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ternal Motion” as a “Form of Movement of a Special Nature” and the Main Condi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1
作者 Avas Khugaev Eugeniya Bibaeva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4年第6期2041-2068,共28页
The article hypothesizes that DE and DM (UCM) are a “Form of Motion of a Special Nature”, where “Form of Motion” means “Eternal Motion” as the power of dynamic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varying degrees of self-su... The article hypothesizes that DE and DM (UCM) are a “Form of Motion of a Special Nature”, where “Form of Motion” means “Eternal Motion” as the power of dynamic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varying degrees of self-sufficiency, and by “Special Nature”, gravitational and two other properties of matter, “tied” to the “Eternal Movement” and completely dependent on it. Carriers of key properties of a “Special Nature” have been established: “0”-DE particles and “3”-DM particles (UDM). The unity of their inherent “motionally-gravitational” properties and the peculiar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on” and “gravity” are revealed: the higher the intensity of “Eternal Motion”, the stronger the gravitational properties of matter are manifested (and vice versa). The relationship of “time” with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the “mass” of photons with the “degree of bonding and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the field” is shown. The maximum level of gravity has been determined, which allows Nature to successfully create the Universe: such a landmark is the proximity to the property of the Primary Source—the “pure graviton” of the OSP space, the most powerful “motionally-gravitational” particle of the Universe. The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such an identity of the gravitational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ith the indicators of a “pure graviton” are established: for “0”-DE particles, this is the acquisition of the function of “freedom of movement”;for “3”-DM particles (UDM), the creation of a special structure—a “double field” (“Main” and “Small”). The presence in the “double field” of specific “tools”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s of the Universe—gravitational “waves” gives rise to impulses (shocks) of varying intensity and shape. A list of functions performed by “waves” in the “Main” and “Small” fields has been compiled.