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磷石灰性土壤施磷和小麦秸秆后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变化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小蓉 周然 +1 位作者 李贵桐 林启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5-330,共6页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向低磷的石灰性土壤加入磷(0、25、50、100mg P·kg-1,KH2PO4)和小麦秸秆(5g C·kg-1),25℃下培养90d,研究在施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磷及微生物含磷量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土壤有效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向低磷的石灰性土壤加入磷(0、25、50、100mg P·kg-1,KH2PO4)和小麦秸秆(5g C·kg-1),25℃下培养90d,研究在施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磷及微生物含磷量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土壤有效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微生物含磷量随加入无机磷量的提高而增加,最高分别为71.37和105.34mg·kg-1;除非加入足够的无机磷(如100mg.kg-1),否则同时加入秸秆会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和微生物含磷量,这种效果在培养初期更加明显.土壤微生物量磷和微生物含磷量与土壤有效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26和0.40,n=49).加入的无机磷可迅速转化为微生物量磷,表观贡献率最高可达71%,秸秆的加入可使表观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磷的石灰性土壤 无机磷 小麦秸秆 土壤微生物量磷 微生物含磷量
下载PDF
滦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量C、TN、TP垂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严登华 王刚 +3 位作者 金鑫 张诚 郝彩莲 秦天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44-1849,共6页
根据2009年4月份在滦河流域采集的25个土壤样点的数据资料,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量C、TN、TP质量分数特征、垂直分异规律、表聚性及与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TN、TP在土壤表层(0~10cm)的平均表聚系数分别... 根据2009年4月份在滦河流域采集的25个土壤样点的数据资料,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量C、TN、TP质量分数特征、垂直分异规律、表聚性及与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TN、TP在土壤表层(0~10cm)的平均表聚系数分别为0.22、0.19和0.14,并且河滩地、林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C、TN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水稻田和旱田土壤,而农田系统土壤中TP质量分数相对占优。土壤微生物C、TN、TP的剖面分布均表现出从表层向下减少的总趋势,并以40cm为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同层观测值的显著性差异有所不同。土壤微生物量C、TN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粉粒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气温、降水量呈负相关。TP与气温、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容重负相关,与其它因子没有明显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 全氮 全磷 滦河流域 剖面 表聚性 相关关系
下载PDF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CO_2浓度垂直分布 被引量:37
3
作者 易志刚 蚁伟民 +3 位作者 丁明懋 周丽霞 张德强 王新明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1-615,共5页
选取鼎湖山3种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按0~15,15~30,30~45cm土层取样,测量了各土层土壤有机碳(SOC)质量分数,熏蒸培养法测量了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同时用气象色谱法测量了地表和土壤15、30、45、60cm处... 选取鼎湖山3种植被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按0~15,15~30,30~45cm土层取样,测量了各土层土壤有机碳(SOC)质量分数,熏蒸培养法测量了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同时用气象色谱法测量了地表和土壤15、30、45、60cm处CO2体积分数,并用静态箱/碱石灰吸收法测量了土壤呼吸速率。结果如下:(1)随土层的加深,SOC质量分数降低,0~15cmSOC显著高于其他两层,季风常绿阔叶林SOC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植被类型;(2)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规律一致,0~15cm土壤碳密度显著高于其他两层;(3)0~30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占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81%~92%,随土层加深微生物生物量迅速降低。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的比值表明,三种植被类型土壤均处于土壤碳积累中,深层土壤碳积累程度高于表层;(4)土壤CO2浓度随土层的加深迅速升高,主要与土壤透气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CO2 垂直分布 鼎湖山
下载PDF
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红松和长白赤松土壤生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贾夏 韩士杰 周玉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842-1846,共5页
