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6月1日芦山MS6.1地震近场地震动特征及与西南地区地震动预测方程的对比分析
1
作者 张斌 俞言祥 +6 位作者 荣棉水 傅磊 谢俊举 李小军 陈苏 张旭 马秀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72-4581,共10页
基于芦山MS6.1地震的61组强震动记录,分析近场强震动记录的幅值特征、水平向地震动强度的空间分布;将近场台站加速度反应谱值与NGA-West2和ZYLW22模型的预测中值进行对比;结合实际观测值与ZYLW22模型预测中值的对比、事件内残差的分布,... 基于芦山MS6.1地震的61组强震动记录,分析近场强震动记录的幅值特征、水平向地震动强度的空间分布;将近场台站加速度反应谱值与NGA-West2和ZYLW22模型的预测中值进行对比;结合实际观测值与ZYLW22模型预测中值的对比、事件内残差的分布,检验此次芦山MS6.1地震是否符合西南构造活跃区主震的地震动衰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近场台站记录的地震动强度均小于中国地震局划定地震烈度相对应的值;(2)空间分布显示断层破裂前方(震中北东向)的反应谱值大于相同距离处的破裂后方,在长周期表现的更为明显.断层破裂前方的水平向SA在短周期大于NGA-West2和ZYLW22模型的预测中值,而断层破裂后方的水平向SA在整个周期范围内与ZYLW22模型的预测中值相差不大,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较为显著;(3)ZYLW22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芦山MS6.1地震大多数水平向地震动.构造活跃区和稳定区的地震动衰减速率不同,西南地区应按构造活跃区和稳定区分别进行地震动预测方程研究,并需进一步考虑震源破裂方向性以及盆地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6.1地震 地震动空间分布 方向性效应 地震动预测方程 盆地效应
下载PDF
2003年民乐Ms6.1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梁伟锋 祝意青 +2 位作者 徐云马 刘练 王继英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4-338,共5页
以河西地区的流动重力监测资料为基础 ,分析了 2 0 0 3年 1 0月 2 5日民乐MS6 1级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 ,认为在空间分布上 ,地震发生前观测区出现了区域性的重力异常变化及与构造活动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 ,并在震中或... 以河西地区的流动重力监测资料为基础 ,分析了 2 0 0 3年 1 0月 2 5日民乐MS6 1级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 ,认为在空间分布上 ,地震发生前观测区出现了区域性的重力异常变化及与构造活动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 ,并在震中或邻区产生局部重力变化异常区。在时间序列上 ,地震发生前 ,重力段差和重力测点先是增强 ,然后反向减弱 ,并在反向过程中发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异常变化 民乐6.1级地震
下载PDF
融合微博数据的地震辅助决策系统
3
作者 杨云帆 简季 《华北地震科学》 2024年第2期30-37,共8页
以新浪微博数据为基础数据,采用网络爬虫技术对数据进行抓取,通过地理编码确定受灾区的时空分布情况,基于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分析微博数据的可用性,结合遥感数据构建辅助决策分析模型,实现了融合微博数据的系统平台;为验证系统的实用性,以... 以新浪微博数据为基础数据,采用网络爬虫技术对数据进行抓取,通过地理编码确定受灾区的时空分布情况,基于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分析微博数据的可用性,结合遥感数据构建辅助决策分析模型,实现了融合微博数据的系统平台;为验证系统的实用性,以2022年芦山MS6.1地震为例,利用微博数据空间分布特征、交通、地形地貌等数据,对灾后救援力量分配、安置点选址和路径规划进行分析,为地震灾害救援以及后续的灾后重建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数据 地震应急辅助决策 芦山ms6.1地震 微博数据质量评价 系统设计
下载PDF
2023年沙雅M_(S)6.1地震和2012年洛浦M_(S)6.0地震矩张量反演及震源断层确定
4
作者 许英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3-780,共18页
2023年1月30日塔里木盆地北部新疆沙雅发生M_(S)6.1地震,其附近曾发生过2012年3月9日洛浦M_(S)6.0地震,两次地震均发生在巴楚隆起—阿瓦提凹陷构造带.通过gCAP方法测定了2023年沙雅M_(S)6.1地震和2012年洛浦M_(S)6.0地震的矩张量解,分... 2023年1月30日塔里木盆地北部新疆沙雅发生M_(S)6.1地震,其附近曾发生过2012年3月9日洛浦M_(S)6.0地震,两次地震均发生在巴楚隆起—阿瓦提凹陷构造带.通过gCAP方法测定了2023年沙雅M_(S)6.1地震和2012年洛浦M_(S)6.0地震的矩张量解,分析了沙雅地震和洛浦地震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初步确定了其可能的震源断层.结果显示:矩张量反演得到的2023年沙雅M_(S)6.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参数为走向251°、倾角68°、滑动角6°,节面Ⅱ参数为走向159°、倾角84°、滑动角158°,震源机制为走滑型,P轴方位为207°,倾伏角为11°;2012年洛浦M_(S)6.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参数为走向274°、倾角61°、滑动角67°,节面Ⅱ参数为走向135°、倾角36°、滑动角125°,震源机制为逆冲型,P轴方位为20°,倾伏角为13°;两次地震的P轴方位与巴楚隆起—阿瓦提凹陷带NNE向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沙雅地震的地震矩M_(0)为7.798×10^(17)N·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081,-0.821,0.342,0.064,-0.358,0.685;洛浦地震的地震矩M_(0)为9.076×10^(17)N·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517,-0.910,-0.353,-0.491,-0.180,0.341,且均属于典型天然构造地震事件.