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 in Different Areas with Varying Epidemic Intens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升吉 赵玖华 +5 位作者 杨向黎 辛相启 吴斌 尚佑芬 张眉 袁圆圆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10期1703-1706,1709,共5页
[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 in different areas with varying epidemic inten-s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Method] Control effects of sing... [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 in different areas with varying epidemic inten-s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Method] Control effects of single application of virus in-hibitors and composite application of virus inhibitors with seed dressing agents and pesticides on 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 in different areas with varying epidemic intensity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 The same treatment possessed entirely different effects in severely affected areas and slightly affected areas. To be specific, single application of virus inhibitors in slightly affected areas exhibited good control effects, with a control efficiency of 76.59% and yield increment rate of 158.21%; in severely affected areas, single application of virus inhibitors led to low control efficiency and yield increment rate. The highest control efficiency of composite application of virus inhibitors with seed dressing agents and pesticides in severely affected areas was 71.38%, and experimental plots changed from total crop failure to have certain eco-nomic output. [Conclusion] ln different areas with varying epidemic intensity of 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 different application modes should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hereby saving cost and improving control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 Epidemic intensity Virus inhibitors chemical control
下载PDF
Nucleotide sequence of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capsid protein gene and its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2
作者 赛吉庆 康良仪 +3 位作者 黄忠 史春霖 田波 谢友菊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5年第3期313-319,共7页
The 3’-terminal 1 279 nucleotide sequence of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MDMV) genome has been determined. This sequence contains an open reading frame of 1023 nudeotides and a 3’ -non-coding region of 256 nucleotides... The 3’-terminal 1 279 nucleotide sequence of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MDMV) genome has been determined. This sequence contains an open reading frame of 1023 nudeotides and a 3’ -non-coding region of 256 nucleotides. The open reading frame includes all of the coding regions for the viral capsid protein (CP) and part of the viral nuclear inclusion protein (Nib). The predicted viral CP consists of 313 amino acid residues with a calculated molecular weight of 35400.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the viral CP derived from MDMV cDNA shows about 47%-54% homology to that of 4 other potyviruses. The viral CP gene was constructed in frame with the lacZ gene in pUC19 plasmid and expressed in E. coli cells. The fusion polypeptide positively reacted in Western blot with an antiserum prepared against the native viral 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mdmv) CAPSID protein (CP) sequence Western blot.
原文传递
几种蚜虫对MDMV传毒效率及其口针中病毒附着位点(VAS)的免疫荧光标记 被引量:4
3
作者 马占鸿 李怀方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28,共4页
