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X二聚化蛋白1基因rs12475412和rs7349311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1
作者 古联 曾文璐 +1 位作者 朱路路 严雁 《中国医药》 2023年第11期1637-1641,共5页
目的探索MAX二聚化蛋白1(MXD1)基因rs12475412、rs7349311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IS)及其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就诊的774例IS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社... 目的探索MAX二聚化蛋白1(MXD1)基因rs12475412、rs7349311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IS)及其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就诊的774例IS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社区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或外科等科室病情较轻的外伤患者793例作为对照组。使用MassARRAY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应用PLINK软件进行遗传关联分析统计。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rs12475412、rs7349311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年龄后,MXD1基因rs12475412、rs7349311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女性IS患者血瘀证发生风险显著相关(rs12475412加性模型、显性模型、隐性模型的比值比分别为1.033、1.031、1.034,rs7349311显性模型、隐性模型的比值比分别为1.034、1.033,均P<0.05),并与气虚证发生风险显著相关(rs12475412加性模型、显性模型、隐性模型的比值比分别为1.036、1.036、1.036,rs7349311加性模型、显性模型、隐性模型的比值比分别为1.043、1.043、1.044,均P<0.05)。但MXD1基因rs12475412、rs7349311多态性与中国汉族男性IS各中医证候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在校正年龄后,MXD1基因rs12475412、rs7349311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女性IS血瘀证和气虚证患者空腹血糖、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水平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MXD1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参与调控血糖代谢、凝血功能而影响中国汉族女性IS血瘀证和气虚证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max二聚化蛋白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中医证候
下载PDF
Proteomic Studies of Petal-specific Proteins in Soybean [Glycine Max(L.)Merr.] Florets
2
作者 Guo Fang-liang Liu Han-miao +7 位作者 Luo Ting-ting Fang Si-jia Pang Ze Yang Ming-ming Wei Xiao-shuang Song Bo Liu Shan-shan Li Wen-bi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9年第1期10-18,共9页
A survey of petal-specific proteomes of soybean(Glycine max(L.) Merr[Non-italic].) was conducted comparing protein expression profiles in different petals. 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reference ... A survey of petal-specific proteomes of soybean(Glycine max(L.) Merr[Non-italic].) was conducted comparing protein expression profiles in different petals. 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reference maps of protein extracts from standard petals(SP), lateral wings(LW), keel petals(KP), and reproductive organs(RO)(a mixture of stamen and carpel) were obtained.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three petal types was compared using Image Master TM 2 D platinum 6.0 software.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homologous proteins between SP and LW was 59.27%, between SP and KP was 61.48%, and between LW and KP was 60.05%. Within a mass range of 6.5-200.0 ku and pH 4.0-7.0, approximately 590, 646, 544, and 700 protein spots were detected in SP, LW, KP, and RO,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82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detected. Sixty-four of these detected spots we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and showed more than 2-fold changes in abundance; of these 64 proteins, 26 showed increased expression and 38 showed decreased expression. Among these spots, single organ-specific proteins were also identified.They were ID 49(60.9 ku), ID 45(50.0 ku), and ID 46(40.5 ku) in RO, ID 98(42.0 ku) in SP, and ID 05(29.0 ku) in KP. A total of 14 protein spots from 82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with LC-MS/MS. Further protein identification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SwissProt and NCBInr databases. The identified proteins and their putative functions were discussed further. This was the first study reporting the comparison of petal protein profiles of soybean florets using proteomics to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Glycine max(L.) Merr.) 2D-PAGE LC-MS/MS PETAL protein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orage Protein Subunit-null-dwarf Mutants in Soybean(Glycine max(L.) Merr.)