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应力体系关系显示,其震源机制解节面的相对剪应力几乎达到了最大,且震源机制解滑动角与剪应力滑动角相差较小,表明两次地震几乎均发生在构造应力场的最优释放节面上,并主要以剪应力作用体现.结合已有研究,初步推测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为可能的发震破裂面,2023年沙雅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阿瓦提凹陷中地壳约30 km滑脱构造带上方NW走向的高倾角捩断层,地震错动方式为右旋走滑,该地震是由于塔里木克拉通北部整体向南天山深部俯冲导致NW向平移断条之间产生撕裂作用;2012年洛浦地震可能与巴楚隆起上盘相对于阿瓦提凹陷下盘NE方向逆冲运动产生的NW走向且断层面SW向倾的发震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雅M_(S)6.1地震 洛浦M_(S)6.0地震 gCAP方法 矩张量解 相对剪应力
下载PDF
2014年云南盈江M_S6.1地震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赵旭 黄志斌 房立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2-473,共12页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宽频带波形,通过频率域和时间域多步反演,研究了2014年云南盈江MS6.1地震基于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和有限断层模型。考虑到使用不同的波形资料类型和简化的一维速度模型等因素对震源参数反演结果的影响,...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宽频带波形,通过频率域和时间域多步反演,研究了2014年云南盈江MS6.1地震基于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和有限断层模型。考虑到使用不同的波形资料类型和简化的一维速度模型等因素对震源参数反演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测试比较。结果表明,使用近震波形和本区域简化一维速度模型M1,波形拟合误差最小。基于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分别为:走向176°/倾角84°/滑动角-173°,表现为一次右旋走滑错动为主的事件。矩心在水平方向上位于震中(24.99°N,97.84°E)北东向约7km,最佳波形拟合矩心深度7km。平均总标量地震矩M0为7.56×1017N·m,计算成矩震级为MW5.8。进一步模拟高达0.5Hz的高频波形,获得了盈江地震的有限断层模型,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未表现出明显的破裂方向性。破裂半径约10km,整个破裂面积为267.2km2,平均滑动量约0.05m,破裂在5 s内释放了大多数能量。震后0-2s内,破裂以孕震点为中心向四周同时扩展,在深度7-17km内释放了部分能量。2s后,破裂朝断层面顶部和沿走向两侧进一步延伸,约5s后破裂基本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盈江ms6.1地震 震源机制 有限断层模型
下载PDF
云南盈江M_S6.1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李琼 付虹 钱晓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7-212,共6页
通过对2014年5月30日盈江M_S6.1地震前距离震中450 km范围内所有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取震前异常,总结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前兆异常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特征,中、短期阶段,震前1年左右异常数量开始增加;短临阶段,震前1~2月异常... 通过对2014年5月30日盈江M_S6.1地震前距离震中450 km范围内所有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取震前异常,总结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前兆异常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特征,中、短期阶段,震前1年左右异常数量开始增加;短临阶段,震前1~2月异常数量增加、速率加大,同时有部分前兆趋势异常出现转折结束。前兆异常在空间上比较分散,但距离震中200 km范围内的异常数量比例比震中距200~450 km范围内的大。水温、流量、水氡、气汞测项的映震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ms6.1地震 前兆异常 时空演化特征
下载PDF
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M_S6.1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冉慧敏 上官文明 《内陆地震》 2013年第3期242-250,共9页
