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回医简《脉书·下经》中的不言脉疾病及类病思维
1
作者 王晟兴 刘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0期1083-1086,共4页
天回医简《脉书·下经》的第一部分中有大量不言脉的疾病,它们按照风、痹、蹷等共通症状为主要分类手段。该部分独立于言脉疾病之外,但又以经脉为隐藏参照核心,和言脉疾病一样承担着诠释“病久则变化”的功能。言脉与不言脉疾病的... 天回医简《脉书·下经》的第一部分中有大量不言脉的疾病,它们按照风、痹、蹷等共通症状为主要分类手段。该部分独立于言脉疾病之外,但又以经脉为隐藏参照核心,和言脉疾病一样承担着诠释“病久则变化”的功能。言脉与不言脉疾病的分类系统具有“表里”的对应关系:言脉疾病是“表”病的疾病分类系统,与镵石针艾治疗手段相匹配;不言脉疾病是“里”病的疾病分类系统,与毒药(汤液)治疗手段相匹配。同时,二者在疾病的诊疗中又都依靠色脉诊的信息,同属于脉诊系统。所谓类病思维,即是分析古人以类划分疾病的方式来判断其思维模式。《脉书·下经》中的疾病分类方式及其匹配的治疗方法源于先秦秦汉时期医学以症为纲式的辨治方式,又在辨治方法的系统化需求下孕育了辨证治疗模式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回医简 《脉书·下经》 不言脉 表里 类病思维
下载PDF
任、督、冲脉“一源三歧”“异名同体”探析
2
作者 李博灵 赵永烈 +1 位作者 王丹萍 周晓卿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23-627,共5页
任、督、冲脉理论为奇经八脉理论的重要内容。王冰提出任、督、冲脉“一源三歧”“异名同体”学说,体现三脉之间的密切联系。以《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为基础,分析以上两种认识。认为“一源三歧”为任、督、冲脉同... 任、督、冲脉理论为奇经八脉理论的重要内容。王冰提出任、督、冲脉“一源三歧”“异名同体”学说,体现三脉之间的密切联系。以《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为基础,分析以上两种认识。认为“一源三歧”为任、督、冲脉同起于小腹深处肾下胞中,三脉浅出体表位置不同,受《针灸甲乙经》影响,针灸学教材认为三脉同出于会阴。《黄帝内经》认为任脉上循脊里、督脉少腹直上,故王冰认为任脉、督脉命名实为区别腹背阴阳,但冲脉与任脉、督脉循行并未重合。任、督、冲脉“异名同体”包含任、督脉的循行重合与冲、督脉生理病理密切联系两层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脉 督脉 冲脉 一源三歧 异名同体 《黄帝内经》 《难经》 《脉经》 《针灸甲乙经》
下载PDF
《黄帝内经》胃气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护理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贾璐 姜婧 +4 位作者 肖雅霖 叶飞 郭浩林 李雅璇 李卫红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902-1905,共4页
梳理《黄帝内经》中有关胃气的文献记载,总结凝练胃气理论的内涵。胃气是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是指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的精微之气,是以降为顺的胃腑气机。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情志护理3个方面阐述《黄帝内经》胃气理论对中医护理... 梳理《黄帝内经》中有关胃气的文献记载,总结凝练胃气理论的内涵。胃气是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是指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的精微之气,是以降为顺的胃腑气机。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情志护理3个方面阐述《黄帝内经》胃气理论对中医护理的指导作用,认为顾护胃气的原则体现于中医护理的各个方面,该理论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优势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中医护理 胃气 脉象 精微之气 胃主通降
下载PDF
《内经》四时五脏脉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成振镛 李晓君 刘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17-819,共3页
《内经》时代古人非常重视"时脏脉"的临床价值,目前很多医家公认"时脏脉"中蕴含科学性。然而由于"离圣久远",《内经》时脏脉的痕迹渐渐模糊,所以后世医家对时脏脉的看法各异,时脏脉诊法在临床上也很少运... 《内经》时代古人非常重视"时脏脉"的临床价值,目前很多医家公认"时脏脉"中蕴含科学性。然而由于"离圣久远",《内经》时脏脉的痕迹渐渐模糊,所以后世医家对时脏脉的看法各异,时脏脉诊法在临床上也很少运用。本文主要根据《内经》经文,参考注家的注释,以探索时脏脉的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诊 内经 四时五脏脉
下载PDF
