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CAC发病中TAMs/MUC1介导的结肠炎性微环境形成机制
1
作者 何雪 马淑然 +3 位作者 孙一珂 胡孙林 刘旭 刘雷蕾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炎性微环境在结肠“炎-癌”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介导的结肠“炎-癌”转化过程与中医“伏邪理论”具有相似性。本文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黏蛋白1(MUC1)之间的交互关系介导的结肠炎性微环境形成机制... 炎性微环境在结肠“炎-癌”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介导的结肠“炎-癌”转化过程与中医“伏邪理论”具有相似性。本文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黏蛋白1(MUC1)之间的交互关系介导的结肠炎性微环境形成机制,认为异常表达的MUC1可作为“伏痰”的研究指标,进一步提出在临床早期治疗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时,应以扶正透邪为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健脾化痰、调气化痰、清温消痰、活血解毒化痰等治法,以有效干预结肠炎的恶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理论 炎性微环境 CAC TAMS muc1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lncRNA MUC5B-AS1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宗广帅 武晓云 +2 位作者 郝洁 吕佳 周蕾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53-56,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UC5B-AS1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急性白血病患者136例(观察组),同期无血液疾病的健康体检者140例(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法)检测两组血清lncRNA MUC5B-AS1,并...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UC5B-AS1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急性白血病患者136例(观察组),同期无血液疾病的健康体检者140例(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法)检测两组血清lncRNA MUC5B-AS1,并分析血清lncRNA MUC5B-AS1表达与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指标,另比较血清lncRNA MUC5B-AS1高、低表达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缓解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血清lncRNA MUC5B-AS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1±0.42、1.02±0.18,两组比较,P<0.05。血清lncRNA MUC5B-AS1表达与白血病患者临床指标无相关性(P均>0.05)。lncRNA MUC5B-AS1高表达者、低表达者化疗1个疗程后CR率分别为73.68%(56/76)、88.33%(53/60),两者比较,P<0.05。lncRNA MUC5B-AS1高表达、低表达CR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32.14%(18/56)、49.06%(26/53),两者比较,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lncRNA MUC5B-AS1表达升高,与患者化疗缓解率及预后相关,高lncRNA MUC5B-AS1表达预示着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长链非编码RNA muc5B-AS1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下载PDF
MUC1和CK7在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凯丽 李艳玉 +4 位作者 王树峰 郑宝恒 底旺 郭淑云 蔡建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9-331,共3页
目的:以MUC1和CK7为基因标志物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播散的肿瘤细胞,探讨肿瘤基因标志物在乳腺癌微转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有核细胞的MUC1和CK7mRNA表达。结果:1)检测15例正常人外周血MUC1、CK7m... 目的:以MUC1和CK7为基因标志物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播散的肿瘤细胞,探讨肿瘤基因标志物在乳腺癌微转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有核细胞的MUC1和CK7mRNA表达。结果:1)检测15例正常人外周血MUC1、CK7mRNA表达,结果无假阳性;将乳腺癌细胞系MCF-7分别以1:105、1:106与正常外周血有核细胞混合,检测MUC1、CK7表达,结果无假阴性。2)检测35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以MUC1为标志物,外周血中肿瘤细胞检出率为30.3%(11/35);以CK7为标志物,外周血中肿瘤细胞检出率为35.0%(12/35)。3)35例患者中有4例MUC1、CK7均表达阳性,7例仅MUC1表达阳性,8例仅CK7表达阳性,两种肿瘤标志物表达患者有交叉但不重叠。结论:以MUC1、CK7为基因标志物,采用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可能在乳腺癌微转移诊断及乳腺癌预后中具有意义,多种肿瘤基因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优于单一标志物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微转移 muc1 CK7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文斌 史良会 +2 位作者 朱晓群 徐国祥 齐琼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231-1234,共4页
