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局灶性病变MSCT增强扫描动脉早期成像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黄伟兰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7期585-586,共2页
目的对肝局灶性病变MSCT增强扫描动脉早期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肝局灶性病变临床患者病例78例,对其临床资料和MSCT增强扫描动脉早期(E... 目的对肝局灶性病变MSCT增强扫描动脉早期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肝局灶性病变临床患者病例78例,对其临床资料和MSCT增强扫描动脉早期(EAP)成像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8例患者增强扫描动脉期存在强化者64例,分别为HCC、肝血管瘤、肝转移瘤、肝脓肿以及肝管细胞癌。结论 MSCT增强扫描动脉早期成像在肝局灶性病变的检测以及定性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局灶性病变 msct增强扫描动脉早期成像 诊断 临床价值
下载PDF
MSCT增强扫描动脉早期成像在肝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孙伟 《当代医学》 2014年第21期61-62,共2页
目的:研究肝局灶性病变诊断过程中MSCT增强扫描动脉早期(EAP)成像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收治的130例肝局灶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MSCT检查,对... 目的:研究肝局灶性病变诊断过程中MSCT增强扫描动脉早期(EAP)成像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收治的130例肝局灶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MSCT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CT检查,对不同病变部位患者的强化特点以及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出现EAP强化的患者占到了82.3%,其中HCC占到了92.5%,肝血管瘤占到了100%,肝转移瘤占到了83.3%,胆管细胞癌占到了25%,肝脓肿占到了100%。病灶内异常血管及不均匀强化对HCC(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肝细胞癌)、环状强化对转移瘤、边缘结节状强化对血管瘤的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100%、79%~100%。2组患者的诊断特异性以及阳性预测值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肝局灶病变进行检测时,MSCT增强扫描动脉早期成像在定性方面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扫描 肝局灶性病变 早期成像
下载PDF
3.0T超导型MRI灌注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定中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林焕杰 赵继泉 +2 位作者 朱新进 欧卫谦 杨侃荣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期178-183,共6页
目的探讨3.0 T超导型MRI灌注加权成像(P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在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定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术后经病理确诊为良恶性的乳腺早期病变女性患者61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30.12岁。所有患者均经3.0 T超导型MRI PWI常规T2... 目的探讨3.0 T超导型MRI灌注加权成像(P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在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定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术后经病理确诊为良恶性的乳腺早期病变女性患者61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30.12岁。所有患者均经3.0 T超导型MRI PWI常规T2加权成像(T2WI)和T1加权成像(T1WI)平扫后行三维(3D)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病变和良性病变,对比病变形态学变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分析PWI联合DCE对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价值。结果病理结果为恶性病变27例,良性病变34例;DCE-MRI扫描结果为恶性病变患者20例,良性病变患者26例,病变检出率75.41%;PWI扫描结果为恶性病变患者21例,良性病变患者27例,病变检出率78.69%。乳腺早期良性病变形态以类圆形(76.5%)、边缘以光滑(70.6%)为主,乳腺早期恶性病变形态以分叶形(63.0%)、边缘以毛刺征(59.3%)为主;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DCE-MRI扫描形态学特征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3.557、37.459,P=0.000、0.000)。乳腺早期良性病变TIC形态以Ⅰ型(61.8%)为主,乳腺早期恶性病变TIC形态以Ⅲ型(77.8%)为主,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21.852,P=0.000);22例(81.5%)恶性病变患者ADC值≤1.195×10-3 mm2/s,28例(82.4%)良性病变患者ADC值>1.195×10-3 mm2/s,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6.148,P=0.000)。二者联合鉴别诊断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与DCE-MRI、PWI单一诊断更高(P<0.05)。结论 3.0 T超导型MRI PWI联合DCE在乳腺早期良恶性病变鉴定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灌注加权成像(PWI) 动态增强扫描技术(DCE) 乳腺疾病 良恶性 早期病变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曲晓峰 杨海山 +3 位作者 刘书峰 刘亚洁 王乃玉 李笋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845-2847,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DCE-MRI检测兔早期及成熟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表现与HE染色病理切片、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照。结果DCE-MR...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DCE-MRI检测兔早期及成熟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表现与HE染色病理切片、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照。结果DCE-MRI对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的准确率为83%,敏感度为76%,明显高于MRIT1WI/T2WI平扫(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斑块的强化与斑块内CD31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可以作为临床早期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及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早期检测 斑块易损性
下载PDF
黑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董莉 申强 +3 位作者 郭淼 李勐 张兆琪 陈慧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8期874-878,892,共6页
