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兼性阐释视域下的大学通识教育——马一浮“六艺论”学科观平议
1
作者 李建中 吴煌琨 《长江学术》 2024年第2期30-37,共8页
马一浮的“六艺论”学科观在近代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在兼性阐释的视域下重新审视马一浮“六艺论”学科观,其长处是“学”兼中西与“史”兼正变。前者指“六艺论”兼和了国学的“六艺代四部”与西学的“六艺统摄西来一切学术... 马一浮的“六艺论”学科观在近代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在兼性阐释的视域下重新审视马一浮“六艺论”学科观,其长处是“学”兼中西与“史”兼正变。前者指“六艺论”兼和了国学的“六艺代四部”与西学的“六艺统摄西来一切学术”,后者指“六艺论”既基于“四部之学”和“西学中源”两种受西学“冲击”而“反应”的近代学说,又是对它们的“反应之反应”,二者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世界文明关怀。不过,“六艺论”学科观片面强调“六艺”的权威地位,因此陷入了封执己见的误区,由“兼和”走向了“偏执”。马一浮“六艺论”学科观对于大学通识教育的当代价值,在于如何重建“经典中心”,如何重塑“兼性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六艺论”学科观 兼性阐释 通识教育
下载PDF
马一浮六艺论体系下的书法思想及其意义
2
作者 刘超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76-85,共10页
马一浮是20世纪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被时人尊为“一代儒宗”和“书法泰斗”,其书法理论与实践是其六艺论学问体系的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从六艺统摄到五体兼修的书法思想,即运用其专精广博的六艺论在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中遵循“统”“... 马一浮是20世纪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被时人尊为“一代儒宗”和“书法泰斗”,其书法理论与实践是其六艺论学问体系的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从六艺统摄到五体兼修的书法思想,即运用其专精广博的六艺论在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中遵循“统”“通”的哲学思维,把《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统摄关系引申到书法的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六艺论 统摄 书法思想
下载PDF
马一浮《兰亭序》题跋所表现的书学观
3
作者 叶子衿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133,155,共6页
马一浮的多篇《兰亭序》题跋,对书学有着独特的阐发和新颖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兰亭学”,值得研究和重视。论文从文化学、金石学和艺术美学的角度探究马一浮的书学观,从另一个维度窥视马一浮的学术世界。
关键词 马一浮 《兰亭序》 题跋 书法观念
下载PDF
诗词一体,仁心一贯--论马一浮词的艺术特色
4
作者 许柳泓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2-48,95,共8页
马一浮词虽为数不多却也别具一格,从艺术技巧上看呈现出趋近诗体的倾向。马一浮偏爱使用与律绝诗体相近的小令词调,也喜用禅语入词,不喜修饰,其词之语辞古奥朴拙。用典丰赡是马一浮词的又一艺术特色,或化用前人成句,或引儒释道三家经典... 马一浮词虽为数不多却也别具一格,从艺术技巧上看呈现出趋近诗体的倾向。马一浮偏爱使用与律绝诗体相近的小令词调,也喜用禅语入词,不喜修饰,其词之语辞古奥朴拙。用典丰赡是马一浮词的又一艺术特色,或化用前人成句,或引儒释道三家经典,尽显其慧中之才。其词是其诗创作的延续,诗词一体,只为复归仁性,展现仁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词 艺术特色 诗词一体
下载PDF
理学视域下的民国《洪范》学及其淑世关怀——以张其淦、唐文治与马一浮为观察中心
5
作者 洪博升 罗希 《政治思想史》 2023年第2期31-51,197,共22页
民国时期,值政治社会剧烈转变之际,张其淦、唐文治与马一浮大量征引前代理学家说诠释《尚书·洪范》以发挥其政治思想,分别以礼范、公心、性理诠释皇极,辅以其他八畴所引理学思想,知三家实为“理学集解”式的《洪范》政治学。另从... 民国时期,值政治社会剧烈转变之际,张其淦、唐文治与马一浮大量征引前代理学家说诠释《尚书·洪范》以发挥其政治思想,分别以礼范、公心、性理诠释皇极,辅以其他八畴所引理学思想,知三家实为“理学集解”式的《洪范》政治学。另从现实背景观之,知三家以理学诠释《洪范》各有其淑世关怀,即在同一个民国脉络下,张氏站在清遗民立场言治世当立于礼重人伦;唐氏目睹共和制之弊,呼吁为政当保公心;马氏身处日军侵华之时,故特言贵德复性,由此理解民国学人借理学经世的一股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其淦 唐文治 马一浮 民国《洪范》学 经世理学
下载PDF
马一浮乐山史事钩沉
6
作者 田丽娇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9-106,共8页