背景与目的:粘蛋白MUC1的表达上调或MUC2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而MUC1和MUC2的表达中国人结肠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与不同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其临... 背景与目的:粘蛋白MUC1的表达上调或MUC2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发生,而MUC1和MUC2的表达中国人结肠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与不同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6例结肠直肠癌和20例正常结肠直肠粘膜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结肠直肠粘膜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和100%,而126例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1%和36.5%(P<0.01);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粘蛋白MUC2在结肠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粘蛋白MUC1表达上调或MUC2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检测结肠直肠癌中粘蛋白MUC1和MUC2的表达可间接反映肿瘤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粘蛋白 muc1 muc2 免疫组织化学 结肠肿瘤
下载PDF
胃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MUC1、CD44v6、nm23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勇 张景华 +6 位作者 邝刚 杨进强 赵群 王晓玲 焦志凯 张志栋 王力利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85-989,共5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证实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多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产物协调作用的结果,寻找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胃癌的研究。本实验旨在探讨胃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中MUC1、CD44v6、nm23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 背景与目的:研究证实胃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多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产物协调作用的结果,寻找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有助于胃癌的研究。本实验旨在探讨胃癌组织及区域淋巴结中MUC1、CD44v6、nm23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10例胃癌组织及613枚区域淋巴结中的MUC1、CD44v6、nm23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胃癌组织中的MUC1蛋白阳性表达在低分化癌组、浸润型组、T3+T4组、淋巴结转移组、Ⅲ~Ⅳ期组、生存期<5年组分别为84.6%、88.1%、87.3%、91.7%、94.4%、95.5%,CD44v6分别为79.5%、74.6%、79.4%、81.7%、87.0%、87.9%,nm23分别为38.5%、32.2%、30.2%、25.0%、25.9%、18.2%。MUC1和CD44v6表达低分化癌组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癌组(78.9%vs57.7%),浸润型组高于局限型组(72.6%vs54.9%),T3+T4组高于T2组(72.3%vs46.8%),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8.0%vs46.0%),TNMⅢ~Ⅳ期组高于Ⅰ~Ⅱ期组(67.9%vs44.6%),生存期<5年组高于≥5年组(59.1%vs31.8%),各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而nm23除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不同的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外,T3+T4组低于T2组(51.1%),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组织 区域淋巴结 muc1 CD44V6 nm23 基因表达 胃癌 肿瘤侵袭转移 预后
下载PDF
检测CK19 mRNA和MUC1 mRNA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 被引量:15
6
作者 牛中喜 周清华 +6 位作者 孙芝琳 孙泽芳 朱文 王艳萍 车国卫 秦建军 陈晓禾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 ,并分析CK19mRNA、MUC1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RT PCR) ,对 3 1例NSCLC的 119枚淋巴结中的粘蛋白 1(MUC1)mRN...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 ,并分析CK19mRNA、MUC1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RT PCR) ,对 3 1例NSCLC的 119枚淋巴结中的粘蛋白 1(MUC1)mRNA、角蛋白 19(CK19)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 ;对照组为 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 3 5枚淋巴结。结果  3 1例NSCLC患者的 119枚淋巴结中 ,66枚 ( 5 5 .5 %)淋巴结存在CK19mRNA阳性表达 ,65枚 ( 5 4.5 %)存在MUC1mRNA阳性表达 ;肺良性病变患者 3 5枚淋巴结中CK19mRNA和MUC1mRNA表达均为阴性 ,与肺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UC1、CK19基因均可作为RT PCR法检测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两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微转移 分子诊断 muc1基因 CK19基因
下载PDF
牦牛乳中上皮粘蛋白MUC1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郑玉才 彭先文 +4 位作者 钟光辉 毛永江 王永 邹思湘 陈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5-238,共4页
