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0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progress on venous thrombosis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1
作者 Teng-Fei Wang Qian Chen +3 位作者 Jie Deng Shi-Liang Li Yuan Xu Si-Xing Ma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11期1900-1908,共9页
The coexist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within patients with cancer,known as cancer-associated thrombosis(CAT),stands as a prominent cause of mortality in this population.Over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VTE h... The coexist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within patients with cancer,known as cancer-associated thrombosis(CAT),stands as a prominent cause of mortality in this population.Over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VTE has demonstrated a steady increase across diverse tumor types,influenced by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patient management,tumor-specific risks,and treatment-related aspects.Furthermore,mutations in specific ge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potential contributors to increased CAT occurrence in particular cancer subtypes.We conducted an extensive review encompassing pivotal historical and ongoing studies on CAT.This review elucidates the risks,mechanisms,reliable markers,and risk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that can significantly guide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ignant tum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ancer-associated thrombosis Research progress
下载PD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Commonly Affected Veins in the Lower Limbs 被引量:1
2
作者 Sultan Abdulwadoud Alshoabi Abdullatif Mothanna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9年第3期12-19,共8页
Aim and Objectives: This study aimed to record the commonly affected veins in the lower limbs, to compare the affected sides and gender and to correlate the Doppler findings and stag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Aim and Objectives: This study aimed to record the commonly affected veins in the lower limbs, to compare the affected sides and gender and to correlate the Doppler findings and stag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descriptive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6 already diagnosed cases of lower limb DVT. Results: Out of 46 cases of DVT, 71.74% were females.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93.47%) were affected in unilateral lower limb with significant predominance (65.22%) to affect the left lower limb (p Conclusion: Lower limb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fects left lower limb more than right and females more than males. Superficial femoral vein (SFV) and common femoral vein (CFV) are the most common affected veins. Lower limb DVT predominantly present in acute stage with venous distension and absent blood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on LOCATIONS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lower limbS
下载PDF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of Bingxiao powder on lower limb deep vein thrombosis
3
作者 Xia Zhai Jing Dong Guo-Rong Deng 《History & Philosophy of Medicine》 2020年第2期28-32,共5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ingxiao powder on edema caused b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 thrombosis.Methods: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7 to April 2019 of 122 patients ...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ingxiao powder on edema caused b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 thrombosis.Methods: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7 to April 2019 of 122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eep vein thrombosis caused by edema.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Bingxio powder(61 cases)and magnesium sulfate(61 cases),the circumference difference of lower leg and thigh,the integral of edema and pain,the effective rate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curative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edema caused by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Results: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peripheral diameter difference of calf(1.08±0.21)cm,the peripheral diameter difference of thigh(1.76±0.28),the edema score(1.09±0.22)and the pain score(1.34±0.25)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effective rate(95.08%)and satisfaction rate(96.72%)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Bingxiao powder can reduce the edema symptoms and pain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edema caused b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s,and reduce the circumference difference of the lower leg and thigh,with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EMA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limb Bingxiao POWDER
下载PDF
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4
作者 王芳 赵配配 +2 位作者 徐美娜 付燕荣 王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045-1048,共4页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TBI)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01—2022-12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70例重度TB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下肢深静脉血预防性干预,研... 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TBI)患者围手术期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1-01—2022-12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70例重度TB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下肢深静脉血预防性干预,研究组增加间歇性充气加压。比较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干预前后静脉血流流速及干预7 d后下肢肿胀情况。结果研究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2.86%),对照组6例(17.14%),研究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下肢各血管静脉流速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2组股静脉、髂外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流速较干预前均明显提升,研究组流速快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研究组轻度+无肿胀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有效预防肢深静脉血栓,原因可能在于间歇性充气加压可改善下肢血管静脉流速,建议重度TBI患者围术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间歇性充气加压 重度颅脑损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管静脉流速 下肢肿胀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逐级加压弹力袜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廖爱红 郭雪华 罗艳 《当代医学》 2024年第6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逐级加压弹力袜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80例妇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逐级加压弹力袜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80例妇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90例。