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 P and K use efficiency and maize yield responses to fertilization modes and densities 被引量:8
1
作者 LI Guang-hao CHENG Qian +2 位作者 LI Long LU Da-lei LU Wei-p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78-86,共9页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 and proper fertilization method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improve maize yield and nutrient utilization. A two-year(2016 and 2017)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hree plant densities(6.0, ...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 and proper fertilization method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improve maize yield and nutrient utilization. A two-year(2016 and 2017)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hree plant densities(6.0, 7.5 and 9.0 plants m^-2) and three fertilization modes(no fertilizer, 0 F;one-off application of slow-released fertilizer, SF;twic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fertilizer, CF).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rain yields and N, P and K use efficiencies under SF with the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7.5 plants m^-2) were the highest among all the treatments in 2016 and 2017. Compared with CF, SF could increase post-silking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promote N, P and K uptake at pre-and post-silking stages;this treatment increased grain N, P and K concentrations and resulted in high N, P and K use efficiencies. Nutrient(N, P and K) absorption efficiencies and partial productivity, and nutrient(N and P) recovery efficiency in SF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F treatments under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7.5 plants m^-2. Under both SF and CF conditions, the grain yield, total N accumulation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ies initially increased, peaked at planting density of 7.5 plants m^-2,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lant density. Based on the yield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in two years, plant density of 7.5 plants m^-2 with SF can improve both the grain yield and N, P and K use efficiency of spring maize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grain yield slow-released fertilizer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planting density
下载PDF
Effects of Increased Planting Density with ReducedNitrogen Application on Yield Formation and NitrogenUtilization of Autumn Maize 被引量:3
2
作者 ZHANG Meng PAN Gao-feng +4 位作者 HUANG Yi-qin HE Jun-ou FANG Xue-dong LIU Zhi-hui ZHAN M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9年第6期1-13,共13页
With the change of cropping system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the planting area of autumn maiz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However,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re still under improvement for higher yield a... With the change of cropping system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the planting area of autumn maiz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However,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re still under improvement for higher yield and nitrogen efficiency of autumn maize.Increase in planting density with reduced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ths to achieve high yield and high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Meanwhile,the effect needs to be verified for autumn maize.The semi-compact autumn maize variety Qinyu 58 was planted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amounts with the split plot design.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were arranged in the main plots,including the conventional nitrogen application(N300,300 kg/hm^2),30%reduction from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N210,210 kg/hm^2)and no nitrogen application(N0).