《内经》《难经》脉法拾萃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晓宾 齐向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通过阐述《内经》《难经》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同时汇集当今脉学界新成果,形成一套切合临床实际,用之有效的脉诊思路。[方法]本文追本溯源,提取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通过三部分来阐述,一是列举《内经》中两种不同脉学体系——... [目的]通过阐述《内经》《难经》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同时汇集当今脉学界新成果,形成一套切合临床实际,用之有效的脉诊思路。[方法]本文追本溯源,提取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通过三部分来阐述,一是列举《内经》中两种不同脉学体系——三部九候脉法和独脉法并详细分析二者的具体适用范围和联系;二是分析经典中脉诊医生的分类等级及详细列举上工、中工、下工三者从脉象中提取的信息维度;三是拓展脉诊研究,并且与现代微观脉诊结合,综合定位。[结果]梳理了经典中的脉诊思想;概述了脉诊水平的层次;拓展了脉诊的现代研究。[结论]在传统脉诊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别从躯体、心理、体质、个性及既往心理经历等多个维度分析患者,真正做到从"形""神"层面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整体面貌,以期彰显脉诊在四诊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能为脉学爱好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部九候 独脉 脉法衍化 《内经》 《难经》
下载PDF
紧脉脉象之我见 被引量:2
6
作者 庄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14-14,共1页
根据文献和临床观察 ,对目前中医诊断学教材所描述的紧脉体象特征提出质疑 ,认为紧脉不仅脉形紧急 ,而且脉率快。紧脉的体象特征应是数而绷紧。
关键词 紧脉 脉象 中医诊断学 细脉 数脉
下载PDF
浅议《脉经直指》版本考订及学术特色
7
作者 周卫 李文林 +1 位作者 余芝 曾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1-622,共2页
脉学理论历经几千年发展至清代已日臻完善。本文首次对明代医家方谷撰写《脉经直指》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脉经直指》主要内容及成书背景、学术特色及其版本考订,为现代临床脉诊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借鉴。
关键词 脉学 脉经直指 学术特色 版本
下载PDF
《脉微》之辨脉
8
作者 王佳佳 刘文兰 +1 位作者 张净秋 王智瑜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8年第2期54-56,共3页
《脉微》为明代施沛所撰,分为二卷,上卷为脉微总说,下卷为脉学理论,作者结合自身诊脉经验,引经断义,使其兼具理论系统性与临床实用性。《脉微》具备沿袭经典、四脉为纲、图文并茂、凭脉辨证、博涉众家、去伪存真等特点,研读《脉微》,可... 《脉微》为明代施沛所撰,分为二卷,上卷为脉微总说,下卷为脉学理论,作者结合自身诊脉经验,引经断义,使其兼具理论系统性与临床实用性。《脉微》具备沿袭经典、四脉为纲、图文并茂、凭脉辨证、博涉众家、去伪存真等特点,研读《脉微》,可以提高脉理认识,增广临床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微》 施沛 《脉经》 独取寸口 脉诊
下载PDF
诊家当参《脉镜须知》
9
作者 王佳佳 王智瑜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第5期48-50,共3页
《脉镜须知》脉理切合临床,精练实用,但鲜有医家研读学习。本文从以明显之镜明深微之理,脉证(症)相参、不拘于脉,评辨脉象、视死别生3个方面,剖析其对中医脉诊研究和临床实践应用的指导意义,希望医者汲取精粹,领悟脉理,增加临证视野,以... 《脉镜须知》脉理切合临床,精练实用,但鲜有医家研读学习。本文从以明显之镜明深微之理,脉证(症)相参、不拘于脉,评辨脉象、视死别生3个方面,剖析其对中医脉诊研究和临床实践应用的指导意义,希望医者汲取精粹,领悟脉理,增加临证视野,以推进其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镜须知》 梅江村 脉诊 脉证相参 病脉 死脉
下载PDF
《针灸甲乙经》“脉动(病)发”理论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10
作者 刘晖 张花治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2年第3期130-131,140,共3页
针灸治疗眼科疾病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且疗效显著。其中,晋代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具有深远的影响,该书提出了“脉动(病)发”的概念,主张病症结合,四诊合参,同时结合相关的经脉诊察,对病症进行归类整理,辨证选穴对疾病进行治... 针灸治疗眼科疾病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且疗效显著。其中,晋代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具有深远的影响,该书提出了“脉动(病)发”的概念,主张病症结合,四诊合参,同时结合相关的经脉诊察,对病症进行归类整理,辨证选穴对疾病进行治疗。本文就《针灸甲乙经》“脉动(病)发”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渊源,以及该理论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运用进行相关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甲乙经》 脉动(病)发 眼科疾病
下载PDF
也谈老官山汉墓医简所载“损至脉”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开惠 王小芸 赵怀舟 《中医药文化》 2019年第4期75-82,共8页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包含了传统中医脉诊理论中损脉、至脉的相关内容。这些条文虽然与传世文献有所差异,但仍然提示了其与《难经》等医经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对相关条文中个别字词试作拟补、释义,对引用书籍的相互关系试作探讨,并由此探... 老官山汉墓医简中包含了传统中医脉诊理论中损脉、至脉的相关内容。这些条文虽然与传世文献有所差异,但仍然提示了其与《难经》等医经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对相关条文中个别字词试作拟补、释义,对引用书籍的相互关系试作探讨,并由此探析扁鹊脉学自战国至于西汉初、中期乃至中古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敝昔诊法》 《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 损至脉 《难经》 扁鹊
