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潭-宕昌断裂新活动特征与岷县漳县MS6.6地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42
1
作者 何文贵 郑文俊 +4 位作者 王爱国 刘兴旺 张波 刘方斌 庞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1-760,共10页
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和漳县交界(34.5°N,104.2°E)发生了一次M_s6.6地震,震源深度20 km。截至7月29日8时,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共记录到余震1 034次,其中3.0级以上余震9次,包括5.0~5.9级1次,4.0~4.9级... 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和漳县交界(34.5°N,104.2°E)发生了一次M_s6.6地震,震源深度20 km。截至7月29日8时,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共记录到余震1 034次,其中3.0级以上余震9次,包括5.0~5.9级1次,4.0~4.9级1次,3.0~3.9级7次。其中最大余震为发生在7月22日9时12分的M_s5.6地震。地震造成95人死亡,1 366人受伤。震区地处青藏高原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黄土覆盖较厚,地形起伏较大,山坡陡峭,沟壑纵横,地震引发了黄土滑坡、崩塌和塌陷等次生灾害。另外,震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房屋结构差,土木结构房屋所占比例较高,抗震性能差,是这破坏较重的主要原因。受灾范围涉及定西市、白银市、天水市、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等6个市(州)13个县,面积约1万多km^2。甘肃天水、兰州、陇南、白银,陕西的宝鸡、汉中、成阳、西安及四川成都、绵阳等地都有震感。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组织地震现场考察队赶赴灾区,进行震情监测、烈度评定、震害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等工作,并于7月24日14时发布了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烈度图。本次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岷县梅川镇永光、永星村和禾驮乡的拉路村一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烈度长轴走向为北西向,与区域构造线相一致。本文归纳总结了岷县、漳县M_s6.6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分布、震害特征和发震构造背景等基本特征。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甘东南地区,该区是南北地震带与昆仑山—秦岭断裂带等活动构造交汇部分部位,也是北西西向的东昆仑断裂与西秦岭北缘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区。地震发生在靠近临潭—宕昌断裂一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通过极震区有一条断层,即禾驮乡断层为活动断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包括滑坡、地裂缝、地震陷坑和喷沙冒水等地表破坏现象沿断层成带状分布。在震源机制解方面,且震源机制解也与该断层相吻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给出节面Ⅱ走向为320°,与禾驮乡断层相一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给出的是301.3°,也基本与其吻合。两个单位所给出的滑动面倾向为51°和57.3°,皆为向北东倾,与禾驮乡断层倾向也相一致。另外发现安家山滑坡长约310 m,宽约30~35 m,沿断层谷地呈长舌形向北西做水平滑动,滑动面上擦痕侧俯角为12°~23°,主滑动面走向与断层走向相一致。说明禾驮乡断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该断层属于区域上临潭—宕昌断裂的次级断层,该断裂历史上在本区内曾发生过3次6级以上强震,近期又发生过2003年11月13日岷县5.2级地震和2004年9月7日岷县—卓尼5.0级地震。此次地震是临潭—宕昌断裂进一步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s6 6级地震 临潭—宕昌断裂 发震断层 禾驮乡断裂
下载PDF
2012年6月30日新源MS6.6地震前后北天山泥火山及温泉的水化学变化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志 杜建国 +7 位作者 周晓成 崔月菊 刘雷 李营 张文来 高小其 许秋龙 王海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7-107,共11页
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前后,新疆北天山地区的泥火山及温泉出现了明显的水化学异常。在地震前后4天内,采集了两批泥火山和温泉水样品,测定了泥火山和温泉水样的水化学参数。资料表明,泥火山喷溢水属于低温、弱碱性咸水或盐水... 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前后,新疆北天山地区的泥火山及温泉出现了明显的水化学异常。在地震前后4天内,采集了两批泥火山和温泉水样品,测定了泥火山和温泉水样的水化学参数。资料表明,泥火山喷溢水属于低温、弱碱性咸水或盐水,水化类型为ClNa,来源于储存在封闭构造中并与干旱海相、河-湖相沉围岩发生了漫长而复杂水-岩作用的大气降水。温泉水为中温、弱碱性SO4·Cl-Na型淡水,形成于地表水沿断裂深循环过程中的水岩作用。安集海泥火山出现同震喷溢,震后泥水温度(T)、总矿化度(TDS)、K+、Na+及Ca2+大幅上升;独山子、白杨沟及AM02泥火山为震前喷溢,独山子、白杨沟泥火山表现为T、TDS、EC、Na+、Cl-的升高和K+、Ca2+、Mg2+的降低;AM02泥火山K+、Mg2+明显降低,Ca2+上升达223%。震后沙湾25号泉T降低7℃,TDS、电导率(EC)、K+、Na+、Ca2+、Mg2+、Cl-及SO2-4升高。研究结果可用于北天山地区的地震趋势分析和改进利用各泥火山、温泉进行北天山地区地震活动性监测的水化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泥火山 温泉 2012年新源—和静ms6 6地震
下载PDF
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重灾区房屋类型与致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苏平 聂高众 +3 位作者 孙艳萍 陈晋 陈文凯 马小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1-789,共9页
