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P5/MOD3.3程序对非能动核电厂小破口失水事故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徐财红 史国宝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1-297,共7页
AP1000核电厂采用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来缓解小破口失水事故(SBLOCA),缓解事故的理念是流动冷却。RELAP5/MOD3.3程序适用于传统核电厂SBLOCA研究,对于非能动电厂SBLOCA研究的适用性需重新研究与评估。本工作基于非能动电厂小破口失水事... AP1000核电厂采用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来缓解小破口失水事故(SBLOCA),缓解事故的理念是流动冷却。RELAP5/MOD3.3程序适用于传统核电厂SBLOCA研究,对于非能动电厂SBLOCA研究的适用性需重新研究与评估。本工作基于非能动电厂小破口失水事故的分析,结合RELAP5/MOD3.3的结构与模型,对其进行评估和改进。为验证改进后的RELAP5/MOD3.3的适用性,以AP1000小破口失水事故的验证试验台架APEX-1000为模拟对象,分析模拟DBA-02、NRC-05事故工况。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RELAP5/MOD3.3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X-1000 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 RELAP5 mod3 3 小破口失水事故
下载PDF
LTE网络MOD3干扰问题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恒毅 刘芳 李瑶 《电脑知识与技术(过刊)》 2015年第12X期19-20,共2页
LTE网络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保证其高质量的运行是网络优化工作的重点内容。在目前我国同频组网的背景下,MOD3干扰的存在严重影响了LTE网络的运行质量。该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根据实际工程案例描述了分析解决... LTE网络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保证其高质量的运行是网络优化工作的重点内容。在目前我国同频组网的背景下,MOD3干扰的存在严重影响了LTE网络的运行质量。该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根据实际工程案例描述了分析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3 模3干扰 PCI LTE同频组网
下载PDF
LTE中MOD3干扰原理与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智 《中国新通信》 2017年第5期75-76,共2页
一、MOD3干扰的定义MOD3干扰也称模3干扰,是LTE系统内干扰的一种形式。要了解这种干扰的产生原理,就要从小区PCI入手。PCI全称Physical Cell Identifier,即物理小区标识,LTE中终端以此区分不同小区的无线信号。LTE系统提供504个PCI,和TD... 一、MOD3干扰的定义MOD3干扰也称模3干扰,是LTE系统内干扰的一种形式。要了解这种干扰的产生原理,就要从小区PCI入手。PCI全称Physical Cell Identifier,即物理小区标识,LTE中终端以此区分不同小区的无线信号。LTE系统提供504个PCI,和TD-SCDMA系统的128个扰码概念类似,网管配置时,为小区配置0~503之间的一个号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原理 IDENTIFIER LTE mod3 系统内干扰 扰码 物理层 信道质量 同步序列 天馈
下载PDF
基于RELAP5/MOD3变功率分布的提棒事故分析方法研究
4
作者 张勇 李松蔚 王玮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利用核设计给出的棒位-功率分布及RELAP5/MOD3程序的202表、205卡,得到了在RELAP5/MOD3程序计算过程中堆芯热构件中各轴向节点相对功率份额随棒位的变化关系,成功地在RELAP5/MOD3中实现了变功率分布分析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某反应堆的... 利用核设计给出的棒位-功率分布及RELAP5/MOD3程序的202表、205卡,得到了在RELAP5/MOD3程序计算过程中堆芯热构件中各轴向节点相对功率份额随棒位的变化关系,成功地在RELAP5/MOD3中实现了变功率分布分析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某反应堆的提棒事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该方法给出的燃料最高温度相对于固定功率分布方法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P5/mod3 变功率分布 提棒事故
原文传递
2000-2021年桂西南峰丛洼地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演变特征及其归因
5
作者 王栋华 田义超 +4 位作者 张强 张亚丽 林俊良 陶进 黄亮亮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6-348,共13页
监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机制,对于深入了解陆地碳循环机制和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MOD17A3数据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评估了2000−2021年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流域植被净初级... 监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机制,对于深入了解陆地碳循环机制和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MOD17A3数据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评估了2000−2021年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演变,并借助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方法、Hurst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区域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未来趋势、可持续性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1年研究区植被NPP均值为945.23 gC∙m^(−2)∙a^(−1),呈现出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3.5596 gC∙m^(−2)∙a^(−1)。喀斯特区域(4.5148 gC∙m^(−2)∙a^(−1))>研究区域(3.5596 gC∙m^(−2)∙a^(−1))>非喀斯特区域(2.7219 gC∙m^(−2)∙a^(−1));(2)植被NPP高值区域在防城港市周边,值皆大于1200 gC∙m^(−2)∙a^(−1);低值区散布于水文线附近;(3)Sen变化趋势显示,研究区22年间植被NPP增加区域面积(77.98%)显著大于减少区域面积(22.02%)。Hurst指数显示,区域植被NPP介于0~1之间,平均值为0.65,呈现出向负偏态分布;(4)土地利用/覆被、植被覆盖度与高程因子是本研究区植被NPP的显著控制因子,其次为坡度及土壤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MOD17A3 地理探测器 时空变化 桂西南峰丛洼地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Xinjiang,China