本研究在测定了5种蚜虫对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传播效率的基础上,采用免疫荧光(FITC)标记方法,观察到蚜虫口针中MDMV附着位点(VAS)的存在。结果发现不同蚜虫之间的传毒效率及VAS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麦二... 本研究在测定了5种蚜虫对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传播效率的基础上,采用免疫荧光(FITC)标记方法,观察到蚜虫口针中MDMV附着位点(VAS)的存在。结果发现不同蚜虫之间的传毒效率及VAS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的传毒效率最高,达66.8%。并且其VAS也最明显,位于口针末端约50μm处。通过试验发现,尽管在VAS存在的情况下,用提纯的不含HC的MDMV进行蚜虫传毒试验,其传毒率为零。只有当HC与MDMV共同存在的情况下才可有效传播。至于蚜虫是如何释放病毒的还不清楚。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蚜虫对MDMV的传播是一个“识别—吸附—释放”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玉米矮花叶病毒 传毒机制 附着位点
下载PDF
玉米不同品种接种MDMV后叶片内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的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姜华 刘维志 +1 位作者 安利佳 赵延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19-222,共4页
对4个感病程度不同的玉米品种接种玉米矮化花叶病毒(MDMV)7d后植株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活性经研究表明:玉米接种病毒后PO活性均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同且酶活变化波形差异大。抗病品种接毒前酶活低且波形变化平稳,接毒后第2天酶... 对4个感病程度不同的玉米品种接种玉米矮化花叶病毒(MDMV)7d后植株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活性经研究表明:玉米接种病毒后PO活性均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同且酶活变化波形差异大。抗病品种接毒前酶活低且波形变化平稳,接毒后第2天酶活急剧增高且波形变化大,而感病品种接毒后酶活变化不大且波形一致。玉米PO同工酶酶谱简单,与对照比较,接毒后抗、感品种带纹数目变化不大,但带纹浓重而重叠。抗病品种接毒后第2天带纹突然加重,且持续增加,而感病品种有持续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矮花叶病毒 过氧化物酶 同工酶
下载PDF
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抗玉米矮花叶病鉴定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姜华 白元俊 +1 位作者 赵延明 刘维志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84-87,共4页
以田间人工接种玉米矮花叶病毒 (MDMV -B)和自然感染相结合方法 ,鉴定了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 10 0份 ,筛选出 5 4 3、2 12 5、2 0 2 6、CY119等自交系和沈试 2 9、87_1×L10 5、4 4 4× 87_1、丹 4 0 8_2、吉单 3 2 1等杂... 以田间人工接种玉米矮花叶病毒 (MDMV -B)和自然感染相结合方法 ,鉴定了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 10 0份 ,筛选出 5 4 3、2 12 5、2 0 2 6、CY119等自交系和沈试 2 9、87_1×L10 5、4 4 4× 87_1、丹 4 0 8_2、吉单 3 2 1等杂交种高抗材料 13份。对部分玉米材料以温室苗期接毒鉴定与大田接毒鉴定比较 ,多数品种温室鉴定比田间鉴定发病率高 1倍左右 ,但部分品种仍表现出与田间一致的抗病性。温室鉴定应该与大田鉴定相结合以缩短鉴定年限 ,使鉴定结果更加可靠。大田鉴定播期不同 ,同一品种的抗病性表现有别 ,播期晚病率高、病情重 ;接毒后抗性品种潜育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 抗性鉴定 品种资源 东北地区 温室鉴定 大田鉴定
下载PDF
转水稻NibT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及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杜建中 孙毅 +3 位作者 王景雪 郝曜山 王亦学 张丽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3-901,共9页
以玉米(Zea maysL.)自交系金黄96B为受体材料,供体为质粒pWM101并携带有水稻矮缩病病毒复制酶基因Nib的提前终止突变体基因NibT,采用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方法将NibT-基因导入受体,经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获得转... 以玉米(Zea maysL.)自交系金黄96B为受体材料,供体为质粒pWM101并携带有水稻矮缩病病毒复制酶基因Nib的提前终止突变体基因NibT,采用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方法将NibT-基因导入受体,经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获得转基因植株,进而对T1-T3代转基因植株(株系)进行分子分析、田间抗病鉴定和农艺性状调查.逐代分子检测分析结果证明,目的基因可稳定遗传.抗病鉴定结果证明转基因植株(株系)各代抗病水平基本一致,抗病性比对照提高3级.农艺性状调查分析表明,与对照比较,转基因植株株高增加7-18cm、穗位高增高0-13 cm、穗长增加0.7-2.1 cm、穗粒数多8-35粒、百粒重增加1.1-2.6 g,转基因株系与阴性对照间、各代转基因株系相互间都差异显著(P〈0.05);调查还发现转基因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随着世代的增加,与对照间的差异逐代减少.研究也说明,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方法是一种简捷、快速和有效的植物转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NibT基因 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 抗病性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HC-Pro在蚜虫传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向东 李怀方 +1 位作者 范在丰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7-221,共5页