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were arranged in the sub-split plots,including the conventional planting density(D60,60000 plants/hm2),medium density(D78,78000 plants/hm^2)and high density(D93,93000 plants/hm2).The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planting density and their interaction effects on canopy structure,dry matter accumulation,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autumn maize were studied.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had obvious interaction effects on the yield formation of autumn maize.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N300D60),increasing the planting density with 30%reduction in nitrogen application(N210)can obviously increase the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rate,LAI,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yield.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rate,LAI,dry matter accumulation,grain weight and yield between D93 and D78.Compared with N300D60,nitrogen translocation efficiency and nitrogen contribution proportion to grain nitrogen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autumn maize grown under N210 and D78 treatments,whereas nitrogen partial productivity,nitrogen agronomic efficiency and recovery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Moreover,high density(D93)planting at N210 plot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nitrogen transport efficiency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autumn maize.Therefore,the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 of the autumn maize variety Qinyu 58 in Hubei Province is recommended a value of 78000 plants/hm^2,with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of 210 kg/hm2,which can achieve the target of higher yield by increasing density and reducing nitro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umn maize planting density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yield Nitrogen fertiliz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下载PDF
The priority of management factors for reducing the yield gap of summer maize in the north of Huang-Huai-Hai region, 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LIU Yue-e LI Yu-xin +6 位作者 LU Tian-fang XING Jin-feng XU Tian-jun CAI Wan-tao ZHANG Yong ZHAO Jiuran WANG Rong-hu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450-459,共10页
Understanding yield potential, yield gap and the priority of management factors for reducing the yield gap in current intensive maize production is essential for meeting future food demand with the limited resources. ... Understanding yield potential, yield gap and the priority of management factors for reducing the yield gap in current intensive maize production is essential for meeting future food demand with the limited resources. In this study, we conducted field experiments using different planting modes, which were basic productivity(CK), farmer practice(FP), 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HH), and super high yield(SH), to estimate the yield gap. Different factorial experiments(fertilizer, planting density, hybrids, and irrigation) were also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riority of individual management factors for reducing the yield gap between the different planting modes. We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ize yields of different planting modes. The treatments of CK, FP, HH, and SH achieved 54.26, 58.76, 65.77, and 71.99% of the yield potential, respectively. The yield gaps between three pairs: CK and FP, FP and HH, and HH and SH, were 0.76, 1.23 and 0.85 t ha^(–1), respectively. By further analyzing the priority of management factors for reducing the yield gap between FP and HH, as well as HH and SH, we found that the priorities of the management factors(contribution rates) were plant density(13.29%)>fertilizer(11.95%)>hybrids(8.19%)>irrigation(4%) for FP to HH, and hybrids(8.94%)>plant density(4.84%)>fertilizer(1.91%) for HH to SH. Therefore, increasing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FP was the key factor for decreasing the yield gap between FP and HH, while choosing hybrids with density and lodging tolerance was the key factor for decreasing the yield gap between HH and 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yield gap management factors priority hybrid plant density fertilIZER IRRIGATION
