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积山早期洞窟的弥勒造像与信仰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裕昌 魏文斌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41,共8页
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的造像中,弥勒造像是最为重要的题材之一,有交脚、半跏思惟及佛装三种形式。其表现手法不一,代表了不同的内涵和信仰。
关键词 麦积山 弥勒 信仰
下载PDF
云冈石窟第11-13窟图像构成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友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38,共12页
云冈石窟第11—13窟是开凿于云冈第二期(约470—495)的一组洞窟,其内部造像可区分为一体设计与非一体设计两种。第12窟整体出于一体设计,其主室中轴线及前室东西壁设置"释迦多宝佛+释迦佛+弥勒(菩萨、佛)"之图像组合,与第二... 云冈石窟第11—13窟是开凿于云冈第二期(约470—495)的一组洞窟,其内部造像可区分为一体设计与非一体设计两种。第12窟整体出于一体设计,其主室中轴线及前室东西壁设置"释迦多宝佛+释迦佛+弥勒(菩萨、佛)"之图像组合,与第二期前段第7—10窟图像思想一脉相承。第13窟大致存在整体规划,并以北壁主尊交脚弥勒菩萨为中心,表述弥勒上生信仰。该窟两侧壁中层龛像及第11窟造像并非开窟时一体设计。通过分析其中部分佛龛的组合情况可知,当时通过信仰大乘佛法而往生兜率天并最终成佛的思想,在一般信众中亦普遍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第11—13窟 图像构成 法华经 弥勒信仰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人的弥勒信仰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培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72-77,共6页
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弥勒信仰中包含着深厚的"人间净土"情怀。中国弥勒信仰中体现的大度、忍耐、逍遥,将入世与出世完美统一的精神,对于在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具... 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弥勒信仰中包含着深厚的"人间净土"情怀。中国弥勒信仰中体现的大度、忍耐、逍遥,将入世与出世完美统一的精神,对于在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古代知识分子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弥勒信仰较之其他的佛菩萨信仰———如弥陀净土信仰、观音信仰、文殊信仰等,显得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出现讳言弥勒信仰的状况。从古代文人与弥勒信仰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对弥勒信仰在中国古代的演变轨迹作视角比较独特的考察,可以揭示中国佛教弥勒信仰的某些独特内涵,为当代佛教建设提供宝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信仰 古代文人 佛教
下载PDF
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及其图像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静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52,128-131,共12页
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是中古时期印度、中亚、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思想意识,形成两条相互关联的发展轨迹。其一,基于有关佛钵的释迦佛教化事迹,西北印度约2—5世纪上半叶形成以礼拜、供养为特征的佛钵信仰中心地,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 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是中古时期印度、中亚、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思想意识,形成两条相互关联的发展轨迹。其一,基于有关佛钵的释迦佛教化事迹,西北印度约2—5世纪上半叶形成以礼拜、供养为特征的佛钵信仰中心地,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印度、东南印度及西域。中亚4世纪前后佛钵供养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组合表述传法思想,佛钵已然成为佛法象征。中原6世纪末叶作为潜流存在的佛钵信仰,演化为传法思想发展的依托形式。其二,发端于西北印度的传法思想,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信仰联系起来。中亚、西域6、7世纪弥勒菩萨信仰与末法及传法图像浑然一体表现,突出了传法的紧要性。中原6世纪末叶佛教图像呈现末法、护法、传法思想集结现象,作为核心的传法思想成为一股强劲的佛教思潮。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以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为纽带互为表里、并行发展,直观地反映了人们的信仰热情和密切文化交流的情况,佛教发展的曲折经历亦同时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钵信仰 传法思想 弥勒
下载PDF
《佛国记》所载弥勒信仰考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夏德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86-90,共5页
