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delineating mountainous areas with three topographic parameter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using ASTER global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ata 被引量:2
1
作者 XIAO Chi-wei LI Peng FENG Zhi-m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8期1728-1740,共13页
Tropical mountainous areas not only provide substantial carbon storag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biological diversity, but also provide basic livelihood for a large number of poor ethnic minorities. However... Tropical mountainous areas not only provide substantial carbon storag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biological diversity, but also provide basic livelihood for a large number of poor ethnic minorities. However, there is no unified and explicit definition for mountainous areas. The local elevation range(LER) is a crucial structural parameter for delineating mountainous areas. However, current LER products are limited by the subjective selection of an optimum statistical window or coarser spatial resolution of topographical data.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ed an approach using thresholds for three topographic parameters, elevation, slope, and LER, derived from the Advanced Spaceborne Thermal Emission and Reflection Radiometer Global Digital Elevation Model(ASTER GDEM) to redelineate the vast mountainous areas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MSEA). The mean change-point analys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statistical window of the 1 arc second(approximately 30 m)-resolution GDEM L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 the optimum statistical window is 38 × 38 cell units(width × height) in a rectangular neighborhood, or an area of about 1.30 km^2 for calculating GDEM LER in MSEA. Second, the LER of more than 80% of the area ranges from 30 m to 499 m in MSEA. The LERs in the northern and northwestern MSEA are greater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south and east. Third, the area of the re-delineated mountainous areas was 83.52 × 10~4 km^2, about 38.71% of the total area. Spatially, the mountainous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of MSEA. The re-delineated 30-m resolution map of the mountainous areas will serve as a topographical dataset for monitoring mountainrelated land surface changes in MSEA. The parameter-modified mountain extraction procedure can be expanded to delineate global mountainous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ous areas Local elevation range (LER) Statistical analysis Global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mainland southeast asia(msea)
下载PDF
中南半岛农田/森林活跃火与人口密度的相关性动态特征
2
作者 刘颖 李鹏 +2 位作者 尹旭 肖池伟 施冬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4-566,共13页
人类活动是活跃火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明确人-火关系对火情规律揭示、碳排放估算与公共健康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9年MODIS Collection 6(MODIS C6)活跃火和LandScan人口密度数据产品,基于GIS公里渔网、双变量空间相关性等... 人类活动是活跃火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明确人-火关系对火情规律揭示、碳排放估算与公共健康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9年MODIS Collection 6(MODIS C6)活跃火和LandScan人口密度数据产品,基于GIS公里渔网、双变量空间相关性等分析方法,定量揭示了中南半岛农田/森林活跃火发生强度与人口分布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其动态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中南半岛约八成“有火区”的活跃火发生强度与人口密度存在空间正相关,且中等正相关及以上(r>0.4)格网近占3/4,主要分布在泰国中/东部、缅甸东/西部、老挝北部和柬埔寨东北部等。2)中南半岛年内“农火区”人口多于“林火区”,且前者超九成格网、后者近3/4格网与人口分布存在空间正相关性。3)“农火区”强正相关格网主要分布在缅甸南部、泰国中/东部等人口密度为25~100人/km^(2)的区域,而“林火区”相应格网多分布于缅甸东/西部、老挝北部、柬埔寨东北部等人口密度<25人/km^(2)的区域。4)受人口增长影响,2003—2010年农火和林火发生强度与人口分布相关性虽均明显高于2011—2019年,但后期“农火区”与“林火区”年均人口均有明显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跃火 农火区 林火区 人口密度 渔网分析 中南半岛
下载PDF
A review on the spread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from southern China to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被引量:5
3
