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汶川Ms8级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预测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春山 孙炜锋 +7 位作者 谭成轩 韩金良 何淑军 吴树仁 杨为民 王涛 张永双 石菊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38-1145,共8页
在地质灾害调查和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方法,利用GIS技术对重灾区14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进行快速定量的危险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强烈的地震诱发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崩塌,其次为地裂缝、泥石流和地... 在地质灾害调查和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方法,利用GIS技术对重灾区14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进行快速定量的危险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强烈的地震诱发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和崩塌,其次为地裂缝、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局部有沙土液化,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及山区。总结了14个县市重灾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建立了地质灾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判别标准,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共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3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了若干个亚区。对地质灾害的可能发生区带进行了分析预测,针对高危险区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级地震 重灾区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预测分析
下载PDF
运用SDM方法研究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破裂分布:GPS和InSAR联合反演的结果 被引量:15
2
作者 屠泓为 汪荣江 +3 位作者 刁法启 张勇 万永革 金明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03-2112,共10页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是有现代仪器记录以来发生在青藏高原区域最大地震之一,对研究青藏高原的运动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从地震发生至今,不同研究者运用不同资料和方法获取的地震破裂分布还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本文采用GPS...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是有现代仪器记录以来发生在青藏高原区域最大地震之一,对研究青藏高原的运动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从地震发生至今,不同研究者运用不同资料和方法获取的地震破裂分布还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本文采用GPS和InSAR资料数据,参考最新研究成果,构建更为合理的断层几何模型,运用SDM方法反演本次地震的破裂分布.在反演中充分考虑不同数据权重的影响及InSAR数据中存在的整体偏移.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断层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最大破裂位错为-6.9m,分布在35.76°N、93.40°E附近,地震较大破裂区域主要分布在地下20km以内.同时,反演的位错分布在断层浅部与地质考察得到的地表破裂分布较为吻合.在与前人相关研究的对比中,显示本文结果的可靠性是较高的,例如,近地表破裂包络线与地表考察结果相近,地下破裂分布特征与前人提出的3次子地震事件相一致等,再一次佐证了此次地震由多次子地震事件组成的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破裂分布 位错反演
下载PDF
转基因油菜Ms8质粒分子的制备 被引量:2
3
作者 余笑波 沙跃兵 +3 位作者 张江东 赵雷 陈怡 隋志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4-700,共7页
随着转基因产品的大规模商业化和我国大规模进口油菜籽,有效管控存在的风险显得非常必要和有意义,试验研究了质粒标准分子pMs8的研制过程,包括质粒分子的构建、纯度分析、特异性检测、均匀性检验、稳定性考察、定值。结果表明,该质粒分... 随着转基因产品的大规模商业化和我国大规模进口油菜籽,有效管控存在的风险显得非常必要和有意义,试验研究了质粒标准分子pMs8的研制过程,包括质粒分子的构建、纯度分析、特异性检测、均匀性检验、稳定性考察、定值。结果表明,该质粒分子标准物质的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的均匀性良好,没有扩增出所选的其他特异性基因,短期稳定性在14 d(处理温度大于25℃)发生显著变化,长期稳定性大于6个月,两种方法对外源基因拷贝数的定值结果相近,因此,p Ms8是有准确量值的质粒标准分子。可替代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可替代基因组作为转基因油菜Ms8定量的阳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油菜 数字PCR 质粒标准分子 ms8
下载PDF
转基因油菜Ms8质粒分子外/内源基因比值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3
4
作者 余笑波 沙跃兵 +4 位作者 张晓东 赵雷 王珂 张江东 郑坚璐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5-20,共6页
数字PCR是一项不依赖校准物的DNA绝对定量技术,通过统计(泊松分布)反应室中的阳性信号来定量DNA的拷贝数。该文对转基因油菜Ms8质粒分子进行构建和纯度分析后,采用荧光定量PCR对质粒分子的可替代性、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数字PC... 数字PCR是一项不依赖校准物的DNA绝对定量技术,通过统计(泊松分布)反应室中的阳性信号来定量DNA的拷贝数。该文对转基因油菜Ms8质粒分子进行构建和纯度分析后,采用荧光定量PCR对质粒分子的可替代性、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数字PCR对质粒分子进行定值,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数字PCR测得pMs8的外源基因和内源基因的比值及其不确定度为1.12±0.13,k=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PCR 质粒标准分子ms8 不确定度