抗战时期,乐山因其地理优势成为众多政府机构、教育机关、工矿企业的迁移目的地。1939年3月至1946年3月,中国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马一浮在乐山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主讲六艺之道,刊刻儒家典籍。马一浮的办学历程、交往生活,深刻展现了他... 抗战时期,乐山因其地理优势成为众多政府机构、教育机关、工矿企业的迁移目的地。1939年3月至1946年3月,中国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马一浮在乐山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主讲六艺之道,刊刻儒家典籍。马一浮的办学历程、交往生活,深刻展现了他的儒士精神与民族大义。也反映出他为实现儒家教育理想、繁荣近代四川教育、保留传统文化种子作出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抗战时期 乐山 复性书院
下载PDF
张载哲学精神的近代回响——以马一浮对“横渠四句教”的阐发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肖发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6-122,共7页
张载所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充分体现了张载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了不同的版本。其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最为流... 张载所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充分体现了张载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了不同的版本。其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最为流行。尤其是近代以来,此四句更是成为激励无数志士哲人的强大精神力量。马一浮在抗战流离之际对此四句极为推崇,不仅以"横渠四句教"称之,而且从新儒学的视域对其作了精妙的诠释。马一浮于国难之际而发"横渠四句教"大义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由此而凸显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勇于担当的任道精神、成己成物的博大气象,对今日中国之文化复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横渠四为句 马一浮 横渠四句教
下载PDF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被引量:5
8
作者 朱晓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2-119,130,160,共10页
“六艺论”是马一浮毕生少有的系统阐述自己核心性思想的学说。马一浮的“六艺论”决不像许多人以为的仅仅是一种知识系统,它更是一种价值系统,蕴含了马一浮对传统儒学经典体系的一种全新的理解,也承载了马一浮对自己的六艺论儒学思想... “六艺论”是马一浮毕生少有的系统阐述自己核心性思想的学说。马一浮的“六艺论”决不像许多人以为的仅仅是一种知识系统,它更是一种价值系统,蕴含了马一浮对传统儒学经典体系的一种全新的理解,也承载了马一浮对自己的六艺论儒学思想的系统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马一浮的“六艺论”已经完全超越了其知识论意义,而是马一浮通过对以六艺为中心的儒学传统经典体系的重建,实现他自己对传统儒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想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六艺论 儒学经典体系 儒学基本精神
下载PDF
马一浮、牟宗三对朱熹“性即理”的不同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乐爱国 李志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5,共6页
现代对于朱学与陆王学的研究,大都以"性即理"与"心即理"区分朱学与陆王学,并将二者对立起来,把朱学界定为"理学",把陆王学界定为"心学"。与此不同,一些学者反对把"性即理"与"... 现代对于朱学与陆王学的研究,大都以"性即理"与"心即理"区分朱学与陆王学,并将二者对立起来,把朱学界定为"理学",把陆王学界定为"心学"。与此不同,一些学者反对把"性即理"与"心即理"对立起来,甚至通过强调二者的相互联系,把朱学与陆王学调和起来。马一浮虽强调"性即理"与"心即理"的不同,但是以朱熹"性即理"涵摄"心即理"。牟宗三则通过分析朱熹"性即理"与陆王"心即理"的截然不同,并以为"朱子实非孟子学"。这些莫衷一是的学术观点是进一步研究朱熹"性即理"及其与陆王"心即理"之关系的学术基础和可供参考的学术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牟宗三 朱熹 “性即理” “心即理”
下载PDF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的重建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晓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25,共17页
马一浮提出的著名的“六艺论”不仅成为容纳和概括了其核心性思想的学说,而且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马一浮通过系统地论述六艺如何统摄古今中外一切学术,力图阐明“六艺之学”即是“国学”,而“国学”归根结底就是传统儒学。... 马一浮提出的著名的“六艺论”不仅成为容纳和概括了其核心性思想的学说,而且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马一浮通过系统地论述六艺如何统摄古今中外一切学术,力图阐明“六艺之学”即是“国学”,而“国学”归根结底就是传统儒学。正因此,不仅他自己的儒学思想可概括为是一种“六艺论儒学”,而且他更是以此来理解和阐发原始儒学的基本思想和根本精神,实现了对六艺论儒学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六艺论 国学 儒学 统类
