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S3至MIS1时期闽东沿海地区高分辨率沉积与孢粉地层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
1
作者 王继龙 戴璐 +8 位作者 丁大林 曾剑威 吴中海 牛漫兰 王凤 彭博 武彬 张艺武 于俊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1,共13页
为探究气候与环境剧烈转变背景下沉积物及古植被的响应特征,在前期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供了更为详细的MIS3时期至MIS1早中期的沉积与孢粉地层数据,重建了古植被与沉积演化序列,讨论了古植被、沉积特征对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的关系... 为探究气候与环境剧烈转变背景下沉积物及古植被的响应特征,在前期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供了更为详细的MIS3时期至MIS1早中期的沉积与孢粉地层数据,重建了古植被与沉积演化序列,讨论了古植被、沉积特征对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的关系。结果显示该区段岩性以砂质粉砂、粉砂质砂为主,每个钻孔均存在4个孢粉带,指示了不同的气候环境阶段。在MIS3早期与MIS1早—中期过渡阶段,出现了海相沟鞭藻囊孢及有孔虫内衬。通过地层沉积特征、孢粉特征与全球海平面、石笋δ18O曲线对比分析,发现宁德沿海岩芯在MIS3至MIS1时期沉积环境存在明显的波动,导致不同区域存在沉积间断。孢粉特征指示的MIS3中期区域气候冷期可能受H4事件影响,H3事件在沉积特征上有所响应,表明宁德地区环境受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影响,在万年尺度上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驱动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千年尺度也受到亚洲季风及Heinrich事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mis1 孢粉组合 气候演化 HEINRICH事件 宁德三都澳
下载PDF
渤海湾沿海低地第II海相层MIS5a阶段海侵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时间对比研究
2
作者 陈永胜 胡亦潘 +4 位作者 姜兴钰 李建芬 商志文 方晶 王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56-2065,共10页
【研究目的 】渤海湾地区第II海相层的形成时代仍存争议,制约着该地区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本研究对该层进行光释光定年,以期标定准确的地层年代及对应的海侵期次。【研究方法 】以渤海湾西岸CZ80、CZ85、CZ66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岩心沉... 【研究目的 】渤海湾地区第II海相层的形成时代仍存争议,制约着该地区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本研究对该层进行光释光定年,以期标定准确的地层年代及对应的海侵期次。【研究方法 】以渤海湾西岸CZ80、CZ85、CZ66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岩心沉积结构、构造及有孔虫丰度,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识别出了第II海相层,并建立了第II海相层对比剖面。通过光释光测年方法对该地层的形成时代进行了准确测定,进一步讨论第II海相层的发育时间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系。【研究结果 】CZ80、CZ85及CZ66孔在全新统(含第I海相层)以下均钻遇到了第II海相层,海相层底板埋深在35~33m,对应黄海高程-31.13~-28.39m,顶板埋深32~20m,高程-25.58~-15.39 m。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第II海相层所对应的海侵事件发育时间约为94~71 ka。【结论 】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该区第II海相层始于94 ka或更早,海水影响在距今约71 ka结束。对比全球海面曲线,第II海相层时空特征与MIS5a阶段相符,记录了MIS5a阶段海侵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5a海侵 全球海面变化 光释光测年 第II海相层 渤海湾 海岸带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Gin+GORM通用MIS系统设计
3
作者 李兴福 《科学与信息化》 2024年第19期40-43,共4页
文章旨在介绍一种基于Go语言中的Gin和GORM框架开发的通用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设计与实现。MIS系统在各种组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用于处理、管理和分析各种信息,通过Gin和GORM这两个流行的开源框架,可以... 文章旨在介绍一种基于Go语言中的Gin和GORM框架开发的通用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设计与实现。MIS系统在各种组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用于处理、管理和分析各种信息,通过Gin和GORM这两个流行的开源框架,可以快速搭建一个稳定、高效的MIS系统,以满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并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和可靠的数据管理。该方案可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快速定制和扩展功能,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n GORM mis系统
下载PDF
基于多重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Mis18β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曹文静 宋璇 +2 位作者 张宗亮 原江水 宋卫青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4期2625-2629,共5页