下载PDF
云南地区水位、水温对尼泊尔Ms8.1地震的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利波 姚休义 +2 位作者 李智蓉 毛慧玲 罗睿洁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7-685,712,共10页
通过统计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地震和5月12日MS7.5余震发生时云南地区水位、水温的空间分布、异常形态、变化幅度、起始和结束时间等远场响应特征,分析认为:同震响应主要集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东南部、滇缅弧形块体东部和小滇西一带,... 通过统计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地震和5月12日MS7.5余震发生时云南地区水位、水温的空间分布、异常形态、变化幅度、起始和结束时间等远场响应特征,分析认为:同震响应主要集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东南部、滇缅弧形块体东部和小滇西一带,即云南地区中西部;同井观测的水位、水温同震响应异常形态多样,单井同测项的同震响应异常形态具有一致性,与地震震级、震中距、方位无关;观测井的记震能力与观测仪器的分辨率、井孔含水层条件等有关,同震响应的异常幅度(ΔH、ΔT)与震级(M)、震中距(D)之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近来云南区域地震活动整体呈现"平静—活动—平静"特征,小震活动有丛集特点,未来一段时间需注意滇西—滇西北和滇西南地区中强地震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ms8.1地震 水位、水温 同震响应 云南地区
下载PDF
转基因油菜Ms8品系的LAMP检测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吉红 王佳莹 +1 位作者 崔俊霞 陈先锋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21期5592-5595,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的转基因油菜籽Ms8品系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方法。方法针对转基因油菜籽Ms8品系外源基因与内源基因结合处序列设计1组特异性引物,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 LAMP检测方法反应速度快,在60min内即可完成扩增,...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的转基因油菜籽Ms8品系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方法。方法针对转基因油菜籽Ms8品系外源基因与内源基因结合处序列设计1组特异性引物,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 LAMP检测方法反应速度快,在60min内即可完成扩增,检测结果易于观察,通过肉眼观察染色情况即可分辨,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到65.12pg/?L,并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 LAMP检测方法快速、灵敏、特异性强,适用于转基因油菜籽Ms8品系基层和现场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 转基因油菜籽ms8品系 检测
下载PDF
Analysis and Study on the Change of the Observed Geo-electric Field Data at Lhasa Geomagnetic St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Nepal MS8.1 Earthquake
7
作者 Xi Jilou Guan Huaping +7 位作者 Liu Chao Zhuang Nan Guan Xinying Yang Xiaoming Zhang Zhiguo Ci Zhuoga Kelsang Drolma Ma Aim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4期526-541,共16页
In this paper,the main purpose is to analyze and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electric field observed data with a long time span and large amplitude abnormal change,at the Lhasa geomagnetic station( hereafte... In this paper,the main purpose is to analyze and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electric field observed data with a long time span and large amplitude abnormal change,at the Lhasa geomagnetic station(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Lhasa st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Nepal M_S8. 1 strong earthquake,which occurred on April 25,2015.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conditions,the observation system,and the observed data of Lhasa station preliminary discussed,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bnormal change and evolution process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using the following two methods; the "synthesis energy accumulation"and the "power as MSA spectrum"analysis,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Time Domain"and"Frequency Doma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normal change of the geo-electric field observation of Lhasa station experienced a development stage following the process of "trend change- disturbance change- earthquake period-recovery period",and an evolution process of "low frequency change- high frequency change- smooth change- high frequency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the Nepal M_S8. 1strong earthquak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geo-electric field at Lhasa station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relevant mechanism and phenomenon research. So far,this is valuable information with certain objectivity,which is typical and representative to reflect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gestation, occurrence and complete development of such strong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烈地震 尼泊尔 地磁台 拉萨 电场变化 观测数据 演化过程 地电场
