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线平片、螺旋CT、MRI检查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作用(附89例分析) 被引量:45
1
作者 米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年第6期62-64,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X线平片、螺旋CT、MRI检查技术的在脊椎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9例脊椎骨折的X线平片、螺旋CT、MRI影像学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89例椎体骨折病例的均有脊柱曲度改变,X线平片、螺旋CT及MRI均能... 目的分析比较X线平片、螺旋CT、MRI检查技术的在脊椎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9例脊椎骨折的X线平片、螺旋CT、MRI影像学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89例椎体骨折病例的均有脊柱曲度改变,X线平片、螺旋CT及MRI均能全部显示;对椎体骨折线、椎弓骨折的显示,CT轴位图像结合MPR及3D重建、X线平片和MRI的显示率分别为71%、32%、63%,CT优于X线平片和MRI;MRI显示脊髓损伤、韧带损伤、椎体骨髓挫伤(83%)比螺旋CT(68%)具有优势。结论 X线平片是急性脊柱骨折的基础检查方法;螺旋CT的横轴位、多平面重建及3D联合运用能明确损伤部位、程度,立体直观,有利于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MRI对于脊髓损伤的改变和骨挫伤的显示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骨折 x线摄影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及MRI临床表现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艳 王忱 曹志刚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9期113-115,共3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X线、CT及MRI的临床表现,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对多发性脊髓瘤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多发性脊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和临床确诊为多发性脊髓...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X线、CT及MRI的临床表现,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对多发性脊髓瘤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多发性脊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和临床确诊为多发性脊髓瘤,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探讨多发性骨髓瘤X线、CT及MRI的临床表现。结果 24例联合X线、CT及MRI三种方式检查的患者其诊断正确率为100%,而X线诊断的正确率要低于CT及MRI的诊断正确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与MRI两者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X线、CT及MRI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的分辨率比较高,可以对患者的全身骨骼进行综合评估,而CT及MRI对病变组织及肿块的敏感性高于X线,可以作为X线的补充,X线、CT及MRI综合利用,共同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可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多发性骨髓瘤
下载PDF
X线、CT和MRI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对比 被引量:13
3
作者 高镇伟 杨少民 方卫华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5期45-47,共3页
目的:X线、CT和MRI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并最终确诊的71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患者,均行X线、CT、MRI检查,评估检查结果并对... 目的:X线、CT和MRI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并最终确诊的71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患者,均行X线、CT、MRI检查,评估检查结果并对比。结果:对比3种检查结果显示,MRI对关节面侵蚀检出率69例(97.18%)、关节面骨质囊变检出率70例(98.59%)明显高于CT检出率57例(80.28%)、48例(67.61%)与X线检出率45例(63.38%)、21例(29.58%),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624、74.838,P <0.05);此外三组检查方式对关节面下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宽检出率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19、0.378,P> 0.05);X线、CT、MRI对关节间质狭窄、关节软骨肿胀检出率结果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779、8.176,P <0.05)。X线诊断率46例(64.79%)、CT诊断率58例(81.69%)、MRI诊断率70例(98.59%),其中以MRI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与CT诊断率,三者比较有意义,(χ^2=27.119,P <0.05)。结论:X线、CT、MRI检查手段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均有指导意义,其中MRI诊断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x线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 诊断
下载PDF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MRI影像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曹德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21期43-45,共3页
