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LC1在调节星形胶质细胞-突触相互作用中的新角色
1
作者 Mandy S J Kater Katharina F Baumgart +9 位作者 Aina Badia-Soteras Tim S Heistek Karen E Carney A Jacob Timmerman Jan R T vanWeering August B Smit Marjo S van der Knaap Huibert D Mansvelder Mark H G Verheijen Rogier Min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星形胶质细胞膜蛋白MLC1的功能丧失是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的主要遗传原因,这一罕见病的特征是脑内离子和水稳态失衡。MLC1蛋白主要分布于大脑中的液体屏障周围,例如在星形胶质细胞接触血管的终足和接触脑膜的突起中。该... 星形胶质细胞膜蛋白MLC1的功能丧失是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的主要遗传原因,这一罕见病的特征是脑内离子和水稳态失衡。MLC1蛋白主要分布于大脑中的液体屏障周围,例如在星形胶质细胞接触血管的终足和接触脑膜的突起中。该蛋白是否在其他星形胶质细胞结构域中发挥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表明MLC1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远端突起中,也称为突触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突起(PAP)或星形胶质细胞小叶;在海马CA1区域它们与兴奋性突触密切相互作用。我们发现在Mlc1缺失小鼠中,向兴奋性突触延伸的PAP末端缩短。这一改变会影响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导致自发释放事件的速率降低,并在具有挑战性的条件下减慢谷氨酸的再摄取。此外,虽然野生型小鼠中的PAP在恐惧调节过程从突触回缩,但我们发现在Mlc1缺失小鼠中,这种结构可塑性在本已更短的PAP出现障碍。最后,Mlc1缺失小鼠显示情境恐惧记忆减少。总之,本研究揭示了星形胶质细胞蛋白MLC1在调节PAP结构方面的意想不到的作用。MLC1的缺失会改变兴奋性突触传递,阻止恐惧调节诱导的正常PAP重塑,并破坏情境恐惧记忆表达。因此,MLC1是调节星形胶质细胞-突触相互作用的新参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lc1 星形胶质细胞 恐惧调节 突触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突起 突触传递
下载PDF
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层下囊肿一家系MLC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蔚洪恩 姜玉武 +5 位作者 王静敏 熊辉 张春雨 张月华 秦炯 吴希如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1497-1499,共3页
目的通过对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层下囊肿(MLC)一家系的分析,确定其MLC1基因的改变及遗传特征。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MLC1基因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位点,明确MLC诊断。结果... 目的通过对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层下囊肿(MLC)一家系的分析,确定其MLC1基因的改变及遗传特征。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MLC1基因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位点,明确MLC诊断。结果本家系先证者临床符合MLC诊断。测序结果发现两个基因位点改变c.218G>A(p.Gly73Glu)和IVS9-1G>C。患儿为复合杂合突变致病,其c.218G>A突变来自母亲,IVS9-1G>C突变来自父亲,其父母均为表型正常携带者。结论此家系中1例中国MLC患儿存在MLC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一个是错义突变,另一个是剪接位点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层下囊肿 mlc1基因 突变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混合家系MLC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3
作者 易正辉 方贻儒 +1 位作者 禹顺英 汪栋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36-739,共4页
目的在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混合家系中探讨位于22q13的MLC1基因多态性(rs11568171、rs2076137及rs2235349)与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的关系。方法在有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混合遗传家族史的67个核心家系(包括44个完整的核心... 目的在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混合家系中探讨位于22q13的MLC1基因多态性(rs11568171、rs2076137及rs2235349)与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的关系。方法在有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混合遗传家族史的67个核心家系(包括44个完整的核心家系)中,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MLC1基因上述多态性的基因型及其单体型,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结果患者组与父母组之间,MLC1基因rs11568171T/C、rs2076137T/C及rs2235349T/C多态性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TDT结果示各多态性在精神分裂症或心境障碍组中父母与患者之间等位基因传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体型TDT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中父母与患者之间单体型T-C-T明显传递过少(2=5.0,P<0.05),而单体型C-C-C明显传递过多(2=5.0,P<0.05)。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MLC1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但可能不是心境障碍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心境障碍 混合家系 mlc1基因 传递不平衡检验
下载PDF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一家系MLC1基因突变分析
4
作者 朱丽娜 马秀伟 +2 位作者 郑天 何芳 封志纯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7-370,共4页