6
作者 ZHANG Mingyu CAO Yu +6 位作者 ZHANG Zhengyong ZHANG Xueying LIU Lin CHEN Hongjin GAO Yu YU Fengchen LIU Xiny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373-395,共23页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 directly affects the energy balance of terrestrial surface systems and impacts regional resources, ecosystem evolution, and ecosystem structures.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s locat...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 directly affects the energy balance of terrestrial surface systems and impacts regional resources, ecosystem evolution, and ecosystem structures.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is located at the arid Northwest China and is extremel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LST in this area and quantitatively measure the nature and intensity of the impacts of the major driving factors from a spatial perspective, as well as elucidat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MOD11C3 LST product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to conduct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determin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LST in Xinjiang from 2000 to 2020. We analyzed the driving mechanisms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LST in Xinjiang and the six geomorphic zones(the Altay Mountains, Junggar Basin, Tianshan Mountains, Tarim Basin, Turpan-Hami(Tuha) Basin, and Pakakuna Mountain Group) using geographical detector(Geodetector) an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 models. The warming rate of LST in Xinjiang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as 0.24℃/10a,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ST had obvious topographic imprints, with 87.20% of the warming zone located in the Gobi desert and areas with frequent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cooling zone mainly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The seasonal LST in Xinjiang was at a cooling rate of 0.09℃/10a in autumn, and showed a warming trend in other seasons.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latitude, wind speed, precipitatio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and sunshine duration in the single-factor and interactive detections were the key factors driving the LST changes. The direction and intensity of each major driving factor on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LST in the study area were heterogeneous. The negative feedback effect of DEM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LST was the strongest. Lower latitudes, lower vegetation coverage, lower levels of precipitation, and longer sunshine duration increased LST. Unused land was the main heat source landscape, water bod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heat sink landscape, grassland and forest land were th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 types with the most prominent heat sink effect,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geomorphic zones due to the influences of their vegetation types, climatic conditions, soil types,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findings will help to facilitate sustainable climate change management, analyze loc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patterns, and improve l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Xinjiang and other ari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MOD11C3 climate change geographical detector(Geodetector)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 source-sink effect XINJIANG