目的研究X线、CT和MRI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T、MRI和X线检查,收集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等。结果三种影像学方法... 目的研究X线、CT和MRI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T、MRI和X线检查,收集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等。结果三种影像学方法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符合率X线<CT<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期的诊断符合率方面:Ⅱ期和Ⅲ期的诊断符合率三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诊断符合率,X线<CT<MRI,P<0.05。结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诊断检出率高,有助于早期发现股骨头病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影像学诊断 x线 CT mri 诊断符合率
下载PDF
肺炎性假瘤的X线、CT和MRI诊断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曾令志 庄伟雄 +1 位作者 文海忠 郝敬军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26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X线、CT和MRI影像学对肺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8例肺炎性假瘤,回顾分析他们的X线、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表现。结果:①肿块多位于肺的外围,贴近胸膜,伴邻近胸膜增厚粘连,直径大小以3~5c... 目的:探讨X线、CT和MRI影像学对肺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8例肺炎性假瘤,回顾分析他们的X线、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表现。结果:①肿块多位于肺的外围,贴近胸膜,伴邻近胸膜增厚粘连,直径大小以3~5cm最多。较具特征性是肿物呈"桃尖征";②瘤体多数呈椭圆形或可呈楔形或方形,一侧边缘平直;③病灶密度均匀或欠均匀,边缘清楚;④病灶边缘粗长毛刺,病灶内可有低密度坏死区及小点状钙化灶;⑤MRISET1WI及T2WI像肿块可表现为较肌肉高信号或稍高信号,部分信号不均。诊断炎性假瘤24例,肺癌14例,结核球10例,诊断率为50%。结论:通过将X线、CT及MRI这3种检查手段相互结合,并紧密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性假瘤 肺疾病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及MRI临床表现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姚剑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19期38-39,共2页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及MRI临床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6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比较三种检验方式的检出率。结果:X线、CT及MRI联合检验的18例患者,诊断率为1...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及MRI临床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6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比较三种检验方式的检出率。结果:X线、CT及MRI联合检验的18例患者,诊断率为100%;X线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于MRI,差异产生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的检出率相比较未产生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较小。结论:在检查患者多发性骨髓瘤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X线、CT及MRI,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x线 CT mri 临床表现
下载PDF
MRI、CT与钼靶X射线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运用意义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田祥 王靖怡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23期24-25,共2页
目的:探讨MRI、CT与钼靶X射线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运用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疾病患者86例。结果:三种诊断方法诊断的病灶平均直径无明显差异(F=1.774,P>0.05);MRI诊断的良恶性乳腺疾病情况与病理诊断结果更符合... 目的:探讨MRI、CT与钼靶X射线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运用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疾病患者86例。结果:三种诊断方法诊断的病灶平均直径无明显差异(F=1.774,P>0.05);MRI诊断的良恶性乳腺疾病情况与病理诊断结果更符合。结论:乳腺疾病诊断中,MRI、CT与钼靶X射线均可以对乳腺疾病进行诊断,但是,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最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CT 钼靶x射线 乳腺疾病 诊断 分析
下载PDF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椎间隙前缘MRI异常信号分析
8
作者 孙驰 王洪立 +5 位作者 徐广宇 聂聪 夏新雷 马晓生 吕飞舟 姜建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7-425,共9页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椎间隙前缘MRI异常信号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2月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且伴单一椎间隙前缘T2加权像高信号患者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26~83...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椎间隙前缘MRI异常信号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2月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且伴单一椎间隙前缘T2加权像高信号患者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26~83岁(57.2±12.4岁)。根据对应区域T1加权像信号分为单高信号组(T2加权像高信号、T1加权像等/低信号)和双高信号组(T2、T1加权像均高信号)。收集两组病例一般资料,通过CT矢状位重建图像观察局部高密度灶及对应椎间盘和脊髓T2加权像信号变化,并对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及邻近节段对应区域进行CT值测量比较。