下载PDF
增密与减氮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周波 韩小花 +4 位作者 王延召 豆丽萍 高钰 黄凌 王小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7,共7页
以郑青贮1号、北农青贮368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品种互作对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和干物质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郑青贮1号、北农青贮368、郑单958)、施氮量(N_(1)、N_(2)、N_(3)分别为240、216、168 kg/hm... 以郑青贮1号、北农青贮368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品种互作对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和干物质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郑青贮1号、北农青贮368、郑单958)、施氮量(N_(1)、N_(2)、N_(3)分别为240、216、168 kg/hm^(2))和密度(D_(1)、D_(2)、D_(3)、D4分别为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对青贮玉米干物质生物产量和鲜草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在相同的密度水平下,3个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生物产量随施氮量的减少,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N_(1)和N_(2)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在相同施氮水平下,3个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生物产量随密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条件下,正常施氮量且高密度种植条件下(N_(1)D_(3)、N_(1)D4)的产量表现为郑青贮1号>北农青贮368>郑单958;在正常施氮量且低密度种植(N_(1)D_(1)、N_(1)D_(2))和减氮条件下(N_(2)、N_(3))的产量表现为北农青贮368>郑青贮1号>郑单958。因此,综合考虑减氮增产高效的目标,氮肥减施10%(N_(2))的条件下,郑青贮1号和北农青贮368的推荐栽植密度为8.25万株/hm^(2),郑单958不推荐作为青贮玉米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干物质生物产量 氮肥 种植密度
下载PDF
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桂玉505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罗春艳 谢杏芬 《广西农学报》 2007年第3期5-7,共3页
采用裂区设计,探讨不同种植密度配合不同施肥量配比对桂玉505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与不同施肥量配比的交互作用极显著,表明不同密度适用于不同的施肥量配比,其中以施纯N∶P2O5∶K2O(kg/hm2)=270∶90∶270的施肥配比配... 采用裂区设计,探讨不同种植密度配合不同施肥量配比对桂玉505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与不同施肥量配比的交互作用极显著,表明不同密度适用于不同的施肥量配比,其中以施纯N∶P2O5∶K2O(kg/hm2)=270∶90∶270的施肥配比配合种植密度为4.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玉505 种植密度 施肥量配比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处理对玉米品种“庆红509”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吴兰芳 钟维 +7 位作者 张超 蓝松涛 高崇敏 岑庆宋 韦德斌 费永红 向英 梁庆平 《广西农学报》 2023年第6期33-37,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处理对玉米品种“庆红509”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以玉米品种“庆红509”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处理对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处理对玉米品种“庆红509”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以玉米品种“庆红509”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处理对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主区密度因子为A,分别为A1(2800株/667m^(2))、A2(3200株/667m^(2))、A3(3600株/667m^(2));设副区施肥因子为B,分别为B1(基肥复合肥25 kg/667m^(2),追肥复合肥25 kg/667m^(2)+尿素10 kg/667m^(2))、B2(一次缓释控肥40 kg/667m^(2))、B3(一次缓释控肥50 kg/667m^(2))、B4(一次缓释控肥60 kg/667m^(2))。【结果】在同一施肥水平下,种植密度为A1时,产量最高。在一次性施肥处理下,B4施肥水平达到最大值。【结论】“庆红509”在百色市右江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800株/667m^(2),高产栽培施肥措施应为施用茂施牌一次缓释控肥(N∶P_(2)O_(5)∶K_(2)O=28∶11∶12)60 kg/667m^(2)水平,此时玉米产量最高,达到700 kg/667m^(2)以上,最符合“庆红509”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施肥量 玉米 庆红509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对春播鲜食糯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姚霄宇 邱纹 +2 位作者 陆虎华 郭剑 陆大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58-2271,共14页
