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部山岳冰川MIS3b冰进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2
1
作者 赵井东 周尚哲 +3 位作者 刘时银 何元庆 许刘兵 王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3-241,共9页
对横断山的沙鲁里山、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天山西段托木尔峰南麓的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等3个地区7个研究点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开展了深入研究,应用ESR测年技术在7个研究点特定的地貌部位共获得12个对应于MIS3(56~36kaBP)的测年结果,... 对横断山的沙鲁里山、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天山西段托木尔峰南麓的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等3个地区7个研究点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开展了深入研究,应用ESR测年技术在7个研究点特定的地貌部位共获得12个对应于MIS3(56~36kaBP)的测年结果,且年龄基本上都对应于MIS3b(54~44kaBP).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并对MIS3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MIS3强大的季风环流带来的丰富降水与MIS3b冷阶段的组合是川西高原的沙鲁里山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MIS3b冰进的主要原因,而天山西段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MIS3b冰进则是不稳定的西风波动带来的丰富降水所致.这3个地区沉积有该次冰进的冰碛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mis3b冰进 冰碛物 ESR测年 季风环流
下载PDF
中国黄土高原西部马兰黄土记录的MIS3气候特征与全球气候记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陈一萌 饶志国 +1 位作者 张家武 陈兴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9-365,共7页
对黄土高原西部临夏塬堡剖面的研究表明 :5 6 .1~ 2 5 .0kaB .P .相当于末次冰期大间冰阶或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可划分为 5 6 .1~ 4 2 .2kaB .P .强温湿、39.3~ 33.1kaB .P .弱温湿、31~ 2 5kaB .P .中等温湿的 3个温湿期和 4 2 .2... 对黄土高原西部临夏塬堡剖面的研究表明 :5 6 .1~ 2 5 .0kaB .P .相当于末次冰期大间冰阶或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可划分为 5 6 .1~ 4 2 .2kaB .P .强温湿、39.3~ 33.1kaB .P .弱温湿、31~ 2 5kaB .P .中等温湿的 3个温湿期和 4 2 .2~ 39.3kaB .P .,33.1~ 31.0kaB .P .的两个干冷期 ,且没有记录前人认为的所谓“高温大降水事件”。全球不同区域同期气候记录的对比分析证明 :“高温大降水事件”只是局部气候演变的产物 ,其影响范围是有限的 ,将末次冰期晚期 4 0~ 30kaB .P .全部升格为间冰期的说法有待商榷。在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成因机制的探讨中 ,究竟是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诱导北半球冰量的变化 ,从而诱发末次冰期这一温湿时期的产生 ,还是在较大程度上受太阳辐射量的变化更直接一些 ,尚需做更多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特征 对比分析 “高温大降水事件”
下载PDF
会宁剖面黄土粒度记录的MIS3阶段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翟新伟 李富强 吴松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73-780,共8页
深海氧同位素第三阶段(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一段特殊时期,通过对会宁黄土剖面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分析恢复重建了会宁MIS3阶段古气候。会宁剖面记录了较明显的5次降温事件——Heinrich事件(H2:23.22~23.51ka,H3:30.52~31.1... 深海氧同位素第三阶段(MIS3)是末次冰期中的一段特殊时期,通过对会宁黄土剖面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分析恢复重建了会宁MIS3阶段古气候。会宁剖面记录了较明显的5次降温事件——Heinrich事件(H2:23.22~23.51ka,H3:30.52~31.19ka,H4:38.3~39.93ka,H5:43.67—44.82ka,H6:63.54~64.41ka),其中的MIS3阶段根据粒度特征分为3a(46.36~55.48ka)较为温湿。3b(30.04~46.36ka)干冷,3e(24.47~30.04ka)温湿三个阶段,具明显的D一0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宁 黄土 mis3 粒度 HEINRICH事件
