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经》风诗叙事及其传统——《诗经》研读笔记之二
1
作者 董乃斌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诗经》十五国风,长短160首诗,记录着上古社会生活和周人情感活动的种种情况与风貌,它们同《诗经》中的史诗一样,贯穿着并构成了中国文学的抒(情)叙(事)传统。它们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恋爱家庭、农事生产、战争徭役、对统治者的美刺等几... 《诗经》十五国风,长短160首诗,记录着上古社会生活和周人情感活动的种种情况与风貌,它们同《诗经》中的史诗一样,贯穿着并构成了中国文学的抒(情)叙(事)传统。它们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恋爱家庭、农事生产、战争徭役、对统治者的美刺等几大方面。以往因为叙事一直受到忽视,风诗常被笼统称为抒情诗,中国文学也被说成是只有“一个抒情传统”。本文试取叙事视角,指出《诗经》风诗中不少篇章与历史记载可以互证,有的诗篇明显叙述一个故事(或个人经历),有的诗表面虽未直赋,却通过比兴、咏叹、对话、独白乃至写景抒情暗示出其背后实含一桩事情,从而切实地反映出生活的一角。这种“事在诗外”和抒叙浑融的现象是《诗经》风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运用叙事分析方法读诗,能够更全面细致地揭示抒情诗的丰富内涵,也更确切地理解中国文学从源头开始就贯穿着互惠博弈的抒叙两大传统,而绝非只有一个抒情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风诗 叙事 事在诗外 抒叙传统
下载PDF
论李白诗歌的顶点抒情
2
作者 杨景龙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6,共10页
在全面继承诗骚以来中国诗歌抒情言志传统的基础上,李白把初盛唐抒情言志诗歌推向令后人望尘莫及的顶点。无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处理,还是体裁形式的继承创造,抑或是强烈的主观色彩、丰富的想象力、变化莫测的结构等等,都呈现出在其他时... 在全面继承诗骚以来中国诗歌抒情言志传统的基础上,李白把初盛唐抒情言志诗歌推向令后人望尘莫及的顶点。无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处理,还是体裁形式的继承创造,抑或是强烈的主观色彩、丰富的想象力、变化莫测的结构等等,都呈现出在其他时代、其他诗人的诗歌作品中难以模仿复制的“顶点”状态,集中展现了李白的天才诗艺与恢弘壮阔的盛唐气象。李白诗歌的顶点抒情,依托于持续上升、臻于顶峰的伟大时代,厚植于自由繁荣的思想文化沃土,是初盛唐以来持续走高的诗歌抒情性的终端显示,更是诗骚之后、汉魏已还的传统抒情诗艺术的最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诗歌 抒情言志 顶点
下载PDF
重组与突破:论苏轼填词新变
3
作者 蔡鹏飞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5-31,共7页
宋词的发展及至苏轼才有全面突破,他借鉴吸收诗歌的创作经验来填词,从内容到形式对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移植诗歌创作手法入词、扩充词的内容体量和改变词律词调等方式,苏词开始以内容表达作为最主要的创作因素,从而使其不再是音... 宋词的发展及至苏轼才有全面突破,他借鉴吸收诗歌的创作经验来填词,从内容到形式对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移植诗歌创作手法入词、扩充词的内容体量和改变词律词调等方式,苏词开始以内容表达作为最主要的创作因素,从而使其不再是音乐的附庸,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北宋词的发展经由苏轼之后,不仅突破了前人填词的陈规,也为后来宋词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以诗入词 词境
下载PDF
论海子的抒情短诗
4
作者 杜海燕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82-84,共3页
抒情短诗是海子流传最广、成就最大的创作,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三点:意象和咏唱合一;“麦地”意象的书写;热爱“人类秘密”的浪漫主义精神。因其丰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海子的抒情短诗将永远为人们吟唱和铭记。
关键词 海子 抒情短诗 浪漫主义
下载PDF
南社诗人群体的情感建构与政治抒写——以联句活动为中心
5
作者 朱家英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3-110,120,共9页
南社的联句诗,以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极大地拓展了联句诗的表现领域,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出于传统文人唱和的结习,而另一方面则是南社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文学社团,与社友对群体身份的自我体认有直接... 南社的联句诗,以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极大地拓展了联句诗的表现领域,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出于传统文人唱和的结习,而另一方面则是南社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文学社团,与社友对群体身份的自我体认有直接的关系。南社诗人在联句诗中表现的抒情意志的统一、对公共话语体系的介入,及其以诗存史的意识,都显示了这些联句活动是南社诗人群体性质的表征,实有其共同的心理基础,并对南社社团声势的推毂、社员网络的维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透过参与联句活动的成员彼此间的身份归属,南社内部对于社团凝聚力的消解因素也得以显现出来,又为南社在组织上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凡此种种,都使得联句这一传统的文学形式具有了丰富的现代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社 联句诗 群体意志 政治抒情
