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gume Green Manure and Intercropping for High Biomass Sorghum Production
1
作者 Clark B. Neely Francis M. Rouquette Jr. +3 位作者 Cristine L. S. Morgan Frank M. Hons William L. Rooney Gerald R. Smith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年第6期605-621,共17页
Before the advent of cheap, synthetic fertilizers, legumes were commonly used as green manure crops for their ability to fix atmospheric nitrogen (N). A three-year study at Overton, TX examined legume integration into... Before the advent of cheap, synthetic fertilizers, legumes were commonly used as green manure crops for their ability to fix atmospheric nitrogen (N). A three-year study at Overton, TX examined legume integration into high-biomass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production systems on a Lilbert loamy fine sand recently cultivated after a fertilized bermudagrass [Cynodon dactylon (L.) Pers.] pasture. In this split-split plot design, ‘Dixie’ crimson clover (Trifolium incarnatum L.) and ‘Iron and Clay’ cowpea (Vigna unguiculata L.) were integrated into a high-biomass sorghum production system to evaluate impacts on N concentration, C concentration, and yield of high-biomass sorghum and their impacts on soil total N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Main plots were split into crimson clover green manure (CLGM) and winter fallow (FALL) followed by three sub-plots split into warm-season crop rotations: cowpea green manure (CPGM), cowpea-sorghum intercrop (CPSR), and sorghum monocrop (SORG). Three N fertilizer treatments (0, 45, 90 kg N∙ha−1) were randomized and applied as sub-sub plots. The CLGM increased (P sorghum biomass yield (16.5 t DM∙ha−1) 28% in year three but had no effect in the first two years. The CPSR treatment reduced sorghum yield up to 62% compared to SORG;whereas CPGM increased sorghum yield 56% and 18% the two years following cowpea incorporation. Rate of N fertilizer had no effect on sorghum biomass yield. Decrease in SOC and soil N over time indicated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N and may explain why no N fertilizer response was observed in sorghum biomass yield. Cowpea showed strong potential as a green manure crop but proved to be too competitive for successful intercropping in high-biomass sorghum production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Biomass Sorghum Legumes Green Manure intercrop COWPEA Crimson clover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Nitrogen
下载PDF
Impact of Cutting a Clover Crop on the Nitrogen Supplied to Winter Wheat in an Intercropping System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振中 欧阳竹 +1 位作者 李发东 武兰芳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2年第1期73-79,共7页
The major function of clover in a winter wheat–white clover intercropping system is to supply nitrogen (N) for the wheat.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at Yucheng Comprehensive Stat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 The major function of clover in a winter wheat–white clover intercropping system is to supply nitrogen (N) for the wheat.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at Yucheng Comprehensive Stat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utting white clover on N fixation and the transfer of fixed N to the associated winter wheat. A method of 15N natural abundance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nitrogen dynamics in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N transferred from the clover to the wheat,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varied between 34.4 and 57.5 kg ha-1. Compared to leaving the clover standing, cutting the clover increased the amount of N that accumulated in the soil and also resulted in reduced N concentrations in the leaves and stems of the wheat. Using the cut clover as mulch between wheat rows led to decreased N concentrations in the wheat plants’ leaves and stems.