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紫花苜蓿苗期耐盐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及其耐盐性比较 被引量:50
1
作者 刘晶 才华 +3 位作者 刘莹 朱延明 纪巍 柏锡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0-256,共7页
为研究2种紫花苜蓿:肇东苜蓿和农菁1号苜蓿的耐盐程度及其在盐胁迫处理下的生理反应规律,在1/2Hogland营养液水培条件下,用0,50,100,200,300,400mmol/L 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处理2种紫花苜蓿幼苗,观察记录各处理的盐害情况,分别测定胁迫... 为研究2种紫花苜蓿:肇东苜蓿和农菁1号苜蓿的耐盐程度及其在盐胁迫处理下的生理反应规律,在1/2Hogland营养液水培条件下,用0,50,100,200,300,400mmol/L 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处理2种紫花苜蓿幼苗,观察记录各处理的盐害情况,分别测定胁迫前和胁迫3,6,9,12,15,21d的丙二醛(MDA)、叶绿素(Chl)和脯氨酸(Pro)含量,分析了不同胁迫程度和胁迫时间下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二者的耐盐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浓度盐胁迫对其生长无显著影响,2种苜蓿具有较强的耐盐性,能够抵抗一段时间较高浓度(200mmol/L)的盐胁迫。随着浓度的增加,MDA含量逐渐升高,但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在200,300mmol/L处理下,2种苜蓿的MDA含量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然后又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二者受到的盐害逐渐增大,Chl含量逐渐降低,Pro含量大量累积,但二者的Pro累积程度与它们的耐盐表现并不完全一致。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100,200mmol/L NaCl胁迫下,农菁1号苜蓿比肇东苜蓿更耐盐;而300,400mmol/L NaCl处理时,肇东苜蓿的耐盐性大于农菁1号苜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肇东苜蓿 农菁1号苜蓿 耐盐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黄腐酸对紫花苜蓿根瘤菌内生定殖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运婷 师尚礼 +3 位作者 苗阳阳 康文娟 周彤 刘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3-639,共7页
黄腐酸(Fulvic acid,F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植物生长。为探索FA对根瘤菌生长、菌株内生定殖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3株青色荧光蛋白标记根瘤菌株Rhizobium LH3436f(3436f)、Rhizobium GN5f(gn5f)和Ensifer meliloti 12531f(... 黄腐酸(Fulvic acid,F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植物生长。为探索FA对根瘤菌生长、菌株内生定殖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3株青色荧光蛋白标记根瘤菌株Rhizobium LH3436f(3436f)、Rhizobium GN5f(gn5f)和Ensifer meliloti 12531f(12531f)为材料,筛选出有利于各标记根瘤菌生长的FA浓度,添加到根瘤菌液中并接种于苜蓿幼苗根系,检测根瘤菌结瘤、苜蓿幼苗生长和菌株内生定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适宜浓度FA可显著促进标记根瘤菌侵染根系和在苜蓿体内定殖,12531f根瘤菌添加0.02%FA后接种苜蓿,其在根中的内生定殖数量达到单独接种的11.18倍,差异显著(P<0.05);根瘤菌添加FA接种可明显促进苜蓿结瘤和生长,效果最佳的是3436f添加0.01%FA接种;根瘤菌添加FA接种也使苜蓿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gn5f添加0.02%FA时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显著高出WCK 111.41%(P<0.05)。因此,FA可促进根瘤菌在苜蓿幼苗内的定殖,二者可协同促进苜蓿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腐酸 根瘤菌 紫花苜蓿 内生定殖 生长
下载PDF
钼浸种处理对苜蓿各生育期硝酸还原酶活性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立克 洪法水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8-49,55,共3页
研究了钼处理对苜蓿各生育期硝酸还原酶活性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钼处理可以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加强氮代谢,使苜蓿蛋白质含量提高,粗纤维含量降低。
关键词 苜蓿 硝酸还原酶 营养成分 浸种
下载PDF
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蒋慧 应璐 +2 位作者 张秀萍 陈宏伟 马金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002-4003,4006,共3页
[目的]研究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初花期骆驼刺、苜蓿为材料,采用人工瘤胃技术,分析体外降解率、产气量及降解液pH值、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变化,研究初花期骆驼... [目的]研究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初花期骆驼刺、苜蓿为材料,采用人工瘤胃技术,分析体外降解率、产气量及降解液pH值、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变化,研究初花期骆驼刺和苜蓿混合青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确定合适的骆驼刺与苜蓿混贮比例。[结果]与单一苜蓿相比,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后,显著降低了降解液中氨态氮含量,产气量有所下降,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增加;骆驼刺70%+苜蓿30%的氨态氮含量和产气量较低,降解率、丙酸、丁酸、乙酸含量及三者总量较高,所以降解效果较好。[结论]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能提高苜蓿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效率,骆驼刺70%+苜蓿30%的降解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刺 苜蓿 混贮 降解效果
下载PDF
