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3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imuli-responsive Membranes: Smart Tools for Controllable Mass-transfer and Separation Processes 被引量:18
1
作者 褚良银 谢锐 巨晓洁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6期891-903,共13页
As emerging artificial biomimetic membranes, smart or intelligent membranes that are able to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stimuli are attracting ever-increasing interests from various fields. Their permeation properties i... As emerging artificial biomimetic membranes, smart or intelligent membranes that are able to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stimuli are attracting ever-increasing interests from various fields. Their permeation properties including hydraulic permeability and diffusional permeability can be dramatically controlled or adjusted self-regulatively in response to small chemical and/or physical stimuli in their environments. Such environmental stimuli-responsive smart membranes could find myriad applications in numerous fields ranging from controlled release to separations. Here the trans-membrane mass-transfer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is introduced as the beginning to initiate the requirement of smart membranes, and then bio-inspired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stimuli-responsive smart membranes and four essential elements for smart membranes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Next, smart membrane typ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as smart tools for controllable mass-transfer in controlled release and separations are reviewed. The research topics in the near future are also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工具 分离过程 跨膜传质 敏感膜 可控 环境刺激 渗透性能 刺激响应
下载PDF
The ultrasonic-enhanced factor of mass-transfer coefficient in the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LUO BenYi LU YiGa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8年第10期1496-1504,共9页
Based on several hypotheses about the process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the onflow around the solute granule is figured out by the Navier-Stocks equ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Higbie’s solute inf... Based on several hypotheses about the process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the onflow around the solute granule is figured out by the Navier-Stocks equ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Higbie’s solute infiltration model, the link be-tween the mass-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the velocity of flow is found. The mass-transfer coefficient with the ultrasonical effect is compared with that without the ultrasonical effect, and then a new parameter named the ultrasonic-enhanced fac-tor of mass-transfer coefficient is brought forward, which describe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process enhanced by ultrasonic. The model gives ou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ultrasonical power, the ultrasonical frequency, the radius of solute granule and the