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MTT法测定杀虫剂对细胞的毒力 被引量:9
1
作者 周青春 万树青 +3 位作者 刘钊杰 洪华珠 彭建新 汪虹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43-348,共6页
MTT方法是Mosmann(1983)首创的一种鉴别、统计细胞死或活的方法。本文通过改进MTT方法,以棉铃虫的细胞系(BCIRL—HA—AMI)为测试对象,建立起一种适应农药毒力测定的细胞生物测定方法。该方法比传统活体生物测定要快捷、简便、准确、灵... MTT方法是Mosmann(1983)首创的一种鉴别、统计细胞死或活的方法。本文通过改进MTT方法,以棉铃虫的细胞系(BCIRL—HA—AMI)为测试对象,建立起一种适应农药毒力测定的细胞生物测定方法。该方法比传统活体生物测定要快捷、简便、准确、灵敏。本文用改进的方法研究了5种有机溶剂和9种杀虫剂(或化合物)的离体毒力,5种有机溶剂除二甲苯外,丙酮、乙酸乙酯、二甲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在低浓度(0.5%,v/v)时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结果还表明,除溴氰菊酯和氯丹外,其它7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或化合物)的细胞生物测定结果与传统活体生物测定结果相关性很好,这表明MTT细胞生物测定方法可能不适用于菊酯和有机氯类杀虫剂的筛选和毒力测定,但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而言,它仍是一种有效的离体生物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t 细胞毒力测定 杀虫剂 棉铃虫
原文传递
防治棉铃虫的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于宏坤 梁革梅 +4 位作者 任明勇 张永军 常洪雷 吴孔明 郭予元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27-334,共8页
采用室内浸卵、浸叶和点滴法以及田间小区试验,对19种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作用特点和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对棉铃虫卵孵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90.40mg/L多杀菌素处理后棉铃虫卵的孵化率仅为42.86%;... 采用室内浸卵、浸叶和点滴法以及田间小区试验,对19种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作用特点和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对棉铃虫卵孵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90.40mg/L多杀菌素处理后棉铃虫卵的孵化率仅为42.86%;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丙溴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毒杀作用明显,原药稀释1.0×10^4-2.0×10^4倍时可使初孵幼虫死亡率迭100%;昆虫生长调节剂——氟啶脲、氟铃脲、甲氧虫酰肼原药稀释1000倍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致死率大于70%,且幼虫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多杀菌素、毒死蜱、高效氨氰菊酯、丙溴磷、辛硫磷对低、高龄棉铃虫幼虫均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丙溴磷、高效氯氰菊酯作用效果快且防治效果好,尤其是4000倍甲氨基阿维菌素和5000倍高效氨氟氰菊酯处理后第三天,其对棉铃虫的致死率迭100%;多杀菌素和甲氧虫酰肼作用效果稍差。若在棉铃虫卵高峰期适时施药,供试的6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高毒农药替代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毒农药替代 棉铃虫 室内生物测定 田间小区试验
下载PDF
转Bt棉不同生长期及不同器官杀虫蛋白表达量的免疫学方法测定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小四 李松岗 +2 位作者 许崇任 赵建周 赵奎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77-484,共8页
转苏云金杆菌 (Bacillusthuringensis)杀虫蛋白基因棉花 (下称Bt棉 )在不同生长期及不同器官上对棉铃虫杀虫活性存在明显差异。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生物测试法检测Bt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 ,但无法定量检测Bt棉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本实验... 转苏云金杆菌 (Bacillusthuringensis)杀虫蛋白基因棉花 (下称Bt棉 )在不同生长期及不同器官上对棉铃虫杀虫活性存在明显差异。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生物测试法检测Bt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 ,但无法定量检测Bt棉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本实验室建立的酶联免疫学测定方法(ELISA) ,可定量检测棉器官内杀虫蛋白的含量。它具有检测周期短 ,操作简便的优点。用ELISA方法检测Bt棉杀虫蛋白的含量 ,结果表明 ,棉叶和花瓣杀虫蛋白含量最高 ,铃和蕾次之。在棉株生长的后期 ,各器官杀虫蛋白的含量则有大幅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BT棉 杀虫活性 生物测试 免疫学
下载PDF
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毒力及几丁质和几丁质酶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马龙 戴武 张春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1-147,共7页
【目的】探讨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毒性机制,为苯甲酰基脲类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以及新农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棉铃虫为材料,研究了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探讨氟铃脲处理后对棉铃虫几丁质含量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并采... 【目的】探讨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毒性机制,为苯甲酰基脲类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以及新农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棉铃虫为材料,研究了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探讨氟铃脲处理后对棉铃虫几丁质含量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氟铃脲对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供试棉铃虫3龄幼虫经氟铃脲直接浸渍处理后,逐渐表现出反应迟钝、非正常蜕皮以及表皮发育异常等中毒症状,最终畸形死亡。氟铃脲处理后96h的LC50值为226.43mg/L,表现出较强的触杀作用以及致畸活性。用氟铃脲120和240mg/L处理72h后棉铃虫3龄幼虫几丁质含量显著降低,并且120mg/L氟铃脲处理72h后显著激活了试虫几丁质酶活性,而亚致死质量浓度(60mg/L)诱导棉铃虫体内几丁质酶活性需要较长的作用时间。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氟铃脲(60mg/L)处理后显著抑制了棉铃虫幼虫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论】氟铃脲对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能够降低棉铃虫虫体几丁质含量,激活棉铃虫几丁质酶活性,几丁质酶的变化可能与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毒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铃脲 棉铃虫 生物测定 几丁质 几丁质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