3
作者 Luo Ting-ting Song Ying-ji +7 位作者 Pang Ze Liu Han-miao Waqar Ahmed Khuhro Li Ming-xue Qiu Zhen-dong Wei Xiao-shuang Song Bo Liu Shan-sha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9年第4期11-22,共12页
Dwarfing is useful to reduce plant height,when breeding high-yielding and non-lodging crops.In this study,a set of natural storage protein subunit-null dwarf mutants of soybean was reported that showed strongly reduce... Dwarfing is useful to reduce plant height,when breeding high-yielding and non-lodging crops.In this study,a set of natural storage protein subunit-null dwarf mutants of soybean was reported that showed strongly reduced plant stature and deficiency in various 7S and 11S subunits,designated as snd1 mutants.Under normal growth conditions,the snd1 mutants showed a severe dwarf phenotype,with plant height of about 25 cm.Compared with wild-type DN47,the mutant snd1 exhibited no obvious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at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All the snd1 mutants examined had fewer nodes and shorter than normal internodes;the leaves were similar in shape to normal parents,but were dark-green at the mature stage.The flower size was similar to DN47;however,the flowering period was shorter than in the wild-type.Significant variation was noted for protein content,oil content of the seeds and size of seeds(weight of 100 seeds)among 17 snd1 dwarf lines.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dwarfism of snd1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The snd1 dwarf mutant had markedly different dynamic levels of the endogenous hormones gibberellin(GA),brassinosteroid,indole-3-acetic acid and abscisic acid,at the seedling stage.Exogenous GA3 treatment led to recovery of the plant height phenotype of the snd1 mutant;GA3 at 0.1 mm had the largest effect on enhancing plant height.Using molecular markers,snd1 gene was approximately mapped in an interval of 603 kb between markers Satt166 and Satt561 on chromosome 19.Snd1 mutant provided valuable material for hypoallergenic soybean breeding and the snd1 gene might be a novel gene related to plant height in soyb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Glycine max) storage protein subunit-null dwarf mutant genetic analysis gibberellic acid mapping
下载PDF
Max二聚化蛋白1(Mad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蒋秀琴 许金金 +2 位作者 郭文文 郑大同 胡圳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构建Max二聚化蛋白1(Max dimerization protein 1,Mad1)的真核表达载体,研究Mad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将Mad1基因克隆至pEGFP-N1载体,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Mad1。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采... 目的:构建Max二聚化蛋白1(Max dimerization protein 1,Mad1)的真核表达载体,研究Mad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将Mad1基因克隆至pEGFP-N1载体,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Mad1。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重组质粒瞬时转染人胃癌AGS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Mad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Mad1在AGS细胞内的定位情况。