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逐级加压弹力袜治疗。比较两组血清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流速度、下肢周径及术后DVT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均长于对照组,下肢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下肢周径短于对照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逐级加压弹力袜治疗经外科手术的妇科肿瘤患者,有助于预防术后DVT形成,改善机体血流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 逐级加压弹力袜 妇科患者 恶性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晶晶 周艳辉 +6 位作者 胡红娟 仝梅 欧艳 陈瑜 马艳 陈双琴 吴小钦 《护理管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基于最佳证据制定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循证实践方案,并评价其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成立循证实践项目小组,通过循证获取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并... 目的基于最佳证据制定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循证实践方案,并评价其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成立循证实践项目小组,通过循证获取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并进行应用。通过查看病志和现场查看等方式收集资料,在证据应用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及医护人员进行基线调查和两轮审查,并对证据应用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制订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共形成19条质量审查指标,证据应用前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前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早期活动锻炼、自我监测及术后注意事项3个维度依从性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证据应用前后医护人员各审查指标执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最佳证据制定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循证实践方案,可规范科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流程,提高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依从性,提高医护人员对证据的执行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 围手术期 深静脉血栓 血栓栓塞症 循证实践
下载PDF
基于CCD-RSM联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抗下肢静脉血栓颗粒制剂工艺的研究
7
作者 仲瑞雪 程子为 +4 位作者 杨曼宁 唐雨 万军 吴传红 段小云 《食品与药品》 CAS 2024年第4期289-294,共6页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联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抗下肢静脉血栓颗粒的制剂工艺。方法 以溶媒用量、煎煮时间为主要考察因素,以有效成分丹酚酸B和多糖含量及干膏收率的总评归一值(OD)为评价指标,采用CCD-RSM确定最佳提取工...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联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抗下肢静脉血栓颗粒的制剂工艺。方法 以溶媒用量、煎煮时间为主要考察因素,以有效成分丹酚酸B和多糖含量及干膏收率的总评归一值(OD)为评价指标,采用CCD-RSM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以颗粒吸湿率为评价指标,结合溶化性、成型率、休止角等,利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选最佳成型工艺。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采用8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100 min。成型工艺为浸膏与辅料比例1:2,辅料间比例为可溶性淀粉:糊精:蔗糖=0.452:0.518:0.030。结论 优选的制剂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可为抗下肢静脉血栓颗粒的生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下肢静脉血栓颗粒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D-最优混料设计 提取工艺 成型工艺
下载PDF
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8
作者 梁胜凯 谢磊 +4 位作者 李瑶 刘佳 王欣 刘国峰 张奉琪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653-656,共4页
目的 分析影响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2019年6月~2022年6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闭合性Pilon骨折病人18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两组,DVT组43例,非DVT组139例,采用单因素... 目的 分析影响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2019年6月~2022年6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闭合性Pilon骨折病人18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两组,DVT组43例,非DVT组13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的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进行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血栓风险评估结果为中高危、手术部位发生术后感染是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下面积0.716(95%CI:0.629~0.804)。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H-L拟合优度检验χ^(2)=2.556,P=0.635。结论 有糖尿病史、血栓风险评估结果为中高危、手术部位有发生术后感染是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整合以上3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闭合性Pilon骨折术后下肢DVT,区分度、一致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Pilon骨折 术后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列线图预测模型
下载PDF
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9
作者 梁梦晴 李志萍 孟箭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276-281,共6页
目的构建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2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 目的构建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22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根治手术。根据LDVT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24)和未发生组(n=200)。统计两组患者临床信息,通过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入组患者围手术期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两组在是否患有高血压、术前是否抗凝治疗、D-二聚体(D-dimer)水平、术后卧床时间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有明显差异(P<0.05)。将多元Logistic回归获取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语言软件计算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14(95%可信区间0.778~0.849),提示其具有良好的判别和校准效果。决策曲线分析证实,在10%~75%的阈值概率区间内,预测模型的净收益较高。结论基于高血压病史、术前预防性抗凝治疗、D-二聚体水平≥0.5 mg/L、术后卧床≥3 d、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176来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头颈部恶性肿瘤并接受根治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发生LDVT有良好的风险预测性,可用于提供个体化LDVT风险评估,指导治疗决策,减少LDVT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头颈部恶性肿瘤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效果
10