弥勒集释迦弟子、菩萨、未来佛为一身,弥勒信仰在佛教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东晋法显西行求法之前,弥勒信仰在汉地已经有了一定流传。通过法显《佛国记》中多处有关弥勒信仰的记载,可以了解西域及古印度各地弥勒信仰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弥勒集释迦弟子、菩萨、未来佛为一身,弥勒信仰在佛教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东晋法显西行求法之前,弥勒信仰在汉地已经有了一定流传。通过法显《佛国记》中多处有关弥勒信仰的记载,可以了解西域及古印度各地弥勒信仰的基本状况和特点。这在印度相关材料缺失的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通过比较汉地流传的与《佛国记》中所记弥勒信仰的异同,也可以展现中国佛教的独特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显 《佛国记》 弥勒信仰
下载PDF
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子开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61,共9页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都有弥勒上生或下生的痕迹;元代正统白莲净土信仰中的弥勒信仰,主要是往生弥勒净土,而宋末以来的民间白莲净土信仰,则逐渐将弥勒下生信仰取代了弥勒上生甚至于弥陀净土信仰,以之作为民族斗争的工具;元代传统的白莲净土信仰,与当时中国化、民间化的布袋信仰,彼此也是共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信仰 弥陀信仰 白莲净土 元代 上生信仰 布袋信仰
下载PDF
驳松本文三郎的弥勒信仰起源论
7
作者 曹晓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64,共6页
松本文三郎的《弥勒净土论》误解了早期佛经中的记载,混淆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关系,在此错误的前提下否定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认为其受到了后世大乘思想的影响。松本文三郎以义净记载印度小乘佛教不礼菩萨、不读大乘经,来证... 松本文三郎的《弥勒净土论》误解了早期佛经中的记载,混淆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关系,在此错误的前提下否定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认为其受到了后世大乘思想的影响。松本文三郎以义净记载印度小乘佛教不礼菩萨、不读大乘经,来证明小乘佛教一开始就没有菩萨信仰,其理由不成立。实际上,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时期。小乘佛教内部孕育了大乘佛教,其中弥勒信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源头。松本文三郎的弥勒信仰起源论观点有误、证据不足,实为倒果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信仰 早期佛经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松本文三郎
下载PDF
智■的弥勒信仰探讨
8
作者 曾其海 《台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8,共4页
弥勒信仰,自印度传入中国,佛经说他受记于佛,留住世间为后人决疑;弥勒为未来佛,久后从兜率天下生人间,建立美好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因此在僧侣与王室间普遍流行。后来,民间起义利用弥勒下生建立美好社会的信条,引发了统治阶... 弥勒信仰,自印度传入中国,佛经说他受记于佛,留住世间为后人决疑;弥勒为未来佛,久后从兜率天下生人间,建立美好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因此在僧侣与王室间普遍流行。后来,民间起义利用弥勒下生建立美好社会的信条,引发了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严厉政策;再加上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宗派的兴起,它们运用判教的方式,断定弥陀信仰优于弥勒信仰。从此弥陀信仰普遍流布,弥勒信仰淡出佛教史。从现存的资料看,天台智■弥勒信仰的思想轨迹正好与以上的历史进程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智顗 弥勒信仰 决疑 判教 民间起义
下载PDF
弥勒信仰与唯识学及其梵净山弥勒信仰的重建
9
作者 杨维中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00-105,共6页
由于历史上的渊源,弥勒信仰在梵净山有着特殊的意义。正是出于继承这一历史遗产等等考量,多年来,梵净山致力于重建弥勒信仰,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大力推进的。本文从弥勒信仰与唯识学两方面论证了梵净山弥勒信仰重建的历史依据和现实需求。
关键词 弥勒信仰 梵净山 唯识学
下载PDF
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锭华 王月清 《阅江学刊》 2009年第1期84-89,共6页
弥勒信仰是我国佛教净土信仰中的重要一支,自道安法师至近代的太虚大师等人绵延不断。弥勒信仰与中国佛教中唯识宗、天台宗、律宗、禅宗等宗派都有紧密关系。弥勒信仰以持戒、修善、礼敬弥勒而往生兜率净土及与释迦、弥勒接缘等弥勒下... 弥勒信仰是我国佛教净土信仰中的重要一支,自道安法师至近代的太虚大师等人绵延不断。弥勒信仰与中国佛教中唯识宗、天台宗、律宗、禅宗等宗派都有紧密关系。弥勒信仰以持戒、修善、礼敬弥勒而往生兜率净土及与释迦、弥勒接缘等弥勒下生得度为核心。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提倡起就与弥勒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关注人生、入世修行和建立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在思想的内在理路上与弥勒信仰深度相关。同时弥勒信仰也是人间佛教的一部分,弥勒"布袋和尚"的形象是人间佛教的一种象征,表达了人间佛教宽容、乐观、亲和的特点。佛教中的弥勒信仰在现实中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信仰 布袋和尚 人间佛教 和谐社会