地震造成人员死亡主要是由房屋毁坏和次生灾害引起的。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发生MS6.6地震,造成95人死亡、2014人受伤,灾区民房破坏严重,重灾区房屋毁坏比达36.59%;同时震前不断降雨和地震的耦合作用,诱发大量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地震造成人员死亡主要是由房屋毁坏和次生灾害引起的。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发生MS6.6地震,造成95人死亡、2014人受伤,灾区民房破坏严重,重灾区房屋毁坏比达36.59%;同时震前不断降雨和地震的耦合作用,诱发大量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本文通过对灾区不同类型结构房屋破坏情况、常驻人口、死亡人数、死亡地点及原因、地形地貌和地质灾害的调研,获得大量准确的基础资料;分析得到这次地震人员死亡特点和重灾区不同类型结构房屋的破坏比;利用重灾区9个行政村死亡人数和房屋毁坏比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得出房屋毁坏比与人员致死性关系,同时运用不同烈度区内房屋毁坏比数据和人口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此关系计算得到的总死亡人数比实际死亡人数多16人,总误差率为17.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6.6级地震 人员死亡 重灾区 房屋毁坏比 房屋致死关系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发震构造初步探讨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晓峰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7-661,共5页
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339°,倾角49°,滑动角111°:节面Ⅱ走向129°,倾角45°,滑动角68°,矩震级MW5.92,矩心震源深度约为9km... 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339°,倾角49°,滑动角111°:节面Ⅱ走向129°,倾角45°,滑动角68°,矩震级MW5.92,矩心震源深度约为9km,地震破裂类型为逆冲型地震。结合余震序列展布及震区的活动构造特征,判定发震断层面为节面I,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冷龙岭断裂
下载PDF
Analysis of Abn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rustal Deformation before the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by GPS Continuous Data 被引量:2
5
作者 Ma Haiping Feng Jiangang +1 位作者 Guo Peng Shi Xuelu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2期234-238,共5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deformation around the epicenter before the 2016 M_S6. 4 Menyuan earthquake,the GPS continuous stations of the period from 2010 to 2016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o... 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deformation around the epicenter before the 2016 M_S6. 4 Menyuan earthquake,the GPS continuous stations of the period from 2010 to 2016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monitoring network in Chinese Mainland.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ust before the earthquake were discussed through inter-station baseline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the strain time series analysis in the epicentral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rend turn of the baseline movement state around the epicenter region occurred after 2014,and the movement after 2014 reflects an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 of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During this period,the stress field energy was in a certain accumulation stat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14,the EW-component linear strain and surface strain rate weakened gradually before the earthquake. It shows that there was an obvious deformation deficit at the epicentral area in the past two years,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region accumulated a high degree of strain energy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refore,there was a significant background change in the area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provide basic research data for understanding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this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地震前 GPS 异常特征 数据区域 时间序列分析 运动趋势 环境监测网
下载PDF
Study on Focal Mechanism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2013 Zogang-Markam Ms6. 1 Earthquake Sequence 被引量:1
6
作者 He Chang Zhu H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1期13-21,共9页