结果:本研究中单高信号组27例,男20例、女7例,平均年龄52.7±10.4岁(26~71岁),受伤至影像学检查平均时间9.5±4.8d,致伤原因以交通伤(15/27,55.6%)最为常见;双高信号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62.6±12.7岁(32~83岁),受伤至影像学检查平均时间8.9±4.6d,致伤原因以交通伤(9/23,39.1%)和跌倒伤(7/23,30.4%)相对常见。双高信号组年龄显著大于单高信号组(P=0.004),两组受伤时间、椎间隙前缘异常信号分布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455;P=0.975)。两组局部高密度灶的出现率虽未达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2),但单高信号组的出现百分比(9/27,33.3%)明显低于双高信号组(14/23,60.9%)。单高信号组对应椎间盘异常高信号出现率为55.6%,远高于双高信号组的21.7%(P=0.031);对应层面脊髓异常高信号出现率两组分别为70.4%、30.4%,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5)。单高信号组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CT值为125±66HU,显著低于双高信号组的232±163HU(P=0.003);两组病例组内对比显示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CT值均显著大于邻近椎间隙前缘CT值(P=0.038;P<0.001);两组椎间隙前缘信号异常区域CT值与邻近椎间隙前缘CT值比值,单高信号组(1.3±0.7)显著低于双高信号组(2.7±2.7)(P=0.013)。结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椎间隙前缘异常信号在MRI上可以分为单高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T1加权像等/低信号)和双高信号(T2、T1加权像均高信号)改变。单高信号改变与椎间盘损伤、脊髓损伤更具相关性;而双高信号改变则提示局部存在以钙化为主的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Temporal Trends in Radiation Dose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9
作者 Paolo Marraccini Alessandro Mazzarisi +7 位作者 Clara Carpeggiani Mathis Schluter Marco Brambilla Massimiliano Bianchi Lorenzo Faggioni Giuseppe Coppini Carlo Bartolozzi Eugenio Picano 《Ope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4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Background: In 2010,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launched the “3A’s campaign”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primary cancer prevention. In 2011,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 recommended t... Background: In 2010,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launched the “3A’s campaign”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primary cancer prevention. In 2011,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 recommended the size specific dose estimate (SSDE). Objectives: To audit doses of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oronary CTA) in tertiary care referral center. Methods: We reviewed 998 consecutive Coronary CTA (from 2007 to 2012). Doses (CTDIvol mGy), DLP (mGy*cm), effective dose (DLP*0.014, mSv) were on-line archived. SSDE was estimated retrospectively. Appropriateness score was evaluated for exams performed from the 2010. Results: Overall median dose per Coronary CTA was 49.7 mGy for CTDIvol, 55.5 mGy for SSDE, 994.96 mGy*cm for DLP, 13.9 mSv for effective dose. Median DLP decreased over time (1452.94 in 2007, 1605.56 in 2008, 1113.49 in 2009, 759.99 in 2010, 448.61 in 2011 and 497.88 mGy*cm in 2012, p < 0.0001). SSDE was proportional to the size dependent factor (SDF);in patients with SDF > 1 (88%) CTDIvol underestimated SSDE (48.49 vs 57.19 mGy), whilst in patients with SDF < 1 (12%) CTDIvol overestimated SSDE (56.46 vs 50.3 mGy). Scans were appropriate in 58%, uncertain in 24%, and inappropriate in 18% of cases. Doses were similar in appropriate, uncertain or inappropriate examinations and in excellent-to-good (81%) vs. sufficient-to-poor (19%) image quality exams. Conclusions: Coronary CTA reference doses can be very misleading. SSDE can allow individual technique optimization. The dose is similar in appropriate and inappropriate examinations, and unrelated to image quality. The rate of inappropriate examinations is still too high even after dissemination of guidel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HEMIC Heart Disease x ray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CARDIOVASCULAR Imaging Radiation DOSING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结合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危险度分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德娟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57-59,共3页