下载PDF
敦煌早期三窟及湿壁画技法——《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编后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文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共11页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出版,揭开了敦煌石窟研究的新篇章。书中敦煌早期三窟——莫高窟第268、272、275窟,是学界公认敦煌现存最早的石窟寺遗迹。"敦煌地接西域",西北印度和中亚的弥...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出版,揭开了敦煌石窟研究的新篇章。书中敦煌早期三窟——莫高窟第268、272、275窟,是学界公认敦煌现存最早的石窟寺遗迹。"敦煌地接西域",西北印度和中亚的弥勒信仰在三窟得到纯粹而完备的图像学表现。三窟的具体年代迄无定论,不同的意见及窟内复杂情况须深入探讨。早期三窟美术品的制作技法值得注意。敦煌早期壁画至少在绘制开始的步骤,应该是使用了湿壁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考古报告 敦煌早期三窟 弥勒信仰 湿壁画
下载PDF
论地藏信仰与弥勒信仰的内在联系——以地藏经典和弥勒经典为中心的分析与比较
12
作者 梁凡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68-71,共4页
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作为中国两位重要的菩萨,都拥有很多的信仰者。地藏更是负责释迦牟尼佛逝世后,未来弥勒佛出世前这段时间对人世间众有情的教化。从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这层关系出发,地藏信仰的宣传和弥勒信仰的宣传应该存在一定联系... 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作为中国两位重要的菩萨,都拥有很多的信仰者。地藏更是负责释迦牟尼佛逝世后,未来弥勒佛出世前这段时间对人世间众有情的教化。从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这层关系出发,地藏信仰的宣传和弥勒信仰的宣传应该存在一定联系,而且地藏在前,弥勒在后,两者的联系也该与此相关,现就通过对两信仰的大概介绍来发掘其中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藏菩萨 弥勒菩萨 信仰
下载PDF
太虚的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之融通
13
作者 王忠林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45-50,共6页
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在于人间佛教,太虚极力弘扬弥勒净土信仰,倡导人间佛教,将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思想融通“入世”与“人本”的大乘利他的菩萨行精神之中,并对“成人”与“成佛”作了新的定义。那么在太虚那里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究竟有... 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在于人间佛教,太虚极力弘扬弥勒净土信仰,倡导人间佛教,将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思想融通“入世”与“人本”的大乘利他的菩萨行精神之中,并对“成人”与“成佛”作了新的定义。那么在太虚那里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究竟有何关联?本文旨在从太虚的弥勒信仰与慈宗之融通,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之融通及“下生成佛”与“人成即佛成”之融通的三个角度,来分析太虚的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慈宗 弥勒信仰 人间佛教 融通
下载PDF
浅析竺法护与鸠摩罗什译经异同
14
作者 王怡璎 《神州》 2018年第3期19-20,共2页
弥勒信仰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大乘佛教中的弥勒经典《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以及《弥勒下生成佛经》被称为“弥勒三部经”。本文从弥勒下生信仰的起源谈起,着重探讨西晋竺法护所译《佛说弥勒下生经》与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佛... 弥勒信仰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大乘佛教中的弥勒经典《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以及《弥勒下生成佛经》被称为“弥勒三部经”。本文从弥勒下生信仰的起源谈起,着重探讨西晋竺法护所译《佛说弥勒下生经》与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中弥勒下生形象的具体变化。两部经文的差异,一方面由于译经者本身差异造成译文有所出入,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等决定性原因对于佛教的翻译、传播所起作用。弥勒下生形象的差异反映了帝王的政治意识对其造成的影响,由此也可看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信仰 竺法护 鸠摩罗什
下载PDF
由执扇弥勒与可汗之像看莫高窟第237窟重修相关问题
15
作者 袁頔 《河西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4-52,共9页