目的:探索新型黑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斑块炎性反应成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制备五指山小型猪(n=20)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模型制备前、后分别行MRI黑血动态增强序列扫描(TR=750 ms;TE=12 ms;TI1=325 ms;TI2=12... 目的:探索新型黑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斑块炎性反应成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制备五指山小型猪(n=20)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模型制备前、后分别行MRI黑血动态增强序列扫描(TR=750 ms;TE=12 ms;TI1=325 ms;TI2=125 ms,ETL=8)。对比剂采用Gd-DTPA(0. 05 mmol/kg),高压注射器的流速为0. 1 m L/s。对模型制备前、后MR图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测量血管壁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血浆容积(V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Ve),曲线下面积(AUC)。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MR图像数据参数与微血管及巨噬细胞的相关性。并比较模型制备前、后的差异。结果:成功建立五指山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5只。与病理结果相对照,Ktrans与微血管数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 913,P=0. 000)。与巨噬细胞数目比较发现,Ktrans亦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 781,P﹤0. 000)。与模型制备前比较,MR图像数据参数Ktrans、Vp、Ve及AUC数值均显著性升高(P≤0. 000)。结论:黑血动态增强MRI成像方法可以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特征。并可以作为定量测量炎性反应的影像指标,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种新型无创的影像学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黑血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下载PDF
多时相血管成像技术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娟 冯刚华 +1 位作者 罗善琦 李海鹏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2年第3期58-62,共5页
目的 分析多时相血管成像技术(CTA)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30... 目的 分析多时相血管成像技术(CTA)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304例。根据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情况分再通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CTA和CTP的影像学特征等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相关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多时相CTA联合CTP预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价值。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中有8例脱落;剩余296例患者中有85例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后有早期血管再通为再通组,剩余211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早期血管再通率为28.72%。再通组发病到溶栓时间、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均短于对照组(t=5.466、9.809、6.799,P <0.05),再通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低于对照组(t=3.765,P <0.05),再通组黄褐色侧支循环评分(tan)高于对照组(t=6.957,P <0.05),再通组艾伯塔中风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脑血流量(CBF)和达峰时间(TTP)大于对照组(t=2.783、10.496、9.481,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n评分、CBF和TTP是影响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59、1.151、1.283,P <0.01);发病到溶栓时间、CBV和MTT是影响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保护性因素(OR=0.433、0.080、0.843,P <0.01)。ROC曲线显示:CBF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再通的预测价值明显高于tan评分、TTP、发病到溶栓时间、CBV和MTT,其中CBF值的最佳截点为≤35.54 mL/(100 mg·min),此时敏感度65.92%、特异度80.61%。结论 多时相CTA联合CTP对预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治疗后早期血管再通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相血管成像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早期再通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不典型乳腺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张俊安 陈海杰 王石胜 《医疗装备》 2018年第12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不典型乳腺癌采取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病变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DWI联合DCE-MRI诊断,观察不典型乳腺癌与... 目的探讨早期不典型乳腺癌采取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病变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DWI联合DCE-MRI诊断,观察不典型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的诊断差异及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单用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判断乳腺病变,当b=1 000 s/mm2时,不典型乳腺癌患者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乳腺癌患者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在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乳腺癌以Ⅰ型与Ⅱ型曲线为主。ADC联合DCEMRI TI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不典型乳腺癌符合率高达93.33%、乳腺良性病变符合率高达96.67%,相比ADC和DCE-MRI单一诊断,可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联合DCE-MRI诊断乳腺病变,在良性与恶性病变上有差异,可为临床尽早检出不典型乳腺癌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不典型乳腺癌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下载PDF
MSCT增强扫描对非特殊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8