采用SDS PAGE研究了 10 8头麦洼牦牛和 98头九龙牦牛乳MUC1的生化遗传特性 ,结果表明 :牦牛乳MUC1呈现出多态性 ,表现为一条或两条迁移率不同的区带。SDS PAGE分析发现 4种分子量的MUC1区带 ,依次为A :2 0 8kd ,B :2 0 0kd ,C :196kd ,D... 采用SDS PAGE研究了 10 8头麦洼牦牛和 98头九龙牦牛乳MUC1的生化遗传特性 ,结果表明 :牦牛乳MUC1呈现出多态性 ,表现为一条或两条迁移率不同的区带。SDS PAGE分析发现 4种分子量的MUC1区带 ,依次为A :2 0 8kd ,B :2 0 0kd ,C :196kd ,D :185kd ,分子量大于荷斯坦牛。麦洼牦牛乳MUC1基因座受A、B、C、D 4个复等位基因支配 ,有 9种基因型 ;九龙牦牛乳MUC1基因座受A、C、D 3个复等位基因支配 ,显示 5种基因型。两品种牦牛乳MUC1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并且均偏离哈代—温伯格定律 (P <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乳 上皮粘蛋白 muc1 遗传多态性
下载PDF
GM-CSF对MUC1基因疫苗抑制乳腺癌生长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袁时芳 李开宗 +3 位作者 王岭 颜真 韩苇 张英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37-740,共4页
目的 :观察GM CSF有无增强MUC1基因疫苗对EMT6乳腺癌生长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法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 3wk 1次 ,共 3次。每次基因免疫后 1、3、5d ,皮下注射GM CSF 10 0... 目的 :观察GM CSF有无增强MUC1基因疫苗对EMT6乳腺癌生长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法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 3wk 1次 ,共 3次。每次基因免疫后 1、3、5d ,皮下注射GM CSF 10 0 μL(1μg/ 10 0 μL)。最后 1次基因免疫后第 3周 ,接种表达MUC1的EMT6小鼠乳腺癌细胞。两周后观察、记录肿瘤的生长情况。于肿瘤细胞接种后第 4 3天 ,处死全部动物 ,称量肿瘤的质量。用 4h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特异性CTL的杀伤活性。结果 :接种肿瘤细胞后 4 3d ,MUC1基因疫苗加GM CSF组、MUC1基因疫苗组、pcDNA3.1加GM CSF组及pcDNA3.1组 ,EMT6肿瘤的大小依次为 (135± 33.8)mm3 、(2 5 0± 34.3)mm3 、(5 6 8± 4 3.6 )mm3 和 (5 96± 4 8.2 )mm3 ;平均瘤质量 (g)依次为 (0 .81± 0 .4 2 )g、(1.2 3± 0 .4 1)g、(2 .30± 0 .4 8)g及 (2 .2 8± 0 .5 8)g。与对照组相比较 ,MUC1基因疫苗组EMT6肿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P <0 .0 5 ) ;与单独MUC1基因疫苗组相比较 ,MUC1基因疫苗加GM CSF组抗肿瘤生长的作用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在效靶比为 10 0∶1、5 0∶1、2 5∶1和 12 .5∶1时 ,MUC1基因疫苗加GM CSF组特异性CTL对EMT6靶细胞的杀伤率 ,依次为 6 8.5 %、 5 3.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基因疫苗 GM-CSF 乳腺肿瘤 免疫治疗
下载PDF
MUC1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CTL和体液免疫应答 被引量:8
9
作者 袁时芳 李开宗 +3 位作者 王岭 颜真 韩苇 张英起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345,共3页
目的 :观察MUC1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次间隔 3wk ,共 3次。最后 1次免疫后第 3周 ,接种表达MUC1的EMT6乳腺... 目的 :观察MUC1基因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及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方法 :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 ,将构建的MUC1基因疫苗pcDNA3.1 MUC1免疫雌性BALB/c小鼠 ,每次间隔 3wk ,共 3次。最后 1次免疫后第 3周 ,接种表达MUC1的EMT6乳腺癌细胞进行免疫保护实验。用 4h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特异性CTL杀伤活性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水平。结果 :在效靶比为 10 0∶1、5 0∶1、2 5∶1、12 .5∶1时 ,MUC1基因疫苗免疫组特异性CTL对EMT6靶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 5 4 .1%、39.8%、2 6 .4 %和2 0 .1% ,对照组分别为 13.2 %、10 .0 %、8.2 %、7.2 %和 11.7%、9.8%、7.7%、7.0 % ,前者与后二者差异显著 (P <0 .0 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 ,人乳腺癌组织MUC1呈染色阳性 ;MUC1基因疫苗免疫组仅见 4 0 % (4/ 10 )的小鼠有肿瘤形成 ,而 pcDNA3.1对照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 10 0 %可见肿瘤形成、生长 ,表明MUC1基因疫苗免疫组小鼠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结论 :MUC1基因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CTL及体液免疫应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基因疫苗 特异性CTL 体液免疫
下载PDF
检测外周血MUC1蛋白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吉春 柳忠辉 +5 位作者 方芳 窦蕊 赵小霞 张庆勇 陈文博 台桂香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2,55,共5页
目的为提高外周血MUC1蛋白检测的敏感度,建立了抗MUC1多克隆抗体的夹心ELISA试剂盒,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测试。方法首先成功构建-表达并纯化了MUC1-GST和MUC1-MBP融和蛋白;通过免疫家兔和大鼠,获得抗MUC1血清,经饱和硫酸铵沉淀、Protein A/... 目的为提高外周血MUC1蛋白检测的敏感度,建立了抗MUC1多克隆抗体的夹心ELISA试剂盒,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测试。方法首先成功构建-表达并纯化了MUC1-GST和MUC1-MBP融和蛋白;通过免疫家兔和大鼠,获得抗MUC1血清,经饱和硫酸铵沉淀、Protein A/G纯化及抗GST和MBP抗体吸收的进一步纯化获得纯的家兔抗人及大鼠抗人MUC1多克隆抗体;通过凝血酶溶解MUC1-GST获得MUC1标准品。经不同的筛选确立了以家兔抗人MUC1抗体作为包被抗体、大鼠抗MUC1抗体作为检测抗体的双抗体夹心试剂盒,敏感度可达到0.2 ng/ml。结果对32例乳腺癌患者和20例健康受试者外周血血清中MUC1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达到53.1%(17例/32例),而健康对照组检出率为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抗MUC1多克隆抗体双夹心试剂盒有望应用于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muc1多克隆抗体 双抗体夹心ELISA 腺癌诊断
