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格列酮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因子及MUC5ac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杨红霞 张建勇 +4 位作者 赵建军 陈玲 郑飞彦 毕海 张红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62-1566,共5页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灌胃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因子及MUC5ac蛋白表达水平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罗格列酮组,每组各10只。各组肺组织采用伊红(HE)染色观察气道炎症,阿尔新蓝-碘酸雪夫(AB-PAS)染色观察气...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灌胃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因子及MUC5ac蛋白表达水平影响。方法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罗格列酮组,每组各10只。各组肺组织采用伊红(HE)染色观察气道炎症,阿尔新蓝-碘酸雪夫(AB-PAS)染色观察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和黏液物质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活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5、IL-13、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免疫组化(IHC)检测肺组织MUC5ac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肺组织MUC5ac mRNA表达水平。结果罗格列酮组小鼠支气管周围炎症病理评分、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和黏液物质阳性相对着色面积均较哮喘组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罗格列酮组小鼠BALF中IL-5、IL-13及TNF-α水平较哮喘组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罗格列酮组小鼠肺组织MUC5ac蛋白和mRNA含量较哮喘组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有效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调节气道黏蛋白MUC5ac的表达,抑制气道黏液高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格列酮 哮喘 炎症因子 muc5ac蛋白
下载PDF
针刺对去势雌兔干眼症模型的炎症因子及MUC5AC、MUC1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陈国明 陈智尧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8期55-59,79,共6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去势雌兔干眼症模型的炎症因子及MUC5AC、MUC19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新西兰雌兔(60眼,均为右眼),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制造去势雌兔干眼症模... 目的:观察针刺对去势雌兔干眼症模型的炎症因子及MUC5AC、MUC19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新西兰雌兔(60眼,均为右眼),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制造去势雌兔干眼症模型。其中针刺组给予针刺睛明、攒竹、阳白、丝竹空、瞳子髎,药物治疗组给予苯甲酸雌二醇200μg/kg皮下注射,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及4周收集泪液检测IL-6、TNF-α、LF、MUC5AC、MUC19的浓度,并于治疗后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膜组织中MUC5AC、MUC19的表达及泪腺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IL-6、TNF-α水平较空白组显著升高,LF、MUC5AC、MUC19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去势雌兔干眼症模型泪液IL-6、TNF-α水平,升高LF、MUC5AC、MUC19水平,还能显著升高角膜组织中MUC5AC、MUC19的阳性表达率,促进腺泡内物质的排空,促进泪腺的分泌,且明显优于药物组。结论:针刺治疗一方面可以抑制IL-6、TNF-α的促炎活性、增加LF水平达到抑菌作用,从而抑制眼表的炎症反应;另一方面通过促进杯状细胞及睑板腺对黏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提高泪液中黏蛋白的表达,恢复泪膜的稳定性,从而恢复眼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去势雌兔 干眼症 黏蛋白muc5ac 黏蛋白MUC19
下载PDF
MUC1、MUC2及MUC5AC在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肖春卫 易永芬 《实用癌症杂志》 2007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1、MUC2和MUC5AC在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的SP法,检测40例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黏蛋白MUC1、MUC2和MUC5AC的表达。结果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MUC1、MUC2和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0%...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1、MUC2和MUC5AC在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的SP法,检测40例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黏蛋白MUC1、MUC2和MUC5AC的表达。结果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MUC1、MUC2和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0%、82.5%和77.5%。