下载PDF
MIS3中期以来北黄海中部陆架古环境演化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晓辉 李日辉 +1 位作者 蓝先洪 王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2-110,共9页
通过对北黄海中部陆架DLC70-2孔的岩性、粒度、微体古生物以及AMS14C年代学的分析,探讨了研究区MIS3中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研究表明,北黄海中部陆架MIS3中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平面变化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通过对北黄海中部陆架DLC70-2孔的岩性、粒度、微体古生物以及AMS14C年代学的分析,探讨了研究区MIS3中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化。研究表明,北黄海中部陆架MIS3中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平面变化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岩芯22.89~18.50 m段(43 639~42 558 cal yr B.P.)对应MIS3中期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河口湾相,与上覆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上升,海水自14 602 cal yr B.P.开始侵入研究区,形成了18.50 m以上的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末次冰盛期以来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河口充填相(18.50~10.02 m,14 602~12 602 cal yr B.P.)—新仙女木事件中晚期海平面停滞期间的河流泛滥平原相(10.02~5.10 m,12 602~10 357 cal yr B.P.)—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滨海、浅海相(5.10~0 m,10 357~4 913 cal yr B.P.)。岩芯10.02~5.10 m段(12 602~10 357 cal yr B.P.)记录的源自河流泛滥平原沉积的硬质黏土层与新仙女木事件的全球效应密切相关,可作为新仙女木事件在北黄海陆架响应的一个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中期 北黄海 古环境 新仙女木事件
下载PDF
黔西南雾露洞石笋记录的MIS3晚期亚洲季风变化和南北极气候的联系 被引量:7
5
作者 崔英方 汪永进 刘殿兵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1-107,共7页
基于贵州雾露洞石笋(WU3)9个230 Th年龄和1 317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39.1~29.2kaBP平均分辨率为10a的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序列,揭示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3)晚期千年—百年尺度亚洲夏季风演变过程。雾露洞和葫芦洞石笋δ18 O记录在... 基于贵州雾露洞石笋(WU3)9个230 Th年龄和1 317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39.1~29.2kaBP平均分辨率为10a的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序列,揭示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3)晚期千年—百年尺度亚洲夏季风演变过程。雾露洞和葫芦洞石笋δ18 O记录在重叠时段具有很好的重现性,表明石笋δ18 O记录可反映大尺度区域性季风环流特征。雾露洞记录与格陵兰冰心δ18 O记录对比表明,千年—百年尺度季风突变事件频率与高北纬气温呈现较好的相似性,表明低纬季风与北极气候存在遥相关。在事件结构及转型模式上,雾露洞记录与南极EDML冰心δ18 O在反相位关系下呈现出细节上的一致性,反映亚洲季风可能受到南半球气候因素的影响,其机制可能是南大洋潜热释放通过越赤道气流影响了亚洲季风强度的变化。亚洲季风和南极温度的反相位关系进一步证实南北半球气候在千年—百年尺度上响应"see-saw"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晚期 石笋 亚洲季风 see-saw现象 贵州雾露洞
下载PDF
MIS3晚期查格勒布鲁剖面微量元素揭示的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牛东风 李保生 +4 位作者 蒋树萍 舒培仙 郭亿华 杨艺 温小浩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9-727,共9页
