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of the bow shock indentation: MHD simulation results 被引量:2
1
作者 BaoHang Qu JianYong Lu +3 位作者 Ming Wang HuanZhi Yuan Yue Zhou HanXiao Zhang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21年第3期259-269,共11页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a global magnetohydrodynamic(MHD)model are us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bow shock has an indentation and characterize its formation conditions,as well as its physical mechanism.The bow shock is ...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a global magnetohydrodynamic(MHD)model are us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bow shock has an indentation and characterize its formation conditions,as well as its physical mechanism.The bow shock is identified by an increase in plasma density of the solar wind,and the indentation of the bow shock is determined by the shock flaring angle.It is shown that when the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is southward and the Alfvén Mach number(Mα)of solar wind is high(>5),the bow shock indentation can be clearly determined.The reason is that the outflow region of magnetic reconnection(MR)that occurs in the low latitude area under southward IMF blocks the original flow in the magnetosheath around the magnetopause,forming a high-speed zone and a low-speed zone that ar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each other.This structure hinders the surrounding flow in the magnetosheath,and the bow shock behind the structure widens and forms an indentation.When Mαis low,the magnetosheath is thicker and the disturbing effect of the MR outflow region is less obvious.Under northward IMF,MR occurs at high latitudes,and the outflow region formed by reconnection does not block the flow inside the magnetosheath,thus the indentation is harder to form.The study of the conditions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bow shock indentation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bow shock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entation of bow shock global mhd simulation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Bz Alfvén Mach number
下载PDF
一种确定模拟的行星际MHD激波局地参数的新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向长青 王敬芳 +2 位作者 魏奉思 黄为民 熊东辉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2,共7页
简要阐述了分析模拟的行星际磁流体力学(MHD)激波的局部性质时,采用无厚度局部平面激波这一假设的合理性,说明了在激波未扰动区域(激波上游),物理量在几个小时内的变化很小这一事实.利用平面激波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分析模拟... 简要阐述了分析模拟的行星际磁流体力学(MHD)激波的局部性质时,采用无厚度局部平面激波这一假设的合理性,说明了在激波未扰动区域(激波上游),物理量在几个小时内的变化很小这一事实.利用平面激波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分析模拟的行星际MHD 激波的新方法,包括激波位置的确定,上下游状态参数的选择,激波局部参数的计算以及激波的分类,最后应用这种方法对一个二维的MHD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了过去文献关于磁流体力学混合激波空间连接和时间演化的链式规则,而且说明位于太阳赤道附近的慢激波和中间激波最终会发展为快激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模拟mhd激波 局地参数 流体力学 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下载PDF
行星际空间MHD模拟激波跃变关系分析
3
作者 钱昕 王敬芳 +2 位作者 邓晓华 李定 薛金涛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3-423,共11页
分析了模拟得到的可以传播到1 AU以远的日地空间磁流体力学激波与Rankine-Hug-noniot跃变关系的符合程度.通过对模拟激波的结构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演化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模拟激波的定位方法;基于所提出的定位方法,利用向长青提出的确定... 分析了模拟得到的可以传播到1 AU以远的日地空间磁流体力学激波与Rankine-Hug-noniot跃变关系的符合程度.通过对模拟激波的结构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演化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模拟激波的定位方法;基于所提出的定位方法,利用向长青提出的确定MHD激波局地参数的方法计算了模拟得到的激波与Rankine-Hugnoniot跃变关系的偏差.结果表明在激波传播到100Rs以后,激波对中前向快激波与Rankine-Hugnoniot关系的符合达到很高的程度,相对误差在10-2数量级以内;并且在激波传播到150 Rs以后,相对误差在10-3数量级以内.这个结果说明文中所使用的有限差分数值格式能较好地模拟激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空间激波 传播速度 数值模拟 跃变关系 mhd激波 日地空间