下载PDF
从《咏怀八十二首》看阮籍的隐逸思想
6
作者 毛利贞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4期22-26,共5页
阮嗣宗《咏怀八十二首》中关于隐逸的表达无论从意象、思想等多个方面呈现出矛盾纠结的倾向:翔鸟与罗网意象的多次出现,儒道思想的显隐与纠结怀疑无不显示出诗人的煎焦与挣扎。从阮籍《咏怀诗》中直观表现出的隐逸特点出发,立足阮籍个... 阮嗣宗《咏怀八十二首》中关于隐逸的表达无论从意象、思想等多个方面呈现出矛盾纠结的倾向:翔鸟与罗网意象的多次出现,儒道思想的显隐与纠结怀疑无不显示出诗人的煎焦与挣扎。从阮籍《咏怀诗》中直观表现出的隐逸特点出发,立足阮籍个人的思想成分、底色与阮籍身处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分析阮籍隐逸思想的形成原因与本质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隐逸
下载PDF
林黛玉的诗词及其自我意识 被引量:3
7
作者 霍省瑞 陈冬季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06-108,127,共4页
林黛玉的生活环境及日常家居均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所创作的诸多诗词表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她的诗词先后表现出其自我生命意识、自我情爱意识、自我独立意识及自我爱怜意识等不同层面,且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愈演愈烈,体现着一种趋... 林黛玉的生活环境及日常家居均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所创作的诸多诗词表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她的诗词先后表现出其自我生命意识、自我情爱意识、自我独立意识及自我爱怜意识等不同层面,且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愈演愈烈,体现着一种趋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黛玉 诗词 自我意识
下载PDF
出处之念的起因及主要意旨──“朝隐”与中国古代出处文学主题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立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1-28,共8页
朝隐,是古代文人在恶劣人文环境下保护自己又不枉道变节的一种政治斗争方式,其萌于《庄子》。“陆沉”、“市隐”,直接开启了东方朔身在朝而明哲保身的“朝隐”。而对于西汉宫廷文人亦官亦隐传统的继承,以晋宋文人最为典型。出处意... 朝隐,是古代文人在恶劣人文环境下保护自己又不枉道变节的一种政治斗争方式,其萌于《庄子》。“陆沉”、“市隐”,直接开启了东方朔身在朝而明哲保身的“朝隐”。而对于西汉宫廷文人亦官亦隐传统的继承,以晋宋文人最为典型。出处意念往往与文人“饰美”心理传统有关。特定官僚体制、社会形态决定了这一文化现象的特殊与普遍,出处之叹成为古代文人抒情诗惯常主题。晋宋文人“朝隐”作为出处两端的折中与变通,是整个主题价值流向和主要表现程式、意象趋于定型化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人 心态 抒情诗歌 出处主题 朝隐母题 意象 文学研究 抒情文学 '第三思潮'
下载PDF
论郭沫若早期诗歌叙述的定型反复性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四平 魏文文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0-95,共6页
郭沫若诗歌不仅以独特的抒情将初期白话新诗从粗糙的"以物观物"的模仿阶段推向了崇尚"情绪"的"以心观物"的创造阶段,而且在诗歌叙述上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定型反复性特征,彻底摆脱了"非诗化"倾... 郭沫若诗歌不仅以独特的抒情将初期白话新诗从粗糙的"以物观物"的模仿阶段推向了崇尚"情绪"的"以心观物"的创造阶段,而且在诗歌叙述上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定型反复性特征,彻底摆脱了"非诗化"倾向,在内容和形式上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经验。他早期诗歌叙述的定型反复性主要表现为以第一人称"我"为主格的抒情叙述主体、以环形结构和叠句为主的叙述结构、以时间和空间相互融合的叙述时空以及承载诗歌情绪的意象。这种"异军突起"的诗歌叙述模式引领新诗叙述走上了新的里程,为此后诗歌叙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早期诗歌 诗歌叙述 抒情叙述主体 定型反复性
下载PDF
传统诗学的解构与颠覆——对温庭筠词的一种描述 被引量:4
10
作者 成松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97-101,共5页
