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玛南地区二叠系致密砾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有利条件 被引量:2
1
作者 薛晶晶 白雨 +3 位作者 李鹏 晏奇 余兴 庞雷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08,共10页
准噶尔盆地玛南地区二叠系致密砾岩领域已获突破,为明确其主要特征及形成有利条件,利用已钻井各类资料和数据对储层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主要为扇三角洲分流河道砾岩,属于低—特低孔、低—特低渗致密砾岩储层,结构成熟度中等... 准噶尔盆地玛南地区二叠系致密砾岩领域已获突破,为明确其主要特征及形成有利条件,利用已钻井各类资料和数据对储层展开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主要为扇三角洲分流河道砾岩,属于低—特低孔、低—特低渗致密砾岩储层,结构成熟度中等;砾石成分主要为凝灰岩,成分成熟度较低,胶结物以浊沸石和方解石为主;孔隙以长石和暗色矿物粒内溶孔及沸石类和碳酸盐胶结物粒间溶孔两类溶孔为主,裂缝较发育,共同形成了有效储集体系;埋深3200~3840m和4200~5200m发育两个次生孔隙带,且均位于异常高压带中。成岩效应、裂缝发育和异常高压是玛南地区二叠系致密砾岩储层形成有效储层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南地区 致密储层特征 次生孔隙 形成因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南斜坡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连续型砂砾岩油藏群成藏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黄立良 王然 +3 位作者 邹阳 万敏 常秋生 钱永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59,共9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南)斜坡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新近发现了大型的连续型砂砾岩油藏群。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连续型油气地质理论,并为深化下步区域勘探提供依据,在对这些油藏群进行精细构造解释、沉积体系研究及储盖组合分析的基础...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南)斜坡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新近发现了大型的连续型砂砾岩油藏群。为及时总结、丰富发展连续型油气地质理论,并为深化下步区域勘探提供依据,在对这些油藏群进行精细构造解释、沉积体系研究及储盖组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成藏要素和油藏特征。结果表明,玛南斜坡区风城组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类型好、成熟度高;中拐扇、克拉玛依扇、白碱滩扇和达巴松扇四大物源体系内乌一段和乌二段砂砾岩储层叠置连片发育,与乌三段广泛发育的泥岩盖层构成稳定的储盖组合;近东西向深大走滑断裂与全凹发育的不整合面组合,是油气运聚的立体输导通道。上乌尔禾组为"前陆—坳陷"转换期填平补齐式的沉积,在大型地层尖灭带背景下,大面积岩性圈闭连续发育,形成了一系列地层型、岩性型、断层—岩性型等油藏群。中拐扇和克拉玛依扇勘探程度较高,但仍存在较多剩余出油气井点,是储量拓展的潜力区;相比而言,白碱滩扇和达巴松扇沉积背景与中拐扇类似,但勘探程度低,是甩开勘探的重点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地层尖灭带 断裂系统 上乌尔禾组 上二叠统 玛南斜坡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南地区乌尔禾组砂砾岩类型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剑 张欣吉 +4 位作者 高崇龙 张帆 谢礼科 李二庭 胡文瑄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准噶尔盆地玛南地区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具较大规模勘探潜力。通过岩心观察、描述与测量,结合粒径及砾石成分微观分析,对玛南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进行岩石学特征、沉积序列与模式、沉积微相及展布特征的细化研究。研究表明,乌尔禾组砂砾岩... 准噶尔盆地玛南地区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具较大规模勘探潜力。通过岩心观察、描述与测量,结合粒径及砾石成分微观分析,对玛南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进行岩石学特征、沉积序列与模式、沉积微相及展布特征的细化研究。研究表明,乌尔禾组砂砾岩分3种类型:含泥含砂砾岩、泥质砾岩、砂质细砾岩。砾石成分复杂,以基性至中酸性岩浆岩砾石为主,具体分3种:火山熔岩砾石、凝灰岩砾石与长英质砾石。玛南乌尔禾组沉积背景为扇三角洲体系,在扇三角洲斜坡广泛发育事件性高密度重力流沉积,主要沉积微相分为6种,包括4种重力流沉积,泥石流沉积、颗粒流沉积、浊流沉积和洪泛沉积;1种牵引流沉积相,水下河道沉积;还包含滨浅湖沉积微相。不同微相具不同储集能力,特别是渗透率差异显著、多期叠置的颗粒流沉积夹水下河道砂岩层段,为乌尔禾组优质储层主要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类型 砾石成分 沉积模式 乌尔禾组 玛南地区
下载PDF
低GR风化古土壤—高GR砂砾岩成因与油气勘探——以玛南地区二叠系上乌尔禾组P_(3)w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孟祥超 齐洪岩 +4 位作者 陈扬 谢宗瑞 窦洋 徐洋 郭华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53-1168,共16页
为探讨沉积间断时间、风化古土壤层发育程度、高放射性砂砾岩、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之间的成因联系,以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孢粉化石、自然伽马能谱等资料综合分析为基础,对玛南地区T_(1)b/P_(3)w,P_(3)w/P_(2)w两大不整合面分隔的T_(1)b,P... 为探讨沉积间断时间、风化古土壤层发育程度、高放射性砂砾岩、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之间的成因联系,以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孢粉化石、自然伽马能谱等资料综合分析为基础,对玛南地区T_(1)b/P_(3)w,P_(3)w/P_(2)w两大不整合面分隔的T_(1)b,P_(3)w,P_(2)w这3套地层中的高放射性砂砾岩分布差异开展对比分析,认为高放射性厚层块状砂砾岩有利于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古气候、沉积间断时间共同控制风化古土壤的发育规模及吸附放射性元素的能力,二叠系沉积、三叠系沉积之间约4.2 Ma的较长沉积间断强化了母质、气候、生物等因素在古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强度及影响程度,最终在T_(1)b/P_(3)w不整合面之下形成规模风化古土壤层。风化古土壤层中钍(Th)、铀(U)、钾(K)3种放射性元素的垂向淋滤下渗形成低放射性风化古土壤层,其中,铀(U)元素的垂向淋滤下渗是在下伏P_(3)w地层中形成高放射性砂砾岩带的主要原因;高放射性砂砾岩带内部发育高放射性砂砾岩、常规砂砾岩、沉积泥岩、渗滤泥岩4种岩性结构单元.该带的整体高放射性背景影响着内部沉积泥岩、渗滤泥岩的测井响应.以GR值66API为界可以区分出常规砂砾岩单元、高放射性砂砾岩单元.较之于常规砂砾岩单元,高放射性砂砾岩单元的RT值(14.52~22.79Ω·m,均值为17.66Ω·m)相对较低,其原因与高放射性砂砾岩单元含油饱和度(41%~53%,均值为44%)相对较低有关;高放射性砂砾岩带主要分布于构造高部位断裂带的厚层块状砂砾岩中,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及储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风化古土壤层 高放射性砂砾岩 低含油饱和度油藏 上乌尔禾组(P_(3)w) 玛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