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起搏器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仿真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修泉 李艳红 黄平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92-1897,共6页
针对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电池供能时间有限的缺点和电磁感应无线供能在实际应用上的不足,提出了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介绍了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磁耦合谐振原理和电路互感计算模型,建立了植入式心脏... 针对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电池供能时间有限的缺点和电磁感应无线供能在实际应用上的不足,提出了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介绍了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磁耦合谐振原理和电路互感计算模型,建立了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数学模型,引入了空心线圈互感计算的精确公式,分析了轴向距离、径向偏移和线圈半径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这些结果对于合理设计心脏起搏器的无线能量耦合参数和优化系统传输性能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能量传输 谐振 磁耦合 心脏起搏器
下载PDF
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安全性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新 马绍椿 +1 位作者 孟志华 陈宝峰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探讨安置心脏起搏器(Pacemeker,PM)患者进行1.5德斯拉(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行MRI的21例PM患者(其中2例为PM依赖性患者)设为A组,进行了头、颈、胸和腹部MRI,采用常规扫描方式,射频能量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 目的:探讨安置心脏起搏器(Pacemeker,PM)患者进行1.5德斯拉(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行MRI的21例PM患者(其中2例为PM依赖性患者)设为A组,进行了头、颈、胸和腹部MRI,采用常规扫描方式,射频能量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限制<2.2W/kg。在MRI前、后及1个月时测定PM程控功能、起搏阈值、心房感知灵敏度、电极阻抗、脉宽、心电图。检查时全程监护和观察扫描图像质量。B组为对照组20例,不行MRI,1个月时观察相应指标,并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分别做了31个部位扫描,过程顺利,患者无明显不适,PM程控功能无障碍,脉宽和心房感知灵敏度无变化,MRI后和1个月后起搏阈值和电极电阻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起搏阈值和电极电阻1个月时也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胸部MRI可见PM周围有干扰现象,但不影响MRI范围外的诊断价值。结论:在一定条件下,PM患者做MRI是可行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共振成像 起搏器 安全
下载PDF
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接受磁共振检查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曾平 史若飞 +3 位作者 欧书钦 舒楠 黎凤莲 吴景全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9-700,702,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非依赖患者接受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安全性。方法选择7例起搏器非依赖患者分别行头、腰椎、髂血管和心脏MRI检查。检查前、后对生命体征进行记录,并作统计学分析,随访心电图。结果7例患者检查中无自述不适。6...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非依赖患者接受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安全性。方法选择7例起搏器非依赖患者分别行头、腰椎、髂血管和心脏MRI检查。检查前、后对生命体征进行记录,并作统计学分析,随访心电图。结果7例患者检查中无自述不适。6例患者未见心律失常及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异常。1例患者检查中(射频脉冲启动时)出现自身缓慢心率,心率55次/分左右,偶见起搏QRS波形,但患者神志清楚,未诉心悸、不适,生命体征正常,在专科医生密切观察及严密心电监护下顺利完成检查。7例患者检查后无自主不适,随访心电图示起搏器功能正常。结论心脏永久起搏器非依赖患者可安全接受MRI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起搏器 非依赖者 磁共振 安全性
下载PDF
全身兼容磁共振成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植入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巧元 项美香 +4 位作者 宿燕岗 戴文龙 何东方 方冬平 郭成军 《中国医药》 2020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观察植入兼容磁共振成像(MRI)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CRT-D围术期以及术后MRI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选取药物控制欠佳的心力衰竭患者12例,植入兼容MRI的CRT-D(Inventra 7 HF-T QP),观察植入时... 目的观察植入兼容磁共振成像(MRI)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CRT-D围术期以及术后MRI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选取药物控制欠佳的心力衰竭患者12例,植入兼容MRI的CRT-D(Inventra 7 HF-T QP),观察植入时、植入后1个月、MRI检查前后、MRI检查后1个月及3个月起搏器参数等情况。结果 12例植入CRT-D患者中男7例、女5例,10例(83. 3%)患者进行了MRI检查,CRT-D植入时、植入后1个月、MRI检查前、MRI检查后、MRI检查后1个月及3个月电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MRI检查后1个月与MRI检查前相比,右心房阻抗的变化为(51±31)Ω,左心室阻抗的变化为(116±90)Ω,右心室阻抗的变化为(26±4)Ω,除颤阻抗的变化为(5. 6±2. 1)Ω。其中3例存在伪影,但不影响阅片诊断,1例心脏区伪影严重影响阅片;所有患者均未见起搏阈值增高、感知异常及导线移位、心肌穿孔等情况。结论兼容MRI的CRT-D植入是安全可行的,植入后能安全进行MRI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 兼容磁共振成像心脏起搏器