学界对温庭筠词的评价,无论是说它浓艳香软,缺乏深情,还是说它深美闳约,都是从传统诗学的意义上来评价的。在晚唐社会结构变化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温庭筠的词创作解构了中国古典诗学的传统。它解构了诗... 学界对温庭筠词的评价,无论是说它浓艳香软,缺乏深情,还是说它深美闳约,都是从传统诗学的意义上来评价的。在晚唐社会结构变化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温庭筠的词创作解构了中国古典诗学的传统。它解构了诗言志的传统,词人不再带着极为浓烈的主观感情去创作,只是为了配合宴席歌舞中的即兴演唱,于是,作者的主观情感隐退了,客观景物的装饰就成了烘托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最佳手段,装饰性也就成了温词的重要特点。温词还解构了诗忧患的传统,词人以一种特有的"热感"投入了词的创作,传统的忧患代言人的地位在温词中隐退了。充斥于他词中的是客观物象的叠加和组合,以此形成一种客观的观照,形成一种不带作者情感色彩的语言形态。对传统的解构使得温庭筠在创作中尤为关注词的形式,这种对形式的充分关注对于词学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诗学 温庭筠 思想感情 语言形态 艺术风格 意象
下载PDF
能“歌”的诗与“诗”性的歌——中国现代歌诗刍议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良好 鲍良兵 《美育学刊》 2011年第2期111-114,共4页
在中国悠久的诗学传统中,诗与歌长期并称。但自近代文学革命中胡适"尝试"白话诗以来,中国新诗因有意摆脱格律束缚而与歌渐行渐远,诗与歌的剥离也似乎成为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特征。将现代歌诗置于中国新诗视域中,从历史的角度... 在中国悠久的诗学传统中,诗与歌长期并称。但自近代文学革命中胡适"尝试"白话诗以来,中国新诗因有意摆脱格律束缚而与歌渐行渐远,诗与歌的剥离也似乎成为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特征。将现代歌诗置于中国新诗视域中,从历史的角度深入考察现代歌诗在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脉络,能更好地展现其丰富多彩的审美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现代歌诗 审美空间
下载PDF
论郭璞游仙诗的自叙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顾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7-112,共6页
从《楚辞·远游》以来,游仙诗中总会有“列仙之趣”,同时也寄寓着作者某种现实的感情。郭璞《游仙》诗也并不例外,但他其实并不相信神仙,他完全是借仙境来写人间,并且带有强烈的自叙传性质。诗人痛感天下丧乱,人生苦短,欲以... 从《楚辞·远游》以来,游仙诗中总会有“列仙之趣”,同时也寄寓着作者某种现实的感情。郭璞《游仙》诗也并不例外,但他其实并不相信神仙,他完全是借仙境来写人间,并且带有强烈的自叙传性质。诗人痛感天下丧乱,人生苦短,欲以道术自立,有着浓厚的隐逸与享乐的倾向。“列仙之趣”不过是郭璞咏怀的符号,中国抒情诗从此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璞 游仙诗 咏怀诗 抒情诗 诗歌 主旨 创作倾向 西晋 文学评论 隐逸
下载PDF
先秦仪式展演对诗艺的孕育——对“颂诗”文化内涵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高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9,共4页
代表中国诗歌早期形态的颂诗是先秦仪式展演的产物。梳理从《吕氏春秋·古乐》、《文心雕龙·赋颂》以至近代以来刘师培、黄叔琳等人的相关论述 ,将近代以前对诗艺孕育这一诗学命题的思考理路进一步明晰化 ,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 代表中国诗歌早期形态的颂诗是先秦仪式展演的产物。梳理从《吕氏春秋·古乐》、《文心雕龙·赋颂》以至近代以来刘师培、黄叔琳等人的相关论述 ,将近代以前对诗艺孕育这一诗学命题的思考理路进一步明晰化 ,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仪式展演对诗艺的孕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展演 诗艺孕育 颂诗 历史性考察
下载PDF
当下诗歌写作:从“反讽”到“歌唱”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迎春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686-690,共5页
"口语写作"因过分强调反讽策略与反叛意识,过分关注诗歌"话语权"的斗争,不断消解了诗歌的诗意、诗性。海子、昌耀等诗人开启的"大诗"写作方向,践行了艺术本体的"歌唱性",让诗歌回归艺术,回归... "口语写作"因过分强调反讽策略与反叛意识,过分关注诗歌"话语权"的斗争,不断消解了诗歌的诗意、诗性。海子、昌耀等诗人开启的"大诗"写作方向,践行了艺术本体的"歌唱性",让诗歌回归艺术,回归内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反讽 内歌唱 大诗写作
下载PDF
周初藉田礼仪乐歌考 被引量:7
15
作者 韩高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3-66,72,共5页
周人重农, 周天子举行亲耕仪式, 是西周时代重要的公共性政治礼仪。礼以乐成, 乐必有歌。从诗本文所体现的时代文化内涵来看,《周颂》中的《载芟》、《良耜》、《噫嘻》、《臣工》, 就是周成王时用于藉田仪式的乐歌。
关键词 藉田礼 仪式展演 仪式乐歌
下载PDF
论磁州窑诗词的生态智慧书写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聪颖 魏丽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3-255,共3页