以连续 5年在生长季以不同浓度CO2 (70 0和 5 0 0 μmol·mol-1)处理的长白赤松和红松幼苗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纤维素分解月动态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动态研究 .结果表明 ,在秋季 ,红松和长白赤松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以连续 5年在生长季以不同浓度CO2 (70 0和 5 0 0 μmol·mol-1)处理的长白赤松和红松幼苗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纤维素分解月动态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动态研究 .结果表明 ,在秋季 ,红松和长白赤松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在不同浓度CO2 处理箱的大小顺序均为 :对照箱 >5 0 0 μmol·mol-1箱 >70 0 μmol·mol-1箱 ;红松和长白赤松土壤 5和 10cm层在不同浓度CO2 处理下 ,其纤维素分解强度的月动态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且各处理之间在每个月份中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生长季 ,红松和长白赤松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在 5和 10cm层均表现为 5 0 0 μmol·mol-1CO2 处理下较 70 0 μmol·mol-1CO2 处理下高 ;红松和长白赤松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浓度CO2 处理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且各处理的月动态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 土壤生化特性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 纤维素分解强度 过氧化氢酶活性
下载PDF
代森锰锌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5
作者 王文娟 《上海环境科学》 CAS 2014年第6期268-271,259,共5页
以曲阜地区的土壤(棕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农药浓度的代森锰锌来分析土壤中各种微生物量的变化,研究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显示对微生物有“激活→抑制→再恢复”3个阶段。在1~10d呈现不同... 以曲阜地区的土壤(棕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农药浓度的代森锰锌来分析土壤中各种微生物量的变化,研究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显示对微生物有“激活→抑制→再恢复”3个阶段。在1~10d呈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一定的激发效应。到14d以后,出现了抑制效应,且抑制作用不断减弱,接近28d时又逐渐接近对照水平。浓度为0.15mg/L时,代森锰锌可促进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增殖;浓度为1.5、5mg/L时,代森锰锌抑制微生物增殖;随时间的推移,农药的作用逐渐减弱,土壤微生物量趋于土壤中农药含量为零时的微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森锰锌 土壤微生物量 浓度
下载PDF
大气CO_2与吡虫啉对甘蓝土壤细菌与微生物生物量C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姚艳红 戈峰 沈佐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2-277,共6页
采用田间开顶式CO2控制气室(OTC),研究了375μL/L、750μL/L两个CO2浓度和CK、LC50、LC903种吡虫啉浓度处理条件下,甘蓝根际土壤细菌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的变化。750μL/L CO2处理对甘蓝根际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1),而在同一... 采用田间开顶式CO2控制气室(OTC),研究了375μL/L、750μL/L两个CO2浓度和CK、LC50、LC903种吡虫啉浓度处理条件下,甘蓝根际土壤细菌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的变化。750μL/L CO2处理对甘蓝根际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1),而在同一CO2水平下各农药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根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只有在750μL/L CO2且无吡虫啉处理的条件下显著(P<0.05)下降,在LC50、LC90处理的影响下并不显著。同一CO2水平下,根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受农药处理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吡虫啉 甘蓝 细菌 微生物生物量C
下载PDF
CO_(2)浓度与温度升高对谷子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焦健宇 郑粉莉 +2 位作者 王婧 王雪松 魏晗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12,122,共10页
为探究CO_(2)浓度升高、增温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谷子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通过人工气候室控制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设置对照(400μmol·mol^(-1)CO_(2)浓度和22℃环境温度,CK)、CO_(2)浓度升高(700μmol&#... 为探究CO_(2)浓度升高、增温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谷子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通过人工气候室控制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设置对照(400μmol·mol^(-1)CO_(2)浓度和22℃环境温度,CK)、CO_(2)浓度升高(700μmol·mol^(-1)CO_(2)浓度和22℃环境温度,EC)、CO_(2)浓度升高和增温4℃(700μmol·mol^(-1)CO_(2)浓度,26℃环境温度,EC+T)3种气候条件,且每个气候条件均设置充分供水(70.0%田间持水量)和轻度干旱(50.0%田间持水量)两种水分处理,分析CO_(2)浓度升高、增温4℃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谷子各生育期(开花期、开花后10 d、灌浆期、成熟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CO_(2)浓度升高使土壤MBC、MBN、MBP含量分别增加了27.01%~102.52%、27.02%~54.60%、74.05%~161.42%(P<0.05),但其影响程度随着谷子生长而逐渐减弱;与EC相比,EC+T处理使各生育期土壤MBC、MBN、MBP含量分别降低了19.77%~28.22%、8.56%~20.24%、29.54%~39.70%(P<0.05)。