【目的】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是实现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肥方法组合对春播鲜食糯玉米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旨在建立实现鲜食糯玉米高产、优质及轻简施肥的栽培技术体系。【方法】... 【目的】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是实现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肥方法组合对春播鲜食糯玉米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旨在建立实现鲜食糯玉米高产、优质及轻简施肥的栽培技术体系。【方法】田间试验于2021、2022年在江苏南通进行,供试品种为江苏省主推鲜食糯玉米品种“苏玉糯11号”。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密度水平:4.5×10^(4)(D1)、5.25×10^(4)(D2)、6.0×10^(4)(D3)、6.75×10^(4)(D4)、7.5×10^(4)(D5)株/hm^(2);副区为施肥模式,在总施氮(N)量225 kg/hm^(2)条件下,设置常规基施普通复合肥N 75 kg/hm^(2)+6叶期追施尿素N 150 kg/hm^(2)(CF)、缓释型复合肥一次性基施(SF-b)和6叶期一次性追施(SF-t)3种施肥方式。在玉米吐丝期和鲜食期,测定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在鲜食期测定鲜果穗产量和鲜籽粒产量,分析籽粒淀粉、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相同施肥模式下,D2、D3、D4、D5密度下的鲜果穗产量分别较D1密度下平均增加了4.14%、7.68%、11.68%、7.17%,鲜籽粒产量平均增加了6.09%、7.48%、12.19%、7.08%。两年D4密度下玉米的平均鲜穗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密度下(P<0.05),D4密度下玉米吐丝前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回收率也达到最高值。籽粒淀粉、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值随密度增加而不同程度地降低,施肥方式提升品质的效果无显著差异。相同密度条件下,SF-t处理鲜果穗和鲜籽粒产量显著高于CF和SF-b处理,而吐丝前后干物质和氮素运转量和运转率显著低于CF和SF-b处理;SF-b处理玉米吐丝前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运转量及运转率高于或者与CF处理相近。20个处理组合中,以D4−SF-t组合的产量、氮素利用率最高。【结论】与基施缓释肥或基施复合肥加追施尿素相比,6叶期一次性追施缓释复合肥可显著提高吐丝后玉米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进而有效提高鲜食玉米果穗和籽粒产量。适当提高密度有效发挥了玉米的群体增产效应,提高了氮肥吸收和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品质的不利影响。在供试条件下,栽培密度提高到6.75×10^(4)株/hm^(2),配合缓释复合肥6叶期一次性追施可作为江苏春播鲜食糯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播鲜食糯玉米 种植密度 施肥方式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业猛 王君腾 +4 位作者 马斌 朱丽丽 祁国林 李顺善 陈志国 《黑龙江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90-96,共7页
为了了解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新品种“青玉517”农艺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提升青贮玉米的产量,试验选取种植密度和氮、磷、钾施肥量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4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小区种植面积为18.0 m^(2)(3.0 m×6.0 m)... 为了了解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新品种“青玉517”农艺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提升青贮玉米的产量,试验选取种植密度和氮、磷、钾施肥量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4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小区种植面积为18.0 m^(2)(3.0 m×6.0 m),行距为0.4 m,每个小区16行,株距根据种植密度确定。在籽粒乳线中期至蜡熟期之间(即乳线1/3~1/2之间)收获,在每个小区中间三行随机选取5株进行全株刈割,测量株高、茎粗、绿叶数、黄叶数、叶片持绿性、穗位高和单株鲜重,自然风干后测定单株干重,进行方差和极差分析。每个小区其余植株用机器粉碎收割,分别混合取样,送至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检测粗蛋白、淀粉、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进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极差值确定种植密度对株高、茎粗、叶片持绿性、穗位高和单株干重影响最大,株高、穗位高、鲜重和干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茎粗、叶片持绿性和淀粉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种植密度控制为6000~7000株/亩(1亩≈667 m^(2))时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淀粉含量。钾肥对单株鲜重影响最大,随着钾肥施加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施肥量在10.00 kg/亩时单株鲜重最大。根据极差值确定氮肥对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影响最大,随着氮肥施加水平的增加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施肥量控制在10.00~14.00 kg/亩时,具有较高的粗蛋白含量及较低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磷肥对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较小,为提升肥料利用率,控制在12.00~16.00 kg/亩为宜。说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氮、磷、钾施肥量对“青玉517”的农艺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具有明显影响,兼顾青贮玉米的产量和营养品质,控制种植密度为6000~7000株/亩,氮、磷和钾肥分别为10.00~14.00 kg/亩、12.00~16.00 kg/亩和7.50~10.00 kg/亩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种植密度 施肥 农艺性状 产量 营养品质
下载PDF
密度与氮肥对关中灌区夏玉米(Zea mays L.)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5
9
作者 马国胜 薛吉全 +3 位作者 路海东 张仁和 邰书静 任建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1-668,共8页