下载PDF
植入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患者行CMR检查中的实践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郑亦君 孙峥 +3 位作者 赵丽 胡莹莹 马素文 卢洁 《中国医疗设备》 2022年第8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植入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患者行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10例植入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患者为研究对象,CMR检查前以图示法进行检查流程须知宣... 目的探讨植入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患者行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10例植入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患者为研究对象,CMR检查前以图示法进行检查流程须知宣教;检查过程中医生、技师、护士、工程师四方配合保证流程顺利推进,扫描间隙完成必要护理操作,以及患者心理沟通;检查后行个体化访视,记录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例植入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患者均完成CMR检查,平均耗时(45±6)min,射频能量吸收率未超过标准上限。检查前后患者心率、血压无异常改变,起搏器无异常脉冲;整体检查流程配合满意度评分(4.4±0.6)分,患者对专业知识满意度最高。结论植入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患者行CMR检查,需制定详尽的临床观察指标与相应流程配合,以此对患者安全保证和满意度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同步化治疗 心脏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彭康 刘修泉 黄平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9-121,共3页
首先介绍了基于谐振磁耦合的心脏起搏器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工作原理和电路补偿结构,然后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推导了输出功率和耦合效率的数学公式,研制了心脏起搏器的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包括选用集成电路芯片XKT-412与XKT-3168设计系... 首先介绍了基于谐振磁耦合的心脏起搏器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工作原理和电路补偿结构,然后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推导了输出功率和耦合效率的数学公式,研制了心脏起搏器的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包括选用集成电路芯片XKT-412与XKT-3168设计系统初级发射电路、次级接收电路,绕制初次级线圈,对补偿电容进行选型并进行负载匹配等。最后通过试验找出了系统最佳工作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当输入电压5V,传输距离10mm时,负载端电压为5.05V,输出功率0.543W,系统耦合效率可达43.41%,表明该设计是可行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能量传输 谐振磁耦合 心脏起搏器 耦合效率
下载PDF
核磁共振成像与心脏起搏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明鲜 肖宜超 +1 位作者 刘启明 周胜华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4年第3期328-332,共5页
核磁共振成像(MRI)环境可严重影响起搏器功能,从而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接受MRI检查成为禁忌。为了解决MRI对心脏起搏器产生的危害,MRI兼容性起搏器应运而生。现对MRI与心脏起搏器相互作用、心脏起搏器的改进及MRI兼容性起搏器的类型等方... 核磁共振成像(MRI)环境可严重影响起搏器功能,从而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接受MRI检查成为禁忌。为了解决MRI对心脏起搏器产生的危害,MRI兼容性起搏器应运而生。现对MRI与心脏起搏器相互作用、心脏起搏器的改进及MRI兼容性起搏器的类型等方面作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心脏起搏器 安全性
下载PDF
心脏永久起搏器的电磁兼容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丁旭萌 蒲里津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1-5,共5页
心脏永久起搏器容易受高频电磁信号等干扰,可能会影响起搏器工作,甚至威胁患者安全,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近来起搏器植入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在诊治过程中需要接受磁共振检查、高频电刀等产生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 心脏永久起搏器容易受高频电磁信号等干扰,可能会影响起搏器工作,甚至威胁患者安全,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近来起搏器植入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在诊治过程中需要接受磁共振检查、高频电刀等产生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的医疗器械的诊断及治疗。近来,针对心脏永久起搏器电磁兼容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核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及可用于起搏器依赖的高频电刀系统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对此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起搏器 电磁兼容 核磁共振成像 高频电刀
下载PDF
Contraindications for video capsule endoscopy 被引量:2
9