文章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及MRI征象对其病理危险程度分级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MSCT及MRI表现,对肿瘤进行分析,了解其生长的部位和方式、形状、最大半径、是否有溃疡、实性成分密度... 文章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及MRI征象对其病理危险程度分级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MSCT及MRI表现,对肿瘤进行分析,了解其生长的部位和方式、形状、最大半径、是否有溃疡、实性成分密度、强化的方式和程度程度、MRI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病理危险程度分级之间关系。结果GISTs发生于胃部18例,小肠9例,结肠6例,大网膜及肠系膜5例,直肠1例,食管1例,小肠多发间质瘤(3处)1例。病理分级:极低危险度5例,低度危险16例,中危险度12例,高度危险7例。不同危险程度分级肿瘤的发生部位、肿瘤最大径、生长方式、实性成分密度、有无溃疡、形态是否规则、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性部分强化程度、强化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IST的MSCT及高场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与病理危险程度分级具有密切关系,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ri 危险度分级
下载PDF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Acute and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Determined by 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11
作者 杜志民 罗初凡 +5 位作者 胡承恒 李怡 伍贵富 李向民 冯君 马虹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02年第2期63-71,76,共10页
Objective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CAC) in acute and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utilizing 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Background Pathologic, angiographic, and intraco... Objective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CAC) in acute and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utilizing 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Background Pathologic, angiographic, and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studies revealed sharp differences in the plaque morphology between patients with acute versus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t patterns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 and in those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 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however, remains unclear.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sixty - four patients, including 67 with SAP, 94 with UAP and 103 with AMI were studied with 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analysis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and with 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for determin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CAC prevalence and calcium score were compared among three groups, and relation of CAC to the severity of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in the SAP and UAP patients was separately analyzed. Results Prevalence of CAC was 100 % in the SAP patient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87. 23 % in UAP patients and 86. 41 %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AMI ( P < 0. 05) . More patients and arteries in the SAP group had severe forms of calcium than those in the UAP and AMI group ( P < 0. 01), and the mean LN [CS + 1] (natural logarithm transformation of calcium score) of the SAP patients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UAP and AMI patients (P < 0.001). The distribution of vessels with various CAC by luminal stenosis was different between SAP and UAP patients. The average CAC extent of the infarct - related arteries was less severe than that of the noninfarct - related arteries. Conclusions U-tilizing 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we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exist different patterns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versus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 which may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differences observed in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development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lci-fication tomography/x - ray computed
