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激励健康教育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控制和生存质量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本中心共1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男88例,女64例,年龄20~7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激励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目的探讨激励健康教育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控制和生存质量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本中心共1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男88例,女64例,年龄20~7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激励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激励组采用激励健康教育模式。评估并记录患者入组前和入组后3、6、12月后容量控制达标率、血压达标率和心力衰竭定量标志物脑尿钠肽水平,并利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入组后3月激励组患者的容量控制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581,P=0.031)。入组后6月激励组患者的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5.692,P〈0.001);生活质量评分量表中躯体生理功能(74.92±20.86比64.43±24.26,t=2.412,P=0.021)、生理职能(55.22±19.09比43.19±27.68,t=2.414,P=0.020)、情感职能(71.31±33.41比60.67±41.11,t=2.042,P=0.007)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尿钠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39.78±46.62)pg/ml比(200.09±26.21)pg/ml,t=5.689,P〈0.001]。结论激励健康教育模式比传统健康教育模式更加利于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容量控制和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激励健康教育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控制和生存质量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本中心共1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男88例,女64例,年龄20~7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激励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激励组采用激励健康教育模式。评估并记录患者入组前和入组后3、6、12月后容量控制达标率、血压达标率和心力衰竭定量标志物脑尿钠肽水平,并利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入组后3月激励组患者的容量控制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581,P=0.031)。入组后6月激励组患者的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5.692,P〈0.001);生活质量评分量表中躯体生理功能(74.92±20.86比64.43±24.26,t=2.412,P=0.021)、生理职能(55.22±19.09比43.19±27.68,t=2.414,P=0.020)、情感职能(71.31±33.41比60.67±41.11,t=2.042,P=0.007)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尿钠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39.78±46.62)pg/ml比(200.09±26.21)pg/ml,t=5.689,P〈0.001]。结论激励健康教育模式比传统健康教育模式更加利于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容量控制和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