作者 Dirk Bandorski Niehls Kurniawan +4 位作者 Peter Baltes Reinhard Hoeltgen Matthias Hecker Dominik Stunder Martin Keuchel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45期9898-9908,共11页
Video capsule endoscopy(VCE)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last 15 years in an increasing field of applications. Although many contraindications have been put into perspective, some precautions still have to be considered. ... Video capsule endoscopy(VCE)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last 15 years in an increasing field of applications. Although many contraindications have been put into perspective, some precautions still have to be considered. Known stenosi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a clear contraindication for VCE unless surgery is already scheduled or at least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n optional treatment modality. In patients with a higher incidence of stenosis, as in an established diagnosis of Crohn's disease, clinical signs of obstruction, prior radiation or surgical small bowel resection, a preceding test with the self-dissolving patency capsule can override this contraindication. Endoscopic placement of the capsule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patients with swallowing disorders to avoid aspiration. Esophageal or gastric motility disorders may require endoscopic capsule transport or application of prokinetics if the real-time viewer proofs delayed transit. In pregnant women, VCE should be restricted to urgent cases where diagnosis cannot be postponed after delivery, as data on safety are missing. There i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evidence that patients with implanted cardiac devices such as a pacemaker, cardioverters or left heart assist devices, can safely undergo VCE in spite of still existing contraindication by manufacturers. Children from the age of 2 years have safely undergone VCE. Although video capsules are not proven safe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first single cases of patients incidentally undergoing MRI with an incorporated capsule have been reported, showing susceptibility artifacts but no signs of clinical ha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deo capsule endoscopy CONTRAINDICATIONS STENOSIS pacemaker ASPIRATION PREGNANC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下载PDF
基于LCC-C的心脏起搏器无线充电线圈设计 被引量:6
10
作者 吕宣松 潘庭龙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72,共4页
针对可植入心脏起搏器建立了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结构模型。模型采用磁耦合谐振技术与LCC-C型拓扑结构,利用电路互感理论计算得出电路等效模型的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表达式。在MATLAB计算下获得较优的线圈设计参数,通过HFSS建立传输模... 针对可植入心脏起搏器建立了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结构模型。模型采用磁耦合谐振技术与LCC-C型拓扑结构,利用电路互感理论计算得出电路等效模型的输出功率和传输效率表达式。在MATLAB计算下获得较优的线圈设计参数,通过HFSS建立传输模型,嵌入LCC-C拓扑同时加入模拟人体组织和起搏器外壳的结构,仿真过程中对线圈进行Optimetrics优化。结果表明:采用LCC-C的模型传输效率在线圈相距8 mm处可达91%,与传统S-S拓扑相比拥有更加良好的传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C-C拓扑 心脏起搏器 无线电能传输 磁耦合谐振
下载PDF
心脏电子装置植入患者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安全性
11
作者 郭晨 吕永会 +2 位作者 李敏 张明卜 王志禄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1期92-95,共4页
植入心脏电子装置的患者既往被归为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绝对禁忌证,严重影响了此类患者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应运而生的磁共振成像兼容心脏电子植入装置使其在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安全性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当前大量研究证明传统心脏电子植入装... 植入心脏电子装置的患者既往被归为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绝对禁忌证,严重影响了此类患者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应运而生的磁共振成像兼容心脏电子植入装置使其在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安全性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当前大量研究证明传统心脏电子植入装置在特定的编程和监测下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同样是安全的,现重点介绍不同类型心脏电子装置植入患者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除颤器 植入型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冬燕 卢凤民 +4 位作者 李琼 何乐 马薇 陈炳伟 许静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03-106,共4页