The M_S6. 1 earthquake was a foreshock-mainshock-aftershock type which occurred in the boundary region between Zogang and Markam counties on August 12,2013. Within 9hours before the main shock seven earthquakes of gre... The M_S6. 1 earthquake was a foreshock-mainshock-aftershock type which occurred in the boundary region between Zogang and Markam counties on August 12,2013. Within 9hours before the main shock seven earthquakes of greater than M_L2. 0 occurred,with a maximum of M_L4. 7. In this paper,the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Zogang-Markam M_S6. 1 earthquake sequence is studied by calculating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body wave spectral amplitudes,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spectral amplitude of foreshocks present high value fluctuation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 86,which shows that the focal mechanism of foreshocks are similar;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spectral amplitude of aftershocks present low value,which shows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a large earthquake is not high after a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特征 相关系数 振幅谱 芒康县 平均值 大地震
下载PDF
FG5/240绝对重力仪记录的日本Ms6.0地震同震效应
7
作者 纪立东 张权 +1 位作者 李建国 夏晨 《北京测绘》 2013年第5期92-94,共3页
介绍了FG5/240绝对重力仪在上海基准站观测的同时,记录到的日本Ms6.0地震同震重力变化,并对地震期间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绝对重力测量 FG5绝对重力仪 ms6 0地震 同震响应
下载PDF
一个新的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ms6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8
作者 王兴荣 张彦军 +2 位作者 涂奇奇 龚佃明 邱法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77-2087,共11页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功能机理研究,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玉米雄花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的认识,而且能够有效推动雄性不育技术体系的发展及在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中的运用。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Mo17为野生型背景材料,经EMS诱变...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功能机理研究,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玉米雄花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的认识,而且能够有效推动雄性不育技术体系的发展及在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中的运用。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Mo17为野生型背景材料,经EMS诱变获得了一个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命名为ms6(malesterile6)。表型鉴定结果表明,ms6突变体植株能够正常抽雄,但雄花颖壳不能正常开裂和散粉,花粉粒干瘪,表现为无花粉型不育。同时,ms6与Mo17野生型(wildtype,WT)在株型、穗部性状以及籽粒粒形等相关性状上无显著差异,说明该基因突变后,仅影响植株的育性,而不影响其他农艺性状。细胞学观察显示,ms6不育突变体的小孢子发育晚期出现异常,表现为绒毡层细胞提前降解,小孢子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并逐渐裂解。扫描电镜观察表明,ms6花药外壁皱缩,内壁无完整的花粉粒,无乌氏小体的存在。遗传学分析表明,ms6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ms6×B73 F2遗传定位群体,利用全基因组约200对多态性SSR分子标记,结合表型与基因型连锁分析,将ms6初定位于玉米6号染色体C6-19与C6-30两个标记之间,进一步利用区间内10对新开发的多态性标记,最终将ms6定位在分子标记M13~M14之间约480kb的区间范围内。转录组测序结合qRT-PCR试验验证结果,初步将Zm00001d035201确定为ms6的关键候选基因。Zm00001d035201基因编码一个酸性核糖体蛋白。本研究结果为ms6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ms6作为一个新的核不育突变体也为将来玉米新型核不育基因的生产应用提供了重要材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性不育 ms6 基因定位 候选基因鉴定
下载PDF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几次Ms6级地震前Ms4级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
9
作者 薛丁 《高原地震》 2013年第1期10-14,共5页
简要地分析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断陷盆地构造和历史地震分布特征,界定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范围,以此范围选取了Ms4级地震资料。对比研宄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几次Ms6级震例前Ms4级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显... 简要地分析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断陷盆地构造和历史地震分布特征,界定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范围,以此范围选取了Ms4级地震资料。对比研宄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几次Ms6级震例前Ms4级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显示:Ms4级地震活动在6级地震前时间上出现活跃—平静—打破平静的异常特征,空间上6级地震发生在4级地震活跃地区或4级地震的平静地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几次Ms6级震例前Ms4级地震显著活跃的震兆意义和需讨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 周缘范围界定 ms6级地震 Ms4级地震 震兆意义
下载PDF
