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勒菩萨与观音菩萨——图像的创立与演变 被引量:9
1
作者 宫治昭 贺小萍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78,共15页
以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像的发展演变为例,探寻其在印度、中亚、东亚的信仰演变情况,对二菩萨信仰在印度与东亚的异同及其理由、背景进行考察。
关键词 弥勒菩萨 观音菩萨 印度 中亚 东亚
下载PDF
论贵州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路平 释行愿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34-40,共7页
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在明代就已形成弥勒菩萨道场,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名山。山中供有弥勒之佛像、菩萨像和比丘像,具足弥勒全部之净土,即兜率净土、人间净土以及道场净土,同时与唯识学(慈氏学)又有殊胜因缘。因而不... 梵净山号称贵州第一佛教名山,在明代就已形成弥勒菩萨道场,被视为与四大名山并列的第五大名山。山中供有弥勒之佛像、菩萨像和比丘像,具足弥勒全部之净土,即兜率净土、人间净土以及道场净土,同时与唯识学(慈氏学)又有殊胜因缘。因而不仅形成提升道德、净化人心、走向解脱的一大庄严神圣的净土世界,而且为天下学人学佛修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真正的道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梵净山 弥勒菩萨 大慈 道场
下载PDF
敦煌执扇弥勒菩萨图像考 被引量:2
3
作者 郭俊叶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2-84,共13页
敦煌石窟中有一些手执扇子、结跏而坐的菩萨图像,以往学界对其定名各有不同。通过考察,笔者认为这种造型的菩萨应是弥勒菩萨,与现藏日本清凉寺的弥勒菩萨图源头一致,是属于北宋画家高文进的创作。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执扇弥勒菩萨 高文进
下载PDF
关于西安出土两通北魏三尊式残造像的考释
4
作者 宋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0-157,共8页
西安碑林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分别收藏一通三尊式残造像,碑面下部残缺。主尊均施转法轮印,身披帔帛,为身着菩萨装的弥勒佛。两通残造像主尊残缺部分为交脚坐姿的弥勒像。弥勒造像的出土是弥勒信仰流行的反映,而弥勒信仰的流行与北魏时期... 西安碑林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分别收藏一通三尊式残造像,碑面下部残缺。主尊均施转法轮印,身披帔帛,为身着菩萨装的弥勒佛。两通残造像主尊残缺部分为交脚坐姿的弥勒像。弥勒造像的出土是弥勒信仰流行的反映,而弥勒信仰的流行与北魏时期长安地区高僧的译经和传教活动密不可分,弥勒佛典的翻译使长安成为弥勒信仰流行的重要区域。两通残造像的制作年代是北魏时期,其中碑林残造像的年代在北魏延昌至正光年间,西安博物院残造像的时间则在北魏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尊式造像 北魏 弥勒像 鄜县样式
下载PDF
新发现的敦煌隋代弥勒图像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郁如 王惠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38,125,共4页
莫高窟隋代洞窟里出现较多的弥勒图像,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考察发现第262窟弥勒上生经变、第419窟弥勒经变中的七宝供养榜题和来自《法华经》的榜题,丰富了我们对敦煌隋代弥勒图像的认识。文中还分析了隋代弥勒经变中对称分布的树下思惟... 莫高窟隋代洞窟里出现较多的弥勒图像,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考察发现第262窟弥勒上生经变、第419窟弥勒经变中的七宝供养榜题和来自《法华经》的榜题,丰富了我们对敦煌隋代弥勒图像的认识。文中还分析了隋代弥勒经变中对称分布的树下思惟、摩顶授记的图像来源,并指出第314窟西壁龛外两侧下方的树下思惟、摩顶授记图像也是脱胎于弥勒经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经变 思惟菩萨 摩顶授记
下载PDF
《弥勒为女身经》探微 被引量:2
6
作者 唐嘉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04-108,共5页
据佛教经录记载,《弥勒为女身经》曾两次单独传译,第一次为东汉末,已失译人,第二次为西晋竺法护译,但至今以上两种译本皆已不存。《大正藏》所收两处有关《弥勒为女身经》的内容,一见梁朝僧?宝唱编《经律异相》,另一载于康僧会所译《六... 据佛教经录记载,《弥勒为女身经》曾两次单独传译,第一次为东汉末,已失译人,第二次为西晋竺法护译,但至今以上两种译本皆已不存。《大正藏》所收两处有关《弥勒为女身经》的内容,一见梁朝僧?宝唱编《经律异相》,另一载于康僧会所译《六集度经》中。根据现存经文,弥勒菩萨曾受女身并为佛所度化,这一经典流行于汉末至隋,体现了弥勒信仰对女性的宽容,是大乘佛教时期女性地位提升的表现,获得了较多的女性信仰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为女身经 女性 宗教信仰
下载PDF
从佛教名山文化论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7
作者 黄连忠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90-93,共4页
