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3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 Culture on American New Woman and Their Literary Imag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1
作者 章祎 张俊萍 《海外英语》 2018年第9期194-195,共2页
By the study of three great American literary works, The Great Gatsby, Tender is the Night and The Age of Innocence, this paper aims to give a holistic interpretation of"New Woman"and their intrinsic relatio... By the study of three great American literary works, The Great Gatsby, Tender is the Night and The Age of Innocence, this paper aims to give a holistic interpretation of"New Woman"and their intrinsic relationship with consumer culture in the light of Baudrillard's theories about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consumer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UDRILLARD consumer culture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MERICA New Woman literary image
下载PDF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Images from Vague Language
2
作者 GAO Hong-yu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2期43-47,共5页
关键词 文学语言 模糊语言 英语 标准语
下载PDF
爱的哲学之外的社会担当--论冰心20世纪上半期的文学创作
3
作者 张翼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5-42,共8页
梳理冰心1919-1949年的文学创作可以发现,其初登文坛以问题小说驰名,以己之文学专长捍卫个性解放,对社会文化生活有所引领。冰心的文学创作,不论何种体裁,都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现实讨论,以深厚智识为民众利益思考和发声。她的写... 梳理冰心1919-1949年的文学创作可以发现,其初登文坛以问题小说驰名,以己之文学专长捍卫个性解放,对社会文化生活有所引领。冰心的文学创作,不论何种体裁,都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现实讨论,以深厚智识为民众利益思考和发声。她的写作并非“去社会化”的温室书写,而是始终与社会问题接轨,客观理性地评论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话语影响力,有益于社会文化生活的有序构建,体现了女性作家的社会主体价值和特殊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心 文学创作 社会性镜像 女性视角 当代价值
下载PDF
“道”文化心灵精神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话语塑造
4
作者 张宏辉 郑春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8,214,共14页
“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至高范畴和终极据点,在“思想-言说”结构及文化心灵方面形成了“道说希声”这一内在规训及根本特质。而正是“道说希声”,根本性地塑造了中国文化以“致和”“成善”“养德”为基本心灵特征与价值追求、以“乐和... “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至高范畴和终极据点,在“思想-言说”结构及文化心灵方面形成了“道说希声”这一内在规训及根本特质。而正是“道说希声”,根本性地塑造了中国文化以“致和”“成善”“养德”为基本心灵特征与价值追求、以“乐和”“忧患”“静朴”“逍遥”为根本精神、以“经世致用”与“味美趣美”为艺术审美追求的“道”文化心灵精神。“道”文化心灵精神作为一种深层性、稳定性、基因型的结构力量,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及其历史发展有着根本的轨导与牵制的作用,而且深刻影响和决定了中国文学及文论的话语形态与话语体系,建构和生成了中国文学及文论追求大宇宙及大生命关怀、致力感物抒怀、以“意象-语象”为中心(“象本位”)、基于“道”的核心范畴性表达等结构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 道说希声 文化心灵 文学话语 感物 象本位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陇头流水”文学意象的生成
5
作者 郑晶晶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8-62,共5页
“陇头流水”文学意象以秦陇地区的陇山和陇水为原型。在“应物斯感”与“缘事而发”的两种生成机制下,秦陇地理环境通过触发诗人的生命意识,使陇山、陇水由地理物象转化为了蕴含思乡怀亲、征戍艰辛、建功报国以及向往和平等文化内涵的... “陇头流水”文学意象以秦陇地区的陇山和陇水为原型。在“应物斯感”与“缘事而发”的两种生成机制下,秦陇地理环境通过触发诗人的生命意识,使陇山、陇水由地理物象转化为了蕴含思乡怀亲、征戍艰辛、建功报国以及向往和平等文化内涵的文学意象。此外,国家环境对文人气质、人格的影响,促使南朝与唐朝文学作品中“陇头流水”文学意象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 文学地理学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意象研究
6