Activity of the Lenglongling fault system and seismotectonics of the 2016 MS6.4 Menyuan earthquake 被引量:15
10
作者 GUO Peng HAN ZhuJun +3 位作者 AN YanFen JIANG WenLiang MAO ZeBin FENG W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929-942,共14页
The MS6.4 Menyu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Lenglongling fault(LLLF) in the mid-western of the Qilian-Haiyuan fault zone on January 21, 2016.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was distant from the Minle-D... The MS6.4 Menyu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Lenglongling fault(LLLF) in the mid-western of the Qilian-Haiyuan fault zone on January 21, 2016.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was distant from the Minle-Damaying and Huangcheng-Shuangta faults, eastern of the Northern Qilian Shan fault zone. A near northwest-striking rupture plane intersects the two faults at a certain angle.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shows that this was a thrust-type earthquake,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the strike-slip movement with a thrust component of the LLLF. Field geological mapping, tectonic geomorphology analysis, trench excavation and 14 C dating reveal that(1) the LLLF has been obviously active since the Holocene, and may behave with characteristic slip behavior and produce M_W7.3–7.5 earthquakes;(2) the LLLF appears as a flower structure in terms of structure style, and dips NNE at a steep angle; and(3) the most recent earthquake event occurred after 1815–1065 a BP. An associated fault, the Northern Lenglongling fault(NLLLF), is located at the northwestern end of the LLLF. Consequently, the NLLLF was continually subject to tectonic pushing effects from the left-lateral shear at the end of the LLLF, and, accordingly, it bent and rotated outward tectonically.Subsequently, the fault deviated from the dominant rupture azimuth and activity weakened. In the late Quaternary, it behaved as a thrust fault with no obvious deformation at the surface. This is indicated by the arc shape, with a micro-protrusion northeastward,and no geologic or geomorphic signs of surface rupturing since the late Quaternary. However, such faults could still rupture at depth, producing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The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properties of the NLLLF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ccurrence and kinematic properties of nodal plane 2, and with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ftershocks and seismic intensity. Therefore, the NLLLF is a more suitable seismogenic structure for the MS 6.4 Menyuan earthquake. In addition, the thrust movement of the NLLLF accommodates subsequent movement of the LLLF. Dur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NLLLF,the LLLF and the NLLLF have affected the local topography through tectonic upl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貌分析 地震活动 断裂体系 野外地质填图 逆冲断层 海原断裂带 走滑运动 表现特征
原文传递
2014年云南盈江M_S6.1、鲁甸M_S6.5、景谷M_S6.6地震前通海台垂直摆倾斜仪异常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蒋薇 杨铭昌 +3 位作者 王华柳 杨学慧 姚远 徐金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11期30-36,共7页
对云南省通海地震台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在2014年云南盈江MS6.1、鲁甸MS6.5、景谷MS6.6地震前出现的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海台倾斜仪在震前出现明显的中期、短临异常,有明显的趋势转折、破年变、矢量反向、速率超2倍均方差等现象。
关键词 盈江ms6.1地震 鲁甸ms6.5地震 景谷ms6.6地震 垂直摆倾斜仪 异常特征
下载PDF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M_S6.8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海涛 王琼 赵翠萍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5-340,共6页