目的:探讨Mis18β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获得膀胱癌患者Mis18β mRNA测序数据及临床资料数据,通过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 目的:探讨Mis18β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获得膀胱癌患者Mis18β mRNA测序数据及临床资料数据,通过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数据库获得膀胱癌Mis18β表达数据,分析Mis18β在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RNA表达差异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并进行生存分析,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功能分析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索Mis18β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信号通路。收集膀胱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标本,RT-PCR方法验证Mis18β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分析显示膀胱癌组Mis18β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生存分析提示Mis18β高表达组膀胱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组(P<0.05)。功能富集分析显示Mis18β主要参与细胞有丝分裂,调控细胞周期及DNA复制等过程。膀胱癌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Mis18β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is18β在膀胱癌中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总生存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为揭示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寻找新的诊断、预后标志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mis18β TCGA数据库 GEO数据库 QRT-PCR
下载PDF
膀胱癌组织中MIS18BP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曹文静 汪煜琳 +3 位作者 翟雨晴 张宗亮 原江水 宋卫青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163-168,共6页
目的探讨MIS18BP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TCGA、GEO数据库分析MIS18BP1在肿瘤和对照组中mRNA表达并经qRT-PCR验证;UALCAN在线数据库分析MIS18BP1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免疫细胞浸润程度相关性;免疫组... 目的探讨MIS18BP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TCGA、GEO数据库分析MIS18BP1在肿瘤和对照组中mRNA表达并经qRT-PCR验证;UALCAN在线数据库分析MIS18BP1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免疫细胞浸润程度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分析MIS18BP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ROC曲线评价MIS18BP1 mRNA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及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MIS18BP1 mRNA在膀胱癌中表达增加(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膀胱癌MIS18BP1蛋白阳性率显著增高(P<0.05),且与肿瘤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免疫浸润分析显示MIS18BP1与膀胱癌中免疫细胞浸润相关。结论MIS18BP1基因和蛋白在膀胱癌中表达水平增高,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细胞浸润调控膀胱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mis18BP1 TCGA数据库 GEO数据库 QRT-PCR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青藏高原“MIS 4冰进”的^(10)Be地表暴露测年证据
6
作者 徐坤 许刘兵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4期1403-1413,共11页
地貌地层证据及绝对测年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在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多次显著的冰川进退。深海氧同位素4阶段(MIS 4)作为末次冰期的一个冰阶,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大陆冰量增多、海平面下降,零星测年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少数几个山地... 地貌地层证据及绝对测年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在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多次显著的冰川进退。深海氧同位素4阶段(MIS 4)作为末次冰期的一个冰阶,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大陆冰量增多、海平面下降,零星测年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少数几个山地可能在MIS 4冷期出现冰川前进(本文统一用“MIS 4冰进”来指代冰川漂砾暴露测年数据落在MIS 4的冰川前进,但冰进过程本身不一定完全发生在MIS 4期间)。