本文运用生态美学原理,从磁州窑诗词生态叙事、生态意境、生态精髓等方面阐释磁州窑诗词绿色写作中蕴涵的生态智慧,以期开拓磁州窑诗词研究的新视野。
关键词 生态美学 磁州窑诗词 绿色写作 生态智慧
下载PDF
汉乐府挽歌歌辞考论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65,共5页
汉乐府中存有一些当时用于演唱的挽歌曲目,如《薤露》、《蒿里》、《梁父吟行》等。这些挽歌歌辞能够在丧葬活动中实际演唱的情况,一改先秦"禁乐"的丧葬制度,佐证了汉代挽歌送葬的丧葬礼制。汉代挽歌之所以能够纳入丧葬礼制中... 汉乐府中存有一些当时用于演唱的挽歌曲目,如《薤露》、《蒿里》、《梁父吟行》等。这些挽歌歌辞能够在丧葬活动中实际演唱的情况,一改先秦"禁乐"的丧葬制度,佐证了汉代挽歌送葬的丧葬礼制。汉代挽歌之所以能够纳入丧葬礼制中,一是与董仲舒提出新的儒家礼乐观有关,他否定旧礼,为民间存在的丧仪风俗争得了合法地位;二是因为汉代挽歌具有一定的仪式功能,如安慰死者,规范活人的行为,维护上下尊卑的秩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挽歌歌辞 由俗入礼
下载PDF
作者·叙述者·读者——抒情诗中诗人面具之锻造 被引量:2
18
作者 舒凌鸿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3-112,共10页
不同文体的特征造成了文本中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贴近到疏离的不同变化。与其他非诗文体相比,读者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有两方面的原因会影响其阅读:一方面,作者与读者往往将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视为作者本人,但实际则是作者在诗歌中... 不同文体的特征造成了文本中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贴近到疏离的不同变化。与其他非诗文体相比,读者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有两方面的原因会影响其阅读:一方面,作者与读者往往将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视为作者本人,但实际则是作者在诗歌中塑造了戴着不同面具的"我";另一方面,尽管读者可对诗歌的意义进行多种解读,但作者仍然可以通过其诗歌修辞,对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此外,还可以副文本的题解或注释方式来控制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维度,展现多个不同的抒情诗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诗 叙述者 作者 修辞 读者接受
下载PDF
英语抒情诗中隐性衔接略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邦株 徐润英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56-59,共4页
本文旨在运用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并借鉴牛保义(1998)有关隐性衔接方式的论述,去探讨英语抒情诗歌中常见的一些隐性衔接方式.本文认为英语抒情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别,其隐性衔接方式体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如:语音层、词汇语法... 本文旨在运用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并借鉴牛保义(1998)有关隐性衔接方式的论述,去探讨英语抒情诗歌中常见的一些隐性衔接方式.本文认为英语抒情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别,其隐性衔接方式体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如:语音层、词汇语法层和语用层等.对这些不同层面上不同衔接方式的把握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诗歌语言变异的理解,加深对诗歌意义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抒情诗 隐性衔接 诗歌理解 语音层次
下载PDF
阴阳变调中的女性角色——谈唐宋男词人的女性书写 被引量:13
20
作者 潘碧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8-83,共6页
 女性作为写作对象自古有之。词最初作为歌筵酒席上的娱乐,以写歌女的美色为主,后来成了情感抒发的去处。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入词是藐视女性尊严的举动。但仔细观察,唐宋男词人的女性书写,是对女性特质格外喜爱的表现。应以较积极的心态...  女性作为写作对象自古有之。词最初作为歌筵酒席上的娱乐,以写歌女的美色为主,后来成了情感抒发的去处。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入词是藐视女性尊严的举动。但仔细观察,唐宋男词人的女性书写,是对女性特质格外喜爱的表现。应以较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唐宋时期男性词人对女性角色的描绘,以及他们在女性书写方面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花间词 温庭筠 男性词人 女性角色 女性书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