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FIRST CENTURY OF MAGNA CARTA IN CHINA: AN ACADEMIC HISTORY FROM 1840'S TO 1940'S
1
作者 JIANG Dong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6年第2期266-279,共14页
Magna Carta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round the mid-19th century under the context that learning from the West was then a trend for Chinese politicians and the academia to modernize China. The English constitutionali... Magna Carta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round the mid-19th century under the context that learning from the West was then a trend for Chinese politicians and the academia to modernize China. The English constitutionalism originating from Magna Carta wa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dels for China to reference. Even though the constitutional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ailed to establish the constitutionalism in China, the strive for rule of law and democracy in China was never disrupted from then on. In the first century of Magna Carta's introduction into China, the academia used the ideas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the rule of law embedded in Magna Carta to influence constitutionality in China, especially to push forward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Even though the constitutionalism was not finally establish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search on Magna Carta inspired the idea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 Chinese academia realized that what China should learn was the spirit of Magna Carta, a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nstitutionalism shall be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a carta in China late qing constitution drafting in thehuman rightsconstitutionalism rule of law Republic of China checks onconstitutional re^brm ingovernment consensus
原文传递
MAGNA CARTA AND THE FUNDAMENTAL RIGHT TO DUE PROCESS
2
作者 Joshua C. Tate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6年第2期236-242,共7页
The 800th anniversary of Magna Carta has been marked by much pageantry and celebration. Some scholars have taken this opportunity to point out that the myth of Magna Carta is far greater than what the actual 1215 Char... The 800th anniversary of Magna Carta has been marked by much pageantry and celebration. Some scholars have taken this opportunity to point out that the myth of Magna Carta is far greater than what the actual 1215 Charter managed to accomplish. Nevertheless, Magna Carta did make a meaningful and concrete contribution to due process in 1215, as shown by certain provisions that are seemingly overlooked by critics eager to downplay the Charter's importance.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wo lesser known clauses of Magna Carta that had real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in guaranteeing the availability of jury trial for some categories of civil litigation. The ringing promises of Clauses 39 and 40 may have inspired great jurists and founders of nations, but the more humble Clauses 17 and 18 -- specifying the proper location and manner of hearing certain civil cases -- must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assessing the Charter's importan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a carta legal history trials access to justice PROPERTY fundamental rights
