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穴位局部P物质与肥大细胞在针刺效应启动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康婧青 张赛 +1 位作者 郭义 何文菊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11期1054-1058,共5页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局部P物质对急性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干预措施下胃损伤小鼠穴位局部SP表达与肥大细胞(MC)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200只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针刺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模型PBS穴位注射...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局部P物质对急性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干预措施下胃损伤小鼠穴位局部SP表达与肥大细胞(MC)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200只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针刺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模型PBS穴位注射组、模型SP穴位注射组、模型spantide(P物质拮抗剂,[D-Arg1,D-Trp7,9,Leu11]-Substance P)穴位注射组、模型PBS穴位注射后针刺组、模型SP穴位注射后针刺组、模型spantide穴位注射后针刺组,每组20只。以盐酸灌服法复制小鼠急性胃损伤模型,在肯定针刺足三里穴促进模型小鼠胃排空率的基础上,观察不同干预措施下胃损伤小鼠穴位局部SP表达与MC功能相关性。结果针刺足三里穴可明显增加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穴位注射SP拮抗剂后针刺促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作用消失;胃损伤状态下穴位局部SP表达与MC脱颗粒率均升高;穴位注射P物质或针刺均可增强SP阳性指数表达;穴位注射0.9?g P物质后再针刺可使SP阳性指数表达下调;穴位注射1.0?g spantide拮抗穴区SP再针刺,SP阳性指数表达明显降低,甚至低于正常组;穴位注射0.9?g SP促MC脱颗粒效应强于针刺作用,当两者共同作用时,却可使脱颗粒MC数与MC脱颗粒率呈下降趋势。结论穴位处SP与MC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针刺效应启动中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足三里 SP表达 mc脱颗粒率 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