合理的密度是玉米构建良好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的基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是玉米进行光合生产的营养物质保障。运用作物群体生理学的方法,采用二次饱和D试验设计,研究了关中灌区夏玉米密度与氮肥耦合和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关系... 合理的密度是玉米构建良好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的基础,适宜的氮肥施用量是玉米进行光合生产的营养物质保障。运用作物群体生理学的方法,采用二次饱和D试验设计,研究了关中灌区夏玉米密度与氮肥耦合和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关系及其效应,明确了在关中灌区夏播条件下,在45000-750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玉米籽粒产量、总干物质积累量(DMA)、吐丝期叶面积指数(MLAI)、总光合势(LAD)、平均作物生长率(CGR)为正相关,在45000-600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玉米叶片平均净同化率(NAR)为正相关,而在60000-750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密度与玉米NAR为负相关;在氮素施用量≤600.0 kg/hm^2的范围内,氮素施用量与玉米籽粒产量、DMA、CGR为正相关,在氮素施用量≤260.55 kg/hm^2的范围内,氮素施用量与玉米MLAI、LAD为正相关,与玉米NAR为负相关,而在氮素施用量260.55-600.0kg/hm^2的范围内,氮素施用量与玉米MLAI、LAD为负相关,与玉米NAR为正相关。密度对其影响较大的指标为:籽粒产量、DMA、LAD、CGR和MLAI,影响较小的指标为:NAR;氮肥对其影响较大的指标为:DMA、CGR、籽粒产量、NAR,影响较小的指标为:LAD和MLAI。对籽粒产量和群体生理指标的综合影响效应,密度显著大于氮肥,玉米生产中,尤其要重视合理密植。通过对回归模型的解析,筛选确定了陕单8806玉米在关中灌区夏播中,实现高产的密度与氮肥耦合优化技术方案:合理密度为61713-66177株/hm^2,适宜纯氮施用量为309.88-569.02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Zea mays L.) 密度 氮肥 群体生理指标 籽粒产量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下增施有机肥对夏玉米物质生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40
10
作者 任伟 赵鑫 +4 位作者 黄收兵 周楠 王若男 陶洪斌 王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46-1155,共10页
本研究在夏玉米季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并连续两年施用有机肥,旨在了解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群体物质累积和产量构成对有机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从而降低倒伏风险,确保稳产、高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高、中、低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90 ... 本研究在夏玉米季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并连续两年施用有机肥,旨在了解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群体物质累积和产量构成对有机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从而降低倒伏风险,确保稳产、高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高、中、低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75 000株·hm-2和60 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下设不同的有机肥施用量处理,其中高密度下设30 m3·hm-2一种施肥量,中密度下设30 m3·hm-2一种施肥量,低密度下设0 m3·hm-2、30 m3·hm-2和45 m3·hm-23种施肥量。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施用有机肥第1年,在中、低密度下对玉米干物质生产、群体生长速率和产量构成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施用有机肥第2年,低密度下玉米群体衰老速率减缓,叶面积指数和棒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在生育后期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花后群体生长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中高密度无显著差异,群体花后生物量增加幅度最大,成熟期地上部总生物量显著提高甚至接近中高密度。低密度下施用有机肥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大幅度提高,从而有效补偿了低密度下穗数的不足,最终低密度下施用45 m3·hm-2有机肥处理产量达10 838 kg·hm-2,与中、高密度下施用30 m3·hm-2有机肥处理的产量11 080 kg·hm-2和11 202 kg·hm-2基本持平且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通过适度降低密度并增施有机肥能够有效合理地调控群体花前花后生长,避免前期旺长和后期早衰,实现保穗保花增重增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有机肥 种植密度 群体生长 产量构成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玉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优化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福林 董志贵 +1 位作者 吴志辉 方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2-99,共8页
为解决利用回归模型进行作物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优化时存在的拟合精度差和准确性低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优化方法。以玉米作物为研究对象,选取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为试验因素,玉米产量为影响指标,设计4因素5... 为解决利用回归模型进行作物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优化时存在的拟合精度差和准确性低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优化方法。以玉米作物为研究对象,选取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为试验因素,玉米产量为影响指标,设计4因素5水平正交旋转试验方案进行田间试验,获取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水平下的玉米产量。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函数拟合,拟合后运用该文提出的优化方法获得试验条件下红星农场德美亚1号玉米最佳种植密度9.32×10~4株/hm^2、施N量139.5 kg/hm^2、施P_2O_5量85.4 kg/hm^2、施K_2O量70.8 kg/hm^2,该参数组合下玉米的最优产量为16 308.53 kg/hm^2,高于二次回归模型优化得到的最高产量16 009.00 kg/hm^2。以BP神经网络优化结果在试验区进行验证试验,获得试验方案下玉米产量为15 948.3 kg/hm^2,试验与优化结果相对误差仅为-2.21%,表明该优化方法拟合函数精度高,优化结果准确,为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类似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回归分析 优化 玉米 产量 种植密度 施肥量