原文传递
MAGNA CARTA 1215: A GLORIOUS FAILURE
3
作者 Timothy Endicott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6年第2期204-214,共11页
Along with the tradition of celeb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Charter of 1215, there is a long tradition of skepticism concerning its purpose (which was not to achieve responsible government but to preserve the prope... Along with the tradition of celeb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Charter of 1215, there is a long tradition of skepticism concerning its purpose (which was not to achieve responsible government but to preserve the property of wealthy landowners), its force (it was annulled by the Pope and repudiated by the king within a few weeks), and even its success as a peace treaty (war broke out within a few months). The author will outline the reasons for skepticism, because we can only see what there is to celebrate in 2015, if we understand that the Charter of 1215 was the failed result of a reactionary armed tax rebellion by wealthy and powerful landowners, who were not trying to make a new constitution. What is there to celebrate? The author will address that question by asking why the Charter of 1215 was neither void (as the Pope asserted) for repugnancy to the King's authority, nor voidable for duress. The author challenges the idea that the Charter of 1215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England, arguing that the rule of law goes back farther, and that the Charter of 1215 was very limited in its impact. But it did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in two ways: by giving new specificity to legal duties and restrictions that the king had already been subject to, and by highlighting the country's need for effective processes for giving effect to those duties and restri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a carta Charter of Liberties Charter of the Forest common law rule oflaw responsible government
原文传递
The Disappearance of Salmon in the Thames and the Failure of Clause 33 of Magna Carta 1215
4
作者 Gao Dai 《World History Studies》 2018年第1期81-87,共7页
It has been suggested Clause 33 of Magna Carta 1215 pertained to salmon and provided a legal foundation for English fishing because of the abolition of the king's fish-weirs. This commentary is a misunderstanding ... It has been suggested Clause 33 of Magna Carta 1215 pertained to salmon and provided a legal foundation for English fishing because of the abolition of the king's fish-weirs. This commentary is a misunderstanding since the Clause was not intended to rectify the king or his officers' behavior. Besides, the disappearance offish-weirs did not come about out of concern for the fisheries themselves, but owing to the navigation of the river This mistaken interpretation regarding Magna Carta may be comfirmed by the history of salmon fishery itself, because the fish did not disappear from the river till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This fact is an important evidence that the clause was violated and infringed. It also shows the clause seems to have had limited effect. It is clear that the clause not only failed to keep the Thames clear for ships, but also failed to provide a legal foundation for English fis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MON the Thames magna carta Environmental History ENGLAND