通过对巴丹吉林查格勒布鲁剖面时代上属MIS3晚期的地层层位(CGS3a层段)中14种微量元素的分析发现:除Co、Ba含量呈相反变化外,P、V、Cr、Mn、Ni、Zn、Pb、Y、Zr、Nb、Cu和As含量在风成沙丘砂中基本上表现为谷值,而在不同层位沙丘砂上覆... 通过对巴丹吉林查格勒布鲁剖面时代上属MIS3晚期的地层层位(CGS3a层段)中14种微量元素的分析发现:除Co、Ba含量呈相反变化外,P、V、Cr、Mn、Ni、Zn、Pb、Y、Zr、Nb、Cu和As含量在风成沙丘砂中基本上表现为谷值,而在不同层位沙丘砂上覆的湖相中则相对为峰,构成与沉积旋回相应的元素变化旋回。元素在沙丘砂中呈现的谷值,主要揭示了干冷气候条件下东亚冬季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在湖相中的相对富集,则与东亚夏季风盛行时暖湿气候背景下该地所处的特殊洼地地貌位置有关。元素旋回实际上代表的是东亚冬夏季风的气候变化旋回。分析结果显示:MIS3晚期剖面所在地至少经历了5次冬夏季风交替变化的气候旋回,反映了该时期我国沙漠地区的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晚期 查格勒布鲁剖面 微量元素 千年尺度气候变化
下载PDF
黔西南石笋记录MIS3/2阶段百年尺度季风演变和H事件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赵侃 汪永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基于黔西南雾露洞石笋(Wu32)12个230 Th年龄和371个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末次冰期29~20.8kaBP分辨率约20年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序列。该石笋δ18 O时间序列与南京葫芦洞记录在重叠时段基本一致,更为详细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向2阶段(M... 基于黔西南雾露洞石笋(Wu32)12个230 Th年龄和371个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末次冰期29~20.8kaBP分辨率约20年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序列。该石笋δ18 O时间序列与南京葫芦洞记录在重叠时段基本一致,更为详细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向2阶段(MIS3/2)转换时期亚洲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过程。MIS3/2转换期季风强度伴随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呈逐步减弱趋势,并在此趋势上叠加了数个千年至百年尺度事件。其中弱夏季风事件与格陵兰粉尘浓度增加相对应,表明大气环流对气候信号的全球快速传输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指示末次冰期亚洲夏季风和冬季风在千年至百年尺度上存在反相位关系。石笋δ18 O值在24.2和25.7kaBP左右明显正偏,振幅达1.5‰,指示两次显著的弱夏季风事件,对应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H2的双峰结构。这一结构特征和末次冰消期H1事件一致,说明H1和H2事件可能受控于共同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亚洲季风 H2事件 mis3/2阶段
下载PDF
MIS3阶段嵩山东麓旧石器发现与问题 被引量:43
8
作者 王幼平 汪松枝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4-314,共11页
最近10多年来,经过系统调查,已有300多处旧石器遗址或地点发现在嵩山东麓。其中在属于淮河水系的贾鲁河、潩水河、洧水河等河流上游河谷地带的发现尤为丰富。在系统调查工作基础上,已有多个遗址经过正式发掘,如新郑赵庄与黄帝口、登封... 最近10多年来,经过系统调查,已有300多处旧石器遗址或地点发现在嵩山东麓。其中在属于淮河水系的贾鲁河、潩水河、洧水河等河流上游河谷地带的发现尤为丰富。在系统调查工作基础上,已有多个遗址经过正式发掘,如新郑赵庄与黄帝口、登封西施及郑州西南郊二七区老奶奶庙等。调查与发掘资料显示,在距今50000年前后至20000多年的嵩山东麓地区,经历了一个古人类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些新发现初步揭示了MIS3阶段以来,区内古人类栖居形态与发展情况,以及这些发现所展现的现代人类及其行为的出现与发展特点。新发现也显示嵩山东麓MIS3阶段旧石器经历了从石片石器、石叶到细石器技术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器技术 石叶 人类行为 mis3阶段 嵩山东麓
下载PDF
渤海湾西MIS3阶段海侵边界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鲁庆伟 《中国地质调查》 2021年第1期89-96,共8页
渤海湾西天津南部平原区是研究海侵和海平面变化的天然理想场所。基于2个钻孔(ZKQ1孔和ZK1孔)沉积特征、测年(AMS 14C)及微体古生物和生物壳体等综合研究,推测研究区MIS3阶段第2海侵的最大影响边界在ZK1孔和ZKQ1孔两孔之间,界线西侧表... 渤海湾西天津南部平原区是研究海侵和海平面变化的天然理想场所。基于2个钻孔(ZKQ1孔和ZK1孔)沉积特征、测年(AMS 14C)及微体古生物和生物壳体等综合研究,推测研究区MIS3阶段第2海侵的最大影响边界在ZK1孔和ZKQ1孔两孔之间,界线西侧表现为河湖相的陆相沉积,界线东侧为滨海湖沼的过渡相沉积,该位置即是现今黑龙港河一带,也曾是古河道故道,推测该期海侵影响范围受到了古河道制约。结合研究区前期3个钻孔(ZKQ4孔、CGZ5孔和CGZ7孔)资料,建立了E→W向(海→陆)联合钻孔对比剖面,进一步对MIS3阶段海侵层位追踪,表明E→W依次由海相(CGZ7孔、CGZ5孔)→过渡相(ZKQ4孔、ZKQ1孔)→陆相(ZK1孔)相变。推测研究区内MIS3阶段海侵边界位于静海区的东尚码头村(CGZ5孔)和高家庄(ZKQ4孔)一带。研究成果对恢复该区域古地理演化、海平面变迁研究以及水工环地质勘查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海侵 测年 mis3阶段 沉积环境