本文用亲合印迹法测定了玉米矮花叶病毒 ( MDMV)与 MDMV HC- Pro,及二者与蚜虫蛋白之间的互作。结果表明 ,MDMV HC- Pro可以与 MDMV结合 ,也可以直接与 MDMV的介体——麦二叉蚜 ( Schizaphis graminum)中分子量约为 56k D的可溶性蛋白结... 本文用亲合印迹法测定了玉米矮花叶病毒 ( MDMV)与 MDMV HC- Pro,及二者与蚜虫蛋白之间的互作。结果表明 ,MDMV HC- Pro可以与 MDMV结合 ,也可以直接与 MDMV的介体——麦二叉蚜 ( Schizaphis graminum)中分子量约为 56k D的可溶性蛋白结合 ,而 MDMV不能与麦二叉蚜的可溶性蛋白直接结合。无论是 MDMV HC- Pro,还是 MDMV,都不能结合非介体灰飞虱 ( Laodelphaxstriatellus)的可溶性蛋白。酶联板模型的结果与此一致。上述结果说明 ,病毒不能直接与蚜虫口针中的病毒附着位点 ( VAS)结合 ;HC- Pro一端连接病毒 ,一端连接 VAS,在蚜虫传播 MDMV的过程中起桥梁作用。这是关于病毒 H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 辅助成份-蛋白酶 蚜虫传毒
下载PDF
玉米抗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QTL定位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小红 何道文 +3 位作者 张红伟 张红梅 谭振波 荣廷昭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59,共4页
为明确玉米对矮花叶病的抗病机制,以代表国内外两大玉米杂种优势类群的优良自交系黄早4和Mo 17为亲本,构建了含239个重组自交系的F9代分离群体,并利用该群体构建了包含101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全长1422.7 cM,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 为明确玉米对矮花叶病的抗病机制,以代表国内外两大玉米杂种优势类群的优良自交系黄早4和Mo 17为亲本,构建了含239个重组自交系的F9代分离群体,并利用该群体构建了包含101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全长1422.7 cM,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15.6 cM。通过人工接种病毒鉴定,评价了亲本及群体对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抗性反应。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矮花叶病抗性QTL进行了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在第5、6染色体上,各定位了控制发病率的1个微效QTL和1个主效QTL,分别与标记Bnlg602和Bnlg161连锁,其遗传效应能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2.3%和3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位点 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原的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7
9
作者 高文臣 魏宁生 +1 位作者 郭明 景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50-255,共6页
对我国西北的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maizedwarfmosaicvirus B ,MDMV B)进行了系统的鉴定。MDMV B侵染玉米 (Zeamays)、高粱 (Sorghumvulgare)和狗尾草 (Setariaviridis)等禾本科杂草 ,但不侵染普通烟 (Nicotianatabacum )、心叶烟 (Nico... 对我国西北的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maizedwarfmosaicvirus B ,MDMV B)进行了系统的鉴定。MDMV B侵染玉米 (Zeamays)、高粱 (Sorghumvulgare)和狗尾草 (Setariaviridis)等禾本科杂草 ,但不侵染普通烟 (Nicotianatabacum )、心叶烟 (Nicotiana glutinosa)、苋色藜(Chenopodiumamaranticolor)和曼陀罗 (Daturastramonium)。MDMV B对鉴别寄主天玉 1号、熊岳 191、忻粱 7号、忻粱 52号、Atlas、Rio、Tamaran、Trudex和苏丹草 (Sorghumsudanese)的症状反应不同 ,不侵染鉴别寄主约翰逊草 (Sorghumhalepense)和燕麦 (Avenaesativa)Clintland .MDMV B呈线形 ,大小为 (72 0~ 76 0 )nm× 13nm ,提纯的MDMV B呈典型的核蛋白吸收曲线 ,MDMV B外壳蛋白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6 30 0 ,是由 17种氨基酸组成的 .琼脂双扩散实验结果表明 ,MDMV B和其兔抗血清及SCMV MDB的抗血清 (美国 )都形成免疫沉淀线 .ELISA试验中 ,MDMV B和SCMV MDB的抗血清呈阳性反应 ,免疫电镜的实验结果是SCMV MDB的抗血清既能捕获MDMV B ,也能修饰MDMV B ,DIBA实验证实MDMV B与SCMV MDB的抗血清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具有免疫反应 .在MDMV B侵染的玉米病叶的超薄切片中观察到病毒粒子以及风轮状 (pinwheel)和柱状 (cylindrical)内含体 .根据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毒 鉴定 mdmv-B 生物学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CP基因dsRNA的原核表达与分离 被引量:1
10
作者 甘德芳 张姣 +2 位作者 赵阳 朱苏文 程备久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60-366,共7页
根据玉米矮花叶病毒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玉米矮花叶病毒CP基因特异性干涉片段,将干涉片段及pUCCRNAi载体分别用BamH I及Sal I双酶切,然后将干涉片段分别正反向插入pUC-CRNAi载体中,构建CP基因反向重复克隆载体pUCCRNAi+... 根据玉米矮花叶病毒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玉米矮花叶病毒CP基因特异性干涉片段,将干涉片段及pUCCRNAi载体分别用BamH I及Sal I双酶切,然后将干涉片段分别正反向插入pUC-CRNAi载体中,构建CP基因反向重复克隆载体pUCCRNAi+2 F。再利用PstⅠ-Sal I位点插入到L4440质粒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LMCP。利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经过IPTG诱导,LMCP在大肠杆菌HT115(DE3)菌株中可表达产生预期大小的核酸片段,经DNase I和RNase A消化处理,证实为dsRNA。同时IPTG浓度为0.4~0.6mmol/L,诱导表达4h,dsRNA的表达量最高。另外,溶解于ddH_2O中的dsRNA稳定性要高于溶解在NaCl中的,且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dsRNA将出现明显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mdmv) CP基因 原核表达 DSRNA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的药剂防治 被引量:5