在轻度干旱条件下,谷子各生育期的土壤MBC和MBN含量在3种气候情景(CK、EC、EC+T)间无显著差异,各生育期土壤MBP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在3种气候条件下,与充分供水相比,轻度干旱使开花期、开花后10 d、灌浆期土壤MBC和MBN含量分别降低了14.70%~38.53%和37.06%~78.10%(P<0.05),但其对土壤MBP含量影响不显著。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CO_(2)浓度升高和增温的交互作用显著增加了谷子开花期和开花后10 d的土壤MBC和MBN含量,二者在开花期增幅分别为44.37%和16.15%(P<0.05),在开花后10 d增幅分别为45.38%和27.18%(P<0.05);CO_(2)浓度升高和生育期的交互作用对土壤MBC、MBN、MBP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增温和生育期的交互作用对土壤MBC、MBN、MBP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对于谷子地下生物量而言,在充分供水条件下,CO_(2)浓度升高使开花期和开花后10 d谷子地下生物量增加了85.71%和27.38%(P<0.05),但对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与EC相比,EC+T处理使开花期和开花后10 d的地下生物量降低了15.12%和12.44%(P<0.05),但对灌浆期和成熟期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在轻度干旱条件下,3种气候情景间的谷子地下生物量总体上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温度升高 谷子 地下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轻度干旱
下载PDF
不同林龄顶坛花椒林地土壤微生物浓度与生物量化学计量特征
8
作者 喻阳华 吴银菇 +1 位作者 宋燕平 李一彤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60-1168,共9页
阐明顶坛花椒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随林龄的变化特征,以及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响应规律,可揭示喀斯特区土壤养分与质量状况,有助于制订林分管理措施。以贵州喀斯特区4个林龄级(5—7、10—12、20—22、28—32 a)的顶坛花椒人工林土壤为... 阐明顶坛花椒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随林龄的变化特征,以及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响应规律,可揭示喀斯特区土壤养分与质量状况,有助于制订林分管理措施。以贵州喀斯特区4个林龄级(5—7、10—12、20—22、28—32 a)的顶坛花椒人工林土壤为对象,通过测定微生物浓度、生物量,阐明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互作关系,探讨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浓度依次为3.3×10^(5)—7.9×10^(5)、2.10×10^(3)—4.15×10^(3)、2.20×10^(5)—3.95×10^(5) CFU·g^(−1),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随林龄增加优势菌群未发生改变。(2)随顶坛花椒生长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差异不显著,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先升高后降低,微生物生物量磷(MBP)以28—32 a的林分最低;土壤MBC/MBP和MBN/MBP以28—32 a林分最高,MBC/MBN在4个龄级之间差异显著。(3)土壤微生物浓度、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其计量比相对偏低。(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强于其计量比,其中土壤pH值、全钾和速效钾等是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与部分化学因子具有趋同效应。综上表明,喀斯特区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对林龄的响应存在差异,顶坛花椒人工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适当施加K肥与调控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顶坛花椒人工林 土壤微生物浓度 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 喀斯特
下载PDF
大气对流层臭氧浓度升高下AM真菌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胡君利 林先贵 +4 位作者 王俊华 崔向超 武术 张晶 朱建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393-3398,共6页
利用中国唯一的开放式空气组分增高(free-air component enrichment,FACE)稻麦轮作试验平台,研究大气对流层O3浓度升高条件下接种外源AM真菌对小麦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发现,O3浓度升高处理小麦苗期AM真菌侵染率有升高趋势... 利用中国唯一的开放式空气组分增高(free-air component enrichment,FACE)稻麦轮作试验平台,研究大气对流层O3浓度升高条件下接种外源AM真菌对小麦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发现,O3浓度升高处理小麦苗期AM真菌侵染率有升高趋势,而从孕穗期起逐渐显示出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收获时植株地上部生物量、株产与千粒重均显著下降(p<0.05),分别降低22%、29%和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也下降了37%,但籽粒全N含量从2.2%显著提高到2.6%(p<0.05).O3浓度升高条件下接种外源AM菌剂对小麦根系AM真菌侵染具有促进作用,孕穗期AM真菌侵染率与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高于不接种对照(p<0.05),收获时植株受灾程度降低了50%,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也显著升高(p<0.05),虽然小麦产量没有提高,但籽粒全N含量下降到与当前O3浓度处理没有显著差异的水平上.结果表明,O3胁迫下小麦通过提高苗期AM真菌侵染来增强其抗胁迫能力,接种外源AM真菌可以促进小麦营养生长,并可通过改善根系分泌物等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臭氧浓度升高 开放式空气组分增高 丛枝菌根 小麦养分吸收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