ultrasonic-enhanced factor of mass-transfer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calculated by this model fit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including the extraction of Coix Lacryma-jobi Seed Oil (CLSO) and Coix Lacryma-jobi Seed Ester (CLSE) from coix seeds and the extrac-tion of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from the alga by means of the ultrasonic-enhanced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USFE) and the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SFE) respectively. This prove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ultrasonic-enhanced factor model. The model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nic-enhanced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ONIC ENHANCE mass-transfer COEFFICIENT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原文传递
Mass-transfer studies of solid-base catalyst-aided CO_(2) absorption and solid-acid catalyst-aided CO_(2) desorption for CO_(2) capture in a pilot plant using aqueous solutions of MEA and blends of MEA-MDEA and BEA-AMP
3
作者 James Coker Daniel Boafo Afari +1 位作者 Jessica Narku-Tetteh Raphael Idem 《Clean Energy》 EI 2019年第4期263-277,共15页
Mass-transfer studies of catalyst-aided CO_(2) 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 were performed in a full-cycle,bench-scale pilot plant to improve CO_(2) absorption using 5M MEA,5M MEA-2M MDEA and 2M BEA-2M AMP.A solid-base c... Mass-transfer studies of catalyst-aided CO_(2) 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 were performed in a full-cycle,bench-scale pilot plant to improve CO_(2) absorption using 5M MEA,5M MEA-2M MDEA and 2M BEA-2M AMP.A solid-base catalyst,K/MgO,and an acid catalyst,HZSM-5,were used to facilitate 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respectively.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 mass-transfer performance was presented in terms of the overall mass-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he gas side(KGav)and liquid side(K_(L)a_(v)),respectively.For non-catalytic runs,the highest K_(G)a_(V) and K_(L)a_(V) were 0.086 Kmol m^(3).kPa.hr and 0.7851 hr for 2M BEA-2M AMP solvent.The results showed 38.7% KGav and 23.6% K_(L)a_(v) increase for 2M BEA-2M AMP with only HZSM-5 catalyst in desorber and a 95% K_(G)a_(V) and 45% K_(L)a_(V) increase for both K/MgO catalyst and HZSM-5 catalyst.This was attributed to the role of K/MgO in bonding loosely with CO_(2) and making it available for the amine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ZSM-5 K/MgO catalyst CO_(2)removal efficiency CO_(2)capture mass-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absorber(KGaV)and desorber(K_(L)a_(V))
原文传递
Simulation with a structure-based mass-transfer model for turbulent fluidized beds
4
作者 Dong Yan Hongzhong Li +1 位作者 Zheng Zou Qingshan Zhu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0-47,共8页