11
作者 杜志强 周广和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73-76,共4页
综合温室浸种、保护剂和治疗剂试验以及田间小区试验结果 ,供试药剂DHT、灭毒灵、病毒A、A2 1、三功苄、三功苄 1号及黄枯绿等对玉米矮花叶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其中以 0 .3%DHT和 0 .3%灭毒灵效果较好 ,可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病毒A3... 综合温室浸种、保护剂和治疗剂试验以及田间小区试验结果 ,供试药剂DHT、灭毒灵、病毒A、A2 1、三功苄、三功苄 1号及黄枯绿等对玉米矮花叶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其中以 0 .3%DHT和 0 .3%灭毒灵效果较好 ,可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病毒A30 0倍、A2 12 0 0倍效果也比较好 ,可以配合使用 ,黄枯绿作为治疗剂、保护剂以及浸种剂都有一定效果 ,值得进一步利用。三功苄及三功苄 1号浸种无效 ,但作为治疗剂和保护剂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三功苄 2号作为浸种剂和保护剂有一点作用 ,无治疗作用 ,应用前景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 药剂防治 药效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北京分离物复制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红运 范在丰 +1 位作者 邓丛良 李怀方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6,共4页
以 MDMV北京分离物 RNA为模板 ,采用 RT- PCR方法扩增了含复制酶 (NIb)基因的 DNA片段 ,将其克隆到 p UC18载体上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NIb基因由 15 6 3个碱基组成 ,编码 5 2 1个氨基酸并含有高度保守基序 GDD。NIa/ NIb和 NIb/ C... 以 MDMV北京分离物 RNA为模板 ,采用 RT- PCR方法扩增了含复制酶 (NIb)基因的 DNA片段 ,将其克隆到 p UC18载体上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NIb基因由 15 6 3个碱基组成 ,编码 5 2 1个氨基酸并含有高度保守基序 GDD。NIa/ NIb和 NIb/ CP交界处的蛋白酶切割位点分别为 Q/ C和Q/ S。 NIb基因 (北京分离物 )在碱基数目上与保加利亚分离物完全一致 ,二者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70 .6 %和 76 .6 % ,而与 SCMV- SC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则高达 81.3%和92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毒 复制酶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文臣 魏宁生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6-91,共6页
介绍了玉米矮花叶病的症状、分布、危害、寄主范围、病毒株系、病毒传播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 传播 症状 危害 防治 病毒病
下载PDF
玉米抗矮花叶病QTL的定位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小红 张红伟 +4 位作者 张红梅 郑祖平 荣廷昭 王富荣 谭振波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4-548,共5页
以黄早四(抗)和Mo 17(感)为亲本建立了239个RIL系的群体,利用该群体构建了包含101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 422.7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5.6cM。通过人工接种鉴定,评价了亲本及239个RIL系对MDMV病毒B株系的抗性反应。采... 以黄早四(抗)和Mo 17(感)为亲本建立了239个RIL系的群体,利用该群体构建了包含101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 422.7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5.6cM。通过人工接种鉴定,评价了亲本及239个RIL系对MDMV病毒B株系的抗性反应。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叶玉米矮花叶病抗性QTL进行了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在第5,6染色体上各定位了控制发病率的1个微效QTL和一个主效QTL,分别与标记bnlg 602,bnlg 161连锁,其遗传效应能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2.3%和33.8%。在第6染色体上定位了控制病情指数的2个主效QTL,分别与标记bnlg 161,ylssr连锁,其遗传效应分别能解释表型方差的56.5%和7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人工接种 QTL
下载PDF
1998年山西省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原因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10
15
作者 石银鹿 王富荣 《山西农业科学》 1999年第1期68-72,共5页
1998年山西省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发病面积近45万hm2,约占全省玉米面积的52%,因病减产5亿kg。流行区域主要在中部,其中祁县、太谷、榆次3县市病情最重,种子田受害最大。晋中地区制种田6800hm2,减产面积占... 1998年山西省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发病面积近45万hm2,约占全省玉米面积的52%,因病减产5亿kg。流行区域主要在中部,其中祁县、太谷、榆次3县市病情最重,种子田受害最大。晋中地区制种田6800hm2,减产面积占92%,其中减产5成及5成以上乃至绝产面积就占75%。根据病害流行学基本原理,结合调查和检测、记录资料,分析了流行原因,提出种子田和大田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 流行 防治