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UDM Streams”, their transformation into a “Vortex”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powerful Initial Impulse (push), sending them to the “place” of the creation of galaxies, are show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a “Cycle of Matter in Nature” in the closed structure of our Universe due to the “work” of “waves” and the functioning of special “factories” in the form of exotic space objects—Black ho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 DM (UCM) Graviton Eternal motion Double Field of the Universe Motionally-Gravitational Particles Degree of Self-Sufficiency main Field Small Field Gravitational Waves Primary Impulse Flows UDM vortex Time Massive Photons Clumps of DM Movement of Galaxies Factories of Black Holes Circulation of Matter in Nature
下载PDF
速度160 km/h列车通过隧道时侧向气动力变化特征
2
作者 贲晓东 房明 +3 位作者 徐成州 岳文志 申少杰 毕海权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3,共5页
[目的]我国某动车组以160 km/h的速度在明线运行时列车平稳性良好,但通过单线隧道时尾车出现周期性横向晃动的问题,需要对该动车组过隧道时列车气动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和滑移网格技术,建立... [目的]我国某动车组以160 km/h的速度在明线运行时列车平稳性良好,但通过单线隧道时尾车出现周期性横向晃动的问题,需要对该动车组过隧道时列车气动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和滑移网格技术,建立了带有转向架的某动车组的三维可压缩瞬态仿真模型,研究了列车通过隧道时尾车表面压力变化情况;同时,在时域和频域内分析了列车侧向气动力特征的瞬态性质。[结果及结论]由于隧道壁面对空气流动的限制和列车尾绕流的作用,列车通过隧道时车体两侧存在压差并呈现出交替变化的特征,并且尾车侧向力交变特征更明显;列车所受侧向力具有低频周期性交变特点,主频约为2.2 Hz,且在尾车刚进隧道时气动效应最强,侧向力波动幅度最大;列车侧向力变化值可作为车辆横向平稳性分析的边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尾车横向晃动 隧道 气动载荷 侧向力主频 尾涡脱落
下载PDF
桥面栏杆对流线型主梁气动力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仰雪 孙一飞 +2 位作者 李震 邵林媛 刘庆宽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41-247,共7页
针对流线型箱梁对风荷载作用比较敏感的情况,以具有典型流线型箱梁断面的象山港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风洞测压试验方法,研究了施工态和成桥态主梁的平均阻力系数、平均升力系数和平均力矩系数随雷诺数Re的变化情况,同时也分析了桥面临空... 针对流线型箱梁对风荷载作用比较敏感的情况,以具有典型流线型箱梁断面的象山港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风洞测压试验方法,研究了施工态和成桥态主梁的平均阻力系数、平均升力系数和平均力矩系数随雷诺数Re的变化情况,同时也分析了桥面临空侧栏杆高度变化对主梁三分力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工态的主梁平均升力系数与平均力矩系数会随着风攻角的增大而增大;成桥态的主梁三分力系数在涡振区间内(Re=2.92×10^(4)~4.05×10^(4))变化较为复杂;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平均升力系数和平均力矩系数基本上呈现出栏杆高度越大其系数越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线型主梁 风洞试验 涡激振动 雷诺数 栏杆 气动力
下载PDF
几种紊流模型在底坎紊流分离流计算中的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鲁俊 王玲玲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5-260,共6页