下载PDF
肺癌T7噬菌体文库中MUC1蛋白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 被引量:5
11
作者 邱宇 曹丽 +5 位作者 郝晓宁 王建飞 董旭 祖金池 钟理 丁浩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从肺癌T7噬菌体展示文库中筛选MUC1蛋白抗原的模拟表位。方法以MUC1单克隆抗体为靶分子,对肺癌T7噬菌体文库进行淘洗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并推导其氨基酸序列,对得到的阳性噬菌体克隆进行鉴定。结果... 目的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从肺癌T7噬菌体展示文库中筛选MUC1蛋白抗原的模拟表位。方法以MUC1单克隆抗体为靶分子,对肺癌T7噬菌体文库进行淘洗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并推导其氨基酸序列,对得到的阳性噬菌体克隆进行鉴定。结果经3轮淘选,得到20个阳性克隆。测序获得AAPDFRP、SAPDDRP 2种氨基酸序列,对MUC1单抗的抑制率均在50%以上,与肺癌血清结合特异性较高,此2种蛋白序列可模拟MUC1蛋白抗原表位。结论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成功筛选到MUC1蛋白的模拟表位序列XAPDXRP(X为任意氨基酸),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muc1 模拟表位 噬菌体文库
下载PDF
人MUC-1全长cDNA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1
12
作者 袁时芳 李开宗 +2 位作者 韩苇 颜真 张英起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3期1231-1234,共4页
目的 构建含人 MUC- 1全长 c DNA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 ,并观察其在 COS- 7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 将目的基因 MUC- 1克隆入 p GEM- 3zf(- )载体中并进行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 .亚克隆入真核质粒 pc DNA3.1(+)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pc DNA3.... 目的 构建含人 MUC- 1全长 c DNA序列的真核表达载体 ,并观察其在 COS- 7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 将目的基因 MUC- 1克隆入 p GEM- 3zf(- )载体中并进行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 .亚克隆入真核质粒 pc DNA3.1(+)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 pc DNA3.1(+) - MU C- 1.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转入 COS- 7细胞 ,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检测 MUC- 1的表达 .结果 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证实 ,重组质粒含有人MU C- 1全长 c DNA编码序列 ,转染实验表明 MU C- 1基因能在 COS- 7细胞中表达 .结论 人 MU C- 1全长 c DNA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 COS- 7中的表达均获成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基因 真核表达 COS-7细胞 电穿孔法 核酸疫苗 免疫疗法 肿瘤治疗
下载PDF
非M3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MUC1基因和MDR1基因表达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黎国伟 王东宁 +5 位作者 林东军 李旭东 林桂真 何易 林曲 黄仁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11-1014,共4页
背景与目的:MUC1基因在胃癌、卵巢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肿瘤中有表达,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较高的表达。但MUC1基因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相互关系以及两者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治疗效果的关系尚有待探讨。本研究拟探讨MUC1基因... 背景与目的:MUC1基因在胃癌、卵巢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肿瘤中有表达,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较高的表达。但MUC1基因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相互关系以及两者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治疗效果的关系尚有待探讨。本研究拟探讨MUC1基因与MDR1基因表达及其与非M3型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鄄聚合酶链反应(RT鄄PCR)法检测34例初治非M3型急性白血病患者MUC1和MDR1的表达,并观察两种基因表达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34例初治非M3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MUC1基因阳性率为50%,MDR1基因阳性率为29.4%。MUC1基因阳性患者的MDR1阳性率为52.9%,明显高于MUC1阴性者的5.9%(P=0.003)。MUC1基因阴性者完全缓解(CR)率达94.1%,阳性患者CR率52.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MDR1基因阴性者CR率为91.7%,明显高于阳性患者的50.0%(P<0.05)。MUC1基因和MDR1基因均阳性者CR率为55.6%,MUC1基因和MDR1基因均阴性者16例,全部获得CR。结论:非M3型急性白血病MUC1基因阳性者MDR1基因表达率较高,MUC1基因及MDR1基因均为阴性者治疗缓解率高。提示联合检测MUC1基因和MDR1基因对判断初治非M3型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可作为临床判断疗效的一项有意义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药物疗法 muc1基因 多药耐药基因 疗效 预测指标