收集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先证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法进行MLC1基因突变检测。患儿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巨颅,头颅MRI扫描显示弥漫性脑白质肿胀,伴双侧额顶部皮层下囊肿。基因测序结果... 收集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先证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法进行MLC1基因突变检测。患儿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巨颅,头颅MRI扫描显示弥漫性脑白质肿胀,伴双侧额顶部皮层下囊肿。基因测序结果发现患儿携带MLC1基因2个杂合突变:第3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217G>A(p.Gly73Arg)和第9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突变c.772-1G>C in IVS9-1。患儿的父母均为c.772-1G>C in IVS9-1杂合突变携带者,无临床症状。可推测患儿c.772-1G>C in IVS9-1突变来源于父母;c.217G>A(p.Gly73Arg)为新生突变,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 mlc1基因 突变 儿童
原文传递
一例巨颅伴皮层下海绵样囊肿性脑白质病患儿的MLC1基因突变分析
5
作者 陈小璐 曲海波 +1 位作者 喻韬 罗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6-319,共4页
目的探讨一例巨颅伴皮层下海绵样囊肿性脑白质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 calcysts,MLC)患儿临床特征与MLC1基因突变情况,为其家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收集患儿及其父母临床资料并提取外周血DNA,对MLC1... 目的探讨一例巨颅伴皮层下海绵样囊肿性脑白质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 calcysts,MLC)患儿临床特征与MLC1基因突变情况,为其家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收集患儿及其父母临床资料并提取外周血DNA,对MLC1基因编码区及侧翼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测序。结果患儿生后出现头围异常增大,运动认知落后,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弥漫异常信号,测序发现MLC1第2外显子c.177-c180delC纯合型缺失突变。患儿父母为相同位点杂合型突变、表型正常携带者。结论该MLC患儿存在MLC1基因纯合型突变,突变基因来源于父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病 mlc1基因 突变 巨颅
原文传递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基因突变导致星形胶质细胞肿胀与囊肿形成 被引量:1
6
作者 曹彬彬 王静敏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4-317,共4页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是MLC1或GlialCAM突变导致的主要以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为主的髓鞘变性疾病,特征为脑白质弥漫性肿胀与囊肿形成。MLC1/GlialCAM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可能参与星形胶质细胞胞膜水与离子的转运...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是MLC1或GlialCAM突变导致的主要以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为主的髓鞘变性疾病,特征为脑白质弥漫性肿胀与囊肿形成。MLC1/GlialCAM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可能参与星形胶质细胞胞膜水与离子的转运。GlialCAM蛋白可协助MLC1蛋白及ClC2通道在细胞胞膜定位。MLC1蛋白可能参与多种水与离子的转运,参与细胞体积调节。MLC1/GlialCAM突变后,可能会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内外水与离子稳态,导致细胞肿胀及囊肿的形成,最终发生ML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 mlc1基因 胶质细胞粘附分子基因 星形胶质细胞 水与离子稳态
下载PDF
大鼠烧伤后立即切痂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7
作者 闫柏刚 黄跃生 +1 位作者 杨宗城 李树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烧伤后即行切痂对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30%TBSAⅢ°烧伤大鼠伤后立即一次性切痂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未切痂组(n=50)和切痂组(n=50),于伤后1、3、6、12和24h检... 目的:探讨烧伤后即行切痂对心肌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30%TBSAⅢ°烧伤大鼠伤后立即一次性切痂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未切痂组(n=50)和切痂组(n=50),于伤后1、3、6、12和24h检测血浆肌球蛋白轻链1(MLC1)、血浆及心肌组织TNF等指标。结果:烧伤后6h血浆MLC1、TNF即显著升高,心肌组织中TNF也在伤后12h显著升高。未切痂组与切痂组比较,伤后1~6h未切痂组MLC1略低于切痂组,至伤后12h,未切痂组MLC1、TNF显著高于切痂组。MLC1与TNF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伤后即行一次性切痂可以降低血浆MLC1和TNF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心肌损伤 切痂 mlc1 心肌保护
下载PDF
某车用无刷无感直流电动水泵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3
8
作者 方胜利 罗涛 侯贸军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47-51,共5页
针对某车用无刷无感直流电动水泵的结构特点和控制要求,在分析当前常见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单片机S9S08DV16F1MLC和专用控制驱动器A4962的控制系统。给出了总体设计方案,分别对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并进行了... 针对某车用无刷无感直流电动水泵的结构特点和控制要求,在分析当前常见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单片机S9S08DV16F1MLC和专用控制驱动器A4962的控制系统。给出了总体设计方案,分别对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并进行了电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其表现出较好的静态和动态性能,可靠性高,完全满足车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刷无感直流电动水泵 控制系统 S9S08DV16F1MLC A4962
下载PDF
高精度电动车电池信号检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方胜利 罗涛 +1 位作者 梅建伟 罗敏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3-57,共5页