CCK-8和Transwell实验研究Mad1对胃癌AGS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携带Mad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Mad1。将重组质粒瞬时转染AGS细胞后,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到Mad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Mad1基因表达产物定位于AGS细胞核中。CCK-8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转染Mad1的AGS细胞与转染空载体的AGS细胞及正常AGS细胞相比,细胞增殖活力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 EGFP-N1-Mad1,研究表明Mad1可以抑制胃癌AGS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二聚化蛋白1 胃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下载PDF
毛蕊花苷通过上调Max蛋白抑制口腔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3
5
作者 袁毅 韩筱 +2 位作者 薛明飞 姬沐原 束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6,93,共6页
目的:探讨毛蕊花苷对口腔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质谱分析空白对照组及毛蕊花苷处理组口腔鳞癌细胞HN4中蛋白的表达谱,筛选毛蕊花苷处理后丰度高且表达显著增加的蛋白,用Western blot验证质谱分析的结果,并在HN4细胞... 目的:探讨毛蕊花苷对口腔鳞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质谱分析空白对照组及毛蕊花苷处理组口腔鳞癌细胞HN4中蛋白的表达谱,筛选毛蕊花苷处理后丰度高且表达显著增加的蛋白,用Western blot验证质谱分析的结果,并在HN4细胞中运用shRNA干扰关键蛋白的表达,分析毛蕊花苷处理对HN4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质谱分析结果显示经毛蕊花苷处理后,HN4细胞中Max、TMPRSS11F、ROBO4和AP4E1等18种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变化倍数>1.5),对其中改变最明显的Max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质谱芯片结果一致;shRNA干扰HN4细胞中Max的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HN4细胞中Max的表达明显下调,运用毛蕊花苷刺激HN4细胞,发现毛蕊花苷可显著抑制HN4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然而,当敲减Max蛋白后,毛蕊花苷抑制HN4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显著减弱。结论:毛蕊花苷可能通过增强口腔鳞癌细胞中Max的表达抑制口腔鳞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毛蕊花苷 迁移 侵袭 max蛋白
下载PDF
大豆GmPIN2家族基因调控根系发育功能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梁政 柯美玉 +2 位作者 陈志威 陈栩 高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5,共12页
生长素作为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生长素的转运参与了植物各组织器官发育调控。在拟南芥中,生长素转运调控主要由PIN家族蛋白所介导,其中拟南芥AtPIN2主要通过介导生长素向基运输调控根的向重力性。大豆中PIN2家族蛋白及其功能研究尚未... 生长素作为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生长素的转运参与了植物各组织器官发育调控。在拟南芥中,生长素转运调控主要由PIN家族蛋白所介导,其中拟南芥AtPIN2主要通过介导生长素向基运输调控根的向重力性。大豆中PIN2家族蛋白及其功能研究尚未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和蛋白质结构域分析发现,大豆GmPIN2a和GmPIN2b为AtPIN2的同源基因。组织表达分析研究发现,GmPIN2a和GmPIN2b在根、根瘤原基和根瘤等组织中高表达。GmPIN2a和GmPIN2b在根部主要表达在根尖表皮和外部皮层细胞,在根瘤中GmPIN2a、GmPIN2b均定位于根瘤基部维管束区,此外,GmPIN2a定位在根瘤顶部表皮及外皮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ers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 associated 9)同时敲除GmPIN2a和GmPIN2b后发现,Gmpin2ab突变体根具有明显的重力缺失表型。与野生型相比,Gmpin2ab和35S::GmPIN2b的根面积和侧根长度显著降低,Gmpin2ab侧根夹角显著上升,而35S::GmPIN2b侧根夹角不变。综上所述,GmPIN2a和GmPIN2b通过介导生长素向基运输对大豆根型调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深入探究大豆PIN蛋白介导生长素极性运输在根形态建成的作用机制奠定了一定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长素 PIN蛋白
下载PDF
大豆种子7S、11S球蛋白及7S球蛋白亚基的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姜振峰 赫卫 +1 位作者 汪洋 李文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8-141,共4页