A structure-based mass-transfer model for turbulent fluidized beds (TFBs)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mass conservation and the balance of mass transfer and reaction. Unlike the traditional method, which assumes a ... A structure-based mass-transfer model for turbulent fluidized beds (TFBs)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mass conservation and the balance of mass transfer and reaction. Unlike the traditional method, which assumes a homogeneous structure, this model considered the presence of voids and particle clusters in TFBs and built correlations for each phase. The flow parameters were solved based on a previously proposed structure-based drag model.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methane at three temperatures and ozone decomposition at various gas velocities were used to validate the model. The TFB reactions com- prised intrinsic reaction kinetics, internal diffusion, and external diffus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hich compared favorably with experimental data and were better than those based on the average method, demonstrated that methane was primarily consumed at the bottom of the bed and the methane concentra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the catalyst. The flow and diffusion had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methane concentration. This model also predicted the outlet concentrations for ozone decomposition, which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gas velocity, lnterphase mass transfer was presented as the limiting step for this system. This structure-based mass-transfer model is important for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TF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s transfer Simulation Turbulent fluidized bed Structure-based
原文传递
超亲气泡沫铜纳米线电极电化学还原CO_(2)性能
5
作者 王凯 叶丁丁 +3 位作者 朱恂 杨扬 陈蓉 廖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2-1240,共9页
利用可再生电能进行电化学还原CO_(2)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储能和减排技术,但在阴极发生析氢副反应,将降低电化学还原CO_(2)的性能。采用泡沫铜为基底制备铜纳米线电极扩展电极的电化学活性面积,然后通过十七氟癸基三甲基硅烷对电极进... 利用可再生电能进行电化学还原CO_(2)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储能和减排技术,但在阴极发生析氢副反应,将降低电化学还原CO_(2)的性能。采用泡沫铜为基底制备铜纳米线电极扩展电极的电化学活性面积,然后通过十七氟癸基三甲基硅烷对电极进行亲气处理,使电极表面从疏气状态变为超亲气状态,从而强化气相反应物CO_(2)传质,增加反应三相接触线,提高电极的电化学还原CO_(2)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未亲气处理的泡沫铜纳米线电极相比,所制备的超亲气泡沫铜纳米线电极虽然具有较小的电化学活性面积,但其超亲气的特性更有利于CO_(2)的传质,抑制了电解液中氢离子的传输,有效削弱了析氢副反应的发生。在电解电位为-1.5V(vs.Ag/AgCl)时,H_(2)法拉第效率降低了17.7%,电化学还原CO_(2)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还原 二氧化碳 铜纳米线 超亲气 传质
下载PDF
利用纳滤传质模型定量计算迷迭香酸分子状态的实验教学设计
6
作者 李存玉 彭国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19,共6页
该文设计了利用纳滤传质模型定量计算迷迭香酸分子状态的教学实验。实验以丹参中代表性的酚酸为研究对象,计算了迷迭香酸的纳滤膜通量、传质系数和截留率,构建了迷迭香酸分子态比例定量计算数学模型,对制药过程中的醇沉、树脂吸附、澄... 该文设计了利用纳滤传质模型定量计算迷迭香酸分子状态的教学实验。实验以丹参中代表性的酚酸为研究对象,计算了迷迭香酸的纳滤膜通量、传质系数和截留率,构建了迷迭香酸分子态比例定量计算数学模型,对制药过程中的醇沉、树脂吸附、澄清过滤、浓缩、干燥等工艺的转移率和成分存在状态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制药工艺成分量值传递的内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迷迭香酸存在状态对制药工艺中的成分转移率有重要影响。这一结论对提升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很有意义。本实验与制药生产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并实现科研应用与教学拓展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状态 纳滤 中药制药 传质模型 迷迭香酸
下载PDF
螺旋金属燃料多物理耦合分析方法与概念设计研究
7