下载PDF
福州盆地钻孔沉积物记录的MIS3以来海侵-海退过程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梅 刘庚余 +5 位作者 周国华 车柏林 马明明 靳建辉 刘秀铭 俞鸣同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1年第1期44-56,共13页
通过对福州盆地首山路ZKCS钻孔岩芯的AMS 14C及光释光(OSL)年代测试、岩性特征、黏土浑浊水电导率值和地球化学元素测定、粒度分析以及硅藻鉴定,对钻孔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并与ZK004钻孔结果进行对比,结合全球古气候及区域构造记... 通过对福州盆地首山路ZKCS钻孔岩芯的AMS 14C及光释光(OSL)年代测试、岩性特征、黏土浑浊水电导率值和地球化学元素测定、粒度分析以及硅藻鉴定,对钻孔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并与ZK004钻孔结果进行对比,结合全球古气候及区域构造记录,确认首山路ZKCS钻孔记录了两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第一次海侵结束时间约50 ka,第二次海侵发生在全新世期间。两次海侵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同,第一次海侵发生在MIS3早期,对应于前人命名的“福州海侵”,主要原因是区域构造下沉,加之此时古气候变暖引发海面上升;之后由于盆地内部的不均匀沉降,再次发生抬升,导致ZKCS钻孔记录的海侵较早结束、海侵层埋深较浅;全新世海侵即前人命名的“长乐海进”,强度比前一期强,为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和海面上升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可能还伴随着盆地的下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盆地 mis3海侵 构造活动 古气候
下载PDF
周口店田园洞MIS3阶段古人类生存环境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潇丽 张双权 +3 位作者 魏明瑞 高立红 王波 赵翠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3-140,共8页
周口店田园洞遗址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间发生在40-38.5kaBP前,属MIS3阶段。对田园洞洞穴堆积物的哺乳动物群、磁化率、黏土矿物和氧化物等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 周口店田园洞遗址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间发生在40-38.5kaBP前,属MIS3阶段。对田园洞洞穴堆积物的哺乳动物群、磁化率、黏土矿物和氧化物等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田园洞堆积物总体上为在重力作用下,洞穴围岩崩塌充填而成;洞穴发育和充填经过了洞穴发育一快速充填—稳定沉积—充填完成4个阶段,对应的气候环境经历了冷湿温暖干冷温暖湿润的变化过程。古人类活动于快速充填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古人类生存活动。田园洞古人类生存环境研究对揭示北京周口店地区MIS3阶段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背景 古人类活动 mis3阶段 田园洞
下载PDF
临汾盆地黄土沉积记录的MIS3气候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田庆春 尹佳男 郝晓龙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0,共11页
关于MIS3阶段的气候问题目前仍没有完全解决,需要更多区域的沉积记录分析。黄土被公认为第四纪气候研究的优秀载体,选择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临汾盆地为研究区,通过对该区黄土沉积物磁化率、全铁、总有机碳和粒度系统研究,结合光释光年代学... 关于MIS3阶段的气候问题目前仍没有完全解决,需要更多区域的沉积记录分析。黄土被公认为第四纪气候研究的优秀载体,选择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临汾盆地为研究区,通过对该区黄土沉积物磁化率、全铁、总有机碳和粒度系统研究,结合光释光年代学数据,初步讨论了MIS3阶段临汾盆地气候变化特征。MIS3阶段临汾盆地气候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56~45 ka BP气候为弱温湿,对应于MIS3c;45~41 ka BP呈现短暂的冷干,对应于MIS3b;41~25 ka BP表现为较强的温湿,对应于MIS3a。