作者 鲍玥 季学丽 +2 位作者 张丽 卞思文 赵胜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892-896,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3周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无DVT组(n=149)及DVT组(n=21),分析脑卒中后下肢DVT的...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3周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无DVT组(n=149)及DVT组(n=21),分析脑卒中后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另纳入82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及观察组(n=4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干预方案,分析常规护理与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DVT的预防效果。结果年龄≥65岁、入院后卧床时间≥3 d、未接受抗凝治疗、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Hcy、高D-二聚体、低ApoA-及高TG均为脑卒中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干预后2组PT及aPTT水平均升高,D-二聚体水平均下降,且干预后观察组PT、aPTT及D-二聚体含量变化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2.44%)显著低于对照组(14.63%,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2.15±5.1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3.48±4.93,P<0.05)。结论IMB模式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降低下肢DVT风险,患者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 康复训练 凝血功能
下载PDF
流程化VTE预防质量控制管理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刘红杰 张凯 +3 位作者 刘秋瑾 郭迎迎 边蓉蓉 侯丽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4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流程化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质量控制管理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按照干预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 目的探讨流程化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质量控制管理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按照干预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研究组开展流程化VTE预防质量控制管理。比较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疼痛评分、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及知信行(KAP)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KAP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程化VTE预防质量控制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缓解疼痛,并提高患者的知信行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 恶性肿瘤 流程化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质量控制管理 血流速度 下肢静脉血栓 疼痛
下载PDF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居家护理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赵国瑞 刘高明 +1 位作者 张凤 周颖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9-603,共5页
目前下肢淋巴水肿尚不能治愈,居家护理是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维持长期康复疗效、防止水肿复发及加重的关键,但目前下肢淋巴水肿的居家护理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文章介绍了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居家护理的研究... 目前下肢淋巴水肿尚不能治愈,居家护理是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维持长期康复疗效、防止水肿复发及加重的关键,但目前下肢淋巴水肿的居家护理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文章介绍了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居家护理的研究现状与保障措施,总结分析了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居家护理要点,旨在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居家自我护理效能,促进长期康复效果,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淋巴水肿 居家护理 妇科恶性肿瘤 康复 综述
下载PDF
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蕾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8期161-164,共4页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4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DVT发生率;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4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DVT发生率;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6例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有28例发生DVT,占比29.1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组的年龄>60岁、体重指数(BMI)>24 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C反应蛋白(CRP)水平>10 mg/L、D-二聚体(D-D)水平>0.5 mg/L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占比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7.459,95%CI(2.804,19.846)]、BMI>24 kg/m^(2)[OR=2.833,95%CI(1.144,7.017)]、有高血压史[OR=3.796,95%CI(1.464,9.846)]、有糖尿病史[OR=5.160,95%CI(1.923,13.849)]、CRP>10 mg/L[OR=7.667,95%CI(2.721,21.601)]、D-D>0.5 mg/L[OR=2.908,95%CI(1.165,7.258)]是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发生风险较高,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BMI>24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CRP>10mg/L、D-D>0.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重症监护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早期护理对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晓妹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5期130-133,共4页
目的 探究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接受早期护理对预防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从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选择60例(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资料开展回顾性研究,以护理模式的区别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在... 目的 探究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接受早期护理对预防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从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选择60例(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资料开展回顾性研究,以护理模式的区别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早期护理。对比两组凝血纤溶功能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水平、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护理后t-PA、FIB、PIC及PAI-1水平较护理前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护理后GQOLI-74各维度评分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 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中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可改善其机体凝血纤溶功能,减少静脉血栓发生因素,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下肢骨折 手术 早期护理 静脉血栓
下载PDF
颅脑术后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15
作者 葛志强 左刚 +4 位作者 徐前 梁继尧 陈毅斌 霍俊杰 姜明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701-705,共5页
目的探索颅脑术后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因颅脑外伤行开颅手术病人共427例为训练集,绘制列线图并进行内部验证,2021年1月~2021年6月手术病人共106例... 目的探索颅脑术后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因颅脑外伤行开颅手术病人共427例为训练集,绘制列线图并进行内部验证,2021年1月~2021年6月手术病人共106例为验证集,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对于训练集进行单因素分析后纳入所有P<0.05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分别通过C指数、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来验证列线图性能。结果训练集427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07例,发生率25.1%。验证集106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3例,发生率3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降低、术后下肢肌力<3级、高血压、糖尿病为颅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训练集和验证集列线图的C指数分别为0.837(95%CI:0.796~0.878)和0.933(95%CI:0.886~0.979)。结论由病人年龄、术前GCS评分、术后下肢肌力<3级、高血压、糖尿病构建的列线图能便捷、准确、可靠地预测颅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术后 下肢静脉血栓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脑卒中瘫痪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评估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邵仲萍 卞心怡 姜彬彬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分析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对脑卒中瘫痪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3月安徽省濉溪县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瘫痪患者91例,根据患者有无下肢DVT分为血栓组(n=45)... 