作者 顾汉洋 肖瑶 +4 位作者 丛腾龙 郭辉 傅俊森 蔡孟珂 宋去非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螺旋金属燃料具有导热系数高、导热路径短、强制旋流交混的特点,可实现更高的堆芯功率密度,进而减小堆芯体积,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本文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反应堆热工水力实验室建立的螺旋金属燃料热工水力、中子物理、力学特... 螺旋金属燃料具有导热系数高、导热路径短、强制旋流交混的特点,可实现更高的堆芯功率密度,进而减小堆芯体积,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本文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反应堆热工水力实验室建立的螺旋金属燃料热工水力、中子物理、力学特性分析方法及多物理耦合分析框架。在热工水力方面,基于自研仪器实现了交混及沸腾临界行为精细化测量,建立了三维及精细化子通道分析方法;在中子物理方面,建立了适用于特殊能谱、复杂几何的截面及稳瞬态中子物理特性的分析方法;在力学方面,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U-Zr合金燃料基础热物性模型,并开展了辐照条件下螺旋棒宏观力学特性研究。基于热工-物理-力学多物理分析和优化,提出了螺旋金属燃料组件及堆芯设计,具有无硼化、堆芯功率密度高、体积小、换料周期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金属燃料 热质传输行为 瞬态安全分析 燃料服役性能 多物理耦合
下载PDF
水合物快速生成技术及装置
8
作者 葛坤 魏皓琦 +1 位作者 王佳琪 张昕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93,共17页
气体水合物技术在天然气固态储运、海水淡化和CO_(2)封存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水合物快速生成是制约水合物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对水合物快速生成的研究起步较晚,水合物反应器研制发展尚未成熟,生成速率达不到工业要求。如... 气体水合物技术在天然气固态储运、海水淡化和CO_(2)封存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水合物快速生成是制约水合物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对水合物快速生成的研究起步较晚,水合物反应器研制发展尚未成熟,生成速率达不到工业要求。如何提高水合物生成速率,实现水合物的快速生成是实现气体水合物技术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结合水合物的生成机理,分析了制约水合物快速生成的影响因素;回顾了各类水合物快速生成装置的结构和原理,从传质传热角度解析了各类反应器的优缺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几点建议:对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装置加强改进,逐步扩大规模;结合高科技装备,构建新型反应器;构建一个标准的反应器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快速生成 传热 传质 反应器
下载PDF
相平衡关系在《化工原理》单元过程强化中的应用
9
作者 葛明兰 曹睿 +1 位作者 彭梦甜 樊燕芳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221-223,共3页
相平衡条件是传质过程的热力学极限,借此可以确定分离级数、液气比等操作参数,设计和优化分离工艺,探索体系极限。本文列举了蒸馏、吸收、萃取单元操作中相平衡的内容,说明通过改变温度、压力、浓度或增加促进剂可以改善相平衡,调整传... 相平衡条件是传质过程的热力学极限,借此可以确定分离级数、液气比等操作参数,设计和优化分离工艺,探索体系极限。本文列举了蒸馏、吸收、萃取单元操作中相平衡的内容,说明通过改变温度、压力、浓度或增加促进剂可以改善相平衡,调整传质过程的控制步骤,从而对化工过程实现精准设计和调控,是过程强化的重要手段。对于这些能源密集型单元过程,相平衡模型的准确预测或模拟是高效分离或纯化、减少能耗和原料损失的必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平衡 单元操作 过程强化 热力学条件 传质
下载PDF
水平管降膜换热器性能规律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乃继 朱承磊 李美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896,共18页
水平管降膜换热器具有热质传递效率高、阻力小、结构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等传统领域及能源利用的节能减排领域。降膜换热器内部发生复杂的流动及传热传质相互耦合过程。介绍了实验及模拟研究手段的进展,综述了不同操作参数(气... 水平管降膜换热器具有热质传递效率高、阻力小、结构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等传统领域及能源利用的节能减排领域。降膜换热器内部发生复杂的流动及传热传质相互耦合过程。介绍了实验及模拟研究手段的进展,综述了不同操作参数(气体温度、流向及流量,溶液流量、温度及浓度,内部媒介流量及温度等)与结构参数(管径、管间距等)对水平管降膜管间流型、液膜厚度与润湿性等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及对蒸发传热特性、吸收传热传质特性等换热器性能的影响规律,包括整体性能和局部微细特征,为水平管降膜换热器的性能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指出在不同气流特征以及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多维度的局部流动与传热传质性能的耦合影响规律以及强化换热手段会是水平管降膜换热器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管降膜 管间流型 液膜厚度 润湿性 传热传质
下载PDF