辽阔的青藏高原面上分布着无数高海拔山地,MIS 4冰进是否广泛存在于其他山地?冰川发育的时间过程又是如何?这些问题仍缺乏系统论述。本文统计并重新计算了青藏高原已发表的落在MIS 4及相近年代的冰川漂砾^(10)Be地表暴露年代,进一步运用P-CAAT方法对暴露年代进行细化分析,最终得到12组(即12个地点)落在MIS 4区间的暴露年代数据,这12个地点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中南部和西部地区,分析得到:(1)MIS 4时期,青藏高原西部、南部、东部与内部地区曾发生过冰川前进,冰进规模西部最大,南部其次,内部最小,可能主要与冰川补给量的多寡有关。(2)青藏高原MIS 4冰进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与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以及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的迁移:MIS 5a至MIS 4早期,太阳辐射逐渐下降至最低值,同期CO_(2)浓度也显著降低,高原气温相应降低,同时,北半球高低纬间温度梯度增大,西风增强且位置南移,可能带来较多冬半年(固态)降水,冰川物质积累量增加,导致冰川前进;MIS 4中、晚期,随着夏季太阳辐射进一步增多及CO_(2)浓度的迅速上升,冰川开始快速退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mis 4冰进 地表暴露年代 P-CAAT法
下载PDF
New knowledge of the non-technological factors in application of blood cente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C MIS)
7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355-,共1页
关键词 BC mis mis New knowledge of the non-technological factors in application of blood cente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下载PDF
对MIS结构热弛豫时间的分析计算
8
作者 程骏骥 朱麒瑾 +2 位作者 徐子逸 王俊凯 杨洪强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37-140,共4页
对MIS(金属-绝缘层-半导体)结构从深耗尽过渡至强反型状态所需的热弛豫时间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较教科书更精确的模型,对热弛豫时间τth与深耗尽时耗尽区宽度x d0、强反型时耗尽区最大宽度x dm、耗尽区内少子净产生率G和掺杂浓度N D等... 对MIS(金属-绝缘层-半导体)结构从深耗尽过渡至强反型状态所需的热弛豫时间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较教科书更精确的模型,对热弛豫时间τth与深耗尽时耗尽区宽度x d0、强反型时耗尽区最大宽度x dm、耗尽区内少子净产生率G和掺杂浓度N D等关键物理量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推导,并基于MEDICI平台对推导结果完成了仿真验证,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半导体表面效应的理解,也利于他们未来从事半导体方面的创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物理 mis结构 热弛豫时间
下载PDF
Sherlock MIS系统应用于土壤细菌鉴定的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吴愉萍 徐建明 +2 位作者 汪海珍 胡宝兰 吴建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42-647,共6页
以10种已知菌株为例,对Sherlock微生物鉴定系统(Sherlock MIS)的细菌鉴定准确性及培养基、活化时间和取样区域等因素对鉴定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对TSBA培养基培养的细菌的鉴定准确率很高,除苏云金杆菌外其他菌株均鉴定... 以10种已知菌株为例,对Sherlock微生物鉴定系统(Sherlock MIS)的细菌鉴定准确性及培养基、活化时间和取样区域等因素对鉴定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对TSBA培养基培养的细菌的鉴定准确率很高,除苏云金杆菌外其他菌株均鉴定到种的水平;但选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细菌后,系统对供试菌株鉴定效果不理想。不同活化处理中所有样品的鉴定结果均正确,但以菌种活化2次后的SI值(相似指数)更高;取菌在二区或是三区则对鉴定结果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RLOCK mis 细菌鉴定 磷脂脂肪酸 土壤
下载PDF
MIS3阶段以来河北黄骅北部地区海侵与气候期对比 被引量:87
10
作者 王强 张玉发 +1 位作者 袁桂邦 张文卿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95,共17页
依据渤海湾顶南侧、河北省黄骅北部地区4个钻孔岩芯样品微体古生物学、孢粉地层学研究以及沉积构造与地球化学背景分析,讨论了该地区MIS3阶段以来海侵期与气候期对比、海侵层中潮坪与浅海沉积单元的判别、沉积作用对孢粉和海侵记录的影... 依据渤海湾顶南侧、河北省黄骅北部地区4个钻孔岩芯样品微体古生物学、孢粉地层学研究以及沉积构造与地球化学背景分析,讨论了该地区MIS3阶段以来海侵期与气候期对比、海侵层中潮坪与浅海沉积单元的判别、沉积作用对孢粉和海侵记录的影响。依据海相世系微体生物出现确定的海侵层,可分为滨岸浅海~河口湾、潮坪、泻湖、分支河道、边滩、滨海低地、河间地~洪泛盆地等不同环境;含有孔虫或广盐海相介形类的地层,除了局部河流进积~退积作用,尚不能排除风、水、鸟的搬运,包括风暴潮的影响,并非是与海水体积变化有关的海平面变化;海侵层中的潮坪~浅海沉积单元才与海水深度有关,其他海水之上形成的地层所见海相微体生物,是地壳沉降背景下风暴潮和其他动力搬运的埋葬群,与海面变化无关,甚至仅是在东部沿海大平原构造沉降背景下河口位置向陆地移动的结果;海侵的发生与海域的扩大以及夏季风强度增大,物源区植被状况好转,造成海侵层出现乔木花粉,但是为异地埋藏。一般说来,还原背景下的沉积地层孢粉记录丰富;弱氧化~弱还原背景下的沉积地层孢粉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出现孢粉丰富的特例,氧化背景下沉积地层孢粉更稀少,全新世大暖期结束于约5kaB.P.。沉积学研究,包括对同期异相和突发事件沉积作用的理解,对晚第四纪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阶段 黄骅北部地区 渤海湾西岸 海侵 古气候