利用线性梯度SDS-PAGE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422份大豆资源材料的7S和11S球蛋白含量、7S球蛋白α′、α和β亚基的含量变化,以及百粒重、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11S球蛋白、7S球蛋白、11S/7S比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品种间... 利用线性梯度SDS-PAGE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422份大豆资源材料的7S和11S球蛋白含量、7S球蛋白α′、α和β亚基的含量变化,以及百粒重、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11S球蛋白、7S球蛋白、11S/7S比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品种间亚基带型基本一致,但是品种间相同亚基含量差异很大,变异系数均大于10%,变异类型丰富,本实验发现1份α′亚基缺失材料。大豆百粒重、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11S球蛋白、7S球蛋白以及11S/7S比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S球蛋白含量和7S球蛋白含量间(r=-1**)、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间(r=-0.776**)显著负相关;11S/7S比值和百粒重、蛋白质含量以及油分含量间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贮藏蛋白 球蛋白 亚基
下载PDF
东北大豆品种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及其亚基相对含量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香英 康立宁 +5 位作者 田志刚 张井勇 杨春明 王景会 姜媛媛 张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85-989,共5页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黑龙汀、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区)近10a来通过审定的163个大豆品种的11S和7S球蛋白亚基组成、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并对其进行了省份间比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问大豆蛋白各亚基...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黑龙汀、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区)近10a来通过审定的163个大豆品种的11S和7S球蛋白亚基组成、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并对其进行了省份间比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问大豆蛋白各亚基的相对含量存存较大差异;163份供试材料的7S、11S球蛋白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28.95%和56.30%,变幅分别为18.40%~36.20%和47.90%~71.50%,11S/7S比值的变异幅度在1.34~3.32之间,平均值为1.97;初步筛选出d和A3缺失或稀少的特异大豆品种9份;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4个地区大豆群体蛋白亚基组成及11S/7S比值存在显著差异。7S和11S组分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r=-0.2862,P〈0.01)。东北大豆品种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及其亚基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贮藏蛋白组分 球蛋白 SDS—PAGE 亚基
下载PDF
气象因子对大豆主要贮藏蛋白组分及亚基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红玲 陈少光 +3 位作者 向世鹏 陈晨 郝小燕 麻浩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1-437,共7页
以2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同年同地点分6个播期种植,考察了整个生长期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的气象因子(总积温、总日照时数、总降水量、日均温差和日均相对湿度),对春大豆和夏大豆籽粒总蛋白以及主要贮藏蛋白组分、亚基相对百分... 以2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同年同地点分6个播期种植,考察了整个生长期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的气象因子(总积温、总日照时数、总降水量、日均温差和日均相对湿度),对春大豆和夏大豆籽粒总蛋白以及主要贮藏蛋白组分、亚基相对百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豆籽粒总蛋白含量以及组分、亚基相对百分含量会随播期的改变而变化。(2)整个生育期间,5个气象因子极显著影响20份大豆总蛋白含量,对春大豆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也达极显著水平,仅总积温、总日照时数和总降水量对夏大豆总蛋白含量影响达显著水平。(3)整个生育期的总积温和总日照时数与20份大豆蛋白11S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显著负相关,总积温与20份大豆蛋白7S含量显著正相关;但气象因子对春、夏大豆的7S、11S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的影响不显著。(4)整个生育期间气象因子对各组分亚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夏大豆各蛋白组分亚基的相对百分含量受两个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影响皆不显著,而春大豆许多蛋白亚基相对百分含量受两个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气象因子 蛋白组分 蛋白亚基 含量SDS—PAGE
下载PDF