下载PDF
The Co-seismic Response of Underground Fluid in Yunnan to the Nepal MS8.1 Earthquake
8
作者 Zhang Li Su Youjin +2 位作者 Luo Ruijie Gao Wenfei Zhang Pi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2期201-212,共12页
In this paper,statistics are taken on the co-seismic response of underground fluid in Yunnan to the Nepal M_S8. 1 earthquake,and the co-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level and water temperature are ana... In this paper,statistics are taken on the co-seismic response of underground fluid in Yunnan to the Nepal M_S8. 1 earthquake,and the co-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level and water temperature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with the digit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pal M_S8. 1 earthquake had greater impact on the Yunnan region,and the macro and micro dynamics of fluids showed significant co-seismic response. The earthquake recording capacity of water level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water radon and water quality to this large earthquake; the maximum amplitude and duration of co-seismic response of water level and water temperature vary greatly in different wells. The changing forms are dominated by fluctuation and step rise in water level,and a rising or falling restoration in water temperature. From the records of the main shock and the maximum strong aftershock,we can see that the greater magnitude of earthquake,the higher ratio of the occurrence of co-seismic response,and in the same well,the larger the response amplitude,as well as the longer the duration. The amplitude and duration of co-seismic response recorded by different instruments in a same well are different. Water temperature co-seismic response almost occurred in wells with water level response,indicating that the well water level and water tempera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in co-seismic response,and the well water temperature seismic response was caused mainly by well water level seismic respo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1级地震 地下流体 云南地区 尼泊尔 水位上升 持续时间 地震反应 微观动力学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与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前电磁现象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范莹莹 解滔 +4 位作者 安张辉 杜学彬 谭大诚 刘君 陈军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5-291,340,共17页
应用全局小波能谱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地磁场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汶川地震震中周围的台站观测到震前地电、地磁场全局小波能谱值增大的现象;②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代乾等3个地... 应用全局小波能谱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地磁场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汶川地震震中周围的台站观测到震前地电、地磁场全局小波能谱值增大的现象;②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代乾等3个地电、地磁台站在玉树地震前均发生显著的小波能谱增大的现象,震后恢复;③对于上述两次大震周边地区的不同台站的不同测道,在震前多次出现谱值时间上同步增大或减少的现象;④距玉树地震震中距离相同的山丹和古丰地电场台站,北南、北西测向长极距在地震前后能谱值的变化几乎一致.基于上述分析,初步研究认为震源孕育激发的电磁辐射是造成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 0地震 玉树Ms7 1地震 地电场 地磁场 变化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与变形动态过程 被引量:120
10