下载PDF
马一浮对熊十力《新唯识论》前半部之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清良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4,共5页
自1923年以后至1929年结识马一浮之前,熊十力在思想上已有两次重要变化,这决定了《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是"以变易为体",即坚持一种非现成性本体论。但结识马一浮之后,后者却坚决反对这一思路,致使熊十力对《新唯识论》... 自1923年以后至1929年结识马一浮之前,熊十力在思想上已有两次重要变化,这决定了《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是"以变易为体",即坚持一种非现成性本体论。但结识马一浮之后,后者却坚决反对这一思路,致使熊十力对《新唯识论》初稿渐生疑虑,并于最终决定修改此稿。由熊十力本人改定的前半部与主要由马一浮改定的后半部一样不再延续"以变易为体"的思路,而逐渐转向马一浮所主张的"变中见常"思路,即从非现成性本体论转向现成性本体论。这次转变实为熊十力自1923年以来的第三次思想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马一浮 新唯识论
下载PDF
马一浮的“六艺之教”在文献学上的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8,共8页
在对马一浮六艺之教的阐释中,常认为其意义在于宗教与哲学的思考,而在历史文献方面缺少基础。然而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在其六艺之教中,历史和文献的考虑也是重要的内容,抽象的道也体现在具体的"文"或文献之中。马一浮以六艺来... 在对马一浮六艺之教的阐释中,常认为其意义在于宗教与哲学的思考,而在历史文献方面缺少基础。然而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在其六艺之教中,历史和文献的考虑也是重要的内容,抽象的道也体现在具体的"文"或文献之中。马一浮以六艺来楷定国学,包含着孟子"始条理"和荀子"壹统类"的要求,在历史上则由于六艺不同于四书,而体现了汉代社会对古代文化的综合和总结,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学科和图书分类的作用,比后来的四部有更多客观学术性和历史的基础,因此在文献上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新儒学 六艺 文献学
下载PDF
马一浮对《论语》的现代诠释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1-126,共6页
马一浮是现代新儒家中"新经学"的代表。马一浮将"四书"纳入"五经"系统,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观点,充分肯定《论语》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见性"是诠释的前提和根据,认为六... 马一浮是现代新儒家中"新经学"的代表。马一浮将"四书"纳入"五经"系统,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观点,充分肯定《论语》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见性"是诠释的前提和根据,认为六艺统摄于一心,从心性层面以中判西,论证中西文化的义理融通和价值归致。"横说"与"竖说"则是他采取的两种诠释方法。"横说"即以佛解儒,运用佛学思想资源来深入阐发儒家六艺要旨;"竖说"即以经摄子,基于儒家道统源流以文本互证的方式揭示《论语》中蕴藏的六艺之道。马一浮的《论语》诠释彰显其现代"新经学"的思想性质和体系定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论语大义》 以中判西 以佛解儒 以经摄子
下载PDF
马一浮对熊十力《新唯识论》中《明心》章之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清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25,共5页
熊十力《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本是承续《尊闻录》而"以变易为体"。但马一浮对这一思路却明确而强烈地表示反对,致使熊十力对原有思路渐生疑虑,并在撰写《新唯识论》后半部的主体部分《明心》章时觉得下笔甚难。熊十力最... 熊十力《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本是承续《尊闻录》而"以变易为体"。但马一浮对这一思路却明确而强烈地表示反对,致使熊十力对原有思路渐生疑虑,并在撰写《新唯识论》后半部的主体部分《明心》章时觉得下笔甚难。熊十力最终请马一浮替其改定《明心》章且"从之不疑"。马一浮的改定使《明心》章放弃了"以变易为体"的非现成性本体论思路,逐渐转向马一浮所主张的"变中见常"的现成性本体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马一浮 《新唯识论》 《明心》章 《尊闻录》
下载PDF
马一浮国学观及其特色 被引量:2
15
作者 龚鹏程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17-24,共8页