MIS3阶段全球气候表现出相对温湿,但临汾盆地在MIS3气候波动与其他地质记录表现出一定差异,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北半球冰盖和地表接收太阳辐射量共同作用下,热量和水分在各区域配置不同,导致各区域间表现出较大的环境差异,具体的耦合机制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盆地 黄土沉积 mis3特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MIS3以来天山黄土沉积速率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良清 宋友桂 +1 位作者 孙焕宇 Rustam Orozbaev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风尘堆积沉积速率的变化对揭示大气环流与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亚东北部天山及其周边黄土剖面已有的释光和放射性14 C年代数据的分析筛选整理,初步获得了该区深海氧同位素MIS3以来黄土沉积速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可能的... 风尘堆积沉积速率的变化对揭示大气环流与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亚东北部天山及其周边黄土剖面已有的释光和放射性14 C年代数据的分析筛选整理,初步获得了该区深海氧同位素MIS3以来黄土沉积速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1)末次盛冰期(LGM)沉积速率总体上表现出天山西部低、伊犁盆地高的特征。这种空间变化特征可能与地形、大气环流以及伊犁盆地黄土的近源堆积有关。(2)LGM和MIS3b时期是MIS3阶段以来主要的粉尘沉积阶段。MIS3b时期沉积速率最高,LGM次之,而全新世沉积速率较低。MIS3b时期高的沉积速率可能与大规模的冰川发育有关。在全新世期间,中全新世的沉积速率相对较高,可能与中全新世气候湿润、地表捕获粉尘的能力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 全新世 LGM mis3b 天山黄土
下载PDF
冈底斯中段冷布岗日嘎尔琼沟MIS3以来冰川重建及其平衡线高程估算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友琪 周卫健 毋宇斌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0年第2期169-180,共12页
冰川与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保护等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前人测得的嘎尔琼沟冰碛物10Be暴露年龄,以及冰川塑性流动理论重建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3)以来12次冰进期古冰川表面高程和厚度分布,并分别运用积累区面积比率法(accumulation area... 冰川与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保护等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前人测得的嘎尔琼沟冰碛物10Be暴露年龄,以及冰川塑性流动理论重建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3)以来12次冰进期古冰川表面高程和厚度分布,并分别运用积累区面积比率法(accumulation area ratio,AAR)和面积-高程平衡率法(area altitude balance ratio,AABR)重新估算各期冰川作用的平衡线高程(equilibrium-line altitude,ELA)。结果显示:(1)该冰川面积从MIS3时期的18 km^2减少为现在的7.5 km^2,小冰期(Little Ice Age,LIA)以来锐减;(2)冰川体积从MIS3时期的1.909 km^3减少为现在的0.703 km^3,缩减1.206 km^3;(3)ELA自MIS3以来上升296 m或227 m,MIS2早期以来上升220 m或178 m,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以来上升206 m或169 m,早全新世以来上升169 m或144 m,新冰期以来上升113 m或108 m,LIA以来上升79 m或85 m。通过区域对比发现,从30 ka BP开始,青藏高原总体上趋向干旱化,嘎尔琼沟冰进规模逐次减小是对干旱化气候背景的响应。新冰期研究区冰川萎缩速度加快,可能与青藏高原季风在同时期的显著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以来 古冰川重建 冰川体积 平衡线高程 冈底斯山
下载PDF
下蜀黄土中记录的氧同位素3阶段(MIS3)特殊暖湿现象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茂恒 夏应菲 +2 位作者 孟景闻 赖忠平 汪永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5,共7页