下载PDF
黄土高原马兰黄土记录的MIS3温湿气候 被引量:45
11
作者 李玉梅 刘东生 +2 位作者 吴文祥 韩家楙 洪业汤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76,共8页
对位于关中盆地的大荔地区甜水沟和垣雷两个剖面末次冰期 -间冰期旋回的碳酸盐和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进行了系统研究 ,初步讨论了MIS 3后期 (即MIS 3a)的“高温大降水事件”对黄土高原南部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在 40~... 对位于关中盆地的大荔地区甜水沟和垣雷两个剖面末次冰期 -间冰期旋回的碳酸盐和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进行了系统研究 ,初步讨论了MIS 3后期 (即MIS 3a)的“高温大降水事件”对黄土高原南部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在 40~ 30kaB .P .的MIS 3a时期 ,大荔地区气候总体表现为湿润、温暖 ,植被覆盖程度高 ,植被中C4植物的相对含量增加 ,土壤发育较好。中国大陆黄土 -古土壤序列在MIS 3的磁化率较之末次冰期的其他时段均有所增加 ,但不同地区的增幅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高温大降水事件” 黄土 古环境 mis 3 磁化率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甜水海盆地MIS3阶段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58
12
作者 李世杰 张宏亮 +1 位作者 施雅风 朱照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青藏高原西北部甜水海盆地地处内陆干旱区和喀喇昆仑山的东侧雨影区,气候环境极端干旱。但多次考察结果揭示晚更新世时期存在着大湖和高湖面的地质证据。为了探讨该地区过去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历史,在甜水海盆地(海拔4840m)进行钻探采得... 青藏高原西北部甜水海盆地地处内陆干旱区和喀喇昆仑山的东侧雨影区,气候环境极端干旱。但多次考察结果揭示晚更新世时期存在着大湖和高湖面的地质证据。为了探讨该地区过去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历史,在甜水海盆地(海拔4840m)进行钻探采得沉积岩芯56.32m(TS95),通过对沉积岩芯其中一段的粒度、生物、同位素及地球化学多指标综合分析,探讨了MIS3时期甜水海地区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沉积岩芯显示沉积物岩性变化频繁,记录着湖面多次波动、沉积环境多变的演化过程,分别在59~56kaB.P.,49~47kaB.P.,45~41kaB.P.,35.5~34.0kaB.P.和28~25kaB.P.期间存在高湖面和湖水稀释。在其多环境指标的记录中,Heinrich事件和D-O旋回均有反映,揭示了全球变化信号在研究区的响应。同时,不同高湖面阶段内部环境波动也较明显,差别较大,其产生原因也各有不同,归结为3种情况:1)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水补给增加而产生的高湖面;2)由于冷湿气候导致的高湖面;和3)由于暖湿气候导致的高湖面。本研究揭示出了MIS3时期气候频繁波动的特征和气候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 湖泊沉 积环境变化 甜水海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中国西部山岳冰川MIS3b冰进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2
13
作者 赵井东 周尚哲 +3 位作者 刘时银 何元庆 许刘兵 王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3-241,共9页
对横断山的沙鲁里山、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天山西段托木尔峰南麓的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等3个地区7个研究点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开展了深入研究,应用ESR测年技术在7个研究点特定的地貌部位共获得12个对应于MIS3(56~36kaBP)的测年结果,... 对横断山的沙鲁里山、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天山西段托木尔峰南麓的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等3个地区7个研究点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开展了深入研究,应用ESR测年技术在7个研究点特定的地貌部位共获得12个对应于MIS3(56~36kaBP)的测年结果,且年龄基本上都对应于MIS3b(54~44kaBP).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并对MIS3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MIS3强大的季风环流带来的丰富降水与MIS3b冷阶段的组合是川西高原的沙鲁里山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MIS3b冰进的主要原因,而天山西段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MIS3b冰进则是不稳定的西风波动带来的丰富降水所致.这3个地区沉积有该次冰进的冰碛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mis3b冰进 冰碛物 ESR测年 季风环流
下载PDF
苏北平原MIS 3阶段海侵事件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振克 谢丽 +3 位作者 张云峰 徐军 李书恒 王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3-891,共9页