作者 江在森 方颖 +3 位作者 武艳强 王敏 杜方 平建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05-518,共14页
利用GPS等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的区域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应变积累,以及大区域地壳运动微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同震位移场分布等分析、讨论了汶川地震前近10年区域地壳变形的表象所反映的大震孕震最后阶段的物理过程.结... 利用GPS等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的区域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应变积累,以及大区域地壳运动微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同震位移场分布等分析、讨论了汶川地震前近10年区域地壳变形的表象所反映的大震孕震最后阶段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发生汶川8.0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1999-2004年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无明显的相对运动,2004-2007年有一定程度的相对运动显示,以右旋活动为主,年速率为1. 6mm/a.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的巴颜喀拉地块东部为右旋剪切为主兼有推挤的大尺度缓慢变形状态,右旋扭动变形率为2.1±0.2(10^(-8)/a),地壳总体缩短变形率为-0.7±0.1(10^(-8)/a).由GPS基准站资料计算的基线时间序列显示,2005年以来大尺度北东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明显增强,青藏块体相对华南地块的北东向运动明显增强.对汶川大地震前应变积累的特殊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是四川盆地西缘的龙门山断裂带受到其西侧巴颜喀拉地块推挤导致大尺度、长时期、缓慢的地壳应变积累的结果.在发震前不仅龙门山断裂带为显著闭锁状态,且孕震区域可能存在地壳弹性变形趋于极限后难以发生变形的相持阶段,大尺度地壳运动与动力环境的动态变化对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有促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GPS 地壳运动与变形 动态过程 孕震过程
下载PDF
汶川—映秀M_S8.0地震的发震断裂带和形成的深层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20
11
作者 滕吉文 皮娇龙 +4 位作者 杨辉 闫雅芬 张永谦 阮小敏 胡国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2-403,共12页
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下,不仅形成了喜马拉雅弧形山造山带,而且导致其东部弧顶—东构造结似一尖楔沿NNE方向插入青藏高原的东北缘.造成了巴颜喀拉块体和龙门山断裂系深、浅部构造强烈活动和变形,并导致高原腹地壳、幔... 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下,不仅形成了喜马拉雅弧形山造山带,而且导致其东部弧顶—东构造结似一尖楔沿NNE方向插入青藏高原的东北缘.造成了巴颜喀拉块体和龙门山断裂系深、浅部构造强烈活动和变形,并导致高原腹地壳、幔物质以大型走滑断裂为通道边界向E-ES方向运移.2008年5月12日汶川—映秀MS8.0地震就发生在这相对活动的巴颜喀拉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之间的龙门山断裂系辖区内.基于该区深部壳、幔结构和主震(MS8.0)与7万多次余震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的展布研究表明,汶川—映秀MS8.0地震的发震断裂不是震中在地表投影位置附近,而是龙门山断裂系3条以不同角度西倾、且向下在15±5km深处汇聚的断裂带CF.该发震断裂带不是一条简单的线性断裂带,而是一半径为5km左右的柱状震源体,沿NE向展布.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物质向东与向东南运动过程中地壳各层整体逐渐抬升,且在龙门山断裂系地带为减薄的转折部位,而地壳低速层却在这里尖灭.在两陆-陆板块碰撞力系作用下,壳、幔介质以上地壳底部低速层(深20±5km)为上滑移面,并与上地壳解耦,而在深处则以岩石圈底部漂曳的软流层顶部(深100±10km)为下滑移,故下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物质才能同步运动.它们在四川盆地高速"刚性"壳、幔物质阻隔下,龙门山断裂系的3条向下汇聚的断裂带与下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物质同步沿龙门山断裂系的断层面向上逆冲,当向上与向下同步运动的固态壳、幔介质二者在15±5km深处强烈碰撞时激发了这次MS8.0地震和一系列强余震的发生和发展.基于上述可见,对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与构造环境,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运移和深层动力过程的研究乃核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映秀ms8 0地震 发震断裂 上、下滑动面 下地壳和上地幔盖层物质同步运动 深层动力过程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特征的再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李艳娥 王林瑛 郑需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5-432,531,共8页
收集整理了四川省地震台网1990—2012年产出的地震直达波震相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后四川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共筛选出13个数据量较为丰富、连续性较好的台站).结果显示:其中位于龙门山断裂... 收集整理了四川省地震台网1990—2012年产出的地震直达波震相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对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后四川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共筛选出13个数据量较为丰富、连续性较好的台站).结果显示:其中位于龙门山断裂中北段西侧的4个台站,震前出现长达7年左右的中长期波速比低值异常;其它9个台站的波速比震前变化基本稳定.震前波速比出现异常的4个台站的分布与汶川MS8.0地震孕震区范围大体一致,从而为研究汶川MS8.0地震前是否存在地壳介质特性的时间变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判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汶川ms8 0地震 波速比 单台多震和达法 地壳介质特性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后龙门山裂断带地应力状态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满路 张岳桥 +6 位作者 廖椿庭 陈群策 马寅生 丰成君 张重远 严君凤 吴金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22-1130,共9页