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preliminary information on the amount of N transferred from clover to wheat in an intercropp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cropping winter wheat white clover nitrogen transfer 15N natural abundance method
原文传递
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87
3
作者 宋同清 王克林 +4 位作者 彭晚霞 王久荣 肖润林 曾馥平 汤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647-3655,共9页
在亚热带丘陵区1a生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结果发现:茶园间作白三叶草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N、水解N的含量、K的活性、蚯蚓的数量和生物量,消耗了部分有效P... 在亚热带丘陵区1a生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结果发现:茶园间作白三叶草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N、水解N的含量、K的活性、蚯蚓的数量和生物量,消耗了部分有效P;增加了土壤关键层次(0—20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延缓和缩短了夏季高温干旱与秋季持续干旱时间;获得了土壤降温时增温、保温与升温时降温的双向动态调控效果,增加了同一层次土壤温度的稳定性,延缓了高温和低温的出现时间,缩短了过度高温时间,减少了高温对茶树生长产生的影响;抑制了杂草生长,增加了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减少了虫害发生率。从而形成了立地环境.茶树.伴生生物群落系统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促进了茶树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与清耕茶园相比,茶园间作白三叶草后,春秋茶的酚氨比分别下降了17.10%和30.90%,产量提高了32.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园 间作白三叶草 生态效应
下载PDF
茶树—苜蓿间作条件下主要生态因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沈洁 董召荣 +2 位作者 朱玉国 冯继明 李晓玲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3-497,共5页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茶树与苜蓿间作条件下主要生态因子特征。结果表明,在盛夏季节,间作能降低茶园光照强度、空气温度,提高系统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改善土壤温度和物理性状,且随着间作密度的增加其效应更加明显。试验表明茶树-...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茶树与苜蓿间作条件下主要生态因子特征。结果表明,在盛夏季节,间作能降低茶园光照强度、空气温度,提高系统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改善土壤温度和物理性状,且随着间作密度的增加其效应更加明显。试验表明茶树-苜蓿的合理间作能够创造良好的生态效应,促进茶园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苜蓿 间作系统 生态因子特征
下载PDF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地温时空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6
5
作者 彭晚霞 宋同清 +4 位作者 肖润林 杨知建 王久荣 李盛华 夏艳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8-782,共5页
研究了亚热带丘陵茶园连续4年进行稻草覆盖与白三叶草间作对茶园地温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地温具有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和位相滞后现象,与茶树的年生长发育周期各阶段的最适温度非常吻合.稻草覆盖与白三叶草间作改变了... 研究了亚热带丘陵茶园连续4年进行稻草覆盖与白三叶草间作对茶园地温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地温具有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和位相滞后现象,与茶树的年生长发育周期各阶段的最适温度非常吻合.稻草覆盖与白三叶草间作改变了土壤热量交换层(地表层)的性质,具有升温时降温和降温时增温、保温的双向动态调控作用,降低了日较差,增强了同一土层温度的稳定性,其调控效果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13:00>19:00>7:00,降温大于增温和保温,降温幅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增温和保温随气温的下降而加强,间作白三叶草的降温效果大于稻草覆盖,保温效果则相反.茶园地温时空变化转换点得到调节,显著地降低了有害高温的出现次数,明显地降低了持续高温期的土壤温度,有效地缩短了极限高温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地温 稻草覆盖 白三叶草间作 时空变化
下载PDF
烤烟间作草木樨对烟草病害的影响 被引量:28
6