作者 许明益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以姚鼐《登泰山记》中典型意象“苍山负雪”为对象,探讨了“苍山负雪”意象色彩生成的泰山独特地貌与气候条件,并结合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精神信仰以及姚鼐的人生境遇,挖掘出“苍山负雪”蕴含的内在情感指向,... 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以姚鼐《登泰山记》中典型意象“苍山负雪”为对象,探讨了“苍山负雪”意象色彩生成的泰山独特地貌与气候条件,并结合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精神信仰以及姚鼐的人生境遇,挖掘出“苍山负雪”蕴含的内在情感指向,进一步拓展了游记散文意象研究与解读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登泰山记》 “苍山负雪” 意象研究
下载PDF
帝王书写与想象——赵匡胤文学形象的生成与演变
7
作者 孟令阳 《天中学刊》 2024年第3期75-83,共9页
赵匡胤文学形象的生成与演变经历了史书记载、笔记叙述、戏曲小说改编等过程。史书是赵匡胤文学形象的历史基础,塑造了神圣的开国帝王,但其形象缺乏个性化;笔记融合了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展现了赵匡胤形象生动的一面,是其从历史人物到... 赵匡胤文学形象的生成与演变经历了史书记载、笔记叙述、戏曲小说改编等过程。史书是赵匡胤文学形象的历史基础,塑造了神圣的开国帝王,但其形象缺乏个性化;笔记融合了正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展现了赵匡胤形象生动的一面,是其从历史人物到文学人物的过渡;元杂剧塑造了英明君主与平民英雄的双重形象,使得赵匡胤的文学形象更具个性;明清小说戏曲中赵匡胤形象的神圣性被消解,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赵匡胤文学形象的生成与演变反映了不同群体对帝王的书写与想象,丰富了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匡胤 历史人物 文学形象 生成与演变
下载PDF
跨媒介表征:论亚历山大·格林小说中的文学图像
8
作者 布哈罗娃·玛丽娜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64-69,共6页
俄国白银时代重要作家亚历山大·格林在其小说中擅用绘画元素呈现浪漫主义的艺术审美,绘画成为小说文本的媒介呈现。拥有良好艺术功底的格林惯常以绘画作为介质实现小说文本的艺术追求,通过“文学图像”的活现,格林小说中语像和图... 俄国白银时代重要作家亚历山大·格林在其小说中擅用绘画元素呈现浪漫主义的艺术审美,绘画成为小说文本的媒介呈现。拥有良好艺术功底的格林惯常以绘画作为介质实现小说文本的艺术追求,通过“文学图像”的活现,格林小说中语像和图像“以图言说”“语图互仿”与“语图互文”的动态关系呈现,使得小说人物塑造得更为丰满,推动了小说情节叙事,打通了文本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桎梏,促使人们通过观赏感受到艺术再现以及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融合。亚历山大·格林以绘画植入小说文本,实现了跨媒介、跨文本的融合,从而形成了其创作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格林 文学图像 绘画框架 艺术再现
下载PDF
文学图像视域下余华作品海外版本封面设计研究
9
作者 陆蔓筠 徐婧钰 范高飞 《丝网印刷》 2024年第5期56-58,共3页
以文艺学和传播学联动的“文学图像”视角,从构思、色彩、设计语言等方面探究余华作品海外版本封面设计特点及其内涵,解析“读图时代”下图像的价值及意义,探究文学作品封面图像背后的符号隐喻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文学图像 封面设计 余华作品
下载PDF
The Geographic Images in A Passage to India
10
作者 WANG Hai-yan LIU Xue-chu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0年第9期800-803,共4页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lonialism,E.M.Forster’s A Passage to India is usually interpreted by many domestic cri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st-colonialism theory or the identity crises of the characters.However,the...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lonialism,E.M.Forster’s A Passage to India is usually interpreted by many domestic cri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st-colonialism theory or the identity crises of the characters.However,there is little study about the geographical images in this novel.Three image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ry geographic criticism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me of connection of this no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Passage to India literary geographic criticism geographic images
下载PDF
论作为空间视角的文学地图
11
作者 张袁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2-69,共8页