大肠黏液腺癌组织中MUC1、MUC2及MUC5AC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MUC1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负相关,而MUC2、MUC5AC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MUC1、MUC2和MUC5AC的表达可预示大肠黏液腺癌的浸润转移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黏液腺癌 MUC1蛋白 MUC2蛋白 muc5ac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Effect of Dexamethasone on Expression of AGR2 Protein in Asthmatic Mice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敏 陈辉龙 +5 位作者 程胜 梅丽 张惠兰 谢敏 熊维宁 徐永健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3年第1期33-36,共4页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anterior gradient-2 (AGR2) protein and Muc5ac protein in the lung tissues of asthmatic mice and the effect of dexamethasone, with an at- tempt to explore the role of AGR2 i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anterior gradient-2 (AGR2) protein and Muc5ac protein in the lung tissues of asthmatic mice and the effect of dexamethasone, with an at- tempt to explore the role of AGR2 in the over-secretion of mucus in the airway. Eighteen BALB/c mice were divided into asthma group, control group and dexamethasone group. In dexamethasone group, dexamethasone was intraperitoneally administered. Expression of AGR2 protein and Muc5ac protein in the murine lung tissues was immunohistochemically detected. IL-13 level was determined in the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 by ELISA. The results exhibit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AGR2 protein in asthma group (0.522±0.04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controls (0.361±0.047) (P〈0.01) and bore a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to the expression of Muc5ac protein (r=0.873, P〈0.05) and IL-13 level (r=0.828, P〈0.05). Expression of AGR2 protein in the dexa- methasone group (0.456±0.049)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asthma group. It was concluded that: (1) the expression of AGR2 protei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asthmatic mice as com- pared with their normal counterparts; (2) the expression was obviously related to the expression of Muc5ac protein and IL-13; (3) dexamethasone could down-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AGR2 protein. Our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AGR2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over-secretion of mucus in the airway in asth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HMA anterior gradient-2 (AGR2) protein muc5ac protein IL-13
下载PDF
泰利霉素经AP-1途径抑制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诱导的MUC5AC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阳帆 李坚 +2 位作者 谷彬 赵文健 杨志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研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泰利霉素(telithromycin,TEL)对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NTHi)诱导气道上皮细胞表达黏蛋白MUC5AC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NCI-H292细胞,用1... 目的:研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泰利霉素(telithromycin,TEL)对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NTHi)诱导气道上皮细胞表达黏蛋白MUC5AC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NCI-H292细胞,用10mg/LTEL孵育6h预处理细胞,随后加入不同浓度NTHi孵育3~9h,分别采用ELISA和实时定量PCR检测MUC5AC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NCI-H292细胞内NF-KB和活化蛋白(Activa-torprotein-1,AP-1)DNA结合活性。结果:NT-Hi能明显诱导NCI-H292细胞产生和表达MUC5AC,并能激活NF-IcB和AP-1。而TEL处理后,能明显抑制NTHi诱导的MUC5AC蛋白和mRNA表达,并有效抑制AP-1的DNA结合活性,但对N1a-KB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TEL能抑制NTHi诱导的黏蛋白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P-1DNA结合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 泰利霉素 AP-1 NF-xB muc5ac
下载PDF