微波加热强化闪蒸工艺的科学基础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时泓 郭磊 +4 位作者 李娜 宇文超 许磊 郭胜惠 巨少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利用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快速性、整体性等优点,对基于能量源补充热量实现蒸发浓缩、分离纯化的料液处理过程而言,利用微波加热实现过程强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液体闪蒸过程的蒸发特性与传热传质特性、微波加热液体蒸发的研究现... 利用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快速性、整体性等优点,对基于能量源补充热量实现蒸发浓缩、分离纯化的料液处理过程而言,利用微波加热实现过程强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液体闪蒸过程的蒸发特性与传热传质特性、微波加热液体蒸发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微波加热强化闪蒸工艺,首先指出闪蒸工艺过程中料液面临难以直接加热提供热量而提高蒸发速率的难题,原因是传统热量传递方法无法在真空条件下向闪蒸过程中的料液传递热量。进而分析了微波加热蒸发工艺的研究现状,总结出微波加热蒸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简述了微波加热蒸发工艺的应用。最后,提出可将微波加热与闪蒸工艺相耦合的微波加热强化闪蒸工艺,简述了设备设计、应用开发方面的相关进展。总结了微波加热强化闪蒸面临的相关难题并提出建议,期望对微波加热强化蒸发工艺应用和设备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加热 蒸发 过程强化 能量转化 传热传质
下载PDF
辽宁弓长岭富铁矿成矿过程元素迁移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婷婷 姚玉增 +3 位作者 付建飞 刘静 张永利 郭荣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辽宁弓长岭富铁矿是我国规模最大且唯一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沉积变质型(BIF)磁铁矿富矿床,目前其成因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采集了弓长岭二矿区四层铁中典型贫铁矿石和富铁矿石样品进行地球化学成分分析,采用质量平衡计算方法探究了弓长... 辽宁弓长岭富铁矿是我国规模最大且唯一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沉积变质型(BIF)磁铁矿富矿床,目前其成因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采集了弓长岭二矿区四层铁中典型贫铁矿石和富铁矿石样品进行地球化学成分分析,采用质量平衡计算方法探究了弓长岭富铁矿形成过程中的元素迁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主量元素主要表现为TFe_(2)O_(3)的强烈富集和SiO_(2)的强烈亏损且二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同时伴有地球化学性质活泼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如Na、K、Ca和Mg等迁出,而P_(2)O_(5)、BaO和Cr_(2)O_(3)在富铁矿石中相对富集,应与富铁矿成矿流体性质有关;(2)微量元素中高场强元素(HFSE)Nb、Ta、U表现为富集,Ce、Th、Zr等元素亏损,而Hf、Ti等元素变化不明显;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和Cs表现为富集,而Rb和Sr亏损,说明弓长岭富铁矿与其蚀变围岩中Nb、Ta等稀有金属矿化是同一地质作用的产物;(3)稀土元素中La、Ce、Pr、Nd等轻稀土亏损明显,而其它稀土元素,特别是重稀土元素均明显富集。综合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的迁移规律,认为弓长岭富铁矿成矿作用可能与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型富铁矿 元素迁移 质量平衡计算 富铁矿成因 弓长岭
下载PDF
纬编双面移圈织物多层弹簧-质点结构模型构建与实现
13
作者 张静 丛洪莲 蒋高明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1,共6页
纬编双面移圈织物工艺结构复杂多变,现有系统在进行设计开发时难以直观地展示出织物的组织结构特点。为实现纬编双面移圈织物的组织结构模拟,本文提出了一种纬编双面移圈织物多层弹簧-质点结构模型。首先建立了成圈、集圈、移圈线圈几... 纬编双面移圈织物工艺结构复杂多变,现有系统在进行设计开发时难以直观地展示出织物的组织结构特点。为实现纬编双面移圈织物的组织结构模拟,本文提出了一种纬编双面移圈织物多层弹簧-质点结构模型。首先建立了成圈、集圈、移圈线圈几何结构模型,接着分析了纬编双面移圈织物结构特征,并在传统弹簧-质点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层弹簧-质点模型,然后采用牛顿第二定律和Velocity-Verlet数值积分法求解了多层弹簧-质点模型的最终位置,最终提出了一种纬编双面移圈织物结构模拟的算法流程。本文建立的多层弹簧-质点结构模型能够反映纬编双面移圈织物的组织结构,具有较好的结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编 双面移圈 弹簧-质点模型 结构模拟 线圈几何结构模型
下载PDF
胺基材料在二氧化碳分离膜领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泽文 王明 +1 位作者 王强 侯影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4-1386,共13页
