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7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秦岭夏河断裂的西延活动特征——兼论2017年青海泽库M_S4.9地震成因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波 李启雷 +5 位作者 王爱国 何文贵 姚赟胜 朱俊文 蔡艺萌 冯紫微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25-33,共9页
2017年青海泽库M_S4.9地震的震中位于走向南北的日月山断裂附近,而小震优势排列和震源机制解却和日月山断裂矛盾。本文通过活动断裂遥感解译和野外考察,在震中附近发现了EW走向和NW走向的断裂,它们属于夏河断裂西端构造,EW走向断裂倾向N... 2017年青海泽库M_S4.9地震的震中位于走向南北的日月山断裂附近,而小震优势排列和震源机制解却和日月山断裂矛盾。本文通过活动断裂遥感解译和野外考察,在震中附近发现了EW走向和NW走向的断裂,它们属于夏河断裂西端构造,EW走向断裂倾向N,其运动性质兼具左旋走滑和逆冲。同时,我们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泽库M_S4.9地震开展重定位,发现小震排列也呈NW和EW两段,横跨EW走向段的小震指示倾向N的断层面。通过对比夏河断裂西端构造和地震排列特征,我们发现夏河断裂的三维几何和运动性质与小震排列和震源机制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因此,我们推测夏河断裂是泽库M_S4.9地震的发震断裂。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我们认为夏河断裂可能是西秦岭北缘断裂西端帚状散开的分支之一,此次地震可能代表西秦岭北缘断裂西端的构造活动,同时也可能受到日月山断裂右旋剪切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进一步凸显了鉴定构造活跃区次级先存断裂新活动特征、完善区域活动构造图像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青海泽库m_s4.9地震 发震构造 夏河断裂 西秦岭北缘断裂 日月山断裂
下载PDF
Seismicity and seismogenic mechanism of the M_S 6.0 Luxian earthquake on September 16, 2021 被引量:1
2
作者 Kezhen Zuo Cuiping Zhao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3年第4期33-42,共10页
Based on the 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th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CENC) in the Luxian area from January 2009 to October 2021,the 3D V_P,V_S, V_P/V_S structures and seismic locations of the area are obtained b... Based on the 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th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CENC) in the Luxian area from January 2009 to October 2021,the 3D V_P,V_S, V_P/V_S structures and seismic locations of the area are obtained by joint inversion using the V_P/V_S model consistency-constrained double-difference tomography method(tomoDDMC).The earthquakes in the study area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at a depth of 2-6 km,and the focal depth is generally shallow.The Ms 6.0 Luxian earthquake occurred at the transition zone of high-and low-velocity anomalies and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was distributed along the edge of the low-V_P zone.A small number of foreshocks occurred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M_S 6.0 Luxian earthquake,while most of the aftershocks were distributed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M_S 6.0 Luxian earthquake.The aftershock sequence consisted of three seismic bands with different trends,and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was in a NWW direction,which was inconsistent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active faults nearby.In addition,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and the variation of b-valu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dustrial water injection activities in the study area,reflecting the activation of pre-existing hidden faults under certain tectonic and stress environments leading to seismic activities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s 6.0 Luxian earthquake SEISMICITY Velocity structure Seismogenic mechanism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_S6.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07
3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5 位作者 梁明剑 赵敏 王思维 宫悦 乔慧珍 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432-3447,共16页