原文传递
数字人文推动下的中世纪史研究——从亨利三世罚金卷轴的数字化看中世纪史发展的新趋向 被引量:1
5
作者 金德宁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3期37-47,157,共12页
亨利三世罚金卷轴是研究13世纪英国史的重要史料。有关罚金卷轴的出现时间、罚金数目的确定和缴纳、罚金卷轴与原始卷轴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值得注意。亨利三世罚金卷轴工程被视为数字开发和利用的优秀案例。为了维系学术的严谨性,项目组... 亨利三世罚金卷轴是研究13世纪英国史的重要史料。有关罚金卷轴的出现时间、罚金数目的确定和缴纳、罚金卷轴与原始卷轴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值得注意。亨利三世罚金卷轴工程被视为数字开发和利用的优秀案例。为了维系学术的严谨性,项目组采取文本搜索和数字摹本等诸多措施。基于罚金卷轴工程,围绕英国社会各阶层对普通法的态度、“四骑士制”的运行、亨利三世对《大宪章》的态度等问题,学界对亨利三世时期的政治与司法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相应进展,着重表现在确证旧观点、得出新答案、发掘新史实等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三世 罚金卷轴 普通法 司法诉讼 《大宪章》
下载PDF
建构大宪章的现代性:学科分立视野下的19世纪大宪章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栋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19世纪现代学科兴起,形成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所有关于大宪章的讨论,都与学者的学科、身份和研究路径有关。历史学中,哈兰、弗里曼和斯塔布斯以宪法史为研究路径,以日耳曼民族主义为解释框架,确立了大宪章在议会制度形成中的核... 19世纪现代学科兴起,形成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所有关于大宪章的讨论,都与学者的学科、身份和研究路径有关。历史学中,哈兰、弗里曼和斯塔布斯以宪法史为研究路径,以日耳曼民族主义为解释框架,确立了大宪章在议会制度形成中的核心地位。法学中,梅特兰反思了已有的研究框架,采用了法律史的研究路径,在公私合一的解释框架下确立了大宪章在普通法中的核心地位。与大宪章研究伴随的是一种悄然形成的现代知识生产机制。这一时期正是英帝国的鼎盛时期,大宪章的诸多研究成果借助这一知识生产机制融入民族国家的现代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史 大宪章 学科分立 19世纪 现代性
下载PDF
法治叙事的确立:二战后的《大宪章》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栋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8年第3期171-195,共25页
二战后《大宪章》研究呈现出法律史、政治史和教会史三者并行的研究路径,背后隐藏的是法学、历史学和宗教学三者不同的学科立场、方法以及旨趣。不同的研究路径产生了不同的研究结果,学者对《大宪章》有了更为充分、深入和多样的认识,... 二战后《大宪章》研究呈现出法律史、政治史和教会史三者并行的研究路径,背后隐藏的是法学、历史学和宗教学三者不同的学科立场、方法以及旨趣。不同的研究路径产生了不同的研究结果,学者对《大宪章》有了更为充分、深入和多样的认识,并采用不同的解释框架重新确立《大宪章》叙事。但无论研究路径和解释框架如何变化,《大宪章》限制权力的法治叙事从未受到有效挑战,相反,任何史实的细致梳理不过是再次确认了这一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宪章》 詹姆斯·霍尔特 普通法 约翰·哈德森
下载PDF
《大宪章》与英国初始商业社会 被引量:3
8
作者 龚敏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3-187,共5页
1215年签署的《大宪章》(MAGNA CARTA)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学者们一般只提及《大宪章》的封建权利和义务的意义,有的也引申到了对后来“自由”、“民主”思潮和运动的影响。笔者通过阅读《大宪章》的63款条文,发现《大宪章》认同... 1215年签署的《大宪章》(MAGNA CARTA)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学者们一般只提及《大宪章》的封建权利和义务的意义,有的也引申到了对后来“自由”、“民主”思潮和运动的影响。笔者通过阅读《大宪章》的63款条文,发现《大宪章》认同了当时英国商业社会的现实,并对商业社会的各个方面予以了法律的框定。正因如此,《大宪章》对后来英国社会尤其是商业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宪章》 商业社会 认同 框定
下载PDF
公共品的起源、论题与逻辑 被引量:3
9
作者 方钦 苏映雪 李钧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6,共26页
文章的目的是对公共品研究中的理解分歧作出一些澄清。笔者的分析是基于思想史和历史。通过对公共品理论的思想史梳理,笔者认为公共品的实质是一种兼具外部性与"搭便车"难题的物品或服务。而萨缪尔森式的研究由于将制度因素... 文章的目的是对公共品研究中的理解分歧作出一些澄清。笔者的分析是基于思想史和历史。通过对公共品理论的思想史梳理,笔者认为公共品的实质是一种兼具外部性与"搭便车"难题的物品或服务。而萨缪尔森式的研究由于将制度因素从公共品现象中剥离,致使公共品认知出现诸多混乱。针对实验经济学中兴起的公共品博弈,笔者以《大宪章》为例作了历史考察,发现从成本角度而言,公共品供给的行动逻辑是个体为减少外部成本或者为获取外部收益,通过承担私人成本的方式,提供具有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务。但这一逻辑无法验证社会偏好理论的有效性,因为该理论更多地反映出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陈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品 社会偏好 大宪章 外部成本
下载PDF
