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南缘哥日卓托地区马尔争组砂岩碎屑组成、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构造环境分析 被引量:35
1
作者 裴先治 胡楠 +7 位作者 刘成军 李瑞保 李佐臣 陈有炘 裴磊 刘战庆 陈国超 杨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7-323,共17页
出露于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内的马尔争组沉积地层,其主体为一套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的大陆斜坡相深海—半深海浊积岩.利用砂岩碎屑组分统计分析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物源区源岩类型及其构造环境.砂岩骨架成分统... 出露于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内的马尔争组沉积地层,其主体为一套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的大陆斜坡相深海—半深海浊积岩.利用砂岩碎屑组分统计分析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物源区源岩类型及其构造环境.砂岩骨架成分统计表明马尔争组砂岩主要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且成熟度较低,砂岩碎屑骨架成分为石英、长石、岩屑,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4%、21%、35%,Dickinson三角图解显示其物源类型为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和岩浆弧物源区的混合物源.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马尔争组砂岩样品SiO2=58.12%~72.98%,均值67.77%,REE配分曲线总体表现为右倾,∑LREE/∑HREE =6.5~12.1,δEu =0.63~0.75,Eu具弱负异常,CIA值为56说明源岩遭受初级强度风化作用,具近源沉积特征.研究结果指示马尔争组砂岩物源区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源岩性质为长英质火山岩和花岗岩类源岩且主要来源于北侧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弧与变质基底,沉积盆地类型为深海—半深海盆地.它是古特提斯洋北支布青山—阿尼玛卿洋演化历史过程中一次重要的沉积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南缘 马尔争组 浊积岩 砂岩骨架成分 砂岩地球化学 大陆岛弧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得力斯坦地区马尔争组物源分析及其构造背景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胡楠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刘战庆 裴磊 刘成军 陈有炘 陈国超 杨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31-1747,共17页
布青山地区马尔争组复理石岩系位于东昆仑南缘,其主体是一套沉积于深海一半深海环境的浊积岩,本文研究了复理石岩系中砂岩的沉积岩石学、碎屑骨架模型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碎屑组分统计结果表明其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石英、岩屑... 布青山地区马尔争组复理石岩系位于东昆仑南缘,其主体是一套沉积于深海一半深海环境的浊积岩,本文研究了复理石岩系中砂岩的沉积岩石学、碎屑骨架模型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碎屑组分统计结果表明其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石英、岩屑、长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2%、37%、21%,物源类型为切割型岛弧及再旋回造山带.马尔争组砂岩SiO2含量介于50.18%~74.05%,平均值为66.69%,CIA=43~69;∑REE为59.99×106~171.07×10-6,∑LREE/∑HREE=6.6~8.8;(La/Yb)N=6.6~10.7,(La/Sm)N=3.2~4.6,δEu=0.59~1.04.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马尔争组复理石岩系形成于沟弧系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砂岩属大陆岛弧型,物源区为北侧东昆仑地块火山-深成岩浆岛弧造山带及变质基底,源岩为长英质火山岩、同源深成侵入岩及基底变质岩,沉积盆地为俯冲杂岩外侧的古海沟环境.它间接地记录了阿尼玛卿-布青山古特提斯洋的持续扩张 向北俯冲消减—洋盆闭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南缘 马尔争组 复理石 物源分析 砂岩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下载PDF
阿拉克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国灿 贾春兴 +5 位作者 朱云海 向树元 林启祥 王青海 安守文 朱耀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9-554,共6页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古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古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时代,恢复了古海盆的演化历史。通过成分分析和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确定了测区巴颜喀拉山群物源来自北部,基底性质可与马尔争-布青山带相对比,恢复了巴颜喀拉山群经历的构造热历史。运用构造年代学分析方法限定了测区经历的几次重大地质历史转折事件。确定了测区浆混花岗岩的存在。通过构造地貌和第四纪沉积分析,揭示了测区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水系变迁过程和古环境古气候演变过程。新发现一中型砂岩型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山 马尔争-布青山 构造混杂岩 角度不整合 华力西造山 巴颜喀拉山群 区域构造与演化 高原隆升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下载PDF
东昆南马尔争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任二峰 张桂林 +2 位作者 邱炜 李焕学 孙照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44,共9页