作者 刘丽芳 唐世凯 +2 位作者 熊俊芬 郑毅 李永梅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62-664,670,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烤烟与草木樨间作对烟草病害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 烤烟间作草木樨处理对烟草病毒病有明显的控制效果,普通花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极显著下降,防治效果为22.58%~80%.间作能不同程度地减轻烟草真菌类病害的危害,...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烤烟与草木樨间作对烟草病害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 烤烟间作草木樨处理对烟草病毒病有明显的控制效果,普通花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极显著下降,防治效果为22.58%~80%.间作能不同程度地减轻烟草真菌类病害的危害,防治效果为44.50%~52.91%.在本试验条件下间作对细菌类病害的控制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草木樨 间作 烟草病害
下载PDF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土壤水分供应的调控效果 被引量:35
7
作者 彭晚霞 宋同清 +4 位作者 肖润林 杨知建 李盛华 夏艳珺 汤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7-101,125,共6页
在亚热带丘陵区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覆盖与间作对茶园土壤水分供应和其他生态因子的调控效果以及对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其年动态变化可分为饱和稳定期(2~6月)、急剧... 在亚热带丘陵区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覆盖与间作对茶园土壤水分供应和其他生态因子的调控效果以及对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其年动态变化可分为饱和稳定期(2~6月)、急剧下降期(7~10月)和逐步回升期(11月至次年1月)3个时期,与茶树的全年生长发育时期(春茶采摘期、夏秋茶采摘期及休眠越冬期)的需水规律非常吻合;随着土层的加深,茶园土壤的含水量逐渐增大,变异幅度减小,在高温干旱和持续干旱时期,各层次的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0~20 cm的表土层下降趋势明显,20~40 cm,40~60 cm土层下降缓慢,且滞后效应非常明显,分别滞后了8 d和13 d;间作白三叶和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的调控效果表现为:提高了关键土层(0~20 cm)和关键时期(4~10月春夏秋茶采摘期)的土壤水分,延缓和缩短了干旱时间;同时加强了茶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促进了茶树的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提高了茶叶产量,清耕、白三叶间作和稻草覆盖的产量分别为149.08 g/m2,199.75 g/m2和188.12 g/m2,其中以间作白三叶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覆盖 白三叶间作 土壤含水量 调控效果
下载PDF
间种白三叶草和稻草覆盖控制丘陵茶园杂草效果 被引量:45
8
作者 肖润林 向佐湘 +4 位作者 徐华勤 单武雄 陈佩 王桂雪 程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3-187,共5页
开展丘陵茶园杂草生态控制,可减少对茶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野外应用小样方多点采样调查茶园杂草种群数量、生物量、平均株高和茶芽密度等指标,结合实验室的茶叶内含成分分析和感官评审。结... 开展丘陵茶园杂草生态控制,可减少对茶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野外应用小样方多点采样调查茶园杂草种群数量、生物量、平均株高和茶芽密度等指标,结合实验室的茶叶内含成分分析和感官评审。结果表明:茶园共有杂草16科31属31种,春季(4月)以生长速度较慢、生物量小、株高在30cm以下的杂草为主,夏季(7月)以生长快、植株高和生物量大恶性杂草为主,秋季(9月)恶性杂草开始减少,酢浆草、白花蛇舌草等生物量小、株高矮的杂草逐渐增多;稻草覆盖处理茶园春、夏和秋季3个观测时期杂草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H)、均匀度(J)等指数均高于清耕对照,优势集中性指数(C)低于清耕对照;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春、夏和秋季3个观测时期杂草总数量和生物量均显著低于清耕对照,夏、秋季杂草平均株高显著低于清耕对照;稻草覆盖和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春季茶芽重和产量显著高于清耕对照,鲜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清耕对照,茶叶感官评审得分高于清耕对照处理。这表明稻草覆盖和间种白三叶草能改变茶园杂草群落结构,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和改善茶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控草 稻草覆盖 间种白三叶草 丘陵茶园 杂草群落 多样性
下载PDF
烤烟间套草木樨、甘薯对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1
9
作者 唐世凯 刘丽芳 +1 位作者 李永梅 郑毅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18-521,533,共5页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烤烟与甘薯套种、烤烟与黄花草木樨间作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种植措施对烤烟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间作草木樨和烤烟套种甘薯与烤烟单作相比,对烟叶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同时,烤烟间作草木樨较烤烟套种...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烤烟与甘薯套种、烤烟与黄花草木樨间作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种植措施对烤烟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间作草木樨和烤烟套种甘薯与烤烟单作相比,对烟叶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同时,烤烟间作草木樨较烤烟套种甘薯和烤烟单作,中等烟比例分别提高了8.10%和9.59%,达到显著差异。烤烟间作草木樨和烤烟套种甘薯较烤烟单作降低下等烟比例分别为12.61%和2.39%,达到显著水平。此外,间套作处理显著提高烤烟叶总糖、还原糖和糖碱比含量,降低氯含量,使其更接近优质烟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间作套种 草木樨 甘薯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生态的综合调控效果 被引量:35
10