利用标准模型κ-ε、重整群κ-ε模型和v2f三种不同的紊流模型,在同位网格系统基础上,采用了有限控制体积离散方程,数值模拟了底坎所形成紊流分离流。计算结果表明,所选用的3种模型虽大致都能模拟出底坎分离流的流动特性,如前后角涡、... 利用标准模型κ-ε、重整群κ-ε模型和v2f三种不同的紊流模型,在同位网格系统基础上,采用了有限控制体积离散方程,数值模拟了底坎所形成紊流分离流。计算结果表明,所选用的3种模型虽大致都能模拟出底坎分离流的流动特性,如前后角涡、回流型态等,但在主涡心位置、回流长度、水头损失和流速分布等方面3种模型计算结果有所差异,其中v2f模型所计算的结果同试验和大涡模拟的结果值更趋一致。结果表明,v2f模型具有更精确模拟底坎所形成的紊流分离流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坎 紊流模型 数值模拟 回流长度 主涡心位置 紊流分离流
下载PDF
重庆至利川铁路韩家沱长江大桥动力响应控制技术 被引量:9
5
作者 陈克坚 曾永平 陈思孝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2,共6页
重庆至利川铁路韩家沱长江大桥为客货共线双线铁路桥,主桥采用(81+135+432+135+81)m钢桁梁斜拉桥。为保证其动力安全性,对行车和地震引起的结构振动、钢桁梁风致振动及风-车-桥系统耦合振动控制技术进行研究。该桥塔梁约束采用组合控制... 重庆至利川铁路韩家沱长江大桥为客货共线双线铁路桥,主桥采用(81+135+432+135+81)m钢桁梁斜拉桥。为保证其动力安全性,对行车和地震引起的结构振动、钢桁梁风致振动及风-车-桥系统耦合振动控制技术进行研究。该桥塔梁约束采用组合控制体系,即利用带控制开关的新型锁定装置控制行车引起的结构振动,利用液压粘滞阻尼器控制桥梁的地震响应,二者协同工作。采用在下弦杆底部设置外张导流板的措施抑制钢桁梁在低风速下的竖向涡激振动现象,导流板吊点高度设为0.6m、倾角设为5.5°,导流板纵向分段长度取为1倍导流板宽度。根据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考虑安全因素,制定各种风速下列车运行时的车速标准。经多年通车运营检验,该桥动力响应控制技术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 斜拉桥 动力性能 塔梁约束 涡激振动 风-车-桥耦合振动 控制技术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东端的旋转构造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王萍 卢演俦 陈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4-142,共9页
在阿尔金主断裂与祁连山北缘断裂的交汇部位 ,发育一个反时针旋转构造———照壁山旋转构造 ,它是新构造运动期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运动的结果。结合前人资料 ,对照壁山旋转构造变形及其发育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 ,认为阿尔金断裂与祁连山... 在阿尔金主断裂与祁连山北缘断裂的交汇部位 ,发育一个反时针旋转构造———照壁山旋转构造 ,它是新构造运动期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运动的结果。结合前人资料 ,对照壁山旋转构造变形及其发育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 ,认为阿尔金断裂与祁连山北缘断裂的构造转换是通过旋转构造变形来实现的。沿阿尔金断裂一系列旋转构造的存在和青藏高原东北缘旋转构造的发育表明 ,伴随青藏高原北部物质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运动 ,使旋转构造成为高原北部边缘带转换、吸收构造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构造转换 照壁山旋转构造 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带
下载PDF
非圆形断面直管中的恒定紊流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长高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5期12-20,共9页
本文对非圆形断面直管中恒定紊流出现横向环流的必然性、三维流动的二元性质、流线的螺旋性质、涡线的投影和主流速等值线的重合现象、势能的沿流变化、时均能量的沿程损失、横向环流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和主流速的相互联系,进行了分析.文... 本文对非圆形断面直管中恒定紊流出现横向环流的必然性、三维流动的二元性质、流线的螺旋性质、涡线的投影和主流速等值线的重合现象、势能的沿流变化、时均能量的沿程损失、横向环流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和主流速的相互联系,进行了分析.文中还给出了方形断面和等边三角形断面直管中恒定紊流的求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紊流 恒定 管道 横向环流 非圆形
下载PDF
尺寸效应对节段模型涡激振动参数的影响
8
作者 陶奇 郑史雄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8-130,共3页
通过对西堠门大桥主梁截面分别采用两种缩尺比进行节段模型涡激振动风洞试验,探讨了不同尺寸下涡激振动性能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进行节段模型涡激振动试验时,不同的缩尺比对试验结果具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主梁截面 涡激振动 风洞试验
下载PDF