大豆种子贮藏蛋白11S和7S组分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黄丽华 麻浩 +1 位作者 王显生 崔国贤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23,共4页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我国122份大豆品种种子贮藏蛋白组分11S和7S的含量及11S/7S比值。11S在两种球蛋白中所占百分含量为40.67%~72.07%,平均值为60.84%,7S为27.93%-59.33%,平均值为39.16%,两者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我国122份大豆品种种子贮藏蛋白组分11S和7S的含量及11S/7S比值。11S在两种球蛋白中所占百分含量为40.67%~72.07%,平均值为60.84%,7S为27.93%-59.33%,平均值为39.16%,两者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95);11S/7S比值范围为0.69~2.58,平均值为1.61,且与种子的总蛋白量、脂肪含量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子 贮藏蛋白 11S组分 7S组分 含量 比值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下载PDF
不同SDS-PAGE分离胶浓度条件下大豆贮藏蛋白亚基的分辨效果 被引量:40
11
作者 王显生 麻浩 +2 位作者 向世鹏 张国正 崔国贤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5-80,共6页
采用SDS-PAGE浓缩胶浓度为5%,分离胶浓度分别为9%、10%、11%、12%、13%的凝胶系统,探讨不同分离胶浓度条件下大豆籽粒主要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亚基的分辨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胶浓度大小对大豆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亚基电泳图谱分辨... 采用SDS-PAGE浓缩胶浓度为5%,分离胶浓度分别为9%、10%、11%、12%、13%的凝胶系统,探讨不同分离胶浓度条件下大豆籽粒主要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亚基的分辨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胶浓度大小对大豆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亚基电泳图谱分辨率的影响非常明显。分离胶浓度为9%和10%时,7S组分亚基(α′、α和β)分辨效果较好;分离胶浓度为13%时,11S组分各亚基(A3、A4A2、A1aA1b、A5、B3、B1aB1bB2和B4)分辨效果较好。如需获得较好的7S和11组分亚基综合分辨效果,以分离胶浓度为12%的凝胶系统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亚基 SDS—PAGE 分离胶浓度 分辨效果
下载PDF
大豆锌指转录因子GmDi19-5对高温的响应及互作蛋白的筛选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娟莹 刘佳明 +5 位作者 冯志娟 陈明 周永斌 陈隽 徐兆师 郭长虹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389-2398,共10页
【目的】高温胁迫已经成为威胁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转录因子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大豆锌指转录因子基因Gm Di19-5在高温胁迫下的响应和功能鉴定,以及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大豆c DNA文库筛选与... 【目的】高温胁迫已经成为威胁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转录因子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大豆锌指转录因子基因Gm Di19-5在高温胁迫下的响应和功能鉴定,以及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大豆c DNA文库筛选与其互作的候选蛋白,研究Gm Di19-5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制。【方法】以大豆c DNA为模板,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m Di19-5在高温处理不同时间段的表达模式;通过Plant CARE和PLACE数据库预测Gm Di19-5启动子元件,并对Gm Di19-5启动子转基因拟南芥在高温处理下进行的组织化学染色,分析Gm Di19-5启动子在高温胁迫下的活性;构建p GBKT7-Gm Di19-5诱饵载体,验证自激活活性;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以p GBKT7-Gm Di19-5为诱饵筛选大豆c DNA文库,筛选与其互作的候选蛋白;进一步用酵母双杂交系统验证Gm Di19-5与候选蛋白的互作;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候选蛋白基因在对高温处理的响应情况;构建融合表达载体,用GFP-Gm Di19-5融合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原生质体,检测Gm Di19-5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m Di19-5在高温胁迫下上调表达;启动子元件分析表明,Gm Di19-5包含多种与胁迫应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热响应元件HSE;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发现,经高温处理后,过表达拟南芥幼苗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均有报告基因的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Gm Di19-5蛋白定位于拟南芥原生质体的细胞核中;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到了与Gm Di19-5互作的候选蛋白,试验进一步验证了Gm Di19-5与Gm Dna J在酵母细胞中互作;另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互作蛋白基因Gm Dna J受高温胁迫诱导表达。【结论】Gm Di19-5受高温诱导表达,Gm Di19-5可能与Gm Dna J互作,表明Gm Di19-5功能的发挥可能需要Gm Dna J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锌指转录因子 高温 酵母双杂交 蛋白互作