东昆南马尔争地区加里东侵入体为新发现岩体,根据锆石U-Pb测年,其时代为早奥陶世。该岩体岩性主要为英云闪长岩及少量斜长岩、闪长斑岩,通过对该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在基性岩和酸性岩中Na2O的含量均远大于K2O的含量,显示富Na特征... 东昆南马尔争地区加里东侵入体为新发现岩体,根据锆石U-Pb测年,其时代为早奥陶世。该岩体岩性主要为英云闪长岩及少量斜长岩、闪长斑岩,通过对该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在基性岩和酸性岩中Na2O的含量均远大于K2O的含量,显示富Na特征。Al2O3含量为13.21%~16.03%,从基性岩到酸性岩含量逐渐增高,显示基性岩中富Mg特征。w(Al2O3)>w(K2O+Na2O+CaO),属铝过饱和的岩石类型。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异现象明显,显示出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δEu=0.61~0.94);微量元素以富集Ba、Th、Zr等元素、亏损Nb等元素为特征。岩石组合类型为较典型的TTG特征。结合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可知,该岩体是古特提斯洋在早奥陶世裂解而由南向北俯冲下形成的岛弧环境下的产物。结合侵入体的时代及野外路线观察,对早—中二叠世马尔争组局部重新进行了厘定,其时代为早奥陶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马尔争地区 东昆南
下载PDF
东昆仑马尔争早中二叠世生物礁及其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启祥 邓中林 王国灿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1-605,共5页
通过东昆仑马尔争地区早中二叠世生物礁地层剖面的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东昆仑马尔争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的基本特征、生物礁的演化和层序地层,根据岩石组合特征、生物群落及海平面变化划分了12个造礁旋回,归纳出5个三级层序,并将东昆仑早... 通过东昆仑马尔争地区早中二叠世生物礁地层剖面的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东昆仑马尔争早中二叠世生物礁的基本特征、生物礁的演化和层序地层,根据岩石组合特征、生物群落及海平面变化划分了12个造礁旋回,归纳出5个三级层序,并将东昆仑早中二叠世生物礁与扬子地台的二叠纪生物礁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造山带活动大陆边缘生物礁发育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二叠世 生物礁 东昆仑 马尔争 层序地层
下载PDF
新疆东昆仑卡尔瓦西地区马尔争组牙形石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詹天宇 张学海 +3 位作者 王聚胜 缪树森 董殿奎 付海城 《地质学刊》 CAS 2018年第2期216-221,共6页
通过分析新疆东昆仑卡尔瓦西地区马尔争组中上段地层,揭示该套地层的沉积旋回及韵律特征。沉积标志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该区马尔争组地层为浅海至半深海碳酸盐台地相沉积。对研究区马尔争组采集的牙形石标本进行研究和分析,10件样品中... 通过分析新疆东昆仑卡尔瓦西地区马尔争组中上段地层,揭示该套地层的沉积旋回及韵律特征。沉积标志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该区马尔争组地层为浅海至半深海碳酸盐台地相沉积。对研究区马尔争组采集的牙形石标本进行研究和分析,10件样品中采集到2枚Neogondolella regale化石标本,该牙形石广泛分布于早三叠世斯派斯特期末期—中三叠世安尼期早期。因此,该区原定为二叠系马尔争组的形成时代可能是早中三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沉积学 牙形石 马尔争组 卡尔瓦西地区 新疆东昆仑
下载PDF
青海扎日加地区马尔争组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构造环境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马延景 李成福 +2 位作者 谢晓岚 马文 李戬 《矿产勘查》 2018年第10期1841-1851,共11页
青海扎日加地区集中分布一套基性火山岩,赋存于早-中二叠统马尔争组地层中。通过对该套基性火山岩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及锆石U-Pb测年研究,表明该套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具有低硅、铝、钠、钾、贫铁,高钛、镁,富钙的特点。岩石SiO_2... 青海扎日加地区集中分布一套基性火山岩,赋存于早-中二叠统马尔争组地层中。通过对该套基性火山岩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及锆石U-Pb测年研究,表明该套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具有低硅、铝、钠、钾、贫铁,高钛、镁,富钙的特点。岩石SiO_2平均含量47. 75%,K_2O含量为0. 44%~4. 06%,岩石属低钾系列,里特曼指数σ在0. 13~3. 15,碱度率为1. 04~1. 66,属铝过饱和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REE含量为43. 81×10^(-6)~134. 61×10^(-6),总量偏低,LREE/HREE=1. 13~8. 31,(La/Yb) n=0. 44~13. 16,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部分样品轻稀土亏损。微量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Sr、K、Rb较亏损,Ba、Th较富集,可能代表了快速扩张的洋脊及洋岛富集的环境。在马尔争组灰绿色玄武岩中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78. 0±1. 9) Ma,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综合分析认为,马尔争组火山岩形成构造环境主要为大洋中脊环境区,兼有富集洋岛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争组 基性火山岩 锆石U-PB 地球化学 扎日加地区
下载PDF
东昆仑马尔争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8
作者 常鑫 王权锋 +2 位作者 童海奎 张孝攀 彭涛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108,共4页
通过马尔争矿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的分析,认为矿床的铜矿化体明显受中变基性火山岩控制,矿体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金矿化明显受控于NW向大型剪切带,属于与印支期造山活动有关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因此,马尔争铜(金)矿床以火山块状硫化物... 通过马尔争矿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的分析,认为矿床的铜矿化体明显受中变基性火山岩控制,矿体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金矿化明显受控于NW向大型剪切带,属于与印支期造山活动有关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因此,马尔争铜(金)矿床以火山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化为主,次为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化的矿床。利用分形含量面积法对1∶1万化探土壤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圈定出的化探异常总面积大,各元素特征形态基本一致,高度叠加、分带性好,并结合矿区地质背景和地质概况分析,认为其找铜(金)前景良好,并提出了找矿标志。该矿床具有中大型远景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争铜(金)矿 地质特征 成因探讨 找矿标志