苜蓿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后越冬期根系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申晓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6期13-15,19,共4页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后越冬期根系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对4种抗寒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处理后,测定苜蓿根系在整个越冬期间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后越冬期根系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对4种抗寒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处理后,测定苜蓿根系在整个越冬期间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苜蓿单播及与无芒雀麦混播后根系MDA含量随温度的变化呈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CAT活性随着自然温度的下降而增加,翌年春随着温度的回升而降低;SOD和POD的活性则随温度的大幅下降呈增加趋势,随着温度继续下降和寒冷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翌年又随苜蓿返青而有所提高。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酶活性表现为混播高于单播。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发现各处理抗寒性从强到弱依次为:Wega7F+无芒雀麦、Wega7F、WL319HQ+无芒雀麦、WL319HQ、驯鹿+无芒雀麦、驯鹿、敖汉+无芒雀麦、敖汉。[结论]该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寒冷地区苜蓿抗寒育种及栽培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 抗寒性
下载PDF
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英文)
6
作者 蒋慧 应璐 +2 位作者 张秀萍 陈宏伟 马金萍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11期4-6,113,共4页
[目的]研究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初花期骆驼刺、苜蓿为材料,采用人工瘤胃技术,分析体外降解率、产气量及降解液pH值、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变化,研究初花期骆驼... [目的]研究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初花期骆驼刺、苜蓿为材料,采用人工瘤胃技术,分析体外降解率、产气量及降解液pH值、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变化,研究初花期骆驼刺和苜蓿混合青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确定骆驼刺与苜蓿合适的混贮比例。[结果]与单一苜蓿相比,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后,能极显著降低降解液中氨态氮含量,产气量有所下降,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增加;骆驼刺70%+苜蓿30%的氨态氮含量(22.93mmol/L)和产气量(40.50ml)最低,降解率(32.27%)、乙酸(5.48mmol/L)、丙酸(2.08mmol/L)、丁酸(2.52mmol/L)含量及三者总量(10.08mmol/L)均最高,所以降解效果最好。[结论]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能提高苜蓿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效率,骆驼刺70%+苜蓿30%的降解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刺 苜蓿 混贮 降解效果
下载PDF
紫花苜蓿与蓝花苜蓿抗旱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静 宫文龙 +3 位作者 张尚雄 韦宝 王赞 黄琳凯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40,共9页
试验采用两次反复干旱法在三叶期对77份紫花苜蓿及蓝花苜蓿材料进行干旱胁迫,以正常浇水为对照,于第二次胁迫后调查植株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长及根冠比等6项形态指标。对各指标抗旱系数进行方差、相关性、主成分... 试验采用两次反复干旱法在三叶期对77份紫花苜蓿及蓝花苜蓿材料进行干旱胁迫,以正常浇水为对照,于第二次胁迫后调查植株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长及根冠比等6项形态指标。对各指标抗旱系数进行方差、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以揭示紫花苜蓿及蓝花苜蓿材料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抗旱性差异。结果表明,在紫花苜蓿与蓝花苜蓿材料中,地下生物量均为抗旱系数差异最大的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分别为4.07倍(紫花苜蓿)和2.11倍(蓝花苜蓿)。株高的抗旱系数在不同亚种及种质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与存活率、地上生物量及根冠比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株高在鉴定苜蓿抗旱性的6个有效指标中效果最明显。主成分分析可将6个形态指标分别归类为地上部性状和地下部性状,且可根据前两个主成分因子将紫花苜蓿和蓝花苜蓿清晰地划分为两个抗旱性不同的独立类群。聚类结果将77份材料划分为抗旱特征不同的5个亚组,可根据不同研究目的进行选择利用。综上,依据6个形态指标对紫花苜蓿及蓝花苜蓿进行抗旱性评价的结果为四倍体紫花苜蓿的抗旱性要强于二倍体蓝花苜蓿,试验结果对多倍体逆境胁迫研究和紫花苜蓿抗旱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蓝花苜蓿 多倍体 干旱胁迫 抗旱性
下载PDF
半干旱矿区排土场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东丽 刘阳 +6 位作者 郭莹莹 谢伟 郭建军 汤国水 赵晓亮 连昭 于百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585-4593,共9页
种植苜蓿恢复模式在半干旱矿区植被恢复中占重要地位。为掌握其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的演变特征,选择恢复年限分别为2 a、4 a、6 a和10 a(M2、M4、M6和M10)的苜蓿种植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分层采样与室内测定,依据颗粒体积分形理论,... 种植苜蓿恢复模式在半干旱矿区植被恢复中占重要地位。为掌握其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的演变特征,选择恢复年限分别为2 a、4 a、6 a和10 a(M2、M4、M6和M10)的苜蓿种植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分层采样与室内测定,依据颗粒体积分形理论,研究了排土场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的演变特征及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各粒径含量以砂粒为主,粉粒次之,粘粒最少;随着苜蓿恢复过程,粘粒与粉粒含量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在M4阶段达到最佳,砂粒反之。土壤分形维数变化在2.09—2.57,在苜蓿恢复过程中先增大后减小,在M4阶段达到最大。土壤分形维数与粘粒、粉粒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与砂粒具有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土壤分形维数与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pH值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在半干旱矿区排土场采用苜蓿恢复模式,可用土壤分形维数表征土壤特性,应重视恢复年限的调控,适时进行适宜的利用与改造,确保矿区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矿区 排土场 苜蓿恢复 颗粒组成 分形维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