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费氏中华根瘤菌M6-3合成多聚羟基丁酸的发酵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赵良启 王海宾 +2 位作者 黄海东 王建刚 吕利华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13,共2页
采用分批和连续培养的方法对中华根瘤菌M6 - 3合成多聚羟基丁酸的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该菌合成多聚羟基丁酸的发酵类型属于部分生长关联型。其细胞生长速率与限制性基质葡萄糖之间的关系符合Monod方程式。其合成PHB的... 采用分批和连续培养的方法对中华根瘤菌M6 - 3合成多聚羟基丁酸的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该菌合成多聚羟基丁酸的发酵类型属于部分生长关联型。其细胞生长速率与限制性基质葡萄糖之间的关系符合Monod方程式。其合成PHB的速率公式为 :dpdt=0 0 76 2x - 0 2 192 dxdt,细胞的生长耗糖得率系数 (yG)为 1 4 1(g干细胞 g葡萄糖 ) ,细胞的维持耗糖系数 (m)为 0 0 34 (g葡萄糖 h·g细胞 ) ,产物得率耗糖系数 (yp)为 0 133(gP(3HB) g葡萄糖 ) ;并且通过实验与回归数理分析建立了一系列发酵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氏中华根瘤菌 m6-3 合成 多聚羟基丁酸 发酵动力学
下载PDF
2014年11月22日康定M6.3级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82
2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2 位作者 闻学泽 梁明剑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05-1219,共15页
2014年11月22日在NW向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四川康定县发生M6.3级地震,11月25日在该地震震中东南约10 km处再次发生M5.8级地震. 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本次康定M6.3级地震序列进行了... 2014年11月22日在NW向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四川康定县发生M6.3级地震,11月25日在该地震震中东南约10 km处再次发生M5.8级地震. 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本次康定M6.3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 利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 矩张量反演方法获得了M6.3和M5.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矩心深度,分析了本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并结合历史强震破裂时空分布和2001年以来小震重新定位结果,对鲜水河断裂带中段强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 M6.3级主震震中位于101.69°E、30.27°N,震源初始破裂深度约10 km,矩心深度9 km; M5.8级地震震中位于101.73°E、30.18°N,初始破裂深度约11 km,矩心深度9 km. gCAP矩张量反演结果揭示这两次地震双力偶分量占主导,M6.3级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节面Ⅰ走向143°/倾角82°/滑动角-9°,节面Ⅱ走向234°/倾角81°/滑动角-172°. M5.8级地震最佳双力偶解节面Ⅰ走向151°/倾角83°/滑动角-6°,节面Ⅱ走向242°/倾角84°/滑动角-173°. 依据余震分布长轴展布与断裂走向,判定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M6.3和M5.8级地震均为带有微小正断分量的左旋走滑型地震. (2) 序列中重新定位的459个地震平均震源深度约9 km,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6~11 km深度区间,余震基本发生在M6.3和M5.8级地震震源上部. 依据余震密集区展布范围,推测本次康定地震的震源体尺度长约30 km、宽约4 km、深度范围约6 km. M6.3级主震震源附近的余震稀疏区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凹凸体(asperity),在主震中能量得以充分释放. (3) 最初3天的余震主要分布在M6.3级地震NW侧;而M5.8级地震之后的余震主要集中在其震中附近. M6.3级地震以及最初3天的绝大部分余震发生在倾角约82°近直立的NW走向色拉哈断裂上;M5.8级地震与其后的多数余震发生在倾角约83°近直立的NW走向折多塘断裂北端走向向北偏转部位, M5.8级地震可能是M6.3级地震触发相邻的折多塘断裂活动所致. (4) 康定M6.3与M5.8级地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乾宁与康定之间的色拉哈强震破裂空段,本次地震破裂尺度较小,尚不足以填补该强震空段. 色拉哈段以及相邻的乾宁段7级地震平静时间均已超过其平均复发周期估值,未来几年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危险. 康定M6.3级地震序列基本填补了震前存在于塔公与康定之间的深部小震空区,未来强震发生在塔公至松林口段深部小震稀疏区内的可能性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定m6.3级地震序列 重新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强震危险性
下载PDF
1936年甘肃康乐6(3/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波 何文贵 +3 位作者 方良好 庞炜 赵泽贤 刘兴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2-271,333,共10页