某拱桥主撑杆涡激共振响应计算
9
作者 宋志飞 郭影 +1 位作者 石荟琦 宋睿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9年第10期2649-2654,共6页
以一种新型拱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主撑杆计算模型,求解出主撑杆的固有频率,确定了主撑杆各处风速及其临界风速。通过编程对共振时结构最大位移响应进行计算,得到主撑杆在发生风致涡激共振时最大位移响应及其发生位置。
关键词 主撑杆 固有频率 临界风速 涡激共振
下载PDF
连续双扫掠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盛发家 谭慧俊 +3 位作者 黄河峡 刘亚洲 高婉宁 王卫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23-1031,共9页
为了探究连续双扫掠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的流动特性,采用仿真方法对一双尖鳍/平板物理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扫掠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形成的两个干扰区存在明显的相干现象,虽然第一道扫掠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仍具有典型的准锥形相... 为了探究连续双扫掠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的流动特性,采用仿真方法对一双尖鳍/平板物理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扫掠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形成的两个干扰区存在明显的相干现象,虽然第一道扫掠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仍具有典型的准锥形相似特性,但受其干扰所形成的非均匀流的影响,第二道扫掠激波/边界层干扰却不再具有准锥形相似特性,同时第二个干扰区将影响其上游临近气流的运动甚至影响第一个干扰区的再附线和分离线等结构。两个干扰区形成各自的λ波结构,并且沿着流向两个干扰区内的激波结构相互汇聚,最终合并为单个更强的λ波结构;不仅如此,两个干扰区内还形成了复杂的旋涡结构,包括一级主旋涡和二级主旋涡,这些旋涡向下游运动,最终融合成一个尺度更大的锥形主旋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 湍流 边界层干扰 流动特性 主旋涡
下载PDF
基于涡量-流函数法的二维顶板驱动方腔内涡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戴鹏 吴家鸣 侯晓琨 《广州航海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42-48,共7页
本文采用MATLAB编程,利用涡量-流函数法求解二维顶板驱动方腔内流动,对比分析了不同雷诺数时,二维顶板驱动方腔内涡旋的变化情况.采用有限差分法对二维顶板驱动方腔内不可压黏性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进行离散求解计算,得到了方腔... 本文采用MATLAB编程,利用涡量-流函数法求解二维顶板驱动方腔内流动,对比分析了不同雷诺数时,二维顶板驱动方腔内涡旋的变化情况.采用有限差分法对二维顶板驱动方腔内不可压黏性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进行离散求解计算,得到了方腔内的流函数和涡量分布,以此分析方腔内涡旋随雷诺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雷诺数对二维顶板驱动方腔内流函数分布影响较大.随着雷诺数的增大,方腔内流动的复杂度增加,表现为次级涡旋数量增加,且各个次级涡旋的涡心位置和涡面面积也呈现各异的规律变化.主涡涡面变化较小,但涡心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向方腔中心移动;由于二维方腔流动为带奇性流动,主涡涡心最终均未位于方腔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量-流函数法 方腔流动 粘性旋涡 主涡 次级涡
下载PDF
均匀流作用下海底电缆涡激振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岳浩 吴高波 +2 位作者 李健 王国玉 朱俊杰 《电力勘测设计》 2019年第9期7-13,共7页
文章在海洋环境水槽中利用缩尺模型开展了海底电缆在水流作用下的涡激振动试验,采集试验过程中模型的应变数据,分析得到模型的振动频率、响应幅值、模态特征等数据。根据试验数据,研究了海底电缆的位移与频谱分析、主模态、主响应频率... 文章在海洋环境水槽中利用缩尺模型开展了海底电缆在水流作用下的涡激振动试验,采集试验过程中模型的应变数据,分析得到模型的振动频率、响应幅值、模态特征等数据。根据试验数据,研究了海底电缆的位移与频谱分析、主模态、主响应频率与最大位移响应幅值特征,并分析了约化速度、悬空高度、悬跨长度等对涡激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成果对海底电缆的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及安全防护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电缆 涡激振动 主响应频率 响应幅值
