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06月到2024年02月96例阴道超声筛查发现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分别进行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不同...目的分析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06月到2024年02月96例阴道超声筛查发现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分别进行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不同MRI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根据本组患者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比较两组ADC值、强化峰值、峰值时间、流出分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组96例患者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38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58例,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提示子宫内膜癌36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60例,漏诊3例、误诊1例;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提示子宫内膜癌38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58例,漏诊4例、误诊4例;两种方法在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的、阴性预测值相比,差异无意义(P>0.05);MRI扩散加权成像的阳性预测值高于MRI动态增强扫描,差异有意义(P<0.05);良性组与恶性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峰值信号强度、最大相对强化度、峰值时间等指标相比,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内膜病变中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通过观察子宫内膜病变的ADC值、峰值信号强度、最大相对强化度、峰值时间等指标,辅助子宫内膜病变的鉴别诊断,可推广使用。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3.0 T MRI检查在肝硬化再生性结节(RN)、异型增生性结节(DN)和小肝癌(SHC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69例RN、DN及SHCC患者的3.0 T MRI平扫及容积采集技术(LAVA)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特点。结果 RN主...目的评价3.0 T MRI检查在肝硬化再生性结节(RN)、异型增生性结节(DN)和小肝癌(SHC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69例RN、DN及SHCC患者的3.0 T MRI平扫及容积采集技术(LAVA)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特点。结果 RN主要表现为T2WI低信号,动态增强方式呈"缓慢上升型";DN主要表现为T2WI高、低信号,信号较均匀结节的动态方式以"速升缓降型"为主,可有"结中结"(特征表现);SHCC主要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态增强方式为"速升速降型"。结论肝硬化结节及小肝癌在3.0 T MRI上各有较为典型的表现,临床可据此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对其他强化类型的肝脏病灶应结合肿瘤血管的扭曲增粗及包膜等表现排除SHCC。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0 T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TIA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3.0 T HR-MRI检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目的分析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0 T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TIA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3.0 T HR-MRI检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和厚度,并根据斑块稳定性将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n=38)和斑块不稳定组(n=42),比较两组患者TIA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持续时间,门诊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或TIA再发时间、TIA再发次数及脑梗死例数。结果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容易在背侧壁形成,斑块厚度以0.5~1.5mm为主;斑块不稳定组患者TIA发作次数显著多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TIA发作持续时间显著长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随访1年发现,斑块不稳定组患者脑梗死或TIA再次发作时间显著短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TIA发作次数、脑梗死例数高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结论3.0 T HR-MRI能够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等情况,并对斑块进行定性分析,进一步预测TIA病情发展,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提供更多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06月到2024年02月96例阴道超声筛查发现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分别进行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不同MRI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根据本组患者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比较两组ADC值、强化峰值、峰值时间、流出分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组96例患者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38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58例,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提示子宫内膜癌36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60例,漏诊3例、误诊1例;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提示子宫内膜癌38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58例,漏诊4例、误诊4例;两种方法在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的、阴性预测值相比,差异无意义(P>0.05);MRI扩散加权成像的阳性预测值高于MRI动态增强扫描,差异有意义(P<0.05);良性组与恶性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峰值信号强度、最大相对强化度、峰值时间等指标相比,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3.0 T MRI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子宫内膜病变中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通过观察子宫内膜病变的ADC值、峰值信号强度、最大相对强化度、峰值时间等指标,辅助子宫内膜病变的鉴别诊断,可推广使用。
文摘目的评价3.0 T MRI检查在肝硬化再生性结节(RN)、异型增生性结节(DN)和小肝癌(SHC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69例RN、DN及SHCC患者的3.0 T MRI平扫及容积采集技术(LAVA)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特点。结果 RN主要表现为T2WI低信号,动态增强方式呈"缓慢上升型";DN主要表现为T2WI高、低信号,信号较均匀结节的动态方式以"速升缓降型"为主,可有"结中结"(特征表现);SHCC主要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态增强方式为"速升速降型"。结论肝硬化结节及小肝癌在3.0 T MRI上各有较为典型的表现,临床可据此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对其他强化类型的肝脏病灶应结合肿瘤血管的扭曲增粗及包膜等表现排除SHCC。
文摘目的分析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0 T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TIA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3.0 T HR-MRI检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和厚度,并根据斑块稳定性将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n=38)和斑块不稳定组(n=42),比较两组患者TIA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持续时间,门诊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或TIA再发时间、TIA再发次数及脑梗死例数。结果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容易在背侧壁形成,斑块厚度以0.5~1.5mm为主;斑块不稳定组患者TIA发作次数显著多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TIA发作持续时间显著长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随访1年发现,斑块不稳定组患者脑梗死或TIA再次发作时间显著短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TIA发作次数、脑梗死例数高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结论3.0 T HR-MRI能够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等情况,并对斑块进行定性分析,进一步预测TIA病情发展,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提供更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