下载PDF
HMMER及同源比对预测大豆病程相关蛋白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晶 张丽伟 +3 位作者 刘春燕 李玉花 陈庆山 胡国华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9-656,共8页
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s, PRs)是病理或病理相关环境下诱导产生的一类蛋白,它的产生与积累是植物体应答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主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大量 PR 蛋白被鉴定,根据它们的结构特征,生物功能以及进化关系等将 ... 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s, PRs)是病理或病理相关环境下诱导产生的一类蛋白,它的产生与积累是植物体应答生物或非生物胁迫的主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大量 PR 蛋白被鉴定,根据它们的结构特征,生物功能以及进化关系等将 PR 蛋白分为 14 个家族。然而,在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的大豆中发现的 PR 蛋白却很少,本文通过搜索拟南芥、水稻、玉米以及豆科植物所有的已有的 PR 蛋白,根据其保守结构域利用 BLAST 程序和 HMMER 程序同时预测大豆中可能存在的 PR 蛋白,通过两种方法的预测和比较整合,共得到大豆 9 个家族的 36 个 PR 蛋白序列。并对它们的连锁群分布、基因结构、基因长度及进化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 PR 家族成簇分布于 Gm05、Gm10、Gm13、Gm15、Gm17、Gm19 和 Gm20 等几个连锁群,基因普遍存在序列较短,大部分都小于 1 000 bp,且内含子数目较少,结构相对简单的特点。在 PR4 家族中,其家族成员亲缘关系都非常相近,而 PR1-4 和 PR1-3 等与该家族其它成员亲缘关系较远的情况。本研究结果预测的 PR 蛋白为大豆抗病育种以及抗病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大豆中其它家族基因预测研究以及其它物种基因家族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病程相关蛋白(PRs) BLAST 隐马尔可夫模型应用程序包(HMMER)
下载PDF
大豆子叶中蛋白体的形成与贮藏蛋白质积累的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郑易之 何孟元 郝水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2年第8期641-644,共4页
大豆(Glycine max L.)和其它豆科植物一样,子叶细胞中的贮藏蛋白质是积累在蛋白体内的。大豆子叶中蛋白体的形成有两种途径。大豆种子中的贮藏蛋白质有两种主要成分:7S豌豆球蛋白(vicilin或conglycinin)和11S豆球蛋白(legumin或glycinin... 大豆(Glycine max L.)和其它豆科植物一样,子叶细胞中的贮藏蛋白质是积累在蛋白体内的。大豆子叶中蛋白体的形成有两种途径。大豆种子中的贮藏蛋白质有两种主要成分:7S豌豆球蛋白(vicilin或conglycinin)和11S豆球蛋白(legumin或glycinin)。7S球蛋白有3种亚基:α’、α和β;11S球蛋白分为酸性亚基区(11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 贮藏蛋白
下载PDF
大豆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基因(PDX)的电子克隆和进化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蕊 孟宪萍 +2 位作者 胡英考 蔡民华 李雅轩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8,共5页
电子克隆(In silicocloning)是随着基因组计划和EST计划实施而发展起来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基因克隆的新方法。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相对保守的特点,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大豆... 电子克隆(In silicocloning)是随着基因组计划和EST计划实施而发展起来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基因克隆的新方法。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相对保守的特点,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大豆(Glycine max)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搜索和序列拼接,获得了1 280 bp长的大豆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的基因序列(GenBank登陆号为DQ139265)。经过RT-PCR扩增、基因组PCR扩增、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电子克隆序列完全一致。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ORF,20~955 bp),编码311个氨基酸。通过与水稻、日本百脉根、烟草、截形苜蓿等物种的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表明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序列,对跨物种间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拼接,是克隆基因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克隆 EST数据库 RT-PCR 基因组PCR 大豆 吡哆醇生物合成蛋白