2019年6月17日,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_S6.0地震,其后5天内相继发生了珙县M_S5.1、长宁M_S5.3和珙县M_S5.4强余震;7月4日,在珙县珙泉镇再次发生M_S5.6地震.因灾害叠加,本次地震序列导致1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大... 2019年6月17日,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_S6.0地震,其后5天内相继发生了珙县M_S5.1、长宁M_S5.3和珙县M_S5.4强余震;7月4日,在珙县珙泉镇再次发生M_S5.6地震.因灾害叠加,本次地震序列导致1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大量房屋受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长宁M_S6.0地震序列早期(2019年6月17日至22日)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序列中截止至7月4日的16次M_S≥3.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对该序列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分析.长宁M_S6.0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后的610次M_L≥1.5地震分布显示余震区呈NW-SE向展布,长约25km,宽5km;序列震源深度在0~10km区间,深度均值约3.2km,但空间上呈西深东浅的分布特征.长宁M_S6.0地震位于余震区的东南端,具单侧破裂特征.CAP波形反演结果显示长宁M_S6.0地震序列以逆冲和逆冲兼走滑型地震为主;16次M_S≥3.6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在1~7km范围,平均深度3.5km,与定位结果一致,揭示本次长宁地震序列发生在上地壳浅部.根据序列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及震区构造特征,推测本次长宁M_S6.0地震序列的发生可能与长宁-双河复式大背斜中白象岩-狮子滩背斜和双河场褶皱及其伴生断层活动有关,位于余震区西北段的6月17日珙县M_S5.1、22日珙县M_S5.4及7月4日珙县M_S5.6地震应为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触发白象岩-狮子滩背斜伴生断层活动所致.序列发震构造整体呈NE-SW向挤压为主、兼具一定NW-SE向拉张分量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南侧2018年12月16日兴文M_S5.7和2019年1月3日珙县M_S5.3地震所呈现的NW-SE向挤压、NE-SW向拉张构造变形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揭示四川盆地南缘地带处于构造变形模式的转换区域,所处构造环境的变化导致本次长宁地震序列震源区及附近区域发震构造变形特征具有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_s6.0地震 重新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构造变形
下载PDF
综合研究2014年霍山M_S4.3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变化过程 被引量:9
4
作者 倪红玉 刘泽民 +2 位作者 洪德全 汪小厉 赵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04-1019,共16页
综合利用震源一致性参数、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单台的P波初动和振幅比方法研究2013年10月以来霍山MS4.3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变化过程,进而科学判定该序列的类型,探索震后地震趋势的判别方法。结果表明,2014年4月20日霍山MS4.3地震前,霍... 综合利用震源一致性参数、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单台的P波初动和振幅比方法研究2013年10月以来霍山MS4.3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变化过程,进而科学判定该序列的类型,探索震后地震趋势的判别方法。结果表明,2014年4月20日霍山MS4.3地震前,霍山地震序列的震源一致性参数低于多年均值,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在0.9附近波动、持续处于高值状态,单台的P波初动总体优势分布明显、振幅比较为一致,均显示霍山MS4.3地震前序列的震源机制较为一致,为前震序列;霍山MS4.3地震后,序列的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在0.6附近波动,单台的P波初动、振幅比较为紊乱,表明霍山MS4.3地震后序列的震源机制较为紊乱,为余震序列,后续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霍山MS4.3地震前后震源区的震源机制经历了散乱—一致—散乱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一致性参数 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 初动 振幅比 霍山m_s4.3地震
下载PDF
2015年内蒙古阿拉善M_S5.8地震前地电阻率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叶青 张翼 +3 位作者 黄兴辉 余丹 刘高川 范晔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3-133,共11页
本文讨论了2015年内蒙古阿拉善M_S5.8地震前500km范围内6个台的地电阻率变化,得到如下结论:(1)石嘴山、银川、海原、固原等台站震前1年半左右出现了较明显的趋势下降变化,尤其以距离震中最近的石嘴山台下降幅度最大。(2)利用年变畸变方... 本文讨论了2015年内蒙古阿拉善M_S5.8地震前500km范围内6个台的地电阻率变化,得到如下结论:(1)石嘴山、银川、海原、固原等台站震前1年半左右出现了较明显的趋势下降变化,尤其以距离震中最近的石嘴山台下降幅度最大。(2)利用年变畸变方法分析了石嘴山、银川、海原、固原台的电阻率震前几年的年度变化发现几个台震前均发生了年变化畸变现象。(3)几个台地电阻率原始小时值的均方差在震前1~3月内均同时出现了大幅度突跳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年变化畸变 相对均方差 阿拉善m_s5.8地震
下载PDF
2015年10月26日阿富汗M_S7.8地震发生时间的回顾性预测 被引量:6
6
作者 郭增建 郭安宁 +1 位作者 吴建华 郭志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23-1123,1128,共2页