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和野外考察,发现1936年甘肃康乐6^3/4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14 km,走向NWW,主要由3小段(西段、中段和东段)呈右阶排列而成。地表破裂主要有地震陡坎、地裂缝等。西段长3.7 km,有新鲜的崩塌堆积;中段长4.4 km,有大规模... 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和野外考察,发现1936年甘肃康乐6^3/4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14 km,走向NWW,主要由3小段(西段、中段和东段)呈右阶排列而成。地表破裂主要有地震陡坎、地裂缝等。西段长3.7 km,有新鲜的崩塌堆积;中段长4.4 km,有大规模的基岩崩塌,同震左旋位移和垂直位移分别为2.5 m和0.6 m;东段长约6 km,同震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分别为1.5 m和0.3 m。同震变形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最大地表垂直位错量(0.6 m)仅为水平位错量(2.5 m)的(1/4)。1936年康乐地震时崩落的岩块上零星生长着最大直径仅20-30 mm的丽石黄衣,部分无地衣生长,此次地震由围子山—大夏河断裂向东扩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带 1936年康乐6^3/4级地震 同震位移 基岩崩塌
下载PDF
METTL3对乳腺上皮细胞中乳蛋白和乳脂肪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冬 黄鑫 +4 位作者 李姗姗 于萌萌 李萌 张明辉 高学军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67-1274,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m6 A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like protein 3,METTL3)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中对乳蛋白和乳脂肪的调节作用。试验建立不同的BMEC模型,应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法检测添... 本试验旨在研究m6 A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like protein 3,METTL3)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中对乳蛋白和乳脂肪的调节作用。试验建立不同的BMEC模型,应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法检测添加雌激素(E)、蛋氨酸(Met)、METTL3超表达和抑制时对BMEC中乳蛋白和乳脂的影响,以及基因定位和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当在BMEC培养液中添加E、Met及METTL3表达水平提高时,mTOR、p-mTOR、GlyRS、p-GlyRS、CSN2、SREBP-1c等表达量均增加,反之,这些基因表达量均下降,表明METTL3可以通过调控乳脂、乳蛋白的相关信号通路分子的基因表达进而影响乳脂、乳蛋白的表达。提示METTL3是乳合成的重要调节分子,可对细胞中乳脂、乳蛋白的合成起正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6 A甲基转移酶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乳脂肪 乳蛋白
下载PDF
广西灵山1936年6(3/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新发现 被引量:7
5
作者 李细光 李冰溯 +5 位作者 潘黎黎 聂冠军 吴教兵 陆俊宏 严小敏 李志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9-698,共10页
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发生6(3/4)级地震(灵山地震),为华南沿海地震带内陆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目前为止,未见与该地震有关的地表破裂报道和研究。在防城-灵山断裂带NE段寨圩断裂高塘—夏塘—六蒙、蕉根坪—合口等地新发... 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发生6(3/4)级地震(灵山地震),为华南沿海地震带内陆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目前为止,未见与该地震有关的地表破裂报道和研究。在防城-灵山断裂带NE段寨圩断裂高塘—夏塘—六蒙、蕉根坪—合口等地新发现至今依然保留完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在华南中强震构造区尚属首次。野外调查表明,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全长约12.5km,在罗阳山前总体呈NE向展布,主要表现为地震陡坎、张裂缝、右旋错移冲沟水系等,地表破裂特征及断错地貌情况显示出该地震地表破裂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正断。探槽揭露该断裂至少存在3次地震事件,其中2次为古地震事件,最新1次为灵山6(3/4)级地震。这次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现,对灵山地震发震构造的探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6(3/4)级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 防城-灵山断裂 寨圩断裂 探槽
下载PDF
广西灵山1936年6 3/4级地震地表破裂类型与位错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李细光 潘黎黎 +4 位作者 李冰溯 聂冠军 吴教兵 陆俊宏 严小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4-916,共13页