下载PDF
大豆GmHAT5的克隆及其转基因百脉根的抗盐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柯丹霞 李祥永 +4 位作者 王磊 程琳 刘永辉 李小艳 王慧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59-1570,共12页
【目的】从大豆盐胁迫基因表达谱中筛选并克隆得到同源异型域亮氨酸拉链蛋白(HD-Zip)家族基因GmHAT5,将其转化豆科模式植物百脉根并进一步探究其抗盐调控机制。【方法】使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GmHAT5的开放读码框(ORF)、编码蛋白的分... 【目的】从大豆盐胁迫基因表达谱中筛选并克隆得到同源异型域亮氨酸拉链蛋白(HD-Zip)家族基因GmHAT5,将其转化豆科模式植物百脉根并进一步探究其抗盐调控机制。【方法】使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GmHAT5的开放读码框(ORF)、编码蛋白的分子量、等电点、序列结构和蛋白定位等进行预测,同时将大豆GmHAT5蛋白与其他10个物种的同源蛋白进行比对分析,并对GmHAT5在大豆不同器官及盐胁迫下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此外,构建GmHAT5的植物超表达载体,通过对发根农杆菌LBA1334的转化,得到"复合体"百脉根植株,并在盐胁迫条件下对其进行抗盐表型分析;通过对根癌农杆菌EHA105的转化,获得百脉根的稳定转化株系,并对其进行抗盐表型分析及相关生理指标检测。【结果】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表明,该片段包含1个1 038 bp的ORF,编码345个氨基酸。GmHAT5的理论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39.17 k D和4.63。GmHAT5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与其他HD-Zip家族蛋白一样,属于典型的核蛋白。序列分析表明,GmHAT5包含一个同源异型结构域和一个亮氨酸拉链结构域,属于第I类同源异型域亮氨酸拉链蛋白。同源蛋白比对表明其与野生大豆GsHAT5同源性最高。基因表达特性分析表明,GmHAT5在大豆植株的各个不同器官中均有表达,是一个受盐诱导上调表达的HD-Zip类转录因子。发状根转化的结果表明,使用200 mmol·L^(-1) NaCl处理植株7 d后,"复合体"植株生长状态良好,对照组植株叶片明显萎蔫、失绿;不同NaCl浓度处理离体转基因发状根14 d后,对照组较试验组发状根明显干枯、生长受到抑制。稳定转化结果显示,不同盐浓度处理14 d后,转GmHAT5百脉根与两组对照植株相比生长状态更好。相关生理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两组对照相比,转基因百脉根植株中丙二醛含量和相对质膜透性明显降低(P<0.05),而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则显著升高(P<0.05)。测定不同植株阳离子含量的结果表明,转基因百脉根株系与两组对照相比,Na^+在叶片和根中含量显著下降,K^+和Ca^(2+)在叶片和根中含量显著升高。【结论】从大豆中克隆得到一个编码HD-ZipⅠ类同源异型域亮氨酸拉链蛋白基因GmHAT5,该基因在大豆中受盐胁迫诱导表达量显著升高。超量表达GmHAT5显著增强百脉根的耐盐能力,发状根转化法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筛选抗盐候选基因的手段。推测GmHAT5在大豆盐胁迫应激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同源异型域亮氨酸拉链蛋白(HD-Zip) 转录因子 百脉根 耐盐性
下载PDF
增强UV-B辐射对大豆胚轴DNA损伤、修复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7
作者 强维亚 汤红官 +2 位作者 侯宗东 安黎哲 王勋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52-856,共5页
大气平流层臭氧层减薄引起到达地表的 UV- B辐射增强。为探讨在增强 UV- B辐射下植物细胞 DNA的损伤修复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利用 3H- Td R掺入法 ,研究了在 8.2 2 k J/(m2 d)和 12 .4 2 k J/(m2 d) U V- B辐射 (相当于兰州地区大气平... 大气平流层臭氧层减薄引起到达地表的 UV- B辐射增强。为探讨在增强 UV- B辐射下植物细胞 DNA的损伤修复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利用 3H- Td R掺入法 ,研究了在 8.2 2 k J/(m2 d)和 12 .4 2 k J/(m2 d) U V- B辐射 (相当于兰州地区大气平流层臭氧减薄约 12 %和 2 0 % )胁迫下 ,大豆胚轴细胞 DNA合成和非按期合成 (UDS)变化 ,并测定了胚轴蛋白质含量变化 ,结果显示 ,UV- B辐射导致 DNA损伤 ,并诱导了 DNA损伤的修复 ,胚轴细胞 UDS效应增强 ,U DS指数增大。低 UV- B辐射强度下 ,胚轴蛋白质含量增加 ,可能是 U V- B诱导了一些与抗性有关的基因表达 ,导致一些新的与抗性有关的蛋白质合成 ;在高强度 UV- B辐射下 ,U DS指数与低强度辐射下无显著差异 (P=0 .0 5 ) ,但蛋白含量较低强度辐射下显著下降 (P=0 .0 5 ) ,说明高强度 UV- B辐射加重了 DNA损伤 ,而修复并未加强 ,并且高强度辐射抑制基因的正常表达和蛋白质合成。这些蛋白质的合成可能与大豆对 UV- B辐射的抗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紫外线-B 辐射 DNA损伤修复 DNA非按期合成 蛋白质
下载PDF
大豆7S球蛋白α'亚基缺失及(α'+α)亚基双缺失品系的回交转育 被引量:12
18
作者 宋波 蓝岚 +6 位作者 田福东 拓云 白月 姜自芹 申丽威 李文滨 刘珊珊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97-2305,共9页