自1997-1998年新疆伽师强震群后,伽师震区余震活动渐趋平静。2003年1月4日伽师发生了5.4级地震,其后50天在距其20km左右在巴楚-伽师地区发生了MS6.8地震,其后发生了7次MS5.0以上强余震,序列的余震丰富、强度大。通过计算几次强余震破裂... 自1997-1998年新疆伽师强震群后,伽师震区余震活动渐趋平静。2003年1月4日伽师发生了5.4级地震,其后50天在距其20km左右在巴楚-伽师地区发生了MS6.8地震,其后发生了7次MS5.0以上强余震,序列的余震丰富、强度大。通过计算几次强余震破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合余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定量探讨了强余震活动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巴楚-伽师MS6.8地震不仅有利于分布与主破裂面方向较一致的余震发生,而且触发了与其共轭方向的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巴楚-伽师ms6.8地震 应力触发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跨断层形变异常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晓东 李宁 +1 位作者 刘立炜 张四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8-587,669,共10页
通过对2013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发生MS6.6强震的发震构造区在地震前后跨断层形变研究发现:四店、麻界滩和毛羽沟场在震前出现形变异常,3个场地临震单期形变是往期平均值的2-7倍;3个场地震前形变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4个月,震后4个月除毛羽... 通过对2013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发生MS6.6强震的发震构造区在地震前后跨断层形变研究发现:四店、麻界滩和毛羽沟场在震前出现形变异常,3个场地临震单期形变是往期平均值的2-7倍;3个场地震前形变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4个月,震后4个月除毛羽沟场地外其余场地基本恢复到往期平均水平;四店场地临震形变△V(5.5 mm)约是麻界滩和毛羽沟的2倍,产生这种形变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岷县地震主要动力来源是西秦岭北缘断裂的活动产生,因此主断裂上的形变异常大于分支断裂;临潭—宕昌断裂具有差异性活动特征,断裂中东段活动性强于西段,岷县漳县地震的复发周期约为(220±40)a,震级为6-6.6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s6.6地震 跨断层水准 累积形变 单期形变 震前异常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路杰 蒋长胜 韩立波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07,669,共5页
利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考虑不同的截止震级和序列持续时间的影响,对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后9 d内的序列参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选取截止震级MC=ML2.0时,可获得相对稳定可靠的p值和α值等序列参数,其中p=0.89-1.10... 利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考虑不同的截止震级和序列持续时间的影响,对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后9 d内的序列参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选取截止震级MC=ML2.0时,可获得相对稳定可靠的p值和α值等序列参数,其中p=0.89-1.10,显示了较慢的衰减特征,α值在震后5.0 d出现大幅下降,表明激发次级余震的能力出现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截止震级 云南鲁甸ms6.5地震
下载PDF
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M_S6.2地震余震序列精定位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孔祥艳 陈向军 +1 位作者 刘建明 钟世军 《内陆地震》 2017年第3期237-241,共5页
使用双差定位法对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M_S6.2地震及693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477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参数。结果表明:余震主要呈近东西向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的北侧,与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的走向一致,余震集中分布在主震的西... 使用双差定位法对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M_S6.2地震及693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477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参数。结果表明:余震主要呈近东西向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的北侧,与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的走向一致,余震集中分布在主震的西部,重定位后主震与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的距离明显缩短。根据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初步推断,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是呼图壁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图壁ms6.2地震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与乌恰西6.8级地震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代芹 李杰 +2 位作者 王晓强 李辉 帕尔哈提.再努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84-88,共5页
利用2005—2009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新疆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并给出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结合重力段差时序图以及GPS计算资料分析2008年10月5日乌恰西6.8级地震与重力场、应变场的关系,并综合分析区域重力场与动力... 利用2005—2009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新疆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并给出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结合重力段差时序图以及GPS计算资料分析2008年10月5日乌恰西6.8级地震与重力场、应变场的关系,并综合分析区域重力场与动力构造环境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重力场变化与区域应力-应变场微动态活动有关,重力场变化反映出应力场引起的重力源兆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异常变化 乌恰西ms6.8地震 地质构造 应力-应变场