文学地图的可视性特征使其常被作为辅助性图示工具,强调文学地图的空间性本质特征才能体现其独特优势。与文学图表、文学图志、文学图像等相比,文学地图是一种空间化的可视视角,擅长处理数据空间关系,揭示文学隐性空间;与文学地域、文... 文学地图的可视性特征使其常被作为辅助性图示工具,强调文学地图的空间性本质特征才能体现其独特优势。与文学图表、文学图志、文学图像等相比,文学地图是一种空间化的可视视角,擅长处理数据空间关系,揭示文学隐性空间;与文学地域、文学地理相比,文学地图是一种可视化的空间视角,不仅更加直观,而且在涉及动态空间、多重空间信息的研究中优势明显。将文学地图作为空间视角,对文学史的重构、文学地理学的纠弊及文学地图学的建设都有推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图 可视化 空间性 文学图像 文学地理
下载PDF
我们现在怎样做文学符号学研究:从赵宪章的文图理论说起
12
作者 李玉平 《符号与传媒》 2023年第1期238-250,共13页
赵宪章的专著《文学图像论》为国内文学符号学研究树立了典范,在方法论上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文学图像论既是文学符号学自身学理逻辑的合理发展,又是对21世纪“文学与图像”现实的有力回应。图像学视角的引入给文学符号学研究带来了诸... 赵宪章的专著《文学图像论》为国内文学符号学研究树立了典范,在方法论上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文学图像论既是文学符号学自身学理逻辑的合理发展,又是对21世纪“文学与图像”现实的有力回应。图像学视角的引入给文学符号学研究带来了诸多新质、新解。《文学图像论》更新了对语言符号性质与功能的认识,提供了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新解,从语图关系的角度重新界定文学,开辟了文学符号学研究的新领域。《文学图像论》倡导从中国文学艺术实践出发以事实说话、用现象展示的“新实学”,理性与科学精神是其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符号学 《文学图像论》 语言 图像 语象
下载PDF
文学阅读中意象图式的功能及其运行机制
13
作者 刘正光 《英语研究》 2023年第2期149-163,共15页
“意象”作为传统文论中的重要概念,在阐释作品内涵时,体现出释者的主体性,但缺少一份客观性和理据性。认知语言学的原理运用于文学阅读过程的阐释,能有效弥补这种不足。本文聚焦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在文学阅读中的作用及其... “意象”作为传统文论中的重要概念,在阐释作品内涵时,体现出释者的主体性,但缺少一份客观性和理据性。认知语言学的原理运用于文学阅读过程的阐释,能有效弥补这种不足。本文聚焦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在文学阅读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展示认知诗学的理论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图式 文学阅读 作用方式
下载PDF
清末民初“自由女”谫论
14
作者 马龙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00-107,共8页
清末民初,“自由女”话题开始频繁涌现于报刊、小说之中,成为颇具时代特色的性别符码。这一语词最早出现于广东地带,主要作为“女学生”的方言代称来使用,在其背后显示出该地女子教育之发达。而从清末到民初,原本立体多维的“自由女”... 清末民初,“自由女”话题开始频繁涌现于报刊、小说之中,成为颇具时代特色的性别符码。这一语词最早出现于广东地带,主要作为“女学生”的方言代称来使用,在其背后显示出该地女子教育之发达。而从清末到民初,原本立体多维的“自由女”概念体系,又历经渐趋窄化的嬗变过程,曲折反映了彼时“自由”学说逐步遭恶的社会生态。与此同时,文学作品中书写的“自由女”与社会媒介报道中的“自由女”形象大体吻合,从而表现出社会媒介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自由女 女学生 女性形象 文学书写
下载PDF
媒介转化中的文学形象流变--以《红旗谱》中的春兰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染澄 凌晨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132,共8页
文学形象以语象形态寄寓在以文字符号为媒介的文学作品中,但一经完成便可以独立的“生命”形式进入人的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实现多向度的传播,其中包括向图像媒介转化的可能性。在此种转化过程中,视觉性因素的凸显使得形象的构造方式、... 文学形象以语象形态寄寓在以文字符号为媒介的文学作品中,但一经完成便可以独立的“生命”形式进入人的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实现多向度的传播,其中包括向图像媒介转化的可能性。在此种转化过程中,视觉性因素的凸显使得形象的构造方式、寓意方式、表现方式等都会发生变化,其中的媒介转换意义值得探讨。图像媒介会依照自身的媒介特质、审美逻辑以及时代文化要求将文学形象构建为新的形象。如《红旗谱》中的春兰这一文学形象,在媒介转化中呈现出不同形式的形象建构结果。可以说,图像媒介对文学形象的再塑造,并非对文学原作的淹没,而是文学形象多向度的延伸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转化 文学图像 梁斌 《红旗谱》 春兰
下载PDF
唐宋诗赋中“杞菊”饮食传统探赜 被引量:1
16
作者 戴婵 雷勇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4,共7页
“杞菊”为传统中药材枸杞和菊花的合称。自唐代陆龟蒙肇始,其《杞菊赋》首开文人明确食用杞菊之先例。宋代以后文人食用杞菊臻于极致,苏轼、张耒师徒在“超然台”食用杞菊并为之作赋,契合苏轼“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的饮食理念... “杞菊”为传统中药材枸杞和菊花的合称。自唐代陆龟蒙肇始,其《杞菊赋》首开文人明确食用杞菊之先例。宋代以后文人食用杞菊臻于极致,苏轼、张耒师徒在“超然台”食用杞菊并为之作赋,契合苏轼“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的饮食理念。“一代学者尊师”张栻亦作《后(续)杞菊赋》,不仅记录了雅会禊集时烹制杞菊佳肴的轶事,还吟咏杞菊质性自然。唐宋杞菊辞赋背后呈现出复杂的士人心态,杞菊意象由此衍生出崇尚自然、睥睨名利和关心民瘼等深刻的文化内蕴,杞菊饮食成为迁客骚人明誓抒怀的绝佳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杞菊饮食 唐宋诗赋 文学意象 文人心态