明清以来,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之说,然而,从近代的时代环境推移与演变中,逐渐形成的贵州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梵天净土,则是展现出在传统的四大佛教名山概念之外,独树一帜又极具殊胜价值地位的当代佛教名山。笔者以为,当代的佛教名山应具... 明清以来,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之说,然而,从近代的时代环境推移与演变中,逐渐形成的贵州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梵天净土,则是展现出在传统的四大佛教名山概念之外,独树一帜又极具殊胜价值地位的当代佛教名山。笔者以为,当代的佛教名山应具备"绝对与圆融"的佛教精神,并在"绝对特质"与"圆融和谐"中,展现自然环境物质生态及心灵生活修持境界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彰显弥勒菩萨慈悲应化世间的特质,建设梵净山为当代佛教具备独特性与超越性的佛教名山,开创出特殊的格局而展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名山 名山文化 梵净山 弥勒菩萨
下载PDF
龟兹石窟“弥勒下生”信仰试探
8
作者 杨波 《吐鲁番学研究》 2020年第1期114-120,I0006,F0003,155,共10页
弥勒信仰有上生和下生两个系统。克孜尔中心柱窟的“弥勒菩萨兜率天宫说法图”包含往生兜率的上生信仰,但表现下生信仰的弥勒佛造像在龟兹却罕见其迹。上生和下生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人们在窟内礼敬弥勒菩萨,自然也会希冀未来佛弥勒的降... 弥勒信仰有上生和下生两个系统。克孜尔中心柱窟的“弥勒菩萨兜率天宫说法图”包含往生兜率的上生信仰,但表现下生信仰的弥勒佛造像在龟兹却罕见其迹。上生和下生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人们在窟内礼敬弥勒菩萨,自然也会希冀未来佛弥勒的降临。通过对有关材料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推测龟兹地区也存在弥勒下生信仰,甚至还包括对未来清净美好之弥勒佛国的期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兹石窟 弥勒上生 弥勒下生
下载PDF
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开发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明 张寒梅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38,共7页
考察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与经验,探析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开发,最后指出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认为可以给当前和今后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梵净山 弥勒道场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 旅游开发
原文传递
克孜尔石窟“弥勒菩萨”图像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莉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7-136,共10页
在克孜尔石窟大部分纵券顶中心柱窟和部分纵券顶方形窟主室前壁上方半圆端面上绘制有"菩萨说法图"。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弥勒菩萨兜率天宫说法图"。此外,在克孜尔石窟个别中心柱窟主室正壁龛内正壁主尊位置... 在克孜尔石窟大部分纵券顶中心柱窟和部分纵券顶方形窟主室前壁上方半圆端面上绘制有"菩萨说法图"。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弥勒菩萨兜率天宫说法图"。此外,在克孜尔石窟个别中心柱窟主室正壁龛内正壁主尊位置也出现了菩萨坐像,学界也认为是弥勒菩萨。我们在研究龟兹佛教"菩萨观"的过程中,着重探讨了部派佛教对弥勒菩萨的定位和态度,对"弥勒菩萨兜率天宫说法图"的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后认为,克孜尔石窟"菩萨兜率天宫说法图"中的菩萨和主室正壁龛内正壁主尊位置的菩萨坐像应是释迦而非弥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孜尔石窟 弥勒菩萨 释迦菩萨
原文传递
《千佛堂碑》与民俗文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谭淑琴 吴郑杞 牛爱红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85,共6页
中国佛教造像碑表现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题材的极为罕见。此碑选取了唐僧取经的民间神话传说作为雕刻题材,表现了明清时期民俗文化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碑中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四大菩萨及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同时出现,反映了... 中国佛教造像碑表现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题材的极为罕见。此碑选取了唐僧取经的民间神话传说作为雕刻题材,表现了明清时期民俗文化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碑中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四大菩萨及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同时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佛教信仰的主流意识和佛教中国化与世俗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民间信仰 四大菩萨 弥勒佛 中国化与世俗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