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Great Flood”of 1926: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post-disaster management in British Malaya
1
作者 Fiona Williamson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SCIE 2016年第11期10-18,共9页
This paper is an historical case study of a major flood that occurred in British Malaya in 1926.It focuses on two key points.First,that the magnitude and subsequent impacts of the flood were exacerbated by contemporar... This paper is an historical case study of a major flood that occurred in British Malaya in 1926.It focuses on two key points.First,that the magnitude and subsequent impacts of the flood were exacerbated by contemporary industrial,agricultural,and hydraulic practices.Second,that this event pushed the British colonial government toward improving their land and riv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over the following decades.This article draws on recent research arguing the importance of an historical approach to disaster,as it enables greater insight into a disaster’s causes and long-term political,social,and environmental ramifications.Focussing on December 1926-a month of especially severe flooding likely linked to La Niña-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how those inundations became disastrous because of man-made changes enacted on the local environment.It will consider the sequential effect of the inundations,from their immediate to medium-term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to subsequent government-led flood mitigation schemes.By viewing the mid-1920s floods as a catalyst for change,with the benefit of hindsight,it is also possible to assess how far these changes were positive or neg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tish malaya DISASTER environment floods HISTORY hydraulic governance.
原文传递
左秉隆的华教举措与马华文学的开端
2
作者 骆世俊 《华文文学》 2023年第3期24-32,共9页
早在1881年左秉隆出任新加坡领事期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就开始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有了紧密的联系。左秉隆出任新加坡领事期间(1881-1891),为马来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所推动的举措,对海外华文教育的推进亦带来了颠覆... 早在1881年左秉隆出任新加坡领事期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就开始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有了紧密的联系。左秉隆出任新加坡领事期间(1881-1891),为马来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所推动的举措,对海外华文教育的推进亦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过去学者将左秉隆在华文教育的贡献归结为“义塾的倡设”,虽然给予了正面的肯定,却忽略了他对马来亚乃至海外华文教育的真正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原始文献,将左秉隆的重要贡献归纳为马来亚华文教育及华文文学发展两方面,前者让马来亚华文教育取得中国官方的认同、通过与中国科举考试的接轨来完善本土华文教育体系以及团结当地华文教育的枢纽,后者则是通过左秉隆创办的会贤社,进一步阐述左秉隆为当地华文文学开启的文人结社传统,建构了一个有序的运作机制,发展出马华文学生态圈的初始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亚 华文教育 华文文学 左秉隆 会贤社
下载PDF
马来亚现代马来民族形成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罗圣荣 汪爱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7,共4页
马来民族是现代马来亚的三大民族之一,也是一个很年轻的民族。追本溯源,它属于东南亚马来人的一个分支。但其从古代马来人演变为现代马来民族,既是马来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马来民族的渊源、伊斯兰教的传入、英国... 马来民族是现代马来亚的三大民族之一,也是一个很年轻的民族。追本溯源,它属于东南亚马来人的一个分支。但其从古代马来人演变为现代马来民族,既是马来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马来民族的渊源、伊斯兰教的传入、英国的殖民统治以及马来民族主义等在现代马来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都是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亚 现代马来民族 形成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洋华侨在地观念发绪及其动因初探——以新马为中心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章鹏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62,共12页