作者 彭晚霞 宋同清 +4 位作者 邹冬生 王克林 曾馥平 肖孔操 肖润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370-2378,共9页
【目的】研究覆盖稻草与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的生态综合调控效果及对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管理茶园(清耕茶园)为对照,连续4a进行大田对比试验,并采用DPS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两种生物... 【目的】研究覆盖稻草与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的生态综合调控效果及对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管理茶园(清耕茶园)为对照,连续4a进行大田对比试验,并采用DPS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两种生物措施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了土壤养分的供应状况,提高了茶树土壤关键层次(0~20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获得了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多种调控效果,延缓和缩短了高温和干旱时间,抑制了杂草的生长,增加了天敌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减少了虫害发生率,促进了蚯蚓的生长,使茶树-立地环境-伴生生物群落处于良好的自我动态调节状态。【结论】两种生物措施综合调控了茶园生态环境,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间作白三叶草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园 覆盖稻草 间作白三叶草 生态综合调控
下载PDF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土壤环境和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25
11
作者 宋同清 肖润林 +4 位作者 彭晚霞 王久荣 李盛华 刘小飞 夏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0-64,共5页
以常规管理茶园(清耕茶园)为对照,通过连续4a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与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土壤环境及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生物措施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了土壤养... 以常规管理茶园(清耕茶园)为对照,通过连续4a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与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土壤环境及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生物措施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了土壤养分的供应状况,提高了土壤关键层次(0-20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获得了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多种调控效果,延缓和缩短了高温和干旱时间,促进了茶树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其名优绿茶酚氨比分别下降了0.68%和28.14%,产量提高了26.19%和32.65%,间作白三叶草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园 稻草覆盖 间作白三叶草 土壤环境 茶叶品质与产量
下载PDF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区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2
作者 沈程文 肖润林 +3 位作者 徐华勤 夏艳君 任全 黄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1-144,共4页
在亚热带丘陵区红壤幼龄茶园经过4年稻草覆盖及间作三叶草田间小区试验,对土壤剖面分析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及间作三叶草均能明显增加土壤表层有机C、碱解N、有效P.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P。剖面中土壤有机C、微生物量C、全N、碱解N... 在亚热带丘陵区红壤幼龄茶园经过4年稻草覆盖及间作三叶草田间小区试验,对土壤剖面分析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及间作三叶草均能明显增加土壤表层有机C、碱解N、有效P.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P。剖面中土壤有机C、微生物量C、全N、碱解N、土壤微生物量N、全P、有效P、微生物量P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稻草覆盖影响到40cm土层左右,阃作白三叶草影响到20cm左右。0~20cm土层微生物量C/有机CT2〉T3〉T1,3个处理微生物量N/全N在1.02~2.74之间,微生物量P和全P比值在2.27~13.1之间。亚热带丘陵区红壤幼龄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C、碱解N、微生物量N、有效P、微生物量P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全N、全P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园 稻草覆盖 间作白三叶 土壤微生物量
下载PDF
覆盖与间作对丹江口库区坡地茶园氮磷流失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太魁 张香凝 +3 位作者 郭战玲 寇长林 吕金岭 杨小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3-549,共7页