1936年灵山6?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在华南陆地发生的最大地震,其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尚没有系统的研究。通过野外系统地质地貌调查及位错测量,发现1936年灵山6?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主要由东西2支组成,平面上呈斜列式展布于灵山断... 1936年灵山6?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在华南陆地发生的最大地震,其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尚没有系统的研究。通过野外系统地质地貌调查及位错测量,发现1936年灵山6?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主要由东西2支组成,平面上呈斜列式展布于灵山断裂北段,全长约12.5km,走向N55°~60°E。西支在高塘—夏塘—六蒙一带断续出露,长9.4km,水平位错0.54~2.9m,垂直位错0.23~1.02m;东支出露在蕉根坪—合口一带,长3.1km,水平位错0.36~1.3m,垂直位错0.15~0.57m。最大水平位移量2.9m,最大垂直位移量1.02m。地表破裂类型主要有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裂缝、地震崩积楔、地震滑坡、砂土液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位移 灵山6 3/4级地震 地表破裂 地表破裂类型
下载PDF
广西灵山1936年6■级地震震中第四系地层研究
7
作者 潘黎黎 李细光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7-154,共8页
采用地质调查、地层剖面测量、地层横向或纵向对比等方法,对广西灵山县平山镇东南1936年灵山63/4级地震震中区第四系地层进行了研究。对该区域第四系地层初步划分出13个层级单元,沉积类型主要为冲积层和洪冲积层,其中冲积层包含5个层级... 采用地质调查、地层剖面测量、地层横向或纵向对比等方法,对广西灵山县平山镇东南1936年灵山63/4级地震震中区第四系地层进行了研究。对该区域第四系地层初步划分出13个层级单元,沉积类型主要为冲积层和洪冲积层,其中冲积层包含5个层级单元,沿夏塘至灵东水库河流两岸发育,由河流的河漫滩、Ⅰ、Ⅱ、Ⅲ、Ⅳ级阶地构成,时代为中更新世—全新世;洪冲积层包含8个层级单元,发育在高垌—高塘一带的罗阳山西北麓上,时代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63/4级地震 第四系地层 桂平组 望高组 白沙组
下载PDF
Na decorated B_6 cluster and its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8
作者 阮文 伍冬兰 +2 位作者 罗文浪 余晓光 谢安东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The structures and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of sodium atoms decorated B6 clusters are investigated by the B3LYP method with a 6-311+G (d, p) basis set. For NamB6 (m = 1-3) clusters, Na atoms are always incline... The structures and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of sodium atoms decorated B6 clusters are investigated by the B3LYP method with a 6-311+G (d, p) basis set. For NamB6 (m = 1-3) clusters, Na atoms are always inclined to separate far enough from each other and not cluster together on a B6 cluster surface so that each Na atom has sufficient space to bind hydrogen molecules. The hydrogen storage gravimetric density of a two Na atoms decorated B6 cluster is 17.91 wt% with an adsorption energy per H2 molecule (AAE/H2) of 0.6851 kcal.mo1^-1. The appropriate AAE/H2 and preferable gravimetric density of the two Na atoms decorated B6 cluster complex indicate that it is feasible for hydrogen storage application in ambient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mB6 m = 1-3 cluster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dsorption energy hydrogen storage capa-bility
下载PDF
湖南常德地区桃源推测隐伏断层是否存在? 被引量:6
9
作者 韩竹军 聂晓东 +3 位作者 周本刚 马文涛 向宏发 陈国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共11页
通过对湖南常德地区桃源推测隐伏断裂沿线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以及配套的物探、钻探工作和不同深度钻孔沉积物的新年代测试,表明前人推测的桃源隐伏断裂两侧地层单元连续分布,物探剖面界面清楚,可连续追踪,没有显示断错现象;钻孔中的3... 通过对湖南常德地区桃源推测隐伏断裂沿线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以及配套的物探、钻探工作和不同深度钻孔沉积物的新年代测试,表明前人推测的桃源隐伏断裂两侧地层单元连续分布,物探剖面界面清楚,可连续追踪,没有显示断错现象;钻孔中的3个热释光年代样品也表明(13.1±11.0)×104a以来的第四纪地层在断层可能通过的位置两侧可以完全对应,下伏的基岩岩性相同,不存在新活动性。在尧河乡沅江东岸发现的“正断层”实际上为卸荷张裂缝。桃源推测隐伏断层没有存在的证据,发生1631年常德634级地震的太阳山断裂带被严格地限制在常德-益阳-长沙断裂带以北。这为地震带以及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地质背景,对于认识1631年湖南常德634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断层 卸荷张裂缝 浅层物探 1631年常德6%级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