下载PDF
早熟区不同播期旱地玉米产量对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冬梅 张伟 +7 位作者 刘恩科 姜春霞 陈琼 韩彦龙 黄学芳 刘化涛 赵聪 池宝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49-1458,共10页
为明确早熟区不同播期旱地玉米产量对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特征及趋势,完善高产高效密植栽培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法,以传统耕种方式为对照,于2010—2011年连续2年研究了不同播期[秋耕早播和正常播种(对照)]、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旱... 为明确早熟区不同播期旱地玉米产量对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的响应特征及趋势,完善高产高效密植栽培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法,以传统耕种方式为对照,于2010—2011年连续2年研究了不同播期[秋耕早播和正常播种(对照)]、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2010年(遭遇"卡脖旱")秋耕早播经济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增加9.0%、7.1%和6.4%(P<0.01),百粒重(P<0.01)和出籽率(P<0.05)显著大于对照。2011年(丰水年)增幅明显增加,经济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增加13.1%、8.8%和8.5%(P<0.01),穗粒数(P<0.05)和百粒重(P<0.01)显著大于对照。随着施氮水平增加,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都呈增加趋势,但2010年秋耕早播过量施肥造成明显减产,2011年施肥处理经济产量显著大于不施肥处理,而不同施氮水平间无显著差异。秋耕早播较低的施肥量可获得较高的产量。随着密度增加,2010年玉米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呈二次抛物线型,秋耕早播获得最高经济产量的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 2,该年型秋耕早播可通过适当增密获得高产,而对照增密会造成严重减产。2011年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当密度增加到7.5万株·hm 2时经济产量不再显著增加。受旱年份秋耕早播较对照缩小了密度效应,为增产奠定了一定基础,且施肥和密度对产量存在显著互作效应,而丰水年互作效应不明显。对照该生态区目前的玉米栽培措施,在适期早播的基础上,减少肥料用量和适当增密是该区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施肥量 种植密度 早熟区 旱地玉米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旱地地膜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赵晖 李尚中 +7 位作者 樊廷录 赵刚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王淑英 程万莉 唐小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9-177,共9页
试验以旱地地膜玉米‘先玉33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分别为:4.5×10^(4)株·hm^(-2)(低密度:D4.5)、6.0×10^(4)株·hm^(-2)(中密度:D6.0)和7.5×10^(4)株·hm^(-2)(高密度:D7.5)... 试验以旱地地膜玉米‘先玉33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分别为:4.5×10^(4)株·hm^(-2)(低密度:D4.5)、6.0×10^(4)株·hm^(-2)(中密度:D6.0)和7.5×10^(4)株·hm^(-2)(高密度:D7.5);施氮量(缓释氮肥)设4个水平:0 kg·hm^(-2)(N0)、150 kg·hm^(-2)(N150)、300 kg·hm^(-2)(N300)和450 kg·hm^(-2)(N450),于2017年(伏旱年)和2018年(丰水年)测定了不同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产量和主要品质指标,以及播前和收获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其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对玉米的SPAD值、LAI、百粒重、穗粒数、产量、WUE、蛋白质和容重总体表现为正向调控作用,N450处理平均分别为55.1、2.57、34.7 g、649.9粒、12652.7 kg·hm^(-2)、25.5 kg·hm^(-2)·mm^(-1)、10.11%和740.1 g·L^(-1),较N0依次提高18.5%、24.5%、13.4%、14.0%、31.2%、20.9%、29.3%和7.4 g·L^(-1);对脂肪和淀粉的积累表现为负向调控,对收获指数(HI)影响不显著(P>0.05)。增加种植密度对LAI、产量、WUE、淀粉和脂肪的积累总体表现为正向调控作用,D7.5处理分别为2.70、13022.5 kg·hm^(-2)、26.4 kg·hm^(-2)·mm^(-1)、73.6%和3.66%,较D4.5分别提高33.7%、25.8%、18.9%、1.4%和3.1%,对SPAD值、穗粒数、百粒重、蛋白质含量和容重总体表现为负向调控作用,不同密度间HI变化因降水年型而异。同时,不管降水年型如何,种植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玉米SPAD值、LAI、穗粒数、百粒重等群体质量指标和产量与WUE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可见,旱作区玉米产量、WUE和品质等受自然降水、种植密度、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在本试验实施区域(年降水量500 mm左右),种植密度为7.5×10^(4)株·hm^(-2)和施氮量(纯氮)150~300 kg·hm^(-2)组合下,可使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同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地膜玉米 种植密度 施氮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品质
下载PDF
