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年西藏定日M_(W)5.6地震震源参数估计和应力触发研究
1
作者 李琦 李承涛 +4 位作者 赵斌 黄勇 万永革 谭凯 董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88,共17页
2020年3月20日青藏高原西南缘定日县发生M_(W)5.6地震,距2015年尼泊尔M_(W)7.9地震~250 km.尼泊尔地震,尤其是震后余滑是否触发了此次定日地震还有待研究.本文联合合成孔径雷达和区域地震波资料研究定日地震的破裂特征.首先利用近场形... 2020年3月20日青藏高原西南缘定日县发生M_(W)5.6地震,距2015年尼泊尔M_(W)7.9地震~250 km.尼泊尔地震,尤其是震后余滑是否触发了此次定日地震还有待研究.本文联合合成孔径雷达和区域地震波资料研究定日地震的破裂特征.首先利用近场形变和宽频带地震波资料,通过贝叶斯自举优化算法揭示定日地震的均匀滑动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断层几何模型并反演震源滑动分布.研究发现定日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334°,倾角~51°.破裂主要集中在约2.0~5.5 km深度范围内.破裂范围~5.6 km×4.4 km,释放总的地震矩~3.33×10^(17)N·m.最大滑动量~1.27 m,发生在3.786 km深度.破裂以正断滑动为主兼少许右旋走滑分量,同区域历史地震表现出相似的破裂机制,表明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挤压欧亚板块,在藏南地区产生了近东西向的张应力.库仑应力变化研究表明,尼泊尔M_(W)7.9地震主余震和定日地区四次历史地震共同触发了2020年定日M_(W)5.6地震,其中尼泊尔地震震后2年的余滑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占库仑应力增加总量的~40%,震后余滑在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定日m_(w)5.6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形变 滑动分布 尼泊尔m_(w)7.9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下载PDF
Influences of the heterogeneity of viscoelastic medium on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2008 M_(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2
作者 Feng Li Peng Zhai +1 位作者 Jinshui Huang Hongbo Tan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CSCD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The study of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is important for constraining th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Earth and inverting the post-earthquake process.The levelling survey revealed that the area near Bei-chuan elevated... The study of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is important for constraining th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Earth and inverting the post-earthquake process.The levelling survey revealed that the area near Bei-chuan elevated 5.3 cm about two years after the M_(W) 7.9 Wenchuan earthquake(05/12/2008),during which the area underwent significant downward movement.The GPS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showed a non-monotonic variation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In this study,a 3-D viscoelastic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lateral heterogeneity across the Longmenshan faul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stseismic displacements.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oseismic defor-mation is not sensitive to the horizontal heterogeneity,but the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is sensitive to it.The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horizontally heterogeneous model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of all geodetic surveys,such as GPS,InSAR and levelling,but not for the horizontally homogenous model.We also find that the non-monotonous variation of the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could be explained by a viscoelastic relaxation model with lateral heterogeneous medium across the Longmenshan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w)7.9 wenchuan earthquake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Viscoelastic relaxation Horizontal heterogeneity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下载PDF
