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lturally sanctioned suicide:Euthanasia,seppuku,and terrorist martyrdom
1
作者 Joseph M Pierre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15年第1期4-14,共11页
Suicid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oncerns in psychiatric practice, with considerable efforts devoted to prevention. The psychiatric view of suicide tends to equate it with depression or other forms of mental illness. Ho... Suicid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oncerns in psychiatric practice, with considerable efforts devoted to prevention. The psychiatric view of suicide tends to equate it with depression or other forms of mental illness. However, some forms of suicide occur independently of mental illness and within a framework of cultural sanctioning such that they aren't regarded as suicide at all. Despitepersistent taboos against suicide, euthanasia and 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in the context of terminal illness is increasingly accepted as a way to preserve autonomy and dignity in the West. Seppuku, the ancient samurai ritual of suicide by self-stabbing, was long considered an honorable act of self-resolve such that despite the removal of cultural sanctioning, the rate of suicide in Japan remains high with suicide masquerading as seppuku still carried out both there and abroad. Suicide as an act of murder and terrorism is a practice currently popular with Islamic militants who regard it as martyrdom in the context of war. The absence of mental illness and the presence of cultural sanctioning do not mean that suicide should not be prevented. Culturally sanctioned suicide must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the specific motivations that underlie the choice of death over life. Efforts to prevent culturally sanctioned suicide must focus on alternatives to achieve similar ends and must ultimately be implemented within cultures to remove the sanctioning of self-destructive a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ICIDE EUTHANASIA martyrdom 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Seppuku Hara-kiri TERRORISM Culture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对雨花英烈精神的认知——基于南京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
2
作者 赖继年 韩旭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4期109-114,共6页
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和政治灵魂,具有崇高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下,如何弘扬雨花英烈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形成红色精神效应,成为亟须解决的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南京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当代... 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和政治灵魂,具有崇高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下,如何弘扬雨花英烈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形成红色精神效应,成为亟须解决的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南京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当代大学生了解雨花英烈精神的渠道、学习方式、认知程度以及雨花英烈精神的当代价值。有针对性地给出雨花英烈精神传承建议,提出大学生要讲好雨花英烈红色故事和升华雨花英烈时代内涵,不断探寻历史规律,深入学习雨花英烈精神,将其融入自身行为,自觉传承雨花英烈基因,最后形成红色文化相关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花英烈精神 大学生 文艺创作 主题活动