作者 熊文明 梁云 潘丽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289-1291,共3页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对非特殊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共60例非特殊型乳腺癌患者,患者依次完成MSCT增强扫描、手术病理学检查,以手术病理学为金标准,统计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例数,分析患者...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对非特殊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共60例非特殊型乳腺癌患者,患者依次完成MSCT增强扫描、手术病理学检查,以手术病理学为金标准,统计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例数,分析患者的MSCT增强扫描价值。结果手术病理学显示,60例患者中,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30例(50.00%)。MSCT增强扫描显示,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29例,敏感度96.67%、特异度100.00%、准确性98.33%、误诊率0.00%、漏诊率3.33%、阳性预测值100.00%、阴性预测值96.77%。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肿瘤病灶最大径比较无差异(P>0.05),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延迟期CT值与动脉期CT值高于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分叶、边界、毛刺征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非特殊型乳腺癌实施MSCT增强扫描,可尽早识别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利于临床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窝淋巴结转移 非特殊型乳腺癌 msct增强扫描 手术病理学检查 延迟期CT值 动脉期CT值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在MS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范芬 姚田岭 +1 位作者 巩晓艳 曲世巍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3-74,共2页
随着CT设备不断更新发展,扫描速度进一步提高,各种CT扫描技术也不断成熟,CT增强扫描技术成为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比剂的注射方式与检查成败及成像质量成正相关。多排螺旋CT广泛应用前对比剂注射方式采用手动推注法,造影剂... 随着CT设备不断更新发展,扫描速度进一步提高,各种CT扫描技术也不断成熟,CT增强扫描技术成为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比剂的注射方式与检查成败及成像质量成正相关。多排螺旋CT广泛应用前对比剂注射方式采用手动推注法,造影剂难以迅速进入人体循环达不到团注效果;另外,由于检查过程中扫描床的不断移动,容易造成穿刺部位血管的损伤,此种方法已经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增强扫描 血管成像检查 静脉留置针 应用 对比剂注射方式 价值 CT扫描技术 增强扫描技术
下载PDF
使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
10
作者 朱广彬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134-0137,共4页
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MRI)进行诊断,并分析该方式的价值。方法 搜集病例的时间段介于2019年2月至2023年12月,以330例怀疑存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主要关注对象,应用MSCT、DCE-MRI明确病变性质,并依... 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MRI)进行诊断,并分析该方式的价值。方法 搜集病例的时间段介于2019年2月至2023年12月,以330例怀疑存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主要关注对象,应用MSCT、DCE-MRI明确病变性质,并依据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治疗效果、影像学表现等信息判断上述两种方式的检出情况,明确诊断效能相关信息。结果 330例疑似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行病理检查后,结果 显示性质为恶性者共计193例,性质为良性者共计137例;行MSCT检查的基础上,结果 显示性质为恶性者共计185例,性质为良性者共计145例,恶性符合率总计为95.85%;行DCE-MRI检查的基础上,结果 显示性质为恶性者共计189例,性质为良性者共计141例,恶性符合率总计为97.93%。DCE-MRI特异度、准确度高于MSCT(P<0.05);DCE-MRI敏感度虽高于MSCT,但两者差距较小(P>0.05)。总检出呈现更高水平的检查方式为DCE-MRI(P<0.05)。结论 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明确病变性质的过程中,可应用DCE-MRI方式展开诊断,其实施能够全面扫描病变区域,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信息,进而实现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占位性病变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 msct
下载PDF
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寻 尹伟 陆建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5-1168,共4页
目的探讨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 目的探讨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评估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动脉起源变异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使用Kappa检验评价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对肿瘤大小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对血管侵犯以及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达0.97以上;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0.75、1.00、1.00、0.83。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值均>0.75)。结论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能够全面评价胰腺癌病灶、病灶边缘、病灶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提高了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价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 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检查 诊断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在评估早期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12
作者 石洋洋 付娟 刘浩 《癌症进展》 2022年第12期1293-1296,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估早期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VS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是否出现LVSI分为观察组(合并LVSI,n=31)及对照组(未合并LVSI,n=49)。比较两组患者DCE-MR...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估早期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侵犯(LVS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是否出现LVSI分为观察组(合并LVSI,n=31)及对照组(未合并LVSI,n=49)。比较两组患者DCE-MRI参数、DWI参数,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CEMRI及DWI对早期宫颈癌LVSI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诊断的准确度高于DCE-MRI或DWI单独诊断。DCE-MRI诊断宫颈癌LVS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DWI诊断宫颈癌LVSI的AUC为0.784,二者联合诊断宫颈癌LVSI的AUC为0.921,联合诊断的AUC最大。结论早期宫颈癌合并LVSI患者的Kep、Ktrans及Ve值均升高,ADC值降低,临床上可通过结合DCE-MRI及DWI提高对早期宫颈癌合并LVSI的诊断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早期宫颈癌 淋巴血管间隙侵犯
下载PDF
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造影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寻 陆建平 《东南国防医药》 2018年第5期506-510,共5页