2015年10月26日的MS7.8地震发生在阿富汗的巴达赫尚地区,震中位置36.5°N,70.8°E,震源深度210km。这次大震造成阿富汗、巴基斯坦数百人死亡,印度亦有数人死亡,我国新疆喀什莎车地区强烈有感。对于发震时间的回顾性预测来说,可... 2015年10月26日的MS7.8地震发生在阿富汗的巴达赫尚地区,震中位置36.5°N,70.8°E,震源深度210km。这次大震造成阿富汗、巴基斯坦数百人死亡,印度亦有数人死亡,我国新疆喀什莎车地区强烈有感。对于发震时间的回顾性预测来说,可从以下三震的时间进行讨论,分别是此次阿富汗7.8级大震及其东偏南方向于2005年10月8日发生的巴基斯坦MS7.8大震(震中位置为34.5°N,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s7.8 巴达赫尚 大震 发震时间 震中位置 震源深度 新疆喀什 震例 莎车 Lanzhou
下载PDF
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前兆异常演化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苏维刚 王培玲 +2 位作者 冯丽丽 马震 赵玉红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3,120,共11页
本文对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之前震中周边前兆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有15项定点前兆测项震前呈异常,主要集中在距震中300 km的范围内,其中形变类异常最先出现,之后以流体类异常为主,临震阶段以电磁类异常为主。... 本文对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之前震中周边前兆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有15项定点前兆测项震前呈异常,主要集中在距震中300 km的范围内,其中形变类异常最先出现,之后以流体类异常为主,临震阶段以电磁类异常为主。震前前兆异常的演化在时空上具有阶段性和迁移性,震前异常出现时间随震中距的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α阶段为远源场前兆异常从震中向外围扩散的过程,异常主要出现在震前390—630天;β阶段为前兆异常大范围分布,主要出现在震前100—200天;γ阶段主要为近源场异常向外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4地震 前兆异常 时空演化 三阶段
下载PDF
江苏高邮、宝应M_S4.9级地震现场震害调查与破坏原因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洪海春 杨伟林 +2 位作者 彭小波 范小平 顾勤平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3年第3期283-291,共9页
江苏高邮、宝应MS4.9级地震在极震区造成了数10间农村民居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破坏,出现人员伤亡。震后对地震灾害现场进行震害调查与破坏原因研究,典型的震害特征包括砖砌体、砖木和砖混结构房屋局部倾倒、墙体贯通开裂、房顶瓦片掀... 江苏高邮、宝应MS4.9级地震在极震区造成了数10间农村民居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破坏,出现人员伤亡。震后对地震灾害现场进行震害调查与破坏原因研究,典型的震害特征包括砖砌体、砖木和砖混结构房屋局部倾倒、墙体贯通开裂、房顶瓦片掀翻和烟囱倒塌等。农村民居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包括:选址不当、施工质量较差、砂浆强度不够、缺少圈梁和构造柱等。同时,分析了竖向地震作用和鞭梢效应等地震效应,讨论了砖砌体和砖混结构抗震设计的加固方法和改善抗震性能的构造措施等,为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和减轻震害损失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宝应m_s4.9级地震 震害调查 破坏原因 竖向地震作用 鞭梢效应
下载PDF
2015年金口河M_S5.0级地震前地应力状态及动力学背景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兵 丁立丰 +2 位作者 郭启良 姜大伟 谢富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500-2508,共9页
2015年金口河发生了M_S5.0级地震,为揭示地震与地应力的内在关系和动力学背景,对距震中约12km的2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拜尔利准则和应力莫尔圆分析了峨边-金阳断裂带北部断层的稳定性,并结合地震活动性参... 2015年金口河发生了M_S5.0级地震,为揭示地震与地应力的内在关系和动力学背景,对距震中约12km的2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拜尔利准则和应力莫尔圆分析了峨边-金阳断裂带北部断层的稳定性,并结合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探讨了金口河地震发生的动力学背景。研究结果表明:在钻孔94.90~722.10 m的深度内,最大水平主应力为5.89~14.50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在3.79~10.30 MPa,应力水平较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在N50°W^N68°W,趋于北西至北西西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YJP-1孔三向主应力的相对大小表现为有利于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活动,DPS-1孔三向主应力的相对大小表现为有利于正断层的活动;DPS-1孔有效应力条件下的μ_m(最大剪应力与平均应力之比)平均值为0.46,已接近断层摩擦滑动临界值下限0.51,有利于正断层的滑动;峨眉-烟峰断层弯曲构造部位应力闭锁集中区,是导致钻孔附近水平构作用较弱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于揭示金口河M_S5.0级地震前的动力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口河m_s5.0级地震 峨边-金阳断裂带 地应力状态 Byerlee准则 断层稳定性 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
下载PDF
2012年8月12日于田M_S6.2地震序列特征及前兆异常 被引量:8
10
作者 邢喜民 夏爱国 高丽娟 《内陆地震》 2014年第3期240-246,共7页