下载PDF
晚明以来张鹤鸣殉难书写的演变
3
作者 徐林 高成龙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81-86,共6页
张鹤鸣在晚明的政治舞台上饱受争议。就其殉难之事而言,在晚明史籍《司马公殉难事略》、林正亨和吴世济等人的著述里均记载其坚守颍城,城破被执,骂贼而死并受到朝廷表彰。到清代,《颍州方志》和吴伟业、屈大钧等人的著述都继承了晚明史... 张鹤鸣在晚明的政治舞台上饱受争议。就其殉难之事而言,在晚明史籍《司马公殉难事略》、林正亨和吴世济等人的著述里均记载其坚守颍城,城破被执,骂贼而死并受到朝廷表彰。到清代,《颍州方志》和吴伟业、屈大钧等人的著述都继承了晚明史籍的记载,但以邹漪、李逊之、徐秉义为代表的部分东林派史家却认为张氏殉难是因财丧身与忠义无关。究其原因是以徐氏为代表的部分东林派史家将晚明党争中的门户之见带到了修史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鹤鸣 颍州 殉难 历史书写 门户之见
下载PDF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殉马习俗研究
4
作者 包曙光 代佳平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37,共8页
本文系统梳理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殉马遗存的考古发现,认为该地区春秋中晚期游牧经济的形成是殉马习俗开始流行的直接原因。受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导致殉马习俗在殉牲组合、殉马位置和摆放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明显的区... 本文系统梳理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殉马遗存的考古发现,认为该地区春秋中晚期游牧经济的形成是殉马习俗开始流行的直接原因。受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导致殉马习俗在殉牲组合、殉马位置和摆放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殉马与其使用人群的对应关系,反映了不同人群的生产分工、身份等级和社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南部 殉马习俗 农牧交汇
下载PDF
金末女真将领殉节现象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姜锦湖 《镇江高专学报》 2023年第2期91-95,共5页
金末战争中共有84位女真将领为国殉节。他们的出身、殉节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其中大多是从四品及以上的中高级将领,殉节时间主要集中在宣宗贞祐、兴定,哀宗天兴年间。金蒙双方军事实力的客观差距,金末军政败坏、军纪松弛,忠孝观念影响... 金末战争中共有84位女真将领为国殉节。他们的出身、殉节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其中大多是从四品及以上的中高级将领,殉节时间主要集中在宣宗贞祐、兴定,哀宗天兴年间。金蒙双方军事实力的客观差距,金末军政败坏、军纪松弛,忠孝观念影响是殉节的主要原因。大批女真将领殉节对金的政治、军事造成冲击,不仅打击了君臣的作战信心,还造成“将帅乏人,兵不复振”的局面,加速了金的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末 女真将领 殉节
下载PDF
明末清初儒教与天主教的冲撞与调适——王徵的“纳妾”与“殉明” 被引量:1
6
作者 丁锐中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0,共6页
明末清初,基督教开始了华夏大地的第三次传入。利玛窦儒服传教,开始了耶儒之间的接触、交流、碰撞、调和的过程。作为明代进士出身的陕西泾阳人王徵,也就在那个大变迁的年代,通过信仰的抉择,最终受洗入天主教。王徵入教,不光在信仰上虔... 明末清初,基督教开始了华夏大地的第三次传入。利玛窦儒服传教,开始了耶儒之间的接触、交流、碰撞、调和的过程。作为明代进士出身的陕西泾阳人王徵,也就在那个大变迁的年代,通过信仰的抉择,最终受洗入天主教。王徵入教,不光在信仰上虔诚行事,而且还积极翻译介绍西方科学著作,同时还创造性地调适儒教信条与天主教教义,完成《畏天爱人极论》的思想作品,值得进一步研究。旨在探讨明末清初儒教与天主教的对话与不断调适,及中西文化在陌生中逐渐走近的艰苦历程。显然王徵的"纳妾"、"殉明"是违背天主教诫规的,而"纳妾"、"殉明"又是符合儒教信条的,通过对王徵的"纳妾"事件、"殉明"事件的重点分析,深度探讨王徵是如何完成自己的信仰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徵 纳妾 殉明 儒教 天主教 耶儒会通
下载PDF
方孝孺殉难原因考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树旺 《台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4-18,共5页
史家多以曲笔记述方孝孺的"十族"殉难事件,史料中也存在着以讹传讹的现象。考证史家曲笔与错误之处,才能再现孝孺殉难的真相。以再现的孝孺殉难真相为基础,对比壬午靖难中其他死难者,孝孺及方党殉难的根源在于,他们是殉道者... 史家多以曲笔记述方孝孺的"十族"殉难事件,史料中也存在着以讹传讹的现象。考证史家曲笔与错误之处,才能再现孝孺殉难的真相。以再现的孝孺殉难真相为基础,对比壬午靖难中其他死难者,孝孺及方党殉难的根源在于,他们是殉道者而非殉君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孝孺 士节 殉难 殉道
下载PDF
川端康成的唯美与殉美 被引量:1
8
作者 蒋茂柏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第12期92-93,共2页
川端康成一生执著于"美"的追求。自然抒写之哀美,女性抒写之悲美,死亡抒写之幻美,构筑出一个近乎苛刻的唯美文学世界。日本式的"死亡哲学"和作家自身的死亡体验,则哺育了川端康成独特的"死的美学":死即生... 川端康成一生执著于"美"的追求。自然抒写之哀美,女性抒写之悲美,死亡抒写之幻美,构筑出一个近乎苛刻的唯美文学世界。日本式的"死亡哲学"和作家自身的死亡体验,则哺育了川端康成独特的"死的美学":死即生,死就是最高艺术。最终,以艺术为信仰的川端康成怀着宗教般的虔信优雅地走向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端康成 唯美 殉美