为探明丹江口库区坡地低龄茶园养分流失特征,通过田间实地监测,设计间作三叶草、秸秆覆盖和对照3个处理,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措施对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的控制效果均为秸秆覆盖>间作三叶... 为探明丹江口库区坡地低龄茶园养分流失特征,通过田间实地监测,设计间作三叶草、秸秆覆盖和对照3个处理,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措施对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的控制效果均为秸秆覆盖>间作三叶草>对照,秸秆覆盖、间作三叶草的径流量比对照分别减少了45.87%、38.55%;泥沙量比对照分别减少了45.18%、32.94%。对不同处理方式茶园地表径流水体氮素形态特征分析表明,可溶性氮素占总氮的比例较高,占到64.16%-80.85%,可溶性氮素以硝态氮为主,铵态氮所占比重较低。磷素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占到62.10%-64.80%;对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量的控制效果均为秸秆覆盖>间作三叶草>对照,间作三叶草和秸秆覆盖的总氮流失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9.28%、62.31%,总磷流失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1.82%、63.25%;间作三叶草和秸秆覆盖对茶园土壤温度、水分供应调控效果表现为:在不同时期均提高了表层土壤(0-20 cm)含水量,降低了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具有升温时降温和降温时升温保温的动态调控作用。以上结果说明,秸秆覆盖和间作三叶草是两种切实有效和值得在丹江口库区大力推广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库区 坡耕地 茶园 氮磷流失 秸秆覆盖 间作三叶草
下载PDF
两种生态控草措施对丘陵茶园杂草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1
14
作者 向佐湘 单武雄 +4 位作者 何秋虹 肖润林 徐华勤 陈佩 程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57-861,共5页
实现丘陵茶园杂草生态控制,可有效减少茶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减少或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本研究根据生态位先估和生态位竞争原理,设计覆盖稻草和间种豆科绿肥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两种杂草生态控制技术,同时设置清耕对照(CK)... 实现丘陵茶园杂草生态控制,可有效减少茶园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减少或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本研究根据生态位先估和生态位竞争原理,设计覆盖稻草和间种豆科绿肥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两种杂草生态控制技术,同时设置清耕对照(CK),采用小样方多点取样连续两年调查茶园杂草种群数量、生物量、平均株高等指标,发现茶园共有杂草16科31属31种;3个处理春季(4月)发生的杂草特征表现为生长速度较慢、生物量小、株高在30cm以下;夏季(7月)和秋季(9月)对照的优势恶性杂草多度(Pi)高达0.788和0.759,稻草覆盖处理分别为0.256和0.420,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恶性杂草种类较少发生(Pi值均低于0.050);稻草覆盖处理茶园春、夏和秋季杂草物种丰富度(S)、种群多样性(H)、均匀度(J)等指数均高于对照,优势集中性指数(C)低于对照;间种白三叶草处理春、夏和秋季杂草总数量和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夏、秋季杂草平均株高显著低于对照。结果表明两种生态控草处理措施能改变茶园杂草群落结构,有效控制杂草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茶园 杂草群落 多样性 生态控草 稻草覆盖 间种白三叶草
下载PDF
覆盖和间作对亚热带红壤茶园土壤磷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齐龙波 周卫军 +2 位作者 郭海彦 郝金菊 罗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93-597,共5页
为了探索提高土壤磷素营养的方法,以湖南省长沙县百里茶廊的湘丰茶厂东西山茶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稻草覆盖和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红壤茶园土壤磷素营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磷素营养有... 为了探索提高土壤磷素营养的方法,以湖南省长沙县百里茶廊的湘丰茶厂东西山茶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稻草覆盖和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红壤茶园土壤磷素营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磷素营养有明显影响。稻草覆盖可增加土壤全磷含量,提高土壤磷库;间作白三叶草主要影响土壤中磷形态的转化,使有效磷含量提高,但对土壤磷库无明显影响;CK则导致磷库耗竭,土壤磷库下降10.3%。与CK相比,间作白三叶草(绿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磷(MB-P),而稻草覆盖处理可以减轻MB-C和MB-P波动,保持MB-C和MB-P的稳定。稻草覆盖和间作白三叶草均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且间作白三叶草处理在白三叶草生长旺季土壤微生物量提高得更多。MB-C/MB-P值表明,稻草覆盖和间作白三叶草均可促进土壤磷素活化,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间作白三叶草对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最多,说明间作白三叶草处理对土壤速效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红壤 稻草覆盖 白三叶草间作 茶园土壤 磷素营养
下载PDF
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保墒抗旱效果及其相关生态效应 被引量:7
16
作者 宋同清 肖润林 +3 位作者 彭晚霞 李盛华 肖孔操 滕海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43,共5页