北京时间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发生M S6.1地震,为了提高对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震源区的应力场特征,利用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表明,M S6.1地震节面Ⅰ的参数:走向241°,倾角80°,滑动... 北京时间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发生M S6.1地震,为了提高对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震源区的应力场特征,利用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表明,M S6.1地震节面Ⅰ的参数:走向241°,倾角80°,滑动角7°;节面Ⅱ的参数:走向150°,倾角84°,滑动角170°;P轴方位为196°,倾角2°,T轴方位为105°,倾角12°;矩震级M W为6.1;矩心深度为13km;震源类型是左旋走滑型。此次地震序列破裂优势方向为NEE—SWW,倾角以30°~60°居多,滑动角以60°~120°、-60°^-120°居多;P轴方位的优势取向为近NE—SW向,接近水平的居优;T轴优势取向为近SEE—NWW向,接近垂直的居优;震源机制类型以倾向滑动型为主。反演结果与断层的分布、余震分布及哈萨克斯坦中天山(伊犁盆地西部)NEE—SWW向应力场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ms6.1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M_S6.1地震前新疆部分前兆异常分析和讨论 被引量:2
8
作者 高丽娟 高歌 +1 位作者 邢喜民 张治广 《内陆地震》 2015年第2期107-114,共8页
利用形态分析法及统计分析方法等研究了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MS6.1地震前兆异常,结果表明,库车钻孔倾斜、拜城BSQ倾斜、乌什水管仪台阶震前表现出明显的短期异常。通过总结此次地震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异常在时间上成组出现,起... 利用形态分析法及统计分析方法等研究了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MS6.1地震前兆异常,结果表明,库车钻孔倾斜、拜城BSQ倾斜、乌什水管仪台阶震前表现出明显的短期异常。通过总结此次地震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异常在时间上成组出现,起伏变化,具有一定同步性,空间上存在有规律的由外围区域向震中迁移的动态特征,且异常矢量加速变化的方向准同步的指向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兆异常 哈萨克斯坦ms6.1地震 时空特征
下载PDF
2013年左贡-芒康M_S6.1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变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何畅 朱航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7-234,共8页
2013年8月12日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发生6.1级地震,地震序列为前-主-余型,在主震发生前9h内发生了7次ML≥2.0中小地震,最大震级为ML4.7。本文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基于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研究左贡-芒... 2013年8月12日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发生6.1级地震,地震序列为前-主-余型,在主震发生前9h内发生了7次ML≥2.0中小地震,最大震级为ML4.7。本文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基于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研究左贡-芒康6.1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主震前的中小地震相关系数较高,均值为0.86,表明其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高,是具有震兆意义的小震序列;余震的相关系数较低,表明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贡-芒康ms6.1地震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谱振幅相关系数
下载PDF
2014年云南盈江M_S6.1、鲁甸M_S6.5、景谷M_S6.6地震前通海台垂直摆倾斜仪异常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蒋薇 杨铭昌 +3 位作者 王华柳 杨学慧 姚远 徐金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11期30-36,共7页
对云南省通海地震台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在2014年云南盈江MS6.1、鲁甸MS6.5、景谷MS6.6地震前出现的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海台倾斜仪在震前出现明显的中期、短临异常,有明显的趋势转折、破年变、矢量反向、速率超2倍均方差等现象。
关键词 盈江ms6.1地震 鲁甸MS6.5地震 景谷MS6.6地震 垂直摆倾斜仪 异常特征
下载PDF
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房屋震害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石玉成 马尔曼 +1 位作者 陈永明 付长华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0-266,共7页
通过对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的现场调查,划分了灾区房屋类型及结构特征,揭示了不同类型房屋的震害特点,分析了房屋震害的原因,总结了防御和减轻震害的经验与教训,强调了规范民房建设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 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 房屋 震害
下载PDF
盈江M_S6.1地震序列近场横波分裂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楠 高原 +3 位作者 赵小艳 苏有锦 刘庚 邬成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4-46,共13页