下载PDF
政治、经济及大众娱乐三重视角下的夏瑜之死及其思想意义
9
作者 汪注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8-32,共5页
夏瑜之死并非单纯的统治者杀戮反抗者的结果,而是兼有政治、经济、大众娱乐性质的复杂事件。夏瑜遭遇了来自统治阶层的镇压杀害、打手帮凶的搜刮摧残、公共舆论的诬蔑诋毁以及死后的鲜血售卖,并因此沦为政治上的叛逆、经济上的商品、娱... 夏瑜之死并非单纯的统治者杀戮反抗者的结果,而是兼有政治、经济、大众娱乐性质的复杂事件。夏瑜遭遇了来自统治阶层的镇压杀害、打手帮凶的搜刮摧残、公共舆论的诬蔑诋毁以及死后的鲜血售卖,并因此沦为政治上的叛逆、经济上的商品、娱乐上的对象,声名尽毁、肉身消灭、意义消亡,经历了三重意义上的死亡。鲁迅通过夏瑜之死彰显出先行者的悲壮境遇,描绘出了旧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混沌状态与错综情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瑜 殉难 视角 意义
下载PDF
谈乔治·爱略特小说的“受难”意识
10
作者 彭应翃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69-74,共6页
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往往洋溢着浓郁的宗教受难意识,其表现形式是,多以一位圣母似的女性在人世间承受苦难的经历作为小说情节的主线,在其行为背后熔铸了作者浓郁的宗教意识以及唯物主义哲学对其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宗教与哲学内涵... 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往往洋溢着浓郁的宗教受难意识,其表现形式是,多以一位圣母似的女性在人世间承受苦难的经历作为小说情节的主线,在其行为背后熔铸了作者浓郁的宗教意识以及唯物主义哲学对其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宗教与哲学内涵的存在,使乔治·爱略特的小说显示出博大深邃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爱略特 小说评论 宗教 受难意识 唯物主义哲学 人本主义
下载PDF
“德艺双馨”与唐明皇梨园弟子故事的文学演变
11
作者 李春燕 《天中学刊》 2019年第3期24-30,共7页
“德艺双馨”艺人故事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唐明皇梨园弟子故事。唐五代时期相关故事资料零散,故事以表现宫廷梨园艺人的技艺、节操与命运沉浮为主要内容,德、艺分述,偏重技艺。宋元以来,“娱乐祸国”论抬头,梨园弟子故事明显轻艺重德,“... “德艺双馨”艺人故事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唐明皇梨园弟子故事。唐五代时期相关故事资料零散,故事以表现宫廷梨园艺人的技艺、节操与命运沉浮为主要内容,德、艺分述,偏重技艺。宋元以来,“娱乐祸国”论抬头,梨园弟子故事明显轻艺重德,“海清殉节”的故事得到重视。明末《磨尘鉴》传奇演绎梨园弟子故事,德、艺合流,塑造了“德艺双馨”的艺人形象。“德艺双馨”的艺人故事,可为现代艺人提供本土文化参照,助其更好地理解与践行“德艺双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艺双馨” 梨园弟子故事 海清殉节 《磨尘鉴》
下载PDF
一号的内心肌理和时代的精神病症——论毕淑敏中篇小说《昆仑殇》
12
作者 汤晨光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17-122,共6页
《昆仑殇》通过一次伤亡严重的野营拉练的描写,精确而深刻地揭示了浸染社会几十年之久的一种精神病症。这种病症的心理本质是苦难崇拜和死亡迷恋,将受难和牺牲作为目标加以追求,以制造崇高感和精神超越,忽视和否认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昆仑殇》通过一次伤亡严重的野营拉练的描写,精确而深刻地揭示了浸染社会几十年之久的一种精神病症。这种病症的心理本质是苦难崇拜和死亡迷恋,将受难和牺牲作为目标加以追求,以制造崇高感和精神超越,忽视和否认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从而走向人性和人道的反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殇》 精神病症 苦难崇拜 死亡迷恋
下载PDF
Tributes,Censors,and Exorcism in Akachi Adimora-Ezeigbo’s Heart Songs
13
作者 Reuben Kehinde Akano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2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Poetry remains a medium with which writers critically capture happenings around them.Most African poets have churned out many works in this respect with greater impact on their environment,shedding light on the afterm... Poetry remains a medium with which writers critically capture happenings around them.Most African poets have churned out many works in this respect with greater impact on their environment,shedding light on the aftermath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discordant tunes of building nations across the continent.