MIS 3阶段的气候与环境是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的热点,该阶段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侵过程是沿海平原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根据苏北平原宝应By1钻孔的^(14)C年代结果和沉积特征、微体生物组合特点,确认苏北平原MIS 3阶段存在明显的海侵事件,潮... MIS 3阶段的气候与环境是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的热点,该阶段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侵过程是沿海平原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根据苏北平原宝应By1钻孔的^(14)C年代结果和沉积特征、微体生物组合特点,确认苏北平原MIS 3阶段存在明显的海侵事件,潮滩与泻湖相沉积层的厚度约7m,深度在By1孔19~26m,海相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末次冰盛期的硬粘土层之下,^(14)C年代在距今26~39ka之间,属于MIS 3阶段的沉积,岩芯沉积物的沉积构造以水平的薄层砂质粉砂沉积为主。沉积物中大量的海相有孔虫壳体在研究的岩芯段中是最丰富的;此外,还发现咸水环境下的Sinocytheridea impressa(Brady),Spinileberis pulchra与Spinileberis furuyaensis,Neomonoceratina chenae Zhao,Keijella bisanensis(Okubo)等形类壳体;该段岩芯中的植物残体、碳屑也很丰富,有机质含量丰富,显示比较封闭的弱动力环境,指示了潮滩、泻湖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平原 海侵事件 沉积环境 氧同位素3阶段(mis 3)
下载PDF
中国陆架海MIS5(74~128 ka)以来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中波 张江勇 +9 位作者 梅西 陈晓辉 赵利 张勇 张志珣 李学杰 李日辉 陆凯 孙荣涛 杨守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0-1394,共25页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相对完整的海相地层。其中,渤海和东海MIS3和MIS1相对较薄,而黄海海相地层较厚。渤海和黄海末次冰期的地层保存较少,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地层发育完整,较完整地记录10万年以来的沉积记录。南海晚更新世内陆架以滨岸和陆相沉积为主,外陆架为滨岸和浅海沉积;全新世发育浅海沉积。总体上,中国海陆架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演变依次是MIS5(74~128 ka)的浅海-滨海海相沉积,MIS4(60~74 ka)陆相潟湖-河流-滨海河口相沉积,MIS3(24~60 ka)浅海相-滨海潮坪沉积,MIS2(12~24 ka)/LGM时期陆相-河流相沉积,MIS1(现在~12 ka)/全新世海侵潮流砂和浅海泥质沉积。此外,新构造运动和区域沉降作用对地层的发育和保存具有一定的影响。上述认识为深入研究中国晚第四纪沉积与全球气候变化对比提供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mis5 陆架 全球气候变化 海平面变化 沉积地层 沉积环境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基于大型数据库平台的柔性MIS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1
16
作者 陈兵 王立松 +1 位作者 周良 丁秋林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81-183,共3页
由于企业管理体制的变化,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求企业能够灵活地变更某些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变迁不可避免地导致管理数据的内容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MIS系统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能够开放一些数据结构和功能,由用户自己设... 由于企业管理体制的变化,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求企业能够灵活地变更某些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变迁不可避免地导致管理数据的内容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MIS系统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能够开放一些数据结构和功能,由用户自己设计和定义,从而避免不断地修改MIS程序。文章首先分析了MIS系统进行柔性设计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在开发基于大型数据库平台的MIS系统时,通过系统数据结构柔性化和数据表现柔性化的设计,实现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系统灵活性,并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数据管理 数据处理 通用性 灵活性 mis 大型数据库平台
下载PDF
MIS 3晚期以来江苏中部海岸的层序地层 被引量:15
17
作者 夏非 殷勇 +2 位作者 王强 张永战 刘敬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96-1712,共17页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潮流沙脊和潮流通道一系列的环境演变,主要受控于MIS3晚期以来的海平面旋回以及古河流入海沉积物供给,而构造沉降是相对次要的,由此形成了五级层序地层中的末次冰期晚间冰阶准层序和冰后期准层序,以及前者的高水位体系域和强制海退楔体系域、后者的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海域中潮流沙脊可能开始发育于冰后期海侵淹没本区(约9calkaBP)之后,但一直只是水下暗沙且处在不断调整之中,直到1128~1855AD间黄河夺淮从苏北入黄海,大量泥沙充填潮道,部分水下暗沙出露海面成为明沙。西洋潮流通道并非是晚全新世期间通过沙脊的蚀低而形成,而在全新世高海面前后就已具雏形并持续至1128AD,1128~1855AD和1855AD至今分别经历了充填淤浅与冲刷成型的过程,且今后具有进一步展宽刷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 南黄海 江苏中部海岸 潮流沙脊 西洋潮流通道 层序地层