论明清之际“复封建”旗号下的分权反专制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刚 翟大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3-38,共6页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的"复封建"论,冲破了传统王朝窠臼,超越传统"封建"与"郡县"的讨论,寓反君主集权专制思想于其中,而具有突破性的进步意义。同时代的英国即是以封建诸侯起而平衡君主权力,制定国会宪...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的"复封建"论,冲破了传统王朝窠臼,超越传统"封建"与"郡县"的讨论,寓反君主集权专制思想于其中,而具有突破性的进步意义。同时代的英国即是以封建诸侯起而平衡君主权力,制定国会宪章,从而实现了制度创新转型。在政治"大一统"的传统中国,以"复封建"来分权制衡专制君权不具可操作性,制度创新历史转型的出口在哪里则仍需探讨。意识形态政治泛化的"封建说",脱离中国历史实际解释不了历史而没有学术价值,蕴藏于"封建"制下的明清分权反专制思想,则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封建 郡县 大一统 大宪章 分权
下载PDF
《大宪章》在中国 被引量:3
11
作者 钱乘旦 梁跃天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3-198,共6页
2015年是《大宪章》发布800周年,英国和西方许多国家都举办过多种纪念活动。《大宪章》在西方被认为是"自由的基石"、"宪政之母",长期受到追捧。19世纪中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历史,《大宪章》... 2015年是《大宪章》发布800周年,英国和西方许多国家都举办过多种纪念活动。《大宪章》在西方被认为是"自由的基石"、"宪政之母",长期受到追捧。19世纪中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历史,《大宪章》由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在一个多世纪时间里,中国人对《大宪章》是如何认识的,如何评价这份中世纪的英国文件,他们如何试图将它与中国的变局联系起来或不联系起来?这是本文追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宪章》 中文文献 国人理解
下载PDF
论具有人权史里程碑意义的英国《自由大宪章》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平华 《菏泽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79-83,共5页
人权的概念来自于西方,英国《自由大宪章》在人权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国学者对《自由大宪章》的研究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自由大宪章》是13世纪初王权、贵族权和教权三权激烈冲突的产物,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体... 人权的概念来自于西方,英国《自由大宪章》在人权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国学者对《自由大宪章》的研究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自由大宪章》是13世纪初王权、贵族权和教权三权激烈冲突的产物,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体系,它所规定的自由和人权的观念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全人类的通用话语和普适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史 自由大宪章 里程碑 自由 人权
下载PDF
人权史上的《自由大宪章》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立伟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76-79,共4页
《自由大宪章》被公认为是英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自由大宪章》是英国的盎格鲁 -撒克逊传统与诺曼征服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于“自由民”的权利的规定体现了英国权利观念的特点 ,并树立起了英国人权传... 《自由大宪章》被公认为是英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自由大宪章》是英国的盎格鲁 -撒克逊传统与诺曼征服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结合的产物。它对于“自由民”的权利的规定体现了英国权利观念的特点 ,并树立起了英国人权传统。人们在对它的历史诠释中赋予了它在人权发展史上的重大的意义。《自由大宪章》作为英国人权传统的基石 ,它对于英国、欧洲大陆、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大宪章 诺曼征服 王权 自由民 财产权
下载PDF
英国《大宪章》人权思想的启示 被引量:2
14
作者 姜登峰 董春华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7-61,共5页
《大宪章》是英国宪法的滥觞,被公认为是英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它的产生是由于英国人民反对封建王权的需要,是英国人民与封建国王反复斗争的结果。《大宪章》的诞生,宣告了人权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的人权实践进入了... 《大宪章》是英国宪法的滥觞,被公认为是英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它的产生是由于英国人民反对封建王权的需要,是英国人民与封建国王反复斗争的结果。《大宪章》的诞生,宣告了人权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的人权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大宪章》中的人权思想对世界人权发展和我国的人权建设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宪章》 历史 人权思想
下载PDF
税制博弈与契约原则——《大宪章》的税收法治线索阐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富利 蔡榛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51-57,共7页