下载PDF
隔河岩电站1号水轮机水力稳定性的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琳 刘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13,22,共4页
根据原型实测动水压力、空化噪声、补气、大轴摆度及水轮机检查等成果,研究了水轮机水力稳定性。成果表明:在168~233MW负荷区,水轮机存在低频涡带空化,脉动压力、补气、噪声、摆度等大幅度增加,尤其在177MW附近脉动压力和大轴摆度已达... 根据原型实测动水压力、空化噪声、补气、大轴摆度及水轮机检查等成果,研究了水轮机水力稳定性。成果表明:在168~233MW负荷区,水轮机存在低频涡带空化,脉动压力、补气、噪声、摆度等大幅度增加,尤其在177MW附近脉动压力和大轴摆度已达到甚至超过厂商保证值;在所研究负荷范围内,水轮机都存在高频激波空化噪声,主要发生在转轮叶片及缝隙中,在满负荷时最为明显,研究发现已出现空蚀前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轮机水力稳定性 低频旋涡空化 高频激波空化 大轴摆度 补气 噪声 空蚀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的一种新型主燃油泵设计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尚勤 王磊 《航空发动机》 2003年第2期5-7,共3页
根据航空发动机对主燃油泵的新要求,阐述了满足这些要求的一种离心一高压变流量旋涡组合泵的选型理由,着重论述了确定离心泵式燃油增压泵设计流量的新思路和调节离心泵流量的结构原理,简要介绍了旋涡泵及其协同工作,最后通过与已广泛采... 根据航空发动机对主燃油泵的新要求,阐述了满足这些要求的一种离心一高压变流量旋涡组合泵的选型理由,着重论述了确定离心泵式燃油增压泵设计流量的新思路和调节离心泵流量的结构原理,简要介绍了旋涡泵及其协同工作,最后通过与已广泛采用的离心-齿轮组合泵的性能比较,阐释了这种离心-高压变流量旋涡组合泵的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主燃油泵 设计 离心—高压变流量旋涡组合泵 离心泵
下载PDF
分体三箱断面主梁桥梁的抗风性能及气动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风帆 郑史雄 +3 位作者 周强 张宁 赵晓天 何睿洲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37-144,150,共9页
为研究分体三箱断面主梁桥梁的抗风性能并提出有效的气动优化措施,基于某公铁两用分体三箱断面主梁大跨度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梁,开展了不同风攻角、不同紊流度流场以及5种不同气动措施下的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结果表明,箱体分离会使主梁... 为研究分体三箱断面主梁桥梁的抗风性能并提出有效的气动优化措施,基于某公铁两用分体三箱断面主梁大跨度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梁,开展了不同风攻角、不同紊流度流场以及5种不同气动措施下的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结果表明,箱体分离会使主梁断面颤振临界风速大幅提高,但会造成箱体间流场的复杂化从而带来涡激振动(VIV)问题。成桥状态原始断面0°、±3°攻角下均发现了扭转VIV,最大扭转振幅1.238°;颤振临界风速均高于97.3 m/s。桥面抑流板、不同检修轨道位置及梁底导流板3种措施对扭转VIV抑制效果不理想;箱体间隙处加装均布纵向格栅可有效抑制扭转VIV,且透风率越小优化效果越明显,但透风率小于23%的格栅会造成颤振临界风速的下降;10%透风率格栅与下中央稳定板组合措施在完全抑制扭转VIV的同时保证了桥梁的颤振性能。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得到了原始断面和优化工况主梁周围的流场结构及气动力变化规律。箱体间距处与下游公路箱上方大尺度旋涡的形成是主梁VIV的主要诱因。优化后断面箱体间距处大尺度旋涡被打散,升力和扭矩时程均方根(RMS)明显减小,从而有效改善了主梁的VIV性能。同时优化工况的升力和力矩系数曲线的斜率在±5°攻角范围内均为正值,说明主梁具备了气动稳定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体三箱断面主梁 抗风性能 风洞试验 扭转涡激振动(VIV) 气动优化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下载PDF
直升机旋翼对尾桨非定常气动载荷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谭剑锋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228-3240,共13页