针刺对去势雌兔干眼症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怡 蒋姝乐 +2 位作者 许伊勒 何蓓晖 杜尔罡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52-1555,I0033,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眼周五穴对去势雌兔干眼症模型的炎症因子及黏蛋白MUC5AC、MUC19的影响。方法:60只新西兰雌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针刺对照组(B),针刺组(C)和模型对照组(D),每组15只。针刺组和模型对照组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制造去势... 目的:观察针刺眼周五穴对去势雌兔干眼症模型的炎症因子及黏蛋白MUC5AC、MUC19的影响。方法:60只新西兰雌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针刺对照组(B),针刺组(C)和模型对照组(D),每组15只。针刺组和模型对照组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制造去势雌兔干眼症模型,其中针刺对照组和针刺组给予针刺睛明、攒竹、阳白、丝竹空、瞳子髎,模型对照组给予针刺眼周空白穴。针刺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及4周收集泪液检测IL-6、TNF-α、LF、MUC5AC、MUC19的浓度,并于治疗后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膜组织中MUC5AC、MUC19的表达。结果:针刺后,针刺组较治疗前IL-6、TNF-α明显降低,LF、MUC5AC、MUC19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模型对照组结膜MUC5AC、MUC19总阳性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结膜MUC5AC、MUC19总阳性率较空白对照组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抑制IL-6、TNF-α的促炎活性,增加LF水平达到抑菌作用,从而抑制眼表的炎症反应;另一方面通过促进杯状细胞及睑板腺对黏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提高泪液中黏蛋白的表达,恢复泪膜的稳定性,从而恢复眼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去势雌兔 干眼症模型 黏蛋白muc5ac 黏蛋白MUC19
下载PDF
BRAP对LPS诱导的人气道上皮细胞系黏液高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胥青 周向东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6年第11期1483-1487,共5页
目的探讨蛙皮素受体激活蛋白(BRAP)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气道上皮HBE16细胞,转染已构建好的p EGFP-N1-BRAP,以空质粒载体作为对照,给予LPS刺激,同时分别以ERK抑制剂U0126、JNK抑制剂S... 目的探讨蛙皮素受体激活蛋白(BRAP)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气道上皮HBE16细胞,转染已构建好的p EGFP-N1-BRAP,以空质粒载体作为对照,给予LPS刺激,同时分别以ERK抑制剂U0126、JNK抑制剂SP600125、P38抑制剂SB203580干预。观察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黏蛋白(MUC)5AC表达和核因子-κB(NF-κB)活性以及细胞活力的变化。结果转染p EGFP-N1-BRAP后ROS明显减少(P<0.01);同单纯LPS刺激相比,MUC5AC蛋白含量和mRNA水平在转染p EGFP-N1-BRAP后明显降低(P<0.01),NF-κB活性亦呈相同趋势(P<0.05);在U0126组,MUC5AC的表达较转染重组质粒组显著降低(P<0.01),NF-κB活性也显著下调(P<0.05)。结论 BRAP可以通过ROS/ERK/MAPK信号通路阻止胞质内NF-κB的活化,从而下调MUC5AC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蛙皮素受体激活蛋白 黏蛋白5AC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核转录因子-ΚB
下载PDF
OGR1籍ERK信号通路参与酸性微环境致气道上皮细胞黏蛋白5AC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周万 周向东 +1 位作者 尤列.皮尔曼 维克多.科罗索夫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讨气道酸性微环境诱导气道上皮细胞黏蛋白5AC表达的上游信号通路调节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气道上皮细胞(16HBE),以氯化氢创造细胞酸性环境(pH 6.4),以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特异性抑制剂PD88059及卵巢癌G蛋白耦联受体1(OGR1)si... 目的探讨气道酸性微环境诱导气道上皮细胞黏蛋白5AC表达的上游信号通路调节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气道上皮细胞(16HBE),以氯化氢创造细胞酸性环境(pH 6.4),以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特异性抑制剂PD88059及卵巢癌G蛋白耦联受体1(OGR1)siRNA进行干预,将细胞随机分为8组:对照组、酸刺激组、酸刺激+转染OGR1 siRNA组、pH 7.4+OGR1siRNA组、酸刺激+阴性siRNA组、pH 7.4+阴性siRNA组、酸刺激+PD98059组、pH 7.4+PD98059组。采用RT-PCR、ELISA法分别观察细胞黏蛋白(MUC)5AC转录水平及培养上清液中MUC5AC蛋白水平的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OGR1蛋白及p-ERK蛋白的相对含量。结果酸刺激组内细胞MUC5AC转录及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其OGR1及p-ERK蛋白含量较对照组亦明显增加,酸刺激+转染OGR1 siRNA组MUC5AC mRNA转录及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酸刺激组(P值均<0.05),其p-ERK含量亦明显降低。而pH 7.4+OGR1 siRNA组MUC5AC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较pH7.4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其p-ERK含量也变化不大。酸刺激+PD98059组MUC5AC mRNA转录及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酸刺激组(P值均<0.05),而pH 7.4+PD98059组较对照组MUC5AC mRNA转录及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OGR1可能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参与气道酸性微环境所致的人气道黏膜上皮细胞MUC5AC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蛋白 酸性环境 卵巢癌G蛋白耦联受体1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玉屏风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明辉 王琼萍 +1 位作者 蒋慧 马少欣 《系统医学》 2022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予以玉屏风散治疗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数据库筛选玉屏风散的有效成分,选择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健康SD大鼠70只,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玉屏风低、中、... 