摘要: 目的 评价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319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需要进行磁共振扫描的起搏器进行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和检查后参数评估.结果 有1... 摘要: 目的 评价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319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需要进行磁共振扫描的起搏器进行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和检查后参数评估.结果 有12例患者需要进行磁共振扫描,只有10例患者完成了11例次磁共振扫描,扫描部位包括头、胸、腹部,检查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检查前后起搏器的感知振幅、起搏阈值[心房起搏阈值:MRI扫描前(0.7±0.2)V对MRI扫描后即刻(0.7±0.2)V;心室起搏阈值:MRI扫描前(0.7±0.2)V对MRI扫描后即刻(0.7±0.2)V]和导线阻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磁共振扫描后平均7个月,未发现起搏器工作异常及电池提前衰减.结论 在正确的操作流程下,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患者可安全地完成1.5 T下的全身磁共振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器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起搏器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褚松筠 王玉玲 +6 位作者 蒋捷 邱建星 陈尔冬 金汉 贺鹏康 盛琴慧 周菁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08-1012,共5页
目的:调查植入磁共振(MR)条件兼容起搏器的患者进行MR检查的即刻和长期安全性。方法:回顾2011—2019年在我院植入MR兼容起搏器的患者287例,随访器械相关的主要安全性终点(电量提前耗竭,导线功能异常或起搏失夺获)和临床安全性主要终点(... 目的:调查植入磁共振(MR)条件兼容起搏器的患者进行MR检查的即刻和长期安全性。方法:回顾2011—2019年在我院植入MR兼容起搏器的患者287例,随访器械相关的主要安全性终点(电量提前耗竭,导线功能异常或起搏失夺获)和临床安全性主要终点(死亡,心脏停搏>5 s,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比较MR检查前后参数变化,及与对照人群基线和长期起搏参数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在随访中均无临床终点事件和器械相关功能异常发生。共11例患者接受了MR检查,扫描部位为头颅(9例),腰椎(1例),颌面部(1例),中位扫描时间20(10~34) min。MR后即刻、MR后1~3个月患者起搏参数及电池电压较MR前无显著改变。进行MR与未进行MR的患者基线和慢性期起搏参数、电池电压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植入MR兼容起搏器患者严格按照流程进行MR前准备和程控,可以安全进行推荐场强和部位的MR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起搏器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心室无导线起搏器经胸3.0T核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巧元 郭成军 +5 位作者 方冬平 刘旭 戴文龙 何东方 林璨璨 张瑜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年第3期278-280,共3页
目的观察无导线起搏器在核磁共振(MRI)中的成像、位置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参加国内首次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研究的患者,植入美敦力公司兼容MRI的无导线起搏器(Micra),观察术中、MRI检查前、MRI检查后、MRI后1个月及3个月随访时起搏器的... 目的观察无导线起搏器在核磁共振(MRI)中的成像、位置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参加国内首次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研究的患者,植入美敦力公司兼容MRI的无导线起搏器(Micra),观察术中、MRI检查前、MRI检查后、MRI后1个月及3个月随访时起搏器的参数(包括阈值、感知、阻抗)。结果共6例植入Micra的患者在术后6~8周进行了心脏MRI平扫的检查,其中男性3例(50%),对比植入时、MRI检查前、MRI检查后、MRI后1个月及3个月的起搏器参数,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6例患者心脏成像良好,不影响阅片诊断,所有患者均未见起搏阈值增高、感知异常、起搏器移位、局部皮肤发热等表现。MRI可看清无导线起搏器的形态及与室间隔的关系。结论Micra起搏器术后可安全进行包括心脏区域的MRI扫描检查,有助于明确Micra的心脏空间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核磁共振 无导线起搏器 兼容MRI的心脏起搏器
原文传递