下载PDF
检测MUC1 mRNA对诊断食管癌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临床意义(英文)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相燕 陈钢 +1 位作者 王洲 刘凡英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4-199,共6页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早期术后复发可能与常规病理漏诊的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检测MUC1基因mRNA,来诊断食管癌患者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并评价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everse transcript...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早期术后复发可能与常规病理漏诊的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检测MUC1基因mRNA,来诊断食管癌患者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并评价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63例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阴性的366枚区域淋巴结(pN0)、食管良性病变的30枚食管旁淋巴结、食管鳞癌术后病理诊断为淋巴结转移癌的15枚区域淋巴结,以及15个癌组织标本进行研究,检测其Mucinl(MUC1)基因mRNA表达,对淋巴结微转移进行基因诊断。对患者随访,应用χ2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差别;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基因诊断的特异度为100.0%(30/30),灵敏度为90.0%(27/30)。在22例(34.9%)患者的30枚(8.2%)淋巴结中检测到MUC1基因mRNA的表达,诊断为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54.5%(12/22),无转移者3年生存率为80.5%(33/4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微转移(P<0.05,OR=3.71)和T3期肿瘤(P<0.05,OR=7.17)是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检测pN0食管癌患者区域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对诊断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有一定价值;淋巴结微转移可能提示食管癌患者术后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淋巴结转移 隐匿性 诊断 muc1基因 预后
下载PDF
用BC2单抗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MUC1基因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汪荣泉 房殿春 +1 位作者 罗元辉 刘为纹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揭示胃癌及肠化组织中MUC1基因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行为之间的联系。方法 用BC2抗体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人正常胃肠道粘膜、肠化粘膜以及胃癌组织中MUC1基因核心肽的表达。结果 人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广泛分布MUC1基因产物 (10 0 % ... 目的 揭示胃癌及肠化组织中MUC1基因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行为之间的联系。方法 用BC2抗体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人正常胃肠道粘膜、肠化粘膜以及胃癌组织中MUC1基因核心肽的表达。结果 人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广泛分布MUC1基因产物 (10 0 % ) ,抗原主要位于上皮层和胃腺的中下部 ;肠化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79 3%和 82 6 % ;胃癌组织中MUC1基因表达与患者的性别、部位、大小、淋巴结转移、分化类型、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Lauren氏分型之间无关 (P >0 0 5) ;但MUC1基因强阳性者与中弱阳性者之间的临床分期存在明显的差别 (P <0 0 5) ,表达越强 ,Ⅰ~Ⅱ期的可能性越小 ;不同类型肠化中MUC1基因的表达无差异 (P >0 0 5)。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用BC2抗体检测的MUC1基因可能是胃癌进展的有用标志 ,可能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行为之间有关 ,而与肠化分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muc1基因 BC2抗体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用BC2单抗检测人正常腺上皮组织中MUC1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8
16
作者 汪荣泉 房殿春 +2 位作者 刘为纹 晋华源 鲁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13-415,共3页
目的:揭示MUC1基因在人正常腺上皮中的表达规律。方法:用BC2单克隆抗体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腺上皮组织中的MUC1核粘蛋白的表达。结果:MUC1核粘蛋白主要分布于胃粘膜的上皮层和基底部,上皮层内以核周明显,腺须及基底都是弥漫胞浆... 目的:揭示MUC1基因在人正常腺上皮中的表达规律。方法:用BC2单克隆抗体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腺上皮组织中的MUC1核粘蛋白的表达。结果:MUC1核粘蛋白主要分布于胃粘膜的上皮层和基底部,上皮层内以核周明显,腺须及基底都是弥漫胞浆型;胃窦、胃底的表达无差异。十二指肠及空肠的表达类似,杯状细胞和住状细胞弥漫胞浆,呈弱阳性,两种细胞的表达模式一敷。结肠粘膜上皮层及隐窝处有弱阳性表达,胆囊上皮及宫颈上皮细胞内的表达亦较弱。结论:MUC1核粘蛋白广泛地存在于人正常腺上皮细胞内,但具组织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上皮肿瘤 BC2单克隆抗体 muc1基因
下载PDF