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为确定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现今地应力状态,应用水压致裂法开展了地应力原地测量,获得了6个测点应力大小和方向.结果显示,位于震中区映秀测点,在170~180m深度,水平最大主应力值为16MPa左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龙... 汶川MS8.0地震发生后,为确定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现今地应力状态,应用水压致裂法开展了地应力原地测量,获得了6个测点应力大小和方向.结果显示,位于震中区映秀测点,在170~180m深度,水平最大主应力值为16MPa左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上下盘硗碛电厂测点、宝兴测点,在200~350m深度范围内,获得的最大水平主应力达25MPa,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NWW;靠近鲜水河断裂带的康定测点,在170~180m深度,水平最大主应力值仅为6MPa左右,最大主应力方向性不明显;文县测点,在195m深度,水平最大主应力值为13MPa左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NEE;松潘测点由于岩石较破碎,在170m深度测得的水平最大主应力值仅为3MPa左右,不能代表该区的应力状态.测量结果表明应力量值具有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与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应力测量结果比较,震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仍属于高应力区,震中区及北东段外围属于中等应力区.此外利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对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进行了分析,这将为评价龙门山断裂带余震和今后强震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 0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水压致裂测量
下载PDF
逆冲型断裂同震地表变形定量分析的几个问题--以汶川M_S8.0地震为例 被引量:24
14
作者 陈桂华 李峰 +5 位作者 郑荣章 徐锡伟 于贵华 闻学泽 安艳芬 李陈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74-682,共9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发震断裂在地表形成以逆断为主的破裂变形带。同震地表变形带的定量分析对理解地震的构造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汶川地震典型调查点为例探讨了逆断型同震地表破裂变形带测量分析中值得重视并容...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发震断裂在地表形成以逆断为主的破裂变形带。同震地表变形带的定量分析对理解地震的构造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汶川地震典型调查点为例探讨了逆断型同震地表破裂变形带测量分析中值得重视并容易误解的几个问题,分析了地貌面标志和线性标志等测量数据与构造变形参数的几何关系,给出了变形参数的求解方法和相互关系。同时,就多观测点的定量数据在区域断裂几何结构变化和运动学分析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逆断层 变形测量 地貌标志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源机制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72
15
作者 张勇 许力生 陈运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9-389,共11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恒定破裂速度和固定子事件震源时间函数的假定、利用远场地震波形资料获取大地,震震源机制的时空变化图像的线性反演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及个球范围内48个台站的长周期波形资料反演建立了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的震源...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恒定破裂速度和固定子事件震源时间函数的假定、利用远场地震波形资料获取大地,震震源机制的时空变化图像的线性反演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及个球范围内48个台站的长周期波形资料反演建立了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的震源机制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图像.根据这个图像可知,汶川大地震断层的西南端震源机制接近于逆冲,随着破裂向东北方向延伸,震源机制的走滑分量逐渐增大,走滑分量超过逆冲分量的转折点在震中东北大约190 km的位置.为了检验反演方法的有效性和反演结果的可靠性,我们特别设计了一个数值试验对反演结果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们在本文中提出的反演方法是有效的,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反演结果也是可靠的(除长周期信号较弱的一段外).通过比较发现,反演结果与震后野外考察的结果也相当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ms8.0地震 线性反演方法 可变震源机制 破裂过程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51
16
作者 李传友 叶建青 +8 位作者 谢富仁 郑文俊 韩用兵 刘玉法 王伟涛 魏占玉 赵冬 马保起 任俊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83-696,共14页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佳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佳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裂长度为60~90km,地表破裂没有到达青川县关庄镇。可观察到的破裂长度在北川北至石坎之间,长62km,走向总体为20°~5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主要表现为垂向上的地表拱曲,指示了深部断层的逆冲性质;在水平运动方向上则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不存在左旋走滑分量。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从西南段黄家坝的3m左右,向东北逐渐降低至南坝、石坎的1.5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没有明显变化或者略有增加,一般在1.5~2.0m之间。地表破裂特征表明,引起本次汶川Ms8.0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映秀-北川-青川断裂带,该断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逆冲方向由NW向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 同震位移逆冲右旋走滑