论文梳理了前期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南洋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南洋意识的"具地化"、在地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马华侨就一些问题已流露出程度不等的南洋意识、马来亚意识... 论文梳理了前期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南洋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南洋意识的"具地化"、在地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马华侨就一些问题已流露出程度不等的南洋意识、马来亚意识。这表明新马华侨对居住地的认同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在地观念已开始萌发。新马华侨在地观念发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适应华侨生存、发展的需要,顺应华侨社会的发展变化,受世界潮流和殖民政策的影响,受新马地区独特的历史特点影响等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南洋研究 南洋意识 新马华侨
下载PDF
二战时期马来亚华人与印度人政治活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石沧金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62-71,80,共11页
二战初期,英属马来亚华人就已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支持中国抗战。英属马来亚印度人则主要通过举行罢工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希望英国殖民政府给予他们公平合理的地位和待遇。日据时期,马来亚华人开展富有成效的抗日武装斗争。马来... 二战初期,英属马来亚华人就已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支持中国抗战。英属马来亚印度人则主要通过举行罢工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希望英国殖民政府给予他们公平合理的地位和待遇。日据时期,马来亚华人开展富有成效的抗日武装斗争。马来亚印度人则通过与日本人的合作,借助日军的力量,掀起了一场较有声势的独立运动,希望推翻英国人在祖籍国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民族主义和身份认同的角度考察,二战时期马来亚华人与印度人的政治活动既有共同点和相似性,更有明显的不同和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时期 马来亚 华人 印度人 政治活动
下载PDF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中国女性人口国际迁移:马来亚个案研究(1929—1941) 被引量:4
6
作者 范若兰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61,共7页
英属马来亚是近代中国人口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女性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和殖民地政府移民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女性人口大量移民马来亚。本文通过中国女性移民马来亚的个案分析,希望深入探讨经济危机和... 英属马来亚是近代中国人口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女性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和殖民地政府移民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女性人口大量移民马来亚。本文通过中国女性移民马来亚的个案分析,希望深入探讨经济危机和重大政策变化对男女移民的不同影响,以及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移民模式,以期丰富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危机 女性人口迁移 国际迁移 华侨华人 新加坡 马来亚 1929—1933年 移民 中国
下载PDF
英殖民统治时期马来亚的印度人移民 被引量:1
7
作者 罗圣荣 汪爱平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74-80,共7页
英殖民统治时期的马来亚劳工移民,是导致今天的马来西亚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分析英殖民统治下的马来亚印度人移民的由来、印度劳工的境遇以及印度移民社会的变迁等,并通过与同期的马来亚华人作比较,以揭示英... 英殖民统治时期的马来亚劳工移民,是导致今天的马来西亚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分析英殖民统治下的马来亚印度人移民的由来、印度劳工的境遇以及印度移民社会的变迁等,并通过与同期的马来亚华人作比较,以揭示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马来亚印度人移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亚 殖民时期 印度人
下载PDF
性别与教育:战前新马华文教育的性别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范若兰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4年第4期32-38,共7页
战前新马华文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女子教育进步较快,但男子教育和女子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受教育人数、受教育级别、教育经费和教育内容等方面,本文主要从性别视角分析战前新马华文教育的性别差异及其根源。作者认为,华侨... 战前新马华文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女子教育进步较快,但男子教育和女子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受教育人数、受教育级别、教育经费和教育内容等方面,本文主要从性别视角分析战前新马华文教育的性别差异及其根源。作者认为,华侨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期望和经济成本是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主要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华人 华文教育 新加坡 马来亚
下载PDF
二战后新马华侨返回原侨居地问题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高伟浓 寇海洋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1年第3期77-81,94,共5页
抗战期间,大批新马华侨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时亦有大量难侨避战火回到国内。二战结束,他们急需返回原侨居地,重振家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当时的中国政府积极制定遣送侨民办法,有序地开展华侨遣返工作,最终得以基本完成。
关键词 新马 南侨机工 避难华侨 原侨居地
下载PDF
英国殖民当局与马华公会的成立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祖兴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53-60,共8页