下载PDF
中国黄土高原西缘甘肃万象洞MIS5石笋δ^(18)O记录与南方地区石笋记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安春雷 张平中 +3 位作者 代志波 张德忠 杨勋林 K.R.Johnson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85-990,共6页
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甘肃武都万象洞石笋WXSM51和WXSM52提供了M IS 5(118~79kaB.P.)高分辨率的1δ8O记录。研究表明,万象洞石笋1δ8O值与夏季风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我国西南部的贵州董歌洞石笋1δ8O记录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 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甘肃武都万象洞石笋WXSM51和WXSM52提供了M IS 5(118~79kaB.P.)高分辨率的1δ8O记录。研究表明,万象洞石笋1δ8O值与夏季风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我国西南部的贵州董歌洞石笋1δ8O记录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与高纬度的格陵兰NGR IP冰芯1δ8O记录和65°N太阳辐射强度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万象洞石笋1δ8O记录了118~79kaB.P.期间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同时也说明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同步,而且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同时它与地中海碳酸盐记录有很好的相似性,和巴西石笋1δ8O记录在千年尺度上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说明东亚季风区、地中海地区以及巴西季风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指示了南北半球气候在千年尺度上存在“跷跷板”(seesaw)现象。万象洞石笋1δ8O记录的M IS 5b与M IS 5 a突发性转换,与NGR IP冰芯1δ8O记录相似,而与神农架记录存在差异,说明万象洞地区对亚洲季风强度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石笋 氧同位素组成 亚洲季风 mis5 甘肃武都万象洞 黄土高原西缘
下载PDF
中国黄土高原西部马兰黄土记录的MIS3气候特征与全球气候记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19
作者 陈一萌 饶志国 +1 位作者 张家武 陈兴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9-365,共7页
对黄土高原西部临夏塬堡剖面的研究表明 :5 6 .1~ 2 5 .0kaB .P .相当于末次冰期大间冰阶或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可划分为 5 6 .1~ 4 2 .2kaB .P .强温湿、39.3~ 33.1kaB .P .弱温湿、31~ 2 5kaB .P .中等温湿的 3个温湿期和 4 2 .2... 对黄土高原西部临夏塬堡剖面的研究表明 :5 6 .1~ 2 5 .0kaB .P .相当于末次冰期大间冰阶或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可划分为 5 6 .1~ 4 2 .2kaB .P .强温湿、39.3~ 33.1kaB .P .弱温湿、31~ 2 5kaB .P .中等温湿的 3个温湿期和 4 2 .2~ 39.3kaB .P .,33.1~ 31.0kaB .P .的两个干冷期 ,且没有记录前人认为的所谓“高温大降水事件”。全球不同区域同期气候记录的对比分析证明 :“高温大降水事件”只是局部气候演变的产物 ,其影响范围是有限的 ,将末次冰期晚期 4 0~ 30kaB .P .全部升格为间冰期的说法有待商榷。在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成因机制的探讨中 ,究竟是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诱导北半球冰量的变化 ,从而诱发末次冰期这一温湿时期的产生 ,还是在较大程度上受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更直接一些 ,尚需做更多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特征 对比分析 “高温大降水事件”
下载PDF
MIS3晚期东亚季风强度和DO事件年龄 被引量:32
20
作者 赵侃 孔兴功 +1 位作者 程海 汪永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7-183,共7页
基于神农架山宝洞石笋(SB46)的9个230Th年龄和326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末次冰期32.2~26.7kaB.P.和17.0~15.4kaB.P.的东亚季风降水序列。该序列和同一洞穴全新世石笋记录的对比发现,在MIS3晚期东亚季风区可能存在极强夏季风降水事件,... 基于神农架山宝洞石笋(SB46)的9个230Th年龄和326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末次冰期32.2~26.7kaB.P.和17.0~15.4kaB.P.的东亚季风降水序列。该序列和同一洞穴全新世石笋记录的对比发现,在MIS3晚期东亚季风区可能存在极强夏季风降水事件,相当于全新世季风强度,可能与岁差旋回太阳辐射及海陆水汽潜热释放增强有关。与葫芦洞石笋δ18O记录和格陵兰冰芯δ18O记录对比表明,东亚夏季风千年尺度气候振荡与高北纬地区海-气快速重组存在遥相关效应。山宝洞石笋年龄与葫芦洞石笋和格陵兰冰芯时标(SS09sea)在定年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但山宝洞石笋与冰芯记录在DO事件的年龄、波形和持续时间上更为一致,不仅进一步说明了低纬季风气候与极地气温同步变化,而且有效地弥补了葫芦洞记录在这一时段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晚期 石笋 DO事件 东亚季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