因近年国学热而重被提起的马一浮,以六艺之学为国学,现今颇受推崇。但其国学观,在他那个时代,其实极为特殊,因而赏音也就较少。马先生之洞见及其学术宗旨,亦正需由他如何与众不同处才能看出。故而从三个方面说明马先生国学观的特点。(1... 因近年国学热而重被提起的马一浮,以六艺之学为国学,现今颇受推崇。但其国学观,在他那个时代,其实极为特殊,因而赏音也就较少。马先生之洞见及其学术宗旨,亦正需由他如何与众不同处才能看出。故而从三个方面说明马先生国学观的特点。(1)说明其国学不仿拟西学,也不取法于西人之治学方法,甚且认为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着大问题。(2)说明民国初年的国学运动皆依托大学,惟马先生反对现代大学体制,独欲以夏变夷,自办书院,讲说六艺。(3)再说明历来理学家较重四书,不甚治经学,故清儒倡言经学以反理学。民国时期讲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也自认为继承了清人治经之法,反对理学。马先生却是阐发群经大义的理学家,不只在当时无与伦匹,在整个学术史上也可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马一浮 以夏变夷 国学观
下载PDF
马一浮功夫论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2期71-78,共8页
马一浮在朱子学的基础上,针对时代病痛,提出读书、穷理、涵养的道德修养功夫。这不仅是一种独创的理论思考,更是他一生道德实践的真实体现。它为儒学的重建指出一个新的向度。
关键词 马一浮 功夫论 朱子学 时代病痛
下载PDF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与儒家经学的哲学意涵:从“经典诠释”到“本体诠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成中英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4,共6页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将六艺德性化,六德归之于一心,其学说更具中国文化的回归性。然此说亦存在缺乏对本体的分析的理解,缺乏对孔子的"一贯之道"的疏解等诸多问题。应以马一浮"六艺心统说"为本体诠释之开...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将六艺德性化,六德归之于一心,其学说更具中国文化的回归性。然此说亦存在缺乏对本体的分析的理解,缺乏对孔子的"一贯之道"的疏解等诸多问题。应以马一浮"六艺心统说"为本体诠释之开端,重新梳理儒家经学的哲学意涵,促进六经的现代转化以重振国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六艺心统说 儒家经学 本体诠释 经典诠释
下载PDF
论马一浮的诗歌美学思想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望衡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4-38,共5页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家诗教观,认为,"诗教主仁"。他将"仁"理解为"大公",并将其理解为宇宙本体。马一浮以内圣外王解释六艺,认为六艺是可以互为其根的,前至为圣,后至为王。"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是外王"。马一浮的诗歌美学代表了当代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诗歌 美学思想
下载PDF
马一浮论学书信札记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俊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27-60,共34页
马一浮与熊十力、梁漱溟并称二十世纪新儒家三圣,以论学和论行而言,马一浮最醇。然而,马一浮没有熊十力、梁漱溟那样的专题论著,其学行散见于诗文、经释、会语、答问、语录、书信等等,虽有一贯的思想,却无形式化的体系。体会马一浮思想... 马一浮与熊十力、梁漱溟并称二十世纪新儒家三圣,以论学和论行而言,马一浮最醇。然而,马一浮没有熊十力、梁漱溟那样的专题论著,其学行散见于诗文、经释、会语、答问、语录、书信等等,虽有一贯的思想,却无形式化的体系。体会马一浮思想,最直接而亲切的,莫过于读其书信。根据马一浮致亲戚师友、学生晚辈的书信,采用札记的形式,在品味书信中论述的为学功夫、次第、品节、条目之外,进一步勾勒马一浮切于自身的儒家义理之学,可以深入呈现马一浮思想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书信 论学 义理
下载PDF
马一浮“六艺一心论”对经学的整合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新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37-41,62,共6页
马一浮的"六艺一心论",是继郑玄的《六艺论》之后系统阐述六艺要旨的一部大论。摆在马一浮面前的有两大问题:一是学科纷呈,学派纷争,如何求其统合的问题;二是经学如何从近三百年的疑古—考古—复古—疑古的循环变奏和受西学... 马一浮的"六艺一心论",是继郑玄的《六艺论》之后系统阐述六艺要旨的一部大论。摆在马一浮面前的有两大问题:一是学科纷呈,学派纷争,如何求其统合的问题;二是经学如何从近三百年的疑古—考古—复古—疑古的循环变奏和受西学冲击后的苦闷彷徨中寻找出路的问题。马一浮"六艺一心论",可以说是解决上述两大问题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六艺一心论"是如何解决的呢?一是依其"同本异迹"的统类方法,将全部学术汇归于六艺;二是依其"心外无物"的本体论,将六艺摄归于一心。前者解决的是学科纷呈、学派纷争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经学向何处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六艺 一心 经学 整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