针对电动车在各复杂工况下满足电池信号高精度、实时、可靠检测的要求,在分析当前电池系统信号检测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程控增益调理电路、多通道同步采样电路和车用单片机S9S08DV16F1MLC的信号检测系统。首先给出了系统总体设计方... 针对电动车在各复杂工况下满足电池信号高精度、实时、可靠检测的要求,在分析当前电池系统信号检测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程控增益调理电路、多通道同步采样电路和车用单片机S9S08DV16F1MLC的信号检测系统。首先给出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然后设计了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最后通过实际电气测试证实其具有较高的精度及可靠性,完全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检测 信号检测系统 程控增益调理 同步采样 S9S08DV16F1MLC
下载PDF
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中年病例临床分析
10
作者 王凤羽 邹金龙 +3 位作者 尚俊奎 陈帅 夏明荣 张杰文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94-1298,共5页
MLC1基因突变导致的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OMIN:604004)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于婴幼儿期起病,成人病例临床特点报道少见。国内仅报道过成人病例1家系2例患者。现报道1例58岁女性MLC患者,临床表现为头围大,... MLC1基因突变导致的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MLC)(OMIN:604004)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于婴幼儿期起病,成人病例临床特点报道少见。国内仅报道过成人病例1家系2例患者。现报道1例58岁女性MLC患者,临床表现为头围大,反应迟钝,行走困难,发作性意识丧失。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MLC1基因c.920_943dup纯合重复突变,并进行了Sanger测序法的验证。本例患者的变异位点在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中未有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白质脑病 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 基因检测 插入突变 mlc1基因
原文传递
一个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层下囊肿家系的遗传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维青 谢建生 +3 位作者 韩春锡 徐志勇 耿茜 袁晖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6-619,共4页
目的对1个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层下囊肿(megalencephalicleukoencephalopathywithsubcorticalcysts,MI。c)家系进行遗传分析并对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应用PCR扩增MLCl基因的12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对产物直接进行测序以寻找致... 目的对1个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层下囊肿(megalencephalicleukoencephalopathywithsubcorticalcysts,MI。c)家系进行遗传分析并对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应用PCR扩增MLCl基因的12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对产物直接进行测序以寻找致病基因突变。选取1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作为连锁分析遗传标记,结合DNA测序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家系中患者MLCj基因检测到1个缺失突变C.177_178delG(P.Ser60AlafsX5)和一个剪切位点突变C.598—2A〉C,后者为一种新突变,国际上尚未见报道。胎儿继承了父源性C-77—178delG突变,但未继承母源性C.598—2A〉C突变,与家系内1名表型正常的成员基因型一致。连锁分析结果与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相符合。胎儿出生后表型正常,重新取材检测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结论发现了1种新的MLCI基因突变,为国内首次针对MLC家系开展的基因诊断,对于同类病例的遗传咨询、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层下囊肿 mlc1基因 基因突变 产前诊断 连锁分析
原文传递
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质下囊肿一家系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12
作者 朱彦丽 彭晓音 +2 位作者 王立文 仪晓立 杨健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263-1266,共4页
目的 分析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质下囊肿(MCL)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变异情况,探讨其遗传特点,为家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 收集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采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和Sanger测序技术进行M... 目的 分析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质下囊肿(MCL)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变异情况,探讨其遗传特点,为家庭提供遗传咨询.方法 收集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及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采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和Sanger测序技术进行MLC1基因变异检测.结果 1.临床特点:婴儿期头围异常增大为首发症状;运动发育落后,并于学龄前期运动能力倒退,运动障碍逐渐进展,最终瘫痪;幼儿期出现癫痫;病程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弥散异常信号,伴颞叶囊性变,随病程进展出现脑萎缩.2.基因分析结果:先证者及胞姐的MLC1基因同时存在c.368C〉T(p.Thr123Ile)与c.353C〉T(p.Thr118Met)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之父及胞姐携带c.368C〉T(p.Thr123Ile)、患儿母亲携带c.353C〉T(p.Thr118Met)杂合变异,均为临床表型正常的携带者.结论 MCL是婴幼儿运动发育落后的病因之一,常以头围增大为首发症状.MLC1基因c.368C〉T(p.Thr123Ile)变异为MLC致病突变,且可能是本病又一个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脑性白质脑病伴皮质下囊肿 mlc1基因 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