下载PDF
西藏林芝地应力测量监测与尼泊尔M_S8.1级强震远场响应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鹏 曲亚明 +5 位作者 郭长宝 丰成君 孟文 范玉璐 谭成轩 王磊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0-910,共11页
为查明川藏铁路林芝段现今地应力状态和附近主要断裂运动学和动力学活动特征,在西藏林芝北侧开展了300 m深度钻探工程和随深度系统水压致裂现今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压磁法地应力实时监测工作。原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1)三个主应力大小之间... 为查明川藏铁路林芝段现今地应力状态和附近主要断裂运动学和动力学活动特征,在西藏林芝北侧开展了300 m深度钻探工程和随深度系统水压致裂现今原位地应力测量与压磁法地应力实时监测工作。原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1)三个主应力大小之间关系为SH>Sh≥SV,表明区域构造作用水平应力起主导作用,易于发生逆断活动;(2)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向,反映区域内北东—近南北向断裂带现今活动具有顺时针走滑的特征;(3)基于实测数据得到剪应力相对大小μ_m=0.11~0.23,反映了该区域应力积累较低,区域内断层活动的危险性较小。地应力实时监测结果表明2015年尼泊尔M_S8.1级强震在该地应力实时监测站点具有显著的远场效应:(1)尼泊尔地震前,最大与最小水平主应力值分别增加了0.35 MPa和0.24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基本保持不变;(2)尼泊尔地震时同震应力变化表明,地震导致最大与最小水平主应力值分别减小了0.05 MPa和0.04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基本保持不变;(3)尼泊尔地震4个月后,最大水平主应力减小了0.05 MPa,而最小主应力增加了0.01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基本保持不变。基于钻孔原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尼泊尔地震前、震时、震后该站点地应力变化情况,对于区域内断裂活动、地震危险性、地壳稳定性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地应力测量 地应力实时监测 地震危险性 尼泊尔ms8.1级地震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逆冲滑动沿断层深度的分布特征及其数值模拟解释 被引量:5
18
作者 连尉平 卢大伟 +2 位作者 唐方头 李丽 胡彬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8-92,共5页
汶川MS8.0地震逆冲滑动量沿断层深度的分布有明显的特点,可以分解成三个破裂的滑动量叠加:深度18km附近的底部破裂滑动、深度11km附近的中部破裂滑动和两个局部破裂以外的主体滑动。扣除局部破裂滑动量后,沿断层走向从映秀到南坝近200k... 汶川MS8.0地震逆冲滑动量沿断层深度的分布有明显的特点,可以分解成三个破裂的滑动量叠加:深度18km附近的底部破裂滑动、深度11km附近的中部破裂滑动和两个局部破裂以外的主体滑动。扣除局部破裂滑动量后,沿断层走向从映秀到南坝近200km范围内,逆冲滑动量沿断层深度的分布形态是一致的。基于滑动反演几何模型的有限元模拟显示,汶川地震逆冲滑动分布的整体性特征可能源自于断层浅部构造及巴彦喀拉块体SE向挤压强度沿断层走向上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 0地震 逆冲滑动 有限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近年来龙门山断裂GPS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红涛 孙兴华 +3 位作者 保长燕 张希 朱良玉 贾鹏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3-378,共6页
利用1999~ 2012年4期GPS速度场数据,对龙门山断裂天全—映秀段及安县—广元段的GPS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作了探讨.在剖面应变积累对地震触发成因及程度方面,将芦山Ms7.0与汶川Ms8.0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芦山地震之前,该地... 利用1999~ 2012年4期GPS速度场数据,对龙门山断裂天全—映秀段及安县—广元段的GPS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作了探讨.在剖面应变积累对地震触发成因及程度方面,将芦山Ms7.0与汶川Ms8.0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芦山地震之前,该地区压性速率远高于1999 ~2007年,它是汶川大震后的应力调整过程;(2)汶川Ms8.0、芦山Ms7.0两次强震间隔如此之短,不排除是汶川地震之后龙门山断裂西南段应力场高值压应力的调整过程对此次芦山地震起到触发作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 GPS剖面变形 应变积累 应力调整 汶川ms8 0地震 芦山Ms7 0地震
下载PDF
利用高频GPS数据研究汶川地震引起的近场地表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苏小宁 孟国杰 +1 位作者 廖华 张素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11-15,共5页
利用单历元定位方法处理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震中附近GPS连续站1 Hz数据,获取近场地壳运动学特征。观测结果表明,测站运动的方向和幅度不仅与测站与震中距离相关,而且与破裂带的距离相关,近场运动学的复杂性反映了震源破裂过程具有逆... 利用单历元定位方法处理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震中附近GPS连续站1 Hz数据,获取近场地壳运动学特征。观测结果表明,测站运动的方向和幅度不仅与测站与震中距离相关,而且与破裂带的距离相关,近场运动学的复杂性反映了震源破裂过程具有逆冲和走滑的特征。距震中最近的郫县站最大运动学位移EW方向超过100 cm,NS方向达到70 cm,其GPS位移和强震仪得到的位移一致。对12个GPS测站的运动学位移与永久静态位移进行对比,发现6个测站前者明显大于后者,5个测站二者大小相当,成都站前者小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 0地震 GPS连续站 高频数据 震中 地震动态变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