莫高窟第237窟的重修活动较为特殊,其主室壁画内容保存完整,仅将前室、甬道重绘,出现有执扇弥勒这一新式图样,并绘制回鹘可汗像于甬道壁。通过对执扇弥勒题材的探析,可以发现其蕴含有往生信仰与世俗王权的双重内涵。再结合回鹘可汗像与... 莫高窟第237窟的重修活动较为特殊,其主室壁画内容保存完整,仅将前室、甬道重绘,出现有执扇弥勒这一新式图样,并绘制回鹘可汗像于甬道壁。通过对执扇弥勒题材的探析,可以发现其蕴含有往生信仰与世俗王权的双重内涵。再结合回鹘可汗像与窟中现有壁画题材作整体考量,能够看出本次重修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既宣扬了沙州回鹘在敦煌统治的正统性,又巧妙利用前代洞窟,服务于自身佛教信仰的需要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扇弥勒 往生思想 回鹘可汗像 重修特点
下载PDF
巩县石窟两处比丘僧思察造像与题记考论
16
作者 李慧国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71,共10页
巩县石窟现存造像与题记中有两处为唐代乾封年间比丘僧思察敬造。一处是第141龛,造像为弥勒二胁侍和七佛,题记除发愿文外另有《佛说盂兰盆经》一卷;另一处是千佛龛,造像为优填王像及千佛,题记除发愿文外另有《佛说佛名经》一段。两处造... 巩县石窟现存造像与题记中有两处为唐代乾封年间比丘僧思察敬造。一处是第141龛,造像为弥勒二胁侍和七佛,题记除发愿文外另有《佛说盂兰盆经》一卷;另一处是千佛龛,造像为优填王像及千佛,题记除发愿文外另有《佛说佛名经》一段。两处造像及题记蕴含着特定宗教内涵,反映了初唐河洛一带僧尼祈愿内容和宗教信仰的转变。思察发愿文彰显了初唐时期僧尼群体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关切,造像与题记中对过去七佛、弥勒、盂兰会、千佛的表现也反映了初唐时期河洛一带弥勒净土信仰与千佛信仰的兴盛。同时,思察造像中优填王像与千佛造像还有着潜在渊源及关联,这种“主尊中心式”造像组合集中反映了信众忏悔前世、往生佛国的信仰祈愿。这两处造像及题记为唐代两京地区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县石窟 优填王像 七佛 弥勒净土信仰 千佛信仰
原文传递
佛教发展与西游故事之流衍 被引量:2
17
作者 俞士玲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9-125,共7页
汉至唐 50 0余年间 ,以西域僧携经东传为主流 ,自玄奘始 ,形成了唐代“西行求法之运动”。《高僧传》对早期中国僧西行求法的叙写影响了《慈恩传》的叙写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游故事的发展走向。六朝至唐佛教信仰的变迁 ,决定了... 汉至唐 50 0余年间 ,以西域僧携经东传为主流 ,自玄奘始 ,形成了唐代“西行求法之运动”。《高僧传》对早期中国僧西行求法的叙写影响了《慈恩传》的叙写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游故事的发展走向。六朝至唐佛教信仰的变迁 ,决定了西游故事中弥勒的信仰和消隐、毗沙门天作为主要护法神的短暂出现以及最终以观音独擅其场。唐五代寺院俗讲等形式使西游故事出现神魔化倾向 ,宋、元、明佛教民俗化给西游故事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西游故事 玄奘 弥勒信仰 《高僧传》 《慈恩传》 佛教民俗化
原文传递
从弥勒下生信仰看佛教的社会化——以敦煌石窟唐代弥勒大像相关历史信息为中心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德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62-67,共6页
中国弥勒下生信仰,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是佛教社会化的具体表现。中国各地历代弥勒大像的建造,特别是敦煌唐代石窟弥勒大像建造的历史信息也充分证明了这一入世佛教的社会化现象。
关键词 弥勒信仰 敦煌石窟 弥勒大像 佛教社会化
原文传递
佛像的解读——从犍陀罗到中国 被引量:2
19
作者 宫治昭 李茹(译)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1年第1期43-65,469-470,共25页
引言我之所以提出"佛像解读"这样的题目,是因为佛像虽然是祈祷、礼拜的对象,但是,我更为关注的是,从佛像或者说从佛教美术的角度能解读出何种信息的这样的一个问题。换言之,佛像和佛教美术是在怎样的关联中制作和产生的?此问... 引言我之所以提出"佛像解读"这样的题目,是因为佛像虽然是祈祷、礼拜的对象,但是,我更为关注的是,从佛像或者说从佛教美术的角度能解读出何种信息的这样的一个问题。换言之,佛像和佛教美术是在怎样的关联中制作和产生的?此问题正是我本文中所要探讨和阐述的。就佛像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 佛教美术 佛像 意义和作用 礼拜 解读
原文传递
《千佛堂碑》与民俗文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谭淑琴 吴郑杞 牛爱红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85,共6页
中国佛教造像碑表现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题材的极为罕见。此碑选取了唐僧取经的民间神话传说作为雕刻题材,表现了明清时期民俗文化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碑中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四大菩萨及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同时出现,反映了... 中国佛教造像碑表现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题材的极为罕见。此碑选取了唐僧取经的民间神话传说作为雕刻题材,表现了明清时期民俗文化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碑中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四大菩萨及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同时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佛教信仰的主流意识和佛教中国化与世俗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民间信仰 四大菩萨 弥勒佛 中国化与世俗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