下载PDF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4/5G邻区规划优化方法
7
作者 郭晓光 李晓勇 +2 位作者 哈达 赵志强 王雪莲 《长江信息通信》 2023年第11期199-203,共5页
在当前4/5G多频多制式立体组网架构下,网内网间邻区数量达到千万级,做好4/5G邻区规划优化工作,保持数据和语音业务的连续性,实现4/5G网络间的驻留协同和覆盖协同,是当前提升用户感知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大数据的4/5G邻区规划优化方法采... 在当前4/5G多频多制式立体组网架构下,网内网间邻区数量达到千万级,做好4/5G邻区规划优化工作,保持数据和语音业务的连续性,实现4/5G网络间的驻留协同和覆盖协同,是当前提升用户感知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大数据的4/5G邻区规划优化方法采集4/5G工参、邻区配置、MRO(Measurement Report Original)等大数据源,依据邻区规划原则,启动方位角站间距、切换关联度、MRO关联度等多种先进算法,最终支撑4/5G邻区规划优化评估、工参校准、异常网络结构评估等上层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邻区规划优化 MRO数据 关联度算法 mod3干扰优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缘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以和田地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沈文婕 王双成 +6 位作者 刘溢 张晓凡 刘勤 郑天亮 杨晴雯 裴向军 李景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08-2115,共8页
【目的】研究干旱荒漠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揭示敏感区植被变化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7A3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2000—2020年和... 【目的】研究干旱荒漠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揭示敏感区植被变化驱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7A3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2000—2020年和田地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①2000—2020年和田地区植被NPP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空间上呈“条带”分布特征。②95.90%植被区域NPP变化斜率大于0,植被整体呈改善趋势;植被NPP波动程度较高,整体稳定性较低。③和田地区植被NPP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气温呈弱负相关的特征明显;67.51%植被区域NPP受非气候因素驱动;气候因素驱动中,降水对植被NPP的驱动作用强于气温。④和田地区整体呈裸地、灌丛减少,草地、永久性冰雪、耕地和水体增加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对植被NPP以促进作用为主;裸地转变为草地是近二十年来研究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方向,变化区域植被NPP多呈上升趋势。【结论】植被NPP变化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生态工程对植被的积极作用是和田地区植被NPP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气候变化 驱动因子 MOD17A3 和田地区
下载PDF
基于MOD17A3的京津冀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 被引量:5
9
作者 郭豪 袁金国 +3 位作者 王景芝 王晓昕 李艳翠 刘博涵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6-72,103,共8页
为研究京津冀植被NPP的时空变化,选用MOD17A3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京津冀地区2000—2019年植被NPP在20 a间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对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植被NPP主要集中在200~400 gC/(m^(2)... 为研究京津冀植被NPP的时空变化,选用MOD17A3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京津冀地区2000—2019年植被NPP在20 a间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对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植被NPP主要集中在200~400 gC/(m^(2)·a),2000—2019年京津冀植被NPP平均值和最大值在稳定的基础上缓慢上升,其中NPP最大值和平均值的峰值都出现在2016年,分别为908.40 gC/(m^(2)·a)和385.10 gC/(m^(2)·a);2000—2019年京津冀植被NPP增长的区域占整个研究区域的97.12%,NPP降低的区域多出现在城市周围;2000—2019年京津冀地区4种植被覆盖类型按NPP均值从小到大排列依次为:农田、灌丛、草地、森林;从稳定性上看,2000—2019年京津冀NPP的稳定性表现为高低波动并存,并以较低波动为主;京津冀地区NPP与年均气温呈低度相关性,与年降水呈高度相关性。研究成果可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修复及治理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演变 MOD17A3数据 一元线性回归 相关性分析 京津冀地区
下载PDF
基于Sen+Mann-Kendall陕西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欣毅 杨洁 +1 位作者 林良国 卫新东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7期62-66,共5页
