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_(30)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青 徐天蓉 郑肇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1-43,I008,共4页
目的:研究CD30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并与多种恶性肿瘤相鉴别。方法:对9例ALCL淋巴结活检材料常规处理后,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ABC法)。结果:9例均呈CD30阳性,4例为... 目的:研究CD30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并与多种恶性肿瘤相鉴别。方法:对9例ALCL淋巴结活检材料常规处理后,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ABC法)。结果:9例均呈CD30阳性,4例为T细胞性,3例为B细胞性,2例既无T也无B细胞免疫表型表达。其形态特征为:部分或全部淋巴结受累。肿瘤细胞核为多形,窦内浸润及巢状浸润。结论:ALCL为非同源性但形态特征相似。需与以下疾病鉴别: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Hodgkin病及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淋巴结转移 免疫表型 CD30
下载PDF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娟红 黄高昇 +4 位作者 杨国嵘 郭英 冯骥良 王哲 梁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02-505,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组织学分型;研究其肿瘤细胞来源及其与EB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以往根据临床和形态学特征诊断的1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1)根据组织学特征13例... 目的:探讨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组织学分型;研究其肿瘤细胞来源及其与EB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以往根据临床和形态学特征诊断的1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1)根据组织学特征1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可分为三型:中-小淋巴样细胞型7例;异型组织细胞型5例;霍奇金样型1例。2)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1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中,9例T细胞性淋巴瘤(CD45RO阳性),2例组织细胞性肿瘤(CD68阳性),1例杂合表达(CD45RO和CD68同时阳性),1例T细胞源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D45RO、EMA和CD30阳性),无一例B细胞性或NK细胞性肿瘤(CD20和CD56全部阴性)。3)1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中,LMP-1阳性者共7例(7/13),其中T细胞源性5例(5/9),组织细胞源性1例(1/2),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1例(1/1)。结论:1)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组织形态学分型对判断其细胞来源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意义。2)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实为异源性恶性肿瘤,来源于组织细胞的恶性肿瘤极少,诊断应严格掌握标准。3)部分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病例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淋巴瘤 T细胞 免症组织化学 EBV感染
下载PDF
鼻腔及鼻咽部恶性淋巴瘤60例临床病理观察
3
作者 魏守礼 冯照远 +5 位作者 高国栋 朱振龙 贾茹 许树堂 张杰英 张玉敏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51-153,共3页
报告鼻腔及鼻咽部恶性淋巴瘤60例,其中属中线恶组(MMH)41例,其中24例作免疫组化,证实为T细胞型淋巴瘤;中线非何杰金氏淋巴瘤(MNHL)19例,其中10例作免疫组化,证实为T细胞型4例,B细胞型6例。MMH与M... 报告鼻腔及鼻咽部恶性淋巴瘤60例,其中属中线恶组(MMH)41例,其中24例作免疫组化,证实为T细胞型淋巴瘤;中线非何杰金氏淋巴瘤(MNHL)19例,其中10例作免疫组化,证实为T细胞型4例,B细胞型6例。MMH与MNHL对比观察,前组有肉芽组织结构,其中有异型细胞,并常见淋巴上皮病表现及容易侵犯血管壁等特点,后组形态与淋巴结内淋巴瘤无异;据临床分析,前组以局部破坏及发烧为主,后者以鼻塞、耳聋及局部肿块为主,因此我们认为:MMH可看作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瘤,有其独立的临床病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肉瘤 鼻肿瘤 鼻咽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