生型C57BL/6荷瘤小鼠的最低有效剂量。该动物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化疗药物治愈恶性肿瘤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法仑 肿瘤治愈 动物模型 小鼠淋巴瘤细胞 C57BL/6小鼠
下载PDF
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脱朝伟 刘秋珍 +3 位作者 张宁 杨波 王明耀 朱希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77-880,共4页
目的为探讨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和为实验治疗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术中新鲜组织块植入裸小鼠肝实质内,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和移植瘤的侵袭、转移,并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血清学(AFP、乙... 目的为探讨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和为实验治疗提供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术中新鲜组织块植入裸小鼠肝实质内,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和移植瘤的侵袭、转移,并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血清学(AFP、乙型肝炎HBsAg、LDH)、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在裸小鼠体内建成了一株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原位移植模型(命名为HLBL-0102).移植瘤的病理组织学为肝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9、CD20、CD45RO、CD79a阳性,CD3、CD7阴性,血清学AFP阴性,HBsAg、HBsAb、HBeAb及 HBcAb均为阳性,LDH 1 267.5U/L.染色体众数范围55~59条;移植瘤细胞DI值1.57~1.61,均为异倍体.目前该瘤株在裸鼠体内生长3年,已经传至37代,共移植裸鼠283只;肿瘤的移植生长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在裸鼠肝内自主侵袭性生长,瘤细胞侵入并破坏临近肝组织和门脉区内胆管及静脉,无其他组织、器官侵犯及远处淋巴结累及.原位移植瘤组织经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与来源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细胞相一致.结论 HLBL-0102是首次建立成功的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完整地模拟了人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过程,为研究肝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生物学和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淋巴瘤 肿瘤移植 疾病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奥瑞姆自护模式在淋巴瘤治疗间歇期患者PICC置管中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磊 赵曙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35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奥瑞姆自护模式在淋巴瘤治疗间歇期患者PICC置管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6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淋巴瘤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Orem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在治疗间歇期给予... 目的探讨奥瑞姆自护模式在淋巴瘤治疗间歇期患者PICC置管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6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淋巴瘤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Orem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在治疗间歇期给予常规护理,Orem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Orem自护模式,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8.8%)低于对照组(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Orem组的社会关系、环境、生理、心理等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瑞姆自护模式能提高淋巴瘤治疗间歇期患者PICC置管中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瑞姆自护模式 淋巴瘤 治疗间歇期 PICC置管 并发症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免疫结合物治疗裸鼠CEM T-淋巴瘤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玲 丁洪波 林学颜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01-103,共3页
应用抗CDT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3A1与抗癌药Adriamycin交联成免疫结合物(免疫导向药物),在人T淋巴瘤裸鼠模型体内进行治疗试验,结果显示2.0mg/kg单抗免疫结合物为最佳治疗剂量,可作为治疗T淋巴瘤的一种有效制剂。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免疫结合物 CEMT淋巴瘤
下载PDF
EB病毒-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治疗改善EB病毒相关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效果的实验研究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邓锐 易海 +10 位作者 范方毅 付利 孙浩平 李业成 赖思晗 刘一岚 王译 帅燕蓉 何光翠 缪晓娟 苏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04-1308,共5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免疫治疗对EBV相关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化疗效果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细胞学实验成功诱导并扩增出大量的EBV特异性CTL;建立人EBV相关NHL的Balb/c裸雌鼠动物模型,设单纯免疫(EBV-CTL)治疗... 目的探讨EB病毒(E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免疫治疗对EBV相关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化疗效果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细胞学实验成功诱导并扩增出大量的EBV特异性CTL;建立人EBV相关NHL的Balb/c裸雌鼠动物模型,设单纯免疫(EBV-CTL)治疗组、单纯化疗(CHOP)组、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疫(EBV-CTL+CHOP)治疗组以及空白对照组,5只/组,观察各组动物肿瘤生长情况;治疗结束后剥离肿瘤组织检测瘤内免疫细胞变化情况。结果体外杀伤实验显示伴随效靶比的增加,EBV-CTL杀伤能力逐渐增大:效靶比例分别在2.5∶1、5.0∶1与、10∶1及20∶1时,杀伤效率(%)分别为9.41±1.23、19.45±3.54、50.34±6.77和55.26±7.21(P<0.01);动物实验显示自免疫治疗d3起,与对照组相比,3组实验组抑制淋巴瘤生长率(%)分别为28.57、57.9、76.7(P<0.01)。进一步检测肿瘤相关免疫微环境实验发现,治疗后肿瘤内浸润性CTL及巨噬细胞(TIM)平均比率(%),EBV-CTL+CHOP组、EBV-CTL组、CHOP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3.65±1.48、4.33%±1.04%,10.24±1.2%、3.82±0.54,6.83±0.16、0.95±0.07,6.32±0.18、1.96±0.24(P<0.05)。结论 EBV特异性CTL可能通过激活TIM增殖而间接促进肿瘤免疫应答。EBV-CTL免疫治疗能有效改善EBV相关NHL化疗疗效,或对EBV相关NHL的治疗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EB病毒 细胞毒性T细胞 免疫治疗 化疗 动物实验 裸鼠
下载PDF
基于SBAR模式的心理护理对淋巴瘤放化疗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20
作者 徐嫚 陈茜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1262-1265,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SBAR模式的心理护理对淋巴瘤放化疗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院淋巴瘤放化疗患者120例按随机表分为SBAR组和常护组,每组60例,常护组给予常规护理,SBAR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SBAR模式的心理护理,比较2组心理状态... 目的探讨基于SBAR模式的心理护理对淋巴瘤放化疗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院淋巴瘤放化疗患者120例按随机表分为SBAR组和常护组,每组60例,常护组给予常规护理,SBAR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SBAR模式的心理护理,比较2组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不良反应、生存质量[生存质量核心量表(QLQ-C30)]、护理满意度。结果SBAR组和常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SBAR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常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BAR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BAR组和常护组护理后各项QLQ-C30评分明显高于护理前,SBAR组护理后各项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常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AR组护理满意率明显低于常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SBAR模式的心理护理可改善淋巴瘤放化疗患者心理状态及减少其不良反应,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R模式 心理护理 淋巴瘤 放化疗 心理状态 生存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