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中盆地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性研究
1
作者 张俊辉 周雄辉 +9 位作者 辛怡华 王颢 吴博闻 刘鑫 关运玖 张健 王亚欣 张翀 刘滨 康秀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9-1079,共11页
本研究通过对关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的灰坑、文化层、房址、陶窑和陶器等遗迹、遗物做了详细的梳理分析,理解区域古人类活动的特征,系统地开展水沟文化层剖面环境磁学和AMS14C年代学研究,恢复该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 本研究通过对关中盆地西部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人类活动的灰坑、文化层、房址、陶窑和陶器等遗迹、遗物做了详细的梳理分析,理解区域古人类活动的特征,系统地开展水沟文化层剖面环境磁学和AMS14C年代学研究,恢复该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活动历史,结果表明:水沟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时间为全新世中期5 530~4 300 a B.P.的气候适宜期,其文化发展处在寒冷干燥向温暖湿润转换的过渡阶段。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提取影响水沟遗迹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和距水源距离因子,构建指数模型,分析新石器时期水沟遗址古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性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海拔900~960 m,坡度小于6°,坡向朝南,距水源距离小于200 m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区域,并进一步探讨了古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过程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盆地西部 新石器时期 水沟遗址 环境适宜性 人地关系
下载PDF
清以降罗霄山脉地区人虎关系探析
2
作者 欧阳均灵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23-130,共8页
罗霄山脉是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清以降,罗霄山脉地区的人虎关系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从共存与冲突并存到虎逐渐销声匿迹。清代前中期,华南虎与人类整体相处良好,但时有冲突;晚清至民国年间,人虎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新中国成立后... 罗霄山脉是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清以降,罗霄山脉地区的人虎关系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从共存与冲突并存到虎逐渐销声匿迹。清代前中期,华南虎与人类整体相处良好,但时有冲突;晚清至民国年间,人虎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生产,各地开展了除害兽运动,最终使华南虎在野外濒临灭绝。面对人虎关系的变化,人类采取了祭祀神灵、自发捕虎、招募猎户、调动军队、改善环境等措施进行应对。纵观人虎关系变化的过程,战乱的破坏、人口的增长、林地种植物的出现、环保意识的缺失、人类自身的不当行为等多重原因叠加,使人虎矛盾最终到了难以调和的境地,其中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霄山脉 人虎关系 环境保护 清以降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环境法调整对象新论
3
作者 吕志祥 张滋才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6,共6页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关系到环境部门法独立性的重要问题。不论是持生态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的学者,对环境法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秉持认可态度,而对于是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持不同观点。这一论争是主客两分思维方式...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关系到环境部门法独立性的重要问题。不论是持生态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的学者,对环境法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秉持认可态度,而对于是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持不同观点。这一论争是主客两分思维方式和传统法律理论固步自封局限性的产物。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美丽中国的宏阔背景下,要理性审视和精准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课题,从应然与实然的角度,对环境法调整对象的传统理论进行反思,进而重构环境法调整对象,提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多维之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 调整对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下载PDF
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0
4
作者 方修琦 葛全胜 郑景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5-94,共10页
近年来自然环境演变研究和中华文明演变研究的大量科学积累显示 ,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与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之间存在着多样而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出以下认识 :(1)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结构” ,其连续... 近年来自然环境演变研究和中华文明演变研究的大量科学积累显示 ,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与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之间存在着多样而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出以下认识 :(1)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结构” ,其连续性得益于与巨大的生存空间相联系的多样的环境类型与环境演变的区域差异。 (2 )尽管并非所有的暖期中华文明都繁盛 ,但中华文明繁盛的时期往往是各种时间尺度上的暖期。 (3)环境极端恶化事件对中华文明产生严重冲击 ,同时也促使文明发生重大变革 ,中华民族在对不利环境影响的适应过程中不断开拓创造、不断积累经验 ,从而促进社会的更大进步。进一步开展有关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应以重大环境演变事件的识别为基础 ,以环境变化引起的资源变化为切入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变 中华文明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6000 aBP以来洞庭湖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及其同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李俊 王淑云 莫多闻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1-1048,共8页
通过对东洞庭湖地区ZK01钻孔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孢粉等古环境指标的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地区6000 aBP以来湖泊环境及气候演变的历史:6000~4000aBP,ZK01钻孔所在区域为水深较大的湖泊环境,湖泊周围地区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通过对东洞庭湖地区ZK01钻孔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孢粉等古环境指标的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地区6000 aBP以来湖泊环境及气候演变的历史:6000~4000aBP,ZK01钻孔所在区域为水深较大的湖泊环境,湖泊周围地区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代表较为湿热的气候;4000~1000aBP仍为深湖环境,但后期水深有所减小,其中4000aBP的气候有明显变干变凉的趋势,植被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000~600aBP湖泊演变为浅湖环境,600aBP之后进一步演变为浅滩与湖沼交互相环境。该地区环境演变同史前及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6000-1000aBP的水文环境及气候变化显著地影响了区域的古代人类文化与历史的进程,其中4000aBP的气候变凉及水文环境的变化可能是该地区史前文明迅速衰落的原因:1000aBP以来,人类在长江两岸的筑堤和围垦等活动明显影响了洞庭湖地区的水沙过程及河湖环境的演变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平原 环境演变 人地关系
下载PDF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三大关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龚胜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96-603,共8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协调统一的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适应以及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反馈是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地球伦理、限制消费、提高潜力、减少破坏是其协调原则;空间...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协调统一的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适应以及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反馈是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地球伦理、限制消费、提高潜力、减少破坏是其协调原则;空间相互作用下“流”的形成发展以及人类调控下“流”的协调互补是区际关系的运行机制,公平分配资源、维护共同利益、补偿跨界影响、优化人地关系是其协调原则;社会伦理和社会进步是代际关系的运行机制,世代权利平等、最佳可持续产量利用、最小资源耗竭速率、保持自然系统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 区域关系 代际关系