目的探讨小成像视野(FOV)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造影检查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与胰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AIP患者和21例胰腺癌患者的小FOV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造影检查影像资料及临床检查资料,21例AIP患者均经... 目的探讨小成像视野(FOV)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造影检查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与胰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AIP患者和21例胰腺癌患者的小FOV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造影检查影像资料及临床检查资料,21例AIP患者均经过穿刺活检证实或激素治疗明显改善,21例胰腺癌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分析病灶所在部位、大小、密度、形态及强化方式,胰周、胰胆管、淋巴结以及相邻血管、组织等改变。结果 21例AIP中有12例为胰腺弥散性肿大,10例有假包膜影,15例病灶有延迟强化,11例主胰管不规则狭窄>3cm,上游胰管扩张均<5mm,11例胆总管"鸟嘴样"狭窄伴管壁增厚,2例有淋巴结肿大,3例有血管受累。而21例胰腺癌中16例为局限性肿块,无假包膜影及延迟强化,13例上游胰管扩张≥5 mm,且主胰管不规则狭窄<3 cm,16例为胆总管截断,未见管壁增厚,13例有淋巴结肿大,14例有血管受累。AIP与胰腺癌在弥散性肿大(57.1%vs 23.8%)、假包膜样结构(47.6%vs 0%)、CT延迟强化(71.4%vs 0%)、主胰管狭窄>3 cm(52.4%vs 0%)及上游胰管扩张≥5 mm(0%vs 62.0%)、胆总管截断(0%vs 76.2%)、胆总管增厚(52.4%vs 0%)、周围淋巴结肿大(0. 1%vs 62.0%)和血管受累(14.3%vs 66.7%)影像学表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小FOV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造影检查鉴别诊断AIP和胰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 5%、81.0%、85.7%、82.6%、89.5%。结论小FOV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造影可以清晰显示病灶、胰管扩张及狭窄情况、血管受累情况、肿瘤小的供血动脉以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对AIP和胰腺癌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胰腺癌 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 胰腺动脉CT增强造影
下载PDF
MSCT薄层增强扫描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笋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1期120-121,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薄层增强扫描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胰腺癌的MSCT三期增强扫描资料,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影像表现、邻近血管及脏器是否受侵等。结果38例中平扫呈低密度的21例,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薄层增强扫描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胰腺癌的MSCT三期增强扫描资料,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影像表现、邻近血管及脏器是否受侵等。结果38例中平扫呈低密度的21例,11例呈略低密度,6例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低于正常胰腺实质强化。结论MSCT薄层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胰腺癌 多层螺旋CT(msct) 薄层增强扫描 诊断
下载PDF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钆喷替酸葡甲胺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随访中的比较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智翔 崔博 +1 位作者 李天云 解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23期9-13,共5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与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原发性肝癌(PH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选取PHC患者106例。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SCT与Gd-D...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与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原发性肝癌(PH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选取PHC患者106例。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SCT与Gd-DTPA增强MRI对肿瘤残余、复发的诊断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结果106例患者术前有146个病灶,其中43个病灶存在肿瘤残余,MSCT诊断肿瘤残余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30%、81.40%、88.35%,低于Gd-DTPA增强MRI的95.89%、95.35%、9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个病灶存在肿瘤复发,MSCT诊断肿瘤复发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36%、80.56%、90.91%,低于Gd-DTPA增强MRI的97.26%、97.22%、9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PHC患者TACE后肿瘤残余、复发的诊断中,Gd-DTPA增强MRI优于MS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钆喷替酸葡甲胺 增强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肝癌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下载PDF
MRI-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及增强扫描在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韩立 张成 +7 位作者 安东均 王羊 王金涛 杨林 韩博强 赵宝国 徐垚 何进程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8期2074-2077,共4页
目的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及增强扫描在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4例肝癌患者,均进行TACE术,术前1~3天及术后30天均进行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术前、术后患者MRI-DWI... 目的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及增强扫描在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4例肝癌患者,均进行TACE术,术前1~3天及术后30天均进行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术前、术后患者MRI-DWI参数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比增强比(CER)动脉期、病灶信号比(SIR)动脉期]及肿瘤直径。对比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MRI-DWI参数值及肿瘤直径。分析MRI-DWI技术及增强扫描对TACE术后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术后30天,DSA检查显示完全灭活病灶72个,复发/残留病灶32个,经MRI-DWI检查显示复发/残留病灶26个,MRI增强病灶28个。术后,肝癌患者肿瘤直径、CER动脉期、SIR动脉期均明显降低,ADC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有效组患者肿瘤直径、CER动脉期、SIR动脉期均低于无效组,ADC高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DWI联合增强扫描对TACE术后复发/残留病灶检出准确率为93.75%(30/32),高于两者单独检查的81.25%(26/32)、87.50%(28/32);MRI-DWI联合增强扫描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好(Kappa=0.888),高于两者单独检查(Kappa=0.596、0.662)。