下载PDF
Constitutional/Conditional Acupuncture
12
作者 Peter Eckman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18年第1期46-48,共3页
A new style of acupuncture,named constitutional/conditional acupuncture(CCA),based on traditional Asian medical practices,was revealed in Kunming in 2017.This method is primarily based on pulse diagnosis,as developed ... A new style of acupuncture,named constitutional/conditional acupuncture(CCA),based on traditional Asian medical practices,was revealed in Kunming in 2017.This method is primarily based on pulse diagnosis,as developed in China,Korea,and India.The basic methods of CCA are briefly described,and a few case results from the 3‑day Kunming workshop are presented to reveal the efficacy of C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YURVEDA condition CONSTITUTION Korean acupuncture mai jing Nan jing Nei jing pulse diagnosis renying cunkou diagnosis sasang constitutional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i jing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与《脉经》“阴阳脉”之异同
13
作者 白雅雯 麻春杰 《中医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20-22,共3页
“阴阳脉”是理解《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的重要概念之一。“阴阳脉”在《伤寒杂病论》和《脉经》中均可指脉象的阴阳属性和脉位的前后;在《伤寒杂病论》中,阳脉、阴脉常相互比较以辨识复杂、危重病证;在《脉经》中,阴阳脉还用于表示... “阴阳脉”是理解《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的重要概念之一。“阴阳脉”在《伤寒杂病论》和《脉经》中均可指脉象的阴阳属性和脉位的前后;在《伤寒杂病论》中,阳脉、阴脉常相互比较以辨识复杂、危重病证;在《脉经》中,阴阳脉还用于表示指力轻重,呼吸出入,以及辨识经脉之虚实。“阴阳脉”涵义在《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的异同,反映了汉代及以前诊脉方法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脉 《伤寒杂病论》 《脉经》
下载PDF
《脉经》与《难经》寸口诊法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丽 王荣 +4 位作者 胡申 孙闵 刘媛 张颖 孙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5-328,共4页
寸口脉诊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发展于《难经》,直至王叔和汇集百家,博采众长,充实完善了寸口诊法,使其诊法基本完备,后世为医者方学有所循。为厘清《脉经》与《难经》在寸口诊法方面的渊源和区别,文章从寸口脉诊原理、寸关尺三部定位... 寸口脉诊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发展于《难经》,直至王叔和汇集百家,博采众长,充实完善了寸口诊法,使其诊法基本完备,后世为医者方学有所循。为厘清《脉经》与《难经》在寸口诊法方面的渊源和区别,文章从寸口脉诊原理、寸关尺三部定位、寸口脉的脏腑分候、脉之有根、取脉指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使得寸口诊法的发展脉络清晰明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难经 黄帝内经 寸口诊法
原文传递
蔡西山《脉经》考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金生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82-84,共3页
蔡元定 (西山 )为南宋巨儒 ,其《脉经》在国内久已亡佚。依据元·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明·刘浴德《医林续传》等 ,考得从日本内阁文库回归的《诊脉须知》卷四“脉经” ,正是蔡氏《脉经》的节选本。蔡氏论脉有重脉理本原而... 蔡元定 (西山 )为南宋巨儒 ,其《脉经》在国内久已亡佚。依据元·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明·刘浴德《医林续传》等 ,考得从日本内阁文库回归的《诊脉须知》卷四“脉经” ,正是蔡氏《脉经》的节选本。蔡氏论脉有重脉理本原而疏于具体脉象主病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西山《脉经》 蔡元定 《脉经》
原文传递
濡脉的脉象特征与临床意义
16
作者 杨丽 扈新刚 +2 位作者 李青 王雪 赵燕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730-733,共4页