作者 Yu GAO Guanghui DONG +1 位作者 Xiaoyan YANG Fahu CH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5期615-625,共11页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agriculture was one of the milestones in human history.When and how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spread to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is highly concerned,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agriculture was one of the milestones in human history.When and how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spread to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is highly concerned,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Austroasiatic in this region.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time and route of rice agriculture’s introduction into Southeast Asia while millet agriculture was not paid proper attention.Here we analyze 31214C dating data yielded from charred seeds of rice(Oryza sativa),foxtail millet(Setaria italica)and broomcorn millet(Panicum miliaceum)from 128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China and mainland Southeast Asia.The result shows that millet farming was introduced to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late third millennium BC and rice farming was in the late second millennium BC.The agriculture of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might originate from three areas,Southwest China,Guangxi-West Guangdong and coastal Fujian.The spread route of ancient agriculture in Southwest China is close to the“Southwest Silk Road”recorded in literature,which implies there was possibly a channel of cultural exchanges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already in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outhwest Silk Road l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Southern China Agriculture SPREAD PREHISTORIC age SOUTHWEST Silk Road
原文传递
Acquisition probability differences in cloud coverage of the available Landsat observations over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from 1986 to 2015 被引量:2
4
作者 Peng Li Zhiming Feng Chiwei Xi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SCIE EI 2018年第5期437-450,共14页
Landsat data are the longest available records that consistently document global change.However,the extent and degree of cloud coverage typically determine its usability,especially in the tropics.In this study,scene-b... Landsat data are the longest available records that consistently document global change.However,the extent and degree of cloud coverage typically determine its usability,especially in the tropics.In this study,scene-based metadata from the U.S.Geological Survey Landsat inventories,ten-day,monthly,seasonal,and annual acquisition probabilities(AP)of targeted images at various cloud coverage thresholds(10%to 100%)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available Landsat TM,ETM+,and OLI observations over mainland Southeast Asia(MSEA)from 1986 to 2015.Four significant results were found.First,the cumulative average acquisition probability of available Landsat observations over MSEA at the 30%cloud cover(CC)threshold was approximately 41.05%.Second,monthly and ten-day level probability statistics for the 30%CC threshold coincide with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dry and rainy seasons.This demonstrates that Landsat images acquired during the dry season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needed for land cover monitoring.Third,differences in acquisition probabilities at the 30%CC threshold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regions of MSEA.Finally,the ability of TM,ETM+,and OLI to acquire high-quality imagery has gradually enhanced over time,especially during the dry season,along with consequently larger probabilities at lower CC thresho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cloud coverage(CC) acquisition probability(AP)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changes
原文传递
华人新移民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曾少聪 曹善玉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65,共6页