下载PDF
资源环境基础论: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雷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尽管已经跨入现代化发展的门槛,但是作为地球表层的一个物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求依然是最大限度地获取物质消费的满足。实际上,随着社会财富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已经成为各国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这种协... 尽管已经跨入现代化发展的门槛,但是作为地球表层的一个物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求依然是最大限度地获取物质消费的满足。实际上,随着社会财富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已经成为各国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这种协调既是可持续理论也是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所在。作为世界上人类文明发育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实践再次表明,资源环境的空间格局变化始终是决定国家人口活动基本方向的基础所在。资源环境要素综合评价和人地关系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偏南)地区始终是中国国家人文活动的重心所在,而决定这一空间格局变化的正是国家和区域的资源环境状态。因此,认识资源环境的基础作用,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基础 人地关系 持续发展 要素综合评价
下载PDF
行为地理学及其对中国地理学的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海山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5-57,共3页
本文在阐述行为地理学的概念,考察行为地理学产生、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行为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不仅拓宽和丰富了我国地理学研究领域与内容,而且还能够弥补传统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忽视“人”的缺陷,充实发展人地关系理论。因而。
关键词 行为地理学 环境知觉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环境感知的旅游型海岛和谐人地关系研究——以台湾海峡西岸鼓浪屿、湄洲岛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陈金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22-26,共5页
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立足于居民环境感知的视角,从基层、微观层面分析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状况、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以台湾海峡西岸旅游型海岛鼓浪屿、湄洲岛为例,结合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探寻其人地关系和谐... 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立足于居民环境感知的视角,从基层、微观层面分析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状况、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以台湾海峡西岸旅游型海岛鼓浪屿、湄洲岛为例,结合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探寻其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路径,结果显示:鼓浪屿与湄洲岛人地关系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旅游因素明显推动海岛人地关系发展;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处于转型时期,需要对海岛居民生产方式、旅游业发展、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感知 人地关系 旅游型海岛 台湾海峡
下载PDF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 被引量:112
10
作者 郑度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3,共5页
人地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 ,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地理学中流行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文化景观学和人类生态学等都是聚焦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不同学... 人地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 ,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地理学中流行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文化景观学和人类生态学等都是聚焦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不同学派。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重心是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所应采取的对策。信息时代人地关系的特征与工业时代有较大差别。人与自然的作用方式和强度将有显著不同 ,人类将全面系统地深化对自然的认识 ,人类活动空间将发生巨大变化 ,时空观念正在发生转变。知识与科技的作用 ,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许多全球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公众关切的热点。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包括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机理调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信息时代 全球环境变化 区域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
下载PDF
环境危机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中华 徐媛媛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29-33,共5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的全球性环境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态势。人们不得不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作者认为,从天地生相联系的角度来思考和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在考虑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的全球性环境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态势。人们不得不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关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作者认为,从天地生相联系的角度来思考和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在考虑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同时,从社会制度层面来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危机 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人关系 和谐共处
下载PDF
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雷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2年第4期86-92,共7页
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基本需求。考虑到单要素和整体两大分析方法的不足 ,作者提出了一种具有针对性的要素综合分析方法。根据世界 10个人口 1亿以上国家的抽样分析表明 ,土地、水资源、矿产及生态环境... 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基本需求。考虑到单要素和整体两大分析方法的不足 ,作者提出了一种具有针对性的要素综合分析方法。根据世界 10个人口 1亿以上国家的抽样分析表明 ,土地、水资源、矿产及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是决定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基本要素群体。与此同时 ,为了改善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脆弱状态和提高其稳定程度 ,第一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是努力推进本国资源环境开发的国际化进程 ;第三是增大智力投入以提高资源深化加工程度 ;第四是加大本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资源环境安全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要素综合评价
下载PDF
我国中学人文——经济地理教育的演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尔寿 《人文地理》 CSSCI 1991年第1期14-20,共7页