下载PDF
布青山—巴颜喀拉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研究新进展
9
作者 才航加 陈光庭 +4 位作者 王春涛 刘建栋 李五福 赵忠国 曹锦山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9,共9页
青海省布青山—巴颜喀拉地区石炭系—二叠系较为发育,前人将巴颜喀拉地区呈断块、透镜状镶嵌于巴颜喀拉山群中的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以及布青山地区以断层接触形式相互叠置在一起堆积形成的构造(蛇绿)混杂岩均划归布青山... 青海省布青山—巴颜喀拉地区石炭系—二叠系较为发育,前人将巴颜喀拉地区呈断块、透镜状镶嵌于巴颜喀拉山群中的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以及布青山地区以断层接触形式相互叠置在一起堆积形成的构造(蛇绿)混杂岩均划归布青山群。本文结合近些年在该地区开展的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相关的科研成果等资料,重新厘定了布青山—巴颜喀拉地区的石炭系—二叠系,在布青山地区废除了“布青山群”,将其中的“马尔争组”修订为非常规地层——石炭系—中二叠统马尔争蛇绿混杂岩。在巴颜喀拉地区呈断块状产出的一套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从“布青山群”中解体出来,新建了玛曲组,为典型的洋岛玄武岩—海山碳酸盐岩沉积建造。马尔争组和玛曲组的确立,表明石炭纪—中二叠世布青山—巴颜喀拉地区仍为相当规模的洋盆,该大洋为一个多岛洋,其中存在许多微板块、海山及洋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争蛇绿混杂岩 玛曲组 布青山群 马尔争组
原文传递
Permian Radiolarians from the A'nyemaqen Mélange Zone in the Huashixia Area of Madoi County,Qinghai Province,Western China,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Regional Tectonism 被引量:1
10
作者 Zhigang Zhao Xing Huang +3 位作者 Xionghua Zhang Bing Yang Zhong-Qiang Chen Fuhao Xio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23-630,共8页
The Huashixia area in the Madoi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western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eas for the studie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A'nyemaqen mélange zone due to the well exposed, r... The Huashixia area in the Madoi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western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eas for the studie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A'nyemaqen mélange zone due to the well exposed, relatively complete tectonostratigraphic successions. However, the timing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A'nyemaqen paleo-ocean has long been poorly understood. Recently, we obtained abundant radiolarians from the siliceous rocks of the Maerzheng Formation of this mélange zone in Huashixia. Total 19 species in 10 radiolarian genera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y belong mainly to the Albaillellaria, Spumellaria, Entactinaria, and Latentifistularia. Four radiolarian assemblage zones are established, including: the Pseudoalbaillella rhombothoracata, Pseudoalbaillella scalprata, Ruzhencevispongus uralicus, and Follicucullus bipartitus-Follicucullus sp. cf. F. ventricosus zones. Radiolarian faunal correlations suggest a late Artinskian-early Kungurian age and late Capitanian-early Wuchiapingian age for the first two zones from the lower part and the last two zones from the upper parts of the Maerzheng Formation, respectively. All radiolarians are typical of deep water elements living in deep oceans in low latitudes during the Permian. Previously, the radiolarians of Early Carboniferous to Early Permian age and fusulinids of Early-Middle Permian age have also been reported from the A'nyemaqen mélange succession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newly found radiolarians with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faunal and microfloral assemblages as well as radiometric ages obtained from the same stratigraphic units indicates that the A'nyemaqen paleo-ocean may have opened initially during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expanded from the Early-Middle Permian, reached its acme in the early Late Permian, shrunk during the latest Permian to Early Triassic, and eventually was closed in the Middle 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erzheng Formation PERMIAN A'nyemaqen paleo-ocea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