人MUC1和鼠Muc1蛋白疫苗抗肿瘤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方芳 宋献美 +4 位作者 张庆勇 马吉春 窦蕊 陈文博 台桂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4-118,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MUC1-MBP和鼠Muc1-MBP疫苗的抗肿瘤作用,为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人MUC1-MBP和鼠Muc1-MBP融合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人MUC1-MBP组和鼠Muc1-MBP组,ELISA方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清抗人MUC1... 目的:探讨重组人MUC1-MBP和鼠Muc1-MBP疫苗的抗肿瘤作用,为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人MUC1-MBP和鼠Muc1-MBP融合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人MUC1-MBP组和鼠Muc1-MBP组,ELISA方法分别检测小鼠血清抗人MUC1抗体与抗鼠Muc1抗体的交叉反应;LDH法检测小鼠抗人MUC1和鼠Muc1特异的CTL活性。通过小鼠肺癌转移模型及皮下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检测人MUC1-MBP和鼠Muc1-MBP免疫诱导的抗肿瘤作用。结果:抗人MUC1抗体和鼠Muc1抗原可产生较强的交叉反应,抗鼠Muc1抗体与人MUC1抗原可产生较弱的交叉反应;人MUC1-MBP和鼠Muc1-MBP免疫均可诱导CTL杀伤活性,对MCF-7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48.7±7.1)%和(54.6±7.8)%,对LLC1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61.9±10.2)%和(43.5±8.4)%。人MUC1-MBP组和鼠Muc1-MBP组小鼠Lewis肺癌的肺结节转移抑制率分别为94.4%和68.5%;在人乳腺癌移植瘤实验中,人MUC1-MBP组、鼠Muc1-MBP组和PBS组小鼠肿瘤平均体积分别(23.5±15.7)、(56.5±46.7)和(142.8±70.2)mm3,人MUC1-MBP组和鼠Muc1-MBP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人MUC1和鼠Muc1有共同的B和T细胞表位,人MUC1诱导的交叉反应更强烈;人MUC1-MBP诱导的抗肿瘤活性强于鼠Muc1-MBP抗肿瘤活性;人MUC1-MBP有希望发展成人类抗肿瘤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MBP muc1—MBP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癌症疫苗 交叉反应
下载PDF
胰腺癌组织黏蛋白MUC_1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高志强 丁志强 +3 位作者 陈勇军 李晓云 罗强 陈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23-926,共4页
目的:探讨MUC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胰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原发性胰腺癌组织和15例正常胰腺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MUC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7.4%,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20.0%)... 目的:探讨MUC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胰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例原发性胰腺癌组织和15例正常胰腺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MUC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7.4%,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20.0%),与正常胰腺组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8.293, P<0.01).MUC1在胰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存在关联(x2= 5.180,P=0.023;x2=4.289,P=0.038).结论:MUC1可作为胰腺癌患者预后评价指标,并可用于诊断及作为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黏蛋白 muc1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康莱特注射乳剂对MUC1粘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丽亚 张立新 +1 位作者 张立敏 李春海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80-382,共3页
关键词 康莱特 muc1粘蛋白 乳腺癌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MUC1和MUC2 mRNA在不同肿瘤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9
20
作者 王立顺 朱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8-261,共4页
目的 :检测MUC1和MUC2mRNA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 ,研究MUC1和MUC2在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了DotBlot方法检测了 6 0例不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mRNA水平。结果 :MUC1和MUC2在腺癌 ,特别是乳腺癌和胃癌中表达明显增强 ... 目的 :检测MUC1和MUC2mRNA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 ,研究MUC1和MUC2在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了DotBlot方法检测了 6 0例不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mRNA水平。结果 :MUC1和MUC2在腺癌 ,特别是乳腺癌和胃癌中表达明显增强 ,在正常组织和腺癌低度表达。MUC1与乳腺癌的病理分级及病理类型明显相关 ,MUC2与胃癌的病理类型明显相关。结论 :MUC1和MUC2对乳腺癌和胃癌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 muc2 MRNA 乳腺癌 胃癌 肿瘤组织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