膜法碳捕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受限于材料本身,膜材料的分离性能存在上限。胺基材料可以和CO_(2)发生可逆反应,能够显著提高膜材料的分离性能,常被作为促进传质的载体引入到膜体系。本文介绍了胺基材料促进CO_(2)传质的机理,... 膜法碳捕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受限于材料本身,膜材料的分离性能存在上限。胺基材料可以和CO_(2)发生可逆反应,能够显著提高膜材料的分离性能,常被作为促进传质的载体引入到膜体系。本文介绍了胺基材料促进CO_(2)传质的机理,重点归纳了胺基材料引入到膜体系的4类方法(涂覆法、反应法、接枝法、掺杂法)及制备膜材料的性能,并分析其优势与不足。本文指出胺基材料促进CO_(2)传质机理需要进一步探索,强调开发高胺基密度的膜材料和以更加“牢固”的方式将胺基材料引入膜体系是领域未来需重点发展的方向,利用机器学习提高膜材料设计效率对该领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分析表明真实工况下胺基膜材料的性能稳定性、设备稳定性以及工艺稳定性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建立完整的胺基膜法CO_(2)捕集技术链仍面临巨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质 二氧化碳捕集 分离 烟道气 胺基材料
下载PDF
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的直接空冷系统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策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侯一晨 陈志董 +4 位作者 张宗阳 贾贺 王伟佳 陈磊 杨立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25-3136,I0016,共13页
在直接空冷电站中,轴流风机功耗占厂用电比例较高。为获得更为高效的风机运行调整策略,以某典型2´600 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策略。获得不同环境温度和风速条件下... 在直接空冷电站中,轴流风机功耗占厂用电比例较高。为获得更为高效的风机运行调整策略,以某典型2´600 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策略。获得不同环境温度和风速条件下,各轴流风机转速分布规律以及通过空冷凝汽器单元的冷却空气质量流量分布规律。最终,计算得到不同环境气象条件下不同轴流风机转速调节策略风机总功耗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的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整策略明显优于轴流风机转速整体调节策略,结果可为直接空冷机组优化运行和深层次节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冷系统 热负荷均匀分配 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 数值模拟 传热传质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红枣片不同干燥方式热质传递仿真与试验
16
作者 李孟卿 张小强 +4 位作者 朱丽春 张茜 贾文婷 金新文 杨旭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59,共10页
为揭示并对比红枣片热风干燥、红外热风干燥及红外真空脉动干燥中的传热传质及干燥动力学特性,并填补关于果蔬红外真空脉动干燥数值模型的研究空白。该研究使用菲克扩散定律、安托因方程及比尔朗伯定律等控制方程分别建立了针对3种干燥... 为揭示并对比红枣片热风干燥、红外热风干燥及红外真空脉动干燥中的传热传质及干燥动力学特性,并填补关于果蔬红外真空脉动干燥数值模型的研究空白。该研究使用菲克扩散定律、安托因方程及比尔朗伯定律等控制方程分别建立了针对3种干燥方式的红枣片三维热质传递耦合数值模型,并利用试验数据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该研究基于枣片的实际几何尺寸进行建模并利用COMSOL求解。结果表明:1)与热风干燥相比,红外热风与红外真空脉动干燥分别缩短了46.43%和41.07%的干燥时间,且仿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2)温度场模拟图显示红外辐射可有效对红枣片内部进行加热,干燥20 min时红外热风和红外真空干燥的物料中心温度较热风干燥分别提高了11.33%和5.59%;3)模拟数据显示红外真空脉动干燥中的压力变化对干燥动力学产生了明显影响,其中含水率和干燥速率随压力脉动分别呈现阶梯状和峰状分布,并且干燥速率对压力变化的敏感性随着物料含水率的下降而下降;4)将测得的红枣片品质及质构特性与仿真数据进行综合对比,给出了关于分段组合干燥研究方向的见解,并对果蔬干燥数值模型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该研究建立并验证了红枣片3种干燥方式下的数值模型,并结合模拟结果对各干燥过程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未来不同果蔬数值模型的建立及干燥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动力学 热质传递 数值模型 红外辐射 压力脉动
下载PDF
强制对流对高压套管油介质中乙炔分子传质过程的影响
17
作者 陈图南 李康 +2 位作者 邱宗甲 韩冬 张国强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0,共10页
为优化对高压套管进行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时的取样质量,提升分析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提出一种对高压套管中的绝缘油施加强制对流的方法,通过向绝缘油施加速度场促进油中溶解气体的传质过程,进而改善油中溶解气体分析的取样质量。从仿真... 为优化对高压套管进行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时的取样质量,提升分析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提出一种对高压套管中的绝缘油施加强制对流的方法,通过向绝缘油施加速度场促进油中溶解气体的传质过程,进而改善油中溶解气体分析的取样质量。从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2个方面对绝缘油中溶解乙炔气体传质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分析无强制对流情况下气体的传质过程,并测量气体从故障源到取样口的时间;然后分析在强制对流情况下气体的传质过程并测量了传质时间,在此基础上讨论气体传质时间缩短的原因;最后探究不同强制对流动作周期对传质过程影响的程度。研究成果能够为高压套管在线监测装置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套管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 乙炔 传质 强制对流