以2012年8月12日于田MS6.2地震为研究对象。于田MS6.2地震的地震活动性异常为少震区的长时间平静和中等地震的集中活动;前兆异常为和田水平摆东西向趋势转折,矢量方向由北西向转为北东向,东西向产生时序破年变,以及和田土层应力发生了... 以2012年8月12日于田MS6.2地震为研究对象。于田MS6.2地震的地震活动性异常为少震区的长时间平静和中等地震的集中活动;前兆异常为和田水平摆东西向趋势转折,矢量方向由北西向转为北东向,东西向产生时序破年变,以及和田土层应力发生了年变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_s6.2地震 地震活动性异常 前兆异常
下载PDF
2019年10月27日乌什M_S5.0和M_S4.5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昭杰 李金 《内陆地震》 2019年第4期378-384,共7页
据新疆地震台网测定,2019年10月27日13时2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S5.0地震(以下简称乌什MS5.0地震),震中为41.21°N,78.82°E,震源深度11 km,当天18时52分再次发生MS4.5地震,地震类型为多震型。地震震源机制的确定,对于... 据新疆地震台网测定,2019年10月27日13时2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S5.0地震(以下简称乌什MS5.0地震),震中为41.21°N,78.82°E,震源深度11 km,当天18时52分再次发生MS4.5地震,地震类型为多震型。地震震源机制的确定,对于研究地震的发震机制,孕震机理以及震后应力的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早期的地震矩张量大都是由P波初动符号确定,如高国英等(1998)采用P波初动的方法计算1997年伽师强震群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确定了伽师震群的破裂面[6]。利用宽频带地震波形记录来反演地震矩张量可以避开P波初动求解震源机制的苛刻条件,可以得到整个地震破裂过程的信息。本文中利用目前较流行的CAP(Cut and Paste)方法快速计算了乌什MS5.0和MS4.5地震震源机制解,对于判定未来地震活动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为震源区及其邻区的构造应力场积累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震源机制解 滑动角 地震矩张量 m_s4.5 m_s5.0
下载PDF
甘肃岷县M_S6.6地震前天体引潮力与OLR异常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志恒 康春丽 马未宇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6-171,共6页
分析甘肃岷县M_S6.6地震前后潮汐变化发现,发震时刻引潮力处于最低相位点,显示引潮力的诱震属于典型逆冲断层作用类型。以潮汐周期为时间指示,利用NOAA卫星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分析震中及其邻近区域(30°~40°N,90°~110... 分析甘肃岷县M_S6.6地震前后潮汐变化发现,发震时刻引潮力处于最低相位点,显示引潮力的诱震属于典型逆冲断层作用类型。以潮汐周期为时间指示,利用NOAA卫星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分析震中及其邻近区域(30°~40°N,90°~110°E)地震前后(7月17~25日)地面长波辐射值的连续变化状况,结果显示,震前仅震中及其相关联断裂附近OLR发生了显著且连续的异常变化,在时间上经历了起始增温—异常加强—峰值—衰减—发震—平静的演化过程;在空间上异常区域覆盖震中,与汶川地震引发的应变积累正影响区之南北地震带北段基本吻合;在形态演化上,表现出沿断裂带分散—汇聚—分散的破裂过程,并与岩石应力加载破裂的初始微动破裂—扩张破裂—应力闭锁—地震爆发—恢复平静阶段的力学过程完全吻合。这可能预示该地震发震前后天体引潮力对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诱发作用以及长波辐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对地震构造应力应变过程辐射进行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引潮力 OLR 岷县m_s6.6地震
下载PDF
A source extent analysis of the Lancang earthquake(M_s=7.6)of 1988
13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8年第4期393-402,共10页
AsourceextentanalysisoftheLancangearthquake(Ms=7.6)of1988SI-HUAZHENG(郑斯华)JIANYANG(杨健)CenterforAnalysisandpre... AsourceextentanalysisoftheLancangearthquake(Ms=7.6)of1988SI-HUAZHENG(郑斯华)JIANYANG(杨健)CenterforAnalysisandprediction,ChinaSe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s m_s=7.6)of the EARTHQUAKE extent Lancang ANALYSIS
下载PDF
奥氏体内碳含量对B_s及M_s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卫中 徐祖耀 《钢铁》 CAS 1988年第6期34-37,33,共5页
统计了70多个钢种的TTT和CCT曲线后,发现在其他合金元素含量及其他条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和贝氏体相变开始点(B_s)之间无任何直接关系;和马氏体相变开始点(M_s)之间有单调的反比关系。本文进一步证实,奥氏体强度和B_s... 统计了70多个钢种的TTT和CCT曲线后,发现在其他合金元素含量及其他条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和贝氏体相变开始点(B_s)之间无任何直接关系;和马氏体相变开始点(M_s)之间有单调的反比关系。本文进一步证实,奥氏体强度和B_s温度之间无任何直接关系;而和M_s温度之间成反比线性关系的结论,说明贝氏体形成属扩散型相变较为合理,即铁、碳原子的扩散是决定贝氏体相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相变 奥氏体 γ固溶体 金相相组成 B_s m_s 碳含量
下载PDF
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_S5.7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永生 赵谊 +2 位作者 李继业 高峰 石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3,120,共13页