针对学术界对马华公会成立过程的不同观点和分歧,在认真研究英国殖民部相关档案的基础上,在马来亚华人社会的分化问题、马华公会领袖们的组织宗旨、英国殖民当局在马华公会成立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华社并不总是处... 针对学术界对马华公会成立过程的不同观点和分歧,在认真研究英国殖民部相关档案的基础上,在马来亚华人社会的分化问题、马华公会领袖们的组织宗旨、英国殖民当局在马华公会成立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华社并不总是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是能做到团结一致的;马华公会是英国殖民当局发起成立的组织,英国殖民当局在马华公会成立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英国殖民当局的主要动机是希望马华公会成为协助当局恢复秩序的政治力量;马华公会的华社领袖们则希望与马来族群合作,结束英国殖民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民族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亚 华人政党 马华公会 英马当局 殖民当局 马华领袖 陈祯禄
下载PDF
1939年马华抗战电影运动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晓红 杨俊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8-110,共13页
抗战爆发后,为了配合抗战筹赈活动,马来亚华侨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救亡运动,其中1939年的"马华抗战电影运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运动以支援祖国抗日为出发点兼顾扫除落后电影、崇尚进步抗战电影的任务,实现对马来亚电影市场... 抗战爆发后,为了配合抗战筹赈活动,马来亚华侨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救亡运动,其中1939年的"马华抗战电影运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运动以支援祖国抗日为出发点兼顾扫除落后电影、崇尚进步抗战电影的任务,实现对马来亚电影市场上中国电影的肃清与整顿。在复杂的政治文化背景交融与助推下,这场电影运动也产生了更为深远的意义:该运动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马华抗战统一战线,该运动确立符合马来亚华侨的抗战电影艺术特征为大众化、战斗性和政治性,华人华侨通过观看中国影片实现启蒙自我,参与救亡祖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亚 马华抗战电影运动 抗日 救亡 启蒙
下载PDF
英国殖民当局延缓公布马来亚联盟计划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祖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7-71,共5页
从1942年2月新加坡被日本占领到1944年4月,英国政府对战后马来亚统治形式的决策基本成型。但拟定政策一直是秘密进行,直到1946年1月该政策才正式公布。英国为什么迟迟不公布早已拟就的计划?文章认为,战争时期,英国担心公布马来亚政策会... 从1942年2月新加坡被日本占领到1944年4月,英国政府对战后马来亚统治形式的决策基本成型。但拟定政策一直是秘密进行,直到1946年1月该政策才正式公布。英国为什么迟迟不公布早已拟就的计划?文章认为,战争时期,英国担心公布马来亚政策会遭到马来人的反对,又担心遭到国内一批前马来亚殖民官员的反对;战争结束后,英国要迫使马来苏丹签署让渡主权和管辖权的协定,计划泄露会引起苏丹们的警觉,所以才迟迟不公布政策,而是采用“秘密计划、迅速执行”的策略,其实质是将英国殖民当局的意志强加给马来亚各族人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马来亚 政策公布
下载PDF
本土蜕变:载道的艰难与自我的张力——析论20世纪20~40年代马华文学本土变迁轨迹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崇科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09,共7页
如果从本土的视角来参详马华文学史,南洋色彩的提倡(1927-1930)、马来亚地方作家论争(1934)和“马华文艺独特性”论争(1947-1948)这三个基点不仅引人注目,而且至关重要。重新思考它们的意义不是重复劳作,而是在部分重现历史现场的基础上... 如果从本土的视角来参详马华文学史,南洋色彩的提倡(1927-1930)、马来亚地方作家论争(1934)和“马华文艺独特性”论争(1947-1948)这三个基点不仅引人注目,而且至关重要。重新思考它们的意义不是重复劳作,而是在部分重现历史现场的基础上,考察马华文学本土在20世纪20-40年代演变的粗线条轨迹,同时指出其中的悖论/吊诡和张力,也希望能够借此从不同视角(1.文学地理的具象化;2.文学层面的质变;3.文化/政治:捆绑的复杂化)探勘本土蜕变的谱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色彩 马来亚地方作家 马华文艺独特性 本土蜕变 谱系学
下载PDF
马来亚华人抗日武装与马来亚联盟公民权计划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祖兴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5年第2期67-74,共8页
太平洋战争时期, 英国殖民当局针对马来亚地区制定了马来亚联盟计划及马来亚联盟公民权计划。英国制定公民权计划主要是由于下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 主要由华人参与、由马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受到英国的高度重视, 面对马共提出的政治权... 太平洋战争时期, 英国殖民当局针对马来亚地区制定了马来亚联盟计划及马来亚联盟公民权计划。英国制定公民权计划主要是由于下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 主要由华人参与、由马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受到英国的高度重视, 面对马共提出的政治权利要求, 英国绝不可漠然视之, 公民权计划与此密切相关; 第二, 给予马来亚华人所谓的“政治权利”, 有利于切断当地华人与中国的联系,抵消中国政府对马来亚华人的影响; 第三, 由于马来苏丹不愿承认当地华人的政治身份, 解决华人的政治地位问题成为英国剥夺马来苏丹主权的一个有利的借口。由于华人政策和公民权计划中包含着许多种族不平等甚至容易引起种族纷争的内容, 因此, 英国制定这一计划与其说是要促进马来亚各民族的融合不如说是要在马来亚各民族间制造新的障碍, 也很难说英国制定这一计划是为马来亚自治做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亚 华人 公民权
下载PDF
南下的中国革命作家与新马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以洪灵菲、许杰、马宁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怿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13-117,共5页
文章集中探讨1927—1931年先后流亡南洋的三位中国革命作家洪灵菲、许杰、马宁在文艺理论、文化和社会活动方面对南洋社会和新马华文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影响的交互性。这对我们了解战前该时期新马华文文学的发展脉络有指示作用,... 文章集中探讨1927—1931年先后流亡南洋的三位中国革命作家洪灵菲、许杰、马宁在文艺理论、文化和社会活动方面对南洋社会和新马华文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影响的交互性。这对我们了解战前该时期新马华文文学的发展脉络有指示作用,同时具体到这三位作家,对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疆拓境"的一面应有更准确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灵菲 许杰 马宁 新马华文文学 影响 交互性