无导线起搏器单中心临床应用的长期随访结果和3.0T磁共振成像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闫丽荣 陈柯萍 +5 位作者 戴研 孙奇 陈若菡 李玉秋 郭晓刚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了解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评估术后行3.0 T磁共振成像(MRI)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2月至3月和2018年7月至11月在阜外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 TPS)的患者,分别在出院前,植... 目的了解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评估术后行3.0 T磁共振成像(MRI)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2月至3月和2018年7月至11月在阜外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 TPS)的患者,分别在出院前,植入后1、3、12、24、36、48、60个月进行随访,收集起搏电学参数和不良事件;部分患者术后3个月接受3.0 T MRI扫描并定期随访。结果共入选患者20例,年龄(64.0±11.1)岁,男12例(12/20,60%)。19例患者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手术成功率为95.0%(19/20);术中电学参数均在理想范围内:起搏阈值为(0.52±0.18)V/0.24 ms,导线阻抗为(839.0±234.6)Ω,R波感知为(10.4±4.0)mV,围术期无严重不良事件。5例患者术后3个月接受了3.0 T心脏或头颅MRI扫描,并随访至扫描后21个月,电学参数均稳定。平均随访(33.0±15.6)个月,其中4例患者完成术后60个月随访;随访期间导线阻抗、起搏阈值、R波感知等电学参数均稳定,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51个月因恶性肿瘤死亡。结论无导线起搏器(Micra TPS)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术后进行3.0 T MRI扫描是安全的。无导线起搏器为单腔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提供了新选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磁共振成像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的单中心植入现状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学颖 柏瑾 +5 位作者 王蔚 秦胜梅 汪菁峰 梁义秀 曾蒙苏 宿燕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 研究单中心磁共振(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植入现状.方法 入选2016年9月至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新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采用问卷形式对272例患者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进行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选择意愿调查并分析... 目的 研究单中心磁共振(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植入现状.方法 入选2016年9月至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新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采用问卷形式对272例患者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进行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选择意愿调查并分析原因,同时收集本中心MRI兼容心脏起搏器植入数量、植入后行MRI检查次数、部位及检查前后起搏器参数对比.结果 ①272例患者中96例患者(35.3%)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包括脉冲发生器和导线),132例患者(48.5%)选择普通心脏起搏器,44例患者(16.2%)选择MRI兼容起搏导线+非MRI兼容普通脉冲发生器.272例中有176例患者(64.7%)在植入心脏起搏器前未做过MRI检查;②96例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中有52例(54.2%)这样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原因在于既往做过MRI检查;③272例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对MRI兼容心脏起搏器最关注的是安全和价格(分别为132例和92例,占48.5%和33.8%);而176例未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原因是认为以后做MRI检查的可能性很小及认为价格相对昂贵(分别为80例和60例,占45.5%和34.1%);④272例患者中122例(44.9%)认为MRI兼容心脏起搏器价格比普通心脏起搏器价格高2万元以内可以接受;⑤与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相比,44例选择植入MRI兼容起搏导线+非MRI兼容普通脉冲发生器的患者相对年轻[(72.6±12.6)岁对(63.2±8.0)岁,P=0.027],医保比例低(70.8%对36.1%,P=0.048),既往做过MRI检查的比例低(50.0%对16.9%,P=0.029),其中40例患者(90.9%)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以后更换时可以多一种选择;⑥对本中心已植入的225例MRI兼容心脏起搏器患者,中位随访期7.2个月,共行MRI检查13例(5.8%),检查前后测定起搏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中心实际选择MRI兼容起搏器和术后真正实施MRI检查的患者比例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价格可能是是否选择MRI兼容起搏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心脏起搏器
原文传递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行1.5 T磁共振扫描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邢强 祖克拉·吐尔洪 +6 位作者 张疆华 张玲 邢艳 李耀东 芦颜美 周贤惠 汤宝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5期408-412,共5页
目的评价植入磁共振(MRI)兼容起搏器后行1.5 T MRI扫描的安全性及起搏系统的稳定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MRI兼容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行MRI扫描前、扫描后即刻以及扫描后1、3、12个月... 目的评价植入磁共振(MRI)兼容起搏器后行1.5 T MRI扫描的安全性及起搏系统的稳定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MRI兼容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行MRI扫描前、扫描后即刻以及扫描后1、3、12个月的起搏器系统稳定性及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和电池寿命及临床不良事件。结果113例患者接受MRI扫描并按时完成各阶段随访,扫描过程中无心前区不适感、无误感知、无脉冲发生器重置、无起搏器导线脱位,除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扫描中监测到房颤外其余患者未监测到心律失常。患者心房起搏阈值、感知,心室起搏阈值、感知在MRI扫描后各随访时间点与扫描前变化无临床意义。1例患者MRI扫描后12个月发生下壁心肌梗死,心室感知幅度较基线下降50%以上,其余患者随访未发现起搏阈值增加0.5 V以上、感知下降50%以上以及起搏器电池提前耗竭情况。心室导线阻抗MRI扫描后12个月与基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0.10±117.87)Ω对(547.76±122.00)Ω,P=0.001],随访期间无心房导线、心室导线阻抗<200Ω或>1500Ω。结论植入MRI兼容起搏器患者进行1.5 T MRI扫描时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 磁共振成像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18