研究长时段、多尺度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监测陕西省环境变化,保障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7A3H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以及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对陕西省2000—2019年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进... 研究长时段、多尺度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监测陕西省环境变化,保障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7A3H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以及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对陕西省2000—2019年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2010—2019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增长趋势,植被生长环境不断改善;空间上,自北向南,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低-高-低-高分布,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呈增-减-增-减分布,两者空间上具有一定互补性;Sen+Mann-Kendall方法对于异常值不敏感,对于数据分布无要求,可以广泛应用到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分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趋势分析 Sen趋势度估计法 MANN-KENDALL检验 MOD17A3H 陕西省
下载PDF
海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辛会超 张安兵 +1 位作者 王贺封 马鹏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265,共13页
为揭示海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时空异质性驱动机制,该文基于MOD17A3HGF数据集,综合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利用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相关分析、Hurst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分析2... 为揭示海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时空异质性驱动机制,该文基于MOD17A3HGF数据集,综合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利用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相关分析、Hurst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分析2000—2020年海河流域植被NPP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定量识别驱动因素及其影响力。结果表明:(1)时间上,2000—2020年海河流域植被NPP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为1.73 Tg C·a^(-1),年均NPP为326.75 g C·m^(-2)·a^(-1),其中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地和农用地的NPP多年均值分别为313.59、385.28、353.03、320.12、295.22 g C·m^(-2)·a^(-1)。(2)空间上,植被NPP高值区集中于西北部山区,低值区集中于东南部平原区;NPP整体情况稳定,变异系数均值为0.17;未来变化趋势呈反持续性,植被NPP可能下降。(3)植被NPP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降水为主要气象因素;NPP随着高程和坡度增加均呈“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耕地转草地使植被NPP增量最大,为732.22×10-3 Tg C。(4)2000—2020年期间,不同驱动因素影响力均值为0.2,排序依次为降水>高程>坡度>湿度>气温>日照时数>土地利用>风速。综上表明,研究期内海河流域植被NPP整体呈好转趋势;不同植被类型生产力存在差异,最强为阔叶林和灌丛;影响植被NPP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为降水、高程和坡度,人为因素的影响力低于自然因素。该研究结果为海河流域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MOD17A3HGF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海河流域
下载PDF
粤北山地城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韶关市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斌 徐尚昭 +2 位作者 周阳阳 徐锋良 王晨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62-66,71,共6页
[目的]探究粤北山地城市植被固碳能力与地形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方法]基于韶关市30 m DEM数据及2000—2015年MOD17A3H长时间序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采用差值法、变化率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近16年来韶关市NPP时空变化... [目的]探究粤北山地城市植被固碳能力与地形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方法]基于韶关市30 m DEM数据及2000—2015年MOD17A3H长时间序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采用差值法、变化率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近16年来韶关市NPP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5年韶关市NPP整体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高、东南和西北偏低的空间分布态势,其中翁源县植被NPP年均值最高,为658.71 g/(m^(2)·a),新丰县和南雄市次之,而乳源瑶族自治县NPP年均值最低,仅为507.47 g/(m^(2)·a)。16年间韶关市植被NPP年际均值在539.15~698.88 g/(m^(2)·a),其中,NPP在>500~600 g/(m^(2)·a)占比最高,为30.72%。2000—2015年韶关市植被NPP整体呈现增加态势。韶关市植被NPP均值随海拔和坡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态势,在高山(>1500 m)、垂直坡(>50°)区域范围到达最小值,分别为324.19、484.48 g/(m^(2)·a)。韶关市植被NPP在不同高程、坡度区域呈现出较大差异性,这表明NPP受到不同高程和坡度条件下的气温和降水等地理要素影响较为显著。[结论]该研究成果可为揭示丹霞山地城市生态系统植被固碳能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7A3H 植被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分布特征 粤北山地