悬停和侧滑状态的直升机主旋翼桨尖涡将穿透尾桨桨尖平面,由此导致尾桨非定常气动载荷发生明显变化。为更准确地模拟由主旋翼/尾桨干扰产生的尾桨非定常气动载荷变化,通过在面元压力项中增加由旋翼桨尖涡诱导的时变项,体现旋翼桨尖涡速... 悬停和侧滑状态的直升机主旋翼桨尖涡将穿透尾桨桨尖平面,由此导致尾桨非定常气动载荷发生明显变化。为更准确地模拟由主旋翼/尾桨干扰产生的尾桨非定常气动载荷变化,通过在面元压力项中增加由旋翼桨尖涡诱导的时变项,体现旋翼桨尖涡速度和几何时变对桨叶非定常压力的影响,同时采用涡面镜像法修正涡粒子法的黏性项,确保桨叶附近区域旋翼涡量守恒,建立旋翼尾迹对尾桨叶的非定常气动干扰模型,并耦合面元/黏性涡粒子法,构建直升机主旋翼/尾桨干扰下的尾桨非定常气动载荷分析方法。通过计算AH-1G旋翼桨叶非定常气动载荷特性,并与实验测量值、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结果对比,验证本文非定常气动干扰模型的有效性。随后基于NASA ROBIN(Rotor Body Interaction)模型分析悬停、侧风和60°右侧滑状态主旋翼对尾桨非定常气动载荷的影响,分析表明主旋翼尾迹对尾桨非定常气动载荷影响显著。悬停状态的主旋翼/尾桨干扰导致尾桨拉力平均值下降、非定常气动载荷显著增加;左侧风状态,主旋翼/尾桨干扰削弱尾桨"涡环"程度,显著增加尾桨拉力和非定常气动载荷;60°右侧滑状态,主旋翼/尾桨干扰导致尾桨拉力损失最大,且在低速侧滑状态出现尾桨拉力"迅速恢复"现象,尾桨非定常气动载荷幅值迅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定常气动干扰 气动载荷 黏性涡粒子法 主旋翼 尾桨
原文传递
核主泵动静叶栅内部瞬态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黎义斌 张梅 +1 位作者 朱月龙 李正贵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6,共7页
采用分离涡模型(DES)和块结构化网格技术,针对CAP1400反应堆冷却剂泵原型和0.4缩比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分析和外特性试验,验证了DES模型的适应性和计算精度。首先,在不同工况下研究模型泵动静叶栅表面载荷分布规律,发现叶片... 采用分离涡模型(DES)和块结构化网格技术,针对CAP1400反应堆冷却剂泵原型和0.4缩比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分析和外特性试验,验证了DES模型的适应性和计算精度。首先,在不同工况下研究模型泵动静叶栅表面载荷分布规律,发现叶片所受载荷极不均匀,靠叶片前盖板处的载荷约为靠后盖板处的2倍;导叶叶片所受的载荷随工况变化的差异性较为复杂,大流量下近入口段载荷相对较大,甚至改变方向。基于涡动力学阐明了动静叶栅内湍涡运动和演化过程,揭示了在噪声干扰条件下叶轮、导叶的瞬态流场结构及演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主泵 动静叶栅 载荷分布 涡动力学 数值分析
原文传递
离心压气机叶顶泄漏涡轨迹数值模拟及失速预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超炜 董学智 +2 位作者 刘锡阳 高庆 谭春青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86-1597,共12页
以级压比为4.1的Krain叶轮为研究对象,数值研究流量、转速和叶顶间隙对叶顶泄漏涡(TLV)轨迹和主流/叶顶泄漏流交界面(ITLMF)位置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流量减小、转速升高和叶顶间隙减小,使叶顶泄漏涡轨迹远离吸力面、主流/叶顶泄漏流... 以级压比为4.1的Krain叶轮为研究对象,数值研究流量、转速和叶顶间隙对叶顶泄漏涡(TLV)轨迹和主流/叶顶泄漏流交界面(ITLMF)位置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流量减小、转速升高和叶顶间隙减小,使叶顶泄漏涡轨迹远离吸力面、主流/叶顶泄漏流交界面向上游移动。将主流与叶顶泄漏流的相互作用简化为一股自由来流与一股逆向壁面射流的相互作用,并对叶顶泄漏流速度进行模化。利用主流/叶顶泄漏流动量平衡原则确定交界面位置,采用Zhao模型预测叶顶泄漏涡轨迹,并建立叶顶泄漏流的有效起始位置与叶顶间隙的关系,从而建立亚声速离心压气机失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CFD预测值符合较好,方均根误差低于2.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压气机 叶顶间隙 叶顶泄漏涡轨迹 主流/叶顶泄漏流交界面 失速预测
原文传递
圆管管翅散热器肋侧主流方向绝对涡通量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葳 苏梅 +2 位作者 宋克伟 林志敏 王良璧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34-1736,共3页
本文以圆管管翅式散热器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圆管管翅式散热器肋侧空气通道主流方向绝对涡通量的特性进行了探讨。给出了肋侧空气通道主流方向绝对涡通量无量纲化参数,二次流雷诺数;横向管间距、肋侧空气流动雷诺数对二次... 本文以圆管管翅式散热器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圆管管翅式散热器肋侧空气通道主流方向绝对涡通量的特性进行了探讨。给出了肋侧空气通道主流方向绝对涡通量无量纲化参数,二次流雷诺数;横向管间距、肋侧空气流动雷诺数对二次流雷诺数及努塞尔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管管翅式散热器 主流方向绝对涡通量 数值模拟 传热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