在濡脉的脉象特征上,西晋的《脉经》明确定义濡脉脉象特征为"浮软而细"。自此之后,各代医家大多继承《脉经》观点,认为濡脉为浮、细、软三者兼具的脉象,并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少数文献中还出现了濡脉的沉、细、大等不同观点,... 在濡脉的脉象特征上,西晋的《脉经》明确定义濡脉脉象特征为"浮软而细"。自此之后,各代医家大多继承《脉经》观点,认为濡脉为浮、细、软三者兼具的脉象,并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少数文献中还出现了濡脉的沉、细、大等不同观点,但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上对后世均影响较小。现代文献中,存在濡脉与其他脉象组合为相兼脉的现象,忽略了濡脉本身浮、细、软的脉象特征。在濡脉的临床意义上,在宋代以前,以主诸虚证为主,亦可见于平人。宋代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首次提出濡脉除主诸虚证外还可主湿证,这一新观点多被后人沿用。现代中医流行病学在调查中发现,濡脉的临床意义仍以主诸虚证与湿为主,且与脾联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濡脉 脉象特征 虚证 湿证 《脉经》
下载PDF
《脉经》三关病候的腧穴应用规律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骞 唐萍萍 张建斌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15-619,共5页
《脉经》三关病候,在腧穴选择上的主要规律是"看部取穴"与"凭脉取穴"。此外,王叔和依据脉形确定病候性质,选择对腧穴的操作方法和刺激强度,即"凭脉针灸""凭脉补泻"。《脉经》的三关病候源于《... 《脉经》三关病候,在腧穴选择上的主要规律是"看部取穴"与"凭脉取穴"。此外,王叔和依据脉形确定病候性质,选择对腧穴的操作方法和刺激强度,即"凭脉针灸""凭脉补泻"。《脉经》的三关病候源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又受《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影响,延续了张仲景"脉-证-治"的临床思路,补充了针灸治疗的内容,又影响了《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的腧穴主治。因此,有必要从针灸临床的视角解读《脉经》,探索早期针灸临床诊疗思维和实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三关病候 腧穴 针灸
原文传递
《针灸甲乙经》中“脉动(病)发”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芦芸 Nicolas Escaffi +1 位作者 薛昊 张建斌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6-219,共4页
晋代皇甫谧在帛书时代和内经时代"是动则病"的基础上,提出"脉动(病)发"的概念。《针灸甲乙经》治疗部分的内容根据病候特点,四诊合参,结合相关的经脉诊察,对病症进行归类整理。对"脉动(病)发"的学术源流... 晋代皇甫谧在帛书时代和内经时代"是动则病"的基础上,提出"脉动(病)发"的概念。《针灸甲乙经》治疗部分的内容根据病候特点,四诊合参,结合相关的经脉诊察,对病症进行归类整理。对"脉动(病)发"的学术源流进行深入探讨,可再次认识经脉病候的内涵:首先,经脉受病,产生异常变动,继而产生相关的病候;其次,不仅一条脉动(病)发病症,还有多条脉动(病)发病症,需要通过四诊合参及经络诊断,对病症辨证归经;第三,通过对经脉病候的诊察,在脉病相符的基础上,进行辨经取穴治疗。对"脉动(病)发"的正确认识,有助于现代临床病候观察总结和理论升华,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和阐明经络实质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病)发 《针灸甲乙经》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原文传递
敦煌遗书脉象描述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新凤 季文达 +2 位作者 章天明 陈旭 李应存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2136-2139,共4页
敦煌遗书涉及脉象描述的有《平脉略例》《玄感脉经》《亡名氏脉经第二种》三篇,其中《平脉略例》与《亡名氏脉经第二种》各记录脉象19种,脉象描述自成一体,对脉象主病描述以脉为纲、以寸关尺三部为目;《玄感脉经》记录脉象23种及怪脉6种... 敦煌遗书涉及脉象描述的有《平脉略例》《玄感脉经》《亡名氏脉经第二种》三篇,其中《平脉略例》与《亡名氏脉经第二种》各记录脉象19种,脉象描述自成一体,对脉象主病描述以脉为纲、以寸关尺三部为目;《玄感脉经》记录脉象23种及怪脉6种,脉象描述多与《备急千金翼方》相同,又包含《备急千金要方》中伏、软、革三脉,应是对两书的总结之作。三篇脉学文献对脉象比喻生动,脉位描述到位,脉象表述准确,在脉位、脉率、脉势、脉感等方面的表达更加完善准确,可为现代临床脉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遗书 脉象 《平脉略例》 《玄感脉经》 《亡名氏脉经第二种》
原文传递
《灵枢经》血脉考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宁 杨传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6-418,共3页
通过对《灵枢经》中"经"、"脉"、"经脉"、"经隧"、"血脉"等众多表达"受血而营之"功能的中医解剖学名词的考证,发现"血脉"的内涵和外延最能恰当地反映血管的实质... 通过对《灵枢经》中"经"、"脉"、"经脉"、"经隧"、"血脉"等众多表达"受血而营之"功能的中医解剖学名词的考证,发现"血脉"的内涵和外延最能恰当地反映血管的实质,因此主张将"血脉"定义为中医学对血管系统的总称,从而试图规范中医学对"血脉"及其病变的认识,为中医治疗血脉病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经》 血脉 经脉 经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