下载PDF
吉林省植被NPP的动态演变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13
作者 刘山林 李春景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378-384,共7页
根据吉林省的MOD17A3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00—2021年吉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动态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并采用重标极差(R/S)分析方法预测了吉林省植被NPP的未来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在时间尺度... 根据吉林省的MOD17A3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00—2021年吉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动态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并采用重标极差(R/S)分析方法预测了吉林省植被NPP的未来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在时间尺度上,2000—2021年吉林省植被NPP的年际变化呈缓慢波动性增长趋势,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年均植被NPP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森林最高(626.95gC/(m^(2)·a)),裸地最低(170.85gC/(m^(2)·a));在空间格局上,植被NPP由吉林省西北部向东南部呈逐渐递增趋势,且整体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其中呈极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趋势的区域占吉林省总面积的45.41%;Hurst指数小于0.5的区域占吉林省总面积的61.15%,植被NPP的未来变化以反持续特征为主;植被NPP与太阳辐射、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大于其与温度的相关关系.该研究可为吉林省的生态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MOD17A3数据 动态演变 HURST指数 气候因子
下载PDF
CARR热工水力与安全分析程序TSACC的开发与验证 被引量:2
14
作者 田文喜 秋穗正 +3 位作者 苏光辉 贾斗南 刘兴民 张建伟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4,共5页
针对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的具体结构和运行特点,利用Fortran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了CARR热工水力安全分析程序TSACC(Thermal-hydraulic and Safety Analysis Code for CARR)。TSACC完全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便于二次开发,可应用于多种事故... 针对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的具体结构和运行特点,利用Fortran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了CARR热工水力安全分析程序TSACC(Thermal-hydraulic and Safety Analysis Code for CARR)。TSACC完全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便于二次开发,可应用于多种事故工况及其他堆型的分析计算。基于程序验证的基本思想,分别利用TSACC和商用程序RELAP5/Mod3对CARR丧失厂外电源事故工况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堆芯平均通道以及最热通道内冷却剂流量、温度和最小偏离泡核沸腾比(MDNBR)等参数的瞬态响应。将TSACC计算结果与RELAP5/Mod3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除冷却剂发生倒流前后二者计算结果相差较大外,总体吻合较好。局部值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两个程序在低流速区域选用的换热公式不同。程序验证结果表明了TSACC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R 热工水力 安全分析 程序验证 丧失厂外电源事故 RELAP5/mod3 TSACC
下载PDF
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往锁 曹夏昕 曹建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9-415,共7页
以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CPR1000为研究对象,在其蒸汽发生器二次侧设计了一套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HRS),该系统采用在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建立自然循环的方式间接带走堆芯余热,确保事故条件下堆芯安全。用RELAP5/MOD3.2程序对系统进行了... 以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CPR1000为研究对象,在其蒸汽发生器二次侧设计了一套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HRS),该系统采用在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建立自然循环的方式间接带走堆芯余热,确保事故条件下堆芯安全。用RELAP5/MOD3.2程序对系统进行了合理的简化并建模,在全场断电(SBO)事故条件下模拟了PRHRS的瞬态响应过程,并对高位水箱的容积、PRHRS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冷热中心高度差以及PRHRS的投入时间等影响PRHRS工作特性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增加高位水箱的容积和增大换热面积均有助于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带走一回路的堆芯余热;降低冷热中心高度差对PRHRS的自然循环能力影响不大;余热排出系统投入时间越早,蒸汽发生器二次侧水位越高,越有利于一次侧余热的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R1000 非能动余热排除系统 RELAP5 mod3 2 全厂断电 敏感性