目的分析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对脑卒中瘫痪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3月安徽省濉溪县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瘫痪患者91例,根据患者有无下肢DVT分为血栓组(n=45)和无血栓组(n=4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病情情况、肢体血管超声结果及实验室指标,混杂因素校正分析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D、纤维蛋白原与脑卒中瘫痪患者下肢DVT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D、纤维蛋白原对脑卒中瘫痪患者下肢DVT的评估价值。结果血栓组患者年龄≥60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分、卧床时间≥14 d、瘫痪肢体分级0~1级、有静脉置管、肢体血管回声异常占比明显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7、8.004、5.166、9.570、6.721、15.182,P<0.05)。血栓组患者肢体血管内径明显大于无血栓组,肢体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64、16.358,P<0.05)。血栓组患者血浆D-D、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80、26.729,P<0.05)。校正混杂因素分析显示,肢体血管内径大,肢体血流速度慢、血浆D-D、纤维蛋白原水平高是脑卒中瘫痪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χ^(2)=14.608、9.960、5.994、16.484、27.016,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D、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评估脑卒中患者下肢DVT的曲线下面积0.884、特异性97.30%,较4项指标单独检测高。结论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D、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卒中瘫痪患者下肢DVT密切相关,通过严密监测患者肢体血管超声及血浆D-D、纤维蛋白原水平,能够早期特异性识别脑卒中瘫痪患者DVT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瘫痪 肢体血管超声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德才 胡威龙 王高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究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接受AngioJet... 目的探究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接受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接受经皮人工血栓抽吸(MAT)术治疗。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手术相关指标、患健肢周径差、凝血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栓清除率高于对照组,置管取栓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观察组患健侧大腿与小腿周径差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与MAT术治疗急性下肢DVT均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前者在血栓清除率与置管取栓时间上更具优势,也更有利于减轻患侧下肢水肿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 经皮人工血栓抽吸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预测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进展
18
作者 彭定越 周红 吕渊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1期119-122,共4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严重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但目前临床上缺乏精准的预测指标,常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再予以治疗,影响康复进程。血栓弹力图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检测体内...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严重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但目前临床上缺乏精准的预测指标,常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再予以治疗,影响康复进程。血栓弹力图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检测体内凝血状态的一种敏感的方法,能够动态的、全面反映血液凝固至纤维蛋白溶解的全过程,提供患者是否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证据,为临床评估血栓形成风险、采取预防血栓形成方案等提供临床决策依据。血栓弹力图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监测凝血功能、指导抗凝方案和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等广泛领域。本文从血栓弹力图的基本概念、评估高凝状态价值、与传统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指标对比的优劣势、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等方面对血栓弹力图在预测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中的价值进行整理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急性脑梗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测
下载PDF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继发Ⅲ期下肢淋巴水肿的护理
19
作者 彭云珍 齐榕 +2 位作者 黄招阳 熊倩 郑志华 《中国临床护理》 2024年第7期415-418,共4页
总结采用腰交感神经阻滞术和综合消肿治疗对4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继发Ⅲ期下肢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护理经验,包括腰交感神经阻滞术的护理、个性化皮肤护理、改良的徒手淋巴引流、多层绷带加压包扎、患肢功能锻炼、饮食管理等。经过腰... 总结采用腰交感神经阻滞术和综合消肿治疗对4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继发Ⅲ期下肢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护理经验,包括腰交感神经阻滞术的护理、个性化皮肤护理、改良的徒手淋巴引流、多层绷带加压包扎、患肢功能锻炼、饮食管理等。经过腰交感神经阻滞术和综合消肿治疗后,出院时患者患肢各部分周径减少,体重下降,皮肤变软,肢体功能受限得到缓解,水肿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 恶性肿瘤 下肢 淋巴水肿 腰交感神经阻滞术 综合消肿治疗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儿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20
作者 余婉琪 邓军 +4 位作者 管惠捷 伍柳红 刘龙珍 李柏慧 蔡瑞卿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5期1497-1500,F0003,共5页
目的描述恶性肿瘤患儿使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过程中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通过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2月—2018年11月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肿瘤科接受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419例恶性肿瘤患儿,... 目的描述恶性肿瘤患儿使用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过程中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通过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2月—2018年11月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肿瘤科接受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419例恶性肿瘤患儿,查阅病历获取患儿的一般资料、疾病资料、手术资料,并从静脉输液港植入术随访至患儿死亡、拔港或至2022年12月期间导管相关血栓发生情况。描述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和导管使用情况并用χ^(2)检验分析其差异性,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无导管相关血栓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19例患儿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中位使用天数为644 d(1~2629 d),导管相关血栓的总体发生率为25.5%。年龄≤3岁、身高≤98 cm、体重≤14 kg、手术时长>30 min、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0%的患儿导管相关血栓发生率更高(P<0.05)。单因素分析时,年龄≤3岁、体重≤14 kg、手术时长>30 min、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0%是无导管相关血栓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时,体重≤14 kg(HR=0.676,P=0.051)、手术时长>30 min(HR=2.075,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0%(HR=0.498,P=0.025)是无血栓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导管相关血栓是静脉输液港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较少影响输液港使用。体重≤14 kg、手术时长>30 min、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0%是恶性肿瘤患儿静脉输液港导管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未来需重点关注血栓高风险患儿并缩短手术操作时间,降低血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儿童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 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