下载PDF
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前部分地震学异常及序列特征 被引量:16
17
作者 魏芸芸 聂晓红 《内陆地震》 2012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对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构造背景、地震序列特征及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序列为主-余型,发震构造为北天山地震带喀什河断裂、那拉提断裂及阿吾拉勒山南... 对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构造背景、地震序列特征及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序列为主-余型,发震构造为北天山地震带喀什河断裂、那拉提断裂及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的交汇区,震源断错性质为走滑型。地震活动表明,震前震源区周围地区存在明显的空区和条带等中、短期异常,但是没有短临异常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 序列特征 地震活动异常
下载PDF
新疆阿克陶M_S6.7地震引起的新10井水位同震响应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向阳 孙小龙 杨朋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9-909,共11页
本文根据新10井数字化高频采样水位仪记录到的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S6.7地震所引起的水震波,对比分析了该井水位与地表垂向运动的相关性特征,并对二者与井-含水层系统水文参数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结果显示:(1)与地震波信号相... 本文根据新10井数字化高频采样水位仪记录到的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S6.7地震所引起的水震波,对比分析了该井水位与地表垂向运动的相关性特征,并对二者与井-含水层系统水文参数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结果显示:(1)与地震波信号相似,新疆阿克陶MS6.7地震引起的新10井水震波存在两个显著的周期,即6—10s和15—30s;(2)新10井水震波响应幅度与地表垂向运动幅度整体呈正相关,且在高频阶段(频率大于0.08Hz)二者的振幅比随着频率的减小而增大,表明该井水位对周期大于12s的信号放大效能较高;(3)利用水震波与地震波的振幅比估算新10井观测含水层渗透系数的量级为10-2 cm/s,且在地震波作用过程中含水层的水文参数也存在波动.本研究表明,井水位的同震响应机理较为复杂,在分析水位同震响应特征时,高采样率的水位数据是获得可靠结果与认识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阿克陶ms6.7地震 水震波 地震波 同震响应机理
下载PDF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志海 郑勇 +3 位作者 谢祖军 刘建明 上官文明 单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9-458,共10页
2012年6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和静县交界发生MS6.6地震,该地震是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之间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的地震.本文基于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此次地震序列震相资料,分别用绝对和相... 2012年6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和静县交界发生MS6.6地震,该地震是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之间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的地震.本文基于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此次地震序列震相资料,分别用绝对和相对定位方法联合对其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余震展布为NW向,主震位置为43.429°N,84.755°E,深度为21.8km.基于新疆地震台网记录6.6级地震波形数据,本文用CAP方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MS6.6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39°,倾角46°,滑动角12°,节面Ⅱ走向301°,倾角81°,滑动角135°;震源深度为21km,与利用地震震相到时确定的主震震源深度基本一致.主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与伊犁盆地北缘断裂走向和倾角基本一致,综合精确定位余震展布和伊犁盆地北缘断裂性质分析认为,新源—和静MS6.6地震发震构造是伊犁盆地北缘断裂,震源深度为21km左右,是一个高角的内陆倾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源—和静ms6 6地震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发震构造
下载PDF
陆地棉双隐性核不育系(ms_5ms_6)花药发育过程中POD活性和内源激素动态变化初探 被引量:12
20
作者 宋宪亮 孙学振 +2 位作者 王明林 刘英欣 刘继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61-863,共3页
研究了陆地棉双隐性核不育系 (ms5ms6)不育株和可育株不同发育时期花药中POD活性、IAA、GA3 和AB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在花药主要败育时期以前 ,不育花药与可育花药相比 ,POD活性、ABA含量明显偏高 ;IAA、GA3 含量明显偏低。不... 研究了陆地棉双隐性核不育系 (ms5ms6)不育株和可育株不同发育时期花药中POD活性、IAA、GA3 和AB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在花药主要败育时期以前 ,不育花药与可育花药相比 ,POD活性、ABA含量明显偏高 ;IAA、GA3 含量明显偏低。不育花药中IAA、GA3 、ABA含量异常和POD活性偏高与其败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双隐性核不育系 ms5ms6 花药 发育过程 POD活性 内源激素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