作者 陈若菡 陈柯萍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4-217,共4页
心血管植入性电子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和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的临床应用逐年增加。50%~75%的CIED患者可能需要MRI检查。但由于MRI检查中的磁场和能量会导致电子装置不可逆... 心血管植入性电子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和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的临床应用逐年增加。50%~75%的CIED患者可能需要MRI检查。但由于MRI检查中的磁场和能量会导致电子装置不可逆的损害,因此,CIED患者一直是MRI扫描的禁忌。2009年,磁共振兼容起搏器被用于临床。与传统起搏器相比,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在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构造方面都做了一系列改进,从而大大减少磁场对起搏系统的影响,使得患者可以安全地接受磁共振扫描。当然,随着临床应用增加,人们对磁共振兼容起搏器认识亟待提高。文章从磁场对起搏系统的影响,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构造的改进,不同制造商的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特征以及磁共振兼容起搏器今后的发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对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磁共振 磁共振兼容
原文传递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行磁共振检查的现况调查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梅 李晓飞 +6 位作者 宁小晖 赵亚楠 范思洋 陈柯萍 华伟 樊晓寒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5期451-455,共5页
目的调查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行磁共振检查的比例、检查部位、人群特征,以及影响完成磁共振检查的因素。方法纳入阜外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前瞻性通过程控门诊和电话随... 目的调查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行磁共振检查的比例、检查部位、人群特征,以及影响完成磁共振检查的因素。方法纳入阜外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前瞻性通过程控门诊和电话随访,利用表格问卷调查患者术后是否有磁共振检查需求、检查的部位,检查前后是否行起搏器程控和发生不良事件,收集磁共振检查前后起搏器程控的参数,调查导致未完成磁共振检查的原因。结果本研究纳入524例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有114例(22%)患者接受过磁共振检查,其中52例(46%)检查部位是头颈部。起搏器植入术后平均随访(29±9)个月中有62例(12%)患者有磁共振检查需求,头颈部检查需求占50%(31/62),结合术前共有146例(28%)患者有磁共振检查需求。术后有需求的患者中只有24%(15/62例)完成磁共振检查。需要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合并脑脊髓疾病史的比例高于无检查需求的患者(5%对2%,P=0.026)。15例患者完成磁共振检查后无不良事件,有4例患者未按要求在检查前后进行起搏器程控,11例患者检查前后起搏器程控参数无明显变化。有需求但未完成磁共振检查的比例为76%(47/62),原因包括39%(24/62)担心潜在风险放弃检查,23%(14/62)选择其他检查方式替代,14%(9/62)为就诊医院拒绝磁共振检查。结论近1/3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术后患者有磁共振检查需求,以头颈部位检查最常见。需要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合并脑脊髓疾病史较多,医患认识不足导致大多数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未能完成磁共振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 磁共振检查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扫描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武敏 于海波 +4 位作者 梁延春 高阳 徐白鸽 许国卿 刘荣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植入核磁共振(MRI)兼容起搏器患者进行MRI扫描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植入MRI兼容起搏器并进行1. 5 T的MRI扫描的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在核磁扫描前、扫描后即刻以及扫描后1、6、1... 目的探讨植入核磁共振(MRI)兼容起搏器患者进行MRI扫描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植入MRI兼容起搏器并进行1. 5 T的MRI扫描的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在核磁扫描前、扫描后即刻以及扫描后1、6、12个月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起搏器系统稳定性及电极导线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在MRI扫描过程中,无胸痛、心悸、胸闷、晕厥等不适症状,心电监测未监测到心律失常的发生,MRI扫描后复查的体表心电图与扫描前比较无变化。扫描后即刻程控仪测试脉冲发生器的工作情况,无误感知、超速起搏、脉冲发生器重置等异常现象发生,测试电池电量无损耗,扫描前、扫描后即刻以及扫描后1、6、12个月的电极导线参数未见明显异常变化(P>0. 05)。结论植入MRI兼容的起搏器患者进行1. 5 T的MRI扫描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兼容 起搏器 电极导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