结论MRI-DWI技术及增强扫描可有效评估肝癌TACE术后治疗效果,而两者联合可提高术后复发/残留病灶检出准确率,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全面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弥散加权成像 增强扫描 肝癌 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杨超 黄显龙 +5 位作者 杨华 李必强 唐茁月 胡源浩 李宗文 陈修燕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16-918,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内肿块患者行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分析CT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和CTA对肺内肿块血供的显示。结果肺癌主要由支气管...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内肿块患者行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分析CT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和CTA对肺内肿块血供的显示。结果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BA)供血,部分可由体动脉供血,肺癌组供血动脉显示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肺癌组CT增强峰值显著大于结核球组、炎性假瘤组及错构瘤组(P<0.05),但与血管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与良性病变各组的增强动态曲线不同:肺癌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主动脉期CT值迅速升高,120s形成强化高峰,延迟期缓慢下降;结核球组增强扫描后CT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炎性假瘤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CT值逐渐升高,90s左右出现高峰;错构瘤组强化不明显;血管瘤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迅速强化,在15s左右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结论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能有效鉴别肺内肿块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内肿块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多期增强扫描 CT血管成像 支气管动脉
下载PDF
用MRI动态增强扫描与MRI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效果对比
18
作者 杨成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13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用MRI动态增强扫描与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3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我院对这3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分别应... 目的:探讨用MRI动态增强扫描与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3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我院对这3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分别应用MRI动态增强扫描与MRI扩散加权成像进行诊断,然后比较应用这两种不同的诊断方法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效果。结果 :用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乳腺癌的准确率为92.3%,用MRI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早期乳腺癌的准确率为76.9%。用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乳腺癌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用MRI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早期乳腺癌的准确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与MRI扩散加权成像均可用于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但应用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乳腺癌的准确率更高,临床效果更显著。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动态增强扫描 MRI扩散加权成像 早期乳腺癌
下载PDF
MR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睿 王志佳 刘斌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6期958-960,共3页
乳腺疾病是成年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预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2]。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3-5]。现将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经MR... 乳腺疾病是成年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预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2]。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3-5]。现将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经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检查及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的60例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情况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MRI 乳腺肿瘤诊断 乳腺良恶性肿瘤 成年女性 乳腺疾病 动态增强扫描 早期诊断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肾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钱明珠 林伟 +3 位作者 姜丽 黄敏华 王建梅 魏倩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7-688,共2页
目的讨论如何提高肾动脉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成功机率。方法33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均采用先行试验性团注造影剂扫描,再采用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技术作斜冠状位的腹主动脉及肾动脉的3DCE-MRA,通过图像... 目的讨论如何提高肾动脉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成功机率。方法33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均采用先行试验性团注造影剂扫描,再采用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技术作斜冠状位的腹主动脉及肾动脉的3DCE-MRA,通过图像后处理,获得类似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图像。结果本组病例均得到准确的延迟扫描时间,抓采到造影剂到达肾动脉峰值图像。结论检查的主要创新在于:采用卵圆中心法扫描(决定图像对比分辨率),而不是按顺序充填K空间;建立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综合病人年龄、血液循环时间、曲线斜率等以确定延迟扫描时间;择层、择范围、多角度图像重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动脉造影 卵圆中心法扫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