华人新移民包括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移民、台港澳移民和东南亚华人二次移民。本文拟探讨 华人新移民的分布、特点、新移民内部以及新、老移民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国际移民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 华人新移民包括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移民、台港澳移民和东南亚华人二次移民。本文拟探讨 华人新移民的分布、特点、新移民内部以及新、老移民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国际移民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跨国移民将不断增加。华人新移民是国际移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改变了海外华人 分布的格局,赋于海外华人新的特点,并为移居国和祖籍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新移民 大陆 台港澳新移民 东南亚华人二次移民
下载PDF
大陆东南亚(中南半岛)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介绍(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70,共9页
大陆东南亚(中南半岛)的植被研究情况鲜为人知,至今仍无系统研究资料。该文依据数次对该地区的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介绍了东南亚植被的研究情况和文献资料以及对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的分类和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大陆东南亚地区在植被... 大陆东南亚(中南半岛)的植被研究情况鲜为人知,至今仍无系统研究资料。该文依据数次对该地区的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介绍了东南亚植被的研究情况和文献资料以及对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的分类和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大陆东南亚地区在植被分类上包括七个主要的陆生及湿地的森林植被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热带季风林(季雨林)、干旱刺灌丛/萨王纳植被。其中,针叶林植被型包括温性针叶林和热性针叶林二个植被亚型;针阔混交林包括温性针阔混交林和暖温性针阔混交林二个亚型;热带雨林植被型包括热带低地常绿雨林、热带季节性雨林(热带低地半常绿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及泥炭沼泽森林四个植被亚型。该文还对大陆东南亚地区植被研究历史、植被分类系统、类型特征及植物区系组成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分类 群落特征 分布 大陆东南亚
下载PDF
苗族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迁徙的方式与特点 被引量:2
7
作者 娄自昌 蒙永乐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7-51,共5页
苗族从贵州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既有因战乱引发的短时期内的大规模迁徙,也有因经济原因引发的零散但持续不断的迁徙;主要迁往山区和半山区,而很少迁到河谷、平坝和城镇;迁来后,有的很快实现定居,有的仍长期... 苗族从贵州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既有因战乱引发的短时期内的大规模迁徙,也有因经济原因引发的零散但持续不断的迁徙;主要迁往山区和半山区,而很少迁到河谷、平坝和城镇;迁来后,有的很快实现定居,有的仍长期迁徙不定;迁徙方向主要朝向西南,但也普遍存在着从中印半岛北部向北迁入滇东南或从滇东南返回贵州的情况;迁徙中既形成了与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各族大杂居的局面,也形成了许多小聚居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迁徙 方式和特点 滇东南与中印半岛
下载PDF
18世纪末~20世纪中叶苗族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迁徙的政治与经济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娄自昌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1-55,共5页
18世纪末~20世纪中叶苗族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就政治原因而言,主要是苗族卷入其中的乾嘉起事、"咸同变乱"引发了苗族的大规模迁徙。就经济原因而言,一方面,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使得相当... 18世纪末~20世纪中叶苗族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就政治原因而言,主要是苗族卷入其中的乾嘉起事、"咸同变乱"引发了苗族的大规模迁徙。就经济原因而言,一方面,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使得相当一部分苗族人口长期处于向西南迁徙的状态,以不断寻找新的可耕地;另一方面,玉米的引进和推广使得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尚未开垦的广大山区半山区成为可耕地,不断吸引着大量苗族人口迁徙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迁徙 刀耕火种 玉米 滇东南 中印半岛
下载PDF
苗族迁入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早期时间考 被引量:2
9
作者 娄自昌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5-29,共5页
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苗族主要从贵州等地迁来,至于迁入时间,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始于唐代并持续到宋、元、明、清,但这种观点并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因而并不可信。19世纪初以前,涉及滇东南民族情况的各种地方志都没有提到当地有苗族,提... 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苗族主要从贵州等地迁来,至于迁入时间,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始于唐代并持续到宋、元、明、清,但这种观点并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因而并不可信。19世纪初以前,涉及滇东南民族情况的各种地方志都没有提到当地有苗族,提到这些地区有苗族的文献都出现在19世纪初以后,调查材料显示的苗族迁入时间也多在19世纪初以后,这些事实说明:苗族迁入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早期时间当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迁徙 滇东南 中印半岛 时间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大陆的东南亚研究机构综述
10
作者 骆莲莲 姜雪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8-24,共7页