下载PDF
殖民时期英法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对东南亚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文学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4年第8期73-83,共11页
英国和法国作为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两个殖民主义宗主国,它们的殖民扩张历史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法两国不同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殖民指导思想,其差异严重影响着英法殖民地在殖民统治时... 英国和法国作为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两个殖民主义宗主国,它们的殖民扩张历史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法两国不同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殖民指导思想,其差异严重影响着英法殖民地在殖民统治时期以及独立后的国家发展进程。在东南亚地区,英属马来和法属印支两块殖民地在英法殖民主义管理体制下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反映出在不同政治哲学和社会传统影响下的两种殖民指导思想的差异性。了解近邻历史及其社会发展,对于中国发展东南亚各国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社会传统 英属马来 法属印支
下载PDF
新马早期华人社会的民间信仰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聂德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7-134,共8页
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的华人信仰 ,其源头就是历史上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地区早期华人社会组织机构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民间信仰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关键词 华人社会 民间信仰 新加坡 马来西亚 社会生活 社会组织机构
下载PDF
抗战时期新马华侨对中国共产党认知的转变--以《总汇新报》为主的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夏玉清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79-87,共9页
论文利用新马华文报纸《总汇新报》文献,从八路军的抗战行动及表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形象以及延安边区的治理三个方面入手,考察全面抗战初期(1939—1940年)新马华侨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转变,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及其对... 论文利用新马华文报纸《总汇新报》文献,从八路军的抗战行动及表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形象以及延安边区的治理三个方面入手,考察全面抗战初期(1939—1940年)新马华侨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转变,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及其对新马华侨社会的影响。抗战爆发前,新马华侨对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知之甚少,其认知也较为负面。全面抗战爆发后,通过中共海外统战工作的有效开展、新马华侨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大力传播以及延安华侨学生的宣传,新马华侨对中共军队的抗战角色予以正面肯定,他们将其视为“抗战生力军”;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袖被视为具有战略智慧的“抗战奇才”,而延安则被赞为“充满了新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新马华侨 延安 中国共产党 陈嘉庚
下载PDF
论战后英国放弃马来亚的动机与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跃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6,共5页
1948年1月,缅甸脱离英国独立,拉开了英国撤离东南亚的序幕,但英国的殖民撤离并不像其吹嘘的那样,即英国是有步骤、有计划地撤离东南亚。实际上,在英国撤离缅甸后不久,英国在马来亚便挑起一场大规模镇压马共的战争,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1948年1月,缅甸脱离英国独立,拉开了英国撤离东南亚的序幕,但英国的殖民撤离并不像其吹嘘的那样,即英国是有步骤、有计划地撤离东南亚。实际上,在英国撤离缅甸后不久,英国在马来亚便挑起一场大规模镇压马共的战争,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面对马共的武装斗争和马来人为主体争取宪政的斗争,英国采用积极务实的政策,选择主动的撤离方式,较成功地解决了马来亚独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马来亚 撤离 独立
下载PDF
马来亚的独立与英国殖民撤退的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艳芬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6-122,共7页
英国从其广大的殖民地撤退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既是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的本质性结果,也带有宗主国适时“非殖民化”的色彩,但二者所处地位不同。前者作为主导因素,决定了事件的性质,其强烈程度决定了后者的进程;而后者... 英国从其广大的殖民地撤退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既是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的本质性结果,也带有宗主国适时“非殖民化”的色彩,但二者所处地位不同。前者作为主导因素,决定了事件的性质,其强烈程度决定了后者的进程;而后者只是一种策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隐蔽的殖民统治手腕。这一点在一些殖民地都有所表现,而在马来亚则表现得较为典型。在马来亚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之时,伦敦方面先是拖延、推迟马来亚的独立,后是培育倾向于英国的当地政府和领导人,以便有效地储蓄其自身的巨大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亚 独立 英国 殖民撤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