下载PDF
CT与MRI在胆系结石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敏 龚洪翰 +3 位作者 肖香佐 王进华 何来昌 尹敬壁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7-400,共4页
目的 比较CT与MRI诊断胆系结石疾病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8例胆系结石患者进行CT与MRI检查 ,并与临床诊断或手术结果对照 ,其中胆囊结石 11例 ,胆管结石 8例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9例。CT采用常规 1次屏气螺旋扫描 ,MRI采用F... 目的 比较CT与MRI诊断胆系结石疾病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8例胆系结石患者进行CT与MRI检查 ,并与临床诊断或手术结果对照 ,其中胆囊结石 11例 ,胆管结石 8例 ,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9例。CT采用常规 1次屏气螺旋扫描 ,MRI采用FLASH、HASTE、TRUEFISP序列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MRCP)成像技术。结果2 8例中 ,CT检查明确诊断结石 16例 (准确性为 5 7.1% ) ,MRI检查明确诊断 2 7例 (准确性为 96 .4 % )。结论 CT与MRI对胆系结石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但MRI具有成像参数多、可多平面观察及可特殊成像 (MRCP)等特点 ,对胆系结石的诊断明显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mri 胆系结石 诊断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72
13
作者 肖湘生 吴华伟 +2 位作者 李惠民 刘士远 李成洲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 用CT、MRI评价肺癌胸膜凹陷间隙内容物的性质 ,并探讨CT、MRI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周围型肺癌 38例 ,影像、手术及大体病理均显示胸膜凹陷征。分别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MRI横断及冠状面T1WI、T2 WI及脂肪抑制成像。测量胸膜... 目的 用CT、MRI评价肺癌胸膜凹陷间隙内容物的性质 ,并探讨CT、MRI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周围型肺癌 38例 ,影像、手术及大体病理均显示胸膜凹陷征。分别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MRI横断及冠状面T1WI、T2 WI及脂肪抑制成像。测量胸膜凹陷间隙内容物的CT值 ,分析MRI信号特点 ,并与手术及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典型胸膜凹陷征 2 1例 ,凹陷间隙内CT值为 7.5 3± 6 .91HU ,符合水样密度。MRI上呈水样信号 ,脂肪抑制后T2 WI仍呈高信号 ;线状胸膜凹陷征 11例 ,仅 2例CT值示水样密度 ,MRT2 WI上 6例胸膜凹陷区见小三角形水样信号 ;叶间裂胸膜凹陷 4例 ,仅见于CT肺窗 ,局部无喇叭口状阴影形成 ,MRT2 WI上局部无水样信号改变 ;复合型胸膜凹陷 2例 ,其表现与以上所述相同。上述各型均于手术及大体病理显示脏层胸膜凹陷 ,局部胸膜光滑无增厚、无脂肪及软组织充填。CT、MRI对胸膜凹陷征内水的总显示率为 85 .3% ,与病理结果对照无显著差异 (χ2 =0 .2 0 6 ,P >0 .0 5 )。结论 CT及MRI进一步证实肺癌胸膜凹陷间隙内为水 ;CT及MRI基本能够反映胸膜凹陷的病理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病理对照 影像学表现 周围型肺癌 胸膜凹陷征
下载PDF
骨化性迷路炎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12
14
作者 曲永惠 满风媛 +3 位作者 鲜军舫 刘中林 杨本涛 王振常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目的 探讨骨化性迷路炎的HRCT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对 9例 14耳骨化性迷路炎进行回顾性分析 ,9例均行HRCT扫描 ,其中 6例行MRI检查。结果  14耳HRCT表现为迷路内部分或全部结构密度增高 ,其中13耳累及耳蜗 ,6耳累及半规管 ,9耳蜗... 目的 探讨骨化性迷路炎的HRCT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对 9例 14耳骨化性迷路炎进行回顾性分析 ,9例均行HRCT扫描 ,其中 6例行MRI检查。结果  14耳HRCT表现为迷路内部分或全部结构密度增高 ,其中13耳累及耳蜗 ,6耳累及半规管 ,9耳蜗窗区受累 ,4耳前庭窗受累 ,2耳前庭骨化 ,2耳耳蜗水管区骨质明显硬化。 6例 8耳MRI各序列表现为 4耳耳蜗膜迷路变形 ,4耳内耳膜迷路全部未显示 ;2例 2耳行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结论 HRCT和MRI相结合能够对骨化性迷路炎做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化性迷路炎 CT mri 磁共振成像 诊断 病因 病理
下载PDF
小肝癌的CT及MRI诊断价值 被引量:35
15
作者 于咏梅 宋岫峰 +2 位作者 金艳霞 李亚敏 张德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年第4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小肝细胞癌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9例41个小肝细胞癌在CT平扫、增强后的表现及MRI不同序列、Gd-DTPA增强后的信号特点。结果41个小肝癌CT表现为平扫时呈高、等、低密度。三期增强扫描示动脉期明显强... 目的探讨小肝细胞癌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9例41个小肝细胞癌在CT平扫、增强后的表现及MRI不同序列、Gd-DTPA增强后的信号特点。结果41个小肝癌CT表现为平扫时呈高、等、低密度。三期增强扫描示动脉期明显强化呈高密度,门脉期以低密度为主,有假包膜强化。41个小肝细胞癌中T1加权像表现为低、高、等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以低信号为主。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提高小肝癌检出率,而MRI具有多序列成像特点,可以通过不同的信号特征来反映结节性病变的组织成分。结合Gd-DTPA增强扫描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颅内占位性病变CT、MRI误诊教训及对策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振峰 张承惠 +6 位作者 吴沛宏 张伟章 阮超美 郑列 李家尧 伍尧泮 蔡培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0期948-950,共3页