目的观察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予以玉屏风散治疗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数据库筛选玉屏风散的有效成分,选择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健康SD大鼠70只,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玉屏风低、中、高剂量组,泼尼松组、泼尼松联合玉屏风中剂量组,每组10只,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5(AQP5)、黏蛋白5(MUC5AC)的表达;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AQP5、MUC5AC mRNA的表达。结果除正常对照组外,泼尼松联合玉屏风中剂量组的AQP5蛋白(0.59±0.16)、其mRNA(2.48±0.19)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玉屏风散组随着剂量的增加,AQP5蛋白、其mRNA逐渐增高(P<0.05);除正常对照组外,泼尼松联合玉屏风中剂量组的MUC5AC蛋白(0.27±0.05)、其mRNA(1.25±0.03)指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玉屏风散组随着剂量的增加,MUC5AC蛋白、mRNA含量逐渐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玉屏风散治疗,可促使肺组织中的AQP5蛋白增高,而MUC5AC蛋白水平下降,纠正黏蛋白/水盐比例紊乱是其治疗COPD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muc5ac蛋白 AQP5蛋白 玉屏风散
下载PDF
草乌甲素对哮喘小鼠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0
作者 宋乔文 许月野 +5 位作者 郭伟 湛孝东 赵金红 李媛媛 徐静云 唐小牛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1-445,449,共6页
目的研究草乌甲素对哮喘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气道上皮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s以及黏蛋白5AC的影响。方法48只SPF级BALB/c雌鼠以每组12只随机分成4组,阴性对照组(NC组),哮喘组(AS组),草乌甲素(BLA组)和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Dex组... 目的研究草乌甲素对哮喘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气道上皮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s以及黏蛋白5AC的影响。方法48只SPF级BALB/c雌鼠以每组12只随机分成4组,阴性对照组(NC组),哮喘组(AS组),草乌甲素(BLA组)和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Dex组)。以粉尘螨提取浸液构建哮喘模型。酶联吸附反应(ELISA)检测血清IgE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IFN-γ及黏蛋白5AC(MUC5AC)的含量;苏木精-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肺组织气道上皮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s表达;RT-qPCR检测肺组织MUC5AC mRNA的表达。结果ELISA结果表明:与AS组(306.70±46.73)ng/mL相比,BLA组小鼠IgE(142.17±25.66)ng/mL水平显著下降;与AS组(242.35±41.81)pg/mL相比,BLA组小鼠IL-4(166.76±26.32)pg/mL水平显著下降;与AS组(272.34±57.32)pg/mL相比,BLA组小鼠IFN-γ(369.13±51.41)pg/mL水平显著上升;与AS组(1.42±0.34)ng/mL相比,BLA组小鼠MUC5AC(0.66±0.24)ng/mL水平显著下降(均P<0.01)。HE和PAS染色结果表明:与AS组相比,BLA组小鼠气道炎症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明显缓解。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AS组相比,BLA组小鼠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claudin-4蛋白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免疫荧光结果表明:与AS组相比,BLA组小鼠气道上皮紧密性明显改善。RT-qPCR结果表明:与AS组相比,BLA组小鼠Muc5ac mRNA表达显著抑制(P<0.01)。结论草乌甲素可能通过调节气道上皮紧密连接蛋白和MUC5AC的表达水平改善哮喘小鼠气道上皮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哮喘 草乌甲素 上皮屏障 紧密连接蛋白 muc5ac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瘦素对大鼠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气道黏蛋白MUC5AC的影响
11
作者 李桂茹 孙立新 +3 位作者 李秋杰 马福国 时飞 崔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32-436,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瘦素对大鼠机械通气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气道黏蛋白MUC5AC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6~8周龄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A组,气管切开保留自主呼吸)、机械通气...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瘦素对大鼠机械通气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气道黏蛋白MUC5AC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6~8周龄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A组,气管切开保留自主呼吸)、机械通气模型组(B组)、小剂量瘦素组(C组,10μg/kg)、大剂量瘦素组(D组,50μg/kg)。B组、C组、D组采用机械通气建立VILI模型:潮气量20 ml/kg,通气频率80次/min,吸呼比1∶1,FiO221%,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0 mmHg(1 mmHg=0.133 kPa),通气时间4 h。C组、D组腹腔注射瘦素,A组、B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注射后即刻开始通气。分别于气管插管前即刻(T1)、通气结束后(T2)股动脉取血进行血气分析。