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苦闷的象征》与中国新文学关系考辨 |
陈方竞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2
|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左翼文学论(一) |
陈方竞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
3
|
穆木天“纯粹诗歌”辨析 |
刘静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4
|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左翼文学论(二) |
陈方竞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
5
|
穆木天外国文学翻译与中国现代翻译文学 |
陈方竞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6
|
穆木天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 |
蒋芳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7
|
东西方文学史的缩影——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内容概述 |
孙晓博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2
|
|
8
|
“纯诗”何为?——论穆木天的诗论转变及其写作实践 |
肖楚楚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2
|
|
9
|
穆木天王独清早期诗论与法国象征主义诗派 |
廖四平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10
|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自序 |
陈方竞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
11
|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传承、价值及意义 |
孙晓博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4
|
|
12
|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书写研究 |
孙晓博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13
|
挽歌·哀歌·战歌——以诗歌为例论穆木天的东北情结 |
肖振宇
吴亚娟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14
|
穆木天和他的巴尔扎克翻译及传播——以《欧贞尼-葛朗代》为例 |
纪启明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5
|
本土化位移:中国现代象征主义的诗学命名 |
柴华
|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6
|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左翼文学论(三) |
陈方竞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7
|
巴尔扎克三译家的共同遭遇与不同反应——傅雷逝世50周年纪念 |
宋学智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8
|
论抗战时期穆木天诗歌创作 |
范庆超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9
|
穆木天文学起点与日本因素 |
刘静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20
|
论穆木天的翻译思想 |
孙晓博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