下载PDF
基于[bmim][BF_(4)]相转移催化的氟代碳酸乙烯酯高效合成
18
作者 蒋方涛 钱刚 +2 位作者 周兴贵 段学志 张晶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3-1551,共9页
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是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重要组分之一,其工业制备方法主要为卤素交换法,即氯代碳酸乙烯酯(CEC)与氟化钾(KF)通过取代反应制备FEC。该工艺中,取代反应速率受限于KF相际传质速率,且CEC易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碳酸亚乙烯酯... 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是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重要组分之一,其工业制备方法主要为卤素交换法,即氯代碳酸乙烯酯(CEC)与氟化钾(KF)通过取代反应制备FEC。该工艺中,取代反应速率受限于KF相际传质速率,且CEC易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碳酸亚乙烯酯副产物。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了相转移催化剂(PTC)结构对KF相际传质速率和CEC制FEC主副反应能垒的影响规律和调控机制。优化条件下,PTC为[bmim][BF_(4)](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溶剂为乙腈,反应温度为乙腈回流温度(81.6℃),n(KF)∶n(CEC)=2.5∶1,此时FEC收率高达91.94%(摩尔分数)。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在乙腈中[bmim][BF_(4)]能与KF形成配合物,增加K+和F-的核间距并降低KF的溶解自由能,从而强化相际传质并降低取代反应能垒,实现CEC经KF取代高效制备F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相转移催化 配合物 传质 氟代碳酸乙烯酯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缩口T型微通道内纳米流体吸收CO_(2)的流动与传质研究
19
作者 赵若晗 黄蒙蒙 +3 位作者 朱春英 付涛涛 高习群 马友光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1-230,共10页
构建了一种气相缩口的T型微通道,研究了二氧化硅(SiO_(2))纳米流体吸收CO_(2)过程的气液两相流动与传质性能。在实验范围内,观察到了泡状流、串珠流、紧密弹状流和弹状-环状流。随着气相流速的增加,泡状流的气泡生成频率f和比表面积a快... 构建了一种气相缩口的T型微通道,研究了二氧化硅(SiO_(2))纳米流体吸收CO_(2)过程的气液两相流动与传质性能。在实验范围内,观察到了泡状流、串珠流、紧密弹状流和弹状-环状流。随着气相流速的增加,泡状流的气泡生成频率f和比表面积a快速增大,串珠流的f和a变化很小,紧密弹状流的f和a逐渐减小。随着连续相和分散相流速的增大以及纳米颗粒浓度的升高,液侧体积传质系数均表现出增大的趋势。与等宽T型通道相比,缩口T型微通道的最大比表面积增幅达29.6%。结果表明气相入口的缩径效应可有效提高气液两相流的传质面积,有利于气液传质性能的改善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纳米流体 微通道 传质 过程强化
下载PDF
恒温下相对湿度对果蔬热风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及调控
20
作者 巨浩羽 张卫鹏 +3 位作者 于贤龙 王庆惠 高振江 肖红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40,共12页
相对湿度作为干燥介质的重要参数,对干燥热质传质过程和干燥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但由于相对湿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机理及优化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导致相对湿度的调控方式多依靠经验,造成干燥效率低、品质差、能耗高等问题。对于传质过程,降... 相对湿度作为干燥介质的重要参数,对干燥热质传质过程和干燥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但由于相对湿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机理及优化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导致相对湿度的调控方式多依靠经验,造成干燥效率低、品质差、能耗高等问题。对于传质过程,降低相对湿度能够增大对流传质系数,加快物料表面水分蒸发;而对于传热过程,升高相对湿度能够增大对流传热系数,加快物料升温速率。相对湿度较高时,物料升温速率快,内部水分迁移量增大,但表面水分蒸发量较小;而当相对湿度较低时,物料升温速率较慢,内部水分迁移量较小,但表面水分蒸发量较大。相对传热和传质过程的影响此消彼长,互相耦合。高相对湿度主要体现为对传热过程的影响,低相对湿度主要体现为对传质过程的影响。高相对湿度能够抑制物料表面的结壳,并能够提高复水性,降低收缩率。阶段降湿及多阶段降湿干燥方式下物料表面形成和保持了蜂窝状多孔结构,能够提高干燥效率和品质。基于监测物料温度的相对湿度调控方式被验证为较优的相对湿度控制方式。阶段降湿干燥方式适用性的实质为:干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流传热热阻和内部导热热阻的相对大小,及对流传质阻力和内部传质阻力的相对大小,不同干燥条件和物料种类、厚度会影响以上传热传质阻力的大小,从而呈现出不同适应性的结果。当阶段降湿干燥过程中传热毕渥数>1且传质毕渥数>0.1时,说明阶段降湿干燥过程适用于此物料的干燥。该文综合论述了相对湿度对果蔬热风干燥过程中热质传递及干燥品质的影响,优化调控策略及适用性范围4个方面内容,明确了果蔬热风干燥过程中相对湿度的影响机理,为相对湿度的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相对湿度 传热过程 传质过程 调控策略 适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