7S球蛋白α'与α亚基是大豆种子贮藏蛋白的重要组分,是影响大豆营养价值与加工品质的重要因子,同时还是主要的大豆致敏原,降低它们的含量是大豆品质改良育种的最新研究热点之一。以日本育种材料7S球蛋白(α'+α)-亚基双缺失型日... 7S球蛋白α'与α亚基是大豆种子贮藏蛋白的重要组分,是影响大豆营养价值与加工品质的重要因子,同时还是主要的大豆致敏原,降低它们的含量是大豆品质改良育种的最新研究热点之一。以日本育种材料7S球蛋白(α'+α)-亚基双缺失型日B为供体亲本,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东农47为受体亲本,采用回交转育方法,将α'与(α'+α)-亚基缺失特性导入东农47。结果表明,α'-缺失型(Cc)和(α'+α)-双缺失型(Cd)品系均能正常生长、结实,并能稳定遗传;Cc、Cd产量组分性状的平均值均远高于轮回亲本,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均高于双亲,部分Cd株系籽粒蛋白质总量高达46.7%,脂肪含量平均值介于双亲之间,略高于日B;导入α'-缺失和(α'+α)双缺失性状后,绝大多数氨基酸组分含量和氨基酸总量提高,其中精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平均含量变幅最大。Cd株系籽粒含硫氨基酸含量(蛋氨酸与胱氨酸之和)及氨基酸总量分别比东农47高出0.11和5.56个百分点。说明通过常规育种重组α'-缺失或(α'+α)-双缺失性状即可提高大豆含硫氨基酸含量,并提高其他氨基酸组分含量及氨基酸总量,在Cc、Cd的BC2F3后代群体中有望筛选到α'-缺失或α'与α同时缺失的高产、高含硫氨基酸、优质大豆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致敏蛋白缺失 高含硫氨基酸品系 回交选育
下载PDF
广适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中黄13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连铮 孙君明 +2 位作者 王岚 李斌 赵荣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中黄13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高产优质育种团队历经20多年育成的广适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该品种以豫豆8号为母本,中90052-7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原品系号为中作975。该品种主要技术特点:一是适应性广。... 中黄13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高产优质育种团队历经20多年育成的广适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该品种以豫豆8号为母本,中90052-7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原品系号为中作975。该品种主要技术特点:一是适应性广。先后通过国家以及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山西、北京、天津、辽宁、四川9个省市审定,适宜种植区域N29°~42°,跨3个生态区13个纬度,是迄今国内纬度跨度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品种。中黄13光周期钝感,蓝光受体基因(Gm CRY1a)研究结果揭示了其适应性广的分子机理。二是高产。在山西省襄垣县创4 686 kg·hm-2的大豆高产记录,在推广面积最大的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3 041 kg·hm-2,增产16. 0%,全部25个试点均增产,产量列参试品种首位。三是优质。蛋白质含量高达45. 8%,百粒重24~26 g,商品品质好。四是多抗。抗倒伏,耐涝,抗花叶病毒病,中抗胞囊线虫病。采用良种良法相结合实现了中黄13大面积推广应用,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大豆年种植面积首位;截止2018年,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2009年获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证书,2010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优秀产品奖,2010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授权中国植物新品种权,2008年授权韩国植物新品种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中黄13 广适 高产 高蛋白 选育 应用
下载PDF
大豆幼苗下胚轴扩张蛋白的存在及其特性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连朝 王学臣 荆家海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7期627-634,共8页
用离体细胞壁伸展活性重组法,对大豆(Glycinemax(L.)Mer.)幼苗下胚轴细胞壁特异性扩张蛋白的活性鉴定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幼苗下胚轴的延伸生长,既与扩张蛋白的活性升高有关,也与其细胞壁对扩张蛋白的敏感... 用离体细胞壁伸展活性重组法,对大豆(Glycinemax(L.)Mer.)幼苗下胚轴细胞壁特异性扩张蛋白的活性鉴定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幼苗下胚轴的延伸生长,既与扩张蛋白的活性升高有关,也与其细胞壁对扩张蛋白的敏感性增加有关;热钝化大豆下胚轴细胞壁的伸展活性,一旦被外源扩张蛋白所恢复,用酸性缓冲液(pH4.5)代替扩张蛋白提取液,伸展活性不受影响;但若换用中性缓冲液(pH6.8),伸展活性丧失殆尽,且与活细胞壁一样,随缓冲液的交替更换而反复逆转;大豆和黄瓜幼苗扩张蛋白可以与其热钝化的细胞壁相互交叉重组。另外,重组的细胞壁伸展活性对扩张蛋白浓度和pH的依赖性,符合一般酶的催化特征,说明扩张蛋白不仅在植物细胞的延伸生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暗示植物细胞壁的内源伸展就是该蛋白介导的一种生物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蛋白 细胞壁蛋白 细胞壁伸展 大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