在亚热带丘陵区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 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茶园间作白三叶草对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调节效果和其他生态综合效应,分析了其对茶树生长、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茶园相比,茶园间作白三叶草提高了关键土层(0... 在亚热带丘陵区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 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茶园间作白三叶草对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调节效果和其他生态综合效应,分析了其对茶树生长、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茶园相比,茶园间作白三叶草提高了关键土层(0~20 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土壤水分,促进了深层土壤水分向上层移动,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延缓和缩短了干旱时间,具有良好的提水保墒抗旱效果,同时改良了土壤环境,抑制了杂草生长,减少了病虫害发生率,促进了蚯蚓的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提高了茶叶产量,增产幅度达50.67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幼龄茶园 间作白三叶草 保墒抗旱 生态效应
下载PDF
行距配置对冬小麦/白三叶草间作系统小麦群体结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孙振中 欧阳竹 +1 位作者 刘丽平 李发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4-560,共7页
2008~2010年冬小麦/白三叶草不同栽培方式试验(6种小麦行距配置,3个行距×2个播种量)研究表明,单作条件下,小麦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产量在行距25 cm与30 cm处理间差异不大,均显著高于行距40 cm处理。行距30 cm、播种... 2008~2010年冬小麦/白三叶草不同栽培方式试验(6种小麦行距配置,3个行距×2个播种量)研究表明,单作条件下,小麦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产量在行距25 cm与30 cm处理间差异不大,均显著高于行距40 cm处理。行距30 cm、播种量217.5 kg.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收获系数分别达7 857.8 kg.hm-2和0.483。小麦抽穗期和花期,行距30 cm与40 cm处理的冠层底部向上20 cm处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值差异不大,行间全天PAR在50μmol.m-2.s-1以上的时间至少有8 h,而单作条件下白三叶草光补偿点在30~50μmol.m-2.s-1之间,这预示着在行距30 cm与40 cm处理的小麦行间间作白三叶草能为白三叶草光合作用提供有效光能。行距30 cm条件下,"小偃81"与"济麦22"单作以及分别与白三叶草间作处理试验表明,"小偃81"与白三叶草间作系统小麦生物量不受间作影响,小麦叶面积指数与穗数高于"小偃81"单作。"济麦22"与白三叶草间作系统的3项指标则低于"济麦22"单作。间作条件下,白三叶草冠层顶部PAR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冠层底部PAR较小,全天最大仅30μmol.m-2.s-1。与"济麦22"相比,"小偃81"与白三叶草间作冠层底部PAR全天日变化较小。因此,行距30 cm处理小麦行间适合间作白三叶草,小麦品种"小偃81"比"济麦22"更适合与白三叶草间作。本研究结论可为华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白三叶草间作种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白三叶草 行距 间作 群体结构 光合有效辐射(PAR) 光合速率
下载PDF
烤烟间作草木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唐世凯 刘丽芳 李永梅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18,共5页
利用生物多样性作用机理进行不同作物间作套种是目前养分利用、生物抗病、化感作用和信息交换的研究热点。采用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烤烟间作草木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间作草木樨后对植烟土壤碱解氮和土壤速效磷... 利用生物多样性作用机理进行不同作物间作套种是目前养分利用、生物抗病、化感作用和信息交换的研究热点。采用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烤烟间作草木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间作草木樨后对植烟土壤碱解氮和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间作处理与单作处理比较没有显著差异,而在烤烟成熟中后期间作体系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植烟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对平衡和协调土壤养分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草木樨 间作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玉米草木樨间作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田慧梅 季尚宁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5-22,共8页
为探讨农牧结合种植方式进行了5年的玉米草木樨2∶1间作试验。结果表明,玉米间作草木樨可改善玉米群体透光水平;增加饲用蛋白质产量75%;而且对土壤供肥状况和后作也有良好的影响,在作物生育期间玉米和草木樨无明显争水争肥现... 为探讨农牧结合种植方式进行了5年的玉米草木樨2∶1间作试验。结果表明,玉米间作草木樨可改善玉米群体透光水平;增加饲用蛋白质产量75%;而且对土壤供肥状况和后作也有良好的影响,在作物生育期间玉米和草木樨无明显争水争肥现象;包括草木樨所占面积,间作玉米仍可获得相当于清种93.6%的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草木樨 作物群体结构 玉米
下载PDF
桤柏混交幼林间种草木樨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毛凯 蒲朝龙 +1 位作者 任伯文 刘玉西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9-50,共2页
对草木樨间种于桤柏混交幼林的草本植物生长情况、产草量、根系分布及幼林发育状况、土壤流失量等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川中丘陵新垦植荒坡营造桤柏混交幼林中间种草木樨可改善立地条件,减少水土流失。促使幼林提早完成郁闭成林... 对草木樨间种于桤柏混交幼林的草本植物生长情况、产草量、根系分布及幼林发育状况、土壤流失量等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川中丘陵新垦植荒坡营造桤柏混交幼林中间种草木樨可改善立地条件,减少水土流失。促使幼林提早完成郁闭成林,同时也可提供大量优质牧草,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樨 间作 桤柏 混交林 生态经济效益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