中国大陆对东南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东南亚研究机构。自1956年第一所专门性东南亚研究机构——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成立至今,设立于中国大陆的东南亚研究机构已不少于30家,主要分布于北京及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研究成果集中体... 中国大陆对东南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东南亚研究机构。自1956年第一所专门性东南亚研究机构——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成立至今,设立于中国大陆的东南亚研究机构已不少于30家,主要分布于北京及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东南亚国别政治及国际关系、东南亚经济与文化、东南亚历史及现状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等四个领域。中国大陆的东南亚研究机构的既有布局及研究成果有利于当地政府与东南亚国家建立次区域合作,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一带一路”后续发展开辟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东南亚 中国大陆研究机构
下载PDF
试论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大陆东南亚的援助政策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春丽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50,共6页
NSC5429/5、NSC5612/1与NSC6012等文件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大陆东南亚援助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它们包含了该政府对东南亚援助政策的主要原则。本文以上述文件为中心,参照相关美国外交档案,考察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南亚援助政策的形成背景... NSC5429/5、NSC5612/1与NSC6012等文件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大陆东南亚援助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它们包含了该政府对东南亚援助政策的主要原则。本文以上述文件为中心,参照相关美国外交档案,考察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南亚援助政策的形成背景和内容,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南亚援助政策的特点、影响做一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 艾森豪威尔政府 大陆东南亚 援助
下载PDF
1390~1497年间中国的火器技术与越南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来臣 周鑫(译者) 程淑娟 《海洋史研究》 2015年第1期19-55,共37页
在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中,军事技术总是最先被引进,因为若不如此,就会大难临头、国破族亡。Anthony Reid,Europe and Southeast Asia:The Military Balance(Townsville,Queensland: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James Cook Univer... 在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中,军事技术总是最先被引进,因为若不如此,就会大难临头、国破族亡。Anthony Reid,Europe and Southeast Asia:The Military Balance(Townsville,Queensland: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James Cook University of North Queesland,1982),p1.——安东尼·瑞德(Anthony Reid):《欧洲和东南亚》武器和军事组织方面的任何巨变都会使一些民族比以前更容易实现目标,却也让其他民族面临前所未有、难以克服的困难,由此影响政治与社会。火枪的出现正是这样一种巨变。William HMcNeill,The Age of Gunpowder Empires,1450-1800(Washington DC: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1989),p1.——威廉·H麦克尼尔(William HMcNeill):《1450~1800年的火药帝国时代》在亚洲军事史上,有关1511年葡萄牙入侵马六甲之前中国火器技术传入东南亚的历史仍遗留诸多空白。笔者曾撰文讨论过明初(1368~1450)火器技术传入大陆东南亚北部地区(主要包括今中国云南南部、印度东北部和大陆东南亚的北部)的历史及影响。Sun Laichen,“Transfers of Military Technology from Ming China to Norther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1390-1527”,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34,3(2003),pp495-517.中译文《明代中国军事技术的传播和东南亚北部大陆的崛起(1390~1527年)》,《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5年第1期,李新平、邱普艳译,第27~39页;另收入范宏贵主编《论说东南亚》,民族出版社,2010,第239~269页。本文则主要探讨中越关系和越南历史中与中国火器传播相关的两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技术 中国 火器 越南 WILLIAM 东南亚 JAMES 帝国时代
下载PDF
苹果蓟属,东南亚大陆菊科一新归化属(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佳豪 牛帼豪 +3 位作者 张国进 付志玺 INTA Angkhana 高天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07-1411,共5页
该文报道了在泰国北部和中国西南部的菊科一个新归化属——苹果蓟属( Centratherum Cass.)。依据所采集的标本,详细描述了该属在东南亚大陆的唯一代表亚种苹果蓟[ Centratherum punctatum Cass. subsp. fruticosum (S. Vidal) K. Kirkma... 该文报道了在泰国北部和中国西南部的菊科一个新归化属——苹果蓟属( Centratherum Cass.)。依据所采集的标本,详细描述了该属在东南亚大陆的唯一代表亚种苹果蓟[ Centratherum punctatum Cass. subsp. fruticosum (S. Vidal) K. Kirkman ex Shih H. Chen, M. J. Wu & S. M. Li],并配以插图。苹果蓟与其所在属的其他种的区别在于该亚种叶片菱形至椭圆形,叶缘具不规则锯齿,先端微尖,总苞片基部硬化,先端无芒。文中还提供了苹果蓟的分布图,并讨论了其可能的传播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蓟属 菊科 斑鸠菊族 归化属 东南亚大陆 命名法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six gauge-based gridded climate products for analyzing long-term historical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cross the Lancang-Mekong River Basin
14
作者 Masoud Irannezhad Junguo Liu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2022年第1期85-103,共19页