近代政治文明极大程度上是建立于税收之上的议会制度持续推进的结果。发端于中世纪的议会制度,其产生的最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审核君主的税收。这种议员作为纳税人代表的民主制度,客观上的限制王权是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而非政治理念... 近代政治文明极大程度上是建立于税收之上的议会制度持续推进的结果。发端于中世纪的议会制度,其产生的最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审核君主的税收。这种议员作为纳税人代表的民主制度,客观上的限制王权是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而非政治理念和民主觉悟。因而,财产权作为对主权者约束在先的一种宪政理念,议会中心主义的核心要素是税收。以英国议会模式为雏形的近代民主政体绝非一蹴而就的偶然,1688年的"光荣革命"更远非一个孤立的偶发事件。考察英国立宪历程,追溯其历史上的特殊政治博弈、经济体制及社会形态,可以蠡测以税收为中心的博弈始终是议会民主发展的最原初动力,奠基于税制博弈的《大宪章》通过社会经济效率的激励推动了制度设计的精细化,奠定了近代法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收法治 《大宪章》 契约原则
下载PDF
英国《大宪章》的法治精神及其生长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茂庆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8-62,共5页
英国《大宪章》蕴含着现代意义上的控权与人权的法治精神。经过近800的生长,这种精神凝结成经验,演化为制度,最终权力得到有效控制,人权得到扩展和实现,形成了英国特有的法治传统。《大宪章》之法治精神的生长有以下特点:强烈的经验性;... 英国《大宪章》蕴含着现代意义上的控权与人权的法治精神。经过近800的生长,这种精神凝结成经验,演化为制度,最终权力得到有效控制,人权得到扩展和实现,形成了英国特有的法治传统。《大宪章》之法治精神的生长有以下特点:强烈的经验性;总体进程中呈自然演进,具体问题上不失理性建构;斗争过程中呈激烈对抗,结果往往妥协退让;起点是相对性契约,逐渐演化为普遍性法律。这些对我国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宪章》 法治精神 生长
下载PDF
重新解读《自由大宪章》的形成与实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17
作者 石儒标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3年第4期53-59,共7页
《自由大宪章》在西方宪政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以至于学术界对于它的研究经久不衰。但是,源于历史观上的不同,导致了学界对《自由大宪章》学术观点上的莫衷一是。以《自由大宪章》形成的历史背景为现实依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 《自由大宪章》在西方宪政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以至于学术界对于它的研究经久不衰。但是,源于历史观上的不同,导致了学界对《自由大宪章》学术观点上的莫衷一是。以《自由大宪章》形成的历史背景为现实依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引,重新对《自由大宪章》形成与实质进行了尝试性解读,认为《自由大宪章》实质上反映的只是封建权利义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新解读 《自由大宪章》 形成与实质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论1215年《大宪章》之作成、性质与意义
18
作者 梅祖蓉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7年第1期92-109,共18页
作为和平协议的1215年英国《大宪章》,是约翰王与叛乱贵族历经数阶段谈判的结果。约翰王以王印代替亲笔签署,表示了对此谈判结果的不满。观其内容,《大宪章》体现的是封君与封臣间权利义务的重新界定。然而,这一界定并非对既往封建权利... 作为和平协议的1215年英国《大宪章》,是约翰王与叛乱贵族历经数阶段谈判的结果。约翰王以王印代替亲笔签署,表示了对此谈判结果的不满。观其内容,《大宪章》体现的是封君与封臣间权利义务的重新界定。然而,这一界定并非对既往封建权利与义务的回归。它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其中既有对历代王权扩张的承认,也有对王权扩张的遏制,总的精神是"王在法下"。1215年之后,大宪章历经确认与诠释,越数百年而成为英国宪政的根基。其中,依据历史环境的变迁而对大宪章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误读",是其成为英国宪政第一步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宪章》 封建权利与义务 英国宪政
下载PDF
论中世纪时期英国成文性宪法的历史价值——以人权保护为视角
19
作者 刘景琪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12期174-175,共2页
从亨利一世时期《加冕宪章》对于"王在法下"理念的初步确立,到1215年《自由大宪章》的制定,直至1628年英国议会制定《权利请愿书》,中世纪的英国在宪法体制方面不懈探索,不断赋予英国的宪法政治以划时代的内涵。尤其是《自由... 从亨利一世时期《加冕宪章》对于"王在法下"理念的初步确立,到1215年《自由大宪章》的制定,直至1628年英国议会制定《权利请愿书》,中世纪的英国在宪法体制方面不懈探索,不断赋予英国的宪法政治以划时代的内涵。尤其是《自由大宪章》,作为英国宪政民主发展的产物,它以诸多禁止性条款的形式,从人身、财产、司法和政治等角度规定了对王权的限制和对臣民权利的许诺,对后世的民主思想和宪法制定均具有历史性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英国 大宪章 人权
下载PDF
试论《自由大宪章》税收法定的萌芽、成熟及发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少英 《财经法学》 2016年第6期45-52,共8页
《自由大宪章》因税收危机而产生,故税收便有了"宪政之母"之称。《自由大宪章》开创的"无代表则无税"的税收宪法原则,其精义可概括为:限制政府的征税权,保护人民的财产权。浸润着人权观念、契约自由观念、人民主权... 《自由大宪章》因税收危机而产生,故税收便有了"宪政之母"之称。《自由大宪章》开创的"无代表则无税"的税收宪法原则,其精义可概括为:限制政府的征税权,保护人民的财产权。浸润着人权观念、契约自由观念、人民主权观念的《自由大宪章》,其税收法定原则经过英美法革命的实践,日益成熟和完善。如今,各法治国家无不将课税权转归于国民全体所掌握,其税收立宪也都是以对税权的制约和控制为核心。《自由大宪章》对后世各国税收法治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势必也将推动变革中的中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大宪章》税收法定 课税权 财产权 代议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