汶川M_(W)7.9地震前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的预滑活动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健生 吴琼 +2 位作者 荆强 张子良 李彦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64-2475,共12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W)7.9地震前,在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上55个地震台的水位仪和形变仪从2008年3月20日起陆续记录到了数次预滑震相Xp,震中距范围为582.5~2921.9 km.在对各台的水位仪和形变仪记录作分析后发现,在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最...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W)7.9地震前,在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上55个地震台的水位仪和形变仪从2008年3月20日起陆续记录到了数次预滑震相Xp,震中距范围为582.5~2921.9 km.在对各台的水位仪和形变仪记录作分析后发现,在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最早记录到预滑震相的时间比青藏地块区上各台记录到预滑震相的时间要迟.据此推测,汶川M_(W)7.9地震发生前,在同一构造力作用下,在青藏地块区发生预滑活动之后,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也发生了“准同步”地预滑活动.这些预滑活动弱化了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对青藏地块区的阻挡作用,使得青藏地块区获得了较大动能,打破了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的稳定状态,发生了突然破裂和失稳滑动,形成了汶川M_(W)7.9地震.特别是2008年4月6日后,幅度逐渐加大、频次逐渐加密、发生时间上更加协同的预滑活动可能是构造力进一步集中的征兆.因此,关注临震预滑活动的频度、幅度和发生时间的协同度以及滑动地块区尺度的大小对预测未来强震的发震时间和震级有一定的前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_(w)7.9地震 预滑 颗粒物理 预滑震相Xp 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
原文传递
预滑活动可能是地震前兆异常远程关联的物理机理
4
作者 许健生 李丽 +2 位作者 吴琼 武立华 高双玲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关注地震前兆异常的远程关联现象,有助于准确预测未来震中位置。2008年汶川M_(W)7.9地震发生前,大约在2008年3月20日前后,华北地块区及次级地块准同步发生了预滑活动。临震前1天,在冀鲁和鲁东黄海地块上,有10个地震台的水位仪、形变仪... 关注地震前兆异常的远程关联现象,有助于准确预测未来震中位置。2008年汶川M_(W)7.9地震发生前,大约在2008年3月20日前后,华北地块区及次级地块准同步发生了预滑活动。临震前1天,在冀鲁和鲁东黄海地块上,有10个地震台的水位仪、形变仪、地面和井下气压计记录到低频震颤震相Tp,且在地域和时间上与华北地块的预滑活动及此次汶川M_(W)7.9地震的发生相关性较好。推测认为,可能是华北地块区及次级地块在地幔热物质对流力的驱动下发生的震前预滑活动,地下气体逸出激发低频震颤,形成此次汶川M_(W)7.9地震前兆异常的远程关联现象。在数千千米尺度上的预滑活动,可能是地震前兆远程关联的物理机理,厘清异常位置(震中附近或远程关联),对作好未来震中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滑活动 低频震颤 地震前兆 远程关联机理 汶川m_(w)7.9地震
下载PDF
临夏地震台观测到的临震预滑和震颤震相 被引量:5
5
作者 许健生 李丽 姜振海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2-278,305,共8页
对临夏地震台的YRY-4分量应变仪、水位仪和地震仪记录数据分析后发现:2008年5月12日汶川M_(W)7.9地震前,在3种不同学科的观测记录上,在相近时间段内均记录到了预滑震相Xp和震颤震相Tp。总结Xp震相和Tp震相记录特征的基础上,试图用实验... 对临夏地震台的YRY-4分量应变仪、水位仪和地震仪记录数据分析后发现:2008年5月12日汶川M_(W)7.9地震前,在3种不同学科的观测记录上,在相近时间段内均记录到了预滑震相Xp和震颤震相Tp。总结Xp震相和Tp震相记录特征的基础上,试图用实验室做的小尺度黏滑实验结果来佐证和解释所记录到的临震预滑和震颤震相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临震前的2008年4月18日和5月6日,临夏台所处的地块发生了2次较大幅度的预滑错动,在预滑发生前后还伴有N次震颤现象发生。临震前这2次较大幅度的预滑错动有可能引发了汶川M_(W)7.9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滑 震颤 预滑震相Xp 震颤震相Tp 汶川m_(w)7.9地震
下载PDF
地震压磁效应计算及实例分析
6
作者 宋成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63,共12页
为了解地震产生的地磁异常,本文定量计算了一种地震地磁异常现象——地震压磁效应.首先介绍了压磁效应定量计算的理论方法,建立了纯走滑和纯逆冲的简单断层模型,计算了断层滑动产生的压磁效应,结果显示压磁效应形态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滑... 为了解地震产生的地磁异常,本文定量计算了一种地震地磁异常现象——地震压磁效应.首先介绍了压磁效应定量计算的理论方法,建立了纯走滑和纯逆冲的简单断层模型,计算了断层滑动产生的压磁效应,结果显示压磁效应形态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滑动面走向对压磁效应形态影响较大,滑动面的埋深对压磁效应量值影响较大.根据2008年汶川M_(w)7.9地震两个非均匀滑动模型,计算了地震产生的压磁效应,结果显示较大的磁场变化出现在滑动面上,在滑动面两侧压磁效应量值衰减得很快,在距离滑动面几十千米时,压磁场衰减至1 nT,甚至更小.使用成都地磁台地震前后观测数据获得了高于背景噪声水平的地磁场变化,为+0.45 nT,该变化与使用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反演得到的滑动模型计算的压磁效应比较一致,说明合理的压磁模型能够解释观测的同震稳定的地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磁异常 压磁效应 定量计算 2008年汶川m_(w)7.9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