下蜀黄土在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上具有独有的区位特征,对南京李家岗下蜀黄土剖面上部的近20m进行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划分出5层黄土和5层古土壤,按5cm间距采集了Rb/Sr、色度、磁化率和粒度样品,并在剖面和可追索的相邻剖面上采集了12个光... 下蜀黄土在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上具有独有的区位特征,对南京李家岗下蜀黄土剖面上部的近20m进行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划分出5层黄土和5层古土壤,按5cm间距采集了Rb/Sr、色度、磁化率和粒度样品,并在剖面和可追索的相邻剖面上采集了12个光释光测年样品。通过气候代用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及古里雅冰芯、马兰黄土等的对比,结合光释光测年,对南京李家岗下蜀黄土进行气候地层划分,对比结果将下蜀黄土划分出分别相当于MIS2~MIS5的4个气候旋回。气候意义的分析表明,各代用指标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显示了氧同位素3阶段明显的特殊暖湿特征,并且其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过程和强度与青藏高原及西部黄土具有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3阶段 暖湿现象 下蜀黄土
下载PDF
黔西高原MIS3-MIS2期炭屑记录与火灾模式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增友 石胜强 +3 位作者 殷建军 陈志霞 秦趣 刘安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9-517,共9页
火灾与气候、植被存在复杂的关系,搞清东亚季风区的火灾模式及其发生机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及火灾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黔西高原MIS3—MIS2期间的古湖相沉积物进行炭屑分析并结合AMS^(14)C测年数据研究发现:MIS3晚期以来研究区的... 火灾与气候、植被存在复杂的关系,搞清东亚季风区的火灾模式及其发生机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及火灾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黔西高原MIS3—MIS2期间的古湖相沉积物进行炭屑分析并结合AMS^(14)C测年数据研究发现:MIS3晚期以来研究区的火灾主要发生于36.3—35 cal ka BP、26.2—17.6 cal ka BP期间,中粒炭屑和大炭屑分别在35、26.2、23.6 cal ka BP记录到3次地方火。研究区炭屑记录对冷干事件响应敏感,炭屑峰值区对应Heinrich事件(H事件)、末次冰盛期(LGM)等干旱事件,低值区对应DO事件,呈现千年旋回的特征。比对东亚地区的炭屑记录发现,在大范围的东亚季风区MIS2期比MIS3末期在火的强度和频率上都要高,与欧洲模式显著不同。火的发生机制可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同时受植被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屑 黔西高原 MIS2/3 末次冰期
下载PDF
会宁剖面MIS3阶段黄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候变化 被引量:10
17
作者 翟新伟 吴松 李富强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6-161,共6页
在会宁剖面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和气候替代指标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会宁地区约20~70 ka的古气候特征和序列。研究表明:Ba、Rb、Sr、Ti、Fe2O3、SiO2、Al2O3、MgO、K2O等在剖面上都有随深度的减小含量随之增加的趋势;CaO、Na2O等在剖... 在会宁剖面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和气候替代指标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会宁地区约20~70 ka的古气候特征和序列。研究表明:Ba、Rb、Sr、Ti、Fe2O3、SiO2、Al2O3、MgO、K2O等在剖面上都有随深度的减小含量随之增加的趋势;CaO、Na2O等在剖面上有随深度的减小含量随之减小的趋势。MIS3气候略显温湿,可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L1S1S2),55.5~45.9 ka,气候为弱温湿;中期(L1S1L1),45.9~27.3 ka,气候为干冷;晚期(L1S1S1),27.3~23.8ka,气候为温湿;会宁剖面较明显地记录了5次Heinrich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宁剖面 地球化学 古气候 mis3阶段 HEINRICH事件 甘肃
原文传递
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土门剖面微量元素记录的MIS3高分辨率季风环境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敏 李保生 +6 位作者 王丰年 牛东风 温小浩 舒培仙 司月君 杨庆江 王晨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3-263,共11页
