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5月—2021年3月采用Mako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THA治疗的64例(74髋)患者(机器人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后外...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5月—2021年3月采用Mako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THA治疗的64例(74髋)患者(机器人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THA治疗的52例(55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身体质量指数、疾病种类及术前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测量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及双下肢长度差;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评分及遗忘关节评分(FJS-12)评价髋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机器人组3例患者(包括1例术中探查发现髋臼骨折者)因髂前上棘处安置的骨盆数据阵列松动,导致数据错误,无法进行髋臼注册,从而改行常规THA;两组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0个月,平均4.6个月。机器人组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2 d发现髋臼假体松动,行手术翻修处理,10例发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1例术后发生左髋关节脱位,5例发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均未发生坐骨神经损伤、切口渗液、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机器人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17.2%vs.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2,P=0.392)。末次随访时,机器人组髋臼前倾角及FJS-12评分大于对照组,双下肢长度差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臼外展角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2,P=0.119)。结论 Mako机器人辅助THA较传统手术能够提升髋臼杯植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双下肢长度差,具有一定学习曲线,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展开更多
目的初步探讨后外侧入路MAKO机器人手臂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70例TH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5例行MAKO机器人手臂...目的初步探讨后外侧入路MAKO机器人手臂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70例TH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5例行MAKO机器人手臂辅助后外侧入路THA(MAKO组),35例行传统后外侧入路THA(THA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病因、术前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行走能力、合并症、血红蛋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及双下肢长度差,术中输血、术后立即负重及术后切口引流时间>2 d患者构成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6个月X线片判断复位质量。术后3、6个月采用遗忘关节评分、Harris评分,可自主行走及ADL指数较术前增加患者构成比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及双下肢长度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血、术后立即负重及切口引流时间>2 d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X线片示两组复位质量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4.191,P=0.123)。术后MAKO组7例(20.0%)发生并发症,THA组10例(28.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1,P=0.224)。MAKO组2例(5.7%)、THA组4例(11.4%)于6个月内行翻修处理,两组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9,P=0.673)。术后3、6个月可自主行走及ADL指数较术前增加患者构成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Harris评分及遗忘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THA相比,MAKO机器人手臂辅助THA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更多,但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二者术后短期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早期疗效,总结初步应用经验。方法 2018年8月—2020年1月,采用Mako机器人辅助THA治疗55...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早期疗效,总结初步应用经验。方法 2018年8月—2020年1月,采用Mako机器人辅助THA治疗55例(75髋)DDH。男10例,女45例;年龄30~73岁,平均51岁。单髋35例,双髋20例。DDH分型:CroweⅠ型29髋,Ⅱ型20髋,Ⅲ型6髋,Ⅳ型20髋。改良Harris评分为(54.8±16.0)分,髋关节活动度为90°(80°,100°),双下肢长度差为22.0(10.5,47.0)mm。术前基于CT数据于机器人系统中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髋臼磨锉和臼杯安装。术后于骨盆正位X线片上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与泪滴距离(水平距离、垂直距离)、外展角及前倾角,评价髋臼假体位置;并将上述指标与术前规划比较,评估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准确性。以髋关节改良Harris评分、关节活动度以及双下肢长度差评价早期疗效。结果 75髋THA均在Mako机器人辅助下完成。术前规划髋臼外展角、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距离及垂直距离与术后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前倾角小于术后测量值(t=-2.482,P=0.015)。其中4髋位于Lewinnek安全区以外,71髋位于Lewinnek安全区以内。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改良Harris评分为(85.5±11.2)分,髋关节活动度为120°(110°,120°),双下肢长度差为3.8 (2.0,8.1)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除1例出现术侧下肢感觉障碍外,随访期间无其他THA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Mako机器人辅助THA治疗DD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在髋臼假体定位、改善功能及调整肢体长度方面具有优势,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5月—2021年3月采用Mako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THA治疗的64例(74髋)患者(机器人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THA治疗的52例(55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身体质量指数、疾病种类及术前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测量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及双下肢长度差;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评分及遗忘关节评分(FJS-12)评价髋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机器人组3例患者(包括1例术中探查发现髋臼骨折者)因髂前上棘处安置的骨盆数据阵列松动,导致数据错误,无法进行髋臼注册,从而改行常规THA;两组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0个月,平均4.6个月。机器人组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2 d发现髋臼假体松动,行手术翻修处理,10例发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1例术后发生左髋关节脱位,5例发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均未发生坐骨神经损伤、切口渗液、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机器人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17.2%vs.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2,P=0.392)。末次随访时,机器人组髋臼前倾角及FJS-12评分大于对照组,双下肢长度差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臼外展角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2,P=0.119)。结论 Mako机器人辅助THA较传统手术能够提升髋臼杯植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双下肢长度差,具有一定学习曲线,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文摘目的初步探讨后外侧入路MAKO机器人手臂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70例TH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5例行MAKO机器人手臂辅助后外侧入路THA(MAKO组),35例行传统后外侧入路THA(THA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病因、术前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行走能力、合并症、血红蛋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及双下肢长度差,术中输血、术后立即负重及术后切口引流时间>2 d患者构成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6个月X线片判断复位质量。术后3、6个月采用遗忘关节评分、Harris评分,可自主行走及ADL指数较术前增加患者构成比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及双下肢长度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血、术后立即负重及切口引流时间>2 d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X线片示两组复位质量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4.191,P=0.123)。术后MAKO组7例(20.0%)发生并发症,THA组10例(28.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1,P=0.224)。MAKO组2例(5.7%)、THA组4例(11.4%)于6个月内行翻修处理,两组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9,P=0.673)。术后3、6个月可自主行走及ADL指数较术前增加患者构成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Harris评分及遗忘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THA相比,MAKO机器人手臂辅助THA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更多,但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二者术后短期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
文摘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早期疗效,总结初步应用经验。方法 2018年8月—2020年1月,采用Mako机器人辅助THA治疗55例(75髋)DDH。男10例,女45例;年龄30~73岁,平均51岁。单髋35例,双髋20例。DDH分型:CroweⅠ型29髋,Ⅱ型20髋,Ⅲ型6髋,Ⅳ型20髋。改良Harris评分为(54.8±16.0)分,髋关节活动度为90°(80°,100°),双下肢长度差为22.0(10.5,47.0)mm。术前基于CT数据于机器人系统中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髋臼磨锉和臼杯安装。术后于骨盆正位X线片上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与泪滴距离(水平距离、垂直距离)、外展角及前倾角,评价髋臼假体位置;并将上述指标与术前规划比较,评估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准确性。以髋关节改良Harris评分、关节活动度以及双下肢长度差评价早期疗效。结果 75髋THA均在Mako机器人辅助下完成。术前规划髋臼外展角、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距离及垂直距离与术后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前倾角小于术后测量值(t=-2.482,P=0.015)。其中4髋位于Lewinnek安全区以外,71髋位于Lewinnek安全区以内。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改良Harris评分为(85.5±11.2)分,髋关节活动度为120°(110°,120°),双下肢长度差为3.8 (2.0,8.1)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除1例出现术侧下肢感觉障碍外,随访期间无其他THA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Mako机器人辅助THA治疗DD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在髋臼假体定位、改善功能及调整肢体长度方面具有优势,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