下载PDF
SGTR事故二次侧安全阀卡开后的降温降压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詹文辉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8-100,共3页
为完善恰希玛核电厂二期工程的概率安全分析模型,在建立事件树模型时需结合电厂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热工水力计算分析,以确定事件树的成功准则要求,并确定操纵员干预事故的允许时间要求。本文应用热工水力系统分析程序RELAP5/MOD3模拟... 为完善恰希玛核电厂二期工程的概率安全分析模型,在建立事件树模型时需结合电厂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热工水力计算分析,以确定事件树的成功准则要求,并确定操纵员干预事故的允许时间要求。本文应用热工水力系统分析程序RELAP5/MOD3模拟分析论证了在SGTR事故二次侧安全阀卡开、辅助给水系统失效且仅一台高压安注有效工况下,如果操纵员在安注信号触发150min后采取相应措施实施反应堆冷却剂系统降温降压操作的事故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破损SG一、二次侧压力平衡在一个大气压,终止破口流量的过程中,反应堆堆芯被冷却剂有效淹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GTR RELAP5/mod3程序 降温降压 卡开
下载PDF
基于二回路的非能动排热系统的设计与MFLB条件下的验证
17
作者 张往锁 曹夏昕 +1 位作者 曹建华 李常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34-1439,共6页
以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CPR1000为研究对象,在其蒸汽发生器(SG)二次侧设计了1套非能动排热系统。为验证该系统在主给水管道破裂(MFLB)事故下的热量排出能力,采用RELAP5/MOD3.2程序对系统进行合理的简化并建模。结果表明:MFLB事故发生... 以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CPR1000为研究对象,在其蒸汽发生器(SG)二次侧设计了1套非能动排热系统。为验证该系统在主给水管道破裂(MFLB)事故下的热量排出能力,采用RELAP5/MOD3.2程序对系统进行合理的简化并建模。结果表明:MFLB事故发生后,系统内可迅速建立起自然循环流动;该系统的及时投入可使一回路温度和压力的上升得到有效缓解,在隔离受影响的SG之前,一回路未出现整体沸腾,稳压器未满溢,保证了堆芯和一回路冷却剂系统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R1000 非能动排热系统 RELAP5 mod3 2 主给水管道破裂
下载PDF
低压自然循环间歇泉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与RELAP5程序验证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晓桐 曹夏昕 +2 位作者 丁铭 高力 郑云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06-1410,共5页
对低压条件下自然循环回路内的两相间歇泉流动不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对RELAP5/MOD3.2程序计算低压自然循环间歇泉流动不稳定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低压条件下,间歇泉流动不稳定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驱动压头... 对低压条件下自然循环回路内的两相间歇泉流动不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对RELAP5/MOD3.2程序计算低压自然循环间歇泉流动不稳定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低压条件下,间歇泉流动不稳定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驱动压头的周期性变化,与加热段内气液两相流动的形成-消失周期密切相关。下降段内流体温度越高,波动周期越短。实验数据与RELAP5/MOD3.2程序模拟计算结果符合较好,说明RELAP5/MOD3.2程序对模拟计算低压条件下自然循环间歇泉流动不定稳性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间歇泉 不稳定性 RELAP5 mod3 2 验证
下载PDF
49-2游泳池式反应堆全场断电事故与自然循环能力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园园 刘天才 孙微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9期290-294,共5页
在全场断电事故下,采用RELAP5/MOD3.3程序对49-2游泳池式反应堆系统热工水力参数瞬态特性进行计算分析,验证反应堆利用自然循环和自身负反应性对事故的缓解能力,并简要讨论了堆芯通道和主泵惰转对事故后果及进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 在全场断电事故下,采用RELAP5/MOD3.3程序对49-2游泳池式反应堆系统热工水力参数瞬态特性进行计算分析,验证反应堆利用自然循环和自身负反应性对事故的缓解能力,并简要讨论了堆芯通道和主泵惰转对事故后果及进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49-2反应堆发生全场断电事故且紧急停堆系统失效后,反应堆可依靠自身的负反应性使反应堆处于停堆状态,并能形成稳定的自然循环,导出堆芯余热,验证了49-2反应堆在全场断电超设计基准事故中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P5 mod3 3 游泳池式反应堆 全场断电 自然循环
下载PDF
可推出3-NZF的平方图
20
作者 余春刚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7-11,共5页
已知G2=G∪{uv dG(u,v)=2,u,v∈V(G)},如果定义算法,1)令G2=G0,2)Gk=Gk-1\{uv},dG(u,v)=2,这样就可以得到边数更少的图G。考虑G2推出3-NZF但∈τ1,3且|V(G)|+|E(G)|的极小反例,以及Gτ1,3但G2不推出3-NZF且满足1.|E(G)|-|V(G)|尽可能小... 已知G2=G∪{uv dG(u,v)=2,u,v∈V(G)},如果定义算法,1)令G2=G0,2)Gk=Gk-1\{uv},dG(u,v)=2,这样就可以得到边数更少的图G。考虑G2推出3-NZF但∈τ1,3且|V(G)|+|E(G)|的极小反例,以及Gτ1,3但G2不推出3-NZF且满足1.|E(G)|-|V(G)|尽可能小,2.在1)成立的条件下,|E(G)|尽可能小的反例,于是有结论:G2推出3-NZF,当且仅当Gτ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ZF τ1 3 mod3-Direction k-flow τ1 3 G*e0 Modk-flow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