下载PDF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意象及其审美意蕴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跃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130,共7页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理论重要的范畴之一,它既是“意”与“象”的审美统一,也是“隐”与“秀”的辩证统一。诗歌意象侧重情景交融,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寓情于景和缘情造景两个方面;绘画意象主要在“意余于象”和“象外见意”两个地...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理论重要的范畴之一,它既是“意”与“象”的审美统一,也是“隐”与“秀”的辩证统一。诗歌意象侧重情景交融,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寓情于景和缘情造景两个方面;绘画意象主要在“意余于象”和“象外见意”两个地方用力,期望以此营造出意象相契的美学效果;书法意象强调形意合一,以“入神”与“妙有”为其审美追求的境界。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意象范畴的抽象性和具象性特征,既相互映衬,又彼此统一,表现出了复杂而多样的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艺理论 诗歌意象 绘画意象 书法意象
下载PDF
文学语言的蕴藉性及其意义呈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晨霞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45-50,共6页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它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充分体现出蕴藉性的审美特征。从文学自身的生产看,它凭借蕴藉性文学语言所营构的审美意象,创造出诸多的文学经典。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这种文学语言的存在,对于传承...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它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充分体现出蕴藉性的审美特征。从文学自身的生产看,它凭借蕴藉性文学语言所营构的审美意象,创造出诸多的文学经典。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这种文学语言的存在,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建构民族地域认同、促进个体成长都是极具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蕴藉性 审美意象
下载PDF
文学遗产视角下的齐长城形象塑造与传播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耀辉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7-42,共6页
新世纪以来,齐长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日渐受到重视,然而齐长城山东文化脊梁的形象却始终未能真正建立起来,以致围绕齐长城开展的旅游开发也陷入窘境。通过梳理齐长城文化遗产资源,发现齐长城文学遗产塑造了齐长城既明晰又多元的形象,即... 新世纪以来,齐长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日渐受到重视,然而齐长城山东文化脊梁的形象却始终未能真正建立起来,以致围绕齐长城开展的旅游开发也陷入窘境。通过梳理齐长城文化遗产资源,发现齐长城文学遗产塑造了齐长城既明晰又多元的形象,即固若金汤的军事防御设施、苍凉悲壮的古战场、秀美淳朴的旅游地、神秘的探索秘境。在文学遗产视角下,可采取继续加大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传播力度,在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的基础上适当将齐长城的定义予以外延,加大齐长城文学遗产的出版传播和趣味传播,着力固化有关文学遗产并具象化等措施,以文学遗产助推齐长城的形象塑造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长城 文学遗产 形象塑造 孟姜女
下载PDF
从物理空间到精神空间: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地下空间书写
20
作者 花敏洁 金玉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6-163,共8页
“地下”是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也是他一直在发展的文学意象,“地下”既是物理性的地下世界,又是精神性的地下世界。村上春树作品中物理性的地下空间,作为一个现实场所,发生着现实和非现实事件。在精神性的地下空间中,“地下”既... “地下”是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也是他一直在发展的文学意象,“地下”既是物理性的地下世界,又是精神性的地下世界。村上春树作品中物理性的地下空间,作为一个现实场所,发生着现实和非现实事件。在精神性的地下空间中,“地下”既可看作通往潜意识的通道,也可视为一种“异质空间”。在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地下空间”书写部分可以捕捉到他对社会整体形态的审视,村上春树选择用故事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潜入“地下”,下到“地下二层”,用“故事的力量”与社会之“恶”战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上春树 文学意象 地下空间书写 物理性的地下空间 精神性的地下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