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while there are more of male poets,only a few femal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growing poetic works in terms of written poetry in foreign languages such as English or French.One of these females is Akachi Adimora-Ezeigbo as the study focuses on her Heart Songs.A pertinent question to be asked is how valuable Heart Songs is.Akachi Adimora-Ezeigbo’s Heart Songs is imbued with an avalanche of issues centering on social doldrums and martyrdom that define our identity and existence as a people and the world at large.In x-raying her work,postcolonial theory has been adopted as a guiding tool of interpretation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selected poems.The finding of the paper is that Akachi Adimora-Ezeigbo’s poetry captures so much within a little space,and it is no less functional as a genre in the restoration of hope for the target people.The paper recommends that the vision inherent in the collection be given an in-depth reading for a wider applica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evasive and challenging good governance in Africa as a contin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S social doldrums martyrdom EXORCISM RESTORATION
下载PDF
《红楼梦》隐射清顺治帝之考辨
14
作者 马正谊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红楼梦》的作者有意隐藏了作品的时代特征,通过文本阅读找到写作时代留下的时世特征对解读小说具有重要的作用。《红楼梦》文本中存在一位隐形皇帝,运用历史文献对这位皇帝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论证,认为文本中所指的"今上"&qu... 《红楼梦》的作者有意隐藏了作品的时代特征,通过文本阅读找到写作时代留下的时世特征对解读小说具有重要的作用。《红楼梦》文本中存在一位隐形皇帝,运用历史文献对这位皇帝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论证,认为文本中所指的"今上""当今"等即顺治皇帝,被作者所隐蔽的"时世"当为顺治执政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顺治 孝道 爵位 殉难
下载PDF
Barbara Longhi’s Saint Justina of Padua:Pagan Symbolism and Christian Martyrology
15
作者 Liana De Girolami Cheney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2年第9期463-499,共37页
Barbara Longhi of Ravenna(1552-1638)skillfully created small devotional altarpieces depicting holy saints with their respective attributes of martyrdom,seen in Saint Agnes of Rome(c.291-304)with an ewe,Saint Cecilia(c... Barbara Longhi of Ravenna(1552-1638)skillfully created small devotional altarpieces depicting holy saints with their respective attributes of martyrdom,seen in Saint Agnes of Rome(c.291-304)with an ewe,Saint Cecilia(c.200-235)with a portable organ,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c.287-304)with a broken spiked wheel,and Saint Justina of Padua(c.3rd century)with a small sword in her chest.For their physical sacrifice,Heaven rewarded them with a palm frond as an honorific spiritual gift.Barbara included some of these saints in her paintings on the theme of holy conversation(sacra conversazione;a religious gathering with the Madonna and Child)and depicted the female saints as a single panel-solo image-for private devotion or supplicatory assistance.Most of the biographies and historicity about the lives of these saints are recounted by Jacobus de Voragine(1222-1298),Archbishop of Genoa,in his Golden Legend(Legenda Aurea,1275).This essay only comments on the iconography of one of Barbara’s female saints,Saint Justina of Padu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bara and Luca Longhi palm frond martyrdom Saint Justina of Padua Christian iconography pagan symbolism