下载PDF
行星际激波导致内磁层脉冲电场的模拟研究
4
作者 张典钧 刘文龙 +1 位作者 杜俊峰 张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29-4436,共8页
行星际激波压缩地球磁层会产生全球尺度的脉冲电场,这种脉冲电场进而会导致相对论电子发生快速的加速和注入行为,因此脉冲电场的研究对内磁层的动力学问题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利用SWMF模型模拟了2015年12月19日的行星际激波事件,... 行星际激波压缩地球磁层会产生全球尺度的脉冲电场,这种脉冲电场进而会导致相对论电子发生快速的加速和注入行为,因此脉冲电场的研究对内磁层的动力学问题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利用SWMF模型模拟了2015年12月19日的行星际激波事件,来研究内磁层脉冲电场的演化和分布特性,模拟结果表明:(1)脉冲电场主要沿环向向西;(2)脉冲电场在日侧的幅度普遍大于夜侧的幅度;(3)脉冲电场在日侧的持续时间普遍小于夜侧的持续时间.模拟结果中脉冲电场的特征与Zhang等人(2018)中基于范艾伦卫星数据的统计结果一致,从而验证了统计结果的可靠性.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对辐射带高能粒子对极端空间天气的快速响应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激波 磁流体力学模拟 空间等离子体 内磁层
下载PDF
黄道面内行星际激波相互碰撞作用过程研究——能量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吕建永 魏奉思 顾惠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58-269,共12页
本文用两维半MHD数值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了两邻近扰动源所产生的激波在行星际空间黄道面内不同能量时的相互碰撞过程。在内边界(18R_s)两扰动中心的间距取为36°。结果表明:两弱激波(速度在500km/s左右以下)不会产生汇合,而是各自独... 本文用两维半MHD数值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了两邻近扰动源所产生的激波在行星际空间黄道面内不同能量时的相互碰撞过程。在内边界(18R_s)两扰动中心的间距取为36°。结果表明:两弱激波(速度在500km/s左右以下)不会产生汇合,而是各自独立地传播;两中等强度激波(速度在1000km/s左右)将发生汇合,但在IAU尚可分辨;两强激波(速度在2000km/s以上)则在1AU以内已发生汇合,汇合后形成一个新激波,其磁场结构与单激波明显不同。激波能量越大,两激波汇合的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激波 激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道面内行星际激波相互碰撞作用过程研究——间距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吕建永 魏奉思 顾惠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0-97,共8页
本文用两维半MHD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间距的两扰动源所产生的激波在行星际空间黄道面内的相互碰撞过程。在内边界(18R_s),两扰动中心的间距取为24°、36°、48°、54°、72°、120°,模拟了两激波速度均为1... 本文用两维半MHD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间距的两扰动源所产生的激波在行星际空间黄道面内的相互碰撞过程。在内边界(18R_s),两扰动中心的间距取为24°、36°、48°、54°、72°、120°,模拟了两激波速度均为1000km/s和2000km/s两种情形。结果表明:1.速度为1000km/s的两中等激波,相距24°时,在1AU以内强烈相互作用而汇合成一新激波;相距36°时,在1AU附近发生汇合,但尚可分辨;相距48°时,在1AU以内有相互作用,但可近似认为是独立传播的;相距72°时,将独立向前传播。2.速眨为2000km/s的两强激波,相距≤48°时,将强烈汇合成一新激波;相距54°时,在1AU附近产生汇合,但尚可分辨;相距72°时,相互作用不足以汇合成新的激波;相距120°时,其传播相互独立地进行。并给出了上述情形下两激波汇合的时间和位置,详细比较了汇合激波与相同能量的单激波的等离子体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激波 数值模拟 激波汇合
下载PDF
行星际中间激波的演化
7
作者 胡小龙 胡友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47-454,共8页
本文采用特征线方法和激波装配法,对磁流体中间激波在行星际空间的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主要结论如下:(1) 2→4型中间激波通过向下游发出后向慢压缩波使下游态磁场减幅,通过向上游发出前向快压缩波使上游态磁场增幅,以致2→4型中间激... 本文采用特征线方法和激波装配法,对磁流体中间激波在行星际空间的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主要结论如下:(1) 2→4型中间激波通过向下游发出后向慢压缩波使下游态磁场减幅,通过向上游发出前向快压缩波使上游态磁场增幅,以致2→4型中间激波迅速经导灭激波向慢激波转化;所发出的前向快压缩波经非线性变陡形成快激波。(2)1→3型中间激波首先通过向下游发出前向慢稀疏波而很快变成1→3=4型临界中间激波,并瞬间转变为由前向快激波和前向2→4型中间激波构成的激波系统。其中,2→4型中间激波可在其前导快激波的下游传播较远的距离,有可能为 IAU 附近的飞船观测到,但最终导灭激波转变为慢激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动力学 磁流体力学 磁流体激波 中间激波
下载PDF
行星际激波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玉林 刘绍亮 +1 位作者 胡友秋 刘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5-442,共8页
采用二维二分量 MHD模型,应用 PPM格式,研究内日球赤道面内 1AU附近激波波阵面参数的分布特性,以及太阳风速、扰动源宽度、扰动源初始传播方向和行星际电流片对分布的影响.结果指出:(1)均匀背景情况下激波阵面西侧为... 采用二维二分量 MHD模型,应用 PPM格式,研究内日球赤道面内 1AU附近激波波阵面参数的分布特性,以及太阳风速、扰动源宽度、扰动源初始传播方向和行星际电流片对分布的影响.结果指出:(1)均匀背景情况下激波阵面西侧为强磁场区,东侧的动压差比西侧大,而密度比和气压比基本对称;(2)背景太阳风流速和扰动源初始传播方向对参量分布影响较大;扰动源宽度影响不大;(3)当扰动源中心处于电流片东侧或西侧时,密度比、气压比和磁场比峰值均西偏,而动压差峰值和扰动源处于同侧;当扰动源中心与电流片重合时,激波阵面东西两侧都出现峰值,为双峰分布,东侧动力学参数大,西侧磁场强.上述结论与观测资料的统计结果趋势上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球动力学 行星际激波 mhd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