使用横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对2014年5月30日盈江MS6.1地震震区内多个近场流动台站记录到的大量波形数据进行横波分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盈江MS6.1地震序列的快S波偏振方向为近NS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主震发生后,由于震源区... 使用横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对2014年5月30日盈江MS6.1地震震区内多个近场流动台站记录到的大量波形数据进行横波分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盈江MS6.1地震序列的快S波偏振方向为近NS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主震发生后,由于震源区应力状态的调整,卡场台(KAC)快S波偏振方向发生逆时针偏转,勐弄台(MNO)快S波偏振方向离散度减小,并且由于受到研究区内断裂的影响,MNO台偏振方向较KAC台偏振方向更加离散.KAC台和MNO台的慢S波时间延迟均表现出主震发生前短时间内突然减小,震后逐渐增大的变化特征,这意味着临震前震源区地壳应力的释放和震后地壳应力的增强,预示了后续余震的持续发生.地震序列时间延迟平均滑动曲线起伏振荡,表明了余震的发生伴随着震源区地壳应力的不断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序列 横波分裂 偏振方向 时间延迟 断裂
下载PDF
玉门、民乐等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及与定点前兆观测的相互印证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瑞莎 张希 +1 位作者 唐红涛 贾鹏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8-392,共5页
2002年甘肃玉门5.9级、2003年民乐6.1、5.8级及岷县5.2级地震前震区周围十几至二、三百公里范围内观测到一定数量、明显的跨断层短水准形变异常,其异常形态以加速、突跳或尖点突跳为主,具中期背景或短期前兆意义,反映震前断裂出现先逆... 2002年甘肃玉门5.9级、2003年民乐6.1、5.8级及岷县5.2级地震前震区周围十几至二、三百公里范围内观测到一定数量、明显的跨断层短水准形变异常,其异常形态以加速、突跳或尖点突跳为主,具中期背景或短期前兆意义,反映震前断裂出现先逆断增强后松弛的变化过程,在转折松弛时段易发生地震。其异常空间分布、出现时间等与定点前兆异常具有较好的相互印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形变 定点前兆异常 短水准流动形变观测 玉门5 9级地震 民乐6 1和5 8级地震
下载PDF
民乐-山丹6.1级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四新 王双绪 +2 位作者 张希 薛富平 李风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8,共7页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部的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和断层形变资料,分析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6.1级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震前出现了明显的长、中、短期形变前兆异常。在经历了1995~2000年的缓慢形变阶段后,2000~2002...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部的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和断层形变资料,分析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6.1级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震前出现了明显的长、中、短期形变前兆异常。在经历了1995~2000年的缓慢形变阶段后,2000~2002年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形变显著加速,2003年3~10月断层形变异常数量经历了一个“少-多-少”的演变过程,并沿构造体自外围向震中附近收缩;震后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形变反向,东段则出现局部隆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山丹6.1级地震 垂直形变场 跨断裂水准 断层形变 演化
下载PDF
汶川与攀枝花地震前地壳垂直运动的负位错模型与孕震背景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希 张四新 王双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22,共7页
利用川西地区1990—1997年、1997—2003年及1994—2006年区域水准观测资料,借助负位错反演,研究汶川Ms8.0地震与攀枝花Ms6.1地震前相关及周边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应变积累背景。分析表明:安宁河断裂北段与鲜水河断裂南段及与龙门山断... 利用川西地区1990—1997年、1997—2003年及1994—2006年区域水准观测资料,借助负位错反演,研究汶川Ms8.0地震与攀枝花Ms6.1地震前相关及周边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应变积累背景。分析表明:安宁河断裂北段与鲜水河断裂南段及与龙门山断裂交汇区附近显示与继承性运动背景一致的大范围、显著隆升和长时间尺度(10数年)应变能积累特性,对汶川大震有一定程度反映;而元谋-绿汁江断裂南段1997—2003年应变积累加速特征可能对攀枝花地震有一定程度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攀枝花地震 垂直形变 负位错 背景
下载PDF
大同6.1级地震前后首都圈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善华 李民 +1 位作者 孙铭心 刘育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8-152,254,共5页