下载PDF
墨侠精神的宗教学解读
16
作者 伊家慧 《阴山学刊》 2014年第6期95-99,共5页
墨家的核心学说和传播方式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墨侠是墨家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墨侠精神是墨侠的核心思想,墨侠精神也带有一定程度的宗教化特征。在具有宗教倾向的组织架构中,"巨子"是墨侠团体的"教主";墨侠精神的... 墨家的核心学说和传播方式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墨侠是墨家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墨侠精神是墨侠的核心思想,墨侠精神也带有一定程度的宗教化特征。在具有宗教倾向的组织架构中,"巨子"是墨侠团体的"教主";墨侠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对于墨家学说的践行,甚至具有宗教殉道主义色彩;在其践行"教义"的过程中,又奉行苦行的修行方式,具有强烈的救世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侠 墨家 巨子 殉道 苦行 救世
下载PDF
“男儿捐生苦不早”——论陈子龙之死兼谈明末士人对待死亡的心态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0-24,共5页
该文通过研析陈子龙最后阶段所作的诗文及其传记资料,勾勒他生命最后的轨迹,探究他生命终结前的心念。且因为他具备文人、官吏、义士等多重身份,有着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敏感细腻的情感,在明末士人中颇具典型性,故又借此一探明末社会... 该文通过研析陈子龙最后阶段所作的诗文及其传记资料,勾勒他生命最后的轨迹,探究他生命终结前的心念。且因为他具备文人、官吏、义士等多重身份,有着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敏感细腻的情感,在明末士人中颇具典型性,故又借此一探明末社会知识分子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子龙 明末 抗清 士人 殉节 心态
下载PDF
从圣·布里奇德到布里奇德——评科勒姆·麦凯恩短篇小说《姐妹》中的“殉道”主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银 甘文平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1年第Z3期11-15,共5页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科勒姆·麦凯恩擅于将基督教意象与爱尔兰传说相结合,探索边缘化人物在地理与心理层面的流亡主题及后殖民时代边缘化人物对自身属性的追寻。短篇小说《姐妹》是麦凯恩作品中这一共性主题的源头之一。本文以主...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科勒姆·麦凯恩擅于将基督教意象与爱尔兰传说相结合,探索边缘化人物在地理与心理层面的流亡主题及后殖民时代边缘化人物对自身属性的追寻。短篇小说《姐妹》是麦凯恩作品中这一共性主题的源头之一。本文以主人公布里奇德的殉道为切入点,结合爱尔兰传说中圣·布里奇德的殉道,定义并分析了布里奇德三种殉道的内涵与外延,为读者理解麦凯作品的爱尔兰属性、爱尔兰历史及其与异域文化的关系提供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里奇德 殉道 边缘化人物 厌食 爱尔兰属性
下载PDF
冯夏威的自杀殉国与民族主义的社会动员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浩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85-94,共10页
论文简述了冯夏威自杀殉国与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联系及其民族英雄形象塑造的过程和重要意义。1905年华侨冯夏威为抗议美国排华政策,在上海美国领事馆门口服毒自尽,奏响了抵制美货运动的序曲,并以民族英雄的形象贯穿运动始终。冯夏威... 论文简述了冯夏威自杀殉国与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联系及其民族英雄形象塑造的过程和重要意义。1905年华侨冯夏威为抗议美国排华政策,在上海美国领事馆门口服毒自尽,奏响了抵制美货运动的序曲,并以民族英雄的形象贯穿运动始终。冯夏威的民族英雄形象是个体自塑与社会他塑的复合体。自杀殉国与遗书自述,完成了个体自塑的描摹;各方悼念与报道宣传,实现了社会他塑的目标。其自杀动机与反美抵制行为,契合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潮流与认同需求,个人意志表达呈现出社会化、国家化、民族化的趋向。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急进发展,不仅为社会他塑提供了空间与动源,而且也认可了个体自塑的存在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夏威 殉国 民族英雄 抵制美货 社会动员
下载PDF
浅析《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的编纂及晚明之殉节现象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存榜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国亡,士民为之殉节的现象历代皆有,独晚明殉节士民人数却"迥非汉、唐、宋所可及"。这其中既与明代节义观的盛行有关,又与明末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为中心,结合其他相关的书籍,专门探讨晚明殉节现象。
关键词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晚明 殉节 合门殉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