本文由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中学人文—经济地理教育的演变:1.课程设置的变化;2.人地关系理论思维的转变;3.知识结构的变化;4.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化:5.教学思想的转变.主要变化是课程设置不单独开设人文—经济地理课程,而将其内容与自... 本文由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中学人文—经济地理教育的演变:1.课程设置的变化;2.人地关系理论思维的转变;3.知识结构的变化;4.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化:5.教学思想的转变.主要变化是课程设置不单独开设人文—经济地理课程,而将其内容与自然地理综合到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之中,以人地关系协调论的观点指导课程和教材;以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中心组织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加强爱国主义、国情教育、国际意识、环境意识、全球观念的思想教育;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 经济地理 人地关系 地理环境决定论 唯意志论 人地关系协调论 爱国主义 国际主义 国情教育 全球观点 国际意识
下载PDF
人地关系与环境伦理 被引量:22
14
作者 郑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6,共6页
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严峻挑战。我们要反思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这是贯彻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 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严峻挑战。我们要反思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这是贯彻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人类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以尊重自然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构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模式。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形成和社会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伦理的研究、教育和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责任。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应用领域很广,要重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民和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自然价值 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
下载PDF
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 被引量:65
15
作者 郑度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81-489,共9页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纲领和蓝图,它所展示的宏伟规划是地理学发挥优势的舞台。地理学工作者可以在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问题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做出贡献。要抓住机遇,促进学科的横...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纲领和蓝图,它所展示的宏伟规划是地理学发挥优势的舞台。地理学工作者可以在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问题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做出贡献。要抓住机遇,促进学科的横向联合,加强综合研究,紧密结合实践,搞好地理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为21世纪议程的实施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21世纪 地理学 人地关系
下载PDF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被引量:26
16
作者 郑度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1-168,共8页
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严重挑战。当前要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意识,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人类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以全... 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严重挑战。当前要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意识,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人类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以全球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才有较大的安全性和包容性。应当以尊重自然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构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模式。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形成和社会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伦理的研究、教育和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责任。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应用领域很广,要重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民和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 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 决策者 环境伦理 政府 可持续发展观 实践活动 普及 教育
下载PDF
人地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资本的维度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世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64-70,共7页
在经历环境决定论、人地或然论与征服自然论之后,人地关系和谐成了全球共识。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地关系和谐之道。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的环境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互动、转化。不同类型资本及... 在经历环境决定论、人地或然论与征服自然论之后,人地关系和谐成了全球共识。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地关系和谐之道。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的环境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互动、转化。不同类型资本及同类资本内部的替代与互补,实现各要素间动态平衡是人地关系和谐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环境资本 人力资本 经济资本 社会资本
下载PDF
云南民族的传统人地观与生态旅游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维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29-132,共4页
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实现形式 ,生态旅游一经提出 ,就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本文试图从哲学层面上对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内涵进行分析 。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环境伦理 环境教育 传统人地观 云南民族
下载PDF
安徽江淮流域环境考古综合集成研究展望
19
作者 张广胜 黄润 +3 位作者 谭绿贵 王吉怀 吴立 郝李霞 《皖西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30-35,共6页
通过对安徽江淮流域环境考古研究的回顾,全面总结该地区近年来区域环境考古研究取得的成果和新进展。同时对该区环境考古研究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梳理,指出安徽江淮流域环境考古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思路,即通过多... 通过对安徽江淮流域环境考古研究的回顾,全面总结该地区近年来区域环境考古研究取得的成果和新进展。同时对该区环境考古研究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梳理,指出安徽江淮流域环境考古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思路,即通过多学科、多手段对区域自然沉积地层和考古遗址地层的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环境考古综合集成研究:(1)建立区域高分辨率的年代框架和环境演变序列;(2)通过典型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研究,建立区域考古学文化序列;(3)建立洪水灾变地层标志,提取地层洪水灾变事件信息;(4)探讨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演变的响应机制。研究将为探究安徽江淮流域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轨迹,揭示区域环境演变和古洪水事件对该区人地关系的影响机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考古 人地关系 灾变事件 集成研究 安徽江淮流域
下载PDF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爱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9,共8页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资源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定的伦理理念与伦理规范的统摄下,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伦理关系 历史的自然 自然的历史 环境伦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