利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数字地震台网的三分量宽频带波形资料对2018年5月28日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的M_S5.7地震进行了全波形矩张量反演,获取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位置;并使用震源-矩心方法讨论了该地震的发震断层。研... 利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数字地震台网的三分量宽频带波形资料对2018年5月28日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的M_S5.7地震进行了全波形矩张量反演,获取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位置;并使用震源-矩心方法讨论了该地震的发震断层。研究结果显示:松原M_S5.7地震的矩震级为MW5.2,矩心位置为(45.225°N,124.685°E),矩心深度为7 km。震源机制解参数显示:该地震为走滑型;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17°,82°和164°;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309°,74°和8°;双力偶成分占96.4%,方差减少为93%。震源-矩心图显示震源更接近节面Ⅰ,与北东向的扶余—肇东断裂走向及倾角一致,因此,推测扶余—肇东断裂为发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m_s5.7地震 地震矩张量 发震构造 ISOLA软件
下载PDF
2019年2月2日新疆塔城M_S5.2地震房屋震害特点与发震构造
16
作者 黄帅堂 马建 +2 位作者 常想德 阿里木江·亚力昆 任静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9-348,共10页
2019年2月2日新疆塔城市发生M_S5.2地震,根据现场震害调查确定本次地震极震区烈度为Ⅵ度。地震造成震中附近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个别土木结构房屋出现中等程度以上破坏,少数轻微破坏(含旧裂缝加宽),多数基本完好;其他结构类型房屋... 2019年2月2日新疆塔城市发生M_S5.2地震,根据现场震害调查确定本次地震极震区烈度为Ⅵ度。地震造成震中附近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个别土木结构房屋出现中等程度以上破坏,少数轻微破坏(含旧裂缝加宽),多数基本完好;其他结构类型房屋多数基本完好。本次地震震级小、有感范围广,震区土木结构房屋缺少抗震措施、年久失修、地基处理不当是造成房屋出现破坏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等震线分布及深部构造特征,初步判定本次地震发震构造为塔克台断裂向塔城盆地迁移、扩展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城m_s5.2地震 房屋破坏 震害特点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电离层图像信息长时程演化初探
17
作者 宋程 张永仙 +1 位作者 夏彩韵 张小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5-146,共12页
应用改进的图像信息方法,结合DEMETER电磁卫星的电子温度数据,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进行了长时程的回溯性预测研究。与以往的地震电离层演化图像提取异常的研究相比,将其回溯的时程延长至震前近11个月,并向震后延长48 d。在长期连续... 应用改进的图像信息方法,结合DEMETER电磁卫星的电子温度数据,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进行了长时程的回溯性预测研究。与以往的地震电离层演化图像提取异常的研究相比,将其回溯的时程延长至震前近11个月,并向震后延长48 d。在长期连续的异常扰动演化图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异常时段,且在震前2个月短期内异常扰动明显减弱并趋于背景值。两个时段出现的异常扰动分布位置及其形态以及持续时间皆不重复,这体现了前兆异常的不易确定,难以定性及定量识别的特点。电离层异常扰动特征的长时程研究,有评估其预测参数和模型可靠性的实际作用,也为应用中国卫星观测数据服务于地震预报等研究积累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方法 回溯性预测 DEMETER卫星 电离层异常扰动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
下载PDF
重庆垫江M_S4.4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浅地表的地震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世源 李翠平 +2 位作者 王赞军 高见 郭卫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43,120,共11页
为更好地认识2016年8月11日重庆垫江M_S4.4地震的发震成因,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场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该地震产生的短周期面波(Rg)强频散现象,该现象表明本次地震具有明显的浅震特征。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 为更好地认识2016年8月11日重庆垫江M_S4.4地震的发震成因,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场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该地震产生的短周期面波(Rg)强频散现象,该现象表明本次地震具有明显的浅震特征。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是走向为近EW向的逆冲型地震,矩震级为M_W4.1,最佳震源深度为1—2 km。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震害、烈度等震线长轴方位和地质剖面图等资料,分析认为在区域应力集中加载作用下,震源区沉积盖层内部的软弱地层产生挤压变形,导致地层内斜交的裂隙发生切层失稳滑动,从而诱发了垫江M_S4.4地震,同时排除了震源区NE走向的黄钦垭口地表断层为发震构造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垫江m_s4.4地震 震源深度 震源机制解 地震成因
下载PDF
Electromagnetic Abnormity Recorded by Borehole TOA Installment during the Mojiang M_S5. 9 Earthquake on September 8,2018 被引量:2
19
作者 LI Mei LI Wuxian +4 位作者 ZHAO Huaxing ZHANG Li ZHANG Ping ZHANG Xuhui YU Che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9年第4期648-660,共13页