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房琴 高影 +2 位作者 王红光 李瑞奇 李雁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33-138,共6页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农单902为研究材料,于2013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设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共5个水平)和施氮量(300,375,450 kg/hm^2共3个水平...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农单902为研究材料,于2013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设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共5个水平)和施氮量(300,375,450 kg/hm^2共3个水平)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对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性状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同一施氮量下,随密度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每公顷穗数逐渐增加,但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逐渐减小,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吐丝后干物质贡献率及产量则先增加后减少。密度对果穗秃尖长、穗粒数的影响最大,对穗行数的影响最小。同一密度下,随施氮量增加,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除拔节期)、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籽粒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都是先增加后降低,以施氮量375 kg/hm^2最高。本研究条件下,以种植密度6.75万,7.5万株/hm^2,施氮量375 kg/hm^2的处理产量构成因素最为协调,获得了最高的产量,分别为12 797.3,12 425.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施氮量 夏玉米 干物质积累 产量形成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不同种植密度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美微 刘京宝 +5 位作者 乔江方 李川 黄璐 张盼盼 赵霞 李萍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62,共8页
为探讨氮肥减施下夏玉米的合理群体构建,以黄淮海区域主栽夏玉米品种郑单1002为材料,在漯河市临颍县和驻马店市遂平县2个地点进行了不同密植条件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以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和吸收利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夏玉... 为探讨氮肥减施下夏玉米的合理群体构建,以黄淮海区域主栽夏玉米品种郑单1002为材料,在漯河市临颍县和驻马店市遂平县2个地点进行了不同密植条件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以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和吸收利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转运和吸收均受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显著影响;密植有利于提高夏玉米吐丝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植株氮素积累,提高氮素转运量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但对于氮素转运效率和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不利;增加施氮量提高了夏玉米吐丝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但降低了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密植在增产(5.18%~14.15%)的同时使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6.65%~17.33%;较高的施氮量获得高产,但降低了氮肥偏生产力。综合考虑,遂平和临颍试验点夏玉米在67500株/hm2密植条件下,氮肥减施20%即施氮18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兼具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而在高密植75000株/hm2条件下,根据地力水平适宜采取的施氮量为180~22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施氮量 种植密度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赵杨 钱春荣 +5 位作者 王俊河 于洋 宫秀杰 姜宇博 杨国航 左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9期106-109,共4页
为了探明玉米种植的最优方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种植密度及施N肥量对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不同施N肥量玉米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各组合中... 为了探明玉米种植的最优方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种植密度及施N肥量对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不同施N肥量玉米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各组合中,以平作耕作方式、密度67500株/hm2、施N量为112.5 kg/hm2,玉米产量最高;耕作方式对玉米棒三叶叶面积和株高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对最大叶面积指数和茎粗影响差异不显著;密度对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和茎粗影响差异显著,对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施氮与不施氮之间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茎粗和株高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方式 密度 N肥 产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桂青贮一号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桂兰 阳康春 +6 位作者 黄革文 蒙月群 张述宽 周颀 覃娇燕 刘大海 蒋业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42-644,共3页
【目的】摸清桂青贮一号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旨在为桂青贮一号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肥料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的裂区设计,进行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试验试验,分小区收获并考种。【结果】A4处理... 【目的】摸清桂青贮一号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旨在为桂青贮一号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肥料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的裂区设计,进行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试验试验,分小区收获并考种。【结果】A4处理(375.0kg/ha复合肥+尿素489.1kg/ha+钙镁磷肥441.2kg/ha+氯化钾375.0kg/ha)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6623.5kg/ha,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B4处理(69000株/ha)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6058.5kg/ha;相同施肥水平下,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桂青贮一号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随后又呈下降趋势;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施肥水平在一定范围内时,桂青贮一号玉米的产量随着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后又呈下降趋势。【结论】桂青贮一号玉米种植密度度为69000株/ha,施肥量为每公顷施用375.0kg复合肥作底肥,追肥每公顷施尿素391.3~489.1kg+钙镁磷肥352.9~441.2kg+氯化钾300.0~375.0kg时能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桂青贮一号 密度 施肥量 产量