目的 分析影像学误诊的颅内占位性病变CT、MRI表现 ,总结其误诊原因及经验教训。方法 手术 (活检 )病理或临床确诊的CT、MRI曾误诊的颅内占位性病变 61例 ,回顾性分析其征象表现并归纳出五类主要误诊原因。结果 CT、MRI总误诊率为 1 ... 目的 分析影像学误诊的颅内占位性病变CT、MRI表现 ,总结其误诊原因及经验教训。方法 手术 (活检 )病理或临床确诊的CT、MRI曾误诊的颅内占位性病变 61例 ,回顾性分析其征象表现并归纳出五类主要误诊原因。结果 CT、MRI总误诊率为 1 2 .2 %。①部位误导者 49例次 ;②“典型”征误导者 9例次 ;③征象不典型致误者 3 2例次 ;④少见病致误者 2 4例次 ;⑤思维片面致误者 2 5例次。结论 从两个方面降低误诊率 :①认真琢磨基本功 ,不断积累病例诊断正反两方面经验 ,提高发现病变和分析鉴别诊断的能力 ;②影像观察分析要密切结合临床资料 ,注意形态与功能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性病变 磁共振成像 误诊 CT 诊断
下载PDF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DSA诊断 被引量:7
17
作者 靳松 戴伟英 +4 位作者 闫世鑫 高满 张蕾莉 刘梅丽 崔世民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0-343,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 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2 5~ 6 9岁。 11例均行CT扫描 ,7例行MRI检查 ,7例行DS...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 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2 5~ 6 9岁。 11例均行CT扫描 ,7例行MRI检查 ,7例行DSA检查。结果 CT平扫 ,6例为高密度 ,5例为不均匀混杂密度 ;增强后 ,病变的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周边强化。 7例MRI检查 ,在T1WI上 ,3例为等信号 ,4例为略高混杂信号 ;T2 WI上 ,4例为混杂信号 ,3例为等信号 ;增强后 ,肿瘤明显强化。DSA表现为排列粗细不均、弯曲变形的动脉 ,并在静脉期可见明显“肿瘤染色”。结论 在CT、MRI、DSA上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不具备特征性影像表现 ,联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学表现 HPC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下载PDF
CT与MRI图像融合技术在颅颌面部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凯 余立锋 +2 位作者 邱本胜 熊春阳 王卫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1-253,共3页
采用基于轮廓特征的奇异值分解 迭代最近点的配准方法和基于小波金字塔分解的融合方法进行颅颌面CT MRI医学图像的融合。结果显示 ,该融合操作简便快捷、图像满意、可靠性好 ,获得了颅颌面的CT和MRI的融合图像。提示在临床实践中颅颌面... 采用基于轮廓特征的奇异值分解 迭代最近点的配准方法和基于小波金字塔分解的融合方法进行颅颌面CT MRI医学图像的融合。结果显示 ,该融合操作简便快捷、图像满意、可靠性好 ,获得了颅颌面的CT和MRI的融合图像。提示在临床实践中颅颌面CT MRI医学图像的融合是可行的 ,可以从解剖结构复杂的颅颌面部图像信息中获得有利于诊断和治疗分析的图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配准 闪光融合 颅颌面部 医学图像处理
下载PDF
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CT及MRI表现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本涛 王振常 +6 位作者 鲜军舫 田其昌 兰宝森 徐爱德 徐德永 刘吉华 丛德宽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908-911,共4页
目的 探讨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 12例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均行CT扫描 ,其中 6例行MRI检查。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眼。常见部位为眼眶外上壁、上壁及外壁。HRCT... 目的 探讨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 12例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均行CT扫描 ,其中 6例行MRI检查。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眼。常见部位为眼眶外上壁、上壁及外壁。HRCT表现均呈溶骨性破坏 ,边界清楚但无硬化 ,伴大的软组织肿块 ;MRI表现T1WI均呈低信号 (与脑实质比较 ,以下同 ) ,T2 WI呈等或高信号。CT及MRI显示病变中~重度强化。结论 HRCT可清楚显示眼眶郎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骨质改变 ,能帮助临床诊断 ;MRI可准确判断病变范围 ;两者结合在本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生症 眼眶 磁共振成像 诊断 CT
下载PDF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被引量:17
20
作者 田昭俭 杨新国 +1 位作者 姜法伟 庞闽厦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4-276,共3页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 (CA)的CT和MRI表现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 1 4例。 1 2例行CT平扫 , 1 0例行CT增强扫描 ; 1 0例行MRI检查 , 6例行Gd DTPA增强扫描 ; ...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 (CA)的CT和MRI表现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 1 4例。 1 2例行CT平扫 , 1 0例行CT增强扫描 ; 1 0例行MRI检查 , 6例行Gd DTPA增强扫描 ; 9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 ,以单发病灶多见。 1 2例CT平扫发现 1 6个病灶 ,全部病灶均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 , 7个病灶可见钙化 ; 1 0例CT增强扫描发现病灶 1 4个 , 9个病灶无强化 , 5个病灶呈轻度强化。 1 0例MRI检查发现 1 3个病灶 , 3个在T1 WI上呈等信号 , 1 0个为高信号 ;在T2 WI上全部病灶为高低混杂信号 ,其中 9个病灶周围伴有环形低信号 ,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 ,无占位效应。结论 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CT和MRI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且MRI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 CT mri 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