As an achievement of the cooperation with Japan,TOA 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 station was established with an 800 m borehole antenna and put into service in 1992 in Dali,Yunnan province,China.Li Wuxian et al.(2003)s... As an achievement of the cooperation with Japan,TOA electromagnetic observation station was established with an 800 m borehole antenna and put into service in 1992 in Dali,Yunnan province,China.Li Wuxian et al.(2003)summarized main anomalous variation characters by analyzing 23 strong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s more than 5.0 recorded in the first ten years.This work mainly presents the electromagnetic changes prior to the last Mojiang MS5.9 earthquake on September 8,2018.First of all,the initial weak signals appeared in two ULF channels out of three observing channels(CH10.01-0.10 Hz,CH20.1-1.0 Hz and CH31-9 kHz)on May 30,2018 at Dali TOA electromagnetic station.The information recorded was characterized by wave-like changes with magnitudes of ACH1≤0.26 mV in CH1 and pulse-like impulses of ACH2≤0.6 mV in CH2,respectively.Then,abnormal information gradually enhanced either in magnitudes or in occurrence frequency.Pulse-like signals were full of lattices of recording paper for CH2 during June24-25 and slopped over the recording paper during June 28-29,with the magnitudes being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0 mV.At the same time,the clear wave-like signals also appeared in CH1 with a maximum magnitude of^0.6 mV on June 28 and reached its climax.From then on,the information started to decrease from the end of July and only weak signals occasionally occurred till the end of August 2018,when obvious anomaly was recorded again in two ULF channels with maximum magnitudes of ACH1~0.2 mV and ACH2~0.3 mV respectively.Generally,these signals did not appear continuously but group by group and accumulated intensively only in ULF band instead of VLF band during the total period.10 days later,the Mojiang MS5.9 earthquake occurred on September 8,2018,300 km away from Dali TOA station,and a coseismic response was also recorded at this time.Thus,these ULF electromagnetic abnormities could be probably attributed to the Mojiang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jiang m_s5.9 earthquake Borehole electromagnetic abnormity Coseismic response
下载PDF
2017年6月16日湖北秭归M_S4.3地震成因初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伟 储日升 王烁帆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42,共15页
北京时间2017年6月16日19时48分,湖北省秭归县发生M_S4.3地震(震中位置31.06°N, 110.48°E)。此次地震导致当地160多间建筑物出现不同程度损坏, 100多人生活受到影响,震区中危岩体出现一定程度破坏。分析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将... 北京时间2017年6月16日19时48分,湖北省秭归县发生M_S4.3地震(震中位置31.06°N, 110.48°E)。此次地震导致当地160多间建筑物出现不同程度损坏, 100多人生活受到影响,震区中危岩体出现一定程度破坏。分析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将有助于了解其震源特征和发震机制。本文首先获取了震中距在3°以内的40个宽频带固定台站的三分量数据,然后利用FK(Frequency wavenumber)方法计算了在不同深度下Crust2.0模型和改进的1-D模型的格林函数,分别使用Cut And Paste(CAP)方法反演得到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并采用基阶Rayleigh波振幅谱进一步约束了质心深度。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的最佳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68°/59°/163°;节面Ⅱ:166°/75°/32°,最佳矩震级为M_W4.3,最佳深度约为5 km。对比2013年巴东地震、 2014年秭归地震以及2011年湖北阳新—江西瑞昌地震的震源参数和余震信息,此次地震有可能是水库诱发地震,但要判断成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CAP反演 水库地震 2017年秭归m_s4.3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