Freshwater plays a vital role in global sustainability by improving human lives and protecting nature.In the Lancang-Mekong River Basin(LMRB),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principally dependent upon precipitation that pr... Freshwater plays a vital role in global sustainability by improving human lives and protecting nature.In the Lancang-Mekong River Basin(LMRB),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principally dependent upon precipitation that predominantly controls freshwater resources availability required for both life and livelihood of~70 million people.Hence,this study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long-term historical precipitation patterns(in terms of trends,variability,and links to climate teleconnections)throughout the LMRB as well as its upper(Lancang River Basin,LRB)and lower(Mekong River Basin,MRB)parts employing six gauge-based gridded climate products:Asian Precipitation Highly-Resolved Observational Data Integration Towards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APHRODITE),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Climate Research Unit(CRU),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er(GPCC),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 over Land(PRECL),and University of Delaware(UDEL).Accordingly,annual and seasonal(dry and wet)precipitation time series were calculated for three study periods:century-long outlook(1901-2010),mid-past(1951-2010),and recent decades(1981-2010).However,the role of climate teleconnections in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over the LMRB was only identified during their available temporal coverages:mid-past and recent decades.The results generally showed that:(i)both annual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across all three basins in 1981-2010;(ii)wet and dry seasons got drier and wetter,respectively,in all basins in 1951-2010;(iii)all such changes were fundamentally attributed to increases in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on both annual and seasonal scales over time;(iv)these variations were most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and East Pacific/North Pacific(EP/NP)pattern in the LMRB and the MRB during 1951-2010,but with the North Sea-Caspian Pattern(NCP)and the Southern Annular Mode(SAM)in the LRB;(v)such relationships got stronger in 1981-2010,while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became the most influential teleconnection for dry season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across all basins;and(vi)GPCC(APHRODITE)provided the most reliable gauge-based gridded precipitation time series over the LMRB for the years before(after)1951.These findings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ies focusing on water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LMR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Gauge-based precipitation datasets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Oceanic-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Spatio-temporal trend analysis
下载PDF
东南亚大陆国家苗学文献收集整理研究刍议
15
作者 符广兴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4期90-92,共3页
东南亚大陆国家苗学文献是世界苗族研究文献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可以丰富国内关于东南亚苗族研究文献的库藏量,提升我国苗学研究水平。对于国内学者参与苗学研究国际对话,理解东南亚苗族研究的"当... 东南亚大陆国家苗学文献是世界苗族研究文献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可以丰富国内关于东南亚苗族研究文献的库藏量,提升我国苗学研究水平。对于国内学者参与苗学研究国际对话,理解东南亚苗族研究的"当地人观点",乃至于国家完善东南亚区域外交政策,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大陆国家 苗学文献
下载PDF
云南沧源汤不拉和平文化洞穴遗址石制品的初步研究
16
作者 吴沄 邱开卫 +2 位作者 罗伊 周玉端 李英华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30,共12页
汤不拉洞穴遗址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属澜沧江三级支流勐董河流域。2018年11月云南沧源崖画及相关遗址考古工作项目调查时发现该遗址,次月复查后对其进行了试掘。地表扰乱层采集和试掘共发现石器183件,全部为打... 汤不拉洞穴遗址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属澜沧江三级支流勐董河流域。2018年11月云南沧源崖画及相关遗址考古工作项目调查时发现该遗址,次月复查后对其进行了试掘。地表扰乱层采集和试掘共发现石器183件,全部为打制石器,包括单面器、砍砸器、石核、石片、石片工具、手锤-研磨器等。其中,单面器为和平文化的典型工具类型——苏门答腊式石器。原料的岩性种类较多,花岗岩、玄武岩、片麻岩、石英等较常见。该洞穴为典型的和平文化遗址,是沧源境内发现和报道的第三处和平文化遗址。由于遗址地层被近现代人类活动破坏严重,没有获得可靠的绝对年代数据,但根据其石制品的技术-文化属性并与周边及东南亚同时期石制品对比可知,其年代范围大致为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文化 石器技术 砾石工业 中国西南 东南亚大陆 技术思想
原文传递
1990年代以来东盟与域外主要国家的贸易演变特征
17