采用具有绝对测量结果的时间基准,对1986-1996年首都圈重力网的观测资料进行动态变化计算,给出大同6.1级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演化图像。结果显示,大同6.1级地震孕育的显著特征为持续3年的正重力变化,与该地震孕育有关的重力场变... 采用具有绝对测量结果的时间基准,对1986-1996年首都圈重力网的观测资料进行动态变化计算,给出大同6.1级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演化图像。结果显示,大同6.1级地震孕育的显著特征为持续3年的正重力变化,与该地震孕育有关的重力场变化呈上升—加速上升—下降的状态,与唐山地震孕育过程的重力场变化特征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动态变化 演化特征 大同6.1级地震 首都圈
下载PDF
利用InSAR技术研究2003年西藏班戈M_S6.1地震发震构造
17
作者 王金烁 王爱国 孙赫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6-94,共9页
2003年7月7日发生在西藏与青海交界处的班戈M_S6.1地震,由于缺乏余震分布等可靠资料,其发震构造及其活动性质等问题一直认识不清。几家机构利用远场波动资料给出的震源机制解差异很大。本文利用ENVISAT卫星ASAR数据和D-InSAR技术,计算... 2003年7月7日发生在西藏与青海交界处的班戈M_S6.1地震,由于缺乏余震分布等可靠资料,其发震构造及其活动性质等问题一直认识不清。几家机构利用远场波动资料给出的震源机制解差异很大。本文利用ENVISAT卫星ASAR数据和D-InSAR技术,计算获得了该地震LOS方向的同震形变场图像,并以此为约束反演获得了该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和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班戈M_S6.1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控制唐古拉山西边界的波涛湖—土门断裂,其发震断层为走向161°的高角度右旋斜滑正断层,破裂长度约10km,滑动量主要集中在3~7km深度范围,最大滑动量0.26m,矩震级M_W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震构造 INSAR 羌塘地块 2013年班戈ms6.1地震
下载PDF
民乐6.1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伟锋 祝意青 +2 位作者 刘练 徐云马 王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9-64,共6页
利用河西地区重力复测资料,研究了2003年10月25日甘肃省民乐县东南部Ms6.1和Ms5.8地震前后重力场的演化。结果表明,震前震中附近出现了重力减小的现象,沿活动断裂有重力高梯度带产生;震后重力场松驰反向恢复。重力变化图像较清晰地反映... 利用河西地区重力复测资料,研究了2003年10月25日甘肃省民乐县东南部Ms6.1和Ms5.8地震前后重力场的演化。结果表明,震前震中附近出现了重力减小的现象,沿活动断裂有重力高梯度带产生;震后重力场松驰反向恢复。重力变化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重力场由准均匀态地震孕育的非均匀态发震松驰恢复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测量 重力变化 河西地区 民乐6.1地震 活动断裂
下载PDF
西藏日土—改则6.1级地震前的OLR值异常变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卫英 王琼 +1 位作者 温和平 高歌 《内陆地震》 2007年第4期311-315,共5页
应用了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的NOAA卫星长波辐射(OLR)月际资料。用月距平、涡度计算等处理方法,对2007年5月5日西藏日土—改则MS6.1地震前后的OLR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震前的2个月,震中附近地区出现明显的高值辐射变化,其高值中心位... 应用了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的NOAA卫星长波辐射(OLR)月际资料。用月距平、涡度计算等处理方法,对2007年5月5日西藏日土—改则MS6.1地震前后的OLR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震前的2个月,震中附近地区出现明显的高值辐射变化,其高值中心位于阿尔金断裂和西昆仑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异常形态呈孤立的"V"字形,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地震前的热动力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土-改则6.1级地震 长波辐射 辐射异常
下载PDF
2013年1月29日中哈交界M_S6.1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断层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朝军 夏爱国 张琳琳 《内陆地震》 2013年第4期303-310,共8页
针对2013年1月29日发生在中哈交界M S6.1地震,基于新疆数字台网中心宽频带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其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该次地震震源深度为27 km,其中一个节面走向161°,倾角76°,滑动角-164°,与哈佛大学计算结果一... 针对2013年1月29日发生在中哈交界M S6.1地震,基于新疆数字台网中心宽频带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其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该次地震震源深度为27 km,其中一个节面走向161°,倾角76°,滑动角-164°,与哈佛大学计算结果一致;结合余震空间分布和GPS观测结果,判定该节面为破裂面,同时推断该处有一发震断层,其走向NWW、倾角较大、断错性质为右旋走滑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哈交界Ms6 1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发震断层 右旋走滑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