造模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测定BALF中TNF‑α、IL‑6、IL‑1β含量,并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取肺组织称重,计算肺湿/干重比(wet/dry weight,W/D);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病理评分,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气道黏蛋白MUC5AC;检测肺组织研磨液中NF‑κB p65水平及气道黏蛋白MUC5AC蛋白含量。结果C组与D组病理改变较B组明显减轻,其中D组较C组减轻。与T1时比较,B组、C组、D组T2时PaO2降低(P<0.01)。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T2时PaO2降低(P<0.01)。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W/D、肺损伤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P<0.01)。C组与D组肺损伤评分、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B组(P<0.05)。D组肺损伤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C组(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BALF中TNF‑α、IL‑6、IL‑1β含量升高(P<0.01)。C组与D组BALF中TNF‑α、IL‑6、IL‑1β含量均低于B组(P<0.05),其中D组均低于C组(P<0.05)。C组与D组气道黏蛋白MUC5AC含量、NF‑κB p65灰度值均低于B组(P<0.05),其中D组均低于C组(P<0.05)。结论瘦素可降低大鼠VILI中炎症因子的含量,降低肺组织气道黏蛋白MUC5AC的水平,减轻肺损伤,较大剂量(50μg/kg)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机械通气 炎症 黏蛋白 muc5ac蛋白
原文传递
RSV感染HBE细胞后EGFR、FOXA2、MUC5AC表达变化及罗格列酮干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洁 董翌玮 +6 位作者 叶文静 李嫦嫦 赵伟 陈小芳 杨康康 李海燕 董琳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8-364,共7页
目的探讨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人支气管上皮(HBE)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叉头转录因子A2(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A2,FOXA2)通路参与黏液分泌的机制,以及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 目的探讨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人支气管上皮(HBE)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叉头转录因子A2(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A2,FOXA2)通路参与黏液分泌的机制,以及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拮抗剂(GW9662)和EGFR抑制剂(AG1478)对该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HBE细胞RSV体外感染模型,随机分成6组:A组(AG1478+RSV)、B组(罗格列酮+RSV)、C组(GW9662+RSV)、D组(RSV)、E组(0.1%DMSO+HBE细胞)、F组(HBE细胞对照)。RSV感染HBE细胞造模前2 h,A、B、C组分别予10μmol/L的AG1478、罗格列酮、GW9662预处理。A^D组以RSV感染吸附HBE细胞2 h后加维持液继续培养,各组分别培养至12 h、24 h、48 h收获细胞及上清液。应用RT-PCR检测各组EGFR、PPARγ、FOXA2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EGFR及EGFR蛋白水平,ELISA检测上清液中黏蛋白5AC(MUC5AC)水平。结果与F组相比,3个时间点A、B、C、D组的EGFR mRNA、p-EGFR/EGFR蛋白比值、MUC5AC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随时间增加表达量增加,在48 h达到最高;PPARγmRNA均有所增加,其中A和B组表达量随时间逐渐增加,于48 h达到高峰,但D组逐渐减少;FOXA2 mRNA均有降低,其中D组表达量最低。与D组相比,A组和B组EGFR mRNA、p-EGFR/EGFR蛋白比值、MUC5AC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FOXA2 mRNA明显升高。结论RSV感染导致MUC5AC蛋白表达增加,PPARγ和EGFR-FOXA2信号通路参与RSV感染后气道黏液高分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黏蛋白5AC 罗格列酮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叉头框蛋白A2
原文传递
表皮生长因子协同上调不分型流感嗜血杆菌诱导的MUCSAC表达及其信号通路
13
作者 黄玉仙 张文宏 翁心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3-267,共5页
目的探索表皮生长因子(EGF)协同上调不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诱导MUC5AC黏液素基因表达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荧光定量PCR及Luciferase分析EGF协同上调NTHi诱导的MUC5AC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EGF及NTHi对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 目的探索表皮生长因子(EGF)协同上调不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THi)诱导MUC5AC黏液素基因表达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荧光定量PCR及Luciferase分析EGF协同上调NTHi诱导的MUC5AC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EGF及NTHi对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21激活激酶(PAK)4磷酸化的协同作用。采用P38MAPK或EGF特异性抑制剂,共转染P38MAPK、ERK显性失活质粒及PAK4 siRNA,判断对EGF协同上调NTHi诱导MUC5AC表达的影响,并研究PAK4显性失活质粒对EGF及NTHi所致的P38MAPK及ERK协同激活的影响。结果在HM3、HeLa和HMEEC-1细胞mRNA及转录水平上,EGF协同上调NTHi诱导的MUC5AC基因表达。EGF及NTHi对P38MAPK、ERK、PAK4磷酸化有协同作用;P38MAPK、ERK特异性抑制剂或共转染P38MAPK、ERK显性失活质粒、PAK4siRNA,可显著抑制EGF对NTHi诱导的MUC5AC表达的协同作用,PAK4显性失活质粒抑制EGF和NTHi诱导的P38MAPK和ERK磷酸化的协同作用。结论EGF通过PAK4依赖的P38MAPK及ERK细胞信号通路协同上调NTHi诱导的MUC5AC黏液素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血菌 流感 表皮生长因子 MUCSAC 有丝分裂原蛋白激酶类 信号传导 黏蛋白类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