对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的土门剖面中时代为MIS3的TMS3层段进行序列分析与14C和释光测年,并在此基础上对沉积层进行系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TMS3是由沙丘砂与其他5类沉积相(黄土状亚砂土、砂黄土、湖沼相、水成黄土和... 对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的土门剖面中时代为MIS3的TMS3层段进行序列分析与14C和释光测年,并在此基础上对沉积层进行系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TMS3是由沙丘砂与其他5类沉积相(黄土状亚砂土、砂黄土、湖沼相、水成黄土和古土壤)构成的相互叠覆的沉积,形成14.5个“沉积旋回”。TMS3微量元素Mn、P、Sr、Rb、V、Zn、Cr、Ni、Cu和Nb在沙丘砂中含量低,在其他5类沉积相中含量高;Rb/Sr比值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剖面上,随着沙丘砂与这5类沉积相的交替,元素含量、Rb/Sr比值表现出明显的峰(高值)谷(低值)波动,并形成基本上与沉积旋回数量一致的“元素旋回”——ECY1—ECY14.5。该层段14.5个元素旋回揭示了相同数量的腾格里沙漠东亚冬夏季风演变的“旋回”——MCY1—14.5,包括14次冬季风事件和15次夏季风事件,每个季风旋回的持续时间平均约2.48 ka;TMS3元素记录的15次夏季风事件与GRIP冰芯和葫芦洞石笋MIS3-δ18O曲线的间冰阶具有相同的发生次数,也与邻近的古浪黄土MIS3中的间冰阶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土门剖面TMS3的地球化学迁聚行为和沉积相,在一定意义上诠释了MIS3北半球冷暖波动——腾格里沙漠东亚冬夏季风环境变化的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 腾格里沙漠 微量元素 Rb/Sr比值 东亚季风 千年尺度气候变率
原文传递
MIS3晚期石笋记录的季风突变事件区域特征及全球联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方一帆 刘树双 +1 位作者 邹凌哲 刘殿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9-917,共9页
末次冰期晚期短尺度气候突变事件异常显著,对其研究有助于认识相似边界条件下气候突变规律.通过MIS 3晚期亚洲季风区8支石笋记录总结分析发现,因受洞穴微环境、 渗水通道、 生长动力等影响,DO5~DO3事件振幅差最大可达0.9‰,持续时间差... 末次冰期晚期短尺度气候突变事件异常显著,对其研究有助于认识相似边界条件下气候突变规律.通过MIS 3晚期亚洲季风区8支石笋记录总结分析发现,因受洞穴微环境、 渗水通道、 生长动力等影响,DO5~DO3事件振幅差最大可达0.9‰,持续时间差最大达到900年,这可能反映局地环境对同一气候信号的改造作用或与各记录分辨率及测年精度有关.同时,统计分析发现,这些短尺度DO事件具有一定相似性,其持续时间集中分布于特定范围,说明石笋同位素信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真实气候信号.高、低纬记录对比显示,石笋记录与低纬气候信号呈现诸多相似性,反映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具有显著的"低纬特色".因此,无论亚洲季风突变的"开关"是否归因于北高纬气候,低纬过程确实是不可或缺的"塑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3晚期 石笋 短尺度DO事件 差异性分析 全球联系
原文传递
察尔汗钻孔介形类记录及其对察尔汗古湖晚更新世高湖面的指示
20
作者 宋博文 柯学 +4 位作者 宋泰忠 张克信 杨文军 张金明 张小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68-3179,共12页
察尔汗盐湖作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的沉积中心,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湖相沉积,其演化历史研究对于揭示柴达木盆地及青藏高原北部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AMS^(14)C测年的基础上,以察尔汗盐湖晚更新世钻孔(ZK53630... 察尔汗盐湖作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的沉积中心,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湖相沉积,其演化历史研究对于揭示柴达木盆地及青藏高原北部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AMS^(14)C测年的基础上,以察尔汗盐湖晚更新世钻孔(ZK53630-1)岩芯中介形类微体化石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采样和室内分析,共识别出7属10种。基于分类学研究,识别出2个介形类组合(自下而上):Ilyocypris biplicata-Limnocythere inopinata和Ilyocypris bradyi-Ilyocypris sebeiensis。介形类及其伴生化石均显示察尔汗古湖在距今34~28 ka期间的晚更新世晚期(MIS 3a)主体为淡水—微咸水湖泊,气候温暖湿润,与现今极端干旱的盐湖环境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群落 察尔汗古湖 柴达木盆地 MIS 3阶段 古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