下载PDF
玉米种子携带矮花叶病毒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满库 陈雨天 朱福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31-36,共6页
经几年来对240个玉米品种(系),62841株的调查,从中发现54个品种(系)出现种子带毒苗,平均带毒苗率为0.56%,最高的6174×墨黄二为27.03%。后经过对25个品种(系)进行田间种子带毒苗率的测定,有16个品种(系)出现种子带毒苗,带毒苗率为1.... 经几年来对240个玉米品种(系),62841株的调查,从中发现54个品种(系)出现种子带毒苗,平均带毒苗率为0.56%,最高的6174×墨黄二为27.03%。后经过对25个品种(系)进行田间种子带毒苗率的测定,有16个品种(系)出现种子带毒苗,带毒苗率为1.23%~6.90%。经过种子存放时间、种衣剂包衣和不同温度处理种子带毒测定结果表明,玉米种子存放31个月后,所携带的矮花叶病毒仍具有侵染活性,种衣剂包衣和不同温度处理也不能使病毒失去活性。通过不同种植方式带毒测定结果证明,地膜覆盖种植可大幅度降低种子带毒苗率。因此,地膜覆盖种植对降低初侵染源具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 种子带毒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研究概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闫彩清 李凌雨 +2 位作者 王学雄 董民堂 孙迪 《山西农业科学》 2014年第11期1230-1232,共3页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玉米矮花叶病研究资料,结合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抗病育种课题组多年研究结果,对玉米矮花叶病的主要病原、发病条件、发病症状、传播途径、病毒株系、抗病资源、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玉米矮花...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玉米矮花叶病研究资料,结合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抗病育种课题组多年研究结果,对玉米矮花叶病的主要病原、发病条件、发病症状、传播途径、病毒株系、抗病资源、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玉米矮花叶病的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 病原 发病条件 症状 传播途径 病毒株系 抗病资源 防治方法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小红 张红伟 +2 位作者 李晚忱 谭振波 荣廷昭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1-13,共3页
玉米(Zea mays L.)矮花叶病在国内外广泛发生,且在玉米生产中造成了重大损失.通过RT-PCR法从具有典型的玉米矮花叶病症状的玉米叶片中克隆了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测序和同源性比较表明所克隆的CP基因来自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玉米(Zea mays L.)矮花叶病在国内外广泛发生,且在玉米生产中造成了重大损失.通过RT-PCR法从具有典型的玉米矮花叶病症状的玉米叶片中克隆了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测序和同源性比较表明所克隆的CP基因来自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B株系,全长920个碱基对,开放阅读框编码219个氨基酸,该基因可进一步用于玉米抗矮花叶病的转基因研究,以获得生产应用的抗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矮花叶病毒 外壳蛋自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药剂防治试验
19
作者 石秀清 王富荣 +2 位作者 王文静 石银鹿 武爱珠 《山西农业科学》 1999年第4期63-65,共3页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83 增抗剂、病毒A、菌毒清、植病灵Ⅱ、PV- 86 - 1 等抗病毒制剂喷施、种衣剂拌种,对玉米矮花叶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83 增抗剂100 倍、病毒A 和菌毒清500倍、病毒清+ 叶面宝300 倍...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83 增抗剂、病毒A、菌毒清、植病灵Ⅱ、PV- 86 - 1 等抗病毒制剂喷施、种衣剂拌种,对玉米矮花叶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83 增抗剂100 倍、病毒A 和菌毒清500倍、病毒清+ 叶面宝300 倍、呋多种衣剂1∶60 拌种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 化学防治 抗病毒制剂 种衣剂
下载PDF
兼抗玉米矮花叶病毒及粗缩病毒无选择标记siRNA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20
作者 张姣 赵阳 甘德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237,共6页
根据GenBank和MaizeSeq等数据库中的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粗缩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P)全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玉米矮花叶病毒及粗缩病毒的CP基因特异性RNA干扰片段,分别构建反向重复片段并串联成pBluscript+SM;Hind III-EcoR I双酶切... 根据GenBank和MaizeSeq等数据库中的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粗缩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P)全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玉米矮花叶病毒及粗缩病毒的CP基因特异性RNA干扰片段,分别构建反向重复片段并串联成pBluscript+SM;Hind III-EcoR I双酶切2T-DNA真核表达载体pDTB,插入Ubiquitin启动子及Nos终止子,构建pDTBU;串联的反向重复片段插入pDTBU,构建兼抗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粗缩病毒的siRNA复合表达载体pDTBUSM。酶切结果显示,目的片段均正确插入到相应的载体中。本研究对开展抗病毒RNA干扰调控技术研究,创建高抗病毒玉米新种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 玉米粗缩病毒 外壳蛋白 载体构建 SIR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