作者 李鹏 祁月基 肖池伟 《世界地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3-72,共10页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区域政治经济组织之一,作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典范之一,其已显示出巨大活力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冷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东盟与域...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区域政治经济组织之一,作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典范之一,其已显示出巨大活力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冷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东盟与域外主要国家即中国、美国、日本、印度、韩国(CAJIK)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成为CAJIK五国地缘博弈的主阵地。基于1992—2015年的贸易数据,对冷战结束以来东盟与CAJIK的贸易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与国别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2—2015年,东盟与CAJIK贸易总额增加了5.6倍,达到万亿美元规模。期间,中国-东盟贸易总额增长最为迅速(超50倍);美、日、韩三国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中占比虽较高,但总额增长缓慢。(2)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是CAJIK在东盟中的传统贸易大国,越南在21世纪逐渐取代上述三国成为新的增长点。(3)1992年来,东盟国家中,中南半岛国家与CAJIK的贸易总额(11倍)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海岛东南亚国家(4倍),中南半岛对外经贸合作更显活力。本文可在宏观层面把握东盟与域外国家贸易演变特征,并为开展国家间特别是边境地区地缘经济合作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地缘经济 中美日印韩(CAJIK) 东盟(ASEAN) 冷战 中南半岛
原文传递
中南半岛旱季VIIRS活跃火的空间特征与国别差异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颖 李鹏 +3 位作者 肖池伟 刘佳 叶靓俏 施冬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06-1418,共13页
热带是全球活跃火(active fire)的集中发生区,客观认识其空间特征、国别差异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估区域生物质燃烧及其碳排放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区,中南半岛旱季活跃火发生发展空间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仍缺乏清晰认识。为此... 热带是全球活跃火(active fire)的集中发生区,客观认识其空间特征、国别差异及其动态变化对评估区域生物质燃烧及其碳排放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区,中南半岛旱季活跃火发生发展空间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仍缺乏清晰认识。为此,论文利用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 S-NPP 2012—2019年活跃火矢量数据,基于核密度与空间自相关评价了中南半岛及国别旱季尤其是其特征月份(2—4月)活跃火发生发展的密集程度、集聚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中南半岛活跃火核密度低值区占比最大(79%),高值区最小(4%);柬埔寨、缅甸、老挝等经济落后国家的核密度均值明显高于泰国和越南;2012—2019年核密度高值区具有朝高海拔、向内陆与趋边境等分布特征,且柬埔寨东北部长居高值区。(2)活跃火核密度中值区变化集中在1—4月,且多分布在低、高值区周围;高值区变化集中在2—4月,由柬埔寨东北部逐渐向缅甸东/西部、泰国西北部以及老挝北/南部转移。(3)半岛与5国活跃火核密度在旱季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类型以"高—高"型和"低—低"型集聚为主,越南、柬埔寨等国局部自相关性强于泰国和老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跃火 VIIRS 核密度 空间自相关 空间分布 中南半岛
原文传递
三种活跃火遥感产品(MODIS C6、VIIRS V1和VIIRS J1)一致性与差异性对比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鹏 刘颖 +1 位作者 施冬 肖池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81-1495,共15页
MODIS C6、VIIRS V1和VIIRS J1是NASA火灾信息资源管理系统(FIRMS)2020年首次同步发布的三套全球活跃火遥感产品。鉴于卫星过赤道时间、空间分辨率、火情监测算法有别,分析MODIS和VIIRS不同活跃火产品监测结果一致性和差异性,对明确不... MODIS C6、VIIRS V1和VIIRS J1是NASA火灾信息资源管理系统(FIRMS)2020年首次同步发布的三套全球活跃火遥感产品。鉴于卫星过赤道时间、空间分辨率、火情监测算法有别,分析MODIS和VIIRS不同活跃火产品监测结果一致性和差异性,对明确不同火产品的适用性至关重要。利用中南半岛同年活跃火矢量产品,通过GIS渔网(1 km)定量分析不同时间尺度(全年、旱/雨季和昼/夜)活跃火发生的频次与强度特征,横向对比了三套活跃火产品的一致性与差异。结果表明:①中南半岛三套产品逐月发生频次一致性最高,逐日次之,逐时最低。全年“有火区”格网占比37.23%,其中VIIRS相应比重三倍于MODIS,且J1略高于V1。三套产品两两比较时,VIIRS V1/VIIRS J1组合总体一致性最高,VIIRS J1/MODIS C6组合一致性最低。②三套产品旱季“有火区”占比、活跃火发生频次与强度均显著高于雨季,且VIIRS V1与J1活跃火发生强度空间分布一致性更高。旱季V1活跃火累积发生频次最高、发生强度更强;雨季J1相应频次最高,发生强度较强。③三套产品白天“有火区”占比、活跃火累积发生频次均高于夜间,发生强度空间分布一致性亦高于夜间,其中VIIRS V1与J1夜间一致性最高。且昼/夜V1活跃火累积发生频次和“有火区”占比均最高,但J1发生强度最强。④VIIRS V1与J1监测精度更高,空间覆盖范围更广,且VIIRS V1更适用于旱季、白天和夜间活跃火相关研究,而VIIRS J1对雨季活跃火的探测水平更高,但MODIS C6的优势在于历史数据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C6 VIIRS V1 VIIRS J1 活跃火 数据对比 中南半岛
原文传递
考古学视野下的大陆东南亚早期历史——读查尔斯·海厄姆《东南亚大陆早期文化:从最初的人类到吴哥王朝》
20
作者 陈洪波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67,共6页
查尔斯·海厄姆的名著《东南亚大陆早期文化:从最初的人类到吴哥王朝》,综合利用各种资料,首次系统构建起了大陆东南亚的早期历史,是当代关于大陆东南亚考古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认为,大陆东南亚文化面貌复杂,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 查尔斯·海厄姆的名著《东南亚大陆早期文化:从最初的人类到吴哥王朝》,综合利用各种资料,首次系统构建起了大陆东南亚的早期历史,是当代关于大陆东南亚考古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认为,大陆东南亚文化面貌复杂,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历史文化影响巨大,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社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尔斯·海厄姆 《东南亚大陆早期文化》 东南亚考古 海上丝绸之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