下载PDF
肥密耦合对广西玉米主推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闫飞燕 钟昌松 +4 位作者 范继征 石达金 吕巨智 程伟东 刘永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49-1153,共5页
【目的】探讨密肥耦合对本地区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关系,为生产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主推玉米品种不同的种植密度和肥料施用试验,试验品种为正大619、玉美头105和玉美头168;设39000、4... 【目的】探讨密肥耦合对本地区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关系,为生产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主推玉米品种不同的种植密度和肥料施用试验,试验品种为正大619、玉美头105和玉美头168;设39000、46500、54000株/ha3个种植密度,常规分次施用复合肥、一次性施用生物缓效肥及不施肥(对照)3种施肥模式,调查测定各处理组合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等指标。【结果】正大619种植密度为54000株/ha产量最高,玉美头168和玉美头105种植密度为46500株/ha产量最高;千粒重、穗粗、行粒数均随种植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常规分次施肥处理各品种产量及千粒重均显著高于一次性施肥处理,秃尖、穗粗、行粒数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常规分次施肥为获得高产的首选方式,缓效生物肥在玉米生育后期供肥不足。一次性施肥采用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6500~54000株/ha,缓效生物肥施肥量为975kg/ha,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时应选用抗倒伏品种,并注意增施有机肥底肥,防止后期脱肥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生物缓效肥 一次性施肥 产量
下载PDF
肥料与密度对玉米新品种郧单21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刚 陈光勇 +5 位作者 杨虎 李文品 张世洪 叶青松 唐余成 徐星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4期30-32,35,共4页
以玉米新品种郧单21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区为肥料因素(A),副区为种植密度(B),各设4个水平,研究肥料和密度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和密度对郧单21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显著。在4个施肥水平中,A 3... 以玉米新品种郧单21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区为肥料因素(A),副区为种植密度(B),各设4个水平,研究肥料和密度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和密度对郧单21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显著。在4个施肥水平中,A 3水平(复合肥750 kg/hm^2、尿素450 kg/hm^2)在穗长、穗行、出籽率、千粒重、产量等方面均达到最大值。密度对穗长、穗粗、穗行、行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穗长、穗粗、穗行、行粒数、千粒重整体上均随密度的增高而降低,产量却随密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当密度为B 3水平(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及两者之间的互作效应,导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产量随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密度和施肥量太高时,产量出现降低。综合考虑肥料和种植密度因子,最佳处理组合为A 3B 3,即施肥量为复合肥750 kg/hm^2、尿素450 kg/hm^2,密度为6.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郧单21 肥料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密氮模式下高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与氮素利用特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臧贺藏 王言景 +5 位作者 张杰 冯晓 胡峰 赵晴 李国强 郑国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6-200,共5页
为给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每个品种下设置2个种植密度(6.75,8.25万株/hm^2)和4个施氮水平(0,180,240,300 kg/hm^2),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下2个高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和氮素... 为给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每个品种下设置2个种植密度(6.75,8.25万株/hm^2)和4个施氮水平(0,180,240,300 kg/hm^2),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下2个高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降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降低。在不同密氮组合下,先玉335的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蛋白质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郑单958。本研究条件下,2个玉米品种在密度为8.25万株/hm^2,施氮量为240 kg/hm^2组合下,均可以同步协调实现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种植密度 氮肥 氮素积累 籽粒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